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大小谢诗歌的异同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之对比()

诗歌鉴赏之对比()

诗歌鉴赏
课外拓展训练
表现手法 ——对比、衬托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比 较 两 首 诗 的 异 同 点
共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题材近似,览古之作。
2、主题相同,都是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
3、都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
不同点:
《越中览古》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 竭力渲染,而全诗的聚集点却在结句今日之荒凉上,以乐 景衬哀景(用昔盛今衰的强烈对比)表达了盛衰无常 的感慨。 《苏台览古》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 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以新与 旧,以不变的景物和变化的人事作对比),见出今昔盛 衰之感。

大小谢诗风的异同

大小谢诗风的异同

大小谢诗风的异同魏晋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诗歌创作的高峰,其中建安文学是文人五言诗的腾跃时代,被认为是中国五言古体诗的第一座高峰,而六朝时期却被视为诗歌的低谷。

六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最黑暗、社会最紊乱的动乱的时代,却也出现了许多惊才绝艳的诗人。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东晋时山水诗鼻祖“大谢”——谢灵运和永明文学的领袖“小谢”——谢朓二人诗风的异同。

一、大小谢为人之异同谢灵运与谢朓二人常常被并提为“大小谢”,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同属于谢氏家族且经历相似,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都以山水诗而闻名。

但二人所处时代且个人性格不同,因而诗风有异有同。

谢灵运出生于谢氏家族最为鼎盛的时期。

公元384年10月,谢氏一门受封四公,一跃成为甲族之冠。

同年,谢灵运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西南)。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谢灵运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周口太康),且他本人也热爱四处游历,但是谢灵运的一生中却从未踏上太康的土地,其中或有什么原因,终究不为后人所知。

由于父亲天赋平庸且早早逝去,实际上对幼年时期的谢灵运影响最大的人是祖父谢玄,他于谢灵运四岁时逝世,死前叮嘱家人把谢灵运送到故交钱塘杜明师处学习。

青年时期,谢灵运来到京师建康(今南京),在这里他结识了族叔谢混。

正是这三位充当了他人生中“似师似父”角色的杰出人物的影响与教导,奠定了他后来成为一位卓越的山水诗人的基础。

其实,谢灵运的一生虽结局悲惨,可他生命中大部分时间都是极其潇洒恣意的。

李绍文先生的观点与我截然相反,他认为“谢灵运的一生尽管有过荣耀、有过高官,但痛苦失意和孤独始终伴随着他,仕与隐的矛盾一直困扰着他”(李绍文《谢灵运》第一辑谢灵运生平论述)。

但是在我看来,谢灵运少有“乌衣之游”,入仕后虽仕途坎坷、屡受挫折,但始终有所庇佑,两次政治立场的严重错误,也只是让他或被外放或被贬官,过上了四处游历、快意山水的生活,并无性命之忧。

这与他的家族有着不可否认的关系——谢氏仍旧拥有着令帝王忌惮的权力。

古诗的节奏感与现代诗的音乐性对比赏析

古诗的节奏感与现代诗的音乐性对比赏析

古诗的节奏感与现代诗的音乐性对比赏析古代古诗和现代诗歌在表达形式、内容主题以及语言技巧上有很大的差异。

其中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古诗强调节奏感,而现代诗则注重音乐性。

本文将对这两种诗歌表达方式进行对比,并从中展现其独特之处。

古诗作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以其优美的词藻和丰富的意象赢得广泛赞誉。

古代诗人在创作古诗时,往往以词调为基础,力求表现出一定的节奏感。

词调以平仄、轻重为依据,使诗歌具有一定的音乐感。

古人有云:“诗无国语,乐无异声”。

古诗在表达时更注重节奏的韵律,使诗句更具有朗朗上口之感。

比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以四平八仄的韵脚表达出了安详的氛围,使读者在品读时能够感受到一种悠扬的旋律。

而现代诗则相对于古诗而言更加注重音乐性。

现代诗与传统文学有着明显的风格差异,其表达方式更加自由开放。

现代诗的音乐性主要在于其韵律的掌控和借助现代化的语言技巧来表现。

现代诗在表达情感、思想和主题时更加自由,常常采用自由诗的形式,不拘泥于传统的押韵和格律。

通过语言的排列、变化以及押韵,诗人创作出一种独特的音乐效果,使诗歌具有动听的听觉感受。

例如,现代诗人顾城的《静止的河流》中,“我徘徊在静止的河流,/的确,我只是一个漂泊者。

”通过对押韵和语音的变化运用,使诗歌具有饱满的音乐感。

古诗和现代诗在节奏感与音乐性方面的不同,源于时代背景和文化传承的差异。

古人追求诗句的韵律和节奏是因为杂家美学的影响,受到宫廷音乐和音律的影响,通过严格的平仄、押韵等手法控制诗歌的节奏感。

而现代诗的音乐性则受到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影响,更加注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自由,掌握诗歌的音乐感。

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古诗强调诗歌的节奏感,能够引领读者进入一种悠扬的音乐空间,使人陶醉其中。

而现代诗则以其自由开放的形式和独特的音乐感,给予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古诗是优雅的舞蹈,而现代诗则是自由的即兴演奏。

综上所述,古诗和现代诗在节奏感与音乐性方面存在差异。

大小谢诗歌艺术创作上的特点

大小谢诗歌艺术创作上的特点

大小谢诗歌艺术创作上的特点
谢诗歌艺术创作具有以下特点:
1.情感深刻。

谢诗作品多表达对自然、生命、人生、情感等事物的感悟和思考,表现出深沉内敛的个性风格和深厚的人文情感。

2.形式独特。

谢诗词的艺术形式多采用对偶、对仗、韵律、格律等技巧,体现出独特的韵律感和音乐感。

3.风格豪迈。

谢诗词的风格多为豪放清远、雄奇磅礴、奔逸不羁、挥洒自如,表现出谢灵运豪放自由的个性特点。

4.意蕴深邃。

谢诗词多具有深层次的内涵和深邃的哲理思考,反映了谢灵运对生命、自然、人性、人生等大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5.寓意丰富。

谢诗词常常采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以扣人心弦的方式表现出诗人对人生和自然的理解和感悟,寓意丰富,层次鲜明。

浅谈“二谢”山水诗的异同

浅谈“二谢”山水诗的异同

浅谈“二谢”山水诗的异同谢灵运和谢眺同为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都对山水诗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在中国文学史上称谢灵运为'大谢',谢眺为'小谢',合成'二谢'。

二谢都致力于山水诗的创作与发展,使山水诗从出现变得逐渐成熟。

二谢均作为山水诗发展道路上的璀璨星光,在对山水诗的创作上的相同和不同主要体现在诗词的写作对象、思想内容、艺术结构上。

一、同在写作对象山水诗脱胎于玄言诗,由谢灵运开创,主要描写山水风景。

其代表人物有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等。

谢灵运和谢眺都是以山水风景为创作对象,描写自然美景,力图呈现出王国维笔下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征,达到一种读者与山水美景对话的和谐审美。

如谢灵运在《过始宁墅》中写道'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意在通过描写洁白的云怀抱幽俏的岩石,翠绿的藤蔓在清浅的水边婀娜多姿,这一山水风景图悠然呈现在读者眼前,自在娴静,令人神往。

如谢眺在《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写道'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一个'散'和一个'静'均凸显出诗人在登山时的所见所闻,写晚霞的美,写江水的静,均属自然风景,却含蓄表达自我情感。

二、异在思想内容谢灵运对玄言诗有感,改变了东晋以来玄言诗的风格特征,用山水诗的恬静代替了玄言诗的空寂,并使得诗词变得异常清新明丽,但难以免却脱胎于玄言诗的老庄思想,故显得'止乎七篇'、'酷不入情'。

如《登池上楼》的主题句'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就是取材于《易经》的'遁世无闷',《过始宁墅》中的'挥手告乡曲,三载期旋归'也透露出谢灵运想'退隐以遂素志。

'而谢眺的山水诗完全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洗净了老庄思想的阴霾,更多的寄情于山水,抒发个人情感,常以景显情,以情涂景,用心体味自然,用山水表现自我。

毕业论文-“大小谢”山水诗创作异同论-语言文学论文

毕业论文-“大小谢”山水诗创作异同论-语言文学论文

毕业论文-“大小谢”山水诗创作异同论-语言文学论文毕业论文-“大小谢”山水诗创作异同论 - 语言文学论文摘要谢灵运和谢朓是中国山水诗派的开派作家,2人并称为“大小谢”,他们的创作对后世山水诗的发展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以谢灵运和谢朓的山水诗为考察对象,探析2人山水诗创作上的.异同。

“大小谢”在山水诗创作上的同主要表现在景物描写、语言风格等方面。

在景物描写上,他们的山水诗都注重色彩的涂饰,重色好丽,并且都抓住了山水诗描写上崇尚工巧,追求形似,精雕细刻,穷形尽相的特点;在语言风格上,大小谢山水诗注重声韵对仗,多用偶句。

这反映小谢在山水诗创作上对大谢的继承。

“大小谢”在山水诗创作上的异主要表现在景物描写、章法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

在景物描写上,大谢注重“文贵形似”,“寓目辄书”,“穷形尽相”,而小谢则注重人境内的物态,使景情完美融合;在章法结构上,大谢山水诗是严整的3段式结构,有玄言的尾巴,而小谢山水诗则章法圆融,首尾相贯,浑然1体;语言风格上,小谢1改大谢雕刻骈俪,用词繁富的风格,而显得平易自然,圆美流畅。

这体现出小谢的山水诗对大谢山水诗的发展。

关键词:谢灵运;谢朓;山水诗;异同ABSTRACTXie Lingyun and XieTiao, the vanward authors of landscape poem of China, had produced far-reaching force to the poetry of landscape. Their poems had differentiae, including creative general picture and originality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First, It was the same between the description of landscape and language style. they all paid attention to colorific decorations in the description of landscape and worked at something with special care. They regarded antitheses of tone and rhyme, used double sentences. Thus, we know that Xie Tiao was inheritedfrom Xie Lingyun.Secondary, the heterogeneities of their poems was th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style. Xie Lingyun paid attention to comparability in the articles. Another Xie paid attention to characters and landscape. In the structure, Xie Lingyun was the three segment structure and Xie Tiao took care orderly ways. In the language style, Xie Tiao was differed from Xie Lingyun in particularity ways. Thereout, Xie Tiaos landscape poetry was based and developed on Xie Lingyuns. This was which we will discuss in our thesis.Key words: Xie Lingyun; XieTiao; Landscape Poem; Differentia。

略谈二谢山水诗的异同

略谈二谢山水诗的异同

略谈二谢山水诗的异同略谈二谢山水诗的异同南朝是中国诗史上诗运转的重要时期,尤其是山水诗。

谢灵运和谢朓是南朝文学的代表人物,又是山水诗形成时期最为重要的诗人。

在这里就浅谈山水诗在南朝的兴盛。

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

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和审美趣味的产生。

山水诗如同游仙诗和玄言诗一样,与魏晋之后隐逸之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孔子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观念,对后来士大夫的影响相当深刻;山水诗的产生,与当时盛行的玄学和玄言诗有着密切的关系;五言诗的成熟以及江南民歌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艺术经验,也为山水诗的产生做好了文学上的准备。

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并在当时及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则是谢灵运。

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部分是他任永嘉太守以后所写。

具体来说,从陶渊明到谢灵运,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俩个方面:从写意到摹象,谢灵运的山姿水态在他的诗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极貌以写物”和“尚巧似”成为其主要的艺术追求。

他尽量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美,不肯放过寓目的每一个细节,并不遗余力的勾勒描绘,力图把它们一一真实地再现出来。

如其《入彭蠡湖口》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体验十分细致,刻画也相当精妙。

其《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一诗,于山水景物的描摹更加细致入微。

谢灵运的那些垂范后世的佳句,无不显示着高超的描摹技巧,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谢灵运的诗歌语言更注重写实性。

他充分发挥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

他凭着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觉,运用准确的语言,对山水景物作精心细致的刻画,力求真实的再现自然美。

因而他笔下的物象,就更多地带有独立性和客观性。

他写风就是风,写月就是月,写山就要描尽山姿,写水就要描尽水态,而且写来也鲜丽清新,自然可爱。

谢灵运与谢眺比较

谢灵运与谢眺比较

谢灵运与谢眺比较导语:谢灵运和谢眺都是东晋著名诗人,那么他们的创作风格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由于诗歌的不断演变、发展,南朝齐梁时代的山水诗代替东晋玄言诗是一种必然,而这一时期内卓有成就的诗人谢灵运和谢眺,他们都出身于富有文化素养的谢氏名门,自小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文学修养极高,博览群书,才华出重,但仕途坎坷,为排遣心中怨恨,恣意遨游山水,探索揽胜,刻画自然美景,给人以清新气息,故后人常将他二人并举,称为“大小谢”。

一、创作语言风格的比较谢灵运诗“极貌写物,穷力追新”。

谢眺诗清婉华美,情景相宜。

谢灵运在摹景状物中十分注重字句的锻炼,创造出许多名垂后世的佳句,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呜禽”(《登池上楼》)“林壑敛瞑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等字句精工,境界清新,色彩鲜明,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但是他有佳句而无佳篇。

谢眺诗歌虽源于灵运,而又不囿于一人,而是广取前人,自铸新体。

以山水写景之作为例,谢灵运写景,善于精细刻画山水形貌,如工笔画然汉以景玄言谓佛,致使山水诗在景、情、理方面有隔;现者,灵运写景,走务崇山大岭,名川大河。

而谢眺之山水没有变也。

首先,谢眺诗工于声律而异于灵运之对仗,隶事,在格律、节奏、语顿等方面都呈现新变特色,明显地呈现出后世五言律诗的特色。

如《离夜》,不仅如此,谢眺诗歌的语言节奏初步形成了五言二、二、一这样一种基本节奏,从而形成了五言律诗在诵读上的“美之数”。

同时,在语言方面,谢眺诗已遗去了灵运的古拙,而代之以清婉华丽,既吸收民歌语言特点,又不失雅致之气,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而谢灵运讲究语言的艺术技巧,善于独锤炼字句、重辞采,讲对偶,求新奇。

(《文心雕龙•明诗》)正概括了谢灵运诗的语言特点,谢诗讲究语言技巧,对于提高客观物象的能力,发挥语言的表现力是一种贡献,但过分地雕琢与追求新奇也使谢诗有生硬晦涩的瑕疵。

其次,小谢在写景抒情方面,已绝少玄言佛理的影响,而是能从所表现的情感为山水景物的底色,能做到景随情移,成“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意境,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水平。

浅析二谢山水诗歌的不同

浅析二谢山水诗歌的不同

浅析二谢山水诗歌的不同作者:郑羽来源:《教育教学论坛·上旬》2012年第03期摘要:谢灵运是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谢朓在谢灵运的基础上发展了山水诗,使山水诗创作彻底地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并对唐代山水诗歌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试从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分析其创作的不同从而阐释谢朓在谢灵运创作的基础上的创新。

关键词:二谢;山水诗歌;思想内涵;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204-02山水田园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分道而驰,萌芽于晋宋之际。

山水诗歌产生使中国诗歌摆脱了玄言诗统治诗坛的局面,丰富了中国诗歌的题材,被沈德潜称为“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之转关”。

谢灵运是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他以大量的山水诗动摇了东晋玄言诗的历史地位,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诗歌创作技巧;谢朓在谢灵运的基础上发展了山水诗,使山水诗创作比较彻底地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山水诗比较优美完整,使其成为一个诗派。

同是谢氏后裔的他们,由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的不同,致使他们的诗歌在表达思想、艺术风格略有不同,并且谢朓在谢灵运创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开创了诗歌发展的新时代。

一、二谢山水诗歌思想内涵的不同由于二谢不处于同一时代,家世和生活背景也不尽相同,对二人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尽管山水题材都是二位诗人致力创作的主要题材,但综观二人的整体创作,内容却不尽相同。

谢氏家族是高门大族,谢灵运本身就有家族优越感,而刘宋统治者又是谢氏家族的老兵,在政治抉择中,谢灵运又站错了队伍,加之性格傲慢,自视甚高,所以,他的政治命运较为悲惨。

刘宋统治者对他不信任,他对刘宋统治者瞧不起,造成了他在政治上仕而不能、隐而不甘的局面。

他身在江湖却心在朝野,身在朝野却心在江湖,这使得他主要借助山水诗歌来排遣政治上的失意,所以山水诗歌的内容在描绘山水风景的同时又具有老庄哲理的意味,并没有完全脱离玄言诗歌的色彩,试图在山水诗歌创作中寻找出一条精神救赎之路。

陶谢诗歌艺术的比较

陶谢诗歌艺术的比较

陶谢诗歌艺术的比较对于陶谢的诗歌艺术,既可作横向的比较,又可作纵向的比较。

横向的比较,是把他们放到同一个层面上,静止地比较其艺术的异同。

纵向的比较,是从文学史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考察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变化及其意义。

本文主要采用后一种方法。

论年龄,谢灵运比陶渊明只小二十岁。

论诗歌艺术,他们却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

陶渊明结束了一个时代,谢灵运开启了一个时代。

但是因为陶谢一向并称,这个区别反不被人注意了。

文学史上通常将魏晋南朝作为一整个时期来研究。

其实,魏晋和南朝属于两个不同的时期,至少可以说是两个不同的阶段。

魏晋诗歌上承汉诗,总的看来诗风是古朴的。

南朝诗歌则一变魏晋的古朴,开始追求声色。

而诗歌艺术的这种转变,就是从陶谢的差异开始的。

陶渊明是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魏晋诗歌在他那里达到了高峰。

谢灵运却另辟蹊径,开创了南朝的一代新风。

正如明陆时雍所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

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

谢康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镳乎。

”①汪师韩曰:“何仲默谓:‘古诗之法亡于谢’,洵特识也,独不当先谓诗溺于陶耳。

②我们如果研究诗人的系列,很明显地,陶渊明属于阮籍、左思等老一辈诗人的行列;而谢灵运则属于沈约、谢脁等新一代诗人的队伍。

诗风嬗递的痕迹是显而易见的。

在晋宋之际,谢灵运代表了诗歌艺术发展的主要趋势,所以在生前就赢得极高的声誉,死后又受到普遍的推崇。

沈约修《宋书》,单独为他列传,并在他的传后写了一篇长论,论述了自先秦至宋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可见谢灵运在南朝文坛上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若论诗歌的艺术成就,谢灵运显然远不及陶渊明,但他迈出了必须有人迈出的一步,他在艺术上的探索和创新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可以说,如果没有谢灵运所开创的新诗风,就没有唐诗艺术的高度成就。

没有谢灵运等人潜心于艺术技巧的研究与实践,就没有唐诗的多彩与多姿。

评论家们一致认为盛唐的杰出诗人王维得力于陶渊明,殊不知王维得力于谢灵运的地方也不少。

古代文学(第二卷)重点总结。

古代文学(第二卷)重点总结。

古代文学重点总结一、名词解释(4个小题)(1)汉赋四大家:指司马相如、班固、张衡、扬雄四人,他们的作品标志着大赋内容、风格的成熟。

其中,司马相如不仅是大赋名家,也是骚体赋的高手,他的作品代表着新体赋的最高成就,著有名篇《子虚赋》、《上林赋》等;扬雄是西汉后期新体赋的主要作家,代表作有《羽猎赋》、《甘泉赋》;班固的代表作有《两都赋》,张衡有代表作《归田赋》、《二京赋》(2)七体:西汉枚乘的《七发》标志汉大赋体制的形成,促进了汉赋的发展,引起后世作者的效仿,在赋中形成一种定型的主客问答形式的文体,号为“七体”。

(3)汉乐府: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4)《古诗十九首》:组诗名,出自汉代文人之手,其作者绝大多数是漂泊在外的游子。

它是我国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基本内容是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

此外,它的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5)纪传体:指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

纪是帝王本纪,列在全书前面,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始于汉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6)正始文学:指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

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

其代表作家“竹林七贤”,其中又以阮籍,嵇康的成就为最高。

(7)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七子”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8)左思风力:指诗人左思诗歌的独特的审美特征,其代表是《咏史》诗八首,主要抒发了对寒士的不平以及对门阀士族制度的蔑视与反抗。

陶谢诗歌艺术的比较

陶谢诗歌艺术的比较

陶谢诗歌艺术的比较
诗歌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并沿有广泛的历史传统,两种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诗歌形式——古典陶谢诗歌与现代诗歌,被认为是汇集着高度象征性语言糅合而成的古老艺术形式。

古典陶谢诗歌源自古希腊,具有悠久的传统。

它以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来,它用非常规则,
非常重视诗句形式、修辞结构以及催眠般的元音重复,意在传达出一种和谐、连贯、有序
的氛围与节奏。

古典陶谢诗歌的作品以及围绕它的道德价值观和文化对人们而言是非常重
要的,它们是不可或缺的聚点,象征着一种心灵追求,也代表了一种艺术形式的承袭。

现代诗歌具有新的特点,它们更加注重诗歌的艺术性,强调自由的形式与语言,轻视旧的古典形式,喜欢女性诗的主题与形式。

现代诗强调意境而不是句式,更加注重图像表达。

诗歌转向个人感受,对人类活动提出质疑,强调对自然与社会的描述,并具有丰富的象征性。

事实上,古典陶谢诗歌和现代诗歌是非常不同的,但是它们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艺术融合,是一种融合了精练语言、艺术自由形式与个人文学体验的优雅艺术形式,是诗人在精神上的和谐与对自然的尊重。

此外,这两种艺术形式的融合也可以为诗歌的创作提供
更多的发挥余地,为诗人更多的创作乐趣与探索空间。

五年级语文下册重点练习对比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的鉴赏

五年级语文下册重点练习对比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的鉴赏

五年级语文下册重点练习对比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的鉴赏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记录了历史的记忆,也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在五年级语文下册中,对比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的鉴赏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美。

一、古代诗歌的特点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以婉约、含蓄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世。

比如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一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通过简洁的语言和雅致的意境,描绘了边疆的孤寂和战争的残酷。

这种抒情的方式,使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无奈。

古代诗歌对于意象的运用也是其独特之处。

比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通过山、河等意象的运用,表达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历史的变迁,给人以视觉和精神上的享受。

二、现代诗歌的特点与古代诗歌相比,现代诗歌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它突破了古代诗歌的传统形式和固定格律,更加注重对思想、情感的直接表达。

现代诗歌在题材上更加多样化,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变化。

比如鲁迅的《狂人日记》,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无害化地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不平等的思考。

这种寓言式的写作方式,使现代诗歌兼具了文学的审美特点和社会反思的意义。

同时,现代诗歌对于语言和形式的运用也更加灵活多样。

比如顾城的《风雪夜归人》,“银玉盘,水煮尽,短凭栏”,通过对词语的变异和意象的转化,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语言韵律,使人对诗歌产生了新的感受。

三、对比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的鉴赏通过对比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的鉴赏,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美感。

首先,通过对比古代与现代诗歌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辨能力。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中所传递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其次,通过对比古代与现代诗歌的语言表达和形式创新的差异,可以扩大学生的审美视野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文字表达、意象意境等方面,让他们了解不同语言形式对诗歌的影响,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大小谢之异同

大小谢之异同

一、大小谢之异同诗歌艺术特征灵运另辟蹊径,开创了南朝的一代新风。

在晋宋之际,谢灵运代表了诗歌艺术发展的主要趋势,所以在生前就赢得极高的声誉,死后又受到普遍的推崇。

以幕象为主,山姿水态在他的诗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极貌以写物”和“尚巧似”成为其主要的艺术追求,他尽量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美,不肯放过寓目的每一个细节,并不遗余力地勾勒描绘,力图把它们一一真实地再现出来。

谢对自然景物之美有着高度敏感和刻画,再造而使之成为精美的诗歌意境的能力,谢诗对山水景物精心细致的刻画,无不显示他力求真实地再现自然美,谢具有多方面的艺术能力,除诗文外,又公书善画,所以他对形象,色彩,线条,距离,音响等有着林敏的感受。

谢诗他的意境大抵具有深幽,明丽,孤峭的特点,谢对山水的欣赏不满足于一般的常景常境,而是敢力于人所未到,未经发现的幽峻奇境的开发。

语言上,谢诗注重写实性,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善于用典,尤其是拟人技巧谢眺是著名的“二谢”中的小谢,二谢都是以山水诗见长,但各有特色。

谢眺最大的贡献和和他的诗歌特色密不可分。

晋宋以后产生的山水文学,前期还有受玄言诗的影响,总带有些玄理。

谢眺在创作山水诗时把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很自然的结合了起来,种种情感意趣,包括他当时因为浮沉于政治旋涡中有着对官途的忧惧和人生的苦闷,这些情感,他都可以借山川景物的描述来表现,而且意境交融。

这是谢眺诗歌的特点也是他的诗歌的成就。

谢眺继承和发展谢灵运的诗风,并开创新诗体的则是谢眺,历史上把这两人和称“大谢”、“小谢”。

大小谢都是山水诗方面的的代表人物,对山水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虽然同是山水诗人,但他们的创作风格却有异同。

首先看他们相近之处:1、两人的语言清新、细腻。

谢灵运的山水诗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永嘉等地的自然景色,其主要特点是鲜丽清新,“大谢”诗中许多时代传诵的名句如“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池塘声春草,园柳便鸣禽”、“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等,逼真细致地刻画出自然景物之美,给人以清新开朗的感觉。

谢灵运和谢朓诗歌差别_谢徵与谢灵运诗歌差别

谢灵运和谢朓诗歌差别_谢徵与谢灵运诗歌差别

谢灵运和谢朓诗歌差别_谢徵与谢灵运诗歌差别山水诗的诞生为中国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贡献,而山水诗代表人物谢灵运和谢眺这两个人是比较重要的,那谢灵运与谢朓诗歌上有什么差别?谢徵与谢灵运诗歌又有什么差别?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谢灵运和谢朓诗歌差别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谢灵运和谢朓诗歌差别首先从关系上来说,两人确实是亲戚,谢灵运是东晋名将谢玄的嫡孙,谢眺的关系相对远一些,是谢安的哥哥的后人,从血缘上来看,谢灵运算是谢眺的族叔。

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之一,对于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谢眺则是继承发展了谢灵运的风格,并且在此基础上开创了新的风格,对于山水诗都起到了非常大的贡献,所以被后人称为“大小谢”。

从两人的诗歌风格来看,两人都擅长写山水诗,他们的语言风格都比较清新脱俗,都能够用高超的语言技巧将景物刻画的淋漓尽致,所以两人的风格是有些近似的,但是总归不是一个人吗,风格上有着一定的差别。

对于谢灵运来说,山水的姿态在他的诗中是非常主要的,他极尽全力的描述风景的细节,不遗余力的描绘,因为这样大力的描述,所以在谢灵运的诗里面物我是分开的,先是他描述的景物,透过这些景物才是观察这些景物的作者。

而谢眺则是不同,他的山水诗更加讲究情景交融,他通过对于景物的描述来阐述自己的情感,同时摆脱了魏晋时期玄理的影响,少了很多晦涩难懂的地方,显得更加的清新明丽,简单质朴。

谢徵与谢灵运诗歌差别在魏晋南北朝的那段时间,涌现了很多有名的“谢姓”的人才,包括谢安、谢玄、谢灵运、谢朓、谢徵等等,这里就说一下谢灵运和谢徵两人,首先值得肯定的是他们一定不是同一个人,谢灵运是南朝时期宋人,而谢徵则是南朝梁人,相差近100年。

谢灵运是当时乃至后世都大有名气的大诗人,他大量创作山水诗,对于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小的时候就被寄养在了别人家里,所以也被人称为谢客,而且他的祖上是谢玄,在当时继承了谢玄康乐公的爵位被称为谢康乐。

他出身高贵,才华横溢,但是命途坎坷,恰好碰上东晋之末,刘宋代之的时候,所以仕途非常不顺,所以谢灵运只好寄情山水,到处游山玩水,因此他的诗歌有不少都是描述他所到之处的景致的。

大小谢的诗品和人品

大小谢的诗品和人品

大小谢的诗品和人品(摘自百度,有删节)六朝时期,社会动荡混乱,文事不振,以致有“众作等蝉噪”(韩愈《荐士诗》)之评。

韩夫子的话有点绝对,其中还是有出色者,如大小谢(谢灵运和谢朓),山水诗清新俊逸。

大小谢得李白推崇,有“令人却忆谢玄晖”、“中间小谢又清发”的赞语,甚至于李白自己游山玩水时也要“脚着谢公屐”。

李白是个很奇怪的人,他欣赏建安人物、大小谢、庾信诸人,却对夹在中间的诗才高得多的大师陶渊明不置一喙,不知是什么道理。

谢灵运是南朝宋人,世称大谢;谢朓与谢灵运同宗,为齐人,因比之晚生了近八十年,世称小谢。

大谢是中国山水诗派的开创者,小谢是“永明体”创作的代表人物。

二人诗作妙句颇多,如大谢之“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小谢之“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等,至今传颂。

但二人在做人上都够狼狈。

大谢官瘾甚大,入宋后降爵为侯,“不满刘宋朝廷所授职务,不理政务,以寻访山水美景为事”(吴锦、顾复生《中国古代文学史纲要》),这与陶渊明不满政治黑暗而归隐有天壤之别。

即便寻山问水,大谢亦不安分,常常奴仆数百,灯笼火把呼哨一片,时人惊为山贼,官守不宁,以致他终因谋反罪流放广州,被杀。

比之大谢,小谢更为龌龊。

他也牵进了谋反,却心怀首鼠,为保全自己而告发了岳父,以致他老婆怀藏利刃要杀家贼。

他虽因举报有功授尚书吏部郎,但旋被下狱死。

读大小谢诗清新圆美,余香满口,以二人必为神仙般人物,哪知诗歌背后的人事,竟有如此不堪的面目。

大小谢诗意,李白得其真荃,其牵连谋反和流放夜郎的遭遇,也与二人相似。

但谢公屐确是到了他的脚上才透出旷世的潇洒。

“天子呼来不上船”与“为君谈笑净胡沙”,此等胸襟与抱负均使大小谢难望其项背,这也使大诗人达到了人文美的合一。

大约畸形的社会较容易产出畸形的文人,六朝,特别是中晚期,除大小谢外,范晔、萧绎(梁元帝)等人也大都轻率残忍,有腐朽的风致。

范晔《后汉书》冠绝一时,却因谋反被斩;梁元帝忌某臣有才,即遣刺客杀之,“自为墓志,厚其赠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大小谢诗歌的异同谢灵运(385~433),生于东晋大士族家庭,,东晋名将谢玄之孙。

刘宋时为永嘉太守,历任秘书监、侍中、临川内史。

谢灵运是诗歌史上自觉以山水入诗的第一人。

他的山水诗,绝大部分是作永嘉太守以后写的。

在这些诗里,他用富丽精工的语言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

谢朓南朝齐诗人。

字玄晖。

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曾任宣城太守,因称谢宣城。

晚于谢灵运的时代,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他的感情丰富细腻,书卷气很浓,性格单纯,没有世俗影响。

谢灵运是六朝时代一位有着多方面才能和素养的悲剧性诗人.他在仕途受阻、进身乏路的"幽愤"之中,为寻找"宣泄处",便转而走向山水自然,以他独到的审情调、趋向所创造出来的山水审美诗篇。

谢朓与谢灵运同族,经历类似。

谢灵运诗喜欢描写山水名胜,善于刻画自然景物,是山水诗派的创始人。

他以生动鲜明的辞色,细致逼真地刻画了自然景色,表现了山水的绚丽多姿。

创作了一大批以山水为审美对象的诗歌,奠定了中国山水诗的写实的雏形。

而且由此开始,山水诗正式成为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谢灵运第一个以成功的创作实践确立了山水题材的独立地位,为山水诗展示了无限的发展潜力。

同时,他在继承前代古诗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创造了“极貌写物”的各种表现技巧。

而谢眺山水诗比谢灵运山水诗要丰富,谢眺所生活时代统治阶级政治斗争分场激烈,他在诗歌中表现了对政治的畏惧和不满,反应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普遍心理和,和谢灵运相比,诗歌的社会意义更加突出。

如果说大谢诗脱胎于前晋的玄言诗,那么小谢则换骨于大谢。

尤其是在景物描写、语言风格等方面,共同之处可见一斑。

在景物描写上,他们的山水诗都注重色彩的涂饰,重色好丽,并且都抓住了山水诗描写上崇尚工巧,追求形似,精雕细刻,穷形尽相的特点;在语言风格上,大小谢山水诗注重声韵对仗,多用偶句。

这反映小谢在山水诗创作上对大谢的继承。

然而,大谢的山水诗几乎都是在独游的情况下创作的。

因为是独游,诗人不受其他社会活动的干扰,所以把注意力集中到个人与自然山水的交流过程中,对客观山水的审美才得以进行,进而促使他在游赏中努力寻找能表现自己个性化体验的独特意象。

正因如此,山水诗的写景才摆脱了以往的在公宴、送别等题材中借景抒情的从属地位,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在大谢的山水诗里,虽然诗或有些微夸饰,但仍很像游记。

他喜欢用移步换景的铺叙,一步一景,一步山一步水地一路写下来,喜欢用大赋手法——“寓目辙书”地刻画山水,而且务须“内无乏思,外无遗物”(《诗品》)。

正因为如此,在他的诗歌里,会有刻意的排偶的感觉。

何景明在《与李空同书》中说道:“古诗之法亦亡于谢……陆诗语排体不排也,谢则体、语具排矣。

”在他的诗歌中对偶主要运用于写景和叙事部分,对偶是描摹自然山水的主要方式。

如“白云抱幽石,绿蓧媚清连”(《过始宁野》),“池塘生春草,柳园变鸣禽”(《登池上楼》),“野旷河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等千古名句,然而在说理部分则很少运用对偶。

读他的诗,我们不难发现“俯仰对”、“朝夕对”、“合掌对”、“视听对”、“色彩对”五类对偶句的运用,由于受其所在年代的限制,大谢的对偶保留了楚辞,汉乐府的对偶方式,因而常常会出现“语病”,即未发展完善的对偶。

小谢的对偶,不仅注意大小、动静、视听、颜色、明暗、高低等的“差异性”,而且这些差异具有雍容高贵的装饰性,并在精致圆融的描绘中,发掘其中的“一致的方式”,也就是说他所描绘的景物在他的诗歌里都存在着运动变化的规律,使诗歌具有视角的平衡对称感,使诗歌在听觉上流动着同一节奏,体现了“一致”性的“律化”审美特色。

如《入朝曲》总共10句,前8句均对偶。

首联“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属于地域的外延与内涵、山水与政治的对偶,由大对小,各个局部处处显示着“差异”,整体极其平衡,他的两层夹写,多角度的修饰,确实具有高华浑丽的装饰美,和谐优美但又不缺乏壮丽,从而给我们展示了六朝故都最亮丽的景致,包括“佳丽地”“帝王州”都成了诗化的意象。

又如《永明乐》其三“朱台郁相望,青槐纷驰道”高低有别,颜色不同,却又平衡对称。

其七写人物则“燕驷游京洛,赵服丽有晖”,以阴晴南北为对。

再如《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则用了动静的方式来对偶,“金波”则是装饰字面,使得整句有种装饰意味。

谢眺的山水诗常常描绘京都,简直就是一位“写都高手”,在他的笔下,京都都充满繁华的饱和美,从而也就扩展了山水诗的题材,增加了山水诗生活化的活力。

喧腾嘻闹的都市在谢眺的笔下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他以多种角度描绘了金陵富贵雍华的风姿,探索都市景观的诸多旋律,都市中最为多见的建筑、道路、绿化、歌舞、人流、乐对、马队、游船以及早晚阴晴,春秋四季等等都在他的诗中得到了展现。

从以上可进一步得出,在诗体方面,大谢并无多少创新,还停留在古风的层面上,而且确存有“作体不辨有首尾”的弊端,篇幅见长,繁芜的物色拥塞排列,通首都是对偶,结构板滞累重。

小谢的永明题,多合律的转句子、加快了向唐人近体声律的转型步伐,开导了向近体诗发展的源头。

其次,在律化形态方面,小谢一改大谢雕刻骈俪,用词繁富的风格,而显得平易自然,圆美流畅。

“永明体”对声律有严格的规定,即“四声八病”,增加了诗歌在形式上的美感。

谢眺的山水景物描写,摒弃了大谢的繁累,不再追求“外无遗物”的表现形式。

首先以感情切入景物,选择那些最能触发心灵的物象,筛汰无关紧要的东西。

在这一点上,大谢往往是细致入微的描摹山水画的,尽量捕捉山水景物的美,不放过所见的任何细节,不遗余力地进行勾画描绘,力图把它们在纸上真实地再现,换句话说,大谢的诗是“照片式”的,而小谢的诗是“版画式”的。

其次,小谢的诗是把那些经过选择的景物给予艺术性的构思,熔铸为述怀言志的意象,而大谢的诗歌在描写景物时往往都是纯粹地叙事,只在最后玄理部分书法情感。

最后,小谢在诗中,尽量捕捉意象之间富有生机的联系,或者用情思有规律的把本不相关的事物组织起来,从而表达出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活力,或者抒发作者内心潜在的一往深情。

经过锤炼与组织的景物,看起来平平静静,或者清秀优雅,或者明丽清亮,或者请发流转,但却不仅仅只是对山水的客观描写,也不是静止的轮廓勾勒,而是一种带有人生情感的诗化哲思,或是感发出内心深层的情思,蕴含深厚、情致深婉。

大谢的山水诗一般都是记录诗人的心路历程的,类似于一次求道的过程:现实中的困惑由于山水自然之美而暂时被消解了,内心的矛盾也用理智过滤掉了。

于是,用说理构筑起来的虚幻归宿便一次次出现在读者的面前。

如大谢的《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

舍舟眺迥渚,停策倚茂松。

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

俯视乔木杪,仰聆大壑淙。

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

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

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

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

抚化心无厌,览物眷弥重。

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

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前半部分,作者从水中的洲渚写到密林、小径、流水,把整体的景物分解成几个镜头,向读者全面地展示了他眼前所看到的一切。

“解作”指春雨洒落,写“初篁”“新蒲”“海鸥”“天鸡”这些自然中的小景物,来着重刻画色泽声容,其刻画不得不说是细致入微的。

而最后的“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则是道出了大谢内心最为深刻的感受,一切山水美景其实只不过都是虚幻的,是不得志的。

而小谢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写的是登山临江所见的春晚之景以及遥望京师而引起的故乡之思。

诗人通过黄昏天空和春江上的秀色佳气,飞鸟纷纷投林的景色,群芳怒放烦人情形的大致的描写,使读者感受了春天的色彩、春天的声音和春天的气息。

把原本毫无关联的自然景色巧妙地构筑成了一幅思乡的画面。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篇章方面,由于独游无伴的方式和欲为人知的目的,促成了其山水诗结构上的一个特点,即在摹写景物之前先要以叙述记行,摹写景物之后又要诉说议论,从而形成了其山水诗固有模式:叙事、写景、说理三部分叠加。

而小谢山水诗则章法圆融,首尾相贯,浑然一体。

并且不再带有玄言的尾巴。

最后,在用字方面,“清”字是小谢诗歌最为显著的个性,是他诗化生活旋律的最佳音符,是他最见本色的字眼。

他喜用赏心悦目的眼光,屏神静气捕捉景物清妙的感受和清山秀水的幽远风光。

乔亿云:“读小谢诗,令人神思清发,昏不假寐。

”又云:“小谢之清音独绝矣。

”如《江上曲》:易阳春草出,踟蹰日已暮。

莲叶尚田田,淇水不可渡。

愿子淹桂舟,时同千里路。

千里既相许,桂舟复容与。

江上可采菱,清歌共南楚。

一个“清”字就把整首诗歌“清新流丽”的基调奠定了。

而大谢往往多用叠字和连绵字,起到了强调意义,渲染情绪,增强可读性的作用。

如《登石门最高顶》“活活夕流驶,呦呦夜猿啼”,《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袅袅秋风过,凄凄春草繁”,《游南亭》“戚戚感物叹,星星白发垂”等等。

总之,大小谢的山水诗由于时代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他们对山水诗的发展却都是巨大的,是历史所不能忘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