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原文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内容,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课文学习,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中国建筑的特征。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展示一些中国著名建筑图片,如故宫、颐和园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建筑的特点。
(2)简要介绍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中国建筑有哪些特征?3.课文解析(1)分析课文第一段,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2)分析课文第二段,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在结构上的特点。
(3)分析课文第三段,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在审美上的特点。
4.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中国建筑与其他国家建筑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中国建筑特点的短文。
(2)收集有关中国建筑的相关资料,了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四、教学策略1.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建筑实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国建筑的特点。
2.采用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结合课后作业,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通过课后作业的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六、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2.中国建筑图片3.相关资料本节课通过学习《中国建筑的特征》,让学生了解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中国建筑的特征》(精华版)
中国建筑的特征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 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 脊吻、瓦当,小到门窗、 门环、角叶,都具有很鲜 明的装饰形状或图案。
举例子
八、部件的装饰作用
霸王拳
三福云
脊吻
瓦当
门环
作诠释
中国建筑的特征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 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 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 木刻、石雕、砖雕等, 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 饰特征。
中年时的林徽因 少年时的林徽因
北京解放前,毛泽东曾秘密派人拜访梁思成,请教北平 城内历史古迹的保护问题,梁思成先生把北平重点文物的位 置准确地标在北平军事地图上。毛泽东下令围城部队一定要 对城内射击目标逐一精确计算,力求勿使炮弹损毁文化古迹 。
一个月后,1949年1月,傅作义召集北平的学者名流开会 。著名画家徐悲鸿说:“北平是一座闻名世界的文化古城, 这里有许多宏伟的古代建筑……希望傅作义将军顾全大局, 服从民意,使北平免于炮火摧毁。”
梁思成
(1901-1972)
广东新会人 ,建筑学家。梁 启超之长子,为 其父逃亡日本时 所生,十四岁入 清华堂,对中国 古建筑的研究情
有独钟.
普林斯顿大学
19l5年——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堂,
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
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1927年获宾夕
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1928年在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
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
中国建筑的特征(完美版)
模和王者气派。
二、群体建筑构成
返回
故宫鸟瞰图征
(二)讲平面布局,一 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 组成,左右呈轴对称, 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 筑群有主有从,有“户
一 、个体建筑构成
天坛
天坛回音壁
中国建筑的特征
作 (一)讲立体构成,
诠 释
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 一般是由台基、主体 (房屋)和屋顶三个
主要部分构成的。
问题与思考
中国建筑体系的 时空分布是怎样的?
(1)空间分布: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 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
外的空间”。
三、木材结构方法
柱子支撑的亭子
四合院里的木质的墙门窗一体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举列 比例比数 较子方字
作打
(三)介绍了中国建筑 的结构方法,即以“木 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 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 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 这与现代的结构原则上
是一样的。
四、斗拱
-----精品文档------
理清文章的脉络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一、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
筑的影响。(1-2) 二、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3-13) 三、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
法”)。 (14-17)
四、作者最后提出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 性”问题,并提出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 法”和“词汇”。 (18-20)
才子佳人
梁思成这样评价过林徽因,诙谐地说:“所 以做她的丈夫很不容易。中国有句俗话, ‘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 是对我来说,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 的好。
《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与同步练习
中国建筑的特征【1】梁思成①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
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
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2】,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3】的区域在内。
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②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
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最近代。
3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
③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下列九点。
④(一)个別【4】的建筑物,一般地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
⑤(二)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为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5】、廂【6】、耳【7】、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
在这种布置中,往往左右均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
这同一原则,也常应用在城市规划上。
主要的房屋一般地都采取向南的方向,以取得最多的阳光。
这样的庭院或天井里虽然往往也种植树木花草,但主要部分一般地都有砖石墁【8】地,成为日常生活所常用的一种户外的空间,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很好的“户外起居室”。
⑥(三)这个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
这就是说,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付梁架。
每一付梁架有两根立柱和两层以上的横梁。
每两付梁架之间用枋、檩之类的横木把它们互相牵搭起来,就成了“间”的主要构架,以承托上面的重量。
⑦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分划内部空间而已。
因此,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由全部用墙壁至全部开门窗,乃至既没有墙壁也沒有门窗(如凉亭),都不妨碍负重的问题;房顶或上层楼板的重量总是由柱承担的。
中国建筑之特征
中国建筑之特征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
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
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
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
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
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布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他建筑之影响。
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掺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
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致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
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正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
今略举中国建筑之主要特征:一、属于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之特征,有以下可注意者四点:(一)以木料为主要构材凡一座建筑物皆因其材料而产生其结构法,更因此结构而产生其形式上之特征。
世界他系建筑,多渐采用石料以替代其原始之木构,故仅于石面浮雕木质构材之形,以为装饰,其主要造法则依石料垒砌之法,产生其形制。
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
它(规则和惯例)不是一人一 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 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文章中有古代建筑 匠师精益求精,不断雕琢,现实中有各行 各业不断钻研,刻苦磨砺,成就传奇。工 匠精神薪火相传,代代不息,这才是最值 得我们关注的“优良传统”。
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
思考:
作者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是按什么顺序 展开的?
从总体特征说到结构特征说到装饰特征, 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
依据课文,填写下表,并体会表达效果。
语言和文字 文法 词汇
建筑学 中国建筑的法式或惯例 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
天坛皇穹宇和罗马的布拉曼提设计的圆亭子
巴黎的图拉真纪念柱与中国的华表
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1
居李 鸿
kukui 章 故
东 方 之 冠
(四)斗拱:柱梁交接处,层层挑出,斗是方形,拱是 弓形,减少剪力,有装饰性。
(七)朱红彩绘,用色最大胆。
(一)单个建筑一般由台基、房屋本身和屋顶三个主 要部分构成
(二)平面布置。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 右呈轴线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有户外空间。
——梁思成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东方之 冠”,根据本节课内容,赏析建筑之美。
哲人之爱,无复西东。 古城巍巍,朔风阵阵。 先生安矣,在天之魂。
——梁衡感受先生之风。
(六)屋顶:瓦面弯曲,四角翘起,壮丽装饰。
(三)木材结构。立柱横梁形成梁架,墙门窗设置自 由。
横梁
立柱
九、建筑材料的装饰性(琉璃砖瓦、油漆、木刻、 石雕、砖雕)
琉璃
浮雕 雕花的房梁
(五)举架形成屋顶斜坡弯曲面。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语】“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偏正短语,中心词是“特征”,指示物的显著特色。
“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开阔,表现了作者作为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课文第一节中国建筑之特征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
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
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
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
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
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
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
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
中国建筑的特征 原文
中国建筑之特征原文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
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
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
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
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
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
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
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
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正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
今略举中国建筑之主要特征:一、于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之特征,有以下可注意者四点:(一)以木料为主要构材凡一座建筑物皆因其材料而产生其结构法,更因此结构而产生其形式上之特征。
世界它系建筑,多渐采用石料以替代其原始之木构,故仅于石面浮雕木质构材之形,以为装饰,其主要造法则依石料垒砌之法,产生其形制。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自然科学小论文 11 中国建筑的特征 新人教版必修5
qián kuò qiàng xiè xuān
(2)多音字
空
空间 空白
应
应该 应用
称
对称 称道
削
削弱 削皮
处
处理 处所
累
பைடு நூலகம்
累计 劳累
殷
殷红 殷勤
轴
轴线 压轴
答案:(2)kōnɡ kònɡ yīnɡ yìnɡ chèn chēnɡ xuē xiāo chǔ chù lěi lèi yān yīn zhóu zhòu
梁思成仍不愿放弃最后的一丝努力,他据理力争。但是,在那样一个年代,他 微弱的呼喊,很快淹没在历史巨大的呼啸声中。为了北京旧城多保留一些有 价值的牌坊、琉璃宫门等古建筑,在扩大的国务院办公会议上,梁思成和吴 晗争得面红耳赤。有一次,吴晗站起来说:“您是老保守,将来北京城到处建 起高楼大厦,您这些牌坊、宫门在高楼包围下岂不都成了鸡笼、鸟舍。有什 么文物鉴赏价值可言!”气得梁思成当场痛哭失声。 时代毕竟在进步,如今,尽管在一些地方,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依然是一个相 悖的话题,但包括古建筑在内的优秀文化遗产的价值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让我们记住梁思成吧,因为他的学术良知与学术勇气,在今天依然是一种相 对稀缺的精神资源。
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他是
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徽、人民英雄纪念
碑等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主要作品有《
》《清式
营造则例》《营造法式注释》等。
答案:建筑学 建筑教育 中国建筑史
2.写作背景
1931年9月,在创立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宗旨的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 先生的邀请下,梁思成离开东大,回到北平,进入中国营造学社任职,开始踏 上了他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的漫漫长路。为了积累资料和寻求科学依据, 梁思成开始了他的艰苦的、同时也是颇具独创性的建筑调查活动。在长达 几十年的时间里,他跋山涉水,历尽困难,陆续实地考察了河北、山西、浙 江、山东、河南、陕西以及西南地区的古建筑遗迹,进行了大量的拍照、 测绘、资料整理和科研工作,于1944年写成《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的特征(完美版)
举架
立柱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 ‘文法’”?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此说明中国建 筑的风格和手法。
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 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 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 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 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 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 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怎样理解“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 性”
这也是一种比喻,用“语言和文学”的比喻。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 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 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 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 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 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2)时间分布:考古 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 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 中国建筑体系已基本形成, 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
近代。
返回
殷墟,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安阳西北郊,横跨洹河南北两岸,距今已 有3300年的历史。
营,东北至三家庄,长约6公里,宽约5公里,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殷墟的总 体布局以小屯宫殿宗庙区为中心,沿洹河两岸呈环型放射状分布,是一座开放形 制的古代都城。现存有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后冈遗址和众多聚落遗址(族邑)、 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制玉、制骨作坊等众多遗迹。
坡或曲面。
2020年3月12日星期四
36
六、屋顶的装饰作用
2020年3月12日星期四
37
2020年3月12日星期四
38
中国建筑的特征
引 用
作 比 较
(六)介绍屋顶,指 出它是“中国建筑中 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 的比较中,盛称“翘 起如翼”的屋顶是我 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_中国建筑的特征阅读答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_中国建筑的特征阅读答案课文《中国建筑的特征》出自高三语文上册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第一节中国建筑之特征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
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OrG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
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
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
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
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
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
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
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正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
今略举中国建筑之主要特征:一、于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之特征,有以下可注意者四点:(一)以木料为主要构材凡一座建筑物皆因其材料而产生其结构法,更因此结构而产生其形式上之特征。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第一节中国建筑之特征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
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
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
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所以。
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
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ZUI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
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
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
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准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
今略举中国建筑之主要特征:一、于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之特征,有以下可注意者四点:(一)以木料为主要构材凡一座建筑物皆因其材料而产生其结构法,更所以结构而产生其形式上之特征。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中国建筑有典型的民族特色,这些特色是在长时间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形成的。
中国建筑一般采用清凉、明快、简练、含蓄的风格,这种风格体现了中国人崇尚和谐的精神。
中国建筑最典型的特点是注重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结合,注重利用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来调和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包括殿堂、宫殿、园林和寺庙等。
其中,殿堂饰以琉璃瓦、彩画、木雕等,色彩斑斓,华丽而不庸俗。
宫殿则宏伟壮观,富有气势,游客可在这些建筑中体味到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威严与尊荣。
园林则注重自然与人工相融,构建小巧玲珑的景观,体现了中国人对环境的审美追求。
寺庙则处处以素净清幽为主,反映了中国人对宗教信仰和平安祥和的向往。
中国现代建筑也在不断发展进步,现代建筑大多是建筑师结合西方建筑风格创造的。
其中,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上海的外滩金融城等都是以现代化的面貌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建筑实力。
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特色;2.探究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与哲学思想;3.了解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历程与成就;4.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意识。
教学重点1.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色;2.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与哲学思想;3.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教学难点1.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思路和哲学思想;2.掌握中国现代建筑的新理念和技术。
教学方法1.授课;2.分组讨论;3.群体讨论;4.走进建筑,实地考察。
教学步骤及内容1.教师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展示,给学生查看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特点,让学生感受到传统建筑的美和文化底蕴。
2.教师讲解(20分钟)讲解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思路和哲学思想,包括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筑的组成结构、建筑的装饰和色彩、建筑的文化内涵等方面。
3.分组讨论(20分钟)分成小组,结合学校及家乡的传统建筑,讨论其主要特色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多样性和文化丰富性。
!《中国建筑的特征》原文精校版
搜遍全网没有合适的,只好自己做一个。
校对了三遍。
如有疏漏,敬请谅解。
中国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梁思成01 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
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
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
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02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
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最近代。
三千五百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
03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下列九点。
04(一) 个别的建筑物,一般地由3个主要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
05(二) 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为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厢房、耳房、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
在这种布置中,往往左右均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
这同一原则,也常应用在城市规划上。
主要的房屋一般地都采取向南的方向,以取得最多的阳光。
这样的庭院或天井里虽然往往也种植树木花草,但主要部分一般地都有砖石墁地,成为日常生活所常用的一种户外的空间,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很好的“户外起居室”。
06(三) 这个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
这就是说,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
每一副梁架有两根立柱和两层以上的横梁。
每两副梁架之间用枋、檩之类的横木把它们互相牵搭起来,就成了“间”的主要构架,以承托上面的重量。
07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分划内部空间而已。
因此,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由全部用墙壁至全部开门窗,乃至既没有墙壁也没有门窗(如凉亭),都不妨碍负重的问题;房顶或上层楼板的重量总是由柱承担的。
中国建筑的特征 原文
中国建筑之特征原文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
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
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
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
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
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
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
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
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正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
今略举中国建筑之主要特征:一、于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之特征,有以下可注意者四点:(一)以木料为主要构材凡一座建筑物皆因其材料而产生其结构法,更因此结构而产生其形式上之特征。
世界它系建筑,多渐采用石料以替代其原始之木构,故仅于石面浮雕木质构材之形,以为装饰,其主要造法则依石料垒砌之法,产生其形制。
(完整版)中国建筑的特征(完美版)
怎样理解“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 性”
这也是一种比喻,用“语言和文学”的比喻。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 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 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 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 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 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2)时间分布:考古 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 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 中国建筑体系已基本形成, 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
近代。
返回
殷墟,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安阳西北郊,横跨洹河南北两岸,距今已 有3300年的历史。
营,东北至三家庄,长约6公里,宽约5公里,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殷墟的总 体布局以小屯宫殿宗庙区为中心,沿洹河两岸呈环型放射状分布,是一座开放形 制的古代都城。现存有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后冈遗址和众多聚落遗址(族邑)、 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制玉、制骨作坊等众多遗迹。
探究重点
中国建筑 的
指事物作为标志的 显著特色
特征 析 题
研
研
究
究
对
方
象
向
古希腊巴特农神庙与中国的岳阳楼
法国的凯旋门和长沙的爱晚亭Leabharlann 阅读课文,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的九点基本特征
总体特征
(一)立体结构 (二)平面布局
由
(三)木质框架
主
结构特征 (四)斗拱作用
到 次
(五)举折、举架
(六)屋顶翘起如翼
文体知识
有度文又出有度文又出很核 以,性很自以核性,自强心人更,强然人心更 ,然的议文具有的科议文具有科人题的有科人学题的有科学文文观议学,小观议学,小关关点论知有论点论知有论怀怀审化识理文审化识理文色色视的论、,视的论、,彩彩科特上科多科特上科多。。学点的学为学点的学为探理。 、议探理。 、议讨念兼 对论讨念兼 对论和具 待,式和待具,式科科 科有、科科科有、学学学一阐学学学一阐精定性,发精性定,发神的和表式神和的表式深人,,现人深,,现
中国建筑之特征
中国建筑之特征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
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
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
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
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
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他建筑之影响。
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掺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
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致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
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正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
今略举中国建筑之主要特征:一、属于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之特征,有以下可注意者四点:(一)以木料为主要构材:凡一座建筑物皆因其材料而产生其结构法,更因此结构而产生其形式上之特征。
世界它系建筑,多渐采用石料以替代其原始之木构,故仅于石面浮雕木质构材之形,以为装饰,其主要造法则依石料垒砌之法,产生其形制。
《中国建筑的特征》
2014年11月24日星期一
12
夫妻二人倾毕生精力 致力于中国建筑史的研究 13 2014年11月24日星期一
才女佳人
• 20岁的林徽因以才貌双全闻名于北京上层文化圈。 20世纪30年代她业余创作出了具有专业水准的文 学作品,其范围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各 个领域,在京派作家圈中声誉鹊起;林徽因也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 计者;她与梁思成情投意合的美满婚姻,与徐志 摩、金岳霖之间超凡脱俗的亲密友情……在她生 前,没有人能够忽视她的存在。 甚至林徽因的早 逝,也留给同辈亲友惘然的失落,因为她的离去, 也预示着他们最具创造力的黄金年华的结束。
2014年11月24日星期一 25
2014年11月24日星期一
26
整体感知:中国建筑的特征
• 宏伟气派、金碧辉煌
2014年11月24日星期一
27
解题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中心词 “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 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 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 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 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7
梁思成(1901— 1972),我国著名建 筑学家,清华大学教 授,广东省新会县人。 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 大学建筑系硕士,后 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 院学习。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后主 持创建中国营造学社。 主要著作《清室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
2014年11月24日星期一 8
•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 主任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 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 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薇莂中国建筑之特征原文羀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蝿。
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螄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膄继而长成,转增繁缛。
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蝿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衿不自觉。
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膅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薂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
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螂,互为因果者也。
衿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
在军事,政治及思想薆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芄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
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薁,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罿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羇、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螁,无不与之息息相关。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聿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莈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
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蒃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
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莃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正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
腿今略举中国建筑之主要特征:蒄一、于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之特征,有以下可注意者四点:膅(一)以木料为主要构材凡一座建筑物皆因其材料而产生其结构法,更因此结构而产膁生其形式上之特征。
世界它系建筑,多渐采用石料以替代其原始之木构,故仅于石面艿浮雕木质构材之形,以为装饰,其主要造法则依石料垒砌之法,产生其形制。
中国始袅终保持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故其形式为木造结构之直接表现。
其在结构方面之努力蚃,则尽木材应用之能事,以臻实际之需要,而同时完成其本身完美之形体。
匠师既重袀视传统经验,又忠于材料之应用,故中国木构因历代之演变,乃形成遵古之艺术。
唐荿宋少数遗物在结构上造诣之精,实积千余年之工程经验,所产生之最高美术风格也。
芆莅(二)历用构架制之结构原则既以木材为主,此结构原则乃为'梁柱式建筑'之'构架制虿'(第1一4图)。
蒈第1图蚇螃以立柱四根,上施梁材,牵制成为一'间'(前后横木为枋,左右为梁)。
梁可数层重叠螂称'梁架'。
每层缩短如梯级,逐级增高称'举折',左右两梁端,每级上承长槫,直至蒈最上为脊槫,故可有五槫,七槫至十一槫不等,视梁架之层数而定。
每两槫之间,密螄布栉篦并列之椽,构成斜坡屋顶之骨干;上加望板,始覆以瓦葺。
四柱间之位置称' 薅间'。
通常一座建筑物均由若干'间'组成。
此种构架制之特点,在使建筑物上部之一蒁切荷载均由构架负担;承重者为其立柱与其梁枋,不借力于高墙厚壁之垒砌。
建筑物薈中所有墙壁,无论其为砖石或为木板,均'隔断墙'(CurtainWall),非负重之部分。
膅是故门窗之分配毫不受墙壁之限制,而墙壁之设施,亦仅视分隔之需要。
欧洲建筑中羃,唯现代之钢架及钢筋混凝土之构架在原则上与此木质之构架建筑相同。
所异者材料芀及科学程度之不同耳。
中国建筑之所以能自热带以至寒带;由沙漠以至两河流域及滨蚈海之地,在极不同之自然环境下始终适用,实有赖于此构架制之绝大伸缩性也。
薆蚅(三)以斗拱为结构之关键,并为度量单位在木构架之横梁及立柱间过渡处,施横材芃方木相互垒叠,前后伸出作'斗拱',与屋顶结构有密切关系,其功用在以伸出之拱承螈受上部结构之荷载,转纳于下部之立柱上,故为大建筑物所必用。
后世斗拱之制日趋肇标准化,全部建筑物之权衡比例遂以横拱?quot;材'为度量单位,犹罗马建筑之柱式膂(Order),以柱径为度量单位,治建筑学者必习焉(第2图)。
肁第2图袈蒇?quot;辞汇',施用柱额、斗拱、梁、槫等之法式为其'文法'。
袄虽砖石之建筑物,如汉阙佛塔等,率多叠砌雕凿,仿木架斗拱形制。
斗拱之组织与比袀例大小,历代不同,每可借其结构演变之序,以鉴定建筑物之年代,故对于斗拱之认羈识,实为研究中国建筑者所必具之基础知识。
薄(四)外部轮廓之特异外部特征明显,迥异于他系建筑,乃造成其自身风格之特莂素。
中国建筑之外轮廓予人以优美之印象,且富于吸引力。
今分别言之如下:蕿1.翼展之屋顶部分屋顶为实际必需之一部,其在中国建筑中,至迟自殷代始,肈已极受注意,历代匠师不殚烦难,集中构造之努力于此。
依梁架层叠及'举折'之法,羅以及角梁、翼角,椽及飞椽,脊吻等之应用,遂形成屋顶坡面,脊端,及檐边,转角肄各种曲线,柔和壮丽,为中国建筑物之冠冕,而被视为神秘风格之特征,其功用且收蚂'上尊而字卑,则吐水疾而霤远'之实效。
而其最可注意者,尤在屋顶结构之合理与自肇然。
其所形成之曲线,乃其结构工程之当然结果,非勉强造作而成也。
莆2.崇厚阶基之衬托中国建筑特征之一为阶基之重要;与崇峻屋瓦互为呼应。
周秦西蒂汉时尤甚。
高台之风与游猎骑射并盛,其后日渐衰弛,至近世台基阶险遂渐趋扁平,莁仅成文弱之衬托,非若当年之台榭,居高临下,作雄视山河之势。
但宋辽以后之'台膇随檐出'及'须弥座'等仍为建筑外形显著之轮廓。
螇3.前面玲珑木质之屋身屋顶与台基间乃立面主要之中部,无论中国建筑物之外膄表若何魁伟,此段正面之表现仍为并立之木质楹柱与玲珑之窗户相间而成,鲜用墙壁膀。
左右两面如为山墙,则又少有开窗辟门者。
厚墙开辟窗洞之法,除箭楼仓廒等特殊芇建筑外,不常见于殿堂,与垒石之建筑状貌大异。
膈4.院落之组织凡主要殿堂必有其附属建筑物,联络周绕,如配厢、夹室、廊庑蚂、周屋、山门、前殿、围墙、角楼之属,成为庭院之组织,始完成中国建筑物之全貌膃。
除佛塔以外,单座之建筑物鲜有呈露其四周全部轮廓,使人得以远望其形状者。
单莇座殿屋立面之印象,乃在短距离之庭院中呈现其一部。
此与欧洲建筑所予人印象,独芅立于空旷之周围中者大异。
中国建筑物之完整印象,必须并与其院落合观之。
国画中莄之宫殿楼阁,常为登高俯视鸟瞰之图。
其故殆亦为此耶。
羂5.彩色之施用彩色之施用于内外构材之表面为中国建筑传统之法。
虽远在春秋蒇之世,藻饰彩画已甚发达,其有逾矩者,诸侯大夫且引以为戒,唐宋以来,样式等级蚆,已有规定。
至于明清之梁栋彩绘,鲜焕者尚夥。
其装饰之原则有严格之规定,分划肅结构,保留素面,以冷色青绿与纯丹作反衬之用,其结果为异常成功之艺术,非滥用螀彩色,徒作无度之涂饰者可比也。
在建筑之外部,彩画装饰之处,均约束于檐影下之薇斗拱横额及柱头部分,犹欧洲石造建筑之雕刻部分约束于墙额(Frieze)及柱顶(Capital肆),而保留素面于其它主要墙壁及柱身上然。
盖木构之髤漆为实际必需,木材表面之薃纯丹纯黑犹石料之本色;与之相衬之青绿点金,彩绘花纹,则犹石构之雕饰部分。
而葿屋顶之琉璃瓦,亦依保留素面之原则,庄严殿宇,均限于纯色之用。
故中国建筑物虽蚇名为多色,其大体重在有节制之点缀,气象庄严,雍容华贵,故虽有较繁缛者,亦可蒇免淆杂俚俗之弊焉。
芅6.绝对均称与绝对自由之两种平面布局以多座建筑合组而成之宫殿、官署、庙薂宇,乃至于住宅,通常均取左右均齐之绝对整齐对称之布局。
庭院四周,绕以建筑物蚇。
庭院数目无定。
其所最注重者,乃主要中线之成立。
一切组织均根据中线以发展,蚄其布置秩序均为左右分立,适于礼仪(Formal)之庄严场合;公者如朝会大典,私者如螃婚丧喜庆之属。
反之如优游闲处之庭园建筑,则常一反对称之隆重,出之以自由随意莁之变化。
部署取高低曲折之趣,间以池沼花木,接近自然,而入诗画之境。
此两种传螆统之平面部署,在不觉中,含蕴中国精神生活之各面,至为深刻。
肅7.用石方法之失败中国建筑数千年来,始终以木为主要构材,砖石常居辅材之蒅位,故重要工程,以石营建者较少。
究其原因有二:肀(1)匠人对于石质力学缺乏了解。
盖石性强于压力,而张力曲力弹力至弱,与木膀性相反,我国古来虽不乏善于用石之哲匠,如隋安济桥之建造者李春,然而通常石匠蒆用石之法,如各地石牌坊、石勾栏等所见,大多凿石为卯榫,使其构合如木,而不知袃利用其压力而垒砌之,故此类石建筑之崩坏者最多。
(2)垫灰之恶劣。
中国石匠既未膃能尽量利用石性之强点而避免其弱点,故对于垫灰问题,数千年来,尚无设法予以解芀决之努力。
垫灰材料多以石灰为主,然其使用,仅取其粘凝性;以为木作用胶之替代袇,而不知垫灰之主要功用,乃在于两石缝间垫以富于粘性而坚固耐压之垫物,使两石薅面完全接触以避免因支点不匀而发生之破裂。
故通常以结晶粗沙粒与石灰混合之原则袂,在我国则始终未能发明应用。
古希腊罗马对于此方面均早已认识。
希腊匠师竟有不芀惜工力,将石之每面磨成绝对平面,使之全面接触,以避免支点不匀之弊者;罗马工芈师则大刀阔斧,以大量富于粘性而坚固之垫灰垫托,且更进而用为混凝土,以供应其肃大量之建筑事业,是故有其特有之建筑形制之产生。
反之,我国建筑之注重木材,不蚁谙石性,亦互为因果而产生现有现象者也。
莀莅螄二、属于环境思想方面,与其它建筑之历史背景迥然不同者,至少有以下可注意者四葿:蒀(一)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此建筑系统之寿命,虽已可追溯至四千年以上,而地螅面所遗实物,其最古者,虽待考之先秦土垣残基之类,已属凤毛麟角,次者如汉唐石节阙砖塔,不止年代较近,且亦非可以居止之殿堂。
古者中原为产木之区,中国结构既蒂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
盖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欲以人工膆与自然物体竟久存之实,且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视建筑且如被羄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
如失慎焚毁亦芁视为灾异天谴,非材料工程之过。
此种见解习惯之深,乃有以下之结果:1.满足于木蚀材之沿用,达数千年;顺序发展木造精到之方法,而不深究砖石之代替及应用。
2.修薇葺原物之风,远不及重建之盛;历代增修拆建,素不重原物之保存,唯珍其旧址及其莂创建年代而已。
唯坟墓工程,则古来确甚着意于巩固永保之观念,然隐于地底之砖券羀室,与立于地面之木构殿堂,其原则互异,墓室间或以砖石模仿地面结构之若干部分蝿,地面之殿堂结构,则除少数之例外,并未因砖券应用于墓室之经验,致改变中国建螄筑木构主体改用砖石叠砌之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