《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案 (8)(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合集下载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板块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关键句,写出文章论证思路,小组讨论后,代 表发言。 提问启发: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的? (画出文中重点句子)运用了那学论证方法? 小组讨论,教师指导、明确。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个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齐读。读出语气,读出气势。 范读。音频或自己读。
2、字词正音: 蹴cù(践踏) 与yú(同欤) 龠yuè(箫笛类) 蹙cù(收紧) 旄máo(古代有装饰的旗子)
3、解题:鱼我所欲也 【明确】 这是一个判断句。“鱼”是主语,“所欲”是谓语,“我”是所字结 构“所欲”的定语。全句意为: 鱼是我所喜欢的。作者主要借《鱼我所 欲也》来宣扬他的性善论。
三、说教学目标
1.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2.品味排比的修辞手法,理解文章内容。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4.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 2、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及逐层深入的论证过程。
一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最后一 个单元中《〈孟子〉三章》中的的第三章,本文从个人成才事例类推到 国家治国的道理,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 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逻辑严谨,结构清晰,论证充分,文采丰 富。文章感情强烈、论述严密、观点鲜明,思想深刻,读后发人深省,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8、梳理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2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 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1段:列举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事业的人。 2段:从事实中归纳出:“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观 点。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及《孟子》的语言特点。

2、反复朗读课文,力争达到当堂背诵。

3、积累重点文言词汇,如使动用法,通假字等。

4、教育学生学会勇敢地面对困难的勇气以及“逆境磨炼人才”的道理。

[重点难点]:1、分析文章内容,特别是深入理解第二、三两段。

2、引领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力争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方法]:1、诵读法2、合作探究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ppt[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出示幻灯片2)同学们,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这个故事吧。

(点击图片链接视频:《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在患难当中矢志不渝,立志报仇,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的雄风。

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却沉溺于安乐享受之中,以至于最后重蹈覆辙。

那么,越王勾践的经历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幻灯片3:题目)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5)二、作者简介:(出示幻灯片6、7)孟子与《孟子》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

他主张施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

他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

《孟子》一书,现存七篇,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三、配乐朗读,整体感知:(幻灯片8)1、学生听读课文。

要求注意字音和停顿,感受文章的气势和美感。

2、学生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感情和气势。

3、学生个别朗读课文。

学生听读并指正朗读中的不当之处,教师点拨。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
教师小结: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据。
2、研读第二段
学生朗读第二段,(可自主朗读)探究问题:
(1).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学生讨论后明确:
(“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容
1、播放录音视频加深印象。指导共同存在的朗读节奏问题及学生易错字。
傅说(不是悦);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两个shì的区别);劳其筋骨(筋下面不是助);曾益其所不能(不是增);人恒过、衡于虑(两个héng的区别)
1、知识目标: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
2、能力目标: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理解文章说理的方法,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而富于辞采的特点;
3、德育目标: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灭亡的道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三、教材分析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章是某某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课《<孟子>二章》中的第一章。孟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尊称为“亚圣”。所以学习此文时,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课程标准语)本文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经典名篇。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观点,文章感情强烈、文采斐然、论述严密、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八年级学生刚接触文言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这就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重难点放在:
1、教学重点:
(1)、熟读并背诵课文,理解使动用法,积累文言词汇弄清论证方法的种类与作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4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4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译文】(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往往这个国家就会灭亡。
整体感知
1.节奏划分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大丈夫” 威武不能屈
论据——历史事例(六人):
生于 出身低微、艰苦磨炼、终担重任 居
忧患, 正面论证——忧患造就人才 安
死于 论证 对比 思
安乐 反面论证——安乐致国灭亡 危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环节五




1.积累孟子名言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第1段哪些句子讲述的是一般人的成长历程?讲述的是一个什么道理?现在人们常说的哪些话与这个道理相同?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心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讲的是一般人的成长历程,讲述了一个“逆境出人才”的道理。“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与之相同。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找出文中阐述作者观点的语句。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第1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第1段用排比句式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担负重任并做出了成绩的人物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经过一番艰苦磨炼的,为下文得出结论提供了充足的事实论据。

八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中心论点。

2.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于面对挑战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深刻领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关于人生哲理的古诗词,如《出塞》、《登高》等,激发学生对人生哲理的兴趣。

2.板书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让学生齐读,理解题目含义。

二、课文朗读与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情感的表达。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和节奏。

3.学生再次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三、课堂讲解与讨论1.教师讲解文章结构,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第二课时一、课堂讲解与讨论(续)1.教师继续讲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心论点。

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

二、课堂练习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三、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

2.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实例,体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哲理。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哲理?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三、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对如何在生活中践行这一哲理的思考。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感悟文章。

2.收集关于人生哲理的名言警句,进行交流分享。

五、教学反思2.学生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提出建议和意见。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2 《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说课稿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2 《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说课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三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加以说明: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目标;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六、教学理论。

一、教材分析:《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的经典之作,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文章感情强烈、论述严密、观点鲜明,思想深刻,读后发人深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篇课文面对的是八年级上的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正式学习过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

在议论文方面,学生也已基本掌握了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但是接触文言议论文还是首次。

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这就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困难。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适当降低难度,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上,而不在文体阅读上浪费时间。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学常识,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过程与方法: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及逐层深入的论证过程。

3、情感与价值观:辩证地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学会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4、重点: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及逐层深入的论证过程。

5、难点:体会文章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个好的导语能有效创设文化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卧薪尝胆”这个故事所传达的一个很重要的意思就是越王在逆境之中完成大业,与本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所以我用这个故事作为导入。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

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案 (11)(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案 (11)(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能将文中句子准确译成现代汉语。

重点、难点:重点:准确解释重点实词,准确译成现代汉语难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课前导学: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战争不断,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孟子主张人和治国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学习孟子先苦后甜的思想.课堂导学:一、自主学习,依据注释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然后合作交流句子翻译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练习反馈①、通假字1、亲戚畔之( )2、曾益其所不能()3衡于虑( ) 4、法家拂士( )②、一词多义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 B. 域民不以封疆以天下之所顺C.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D.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孙叔敖举于海③.课文默写。

1、舜发于畎亩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孙叔敖举于海,。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然后能改;,,而后作;,,而后喻。

,,国恒亡。

4、然后知,。

三、拓展任务、直击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梁北有黎丘部⑴,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⑵.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⑶,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⑷,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⑸,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⑹我醉,汝道苦我,何故 '其子泣而触地曰⑺:'孽矣⑻!无此事也!昔也⑼,往责于东邑人⑽,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⑾,我固尝闻之矣⑿!'明日端复饮于市⒀,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⒁,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⒂.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整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整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整理科目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型预习展现老师班级小组同学编号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学问,理解和把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孟子的政治主见,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

3、背诵短文。

7、这篇谈论文的中心论点位置在:(标题,也是结论)8、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道理论证法)二、展现预设1、分析文章内容,特殊是文章其次.三段。

2、引导同学结合实际领悟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

三、学习内容(一)分析课文其次段1、第一段是记叙,那么其次段属于什么?谈论2、朗读,翻译3、在这段中谈论的观点是什么?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起先都要吃大苦,经受种种肉体和精神的熬煎,从而锻练意志,增加才能。

4、背诵其次段(二)分析课文第三段1、朗读,翻译2、这段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了什么道理?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的道理,指出一个人老犯错误,就能促使他改正错误,思路堵塞不通,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自己的不足。

一个国家,假如内无坚守法度的世族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无足以与之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入侵,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

3、最终,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四、总结提升辩论赛:以“只有逆境才能出人才”这个观点为辩论题目,赞成和反对的双方都要求说出各自的理由。

(熟悉到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出人才,关键在于人自身的主观愿望和努力)五、达标测试1、这篇散文也是一篇典型的谈论文,文章的其次、三节分别从哪两方面(正、反)道理,论述了什么道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2、本文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用课文词语回答)3、翻译句子:(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而:而后作(承接连词)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征于色(在)生于忧患(由于,在)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是:于是人也(这样的)发于声(表现)今义,推断动词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拂士(同“弼”,辅佐,辅弼)高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说教材:(一)教学内容:本文是教育部审定的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孟子》三章中的第二篇,是历代传统的议论文名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他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在由个人说到国家进而导出本文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抓住论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

(二)说教学目标:1、学习文言文要品读关键词句,深层挖掘作品内蕴这篇文章逻辑严密,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语言精辟,读后发人深思,颇受启迪基于这两点,我设计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大意,进而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

最后理解课文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从而达到熟读成诵。

2、在读中品味文言韵味,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探疑解疑,因此我设计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读出节奏、读中品味,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鉴于课文内容,我设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三)说教材的重、难点以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采用反复读——引导探究——知识拓展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文意,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

二、说学生: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年文言文的积累,具有了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对于本文的学习应该说并不存在太大的困难,但还是要加强阅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勇敢的面对挫折和忧患意识。

三、说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反复诵读、不断引导的方法使学生来理解重点字词、重点句子的意思。

接着利用拓展探究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而进行德育教育,最后通过展示让学生来积累,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5)(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5)(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教师寄语:没有播种,何来收获;没有辛劳,何来成功;没有磨难,何来荣耀;没有挫折,何来辉煌。

教学目标1、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

(重点)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难点)3、背诵两文,体会“人和”的含义,理解“磨难”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重点)助读材料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主张以'仁政'来统一天下。

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生舜.()畎.亩()傅说.()孙叔敖.()曾.益()法家拂.士()忧患.()二、再读课文疏通文意(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管夷吾举于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里奚...举于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饿.其体肤,空乏..其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合作探究,解疑答惑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3、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4、文章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5、比较《孟子二章》在论证方面的不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学习我国古典文学精髓,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和古代文化的兴趣。
⑵阅读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启迪学生明 “自觉地在困难和逆境中磨炼自己,愈挫愈奋,不屈不挠地去争取胜利,养成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一道理。
重点
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逐层深入的阐述思想的论证过程。
1、背诵课文
①指名背诵,读准字音,读对停顿
②全班齐读,体会气势,体会感情
2、通解文意
①师徒对译,徒弟主讲,师傅及时纠正。
②全文通译,让三名学生翻译全文,其他同学纠正、补充。
【小结】总结本文应积累的文言词语
【问题一】请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出本文主要表达了孟子怎样的思想主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板书:生于忧患
板书:六位圣贤经过磨练有成
身处逆境努力奋起有为
内外无患 国家易于灭亡
【问题三】从所举六人事例及道理阐述的内容中,大家得到怎样的人生感悟?
——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苦难是人生的一种磨砺,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就。
板书:正逆境造人才
反无忧易亡国
【小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要想拥有珍贵品质或美好才华等是需要不断的努力、修炼、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达到的。
课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疏通疑难字、词、句,积累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⑵把握课文关键句,理解文章思想内涵。
2、过程和方法:
⑴以“读”贯穿整个教学教程,在读中积累文言知识、感知内容、品味语言、领悟文章内涵。
⑵在讨论、质疑中,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把握文章的结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8)(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8)(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教学步骤]
一、由六名学生讲故事。

故事内容: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二、讨论:从这些故事中总结共同的规律。

明确: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的磨练。

启发提问:怎样才算艰苦的磨练呢?
三、初读第二段,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四、学生串讲第二段,教师订正后提问:“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前提是什么?
目的是什么?
明确:前提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目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五、学习第三段,疏通大意,了解论述层次。

明确:先举人的例子,从正面说理,谈“犯错”与“改错”的关系,谈“内心忧困、思虑阻塞”与“有所作为”的关系,谈如何让想法为人所知,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

接着举国家的例子,从反面说理,谈国家如果没有“内忧”与“外患”就要灭亡,论证“死于安乐”的观点。

六、比较两篇文章的论证方式。

(见“扩展资料”部分)
七、讨论: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树立什么样
的忧患意识。

教师总结讨论情况。

八、整理字词和文化常识,熟读成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36)(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36)(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掌握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2.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从而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初三的生活教材分析:重点:目标1难点:目标2教具: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检查提问(2)指名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导入新课(2)1)提问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后引导回顾《孟子》的主要内容,引出孟子的“个人修养”的主张,从而进入课文情境2)教师指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是反映孟子个人修养、对人生态度的代表作。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三、检查预习:(1)指名概述本文所讲的大致意思(中下生)四、讲析课文1.范读课文,正音(2)畎亩(quan)傅说(yue)胶鬲(ge)拂士(bi):同“弼”空乏(kong)2.学生活动:指名依据书下注释,试译第1段,重点讲清“发”“举”等动词的意义(问题一)(2)发:起,被起用。

举:被举用,选拔。

3.师生共同校正释疑,教师讲解(1)明确:“发”与“举”意义不尽相同。

“发”与“举”既表现了人物由低微向显贵转换的过程,又暗示了人物的身份,“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与“尧”的赏识有关,但主要的还是他自身的才干与努力的结果,故曰“发”;傅说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贤人、平民,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主要还取决于明主的知遇,故曰“举”4.讨论第1段(6)1)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独立思考后提问)(问题二)参考答案:六位。

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2)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独立思考后提问)(问题三)参考答案: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

(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3)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有点难度,学生独立思考,略作交流,教师可作点拨)(问题四)参考答案: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5.讨论第2段1)讲析重点词语及句子(主要是名词和形容词作动词用)(1)“故”:承接上文,引起下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2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2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曾益(增加)其所不能(所没有的才干)
六、当堂背诵前两自然段,积累提高。
1.自由背诵,同时在笔记本上积累文 言词汇.
2.齐背课文(尽量背出孟子散文特有的气势和美感)
六、课堂反思。
指导有困难的后进生,学习文言词句,掌握本文文言词汇,翻译课文
多媒体出示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精读课文,掌握本 文文言词汇.
多媒体课件展示重点文言词句
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2.多义词。
而:而后作(承接连词)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发于畎亩(举,被任用)发于声(表现)
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本散文也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文章的第二、三节分别从哪两方面(正、反)讲道理,论述了什么道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
《孟子》,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接下来我们就欣赏《孟子》中的这篇千古奇文。
2.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注音。
3.教师范读课文。指导朗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4.给生字注音并解词。
畎(quǎn)亩:田间付说(yuè)胶鬲(gé)
曾(zē ng)益:增加拂(fú)乱:违反、阻挠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举荐、选拔)市 (市井间做买卖)2.古今异 义词举于士(今义:士兵,古义:狱官)
举于版筑之间 (今义:建筑、修路 古义:捣土用的杵)
五、探究问题
1.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2.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担当大任,有所作为)
2.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学习古人推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最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最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最新著名作家肖复兴说:“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

”愿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获取这笔财富。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最新,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最新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名言警句。

2、朗读全文,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中心。

4、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育。

教学重点: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积累文言词语、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分析结构,把握主旨。

教学设想:课前,学生按要求认真预习,把不理解的词句通过查工具书尽快解决,同时,反复朗读,找出认为有用的信息;课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多形式的朗读,培养语感,在质疑中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章中心;课后,背诵课文,归纳文言词句。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2月2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张振中宣布:“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成功!奔月飞行约需5天,将于12月6日飞行至月球附近,于12月中旬在月球虹湾软着陆。

探月工程分“绕、落、回”三期。

要知早在我国研制原子弹的时候,中苏交恶,苏联撤走了专家,我们国家那时还是一清二白,有人就劝说道,我们还是暂停了原子弹项目吧,陈毅元帅在一次政治局会议上的话很具有代表性:“中国人就是要把裤子当了,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张爱萍向国防部长林彪汇报自己对原子弹项目调查结果的时候,林彪的态度同其他几位老帅的意见完全一致,同样很坚决。

他说:“原子弹一定要搞下去,一定要响,就是用柴火烧也要把它烧响了。

”当然,正是有了原子弹方面技术的成熟才有了今天我们的嫦娥三号。

二、朗读训练,培养语感。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动笔在课本上标出节奏,圈出生字。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2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2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语文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目标:1、朗诵课文,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理清论证思路。

3、正确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启发。

教学重点: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理清论证思路。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个有趣而令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险境。

然后又把同一制青蛙防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至意识到危险来临时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

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映迟钝。

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实,人在这方面也是如此,有一句名言就很好的概括了这种情形,那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有哪位同学知道这句名言是谁说的吗?生1:是孟子。

师:对。

你能毫不犹豫地答出,说明你的名言积累做得很好,继续努力。

今天我们要学习孟子的一篇议论性的文章,题目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板书课题和作者名字)二、了解作者(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了解过孟子,现在,请一位同学用概括的语言介绍一下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

后世把他和孔子并称:孔孟,并尊其为“亚圣”。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

主张“仁政”、“王道”。

三、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先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放声朗读课文,读读孟子智慧的语言。

1、指名读。

2、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动笔在课本上标出节奏,圈出生字。

3、齐读课文,读出节奏,读出气势。

四、出示学习目标1、朗诵课文,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理清论证思路。

3、正确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启发。

2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2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这样之后,就知到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目标导学二:把握论点,理清论证思路
1.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他们的共同点:都出身卑微,历经苦难磨炼,最终都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你能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吗?
对比论证: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
归纳推理论证: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
三 总结
可取:第一课时主要从朗读入手感知文本特点,符合教学规律;第二课时从字音词义等入手,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再对中心论点进行概括,对论证思路进行分析等,最后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进行体验和反思。整体来看,整个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学习也不是很吃力。
明确:先谈人,列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主要着眼于“生于忧患”,这是全文的重点;后论国,主要着眼于“死于安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目标导学三: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1.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磨炼的目的是什么?
法家:坚守法度的大臣。
拂(bì)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
敌国: 匹敌,相当
恒:常常。
亡:灭亡。
生于忧患:使,,,,生存
死于安乐: 使,,,,,死亡
5课文翻译
舜在田地之中被尧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中被任用,胶鬲从贩卖鱼盐中被任用,管夷吾从狱官手中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
明确:思想——苦其心志;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行拂乱其所为。目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培养其忍耐力,增强其能力)。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2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主张。

过程与方法3.反复诵读,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

4.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排比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思想,增强个人修养。

【教学重点】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能够理解文言中的使动、被动用法。

2、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品味排比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理清论证层次、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2、体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

【课时计划】2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你知道吗?一位动物学家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的羚羊群进行研究。

他发现,东岸羚羊群繁殖能力要比西岸的羚羊群强,而且奔跑速度也不一样,每一分钟要快13米,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差别呢?原来,东岸羚羊群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在他们附近生活着一个狼群,西岸羚羊群之所以弱小,是因为在他们缺少了一群天敌。

你听说了吗?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好哇!结果呢?——青蛙熟了!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诵读课文,读对字音,把握节奏(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点拨】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35)(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35)(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一、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1、孟子: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2、《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论争。

《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

《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3、孟子生活在战国,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

当时,各大国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对此,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孟子最早提出“民贵君轻”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作用;主张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推翻;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

孟子向往历史上尧舜功绩,到处游说,宣传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寄希望于封建统治发“仁心”,力图维护原始井田制度,使天下归顺,以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

这反映孟子继承并发展前代政治家提出民本思想,对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休养生息,有一定作用。

今天看,孟子思想虽有阶级时代局限性,唯心倒退,但许多间接主张,客观上对人民有利,值得肯定。

二、课前热身:quán gé yuèfúbì畎亩胶鬲傅说行拂拂士三、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翻译课文:1、词类活用: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穷困缺乏;动:使……惊动;忍:使……坚韧;乱:使……受到阻挠;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苦:形容词活作使动词,使……痛苦;敌:名词作形容词,敌对的;2、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路;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发于畎亩之中——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交付;举于版筑之间——古义:被举用;今义:举起;征于色——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出征;而后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比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孟子散文善于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

一、预习导学1、给生字注音并对加横线解词。

畎()亩:曾()益:拂()士:拂()乱:胶鬲傅说2、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和意思。

曾:衡:拂:3、词类活用。

劳( )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所以动( )心忍( )性行拂乱( )其所为必先苦其心志,()人恒过( )入则、出则()4、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古义:)举于士(今义:古义:)5、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征于色(在)生于忧患而:而后作而死于安乐也发:发于畎亩发于声拂:行拂乱其所为拂士6、重点词语解释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②、行拂乱其所为③、而后作④、征于色⑤、而后喻⑥、入则无法家拂士入: 法家: 拂士:⑦、出则无敌国外患者⑧、国恒亡⑨、生于忧患7、重点语句翻译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⑤、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⑥、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8、课文内容理解①、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②、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二、探究展示:1、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2、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3、仔细阅读本文,找出课文中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的句子,说说这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4、本文一开头为什么要先列举出古代圣君贤相的事例?这样写有什么表达作用?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5、这篇散文也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文章的第二、三节分别从哪两方面论述,论述了什么道理?6、齐读写个人成才的主观条件的句子(),写成才的客观条件的句子()。

从国家存亡的反面来论述受磨砺的好处的句子是( )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因此而亡国的例子()7、得出的结论句是()8、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位置在()9、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四段,可分为三部分。

请写出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第1、2段):第二部分(第3段):第三部分(第4段):11、第一段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这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答:12、第一段属于什么论据?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答:13、“是人”指什么人?人能担大任的先决条件是什么?(人能担大任的客观条件是什么?)文章从哪几方面阐述?答:14、受磨难为什么能使人承受大任?(能担大任者必须具备哪些性格?)答:15、人在磨难中有什么益处?(人能担大任的主观条件?)答:16、人怎样才能生存发展?(用文中几个字作答)答:17、作者认为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使国家生存发展?答:18、第一,二,三段分别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答:19、第四段的作用是什么?答:20、请简要说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的思路。

21、拓展:学了课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挫折,使自己的人生之花开得更灿烂、美好,使自己的未来日子更幸福?三、课文理解检测1、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2 、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3、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4、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5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6、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7、作者说‘顾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8、‘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9 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1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11、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你简要加以分析。

12、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13、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14、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15、请写出至少2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16、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说一说你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17、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但你身处逆境时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回答时语言要生动,并适当的采用一定的修辞方法】四、练习反馈:(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④舜发于畎亩之中⑤人恒过然后能改⑥饿其体肤,空乏其身⑦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⑧舜发于畎亩之中⑨空乏其身⑩衡于虑⑾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⑿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⒀必先苦其心志⒁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⒂人恒.过然后能改⒃池.非不深也⒄委.而去之⒅故君子有.不战⒆兵.革非不坚利也⒇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饿其体肤②行拂乱其所为③然后知生于怃患而死于安乐也。

④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⑤人恒过然后能改。

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⑦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⑧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⑨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三)、选择题1.选出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A.于:困于心每自比于管仲、乐毅B.其:苦其心志帝感其诚C.者:出则无故国外患者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D.之:舜发于畎亩之中孔子云:“何陋之有?”2.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A.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上使外将兵B.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C.敌: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恐前后受其敌D.发:征于色,发于声野芳发而幽香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便扶向路,处处志之B.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C.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人恒过然后能改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舜发于畎亩之中(的)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C.行拂乱其所为(他的) 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而)5.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过去)6.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出淤泥而不染C.舜发于畎亩之中宋何罪之有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贤于材人远矣7.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第二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文中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是正确的。

8.下面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不言而喻C、国恒亡马无故亡而人胡D、行拂乱其所为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9.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困于心衡于虑B.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C.同舍生皆被绮绣D.食之不能尽其材10.下边对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A.必先苦其心志(痛苦)何苦而不平(愁)B.曾益其所不能(更加)斟酌损益(利益)C.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外)殚其地之出(出产的东西)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一鼓作气(振作)1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12.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B.环而攻之.而不胜杜少府之.任蜀州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曹操比于.袁绍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择其善者而.从之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14.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15.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

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6.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17.下边对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两组是()和()(4分)A.必先苦.其心志(痛苦)何苦.而不平(愁)B.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斟酌损益.(利益)C.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外)殚其地之出.(出产的东西)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一鼓作.气(振作)1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惨无人道.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去.留两便C.寡助之至.比至.陈无微不至.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始龀,跳往助之.19.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而后喻B.国恒.亡人恒.过,然后能改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大计亦死D.入则无法家拂.士行拂.乱其所为20.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