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多学科交叉型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国际化复合型风电人才

合集下载

风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风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风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华泽嘉【期刊名称】《风能》【年(卷),期】2015(000)008【总页数】2页(P42-43)【作者】华泽嘉【作者单位】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以下简称新能源专业)是在原有风能与动力工程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两大新能源专业的基础上,由教育部批准设置的高等院校本科专业,主要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潮汐能、地热能等在内的各种新能源的研究和利用。

根据当前国内外能源行业利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东北电力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结合本校自身科研、教学实力,于2010 年正式招收培养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并在教育部的统一要求下于2013 年将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正式更名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专业设置背景自2006 年《可再生能源法》实施起,我国风电行业进入大规模快速发展阶段,装机规模持续迅猛增长。

在风电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高素质风电人才的紧缺问题成为我国风电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短板。

在此背景下,我校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应运而生。

经过五年的发展,如今的新能源专业已经成为我校重点专业之一。

专业建设现状一、课程体系我校新能源专业由于秉承了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躯干,主要以培养风电专业技术人才为主,学习流体、机械、电气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

其中流体方面主要有风力机空气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机械方面包括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风电机组设计制造与维护等;电气方面包括电工电子、电机学、风电场电气工程等。

在这三个方向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际需要,该专业还开设了风能资源测量与评估、风力发电原理、风力发电场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

二、实践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我校在实践环节设置了多个节点,充分保证学生能够扎实牢固地掌握各个专业课程和技能。

实践环节分为软件操作、运行模拟、风电场实习、设备总装实习等。

软件操作环节主要针对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风电项目前期涉及到的风能资源测量与评估环节。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科门类】工学【专业类】能源动力类【专业代码】*****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工程、新能源利用、节能与环保等方面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具备进行热力系统及设备、动力机械等的设计、运行、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具备节能减排理念,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能源、动力、环保等领域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实验研究以及开发、改造、营销、安装等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一)知识要求1.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平台的开展,学习思想政治、身心健康、语言素养、创新创业、信息技术、综合素养等方面的知识。

(1)具有一定的本专业外文书籍和文献资料的阅读与翻译能力。

能写专业文章的外文摘要。

能使用外文进行一般性交流。

(2)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知识、综合素养、系统的法律基本知识。

(3)具有初步的社会学知识,具有基本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大学生的基本心理特征,能够基本进行自我心理调整。

2.通过专业教育课程平台的学习,掌握学科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方向、专业拓展等几大模块课程知识。

(1)具有系统的数学知识。

基本概念清楚,推导演算熟练,能灵活运用。

(2)掌握本专业需要的各类计算机技术的相关知识。

具有工程制图的基本知识,能绘制简单的工程图,能读懂一般的工程图纸。

具有对热工流体设备与系统进行实验和模拟仿真的基本知识。

(3)具有完整的电路理论、模拟和数字电子技术等知识。

熟练掌握常用电子电路的原理,能分析较复杂的电子电路,具有设计、调试电子电路的能力。

具有电工电子设备操作能力。

(4)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械学、工程热物理、电工与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及能源动力工程基础理论等;(5)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

3.通过实践教育课程平台的开展,学习专业实践和第二课堂实践知识。

风电工程培训计划

风电工程培训计划

风电工程培训计划一、培训目的风电工程是指利用风能将风的动力转化为机械能或电能的工程。

随着清洁能源的发展,风电工程在能源领域的地位日益重要。

为了培养具有风电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本培训计划制定了完整的培训内容和安排,旨在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帮助学员全面了解风电工程的相关知识和技术,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

二、培训对象本培训计划主要面向具有相关工程背景或对风电工程感兴趣的工程技术人员、学生以及相关从业者,旨在提供全面系统的风电工程知识和技能培训。

三、培训内容1. 风电工程概论简要介绍风电工程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帮助学员全面了解风电工程的背景和重要性。

2. 风机原理和构造介绍风机的工作原理、构造及其主要组成部分,帮助学员了解风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3. 风场选址与评估讲解风场的选址标准和评估方法,包括风资源测量、风场选择、地形地貌分析等内容,帮助学员掌握风场选址和评估的基本技能。

4. 风能转化技术介绍风能转化的常用技术,包括水平轴风力机和垂直轴风力机等,帮助学员了解风能转化的主要技术和工艺。

5. 风电场建设讲解风电场的建设流程和技术要点,包括土地准备、风机安装、电缆铺设、通信系统建设等内容,帮助学员掌握风电场建设的全过程技能。

6. 风力发电系统运维介绍风力发电系统的日常运维工作,包括设备检修、故障处理、安全保障等内容,帮助学员了解风力发电系统的日常维护和管理方法。

7. 风电工程安全管理介绍风电工程的安全管理制度和相关法规政策,包括风电场安全措施、安全检查和应急处理等内容,帮助学员了解风电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方法。

四、培训方式本培训计划将采用多种培训方式,包括讲座、案例分析、现场实习等多种形式,旨在使学员在丰富的培训环境中学习和实践。

1. 讲座:邀请行业专家和教授针对每个主题进行深入详细的介绍和讲解,帮助学员全面了解和掌握风电工程的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风电工程项目案例,让学员了解真实的工程实践,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能源工程系专业群建设方案

能源工程系专业群建设方案

能源工程系专业群建设方案背景随着能源领域的快速发展,能源工程已成为大学教育中一个重要的专业领域。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我们制定了以下能源工程系专业群建设方案。

目标1. 建立一个全面覆盖能源工程领域的专业群。

2. 提供学生综合发展所需的全方位教育和培训。

3. 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能源工程专业人才。

4. 加强学科建设和科研能力提升。

方案1. 课程设置设计符合现代能源工程领域需求的课程体系,覆盖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课程设置应包括以下方面:- 能源工程基础课程:涵盖能源资源、能源转换与利用、能源系统等基础知识。

- 先进能源技术课程:介绍新兴能源技术和研究进展。

- 实践项目课程:提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机会,例如实验课程和工程实践项目。

2. 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以下是一些实践教学的具体措施:- 实验室建设:建立现代化的实验室,配备先进的实验设备,供学生进行实验研究。

- 校外实:与相关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机会,让他们在真实工程项目中应用所学知识。

- 学科竞赛: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提高他们的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

3. 科研支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科研支持,促进学科建设和科研能力提升。

以下是一些具体措施:- 科研基金支持:鼓励教师申请科研项目,为他们提供科研经费和资源支持。

- 科研平台建设:建立专门的科研平台,提供实验设备和研究资源,供教师和学生开展科研活动。

- 学术交流与合作:组织学术会议和论坛,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交流合作,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

结论通过以上的能源工程系专业群建设方案,我们将能够提供学生全面的能源工程教育和培训,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

同时,学科建设和科研能力也将得到提升,为学校在能源领域的发展奠定基础。

风力发电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风力发电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风力发电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风力发电技术专业2021级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风力发电工程技术二、专业代码:530301三、录取对象:普通高中、中职学校、职业高中、技校应当往届毕业生四、学制与学历:全日制三年、专科五、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风电行业产业发展需要、掌握风电生产和风力发电机制造、风力发电机组的生产、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维修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风力发电技术能力,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在风力发电相关设备制造企业从事生产操作、系统安装、维护、检测、设计及相关技术管理工作、能在现场进行风力发电机组装配、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等方面的工作的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六、职业面向及人才培养规格(一)就业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根据风电行业人才需求,确认风力发电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职业面向就是服务区域经济中的风电设备行业等产业,毕业生主要劳动力的岗位就是风力发电机组的生产加装、加装、运转、保护、修理等岗位,有关的工作岗位存有生产现场的管理及风电场建设有关技术支持等岗位。

本专业服务的职业岗位(群)及典型工作任务见到下表中。

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1-1风机图样的识读与零件测绘1-2风力发电机组轮毂装配1.风力发电机组生产装配岗位1-3风力发电机组机舱装配1-4风力发电机组电气系统装配初始岗位2.风力发电机组安装调试岗位1-5风力发电机组液压系统装配2-1风力发电机组基座安装2-2风力发电机组塔筒安装2-3风力发电机组机舱安装调试2-4风力发电机组电气系统安装调试2-5风力发电机组风轮安装调试3-1风力发电机组风轮运行维护3.风力发电机组运行维护岗位3-2风力发电机组传动系统运行维护3-3风力发电机组液压系统运转保护3-4风力发电机组方向舵系统运转保护3-5风力发电机组刹车系统运转保护3-6风力发电机组电控系统运转保护4-1车间生产现场管理4.风力发电机组装配厂管理岗位发展5.风力发电机组发电场管理岗位岗位6.风力发电场建设有关岗位5-2风力发电机组并网及调节6-1风力发电场选址6-2风力发电场风资源测量、评估6-3风力发电场项目申报书撰写(二)人才培养规格本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文化修养,在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必备的专门知识基础上,重点掌握实际工作中的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

天津市高职学校-风能与动力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天津市高职学校-风能与动力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Tianjin Sino-German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方案专业名称:风能与动力技术专业代码: 550207所在系部:电气工程系负责人:姚吉成员:郑宁、张链、赵维、陈子坚、朱海娜二○一一年十二月目录一、建设基础 (2)二、建设目标 (9)三、建设内容 (13)五、专业群建设 (26)六、资金预算 (26)七、预期效果 (27)八、专业建设保障措施 (29)附录1: (37)附录2: (45)附录3: (50)风能与动力技术专业建设方案项目负责人:姚吉项目组成员:郑宁张链赵维陈子坚朱海娜本项目争取中央财政支持200万,企业投入640万,学院自筹100万,其中用于实训条件建设192万(中央财政100万,学院自筹92万),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及课程体系等建设项目投入108万(中央财政100万,学院自筹8万)。

一、建设基础(一)专业现状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于2008年成功申报了风能与动力技术专业,该专业在我院“十二五”建设方案中,是能源与动力技术专业组群的重点专业(专业代码550207)。

该专业于2009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招生3年。

目前,部分2011届学生已进入维斯塔斯风力技术(中国)有限公司、龙源电力集团公司、歌美飒(Gamesa Wind)风电天津有限公司、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力神迈尔斯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等大型国企与外企顶岗实习。

在这3年中,本专业建设了一部分的专业后端实训设施。

风能与动力技术专业除了自身的专业技术外,绝大部分技术与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知识接近,结合我院的办学条件,部分实训环境、专业师资均可实现资源的共享。

表1 现有的主要实验室设备仪器及功能实验室名称主要设备仪器主要功能电气安装室德国莱宝(LEYBOAD)公司生产实验教具,是独具中德特色的实训室。

风力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国家科技部

风力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国家科技部

附件:风力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一、现状“十一五”期间,我国风电产业发展引人瞩目,已成为新能源的领跑者,并具有肯定国际影响力。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科研机构、风电企业等各方的共同努力,我国在风能资源评估、风电机组整机及零部件设计制造、检测认证、风电场开发及运营、风电场并网等方面都具备了肯定的基础,初步形成了完整的风电产业链。

在海上风电开发领域,初步解决了海上运输、安装和施工等关键技术,起先积累海上风电场运营阅历。

在人才培育上,初步形成了肯定规模的风电专业人才队伍,风电学科建设也已经起步。

(一)风电设备产业化状况在“十一五”科技支配的引领下,国内科研机构、企业通过消化汲取引进技术、托付设计、与国外联合设计和自主研发等方式,驾驭了1.5MW~3.0MW风电机组的产业化技术。

目前,国产1.5MW~2.0MW 风电机组是国内市场的主流机型,并有少量出口;2.5MW和3.0MW风电机组已有小批量应用;3.6MW、5.0MW风电机组已有样机;6.0MW等更大容量的风电机组正在研制。

国内叶片、齿轮箱、发电机等部件的制造实力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满意主流机型的配套需求,并起先出口;轴承、变流器和限制系统的研发也取得重大进步,起先供应国内市场。

截至2010年底,我国具备兆瓦级风电机组批量生产实力的企业超过20家。

2010年新增装机容量前五名的风电整机制造企业当年市场份额占全国的70%以上。

我国有四家企业2010年新增装机容量进入全球前十名。

(二)风电场建设及资源开发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及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国内风电开发快速增长。

2010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1890万千瓦,居世界第一位。

截至2010年底,我国具备大型风电场建设实力的开发商超过20家,共已建成风电场800多个,风电总装机容量(除台湾省未统计外)4470万千瓦,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

“十一五”期间,我国已启动海上风电开发,首个海上项目上海东海大桥风电场安装34台国产3.0MW风电机组,并于2010年6月全部实现并网发电;2010年9月,国家能源局组织完成了首轮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招标,项目总容量100万千瓦,位于江苏近海和潮间带地区。

风电场建设中的技术人才培养如何开展

风电场建设中的技术人才培养如何开展

风电场建设中的技术人才培养如何开展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风电场建设作为清洁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然而,风电场建设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对技术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如何有效地培养风电场建设所需的技术人才,成为了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风电场建设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包括电气工程、机械工程、气象学、土木工程等。

因此,所需的技术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风电场建设技术人才的能力要求。

他们需要熟悉风电机组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能够进行风机的选型、安装和调试;掌握电力系统的相关知识,确保风电场的电力输出稳定可靠;了解土木工程方面的知识,以保障风机基础和输电线路塔架的稳固;具备气象学知识,对风资源进行准确评估和预测。

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构建全面而系统的培养体系。

基础课程应涵盖数学、物理、力学等,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专业课程则应包括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风资源评估、风机设计与制造等。

同时,还应开设实践课程,如风机安装与调试实习、风电场运维实习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需要配备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学术造诣,还要有丰富的风电场建设实践经验。

可以通过引进企业专家、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此外,还可以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

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风电场建设技术人才至关重要。

学校和企业应加强合作,建立实习基地。

学生可以在实习基地参与实际的风电场项目,了解项目的各个环节和流程,熟悉设备的操作和维护。

企业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导师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风电场建设相关的竞赛和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除了学校教育,在职培训也是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高校专业说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能源 新动力

高校专业说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能源 新动力

新能源新动力在很多城市的道路两旁都能看到一种“风光互补路灯”。

这种路灯顶部多出了两顶“小帽子”,一顶是小型风能发电机,一顶是太阳能电池板。

这两顶“帽子”既可以独立发电,也可以联合发电。

这就是新能源技术在我们生活中最普通的应用之一。

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两大基本问题是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发展新能源是解决这两大问题的必由之路。

我们走进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采访了风能、光伏发电、生物质能三个专业方向的教学负责人,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一探究竟。

目录一、专业解析二、专业与就业三、报考指南一、专业解析回顶部什么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除了不受供电线路影响的太阳能灯,新能源的重大应用还有很多,比如,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神州十号与天宫一号对接,太阳能动力飞机首次尝试环球飞行……甚至废旧的人民币也可以作为生物质发电材料,焚烧转化为电能。

这些都是新能源技术带给我们的惊喜。

那什么是新能源呢?新能源是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从名称看,一个“新”字将它与传统能源区别开来。

新能源是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而获得,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

传统的化石能源在地球上的储量是有限的,并且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污染或有害气体。

与传统的化石能源相比,新能源的利用过程往往是可循环的,对环境没有污染或者污染很小。

这里简单说一下风能、光伏、生物质能。

风电比较好理解,就是如何将风能转化为电能。

太阳能主要就是光热和光伏,以光伏为主,其发电的基本原理是“光生伏特效应”。

生物质能主要是利用生物转化技术和热化学转换技术,将生物质转换成燃料物质。

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胡笑颖老师说:“比如小麦收获了以后的麦杆,稻子加工后产生的稻壳,木材加工后的木屑、树枝、树皮等,这些农林废弃物都可以成为生物质发电的主要材料。

利用这种技术,我们可以将生物质资源转化为各种清洁的能源,如沼气、燃料乙醇等。

”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各校有差别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属于工学中的能源动力类。

风力发电工程人才培养方案

风力发电工程人才培养方案

风力发电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一、引言随着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和对可再生资源的重视,风力发电成为了当今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和广阔前景的能源形式之一。

不仅对于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需要具备相应专业技能的工程人才。

为了培养出具备风力发电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工程人才,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从教育、培训、实践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提升和培养。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提出风力发电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并对其中的教育模式、培训内容、实践基地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教育模式1. 本科教育(1)专业设置针对风力发电行业的需求,应当设立相关专业,如风能工程专业、风力发电工程专业等,内容包括风力发电原理、设备基础、资源评估、风力机械设计、运维管理等。

(2)课程设置基础课程包括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制造工艺、自动控制原理、工程力学等,专业课程包括风能综合利用、风电场设计、风电机组运行与维护、风能测评技术等。

2. 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应重点培养风力发电领域的科研和开发人才,对风能资源开发、风机气动与结构设计、风电场设计、运行与维护管理等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探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在职教育通过与企业合作,开设风力发电相关的在职培训课程,包括风场管理、风电机维护、安全生产等,满足企业实际需求,提升员工的专业素养。

三、培训内容1. 职业技能培训(1)技能要求风电技术人员需要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安全意识,具备电气、机械等相关专业的知识基础,熟悉风电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操作技能。

(2)培训内容包括风力发电系统构成、工作原理、控制策略、故障排除等内容的理论学习,以及风电机组的安装调试、操作维护等实际技能的培训。

2. 安全生产培训风力发电涉及高空作业、机械设备等安全风险,需要具备相应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因此安全生产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风电行业人才需求分析及培养模式探讨

风电行业人才需求分析及培养模式探讨
( 二) 风 电行 业对人 才素质 的需 求 通 过 对 风 电企 业 招 聘 人 才 的 能力 素 质 调查 分 析, 企业 对 风力发 电人才素 质需求 有 以下几方 面 :
1 . 团 队合 作意识 。现代 风 电工程 相对复 杂而 庞 大, 不能 由单方 面人 员 独立 完 成 , 需要 不 同层 面 、 不

的技术 与管理 方面也 有大量 的人才 需求 。 风 电企业 对人 才 的学 历 要求 并 不 高 , 7 1 % 的风
电企业要 求是 本科 , 1 0 % 的风 电企业 期 望 招 聘本 科
以上学历 , 1 1 % 的企业 要求 是 专科 , 还有 8 % 的风 电 企 业对学 历不 做要 求 。 由此 可 以看 出 , 国 内风 电企 业 需求 的工 程科技 人 才 学历 层 次 主要 是 本科 , 对硕 士 和博 士 的需 求量 相对较少 J 。
性 的特 点 , 这决 定 了在 未 来 的能 源发 展 中风 能必 定 占有很 重要 的地 位 。根据 欧 洲 风能 协 会 预测 , 世 界
风 电行 业 人才 需求 面 广 , 其 产 业链 的各个 环 节 都 需要风 电专业 人才 。如装 备制造 环节 以及风 电场 的规划 、 设计、 施工、 风 力发 电机组设 计与制 造 、 风能
同学科知识 的人 员 相 互配 合 。 因此 , 团队意 识 对 每


风 电人 才需 求模 式
风 电行 业 与水 电及 火 电行 业不 同 , 现 场运 行维
位 电力工 程科 技人 员 来讲 十分 重 要 , 风 电企 业 在
2 . 良好 的沟通 能力 。风力 发 电是 复杂性 的综 合
38 / 45 1 2 O一 1 2 2

基于OBE理念的能源动力类专业产教融合机制改革

基于OBE理念的能源动力类专业产教融合机制改革

基于OBE理念的能源动力类专业产教融合机制改革作者:俞炜于程吴梁玉沈超群刘向东张程宾来源:《科技风》2024年第05期摘要:当前我国高校能源动力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紧迫任务是培养兼具工程实践经验及创新能力的新工科人才。

本文阐述了能源动力类专业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面所面临的发展问题。

以产出导向理念为核心,从产教融合课程体系、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双师型”教师队伍三个方面,对能源动力专业产教融合改革开展分析,构建基于OBE理念的能源动力类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

目的是提高专业人才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能力以及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得到提升。

关键词:产教融合;成果导向;培养体系;工程实践目前,我国“中国制造2025”的重大战略已经发布,并且全球工业4.0时代已经到来,从结构、模式、理念、质量、体系方面所改革的培养体系,为培养较好适应当前科技革命与就业形势的新工科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1]。

新工科的典型特征为新的技术、产业、业态和模式,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着力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这对打通教育、人才、创新、产业之间的有效链接起着重要作用,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建设师资队伍、协同资源配置等方面扮演关键角色,是当代复合型新工科人才的有效培养途径[23]。

而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简称OBE)注重学生的培养结果,明确了以学生学习后所获得的成果为核心,教学过程的制定和实施始终贯彻以学生毕业要求以及高质量就业的达成为中心。

将以往以教育过程为主导的传统方式转变为以学生学习成果及毕业发展为导向的教育理念。

采用中心为学生,毕业要求与就业质量为导向的OBE理念,有利于能源动力类专业产教融合机制改革。

随着教育现代化改革在我国能源动力类专业的持续推进,秉持OBE理念的产教融合体系已广泛运用于人才培养[4]。

产教融合与OBE理念在人才培养方面是高度契合且相辅相成的,具体表现为:两者均注重当前及未来就业市场对所需人才的要求,以此要求来改进和更新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使得所培养的人才与就业环境相适应,达到就业质量的有效提升;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包括邀请行业专家参与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实时监测整个教学过程;注重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建设,持续升级和完善高校与企业对产教融合实践基地的软硬件支持,使学生不局限于课堂理论学习而深入参与类就业状态的实践;注重制定和实施针对产教融合项目的保障制度与措施,推进专业培养质量的不断改进与提高[5]。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认证培养方案探讨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认证培养方案探讨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认证培养方案探讨嗨,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探讨一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认证培养方案。

这个方案可是我积累了10年经验的心血结晶哦!下面我们就开始吧!让我们来谈谈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认证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成为了全球的大势所趋。

而工程认证则是为了确保新能源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所以,我们这个培养方案的目标就是培养出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新能源专业人才。

我们来谈谈培养方案的具体内容。

我们要明确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认证的核心课程。

这些课程包括新能源原理、新能源技术、新能源系统设计、新能源政策与法规等。

这些课程将为学生提供新能源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

学生需要参加实验室的实践课程,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新能源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我们还要组织学生参加新能源项目的实习,让他们亲身体验新能源工程的实际应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为此,我们计划开展一些创新性的实践项目,鼓励学生自行提出新能源领域的创新方案,并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同时,我们还将组织学生参加新能源领域的竞赛和研讨会,让他们与同行交流,拓宽视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我们还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作为一名有10年经验的大师,我深知教师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计划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教师来担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工作。

同时,我们还将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我们还要建立健全的评估体系。

通过定期进行教学质量评估、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和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我们可以及时了解培养方案的效果,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确保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与预期目标相符。

三峡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完善

三峡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完善

基金项目:本项目受到2013年三峡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编号J2013008)以及三峡大学2013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345)资助。

作者简介:徐翔(1981—),男,湖北鄂州人,三峡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动力工程系主任,讲师;余万(1984—),男,湖北黄冈人,三峡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讲师。

摘要针对宜昌的地域特点和三峡大学办学特色以及优势学科,我校从2010年开始进行“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建设。

经过多次修订与完善,形成了较为科学的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

本文根据能动专业需求和我校的学科发展规划,介绍了新方案的相关特点,以期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三峡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培养方案Professional Training Plan Formulation and Perfection of the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in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Xu Xiang,Yu Wan,Chen Congping,Fang Zifan,Li Xiang,Zhao MeiyunAbstract By Yichang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universi-ty-run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ominant discipline of the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CTGU),our university began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in 2010,and the 2013version talent training scheme is formed aftermany revisions and consummation.Based on the active profes-sional deman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of planningof our school,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leva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proje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Key words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CTGU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training scheme1绪论能源动力工程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提高全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先决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建多学科交叉型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国际化复合型风电人才摘要:随着风电产业全球化的推进,风电市场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为适应国家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经教育部批准,华北电力大学创建了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提出了国内外领先的“多学科交叉,国际化教育与工程化教育融合,科技创新与教学相长,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风电人才培养理念,并在全程教学环节中贯彻实施、研究、总结、提升。

按照多学科交叉、博士化、国际化、工程化的师资培养模式,建立了教授与青年教师“传、帮、带”的共同发展模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与培训方法,建设了一支年龄、专业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国际化的教学团队,在通过6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关键词:风能与动力工程;多学科交叉;国际化;复合型;风电人才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242-03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市场本身也正变成一个国际化的市场,无论中资企业还是跨国公司,都把其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放在“国际化人才”的吸纳上。

麦肯锡发布的《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指出:“今后五年,中国需要7.5万名能够在国际市场中施展才能的管理人员,但目前这类人才只有5000个”。

风电技术和行业的国际化需求随着风电各大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也越来越高,为满足全球市场对风力发电人才的需求,华北电力大学于2006年开设了国内外第一个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具有风力发电机组及风电场设计、制造、运行和管理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风电人才。

国际化人才就是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因为这种人才能立足于本土,放眼于世界,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对国家经济建设能起到有利的推动作用,未来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执行者。

因此,专业创建了国际化风电人才培养方案,毕业的学生除了适应新能源电力发展需求外,还可从事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机械工程等相关领域的专门技术工作,甚至可在国际能源咨询业工作,成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引领者。

一、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教育国际化就是教育观念国际化、人才标准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教育市场国际化,并且要确立教育国际化的培养目标,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加强教育国际化的交流和积极发展国际合作办学。

就华北电力大学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国际化战略来讲,设定的总体目标就是,建设多学科交叉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国际化人才。

其分目标:①学科建设目标:提升学科的国际化水平,加快高水平学科建设的步伐;②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在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活动中具有领导力和竞争力的高层次、创新型国际化人才。

为适应国际化的需求,要培养学生具有以下优质素质:坚实宽广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外语水平;明确的国际化意识;较高的国际交流水平;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复合创新型国际化高水平人才。

通过专业教学,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使之成为能够适应国际环境的复合型人才,实现国际化先进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

二、国际化风电专业人才培养的战略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的核心是探索办学模式的国际化,它首先是办学理念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国际化,然后是由此所决定的策略、行动方案的国际化。

办学宗旨和理念的国际化先行,就能有效指导课程体系、师资建设、教学方式与手段、教学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管理运行模式等方面的国际化。

1.办学理念。

提出了国内外领先的“多学科交叉,国际化教育与工程化教育融合,科技创新与教学相长,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风电人才培养理念,在全程教学环节中贯彻实施、研究、总结、提升。

力求使学生做到“一专多能”,“一专”即指专于空气动力工程,“多能”即指能掌握国际风电所需要的机械、电气、控制、计算机、外语、经济、运行、管理等学科知识和技能。

同时,还应强调学生具备从全球角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的实际能力。

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倡导“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力求在教学大纲设计、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中,充分注重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不仅关注其知识的获取,还关注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育过程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2.办学模式。

就学科建设国际化措施来讲,要建立战略性的研究方向,就要先确定几个主要的战略性研究方向,与国外的一些高水平学术机构进行合作研究,把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汇集在一个平台上。

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队伍,让学生参与到学术科研中,参与到国际的学术团队中,借助于联合培养的机制。

①英语课程:贯穿于听力、口语、阅读、写作、语言知识、自主学习指导等各部分,互为交融和强化,旨在对学生进行全面语言训练。

②实践课程:鼓励并开展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参与诸如暑期社会实践的暑期实习,有助于学生的国际化,并有助于专业课程学习与实践的对接,培养学生成为国际化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③科研合作交流:开展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鼓励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国际学术交流的主体是教师和管理人员,并让有适当能力的学生都参与。

在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方面,制定一些措施,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3.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以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机械工程三大学科的基础课为主,专业工程化训练,是以开设了全新的《风力发电原理》、《风力机空气动力学》、《风力发电机组设计与制造》、《风力发电机组监测与控制》、《风力发电场》、《风电场电气工程》等六个主干专业课的学习,来完成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每门专业课的教材组织行业著名专家新编。

为了完成多学科交叉的工程化实践,鼓励并开展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中设有四大实践环节,大学二年级就将学生派往风电机组制造厂和风力发电厂进行两周的认识实习,大学三年级时,派到风电机组总装厂进行两周的拆装实习,大学四年级时,根据学生就业方向,分别派往电力设计院、风电场以及风电机组制造厂进行4周的毕业实习,最后,针对学生的科学研究志向,进行14周的毕业设计。

同时还设置了风电大讲堂,由国际知名学者进行授课,保证学生得到最新的国际技术动态。

通过教师和学生互换和学分互认等制度性的安排,进而逐步与国外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并逐步增强国际化。

三、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教学实施在国际上第一次聘请18名以世界风能协会主席为代表的国际风电规格专家为客座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和开设专题技术讲座;聘请国内外著名企业的风能知名专家为本科生授课和开设专题技术讲座。

将国内外最新的科技成果、新技术、新产品的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中,将工程化实际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技术问题融入教学内容中。

每年选拔优秀本科生,派往美国等国外知名大学学习。

提出并运用了“科技创新与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

将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新技术和新产品编入教材,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运用。

教学团队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企业委托重大项目,培养建设多学科交叉、国际化、工程化的年龄、专业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学团队。

1.国际化人才培养。

①国内首次制定并完善了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建立并完善了符合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际风电技术发展需求的风电人才培养方案和多学科交叉型与国际化的课程体系。

②构建实施了国际化教育与工程化教育融合的教育模式。

聘请国际知名专家和企业知名专家给本科生授课和开设专题讲座,建立风能专家大讲堂,多次与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丹麦技术大学、manchester大学、strathclyde大学、loughborough大学,荷兰delft科技大学等名校在教师培养和学生交流等方面合作,为培养国际化人才提供条件,同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聘请国际知名教授为本科生授课。

使学生始终站在国际风电技术最前沿。

③按照多学科交叉、国际化、工程化的师资培养模式,建立了教授与青年教师“传、帮、带”的共同发展模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与培训方法,建设了一支年龄、专业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国际化的教学团队。

2.多学科相融的教学。

①组织编写出版了国际上第一套6部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材。

将最新的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新技术、新产品编入教材中。

由世界风能协会主席贺德馨任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组织全国风力发电产学研领域的著名专家审稿、多次试用和修订。

②建设了大型风洞实验室、风电场与风电机组仿真实验室、风力发电运行与控制实验室、风电机组设计与制造实验室、风力发电机组拆装实验室和物理模拟实验室,解决了本科生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难题。

与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沈阳工业大学风能技术研究所等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得到了同行的大力支持和资助。

③在中国政府/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中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项目(cresp项目)、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教育部修购专款项目、国际风能教研项目、企业风电专业赠款和企业风电奖学金共同资助下,分别完成了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建设、教材建设、教师能力培养、实验室建设、风电资料室建设和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

华北电力大学的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是教育部批准的第一个风电本科专业,通过6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些教学经验和成果,但是与国际的一流教学相比还有差距。

我们将不断努力,全面开展并推进教学进程,完善对学生及教学的国际化教育,致力于培养高水平、复合型的国际化风电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1]世界一体化带来人才培养难题[eb/ol].http:///html/news/2009-10-13/8750.htm.[2]裴文英.高效发展视野中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j].江苏高教,2007,(6).[3]曹德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培养创新型国际化外语人才[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4).[4]赵彦志.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国际化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文教资料,2010,(3).[5]李春田.国际标准化人才如何培养[j].企业标准化,200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