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代动重点
药物的代谢和药代动力学研究
药物的代谢和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是指任何一种可以治疗疾病、缓解症状或预防疾病的物质。
药物的作用机理是通过干预生命体的代谢过程,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当药物进入人体后,会通过口服、注射、吸入等方式被吸收到血液中,分布到不同的器官和组织中,然后被代谢成代谢产物并排出体外。
药物代谢和药代动力学研究是一项旨在探究这个过程的科学研究。
本文将介绍药物的代谢和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相关内容。
一、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组织和细胞内转化成代谢产物的过程。
药物代谢的主要目的是将具有毒性或非活性的药物转化成活性代谢产物,或者是将药物转化成易排泄的代谢产物,以降低药物对身体的毒副作用和剂量。
在药物代谢过程中,绝大部分药物经过肝脏代谢酶CYP代谢,少数通过肺、肾等器官进行代谢和排泄。
药物代谢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氧化反应氧化反应指将药物转化为代谢产物的一种过程,其中药物的电子从它们的原子轨道中移动到代表氧的还原剂中。
氧化反应通常由三种酶介导:细胞质中的乙醛脱氢酶、线粒体中的甘油三磷酸脱氢酶和内质网中的CYP450酶。
在这个过程中,药物的代谢产物通常比原始药物更活性,也可能是更毒性的。
第二阶段:结合反应结合反应是将药物代谢产物与其他分子结合的过程。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代谢阶段,因为它使药物代谢产物更易于排出体外。
结合反应通常由肝细胞中的运输蛋白介导,它们可以将代谢产物与特定的小分子,如葡萄糖、硫酸盐、甘氨酸和游离氨基酸结合。
结合产物通常比药物本身更容易被排出体外。
二、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是指研究药物在人体内转化和清除的能力。
药物代动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
药代动力学可以帮助药物研究者了解药物的活性、毒性、耐受性和药效。
在药物开发和治疗方面,药代动力学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1. 药物吸收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外部环境进入体内的过程。
口服是最常见的药物吸收方式,此外还有鼻吸、直肠给药、口腔给药等多种途径。
口服药物的吸收,主要发生在肠道上部,由于肠道壁上有大量的毛细血管,从而将药物快速吸收到血液中。
3-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从进入机体到离开机体的过程
吸收 分布
药物的转运 药物通过各种生物膜的过程
代谢 排泄
药物的转化 药物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
药物的消除 血药浓度下降的过程
一第二、节吸药收物(的a体bs内o过rp程tion)
(一)胃肠道给药
给药方式
吸收部位
口服(per os)
小肠粘膜
舌下(sublingual)
组织 细胞间液 细胞内
血浆蛋白 结合率
①不呈现药理活性 ②不能通过血脑障 ③不被肝脏代谢灭活
④不被肾排泄
2.体液pH
弱碱性药 碱性环境 解离度小 非解离型多 脂溶性高 易转运 弱酸性药 碱性环境 解离度大 非解离型少 脂溶性低 不易转运
酸 碱, 碱 酸。 酸酸碱碱促吸收,酸碱碱酸促排泄。
例1:弱酸性药物巴比妥类中毒解救---碳 酸氢钠碱化血液和尿液,促进弱酸性药 物巴比妥类由脑细胞向血浆中转移和从 尿排泄。
• 主要酶系: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 为多 功能酶系,如CPY1A2、 CPY3A4、CPY2C9、CPY2C19、 CPY2D6、CPY2E1
• 药酶的特点:选择性低、变异性 大、易受药物的影响而出现增强 或减弱现象。 • ★★★临床意义:药物相互作用
肝药酶诱导剂凡能够增强药酶活性的药物(巴比 妥类、苯妥英钠、利福平等)。合用时,使其他药 效力下降,并可产生耐受性,应增加其他药的剂量。
多次用药的常用指标之一,对于指导临床用药 有实际意义。
l 表观分布容积(Vd):指药物在吸收达到平衡或 稳态时应占有的体液容积。为理论上的数值。Vd 值可推测该药在体液中的分布和组织摄取量。
l 血浆清除率(CL):单位时间多少容积血浆中药 物清除。
药理重点总结
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物效应动力学(药动学):药理学中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2.药物代谢动力学(药效学):药理学中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3.吸收(absorption):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4.首关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必须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关消除。
5.分布(distribution):药物吸收后从血液循环到达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过程。
6.再分布(redistribution):指吸收的药物通过循环迅速向全身组织输送,首先向血流量大的器官分布然后向血流量少的组织转移。
7.代谢(生物转化):药物作为外源性物质在体内经酶或其他作用使药物的化学结构发生改变,这一过程称为代谢。
8.排泄:药物以原形或代谢产物的形式经不同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是药物体内消除的重要组成部分。
9.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是体内药物按恒定比例消除,在单位时间内的消除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
恒比消除:在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的消除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
10.零级消除动力学(zero—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恒量消除: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体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11.药物消除半衰期(half life,t1/2):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率。
12.消除率(clearance,CL):指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消除药物的血浆容积,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有多少体积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抗体清除,是体内肝脏、肾脏和其他所有消除器官清除药物的总和。
药动学重要参数及意义
1.2.7 药动学重要参数及意义
一、体内药量变化的时间过程
Plasma aspirin concentration (mg/L)
时量关系(time-concentration )血浆药物浓度随时间 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规律
单次静脉注射
10
8
Cmax
6
时量曲线 (time-concentration curve)
单次口服
4
2
Tmax
0
0
20
40
60
80
100
120
——Vd的意义
药代动力学基本参数及其概念
如一个70Kg 体重的正常人:血浆容量约有3 L, 血容量5.5 L, 细胞外 液12 L,总体液容量42 L。
Vd=5L左右,大多分布于血浆
=10~20L,分布于全身体液中
=40L,分布于全身组织器官
>100L,集中分布到某个器官内(蓄积)
Vd 数值的大小由药物的理化性质决定: 高亲脂性药物:Vd 280-1050 L,远大于体液总量。 亲水性药物:Vd 值小,多为主要集中在血液,难以 透过血管壁或有较高的血浆蛋白结合率。
药代动力学基本参数及其概念
四、表观分布容积
(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
体内总量
Vd =
A mg
C mg/L
单位:L或 L/kg
血药浓度
药代动力学考试复习资料
08级药代动期末考参考资料名词解释1.清除率CL:单位时间,从体内消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数,总清除率CL等于总消除速率dx/dt对全血或血浆药物浓度c的比值,也就是说消除速率dx/dt=cl*c。
2.稳态坪浓度:为达到稳态后给药间期τ内AUC与τ的比值。
c=AUC/τ,该公式的实质:对稳态各个时间点的浓度的时间长度权重平均。
3.代谢分数:fm,代谢物给药后代谢物的AUC和等mol的原型药物给药后代谢物的AUC的比值。
4.负荷剂量(Loading Dose):凡首次给药剂量即可使血药浓度达到稳态的剂量。
5.非线性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参数随剂量(或体内药物浓度)而变化,如半衰期与剂量有关,这类消除过程叫非线性动力学过程,也叫剂量依赖性动力学过程。
6.非线性消除: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消除速率常数呈现为剂量或浓度依赖性,此时药物的消除呈现非一级过程,一些药动学参数如T1/2,CL,不再为常数,AUC、Cmax等也不再与剂量成正比变化。
7.清洗期(必考):交叉实验设计中两个周期的间隔称为清洗期,至少间隔药物的7~9个清除半衰期。
如果清洗期不够长,第一轮服药在血液中的残留对第二轮产生干扰。
存在不等性残留效应,第二轮数据就无效了。
8.后遗效应(必考):在生物等效性试验交叉设计中,由于清洗期不够长,第一轮服药在血液中的残留对第二轮产生的干扰称为后遗效应。
9.物料平衡:指药物进入体内后的总量与从尿液、粪便中收集到的原型药及代谢物等的总量是相等的。
10.药物转运体:存在与细胞膜上的能将药物向细胞外排的一类功能性蛋白质或者多肽。
11.介质效应:由于样品中存在干扰物质,对响应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2.MAT:mean absorption time即平均吸收时间。
公式为MAT=MRT oral – MRT iv 13.波动系数:FD,研究缓控释剂得到稳态时的波动情况,av/c-c ssminssmaxCFD)(14.平衡透析法:测定药物蛋白结合率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是以半透膜将血浆与缓冲液隔开,将药物加入缓冲液中,待药物扩散达到平衡后测定半透膜两侧的药物浓度,并计算出药物的蛋白结合率。
药代动力学复习材料
《药代动力学》复习材料一、名解:1、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吸收: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3、肠肝循环:经胆汁或部分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被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称为肠肝循环。
4、肝首过效应:药物透过胃肠道膜吸收经过肝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作用下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导致药物进入体循环量减少的现象5、分布:药物从吸收部位进入血浆,在血液和组织之间的转运过程。
6、蓄积:长期连续用药时,在机体的某些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趋势的现象。
7、首过效应: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形药物量减少的现象,称为首过效应8、药物代谢:药物被机体吸收后,在体内各种酶以及体液环境作用下,可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导致药物化学结构上的转变,这就是药物代谢过程9、药物排泄:吸收进入人体内的药物或经代谢狗的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10、药物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通过各种给药途径进入体内的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揭示药物的“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
11、生物半衰期:药物在体内的药物量或血药浓度通过各种途径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2、清除率: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数或含血药浓度的体积量。
13、滞后时间:从给药开始到血液中出现药物所需要的时间,称为滞后时间14、稳态血药浓度:多次重复给药,随着给药次数的增加,血药浓度不断增加,当给药次数充分大时,血药浓度不再升高,达到稳态水平,这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
15、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指当血药浓度达到稳态后,在一个剂量间隔时间内,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除以给药间隔时间所得的商16、负荷剂量:为尽快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通常第一次给予一个较大的剂量,使血药浓度达到有效治疗浓度,这个首次给予的较大剂量,称为负荷剂量17、群体药物动力学:即药物动力学群体分析法,是将经典药物动力学基本原理与统计学方法相结合,研究药物体内过程的群体规律。
药物代谢物的药动学研究
药物代谢物的药动学研究一直是药物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药物代谢是药物在人体内发生生物转化,形成代谢产物,即药物代谢物。
药物代谢物的药动学研究通常包括代谢物的生成、清除、分布、排泄等方面,通过研究药物代谢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药物在机体内的命运,为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药物代谢物的药动学研究有助于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药物在人体内经过代谢后,生成的代谢物可能具有不同的活性、毒性和药效,这些代谢物对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药物代谢物的药动学特征对于评估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药物代谢物在体内的生成速率、浓度-时间曲线、代谢途径等信息,可以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避免或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药物代谢物的药动学研究也有助于指导药物的剂量设计和用药方案的制定。
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后,代谢物的浓度和药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研究药物代谢物的动力学过程可以帮助确定药物的最佳剂量,避免药物的过量或不足使用,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此外,了解药物代谢物的体内分布和排泄途径,也有助于优化药物的给药途径和频次,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药物在体内的积累,避免药物的毒副作用。
药物代谢物的药动学研究还可以为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物代谢酶的影响提供参考。
药物代谢物的生成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和表达水平。
药物代谢酶是调控药物代谢的关键因素,不同的药物代谢酶对不同的药物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底物特异性和影响程度。
通过研究药物代谢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可以了解药物代谢酶的影响因素,预测药物的相互作用和代谢途径,为个体化用药提供理论基础。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药物代谢物的药动学研究对于药物研究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药物代谢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可以更好地了解药物的药效、毒性和药代动力学特征,为药物的合理使用和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未来,在药物代谢物的药动学研究领域还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需要多学科协作,开展更深入、系统的研究,为药物研发和临床用药提供更多有益的信息和启示。
药理学考试重点精品习题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一、选择题A型题:1、弱酸性药物在碱性尿液中:A 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B 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C 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快D 解离少,再吸收少,排泄快E 以上均不就是2、药物一旦与血浆蛋白结合成结合型药物,则:A 易穿透毛细血管壁B 易透过血脑屏障C 不影响其主动转运过程D 影响其主动转运过程E 仍保持其药理活性3、主动转运的特点:A 顺浓度差,不耗能,需载体B 顺浓度差,耗能,需载体C 逆浓度差,耗能,无竞争现象D 逆浓度差,耗能,有饱与现象E 逆浓度差,不耗能,有饱与现象4、以近似血浆t1/2的时间间隔给药,为迅速达到稳态血浓度,则应将首剂:A 增加半倍B 加倍剂量C 增加3倍D 增加4倍E 不必增加5、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A 通透性B 吸收C 分布D 转化E 代谢6、药物首关消除可发生于下列何种给药后:A 舌下B 直肠C 肌肉注射D 吸入E 口服7、药物的t1/2就是指:A 药物的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B 药物的稳态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C 与药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相关,单位为小时D 与药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相关,单位为克E 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下降一半所需剂量8、某催眠药的t1/2为1小时,给予100mg 剂量后,病人在体内药物只剩12、5mg时便清醒过来,该病人睡了:A 2hB 3hC 4hD 5hE 0、5h9、药物的作用强度,主要取决于:A 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B 在靶器官的浓度大小C 药物排泄的速率大小D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之高低E 以上都对10、一次静注给药后约经过几个血浆t1/2可自机体排出达95%以上:A 3个B 4个C 5个D 6个E 7个11、弱酸性药物与抗酸药物同服时,比单用该弱酸性药物:A 在胃中解离增多,自胃吸收增多B 在胃中解离减少,自胃吸收增多C 在胃中解离减少,自胃吸收减少D 在胃中解离增多,自胃吸收减少E 无变化12、甲药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为95%,乙药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为85%,甲药单用时血浆t1/2为4h,如甲药与乙药合用,则甲药血浆t1/2为:A 小于4hB 不变C 大于4hD 大于8hE 大于10h13、常用剂量恒量恒速给药最后形成的血药浓度为:A 有效血浓度B 稳态血浓度C 峰浓度D 阈浓度E 中毒浓度14、药物产生作用的快慢取决于:A 药物的吸收速度B 药物的排泄速度C 药物的转运方式D 药物的光学异构体E 药物的代谢速度15、苯巴比妥中毒时应用碳酸氢钠的目的就是:A 加速药物从尿液的排泄B 加速药物从尿液的代谢灭活C 加速药物由脑组织向血浆的转移 D A与C E A与B16、某药在体内可被肝药酶转化,与酶抑制剂合用时比单独应用的效应:A 增强B 减弱C 不变D 无效E 相反17、每个t1/2恒量给药一次,约经过几个血浆t1/2可达稳态血浓度:A 1个B 3个C 5个D 7个E 9个18、某药t1/2为8h,一天给药三次,达到稳态血浓度的时间就是:A 16hB 30hC 24hD 40hE 50h19、药物的时量曲线下面积反映:A 在一定时间内药物的分布情况B 药物的血浆t1/2长短C 在一定时间内药物消除的量D 在一定时间内药物吸收入血的相对量E 药物达到稳态浓度时所需要的时间20、静脉注射某药0、5mg,达到稳态时测定其血浆药物浓度为0、7ηg/ml,其表观分布容积约为:A 0、5LB 7LC 50LD 70LE 700L21、对于肾功能低下者,用药时主要考虑:A 药物自肾脏的转运B 药物在肝脏的转化C 胃肠对药物的吸收D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E 个体差异22、二室模型的药物分布于:A 血液与体液B 血液与尿液C 心脏与肝脏D 中央室与周边室E 肺脏与肾脏23、血浆t1/2就是指哪种情况下降一半的时间:A 血浆稳态浓度B 有效血浓度C 血浆浓度D 血浆蛋白结合率E 阈浓度24、关于坪值,错误的描述就是:A 血药浓度相对地稳定在一定水平称坪值,平均血药浓度称坪浓度B 通常用药间隔时间约为一个血浆半衰期时,需经4~5个t1/2才能达到坪值C 坪浓度的高低与每日总量成正比,在每日总量相等时,用药次数不改变坪浓度D 坪浓度的高限(峰)与低限(谷)的差距与每次用药量成正比E 首次用突击剂量,不能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坪浓度25、药物的零级动力学消除就是指:A 药物完全消除至零B 单位时间内消除恒量的药物C 药物的吸收量与消除量达到平衡D 药物的消除速率常数为零E 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比例的药物26、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血浆t1/2等于:A 0、301/keB 2、303/keC ke/0、693D 0、693/keE ke/2、30327、离子障指的就是:A 离子型药物可自由穿过,而非离子型药物则不能穿过B 非离子型药物不可自由穿过,离子型的也不能穿过C 非离子型药物可自由穿过,离子型的也能穿过D 非离子型药物可自由穿过,而离子型的则不能穿过E 以上都不就是28、pka就是:A 药物90%解离时的pH值B 药物不解离时的pH值C 50%药物解离时的pH值D 药物全部长解离时的pH值E 酸性药物解离常数值的负对数29、某病人应用双香豆素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后因失眠加用苯巴比妥,结果病人的凝血酶原时间比未加苯巴比妥时缩短,这就是因为:A 苯巴比妥对抗双香豆素的作用B 苯巴比妥诱导肝药酶使双香豆素代谢加速C 苯巴比妥抑制凝血酶D 病人对双香豆素产生了耐药性E 苯巴比妥抗血小板聚集30、药物进入循环后首先:A 作用于靶器官B 在肝脏代谢C 由肾脏排泄D 储存在脂肪E 与血浆蛋白结合31、药物的生物转化与排泄速度决定其:A 副作用的多少B 最大效应的高低C 作用持续时间的长短D 起效的快慢E 后遗效应的大小32、时量曲线的峰值浓度表明:A 药物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相等B 药物吸收过程已完成C 药物在体内分布已达到平衡D 药物消除过程才开始E 药物的疗效最好33、药物的排泄途径不包括:A 汗腺B 肾脏C 胆汁D 肺E 肝脏34、关于肝药酶的描述,错误的就是:A 属P-450酶系统B 其活性有限C 易发生竞争性抑制D 个体差异大E 只代谢20余种药物35、已知某药按一级动力学消除,上午9时测得血药浓度为100μg/ml,晚6时测得的血药浓度为12、5μg/ml,则此药的t1/2为:A 4hB 2hC 6hD 3hE 9h36、某药的时量关系为:时间(t) 0 1 2 3 4 5 6C(μg/ml) 10、00 7、07 5、00 3、50 2、50 1、76 1、25该药的消除规律就是:A 一级动力学消除B 一级转为零级动力学消除C 零级动力学消除D 零级转为一级动力学消除E 无恒定半衰期B型题:问题37~38A 消除速率常数B 清除率C 半衰期D 一级动力学消除E 零级动力学消除37、单位时间内药物消除的百分速率A:38、单位时间内能将多少体积血中的某药全部消除净B:问题39~43A 生物利用度B 血浆蛋白结合率C 消除速率常数D 剂量E 吸收速度39、作为药物制剂质量指标A:40、影响表观分布容积大小B:41、决定半衰期长短C:42、决定起效快慢E:43、决定作用强弱D:问题44~48A 血药浓度波动小B 血药浓度波动大C 血药浓度不波动D 血药浓度高E 血药浓度低44、给药间隔大B:45、给药间隔小A:46、静脉滴注C:47、给药剂量小E:48、给药剂量大D:C型题:问题49~52A 表观分布容积B 血浆清除率C 两者均就是D 两者均否49、影响t1/2C:50、受肝肾功能影响B:51、受血浆蛋白结合影响A:52、影响消除速率常数C:问题53~56A 药物的药理学活性B 药效的持续时间C 两者均影响D 两者均不影响53、药物主动转运的竞争性抑制可影响B:54、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竞争性可影响C:55、药物的肝肠循环可影响B:56、药物的生物转化可影响:CX型题:57、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A 有利于药物进一步吸收B 有利于药物从肾脏排泄C 加快药物发生作用D 两种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易发生竞争置换现象E 血浆蛋白量低者易发生药物中毒58、关于一级动力学的描述,正确的就是:A 消除速率与当时药浓一次方成正比B 定量消除C c-t为直线D t1/2恒定E 大多数药物在治疗量时均为一级动力学59、表观分布容积的意义有:A 反映药物吸收的量B 反映药物分布的广窄程度C 反映药物排泄的过程D 反映药物消除的速度E 估算欲达到有效药浓应投药量60、属于药动学参数的有:A 一级动力学B 半衰期C 表观分布容积D 二室模型E 生物利用度61、经生物转化后的药物:A 可具有活性B 有利于肾小管重吸收C 脂溶性增加D 失去药理活性E 极性升高62、药物消除t1/2的影响因素有:A 首关消除B 血浆蛋白结合率C 表观分布容积D 血浆清除率E 曲线下面积63、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就是:A 暂时失去药理活性B 具可逆性C 特异性低D 结合点有限E 两药间可产生竞争性置换作用二、名词解释:被动转运、离子障、首关消除、消除半衰期、生物利用度、血浆清除率、一级动力学、零级动力学、灌流限制性清除、负荷量、坪值、半衰期三、简答题:1、举例说明药物对肝药酶诱导与抑制作用的临床意义。
临床药动学考前重要概念
复习的重要概念:1.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动学,主要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过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药物在机体内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
2.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规律及机制,其内容包括药物与作用靶位之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生理生化和形态学变化,药物作用的全过程和分子机制。
3.主动转运:借助载体或酶促反应系统的作用,药物从膜的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的转运称为主动转运。
4.被动转运:存在于膜两侧的药物服从浓度梯度,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5.载体媒介转运:借助生物膜上的的载体蛋白作用,使药物透过生物膜而被吸收的过程。
6.膜动转运: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药物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转运过程。
7.药物的体内ADME过程:ADME即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药物从体循环向各个组织、器官或体液转运的过程称为分布;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群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称为代谢;药物及其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8.首过效应(首关效应):指某些药物经过胃肠道给药,在未吸收进入体液循环之前,在肠粘膜和肝脏被代谢,而使进入体液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9.肠肝循环:指经过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返回肝脏的现象。
10.肾清除率:指肾脏在单位时间内能将多少体积血浆中的某物质清除出去。
11.药物治疗指数:通常将半数中毒量(TD50)/半数有效量(ED50)或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有效量(ED50)称为治疗指数。
12.速率常数(k):称为反应速率常数又称速率常数,其物理意义使其数值相当于参加反应的物质都处于单位浓度时的反应速率,描述速率过程变化快慢的重要参数。
13.滞后时间:是指从给药后至血液中出现药物的时间,是血管外给药所特有的药动学参数。
药代动力学研究
选择动物的原则如下:
7
①首选动物:尽可能与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 一致。 ②尽量在清醒状态下实验,动力学研究最好 从同一动物多次采样。
③创新药应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物,其
中一种为啮齿类动物;另一种为非啮齿类动物。
其他类型的药物,可选用一种动物(首选非啮
齿类动物,如犬或猴等)。
④口服用药不宜选用兔等食草类动物。
药代动力学(Pharmcokinetics)是研究 药物在体内处置的药理学分支学科,重点
是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四
个主要环节。
1
பைடு நூலகம்
一、目的意义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目的,是揭 示新药在动物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阐 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 程的动态变化及其特点,并可定量描述。
2
1、为药效学和毒理学评价提供了药物或活性 代谢物浓度数据,是产生、决定或阐明药效或 毒性大小的基础; 2、作为提供药效或毒性靶器官的依据; 3、也是药物制剂学研究的主要依据和工具,
并为设计和优化临床研究给药方案提供有关依
据。
3
二、基本原则
(一)试验目的明确 (二)分析方法可靠 (三)试验设计合理(包括试验药品、试验动物的选 择、试验方案、给药途径和给药剂量等) (四)所得参数全面,满足评价要求 (五)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
三、具体研究项目
1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的代谢作用。
22
4、药物的排泄
确定主要排泄途径,如尿、粪、胆汁、呼吸
气体、乳汁等,测定排泄速度和排泄量。
1) 尿和粪的药物排泄: 一般采用小鼠或大鼠,要将动物放入代谢笼
内,选定一个有效剂量给药后,按一定的时间
药代动力学必背的53个名词解释(重点)
药代动力学必背的53个名词解释(重点)1、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极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效之间相互的科学。
2、治疗药物监测(TDM):又称临床药动学监测,是在药动学原理的指导下,应用灵敏快速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的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临床意义:①使给药方案个体化②诊断和处理药物过量中毒③进行临床药动学和药效学的研究④探讨新药给药方案⑤节省患者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成功率⑥降低治疗费用⑦避免法律纠纷。
3、分布:药物进入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4、代谢: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人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5、吸收:是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人体循环的过程。
6、排泄: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7、转运: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转运。
8、处置: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9、清除: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清除。
10、表观分布容积: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相互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它可以设想为体内的药物按血浆浓度分布时,所需要体液的理论容积。
11、清除率:是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含血浆体积或单位时间丛体内消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
12、体内总清除率:是指机体在单位时间内能清除掉多少体积的相当于流经血液的药物。
13、生物利用度:是指剂型中的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和程度。
是评价药物有效性的指标。
通常用药时曲线下浓度、达峰时间、峰值血药浓度来表示。
14、绝对生物利用度:是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量与给药剂量的比值,是以静脉给药制剂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
15、相对生物利用度:又称比较生物利用度,是以其他非静脉途径给药的制剂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是同一种药物不同制剂之间比较吸收程度与速度而得到的生物利用度。
16、生物等效性:是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试验条件下,给以相同剂量,反映其吸收程度和速度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
药物代谢动力学和毒理学研究
药物代谢动力学和毒理学研究是药学领域的一大研究重点。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主要关注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全过程,而毒理学则关注药物对人体的毒性作用以及毒品的滥用和成瘾等问题,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文将从药物代谢动力学和毒理学两方面探讨这个话题。
一、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掌握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率和代谢路径,从而为开发有效的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包括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和药代动力学抗体(Pharmacokinetic antibodies,PKAbs)等多种方法。
药代动力学研究涉及到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方面。
世界卫生组织将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简称为“ADME”。
药物的吸收一般指口服药物进入胃肠道后的吸收情况,一般分为肠道吸收和门静脉吸收。
药物的分布则指药物在血浆和组织中的分布情况,这个过程对药物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影响较大。
药物代谢则指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
药物的代谢往往通过酶系统完成,体内酶类主要包括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转移酶和酸液酸酯酶等。
药物排泄则指药物经过肝和肾等器官的排泄情况。
二、毒理学研究毒理学研究主要关注药物的毒性作用,包括药物剂量对身体的影响、药物与细胞不良反应的相关性以及毒品的滥用和成瘾等问题。
毒理学研究主要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两种。
急性毒性是指短期大剂量暴露下的不良反应,这种反应常常是致命的或是可以加重疾病症状的。
常见的急性毒性反应包括中毒、过敏反应和致命反应等。
慢性毒性则是指长期小剂量暴露下对身体产生的慢性损害,其中包括免疫反应、发育问题、癌症等。
毒理学研究的目的是防范药品的不良反应以及毒品的滥用。
目前,常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包括细胞毒性测试、小鼠和大鼠模型、体内外药代动力学模拟等。
三、药物代谢动力学和毒理学的关系药物代谢动力学和毒理学是药学领域的两个重要研究领域,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动物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动物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动物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方法是药物研发领域的关键步骤之一。
它主要用于研究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药物在机体内的药效学参数。
本文将重点介绍动物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常用的方法。
一、体内药物注射法体内药物注射法是常用的动物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方法之一。
它能够快速而准确地将药物注射到动物体内,使药物迅速达到血液循环系统并开始参与代谢过程。
常用的体内注射包括静脉注射、静脉持续注射、静脉滴注等。
二、体外药物代谢法体外药物代谢法是一种通过体外实验来研究药物代谢的方法。
它主要包括离体器官、体外微粒包裹酶和体外微粒包裹酶等技术。
其中,离体器官是最常用的体外药物代谢方法之一,它通过提取动物的肝脏、肾脏等器官,使药物在离体器官内进行代谢反应,然后通过检测药物及代谢产物的浓度变化来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
三、放射性示踪法放射性示踪法是一种通过将药物标记为放射性同位素,然后通过测定放射性同位素在体内的分布来研究药物代谢的方法。
常用的放射性示踪剂包括氚(3H)、碳14(14C)等。
该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无侵入性的特点,并且能够准确测定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四、质谱法质谱法是一种通过质谱仪来分析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结构和组成的方法。
它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高准确性的特点,能够直接获取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质谱图谱,从而研究药物的代谢过程。
五、药物浓度-时间法药物浓度-时间法是一种通过测定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来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方法。
它通常使用荧光法、紫外吸收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技术来检测药物的浓度变化。
该方法能够定量测定药物在不同组织和生物液中的浓度,从而研究药物的代谢动力学过程。
六、药物动力学建模药物动力学建模是一种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方法。
它能够定量描述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参数,并预测药物在体内的药效学效应。
常用的药物动力学建模方法包括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生理药动学模型等。
药代动力学重点整理
药代动力学重点整理——基于刘李老师给的重点来源:徐畅的日志快疯掉了,有线没有钱了上不了,买了网卡却没法把钱充进去。
QQ总是闪退,因此没法发到群里,想发到百度文库,可是却在审核,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通过。
考虑到后天就是考试,因此只能发在人人上了。
可惜貌似图片都不见了,而自己又坐在走廊里很可怜的上有线,一张张的上传不方便,因此只能委屈大家自己对照书看了。
我尽量都综合了PPT与课本上的内容,因此有些地方和书不一样,有些地方和课件不一样。
还有几个小部分是我自己在别的书上看到的,大家可以尽情忽略。
此外,房室模型那里由于都是公式,我懒,就没有放进去。
二房室模型的公式看重点的意思是不用掌握的。
非房室模型里面,MRT和t1/2的比较也是很重要的,重点里面没有,但是老师有提到过。
脚麻了。
大家加油。
药物体内转运◆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及特点1、被动扩散1)、顺浓度梯度转运2)、无选择性,与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有关3)、无饱和现象4)、无竞争性抑制作用5)、不需要能量2、孔道转运1)、主要为水和电解质的转运2)、转运速率与所处组织及膜的性质有关3、特殊转运1)、逆浓度梯度转运2)、常需要能量3)、有饱和现象4)、有竞争性抑制作用5)、有选择性4、其他转运易化扩散:类似于主动转运,但不需要能量胞饮:主要转运大分子化合物◆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PPT上的答案,和书上不同)一、剂型因素:药物理化性质(脂溶性,解离度,分子量)剂型:影响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溶解速率二、生理病理因素种族,年龄,性别,遗传,疾病饮食,胃肠排空作用,运动,肠上皮的外排机制,首过效应,三、其它:药物相互作用◆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常用测定方法的原理及注意事项1、平衡透析法原理: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不能通过半透膜。
将蛋白置于一个隔室内,用半透膜将它与另外一个隔室隔开,游离药物可以自由从半透膜自由透过,而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却不能自由透过半透膜,待平衡后,半透膜两侧隔室的游离药物浓度相等。
自-药代动重点及思考题
药代动力学复习重点药分六班柳晓泉老师讲课部分(第一、三、四、九、十二章):第一章、概述药物的体内过程:ADME,即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药物代谢动力学:定量研究药物(包括外来物质)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的一门学科。
第三章、药物的代谢研究一、药物的代谢部位和代谢酶1、肝脏为药物的主要代谢部位,含有许多Ⅰ相代谢酶及Ⅱ相代谢酶;此外许多肝外组织(小肠、肺、肾等)也参与了药物的代谢。
Ⅰ相代谢酶主要是氧化、还原、水解;Ⅱ相代谢酶主要是结合酶或甲基化、乙酰化,进而药物被排除体外。
2、最重要的代谢酶——P450酶,其生物学特性:(重要、43页)1)P450酶是一个多功能的酶系:可以在催化一种底物的同时产生几种不同的代谢物;2)P450酶对底物的结构特异性不强:可代谢各种类型化学结构的底物;3)P450酶存在明显的种属、性别和年龄的差异;4)P450酶具有多型性,是一个超级大家族:5)P450酶具有多态性:按代谢速度快慢可分为强代谢型和弱代谢型。
多态性主要是由于其基因缺陷所致,这种基因缺陷可能是由遗传变异所造成的。
3、EMS:强代谢型4、PMS:弱代谢型5、人肝微粒体中参与药物代谢的P450酶类型:CYP1A、CYP2C、CYP2D、CYP2E、CYP 3A二、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1、代谢相互作用;2、种属差异性;3、年龄和性别的差异;4、遗传变异;5、病理状态。
第四章、经典房室模型理论一、房室模型及其基本原理1、房室模型中的房室划分依据:依据药物在体内各组织或器官的转运速率而确定的,只要药物在其间的转运速率相同或相似,就可以归纳成为一个房室。
(可分为一房室模型、二房室模型、多房室模型)2、药动学参数(主要出现在名解中,可用文字或公式回答,69页,同时掌握这些参数的意义)1)名词解释:药峰时间、药峰浓度、表观分布容积、消除速率常数、消除半衰期、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生物利用度、绝对生物利用度、相对生物利用度、清除率。
药动学总结
2 半衰期(t1/2):=0.693/K
包括吸收半衰期、消除半衰期、分布半衰期等
消除半衰期是确定给药间隔的重要因素
3 生物利用度F
4 表观分布容积Vd
5 清除率 CL = Ke ? Vd (Clearence)
清除率CL 并不是实际的药物消除速率,而是消除速率 (RE )与血药浓度(Css)之间的比例因素(RE=CL ?Css), 是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是一个独立 于给药剂量的药动学参数,反映肝肾清除某种药物的能力, 并受肝肾功能的影响。
药物代谢的酶系 主要有两类:
专一性酶 : 胆碱酯酶、单胺氧化酶 非专一性酶 :肝细胞微粒体的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 主要存在于肝脏的内质网,又称肝药酶。
最主要的是细胞色素 P450 酶系。与药物代谢密 切相关的: CYP1A2, CYP2A6, CYP2C9, CYP2C19, CYP2D6, CYP2E1, CYP3A4.
可概括为药物的 转运和转化。
血药浓度和药物效应相关
大多数药物的效应大小与血药浓度直接相关 , 因为血浆是影响受体部位内环境组成的最直 接的途径 .
以水杨酸为例:
血浆浓度(mg%) 5-10 >25 35-40 55-85 160-180
效应
镇痛 抗风湿 抗炎 轻度中毒 致死
第一节 体 内 过 程
诱导剂:巴比妥、乙醇、保泰松、苯妥因钠、利福霉素、 灰黄霉素等
影响对象及后果: 洋地黄毒甙、类固醇、口服降糖药、 抗凝药代谢加快。
临床意义: 药物敏感性下降。
抑制剂:西米替丁、氯霉素 、异烟肼、糖皮质激素等 影响对象及后果 :安定类、苯妥因、口服降糖药、口 服抗凝药、三环类抗抑郁药、环磷酰胺等代谢减慢。 临床意义: 药物毒性反应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代动力学复习重点药分六班柳晓泉老师讲课部分(第一、三、四、九、十二章):第一章、概述药物的体内过程:ADME,即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药物代谢动力学:定量研究药物(包括外来物质)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的一门学科。
第三章、药物的代谢研究一、药物的代谢部位和代谢酶1、肝脏为药物的主要代谢部位,含有许多Ⅰ相代谢酶及Ⅱ相代谢酶;此外许多肝外组织(小肠、肺、肾等)也参与了药物的代谢。
Ⅰ相代谢酶主要是氧化、还原、水解;Ⅱ相代谢酶主要是结合酶或甲基化、乙酰化,进而药物被排除体外。
2、最重要的代谢酶——P450酶,其生物学特性:(重要、43页)1)P450酶是一个多功能的酶系:可以在催化一种底物的同时产生几种不同的代谢物; 2)P450酶对底物的结构特异性不强:可代谢各种类型化学结构的底物;3)P450酶存在明显的种属、性别和年龄的差异;4)P450酶具有多型性,是一个超级大家族:5)P450酶具有多态性:按代谢速度快慢可分为强代谢型和弱代谢型。
多态性主要是由于其基因缺陷所致,这种基因缺陷可能是由遗传变异所造成的。
3、EMS:强代谢型4、PMS:弱代谢型5、人肝微粒体中参与药物代谢的P450酶类型:CYP1A、CYP2C、CYP2D、CYP2E、CYP3A二、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1、代谢相互作用;2、种属差异性;3、年龄和性别的差异;4、遗传变异;5、病理状态。
第四章、经典房室模型理论一、房室模型及其基本原理1、房室模型中的房室划分依据:依据药物在体内各组织或器官的转运速率而确定的,只要药物在其间的转运速率相同或相似,就可以归纳成为一个房室。
(可分为一房室模型、二房室模型、多房室模型)2、药动学参数(主要出现在名解中,可用文字或公式回答,69页,同时掌握这些参数的意义)1)名词解释:药峰时间、药峰浓度、表观分布容积、消除速率常数、消除半衰期、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生物利用度、绝对生物利用度、相对生物利用度、清除率。
二、一房室模型(掌握最后的计算公式以及参数相互之间的关系,推导过程无需掌握)A、单剂量给药:1、静注给药:书本71页,公式4-27、4-29、4-31、4-352、静脉滴注:1)公式4-40、4-45;2)稳态水平高低取决于滴注速率,达到稳态所需的时间取决于药物的消除半衰期,而与滴注速度无关。
B、多剂量给药:1、名解:Css、(Cmax)ss、(Cmin)ss、稳态时的平均血药浓度、稳态水平分数、负荷剂量、累计系数(可用公式或文字回答)。
2、为什么经4-6个半衰期药物就已基本达到稳态浓度?(第78页)三、掌握各房室模型动力学特征:(图结合文字)一房室模型静注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二房室模型静注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以及其动力学特征(第80、81页)四、房室模型存在的问题:1、相对性、抽象性、主观随意性;2、只适合于描述在体内为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3、使用时应注意其前提假设。
第九章、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一、大多数药物体内产生的作用是直接和可逆的,其主要特点为:1、一旦药物达到作用部位即可产生相应的药理效应;2、一旦药物从作用部位消除,其所产生的相应的药理效应也随之消失;3、药物的作用强度与作用部位的药量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
二、血药浓度-效应曲线的类型。
1、血药浓度-效应的S形曲线血药浓度-效应曲线呈S行曲线,其形状与体外的量效曲线的形状基本一致,给药后每一时间点上的浓度和效应都是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这表明效〈〉应药量的变化平行于血药浓度的变化。
2、血药浓度-效应的逆时针滞后曲线某些药物的血药浓度-效应的曲线呈现明显的逆时针滞后环。
给药后每一时间点上的浓度和效应不是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效应的峰值明显滞后于血药浓度峰值,这表明效应室不在血液室,因而出现效应滞后于血药浓度的现象。
3、血药浓度-效应的顺时针曲线某些药物血药浓度-效应的曲线呈现明显的顺势针环,给药后每一时间点上的浓度和效应也不是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与血药浓度上升期相比,下降期内同样的血药浓度所对应的效应明显减弱,这表明药物在体内可能出现了快速耐受性。
三、药效学参数Keo的意义:为药物从效应室中的消除速率常数,单位时间的倒数。
用以反映药物从效应室中的消除速率。
表示当Keo﹥α时,无明显滞后现象;当β<Keo<α时,在消除相时药物从效应室中的消除与其在血浆中的消除相平行;Keo<β时,药物在效应室中的滞留时间长于骑在血浆中的滞留时间。
第十二章、新药临床前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一、导致药物体内外结果不一样的原因:1、药物首关消除较强或代谢太快,半衰期太短;2、药物不易通过肠粘膜被吸收,导致生物利用度太低;3、药物不易通过生物膜二进入靶器官发挥疗效;4、药物下体内形成的毒性代谢物。
二、临床前药动学研究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1、实验药品:应与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使用的药品相一致。
2、实验动物:一般采用健康成年动物。
实验动物选择原则如下:1)首选动物尽可能与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使用的动物一致;2)尽量在清醒状态下试验,动力学研究最好从同一动物多次采样;3)创新药应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物,其中一种为啮齿动物,另一种为非啮齿动物,其目的主要是了解药物在体内过程有无明显种属差异;4)试验中应注意雌雄动物兼用,用以了解药物体内过程是否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5)口服类药物不宜用兔等食草类动物,因为这类动物的吸收不规则。
3、剂量选择:应设置3-5个剂量组,剂量选择可参考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所用的剂量,其高剂量最好接近最小中毒剂量,中剂量相当于有效剂量,这样所得结果更有利于解释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中的对象。
设置三个剂量的主要目的是考察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是否属于线性。
4、给药方式和途径:应尽可能和临床用药一致,对于大动物如犬应使用和临床一致的剂型。
5、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痣选择:1)色谱法:小分子药物首选方法;免疫学方法:大小分子均适用,多用于蛋白多肽类物质检测;放射性标记法:适于大小分子,灵敏度高,专一性不如色谱法,主要用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排泄研究,解决物料平衡问题;微生物法:主要用于抗生素类药物的测定。
(大分子药物首选免疫法、同位素法。
小分子药物首选色谱法、同位素法)2)生物样品的特点:取样量少、药物浓度低、干扰物质多及个体差异大。
三、临床前药动学研究方法1、采样点的确定:一般在吸收分步相至少需要2-3个采样点,平衡相至少需要3个采样点,消除相至少需要4-6个采样点。
整个采样时间至少应持续到3-5个半衰期,或持续到血药峰浓度Cmax的1/10-1/20。
2、药物的吸收:1)吸收速度:通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来反映。
Cmax和tmax是反映药物吸收速度的两个最直观的指标和参数,常常用于评价药物的吸收。
2)吸收程度:通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来反映。
3、影响血浆蛋白结合的因素:陈西敬老师(第二、五、六章,重点以思考题的形式给出):第二章、药物体内转运1、影响药物胃肠吸收的因素有哪些?1)药物和剂型的影响2)胃排空时间的影响3)首过效应4)肠上皮的外排5)疾病6)药物相互作用2、简述常用的研究肠吸收的方法及其特点。
(重要)1)整体动物实验法:能够很好地反映给药后药物的吸收过程,是目前最常用的研究药物吸收的实验方法。
但是存在以下缺点:(1)不能从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的吸收机制;(2)生物样本中的药物分析方法干扰较多,较难建立;(3)由于试验个体间的差异,导致试验结果差异较大;(4)整体动物或人体研究所需药量较大,周期较长。
这些缺点使整体动物模型和人体试验方法不适合应用于药物开发早期的快速筛选工作。
2)在体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内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3)离体肠外翻法:该法可根据需要研究不同肠段的药物吸收或分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4)Caco-2细胞模型法:Caco-2细胞的结构和生化作用都类似于人小肠上皮细胞,并且含有与刷状缘上皮细胞相关的酶系。
应用Caco-2细胞模型研究药物吸收具有许多整体和离体模型所不具备的优点:(1) 由于Caco-2细胞易于培养且生命力强,细胞培养条件相对容易控制,能够简便、快速地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2)Caco-2细胞来源是人结肠癌细胞,同源性好,可用来测定药物的细胞摄取及跨细胞膜转运;(3)存在于正常小肠上皮中的各种转运体、代谢酶等在Caco-2细胞中大都也有相同的表达,因此更接近药物在人体内吸收的实际环境,可用于测定药物在细胞内的代谢和转运机制;(4) 可同时研究药物对粘膜的毒性;(5) 试验结果的重现性比在体法好。
不足:1)酶和转运蛋白的表达不完整,此外来源,培养代数,培养时间对结果有影响;2)缺乏粘液层,需要时可与HT-29细胞共同培养。
3、研究脑分布的常用方法有哪些?1)在体法(1)快速颈内动脉注射技术(2)静脉注射给药后脑部取样技术(3)脑灌流技术(4)脑血管灌流/除去毛细血管技术2)离体法(1)离体脑微血管片的制备(2)药物摄取试验3)原代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CEC)培养技术(1)细胞摄取试验(2)转运试验4、平衡透析法与超滤法研究药物蛋白结合率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
(简答题答点即可,论述则需展开)1)平衡透析法:优缺点:采用平衡透析法测定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实验要求较低,简单易行,因此应用最为广泛。
但缺点是比较费时,通常需要48小时左右才能达到平衡,故最好是在低温环境下进行,以防蛋白质可能被破坏。
注意事项:(1)道南(Donnan)效应:由于蛋白质和药物均带电荷,这样膜两侧药物浓度即使在透析达到平衡后也不会相等,这种现象就称之为道南(Donnan)效应。
采用高浓度的缓冲液或加中性盐溶液,最大限度地降低这种效应。
(2)药物在半透膜上有无保留:药物与膜的吸附影响因素较多,结合程度取决于药物的特点及膜的化学特性,当结合程度很高时,就会对结果影响较大。
设立一个对照组,考察药物与半透膜的吸附程度,如果吸附严重,就应该考虑换膜或者采用其他研究方法。
(3)空白干扰:有时从透析膜上溶解下来的一些成分会影响药物的测定,如用紫外或荧光法,因此在实验之前应该对膜进行预处理,尽可能去除空白干扰。
(4)膜完整性检验:透析结束后,要检查透析外液中是否有蛋白溢出,即检查半透膜的稳定性,如有蛋白溢出,需换膜重复实验。
(5)当药物在水中不稳定或易被血浆中酶代谢时,不易用此法。
(6)应防止蛋白质的破坏。
2)超过滤法:优缺点:该法优点是快速,只要有足够的滤液分析即可停止试验,可用于不稳定的药物的蛋白结合率的测定。
如果用微量超过滤装置,蛋白用量可少,故可用于在体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测定,但用量少的情况下,要特别注意与膜结合的问题。
注意事项:(1)不同型号的滤过膜对结合率测定结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