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界组织

合集下载

无边界组织案例分析

无边界组织案例分析

无边界组织管理案例分析河南新飞电器有限公司是以冰箱、冷柜、空调为主导产品的现代化白色家电制造企业,中国最大的绿色冰箱生产基地,中国冰箱、冷柜行业前两强。

因出色的无氟与节能技术而被公认为中国家电绿色品牌新飞销售大楼外貌。

自1984年建立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新飞已发展成为拥有1个中国驰名商标和2个中国名牌产品的中部六省首家进出口免验企业,产品远销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新飞的经营业绩突飞猛进,产销量、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连年呈两位数递增,成为同行业效益最好,发展最快、最稳健的企业之一。

新飞企业愿景成为绿色制冷产品领航者新飞企业使命为顾客提供超值产品倡导绿色科技员工首选雇主为股东提供持续性回报回馈社会新飞企业价值观责任感、自律感、归属感、学习、创新、团队、激情新飞员工追求把忠诚献给祖国、把诚信献给用户、把智慧献给新飞、把爱心献给社会、把健康留给自己新飞员工座右铭新飞靠我们振兴,我们靠新飞发展新飞环境管理格言胸怀蓝色理想,创造绿色世界新飞售后服务格言用户永远是正确的新飞品牌传播理念接触未来,关切民生新飞品牌传播主题新飞畅享绿色生活新飞电器在扁平化、信息化、多元化的复杂环境中构建富有竞争力的中国式无边界组织的原则是:一、“固而后活”的价值观。

无边界组织存在的基础是强大的组织边界,包括垂直边界(金字塔结构和等级制度)、水平边界(职能部门问的区隔)、外部边界(企业和社会的区分)、地理边界(国家和市场)以及心理边界(文化、性别、价值观)。

没有这些边界的存在,就不会有一个架构清晰、体系完备的实体组织。

因此,打造无边界组织的基础是:必须让所有的员工尊重既有的边界,在固化既有权、责、利框架的基础上战略性地延展组织框架弹性,即存量活动用边界规范,增量活动用无边界包容:战术管理用边界指导,战略规划用无边界引领;常规管理用边界约束,创新实验用无边界统帅:流程管理以边界为纲,文化营造以无边界为要。

先固化边界以打牢根基,后活化边界以打破官僚。

无边界组织中企业组织结构改革的新模式.doc

无边界组织中企业组织结构改革的新模式.doc

无边界组织中企业组织结构改革的新模式。

无边界组织:企业组织结构改革的新模式在王松涛XXXX早期,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到来,企业竞争不再是在单一地区进行,而是以世界为竞争舞台。

企业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寻找市场,增加产量和地区税收差异以及金融风险来配置资本,根据不同地区的技术发展特点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营需要合理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

因此,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已经从稳定变得极其多变和不可预测。

企业界和理论界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形式来改造企业组织。

它能快速满足客户需求,灵活工作,整合各种资源,不断创新,提高组织的综合竞争力和适应性。

一、无边界组织的形成及其内涵传统组织设计理论正式产生并盛行。

人们普遍认为,在19世纪后期和XXXX后期,形成了一大批新的组织结构模式——企业组织结构变革,并通过理论分析和管理实践证明是最有效的。

在王松涛XXXX早期,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到来,企业竞争不再是在单一地区进行,而是以世界为竞争舞台。

企业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寻找市场,增加产量和地区税收差异以及金融风险来配置资本,根据不同地区的技术发展特点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营需要合理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

因此,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已经从稳定变得极其多变和不可预测。

企业界和理论界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形式来改造企业组织。

它能快速满足客户需求,灵活工作,整合各种资源,不断创新,提高组织的综合竞争力和适应性。

一、无边界组织的形成及其内涵传统组织设计理论正式产生并盛行。

人们普遍认为,在19世纪末和XXXX时代结束时,形成了大量的组织结构,这些结构被理论分析和管理实践证明是最有效的:基于专业化的分工;采用严格的等级结构;大规模;高度集中、标准化和复杂化;职责是固定和明确的;与外部环境的竞争大于合作。

他们的共同前提是假设外部环境是稳定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时空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无边界组织

无边界组织

群策群力因为组织在严格的等级、职能的划分中,形成了不同的边界。

由于人们长期被限定在自己的边界范围内思考、行动,最终形成了固有的行为模式,而不会想到、也没有勇气去跨越边界。

而“群策群力”却试图在组织中建立一种全体成员平等的,无边界、无障碍的沟通环境,并通过这样的环境来凝聚组织的智慧有效的基本原理为什么“群策群力”能够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巨大的威力呢?其实,这是因为在“群策群力”的过程中,每次提出具体业务问题的同时,还从5个方面帮助了组织的发展:关注“延伸性”、开发“系统思想”、鼓励横向思考、赋予真正的权力和责任、注入快速的周期变化并迅速制定决策。

关注“延伸性”。

当组织目标定得很低时,人们会朝着目标更努力地工作。

但是,当组织目标定得很高时,人们就不得不后退一步,从根本上重新想一想,工作应该如何进行。

所以,“群策群力”的部分威力就在于,它能促使组织重新思考它要做什么。

在这个过程中,所有人都能分享信息,进一步了解组织的目标。

开发“系统思想”。

“群策群力”迫使人们采用系统的看法看待组织目标。

没有哪个部门或企业单位能单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它。

改变一个计划可能会影响其他的计划,甚至可能有损于总的绩效。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再局限于自己的范围内思考问题,而是能放开视野,站在组织的高度看待问题。

鼓励横向思考。

一旦参与者有了变革的紧迫感,并开始看到当前的全局形势,他们就会乐于关注新的想法。

除了产生想法,“群策群力”还促使人们对这些想法进行快速和至关重要的分析,以便选出那些值得继续探讨的点子。

赋予真正的权力和责任。

通常,组织中很多人都有“如何用不同的方式工作”的想法,但从来没有实现过。

通过“群策群力”,拥有想法的人可以被赋予权力,创造一种使想法变为行动和成果的文化。

注入快速的周期变化并迅速制定决策。

由于“群策群力”要求每个主持会议的高级主管对于每一个建议,都要在会议中立即做出“行”或“不行”的决定,所以,这让组织做出决策的时间不再是几天、几周或几个月,而是几分钟。

无边界组织

无边界组织

无边界组织也就是一种有机组织。

有机组织被置于一个更大的有机组织之中,就像动物细胞核与细胞体、动物细胞与动物器官组织、动物器官组织与动物体之间的关系一样,彼此之间的关系不能僵死。

如果这种关系僵化,将直接导致动物肌体组织的死亡和动物本身的死亡。

所谓无边界组织是指边界不由某种预先设定的结构所限定或定义的组织结构。

边界通常有横向、纵向和外部边界三种。

横向边界是由工作专门化和部门化形成的,纵向边界是由组织层级所产生的,外部边界是组织与其顾客、供应商等之间形成的隔墙。

传统组织设计理论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劳动分工理论,但传统组织设计理论正式产生并盛行一般认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主要倡导者有泰勒(F·W·Taylor)、法约尔(H·Fayol)和韦伯(MaxWeber)等。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中关于组织设计的内容有三个重要观点:设计计划部门、实行“职能制”和实行“例外管理”。

法约尔主张采取金字塔型的等级系列及设置参谋机构。

而韦伯的贡献主要在于倡导官僚行政组织。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以专业化为基础进行劳动分工;采取严格的层级结构;规模庞大;高度集权化、正规化、复杂化;职责固定而清晰;与外部环境竞争大于合作等。

它们共同的前提条件是假设外部环境是稳定的。

传统的组织机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管理机构恪守各自严格的边界,有着严格的等级界限。

这往往会造成组织规模庞大、等级过多、职权过于集中、组织效率低下、应变迟缓乏力、内部沟通阻隔等问题,从而阻碍创新和抑制员工的主动性自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化的到来,作为官僚体制的前提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外部环境由稳定的变为极具变化性和不可预测性,实业界和理论界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形式。

扁平化组织、多功能团队、流程再造、学习型组织、虚拟企业、战略联盟、网络组织等概念纷至沓来,从不同角度阐述新环境下组织的变革。

“无边界组织”理念在组织效率提升中的应用

“无边界组织”理念在组织效率提升中的应用

“无边界组织”理念在组织效率提升中的应用作者:高丽艳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8年第10期一、“无边界组织”理念由来近几年,无边界组织的概念在各管理论坛中被提到的频率越来越高,尤其是互联网行业,有些企业还根据企业特点将无边界组织的理念转化为自身企业的管理理念,创立**生态组织等组织管理理念。

追根溯源,通用的杰克·韦尔奇,应该算是这一理念倡导的先驱者。

因为在1988年通用电气就开始实施“群策群力计划”(全员大会,员工沟通会),这是无边界组织理念实践的雏形;1990年杰克·韦尔奇开始提出“无边界组织”;1992年通用(变革加速计划)-CAP实施,数百名通用管理人员及客户、供应商利用CAP来克服组织边界;2016年再造GE过程中,杰克·韦尔奇再次强调无边界概念。

而在互联网产业迅猛发展的助推下,这一理念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推崇和尝试应用二、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企业推崇“无边界组织”呢?这个问题,杰克·韦尔奇推行“无边界组织”的目的应该已经为大家做出了相对贴切的解释:通过将组织内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国内与国外的业务之间、组织内部与外部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障碍全部消除,以推动信息在各方之间自由流通,完全透明,推动组织不断创新,并且通过统一的工具推行,提升组织效率。

其实再通俗一点解释,其实推行无边界组织的目的就是要提升组织效率,应对快速的变化。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自己身边曾经的那些大品牌:手机、相机、电脑等,有多少个大品牌企业曾经盛极一时,但却在市场快速发生变化时,这些企业的反应速度没有跟上市场变化的速度,毫无预兆的就陨落了。

而究其原因基本上都是因为组织的各类问题影响了决策的速度,影响了组织执行的效率,最终导致了让消费者都为之叹息的结局。

三、“无边界组织”聚焦影响组织效率的因素既然推行“无边界组织”的目的就是要提升组织效率,那影响效率的因素到底是什么呢?在戴维·尤里奇《无边界组织》一书中,把影响组织效率的因素聚焦在边界和等级上。

boundaryles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boundaryles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boundaryles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无边界组织结构(Boundaryles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是指其横向的、纵向的或外部的边界不由某种预先设定的结构所限定或定义的这样一种组织设计。

这种组织结构是由美国GE公司的前任总裁杰克·韦尔奇在1989年提出的。

在传统技术与权力基础上的企业管理强调分工,组织结构以细小的部门分工为基础,形成金字塔式、自上而下、递阶控制的管理组织形式。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结构由于存在对外界环境变化响应迟缓和压抑组织成员全面发展等弊端,越来越无法适应新经济时代中企业管理的需要。

无边界组织结构的特点包括:
- 压缩垂直型管理层;引入跨等级团队(由高级主管、中级主管、基层主管和员工组成);让员工参与决策;企业采取360度绩效评估。

- 取消组织水平壁垒:由于水平壁垒是由职能部门之间、公司与供应商以及公司与顾客之间形成的,因此,消除组织水平壁垒的方法是取消、合并一些部门,以多功能团队取代职能性部门,围绕公司的工作流程来组织活动。

- 取消外部界限:实行公司间的战略联盟,建立顾客与组织之间的固定联系。

无边界组织结构的核心理念是在一个无疆界的组织中,思想、信息可以自由流动,不受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壁垒和企业与外部组织之间的壁垒的阻隔。

这种组织设计可以提高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有助于推动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无边界组织

无边界组织

无边界组织无边界组织 (boundaryless organization)目录, • 什么是无边界组织, • 无边界组织的特征, • 无边界组织的作用分析什么是无边界组织无边界组织也就是一种有机组织。

有机组织被置于一个更大的有机组织之中,就像动物细胞核与细胞体、动物细胞与动物器官组织、动物器官组织与动物体之间的关系一样,彼此之间的关系不能僵死。

假如这种关系僵化,将直接导致动物肌体组织的死亡和动物本身的死亡。

无边界组织是相对于有边界组织而言的。

有边界组织要保留边界,完全是为了保证组织的稳定与秩序。

但无边界组织也需要稳定和呈现度,所以它绝不是要完全否定企业组织必有的控制手段,包括工作分析、岗位定级、职责权力等等的设定,只是不能把它们僵死化。

所谓无边界组织是指边界不由某种预先设定的结构所限定或定义的组织结构。

边界通常有横向、纵向和外部边界三种。

横向边界是由工作专门化和部门化形成的,纵向边界是由组织层级所产生的,外部边界是组织与其顾客、供给商等之间形成的隔墙。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前任董事会主席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首先使用了无边界组织这一术语。

韦尔奇力求取消公司内部的横向和纵向边界,并打破公司与客户和供给商之间存在的外部边界障碍。

在今天动态的外部环境下,组织为了更有效的运营,就必须保持灵活性和非结构化。

为此,无边界组织力图取消指挥链,保持合适的治理幅度,以授权的团队取代部门。

那么如何实现无边界的组织设计呢,治理者可以通过跨职能团队以及围绕工作流程而不是职能部门组织相关的工作活动等方式,以取消组织的横向边界;通过运用跨层级团队或参与式决策等手段,取消组织的纵向边界,使组织结构扁平化;通过与供给商建立战略联盟等,取消组织的外部边界。

韦尔奇强调无边界组织应该将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障碍全部消除,工程、生产、营销,以及其他部门之间能够自由沟通,工作及工作程序和进程完全透明。

罗恩?阿什克纳斯在与他人合著的《无边界组织:打破组织结构的锁链》一书中对四种边界进行了分析界定。

关于无边界组织的概念、内涵及其构建的一些思考

关于无边界组织的概念、内涵及其构建的一些思考

关于无边界组织的概念、内涵及其构建的一些思考一、概念无边界组织是指无论是在地理位置上还是在组织结构上都没有明确的边界限制。

这种组织形式强调开放性和自由性,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等级关系,每个成员都可以自由地参与组织的建设、战略制定和意见表达。

二、内涵1. 开放性无边界组织的核心理念是开放性,成员之间没有等级之分,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参与组织的决策和工作。

这种方式可以大大激发成员的创新和创造力,不断推动组织的发展。

2. 自由性无边界组织不会限制成员的自由,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参与工作、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才华。

这样可以形成一个合作共赢的氛围,推动组织的共同进步。

3. 多元化无边界组织致力于吸引多样化的人才,关注成员的多元性和多样性。

这样可以让组织拥有更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环境。

4. 全球化无边界组织不存在地理上的边界限制,可以跨越国界进行合作和交流。

这种方式可以让组织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从而更好地充分发挥和展示组织的实力。

三、构建思路1. 疏解组织结构无边界组织的核心是开放性和自由性,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逐步疏解组织结构,打破固有的组织形式,让成员可以自由地参与组织的建设和决策。

2. 强调合作共赢无边界组织不强调个人利益,而是更看重合作共赢。

只有让所有成员都可以获得收益,才能促进组织的共同进步。

3. 推广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技术可以让无边界组织的工作更加高效和便捷。

要积极推广数字化技术,推动组织的全球化和开放性。

4.重视文化多元化文化多元化是无边界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要积极学习各种不同的文化,尊重他们的差异,从而打造一个更具包容性和适应性的组织文化。

总之,无边界组织不仅是一种组织形式,更是一种发展理念,要想构建一个真正的无边界组织,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断完善自身的理念和机制,从而逐步实现组织的全球化和开放性。

虚拟组织与无边界组织

虚拟组织与无边界组织

LOGO
Page 2
虚拟组织
虚拟组织的定义 虚拟组织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或其它沟通方法,突破地域、产权等 的制约,组合、开发、利用各成员单位核心能力,实现预期目标的组织。 有虚拟企业、虚拟公司、虚拟团队、虚拟组织等称谓。 通俗地讲,虚拟组织指两个以上的独立的实体,为迅速向市场提供 产品和服务、在一定时间内结成的动态联盟。
LOGO
Page 7
无边界组织
无边界组织的特征 (1)无边界组织力图取缔指挥链,保持合适的管理跨度,以授权的团队 取代部门。 (2)无边界组织是一种有机组织。这里的无边界是强调为了共同的目标, 组织内外的任何单位、部门、岗位角色个人、外部合作伙伴,既要有 自己所专门负责的职责,但又不能仅限于对所专负的职责承担责任, 而是要向所能承担的职责转化。 (3)无边界组织强调的是在保证稳定和秩序的前提下,突破彼此之间的 种种界限,以增强企业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LOGO
Page 8
无边界组织
无边界组织的案例 足球队就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无边界组织。足球队的目标就是阻 止对方球队进球,而使自己多进球。在这个目标的统领下,上场的11 个队员尽管有守门员、前锋、中锋、后卫的分工,但这种分工又不是 绝对的。比如射门,并不是只有前锋才射门,即使是后卫,只要有恰 当的机会照样可以射门,不一定非要把球传给前锋。每个人都要盯住 进球的机会,并利用这种机会进球。在这里,他们各自的职责只是相 对的,指引他们行动的仅仅是目标,而不是职责,也不是上司。
LOGO
Page 5
无边界组织
“无边界”的由来 几乎所有管理大师、执行官们都在解决一个管理学上的难题,如何 去除大企业带来官僚病,如何把权力授权给一线员工,而不使组织由 于规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大而丧失对于市场信息反馈的敏感性。 通用电气的前任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提出的“无边界” ,立足于 打破企业内部的部门藩篱,而“通力合作”。 韦尔奇力求取消公司 内部的横向和纵向边界,并打破公司与客户和供应商之间存在的外部 边界障碍。

“无边界组织理念在组织效率提升中的应用

“无边界组织理念在组织效率提升中的应用

“无边界组织理念在组织效率提升中的应用高丽艳一、“无边界组织”理念由来近几年,无边界组织的概念在各管理论坛中被提到的频率越来越高,尤其是互联网行业,有些企业还根据企业特点将无边界组织的理念转化为自身企业的管理理念,创立**生态组织等组织管理理念。

追根溯源,通用的杰克·韦尔奇,应该算是这一理念倡导的先驱者。

因为在1988年通用电气就开始实施“群策群力计划”(全员大会,员工沟通会),这是无边界组织理念实践的雏形;1990年杰克·韦尔奇开始提出“无边界组织”;1992年通用(变革加速计划)-CAP实施,数百名通用管理人员及客户、供应商利用CAP来克服组织边界;2022年再造GE过程中,杰克·韦尔奇再次强调无边界概念。

而在互联网产业迅猛发展的助推下,这一理念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推崇和尝试应用二、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企业推崇“无边界组织”呢?这个问题,杰克·韦尔奇推行“无边界组织”的目的应该已经为大家做出了相对贴切的解释:通过将组织内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国内与国外的业务之间、组织内部与外部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障碍全部消除,以推动信息在各方之间自由流通,完全透明,推动组织不断创新,并且通过统一的工具推行,提升组织效率。

其实再通俗一点解释,其实推行无边界组织的目的就是要提升组织效率,应对快速的变化。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自己身边曾经的那些大品牌:手机、相机、电脑等,有多少个大品牌企业曾经盛极一时,但却在市场快速发生变化时,这些企业的反应速度没有跟上市场变化的速度,毫无预兆的就陨落了。

而究其原因基本上都是因为组织的各类问题影响了决策的速度,影响了组织执行的效率,最终导致了让消费者都为之叹息的结局。

三、“无边界组织”聚焦影响组织效率的因素既然推行“无边界组织”的目的就是要提升组织效率,那影响效率的因素到底是什么呢?在戴维·尤里奇《无边界组织》一书中,把影响组织效率的因素聚焦在边界和等级上。

无边界组织

无边界组织

构建无边界组织面临的困境
▪ 4.打破国际边界面临的问题。地理边界或 称国际边界,它是区分文化、国家、市文 档冲亿季,好礼法新思想局限于某国之一角而 难以传播,整个公司不能充分学习他人之 经验,不利于企业的成功。
构建无边界组织面临的困境
▪ 2.打破水平边界面临的问题。水平边界主 要是指企业按各个组成部分的职能不同而 划分成的不同的职能部门,由于各职能部 门都依据自身的特点行事,往往与其它部 门发生矛盾和冲突。
构建无边界组织面临的困境
▪ 3.打破外部边界面临的问题。外部边界指 企业的供应商、顾客、政府机构与社区等 外部环境的分隔界限。外部边界会造成效 力分散,使企业与外界间产生不必要的隔 阂与敌对。
无边界组织
▪ 无边界组织是通用电气的前任CEO杰克·韦 尔奇首创的概念。他提出无边界公司应该 将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障碍全部消除,工 程、生产、营销以及其他部门之间能够自 由流通,完全透明。
无边界组织的内涵
▪ 1. 无边界组织并不是没有边界的组织,而 是边界模糊性和渗透性强的组织。
▪ 2.无边界组织的优点在于边界更易于信息、 资源及
▪ 4. 无边界组织的技术基础是计算机网络化。 ▪ 5. 无边界组织的形式多样,具有不固定性。
构建无边界组织面临的困境
▪ 构构建无边界组织就是要打破企业的四种 边界:垂直边界、水建无边界组织面临的 困境平边界、外部边界和地理边界。
▪ 1.打破垂直边界面临的问题。垂直边界主 要是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引起的内部 等级制度,组织按各自的职权划分为层层 的机构,各个机构都界定了不同的职责、 职位和职权。

杰克韦尔奇的无边界组织的分类

杰克韦尔奇的无边界组织的分类

杰克韦尔奇的无边界组织的分类
无边界组织是由杰克·韦尔奇创立的国际非政府组织,旨在调动全球公共力量,促进世界
的和平与发展。

它于2002年在美国联邦公认的501(c)(3)非营利组织,目前在全球
范围内共有相当的成员。

无边界组织的目标是帮助那些地域和社会资源极不公平的社会及多元群体获得和平、发展
和自主。

具体而言,它致力于建立一个引导更多受益人的分配系统,帮助使经济增长更具
有包容性。

作为一个支持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非营利的组织,无边界组织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宣传并
倡导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进行实践并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施活动;培训政策及社
会科学人员,提高法制建设、发展控制和管理能力;推动受益人参与决策制定及社会发展,建立全球协调机制;参与政府公民社会组织合作;支持地方社会组织及社区发展,进行培训及交流等活动。

无边界组织坚信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具有有效的政策和实践方式的制度变化来实现。

它一
直致力于继续制定合理、公正和适当的政策。

它还通过不断支持和参与机构和社会组织的
活动,把可持续发展落实到实践中来。

无边界组织

无边界组织
织面临的困境
▪ 4.打破国际边界面临的问题。地理边界或 称国际边界,它是区分文化、国家、市文 档冲亿季,好礼法新思想局限于某国之一角而 难以传播,整个公司不能充分学习他人之 经验,不利于企业的成功。
无边界组织
▪ 无边界组织是通用电气的前任CEO杰克·韦 尔奇首创的概念。他提出无边界公司应该 将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障碍全部消除,工 程、生产、营销以及其他部门之间能够自 由流通,完全透明。
无边界组织的内涵
▪ 1. 无边界组织并不是没有边界的组织,而 是边界模糊性和渗透性强的组织。
▪ 2.无边界组织的优点在于边界更易于信息、 资源及能量的渗透扩散。
构建无边界组织面临的困境
▪ 2.打破水平边界面临的问题。水平边界主 要是指企业按各个组成部分的职能不同而 划分成的不同的职能部门,由于各职能部 门都依据自身的特点行事,往往与其它部 门发生矛盾和冲突。
构建无边界组织面临的困境
▪ 3.打破外部边界面临的问题。外部边界指 企业的供应商、顾客、政府机构与社区等 外部环境的分隔界限。外部边界会造成效 力分散,使企业与外界间产生不必要的隔 阂与敌对。
▪ 3. 无边界组织强调速度、弹性、整合和创 新。
▪ 4. 无边界组织的技术基础是计算机网络化。 ▪ 5. 无边界组织的形式多样,具有不固定性。
构建无边界组织面临的困境
▪ 构构建无边界组织就是要打破企业的四种 边界:垂直边界、水建无边界组织面临的 困境平边界、外部边界和地理边界。
▪ 1.打破垂直边界面临的问题。垂直边界主 要是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引起的内部 等级制度,组织按各自的职权划分为层层 的机构,各个机构都界定了不同的职责、 职位和职权。

无边界组织: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新模式2008124142736

无边界组织: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新模式2008124142736

无边界组织: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新模式引言随着技术、市场和人才竞争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逐渐显现出局限性和难以适应变化的弊端。

在这个时代,无边界组织成为了一种新兴的、具有巨大潜力的组织模式。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讨,探讨无边界组织的概念、特点、优缺点以及如何利用无边界组织实现企业变革。

什么是无边界组织?无边界组织是指减少或简化组织内部、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层级和机制的企业组织形式。

它是一种高度分散、弱层级化、高度异步化、革命性和进化性的组织形式。

无边界组织可以适应市场的飞速变化,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灵活性和竞争力。

无边界组织的特点简洁化无边界组织的组织结构非常简洁。

企业仅保留在业务领域必要的部门和岗位,其他冗余的部门和职务可以被大刀阔斧地砍掉。

这样可以让企业更加专注于业务。

自主化无边界组织更加注重员工的自主和创造力。

它允许员工在工作中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

这能够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企业发展。

去中心化无边界组织的管理层次非常少,没有层层传递策略和决策的机制。

这样可以减少企业决策的时间,并让企业更加灵活。

虚拟化无边界组织通常是指虚拟组织,这样可以让企业灵活地调配资源和人员。

虚拟组织的员工不必非要坐在一个地方,他们可以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工作,因此可以享受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的自由。

无边界组织的优缺点优点1.更加灵活和快速的反应市场需求。

这可以使企业能够更加适应快速变化和不断竞争的环境。

2.更加低成本。

因为无边界组织省略了很多中间环节,所以企业不必为繁琐的管理和决策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3.更加高效。

没有繁琐复杂的管理结构和决策机制,所以无边界组织可以更加快速地做出决策并实现协作。

缺点1.缺乏统一标准。

因为无边界组织中的员工可能是分布于世界各地,他们之间可能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协调。

2.需要员工具备较高的自我维护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员工需要有足够的自我管理能力来保证工作的高效和质量。

3.企业文化需要更加重视。

组织3.0--无边界的美丽

组织3.0--无边界的美丽

组织3.0--无边界的美丽很多组织的领导者或许都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企业在刚刚成立时,每个员工都能努力投入,共同奋斗,而当企业壮大后,互相指责、推诿责任、明争暗斗的情况却不断发生?边界的双刃剑事实上,在那些刚刚成立、规模较小的组织中,创始人和第一代员工在执行多项任务时一般不考虑头衔、职责或组织级别,采取非正式的、连续和迅速的沟通方式。

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公司如何运转而且将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和机遇。

随着组织的成长,每个人的工作范围变得更加明确,而且受到更多的限制。

人们不再每件事都做一点,而是开始专注于某个特定的领域,并发展该领域的专门技术。

他们开始建立不同的部门、单位和区域,必要的沟通变得更加正式、人数更少、次数也更少。

整个企业决策涉及的人也越来越少。

"组织边界",必要而又自然地产生了。

它们就像地板、天花板和墙一样确定了组织的结构,产生了组织所要求的级别、职能和心理上的尺度,形成了一个"有秩序"的组织。

然而,这些边界就像一把双刃剑,也可能会变得很危险。

人们受到工作级别和职责的限制,只关注自己职责内的专业知识,他们的知识面更狭窄了。

更重要的是,他们失去了全局观,再也不能明白如何将不同的任务、活动和职责结合起来实现组织的全局目标。

员工开始更多从自己的单位或工作组出发来考虑问题,他们倾向于强调自己都做了什么、对工作的评价和奖励如何,而不是看客户可能需要什么,现在的竞争环境怎么样。

由于边界变得更加僵硬,组织失去了弹性——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或预期将要发生变化)时,失去了迅速而富有创造性的应变能力。

高级经理从下级得到的信息越来越少——而只有下级才能够真正获得关于客户更真切和及时的资料。

一线的工人开始怀疑在总部"象牙塔"内制定的决策。

各职能部门相互指责对方的业绩,并展开了对稀缺资源的争夺。

每个人都试图维护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而不从全局出发去考虑有可能对整个组织最有利的事情。

无边界组织: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新模式

无边界组织: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新模式

无边界组织: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新模式王松涛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化的到来,企业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在单一的区域内进行,而是以全球作为竞争的舞台;企业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寻找市场,提高产出和地区的税收差异和金融风险来配置资本,依据不同地区的技术发展特点来设置技术开发中心,依据不同地区的经营需要合理地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等。

因此,企业内外部环境由稳定的变为极具变化性和不可预测性,实业界和理论界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形式来变革企业组织,它能快速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弹性化的工作,整合各种资源以及不断的创新,以提高组织的综合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一、无边界组织的形成及其内涵传统组织设计理论正式产生并盛行一般认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主要倡导者有泰勒(F.W.Taylor),法约尔(H.Fayol)和韦伯(Max.Weber)等。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中关于组织的内容有三个重要观点;设计计划部门;实行“职能制”和实行“例外管理”。

法约尔则主张采取金字塔型的等级系列并且设置参谋机构。

而韦伯的贡献主要在于倡导官僚行政组织。

此后强调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管理问题的管理科学理论进一步强化了以上三位学者的理论在组织设计的运用,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形成了大批被理论分析和管理实践证实为最有效的组织结构----官僚体制。

其共同的特点是:以专业化为基础进行劳动分工;采取严格的层级结构;规模庞大;高度集权化、正规化、复杂化;职责固定而清晰;与外部环境竞争大于合作等。

它们共同的前提条件是假设外部环境是稳定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时空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缩短,国与国之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

扁平化组织、多功能团队、流程再造、学习型组织、虚拟企业、战略联盟、网络组织等概念纷至沓来,从不同角度阐述新环境下组织结构的变革,新的组织结构共同的特点,就是组织边界的模糊化和可渗透性,理论界将其统称为无边界组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有计划性和前瞻性,在人员招聘、职责描述、帮助新成员内部化和人员匹配等环节中,明确组织职位对成员知识基础的要求,并努力了解员工完成工作所需的相关知识,确保员工具备完成职责所需的基础知识,使全体员工对本企业所需的各种知识有所了解。此外,组织在设计知识管理系统时,应设计合理的激励系统,促进并奖励知识共享,阻止并惩罚对可完整转移知识的隐藏行为。在考评员工时,要注意考虑他向同事转移了多少有用的知识、在团队工作中起到的作用,及对企业知识创新的贡献等。企业制度应能让员工看到并享受到将自己的知识与他人共享带来的利益。
2.组织文化和制度因素
在组织文化及制度方面,传统的中国企业文化在评估其工作成果时一般认同拥有独特能力的人,就象师傅对跟自己学习多年的徒弟往往也要保留一手绝活,更何况是其它不相干的人呢。另外在制度方面,许多企业也不能对知识共享的个体利益给予保障,组织中的个体缺乏对共享其知识的信任。因此,知识不能共享的这种问题,也深刻地体现在我国的企业里,相当多企业往往离不开其“一把手”能人,一个原本赢利丰厚的企业在其“一把手”换人之后却很快陷入困境。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知识不能共享并转化为组织的资源及竞争优势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组织文化是组织及其员工行为准则的判断标准和体系,它时刻指导着组织及其员工的行为。组织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组织文化的建立应以有利于知识共享的价值观为指导,并使这样的价值观融合于组织和组织员工的价值观之中。
2.降低组织成员知识基础的差异性,减少由于员工对知识共享评价的差异性代来的损失
3.信息技术误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管理活动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地增长,应该说成功的知识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然而,许多组织的决策者由于缺乏对知识管理共享内涵的理解,错误地认为只要信息系统部门建立了知识管理系统,知识的共享便会水到渠成。事实上成功的知识共享远不只是信息系统,信息技术更多地聚焦于能够在数据库中进行共享管理的知识,这类知识是能够文件化的,更多的是显性知识,却令人遗憾地忽略了隐藏的绝大部分隐性知识。
无边界组织(boundaryless organization)是指边界不由某种预先设定的结构所限定或定义的组织结构。无边界组织是一种有机组织。一个有机组织被置于另一个更大的有机组织之中,就像动物细胞核与细胞体、动物细胞与动物器官组织、动物器官组织与动物体之间的关系一样,彼此之间的关系不能僵死。如果这种关系僵化,将直接导致动物肌体组织的死亡和动物本身的死亡。在今天复杂多变且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最有效地运营,就必须保持组织设计上的灵活性和非结构化。无边界组织力图取缔指挥链,保持合适的管理幅度,以授权的团队取代部门。无边界管理能使信息、构想、各种资源和能量在企业内外自由快捷顺利地穿行并使之得到有效利用,使整个企业真正溶为一体。
信息经济学的价值不在于揭示了信息不对称,而在于说明了信息和资本、土地一样,是一种需要进行经济核算的生产要素。在商品经济中,信息主要反映在价格上,价格信息是经济信息的中心,其他信息都是为价格信息服务的。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用价格信号对社会资源进行配置,社会资源的分配和再分配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围绕价格进行资源博弈的过程,对任何一种资源的优先占有都可以在博弈中获得相关的利益,信息也是这样。在现实经济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如此普遍,其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影响了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效率,造成占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交易中获取太多的剩余,出现因信息力量对比过于悬殊导致利益分配结构严重失衡的情况。因此,纠正以上问题,减少信息暴利及维护资源分配的效率及相对公平应该成为信息经济学的主要任务。
(2)对关键活动和业务流程进行分解,寻找为完成这些活动和业务所必须的知识,显示知识杠杆点。在企业关键业务活动中,能够利用知识带来效益,并对实现组织发展战略和长期规划有重要贡献的知识称为知识杠杆点。知识杠杆点是企业知识管理的重点,也是对企业今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关键知识。
(3)发现知识杠杆点中的有关人员。人员是知识共享的核心,也是知识共享和知识管理成功实现的保证。通过访谈相关人员,主要是独当一面的关键人员,获得组织知识库和知识专家的位置。
(4)根据知识分类确认知识在组织中存在的形式和发挥作用的情况。对于显性知识,如技术文档、产品说明、市场规划等,指出其存在的位置、获取的方法、知识的简单描述等。对组织中的隐性知识要作出统计和描述,包括知识背景、知识网络、知识与组织之间的关系等,并分析这些知识在组织发挥作用的情况。
哈耶克在《知识在社会中的利用》一文中已经把知识分成两类:一类是科学知识,即被组织起来的知识由专家所掌握,在理论和书籍中可以得到;一类是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知识,为处于当时和当地的人所拥有。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知识是由每个人所掌握的可以利用的独一无二的信息,是信息不对称的根源,基于这种信息的决策只有由每个个体作出,或由他积极参与作出,这种信息才能被利用。哈耶克在文章中列举了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知识的重大作用:如一个靠从不同地方商品价格的差价获利的套利人,他们都是以不为他人所知的对一瞬即逝的情况的专门了解,在社会中起重大作用的。并指出,在经济管理中,这种重要的信息很容易被管理者轻视以至于造成损失或者增加了交易成本。
无边界组织的原理认为,信息、资源、构想、能量应该能够快捷顺利地穿越企业的边界,使整个企业真正溶为一体。组织规模扩大,组织结构就会趋于复杂和规范化,将出现组织规模与效率的矛盾,构建扁平化无边界组织结构,能够克服规模与效率的矛盾并使企业具有大型企业的力量,同时又具有小型公司的灵活性和效率。
组织边界通常有横向、纵向和外部边界三种。横向边界是由工作专门化和部门化形成的,纵向边界是由组织层级所产生的,外部边界是组织与其顾客、供应商、管制机构和社区等之间形成的隔墙。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下,企业按照需要把员工和业务流程进行划分,使得各个要素各负其责,各尽其职,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管理机构恪守各自严格的边界,企业有着严格的组织和等级界限。这往往造成组织规模庞大、等级过多、职权过于集中、组织效率低下、应变迟缓乏力、内部沟通阻隔,阻碍企业创新和抑制员工的主动性。为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技术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与冲击,企业的管理模式不能再恪守过去的依职权划分和层级管理来机械设置管理层次和职能部门的传统模式,而应充分体现组织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应变力,使之能够在第一时间对环境变革做出快速反应,同时也允许设计过程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变性。
组织内知识共享策略
1.创立组织知识共享的文化,在员工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知识的交流和转移以相互信任为基础,正如Putnam所指出的那样:“一个普遍交往的社会要比相互间缺乏信任的社会更有效率,信任是社会生活的润滑剂。”一方面,从知识的转移来看,尤其是第二类隐性知识,它很难通过正式的网络进行有效的转移,而只有通过紧密的、值得信赖和持续的直接交流等非正式网络才能实现隐性知识的传递。而知识有效转移的前提条件就是知识转移的双方必须相互信任;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能有效降低任何一方采取机会主义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人们合作的效率。但是,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除血缘关系外,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比较低,因此,需委托——代理关系,交易中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为代理人,不具信息优势的一方是委托人,交易双方实际上是在进行无休止的信息博弈。占有信息的人在交易中获得优势,这实际上是一种信息租金。每一个行业都是特殊信息的汇总,生产一种产品要工程师的专业信息和技术人员的技术信息以及销售人员的市场信息,把产品变成商品进行交换,需要商人的专业渠道信息和价格信息。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这座山其实就是信息不对称,而要获得这些信息是要付出成本(代价)的。不对称信息实际上可以被看作对信息成本的投入差异,消费者往往没有对商品的诸如生产信息等信息进行投入成本,这必然与生产者之间产生信息投入成本差异,生产者利用信息投入差异获取利润正是为了补偿先前付出的信息成本。
无边界模式突破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边界,将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障碍全部消除,真正使计划、生产、销售等各部门连为一体,形成统一的系统。就纵向关系而言,各个层次及各种头衔人员之间的界限已经打破,垂直上下之间的界限不再僵硬难破,而变得具有弹性和可渗透性,从而有助于更快、更好地决策和行动,也有利于组织方便地从各层次人员那里获得知识信息和创新灵感。就横向关系而言,各职能部门不再有自己独立的山头,部门间的相互渗透,有关领地管辖的争执,被探讨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所替代。日常工作可通过流水作业的团队予以解决,非常规性工作由从响应单位、部门抽调力量构成项目组来处理。经常举办由感兴趣的人自主参加的跨单位、跨部门,甚至是跨企业的专题研讨会、报告会,或问题攻关小组活动,以横向团队的形式自发地去探索新主意、新思路、新技术和新方法。复杂变幻的市场竞争环境要求管理者和员工具有丰富的经验、敏锐的洞察力,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边界管理鼓励员工在工作中采取首创精神、实施创新、进行自主管理。
3.设定原则,甄选具有潜在价值的共享知识
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组织总体的发展战略,因此知识共享的过程也必须以实现组织战略目标为前提。对共享知识的甄选非常复杂,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1)分析组织的长期规划和目标。通过组织战略目标和核心竞争力的分析,寻找为完成组织战略目标所必须的关键活动和关键业务,形成关键活动和业务的工作流程,以此作为甄选和评价具有潜在价值的知识的出发点。
完全信息博弈:是指每一参与者都拥有所有其他参与者的特征、策略集及得益函数等方面的准确信息的博弈。该定理认为,重复博弈的策略均衡结局与一次性博弈中的可行的个体理性结局恰好相一致,这个结局可被视为把多阶段非合作行为与一次性博弈的合作行为联系在一起。
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 ) 指交易中的各人拥有的资料信息不同,交易中一方对另一方的了解不充分,双方处于不平等地位。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一些成员拥有其他成员无法拥有的信息,由此造成信息的不对称。一般而言,卖家比买家拥有更多关于交易物品的信息,因此,卖方总是可以凭信息优势获得商品价值以外的报酬。不对称信息可能导致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在1970年代发表著名著作《柠檬市场》(The Market for Lemons) 作了进一步阐述。三位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斯彭斯、斯蒂格利茨由于对信息不对称市场及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获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