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与满足基本理论
使用与满足论
第一节
一、概念
使用与满足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Use and Gratification) 这一理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形成于70年代 “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 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 特定需求的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 得到“满足”的过程。二、 Nhomakorabea要观点: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①使用与满足理论则是注重研究受众者的内在需要和目的(求知,娱乐,个人认同,社会交往等),从这一受众主体的角度分析大众传播是如何服务于受众的内在问题。
②60年代后,使用与满足研究更加注重考察受众不同的媒介接触动机所由产生的社会条件,强调媒介使用是一个“社会条件+心理倾向→接触需求→接触动机→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
③施拉姆认为,如果大众媒介满足受众接触媒介时的动机需要,则传播是有效的。
④评价:A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开创了从受众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
B.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这个视角具有重要的意义:1.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有助于纠正大众社会化中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
2.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对否定早期的“子弹轮”的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3.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对“有限效果论”也是一种有益的矫证。
⑤局限性:1.过于强调个人的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
2.它脱离开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的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播的社会关系。
3.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是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仅仅限于对媒介提供的内容进行“有选择的接触”的范围之内,因而不能反映受众作为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一,拉斯韦尔的正面论述:一.监测环境:是媒介的第一个社会功能,它向受众提供并告知新闻。
(正)新闻报道:日本地震,利比亚,世界网球。
(负)人们的看法趋同(垃圾信息,暴力等传递)通常表现为发出警报(天气,军事等),提供与经济,公众和社会密切相关的重要信息(股市行情,交通路况等)二.联系社会:对周围环境信息的选择和解释。
受众使用与满足理论
受众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Use and Gratification Theory)是媒体研究领域的一种理论,用于解释受众对媒体使用的原因和满足的需求。
该理论认为,受众是主动选择使用媒体,并从中获得特定的满足,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媒体的信息。
使用与满足理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经过多个学者的研究和发展,逐渐成为一种强大的理论框架,用于揭示受众和媒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以下是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详细解读。
一、基本概念:1.使用:指的是受众有意识地选择和利用媒体产品或服务,包括阅读报纸、观看电视节目、浏览网页等。
二、核心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观点:1.个体的活动主体性:受众是主动选择使用媒体,并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兴趣进行选择和消费。
2.多样化的满足需求:受众在使用媒体时可以满足多种不同的需求,包括信息需求、娱乐需求、社交需求等,不同的受众可能对同一种媒体产品有不同的需求和满足。
3.个体差异的存在:受众之间存在差异,包括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生活背景等,这些差异会影响受众对媒体使用的目的和方式。
4.媒体选择的理性性质:受众在选择媒体时会考虑媒体产品所能带来的满足,因此选择是理性的,受众会选择能够最大化满足自身需求的媒体产品。
三、满足需求的分类: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在使用媒体时满足的需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认知需求:指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包括获取新闻、获取知识、学习技巧等。
通过媒体,受众可以获取到各种形式的信息,满足自身的认知需求。
2.情感需求:指受众对情感体验的需求,如获得娱乐、放松心情、寻求情感支持等。
通过媒体,受众可以观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等,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
3.社交需求:指受众对社交交流的需求,包括与他人交流、获取社交认同、建立社交关系等。
通过媒体,受众可以使用社交网络、参与在线社区等,满足自身的社交需求。
4.个体需求:指受众对个人发展和成长的需求,包括学习技能、提升自我价值、满足个体意识等。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的短视频社交应用研究——以抖音为例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的短视频社交应用探究——以抖音为例近年来,短视频社交应用在全球范围内迅猛进步,成为人们平时生活中不行或缺的一部分。
抖音作为其中一种著名的短视频社交应用,通过提供轻松有趣的短视频内容,吸引了数亿用户。
本文将从“使用与满足”理论角度出发,探讨在抖音这个平台上用户行为背后的心理和动机。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概述“使用与满足”理论是描述用户行为的一种心理理论,该理论由美国社会科学家洛维特(Norman H. Nie)在20世纪70时期初提出。
该理论认为,人们进入某一社交应用或使用某一产品,是为了满足个人内在的需求和动机。
二、情感满足使用抖音的用户可以通过观看各种富有情感的短视频来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
抖音上的短视频内容五花八门,包含搞笑、感人、励志等各种类型,用户可以依据自己的情绪选择合适的短视频观看。
当用户情绪低落时,观看一些搞笑视频可以带来笑声和幸福,提升情绪。
当用户感到压力和焦虑时,观看一些励志视频或者感人的故事,可以给用户带来情感安慰与鼓舞。
因此,抖音作为一种短视频社交应用,通过提供各种情感满足,满足了用户对情感需求的渴望。
三、认知满足使用抖音的用户还可以通过观看短视频来获得认知满足。
抖音上的短视频内容丰富多样,用户可以通过观看各种知识性的视频,了解一些新的知识技能,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例如,用户可以通过观看美妆、健身或者烹饪类短视频来进修一些新的技能,并在实践中提升自己。
此外,用户也可以通过观看一些名人红人的短视频,了解他们的生活和见解,丰富自己的认知领域。
在这个过程中,用户获得了认知满足,满足了对于知识的渴望。
四、社交满足抖音是一种短视频社交应用,用户可以通过与其他用户互动来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
用户可以发表评论、点赞、分享等与视频内容相关的操作,与其他用户展开互动。
用户在互动中获得了一种社交认同感,感受到被关注和认可的满足感。
此外,抖音还推出了挑战赛和合拍功能,用户可以与其他用户进行虚拟的社交互动,感受到归属感和集体认同感。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Use and Gratification Theory)是传播学中的一
种理论模型,它探讨了人们为什么选择其中一种媒体以及他们通过媒体获
得的满足感。
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人们通过使用媒体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和欲望,而他们选择使用的媒体会因个体的差异而异。
这一理论的核心观
点是,媒体使用是有目的的,并且个体会主动选择使用媒体来满足自己的
需求和愿望。
使用与满足理论建立在人的动机驱动的基础上。
根据这一理论,人们
使用媒体有以下几个动机和目的:信息需求、娱乐、社交需求、个人认同
和个人满足。
具体而言,个体使用媒体是为了获得信息和知识,从媒体中
获取娱乐和消遣,满足社交需求并建立人际关系,通过媒体来形塑个人认
同和形象,并且通过媒体获得满足感和满足个人欲望。
在使用与满足理论中,个体的使用媒体行为是自主和目的性的。
个体
会选择特定的媒体,并且他们的选择会因为个体的特征、需求和个人目标
而有所不同。
例如,一个喜欢最新时尚的年轻人可能会选择使用社交媒体
以获取最新的时尚资讯,而一个喜欢音乐的人可能会选择使用音乐app来
获取最新的音乐作品。
个体的选择是基于对媒体使用的期望和效益的评估,个体会主动选择那些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媒体。
此外,使用与满足理论还强调了媒体使用的动态性和互动性。
个体在
使用媒体的过程中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目标对媒体进行评估和调整。
他们
会主动选择适合他们需求的媒体,而不断地调整和更新他们的使用行为。
媒体也会通过不断改变和创新来满足个体的需求和期望。
“使用与满足”理论文献综述
“使用与满足”理论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使用与满足”理论,作为一种受众行为理论,自其诞生以来,在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该理论强调受众在媒介消费过程中的主动性,认为受众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动机来选择、接触和理解媒介内容,从而得到满足。
本文旨在通过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全面梳理该理论的发展历程、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影响,以期对该理论有一个更为清晰和深入的理解。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使用与满足”理论进行文献综述。
我们将回顾该理论的起源和发展,探讨其理论背景和主要观点。
我们将分析该理论在不同媒介形态下的应用,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行为研究。
我们还将探讨该理论在各个领域,如教育、广告、公共关系等中的实际应用及其效果。
我们将总结该理论的贡献和不足,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受众在媒介消费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机制,以及媒介如何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提升传播效果。
我们也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理论框架“使用与满足”理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传播学研究,是受众行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该理论主张受众是有着特定需求和动机的个体,他们主动地选择媒介内容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换言之,受众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根据自身的需求,主动选择、解释和使用媒介内容。
该理论的核心在于强调受众的主动性和选择性,认为受众的行为是基于其内在需求和动机的。
这种需求和动机可能源于个人的心理、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
例如,人们可能通过观看电视剧来满足娱乐需求,或者通过阅读新闻来满足信息需求。
“使用与满足”理论为媒介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受众的行为和媒介的影响。
然而,该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它过于强调受众的主动性和选择性,而忽略了媒介对受众的潜在影响。
使用与满足基本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基本理论1、概念“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的心理动机和心理需求角度出发,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相关知识,解释了人们使用媒介以得到满足的行为,提出了受众接受媒介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动机。
使用与满足理论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能动性,突出受众的地位。
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2、发展过程从时间上来说,使用与满足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传统”和“现代”两个时期,复旦大学传播学者殷晓蓉对此有专文进行了深刻的论述。
早期研究大部分是围绕无线电广播和报纸与读者的关系而展开的。
其中包括:三四十年代,由洛克菲勒基金会赞助的研究机构进行了美国第一次全面的广播研究(包括分析广播的内容和对听众的统计);1940年的奥逊·威尔斯火星人入侵地球的广播剧所引起的恐慌事件的研究以及赫佐格的那篇被称作“历史性的论文”《我们对白天连续节目的听众究竟知道什么》等。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现代时期”则是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那时的研究逐渐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形式,并有了比较固定的名称:“使用与满足说”,或“使用与满足模式”,也更加明确地朝向探讨“一个活跃的受众”的作用的方向发展。
它在范围上涉及报纸、电影、舞台剧、电视(特别是智力竞赛节目)、高雅音乐会和肥皂剧等大众传播内容与受众的使用和满足的关系,并且,经由施拉姆、伯格纳、卡茨、布卢姆勒、格威奇等人的努力,理论研究在这一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
更加重要的是,到了六七十年代,随着美国传播学自身的发展,“使用与满足说”所得以产生的理论背景和推动力更为充分,而它的出现也使效果研究、受众研究以及相关的媒介内容研究发生了重要的转折。
其中美国社会学家E ·卡茨被认为是“使用与满足说”的“现代时期”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引言在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中,使用与满足理论(Use and Satisfy Theory)被广泛应用。
这个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在项目中,只有通过满足用户需求并且加入实际使用,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本文将介绍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概念、原则和应用实例。
什么是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是由软件工程师葛洪明提出的,在软件开发领域中被广泛认可和应用。
这个理论认为,只有将软件产品实际应用到用户中,才能了解到用户的真实需求,并对软件进行相应的改进和优化。
使用与满足理论强调了“使用”和“满足”两个关键词。
使用是指将软件产品实际运行在用户的环境中,用户通过使用软件来完成各种任务。
满足则是指软件产品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期望,解决用户实际问题。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原则使用与满足理论有一些核心原则,以下是其中的几个:1. 用户参与使用与满足理论强调用户作为产品的重要参与者。
要真正了解用户的需求和问题,需要通过与用户的交流和合作来获取反馈。
在软件开发中,可以通过用户调查、用户访谈、用户测试等方式来实现用户参与。
2. 阶段性交付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软件开发过程应该通过阶段性交付的方式来实现。
在每个阶段结束后,都应该将软件产品交付给用户进行试用和测试。
通过阶段性交付,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
3. 反馈循环使用与满足理论强调持续的反馈循环。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需要与用户保持紧密的沟通和反馈,及时了解用户的需求变化和问题。
通过反馈循环,可以及时做出调整和改进,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4. 持续改进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软件产品应该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通过用户的使用和反馈,可以对软件进行不断地改进和优化,提升产品的质量和用户满意度。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应用实例以下是一些使用与满足理论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实例:1. 敏捷开发方法敏捷开发方法将使用与满足理论贯穿于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
敏捷方法强调用户参与、阶段性交付和持续改进,通过短周期的迭代开发,及时获取用户反馈并进行调整。
使用与满足基本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基本理论1、概念“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的心理动机和心理需求角度出发,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相关知识,解释了人们使用媒介以得到满足的行为,提出了受众接受媒介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动机。
使用与满足理论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能动性,突出受众的地位。
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2、发展过程从时间上来说,使用与满足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传统”和“现代”两个时期,复旦大学传播学者殷晓蓉对此有专文进行了深刻的论述。
早期研究大部分是围绕无线电广播和报纸与读者的关系而展开的。
其中包括:三四十年代,由洛克菲勒基金会赞助的研究机构进行了美国第一次全面的广播研究(包括分析广播的内容和对听众的统计);1940年的奥逊·威尔斯火星人入侵地球的广播剧所引起的恐慌事件的研究以及赫佐格的那篇被称作“历史性的论文”《我们对白天连续节目的听众究竟知道什么》等。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现代时期”则是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那时的研究逐渐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形式,并有了比较固定的名称:“使用与满足说”,或“使用与满足模式”,也更加明确地朝向探讨“一个活跃的受众”的作用的方向发展。
它在范围上涉及报纸、电影、舞台剧、电视(特别是智力竞赛节目)、高雅音乐会和肥皂剧等大众传播内容与受众的使用和满足的关系,并且,经由施拉姆、伯格纳、卡茨、布卢姆勒、格威奇等人的努力,理论研究在这一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
更加重要的是,到了六七十年代,随着美国传播学自身的发展,“使用与满足说”所得以产生的理论背景和推动力更为充分,而它的出现也使效果研究、受众研究以及相关的媒介内容研究发生了重要的转折。
其中美国社会学家E ·卡茨被认为是“使用与满足说”的“现代时期”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满足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教育、营销、管理等。
本文将讨论满足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论构建、影响因素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满足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亨利·墨瑞斯(Henry Murray)于1938年提出,他认为人类行为是为了满足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满足理论包括两个主要的方面,即需要层次结构和动机机制。
需要层次结构分为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和社会需要三个层次,生理需要是指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需的需求,如食物、水源、安全等;心理需要是指人类的心理状态,如归属、尊重、自尊等;而社会需要则是与他人互动,建立社会关系的需要,如友谊、爱情等。
动机机制则解释了人们如何通过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来达到动机。
满足理论的理论构建主要基于亨利·墨瑞斯的个体心理学,他将人的个性特质和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对个体心理特征以及不同层次的需求进行研究分析,墨瑞斯认为满足理论能够解释个体的行为和动机。
他提出了一些重要概念,如需要、动机、欲望、满意度等,这些概念构成了满足理论的核心内容。
满足理论受到了许多影响因素的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动机不仅受到内部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的驱动,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墨瑞斯提出了一个叫"主观安全"的概念,指个体受到威胁和压力少的情况下,更容易满足自己的需求。
此外,社会因素也对满足理论产生影响,如文化背景、家庭教育、社会规范等。
个体在满足理论的实践中,需要综合考虑内在需求和外在环境的影响。
满足理论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教育领域,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动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和满足学生的需求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
在管理领域,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动机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满意度也是至关重要的。
管理者可以通过给予员工更多的回报和认可,满足他们的成就需求,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动机和工作满意度。
使用与满足理论
Thanks
第15页/共16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16页/共16页
第13页/共16页
三: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局限: a.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 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 b.脱离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 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不能全面揭示 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c.对受众能动性的认识仅限于内容接触方 面,有局限,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 的主体、有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 具有的能动性。
第11页/共16页
三: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评价: 一改传媒角度为受众角度,通过分析受众的 媒介接触动机及其满足的需求来考察大众传 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把能 否满足受众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 准,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的先河。 曾在研究传播效果研究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第12页/共16页
第10页/共16页
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
竹内郁郎的“使用与满足”含义: a.人们接触媒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 需求,这些需求有一定的社会和心理根源; b.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媒介接 触可能性和媒介印象; c.根据媒介印象,人们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 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 d.接触行为的结果可能有两种即需求满足与否; e.两种结果都将影响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人 们会根据满足的结果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在 不同程度上改变对媒介的期待。
2.受众需要的满足和对媒介的选择间的联系中, 受众拥有主动权。
3.媒介相互竞争以满足受众需要。
第8页/共16页
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
竹内郁郎的“使用与满足”过程模式:
社会条件
媒体印象
媒介接触 满足类型
使用与满足基本理论
使用与满足基本理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各种理论,这些理论给我们提供了解释和理解世界的框架。
其中,有一些理论被视为基本理论,因为它们能够解释广泛的现象,并有助于我们建立对事物的基本认识。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见的基本理论,并探讨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谈谈进化论。
进化论是指生物进化的理论,它认为物种的演化是由于基因的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机制引起的。
这一理论由达尔文提出,并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推理得到了支持。
进化论不仅仅适用于生物领域,在许多其他领域也能起到指导作用。
比如,进化论揭示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常态,给我们提供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在人类社会中,进化论还能够解释人类文化和社会的演化,帮助我们理解和改进社会现象。
接下来,让我们关注一下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理论,它描述了微观世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行为。
量子力学的重要性在于它挑战了我们对于物质和能量的传统认知,并对科学方法和逻辑思维提出了一些基本问题。
量子力学的应用已经深入到许多领域,比如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和材料科学等。
它的发展也催生了许多新的科技和应用,如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等。
通过学习和理解量子力学,我们可以拓宽我们对于物质和能量行为的认识,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创造性的作用。
此外,还有一些社会学上的基本理论,如结构功能主义和符号互动主义等。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不同部分之间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社会的稳定和平衡。
符号互动主义则强调个体在社会互动中赋予符号和意义,人们的行为是在不断的互动和解释中产生的。
这些理论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对我们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起到重要作用。
最后,还有一些跨学科的基本理论,如系统论和复杂性科学等。
系统论研究系统的整体特性和相互关系,并探讨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
复杂性科学则关注于复杂系统的行为和性质,研究如何从简单规则和组件生成复杂的行为和结构。
这些理论拓宽了我们对于事物和现象的认识,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复杂和混乱的问题,并在各种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使用与满足基本理论
使用与满足基本理论在现代科学研究中,一项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论的重要性。
理论可以指导我们的思考,解释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各个学科领域中,理论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为实证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下面将以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为例,探讨理论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致力于研究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规律。
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家们建立了一系列的基本理论,例如经典力学、电磁学、热力学等。
这些理论研究了物质的运动规律、电磁现象和能量转换等基本问题,对现代科技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基本理论的发展促进了技术的进步。
无论是电子产品的发展、能源利用的提升还是新材料的研究,都离不开物理学基本理论的指导。
例如,量子力学和固体物理学理论的发展为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
光学理论的研究也使得我们能够制造出更高效的光学设备和仪器。
此外,理论物理学的发展也为核能和新能源技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最后,物理学基本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
科学研究必须基于可重复和可验证的实证证据,而理论的提出和发展正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理论不仅是对已有观测事实的总结和概括,更是预测和解释未来实验现象的重要工具。
通过理论的指导,科学家可以设计精确的实验和观测,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并不断推动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综上所述,理论在科学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物理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基本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对于人类认识自然界、促进科技进步以及推动社会发展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我们不能忽视理论的重要性,要不断拓展和完善理论,推动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使用与满足一个标签化的理论
使用与满足一个标签化的理论一、本文概述《使用与满足:一个标签化的理论》这篇文章旨在探讨“使用与满足理论”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该理论源自传播学,主要关注个体如何通过媒介使用来满足其特定的需求和期望。
本文将首先概述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接着分析这一理论在当今数字媒体时代的应用场景,包括社交媒体、在线视频平台、新闻阅读应用等。
文章还将讨论该理论在实践中的局限性,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局限性以更准确地理解和预测用户行为。
本文将总结使用与满足理论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并展望其在未来媒介发展中的角色和挑战。
二、理论背景“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传播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最初由哥伦比亚大学的学者提出。
这一理论强调受众的主动性和选择性,认为受众在接触媒介内容时,是基于自身的需求和兴趣来进行选择的,并通过这种选择性的接触、理解和记忆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随着研究的深入,理论逐渐发展并引入了“标签化”的概念。
标签化,简而言之,就是对某一事物或个体进行归类并贴上相应的标签。
在“使用与满足理论”中,标签化被用来描述受众如何对媒介内容进行分类、标签化,并依据这些标签来选择性地接触和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一理论背景不仅揭示了受众在媒介消费中的主动性和选择性,也强调了媒介内容制作和传播者需要更加精准地理解受众的需求和兴趣,以便更好地制作和传播符合受众标签化需求的内容。
因此,“使用与满足一个标签化的理论”不仅为我们理解受众行为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也为媒介内容的制作和传播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三、标签化现象分析标签化现象在当今社会中无处不在,它以一种简洁而直接的方式,帮助人们快速理解和归类复杂多样的信息。
然而,这种现象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标签化理论的运用,往往基于对特定群体或个体的简化和刻板印象。
它倾向于将复杂的个体或群体特征简化为一个或几个标签,如“富二代”“网红”“90后”等。
这种简化的过程,虽然方便了人们的理解和交流,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个体或群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使用与满足理论范文
使用与满足理论范文引言:自从人类有了自我意识,就一直渴望能够找到自己真正关心和重要的事情。
作为人类的一部分,我们希望能够拥有自主权和满足感。
这种追求自主和自发动机会的渴望被称为自决或自主实现,被认为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基本需求,这正是使用与满足理论所探讨的。
主体段1: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本概念使用与满足理论是由Edward Deci和Richard Ryan在1985年提出的,它试图解释人们为什么会对一些活动感到更自主和更有动力,而对其他活动感到不满足。
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被他们对目标的认知视为有价值和有目的的程度所影响的。
主体段2:满足理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当个体对其行为感到自主并感到满足时,他们更有可能持续参与和投入这项行为,并将其视为是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途径之一、相反,当个体感到行为缺乏自主性并感到不满足时,他们更有可能减少参与或放弃这项行为。
这种主体体验的改变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至关重要。
主体段3:运用满足理论的实例使用与满足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教育、工作场所和运动训练等。
在教育方面,满足理论提供了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选择的机会的指导方针。
研究表明,当学生感到他们的学习具有意义和自我决定时,他们更有可能享受学习,并取得更好的成绩。
在工作场所,提供员工自主性和发展机会的公司更有可能吸引和保留员工,并且员工更有可能投入和满足于他们的工作。
在运动训练中,提供运动员自主选择训练方法和目标的机会可以增加他们的参与度和表现。
结论:使用与满足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需求的框架。
它认为自主和满足是我们生活中的基本需求,而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个体会更有动力和满足感。
因此,理解和应用使用与满足理论对于提高个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是至关重要的。
使用与满足基本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基本理论1、概念“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的心理动机和心理需求角度出发,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相关知识,解释了人们使用媒介以得到满足的行为,提出了受众接受媒介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动机.使用与满足理论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能动性,突出受众的地位。
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2、发展过程从时间上来说,使用与满足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传统”和“现代”两个时期,复旦大学传播学者殷晓蓉对此有专文进行了深刻的论述。
早期研究大部分是围绕无线电广播和报纸与读者的关系而展开的。
其中包括:三四十年代,由洛克菲勒基金会赞助的研究机构进行了美国第一次全面的广播研究(包括分析广播的内容和对听众的统计);1940年的奥逊·威尔斯火星人入侵地球的广播剧所引起的恐慌事件的研究以及赫佐格的那篇被称作“历史性的论文”《我们对白天连续节目的听众究竟知道什么》等.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现代时期”则是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那时的研究逐渐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形式,并有了比较固定的名称:“使用与满足说",或“使用与满足模式” ,也更加明确地朝向探讨“一个活跃的受众”的作用的方向发展。
它在范围上涉及报纸、电影、舞台剧、电视(特别是智力竞赛节目)、高雅音乐会和肥皂剧等大众传播内容与受众的使用和满足的关系,并且,经由施拉姆、伯格纳、卡茨、布卢姆勒、格威奇等人的努力,理论研究在这一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
更加重要的是,到了六七十年代,随着美国传播学自身的发展,“使用与满足说"所得以产生的理论背景和推动力更为充分,而它的出现也使效果研究、受众研究以及相关的媒介内容研究发生了重要的转折.其中美国社会学家 E ·卡茨被认为是“使用与满足说”的“现代时期"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理论是实践的指导,而对于软件开发领域来说,软件的使用和满足用户需求是最终目标。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使用与满足理论来提升软件的质量和用户体验。
1. 使用理论使用理论是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旨在提供用户友好的界面和良好的用户体验。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使用理论:1.1 用户中心设计(UCD)用户中心设计是一种通过深入了解用户需求和行为,以用户为中心来设计软件界面和功能的方法。
其核心思想是将用户放在设计过程的核心位置,注重用户的需求、行为和情感。
UCD方法包括用户需求分析、用户参与设计、用户测试和反馈等步骤,旨在提供符合用户期望和需求的软件产品。
1.2 人机交互(HCI)人机交互是研究人与计算机交互的学科领域,涉及到用户接口设计、交互技术和用户体验等方面。
HCI理论关注人类认知、行为和情感等因素,以提供有效、高效和愉悦的用户体验。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合理应用HCI理论可以使软件界面更加友好、易用,从而提升用户的满意度。
1.3 信息架构(IA)信息架构是关于组织、分类和标记信息的实践和理论。
在软件设计中,信息架构被用于确定软件界面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分类,以确保用户能够轻松地找到所需信息。
良好的信息架构可以提供清晰的导航路径和逻辑结构,使用户可以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功能和信息。
1.4 用户体验(UX)用户体验是用户使用软件时所感受到的主观感受和情感反应。
良好的用户体验是提供给用户愉悦、高效和有意义的软件使用过程的目标。
UX理论包括用户感知、交互设计、可用性测试等方面,通过优化界面、提升操作流程和增加互动性等手段,以创造积极的用户体验。
2. 满足理论满足理论是从功能和性能的角度出发,旨在提供稳定、安全和高效的软件系统。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满足理论:2.1 软件工程(SE)软件工程是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软件开发过程,旨在确保软件系统的质量和性能。
SE理论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环节,通过系统的方法和技术来管理和控制软件开发过程。
论网际空间的_使用_满足理论_
感觉满舒服的话, 我会和他多聊几句。 感觉比较好 的朋友可能会成为我现实中的朋友。 不过网友成 ” 为我现实生活中的好朋友目前还没有。 还有一些 “和 受访者认为网络情感交流甚至比面谈还管用: 朋友虽然天天见面但有些话是不能当面说的, 比 如对他一些行为的看法, 当面说挺伤面子, 通过网 络既隐秘又容易让他接受, 有时隔着网络反而聊 得更多, 文字的表达比语言更清楚, 可以说是少了 ” 份距离, 多了份理解。 四是参与娱乐或打发时间。 几乎每个上网的 受访者都承认在网上玩过电子游戏, 他们中的不 少人甚至因此上瘾, 每天要打好几个小时的电子 游戏。 当然, 包括在线聊天或在线观赏影片、 点歌 等网上活动, 常常也是非常重要的打发时间的方 式。 不少上网者指出, 他们感到生活很无聊, 也知 道上网也很无聊, 对自己的前途和实现自己的人 生价值也不可能有什么太大的帮助, 但没有其他 更好的方式打发时间, 因此他们不得不通过上网 打发时间, 解闷。 从上述的访谈中不难看出, 受访者是出于多 种需求主动使用网络的, 这种需求显然非常明显, 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和主动性。 访谈还发现, 网众的不同需求常常能在网络 上得到满足。 作为一种先进的传播媒体, 网络起码 能在技术上满足受访者上述的各种需求, 而这些 技术则是其他媒体很难做到的。 一位出于感情联 系需要而使用网络的受访者指出, 她在网上就不 会感到孤独。 另一个出于同样需求的人则认为网 络能给她现实中得不到的刺激。 而正如上文提到 的那样, 很多为了获取有用信息的上网者, 能从其 他媒体看不到的新闻或者在其他地方很难找到的 信息中得到满足。 也正是因为如此, 经常在网上聊 “ 触网 ” 天、 玩游戏的受众平均每天都要 两个小时 以上, 网络成为他们生活方式中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一个女大学生认为在网上 没有人道貌岸然地告诫她应该做什么或应该怎么 做, 她满足于网上那种平等和真诚的气氛, 所以她 平均每天上网聊天达 $ + # 小时之多。 从这一点上 可以看出, 人们在媒体中获得的满足越大, 对媒体 的接触越多, 媒体的效果越强。 “使用— 由此看来, 网络信息传播显然存在着 “使用—满足 ” 满足 ” 现象。 网络为描述和检验 现象 “ 使用—满足理 提供了一个 很好的平台, 而且对 论” 的进一步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Vlog的传播研究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Vlog的传播研究一、“使用与满足”理论概述“使用与满足”理论,也称为“使用与效用”理论,是指用户通过使用产品来获得自我满足的过程。
该理论将用户的需求分为两类:实用性需求与经验性需求。
实用性需求是指用户使用产品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某些问题或实现某些目标;经验性需求则强调用户追求使用产品时的愉悦、刺激和情感体验。
因此,产品的使用价值不仅仅在于实用性,还包括对用户心理的满足。
视频博客(Vlog)是一种以视频形式记录日常生活、事件故事,或呈现某种知识技能的个人博客。
使用Vlog的人群多为年轻人,他们通过拍摄、剪辑、分享自己的视频内容,以达到记录、展示自我、建立社交网络等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用户的需求主要分为两类:实用性需求和经验性需求。
1.实用性需求使用Vlog的用户主要出于以下实用性需求:(1)记录生活:通过Vlog将自己的生活点滴记录下来,留下自己成长和回忆。
(3)创造价值:用户可以通过Vlog内容创造一定的商业价值,实现自我经济收益。
2.经验性需求(1)社交交流:Vlog视频可以让用户与观众互动交流,建立社交关系。
(2)情感共鸣:用户可以通过短视频传递情感和共鸣,得到自我满足。
(3)追求乐趣:Vlog创作可以让用户更加享受生活,同时具有创造性和娱乐性。
三、结语本文探讨了“使用与满足”理论在Vlog传播中的应用。
在Vlog传播过程中,用户的需求主要分为实用性需求和经验性需求,与“使用与满足”理论相符。
通过深入研究这一理论,并结合Vlog传播的特点,可进一步提高Vlog内容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促进其良性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用与满足理论
基本理论
1、概念
“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的心理动机和心理需求角度出发,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相关知识,解释了人们使用媒介以得到满足的行为,提出了受众接受媒介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动机。
使用与满足理论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能动性,突出受众的地位。
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2、发展过程
从时间上来说,使用与满足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传统”和“现代”两个时期,复旦大学传播学者殷晓蓉对此有专文进行了深刻的论述。
早期研究大部分是围绕无线电广播和报纸与读者的关系而展开的。
其中包括:三四十年代,由洛克菲勒基金会赞助的研究机构进行了美国第一次全面的广播研究(包括分析广播的内容和对听众的统计);1940年的奥逊·威尔斯火星人入侵地球的广播剧所引起的恐慌事件的研究以及赫佐格的那篇被称作“历史性的论文”《我们对白天连续节目的听众究竟知道什么》等。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现代时期”则是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那时的研究逐渐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形式,并有了比较固定的名称:“使用与满足说”,或“使用与满足模式”,也更加明确地朝向探讨“一个活跃的受众”的作用的方向发展。
它在范围上涉及报纸、电影、舞台剧、电视(特别是智力竞赛节目)、高雅音乐会和肥皂剧等大众传播内容与受众的使用和满足的关系,并且,经由施拉姆、伯格纳、卡茨、布卢姆勒、格威奇等人的努力,理论研究在这一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
更加重要的是,到了六七十年代,随着美国传播学自身的发展,“使用与满足说”所得以产生的理论背景和推动力更为充分,而它的出现也使效果研究、受众研究以及相关的媒介内容研究发生了重要的转折。
其中美国社会学家E ·卡茨被认为是“使用与满足说”的“现代时期”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从60年代到90年代一直在关注受众对于传媒“使用与满足”的问题,先后发表了《论为“逃避”而使用大众媒介:一个概念的澄清》(1962年)、《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1974年)等论文,并与J·G·布鲁姆勒主编了《大众传播的使用》(1974年)一书。
其中E·卡茨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先提出该理论,他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 --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其中有些因素到现在都值得我们重视:
(1)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求和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
(2)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两个条件:a 接触媒介的可能性;b 媒介印象即受众对媒介满足需求的评价,是在过去媒介接触使用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
(3)受众选择特定的媒介和内容开始使用。
(4)接触使用后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满足需求,一种是未满足。
(5)无论满足与否,都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选择使用行为,人们根据满足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不同程度上改变着对媒介的期待。
3、经典解读
"使用与满足理论"有五个基本的假设:
(1)受众使用大众传播媒介是有目的的,受众基于心理或社会的需求,想借着使用媒介来满足需求。
(2)传播过程需要靠受众把媒介的使用及需求的满足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受众是媒介的主动使用者,受众使用媒介来满足需求。
(3)大众传播媒介所能满足的需求,只是人类需求的一部分,媒介在满足这些需求上,必须与其他来源,比如人际传播或其他传统的需求满足方式相竞争。
(4)研究资料来源于于受众的自我报告。
也就是说,这个理论假设受众是理性的,能了解自己的兴趣和动机,并且能够清楚地表达出来。
研究者根据受众的回答加以推断受众使用媒介的目的。
(5)不必要对大众传播媒介下任何价值判断。
4、评价
意义:
(1)提醒我们受众使用媒介的目的是很不相同的,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掌握控制权,该理论引导我们更加关注受众,把十分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
(2)认为受众的接触媒介是基于个人需求进行的,强调受众的能动性,推翻了受众被动论
(3)指出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基本效用,矫正了"有限效果论"
局限
(1)科学根据不可靠,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因素,忽略了社会条件和所处环境的制约。
(2)受众的能动性是有限的仅限于"有选择的接触"范围,其接触行为通常是仪式化的,而非高度精心的
(3)脱离传媒生产过程和社会系统来单纯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例子“使用与满足”理论与《泰囧》满足受众的表现
(1)受众消遣娱乐心理的满足。
心绪转换效用
作为一部贺岁影片,《泰囧》无疑成为人们在忙碌的一年过后寻求身心放松的“突破口”。
《泰囧》无疑给紧张压抑的生活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观众在观看时进入一个虚幻的空间,减轻和缓解现实生活所带来的心理压力,获得暂时的轻松感。
《泰囧》以徐朗、王宝和高博的泰国之旅为剧情支点,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展开故事,用幽默、讽刺、调侃的对白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情境,制造欢乐。
通过情节和语言的冲突设计,高潮迭起利用戏剧性手法来获得喜剧效果,每个场景挖掘笑料和包袱,简单的冲突带来的是直接而又简单的快乐,让人笑得轻松,笑得开心,达到心绪转换的效用。
精准的类型定位、环环相扣的笑料展示、三大笑星“各司其职”,再加上温情的桥段,让在岁末走进影院的观众捧腹笑了,情感释放了。
(2)受众人际关系需求的满足。
人际关系效用
《泰囧》上映以来,观影人群不断壮大,屡次刷新票房奇迹,成为当时讨论最热烈的贺岁片。
作为社会的个体,当周围的许多人都走进影院观看《泰囧》,当大家都开口谈论徐铮、王宝强和黄渤的“囧神”组合时,如果我们没有看过该影片,就无法在现实生活或者微博、论坛等网络世界中与他人分享共同话题,无法与周围的人就影片的内容,情节,经典语言,搞笑场景甚至各种延展性话题进行讨论和沟通,这样不仅可能会使自己产生一种落伍的不良心理体验,而且也可能会被他人认为无趣,从而陷入孤立之中。
因此,为了使自己不落伍,与群体内其他成员恰当交流,获得更多的群体认同,人们纷纷走进影院观看。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的交往方式从早期的“面对面”传播到现在互联网下的新型人际传播,历经数次传播革命的变革,不断加入更加先进的传播手段,其交往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大众传播时代,媒介为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提供了一种媒介情境,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媒介情境代替了现实情境,人们在这种情境下发生着社会互动。
(3)受众自我确认效用的满足
《泰囧》并没有停留于单纯的娱乐,除了搞笑,还将责任、亲情、感恩等价值观融合进来,提出“回归家庭、注重亲情和友情”等理念,引导人们对真善美的认识。
故事的旋律是家庭、真诚、信任、互助互爱,人间真情战胜了金钱、功利、算计。
影片中所反映的一些问题,矛盾冲突等都具有社会性,而三大“囧神”所代表的人物形象在现实生活中也都能找到原型,是众多小人物的自我形象在银幕中的投射,能够让人们从中获得自我确认。
这就为观众提供了自我评价的参考框架,为现实生活中各种矛盾、冲突的解决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方法。
观众通过比较,在影片中找到与自己相符的行为规范或指导,引起对家庭和事业、亲情和友情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协调自己的观念,修正自己的行为,使其在观看影片的轻松愉快氛围中有所参悟,获得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