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导学案3.3.3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3.3 结余多少钱 |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3.3 结余多少钱|北师大版一、知识点梳理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需要对以下知识点有一定的掌握:1.三年级数学四则运算2.三年级数学单位换算3.三年级数学的“加法原理”和“减法原理”本节将学习以下知识点:1.认识货币及货币的单位2.理解钱的收入、支出、结余的基本含义3.掌握计算结余方法二、概念理解2.1 认识货币及货币的单位•货币是指便于交换、流通、储藏的财产形式。
•我国的货币单位是人民币(简称:元)。
2.2 理解钱的收入、支出、结余的基本含义•收入:指钱的来源,比如家长给孩子零用钱、孩子自己做家务得到的奖励等。
•支出:指花钱的用途,比如买文具、买玩具等。
•结余:指收入减去支出后所剩下的钱。
三、问题解决3.1 应用实例某小明家的零用钱为50元。
小明上个月收入90元,支出45元。
他这个月再收到60元,支出55元。
请问两个月后小明的结余是多少?3.2 解题思路•讨论每个月的收入、支出和结余。
•对于每个月,计算结余。
•用结余金额代替下个月的零用钱。
•重复以上步骤直到两个月后。
3.3 问题求解时间收入支出结余上个月90元45元45元这个月60元55元5元两个月5元50元-45元小明两个月后结余为-45元,即他花了上个月结余的钱和这个月的收入,却还欠了5元。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有时候我们需要考虑多个月的结余情况,才能真正了解我们的财务状况。
四、重点回顾•人民币是中国的货币,单位为元。
•收入指钱的来源,支出指花钱的用途,结余是收入减去支出后所剩下的钱。
•计算结余的方法:用本月的收入减去本月的支出,得到本月的结余,然后再用本月的结余代替下个月的零用钱进行同样的计算,直到需要的月份。
五、拓展探究1.请用三个月的数据来算出每个月的结余,看看会有什么变化?2.如果一开始小明的零用钱是100元,月收入90元,月支出45元,连续两个月这样,那么三个月后会怎样?六、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货币的单位和收入、支出、结余的基本含义,掌握计算结余的方法。
初三数学导学案

3.3 工程问题(导学案)学习目标:1、会根据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2、培养数学建模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创新能力和挑战自我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寻找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难点:弄清题意,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一)知识预备:1. ①工作量= × ②工作时间= ÷ ③工作效率= ÷2.一项工作甲独做6天完成,乙独做4天完成,那么甲每天的工作效率是 ,乙每天的工作效率是 ,两人合作2天完成的工作量是 ,此时剩余的工作量是 。
3.一项工作甲独做a 天完成,乙独做b 天完成,①那么甲每天的工作效率是 ,乙每天的工作效率是 ;②甲独做3天,乙独做2天,共完成的工作量是 ;③甲、乙合作3天完成的工作量是 ;④甲独做1天后,乙加入又合干5天,共完成的工作量 。
(二)自主探究:问题:修一段路,甲队单独做需要10天,乙队单独做需要15天,如果甲队先做5天,然后甲、乙两队合作,问甲、乙两队合作还需要多久才能完成全部工程?分析:若设甲、乙两队合作x 天才能完成全部工程,完成下列表格: 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工作量甲乙最终甲、乙完成全部工程,即甲、乙的 工作量之和为 ,而通常工作 总量看成单位1,你能列出方程吗? 试列方程并解答。
变式练习:列表格分析,只设未知数、列方程,不解答。
修一段路,甲队单独做需要10天,乙队单独做需要15天,1.甲、乙两队合干3天后,乙队因事离去,剩下的工程由 甲单独完成多久可以完成任务?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工作量甲乙2.甲、乙合干多少天,能完成工程的31? 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工作量甲乙3.甲队先干3天,甲、乙再合干多少天可以完成工程的32? 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工作量甲乙解题过程:(三)例题解答 阅读课本101页的例5,若设应先安排x 人工作,完成下列表格:人均效率 人数 总效率 工作时间 工作量 前一段后一段因此,可列方程为 。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单元三第三单元导学案设计

导教案设计课题复式统计表课型新讲课1、创建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数学教课中要创建现实且有吸引力的教课情境,促进学生用数学的目光对待现实问题,联合生活实质学习数学,让间接的学习有直接的生活经验支撑,进而使学生更简单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技术。
本设计在新课的开始,由学生熟习的活动导入,激发学生的研究欲念,同时表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依据学生的认知起点,让学生发现比较男生和女生最喜爱的活动的人数在两个统计表中的不便,从心里产生归并统计表的需求。
设计说明2、对照剖析,进一步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特点。
在教课中,有很多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碰到简单混杂的问题,合时适合地运用比较法,指引学生加以差别,有助于突出教课要点、打破教课难点,防备知识混杂,提升学生的鉴别能力。
本设计指引学生经历由多个单式统计表归并为一个复式统计表的过程,充足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议论、填写、剖析、沟通的过程中,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沟通的意识,初步认识复式统计表的构造,经过对照和议论,让学生认识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之间的异同,明确用复式统计表描绘数据是解决问题的重要过程。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前准备学生准备:单式统计表空白复式统计表教课过程1 / 71教课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成效检测1、出示教材例1男生最喜爱的活动统计表,请小统计员统计并填写。
2、出示教材例1女生1、小统计员统计并最喜爱的活动统计表,填写。
1、把自己的个人信请小统计员统计并填2、小统计员统计并息填写在下边的记一、创建写。
填写。
录单上。
情境,导3、回答下列问题。
3、察看两个统计表,入新课。
(1)最喜爱哪一种活动的依据表中的数据回(3分钟)男生人数最少?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最喜爱哪一种活动的4、思虑老师提出的女生人数最多?问题,明确本节课的4、指引学生思虑:观学习内容。
察两个统计表很不方便,有什么好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呢?(引入课题并板书)二、试试1、组织学生察看填好1、认真察看两个统2、下边是希望小学研究、感的两个单式统计表,互计表,明确:这两个三(1)班同学最喜知基本方相沟通这两个统计表统计表都是单式统欢的体育活动情2 / 72法。
3.3.3升幂排列与降幂排列

3.3.3升幂排列与降幂排列导学案时间 班级 教师 指导教师(一)知识目标1、理解多项式按某个字母升幂排列或降幂排列的意义,并会判断给定的多项式按某个字母升幂排列或降幂排列。
2、会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个字母升幂排列或降幂排列。
(二)过程性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找出多项式的多种排列中排列整齐的两种形式,即按某个字母升幂排列或降幂排列,体验数学中的排序思想和所蕴含的数学美,在通过例题与练习理解和巩固多项式的升幂排列或降幂排列。
(三)情感态度目标在引导学生进行升幂排列或降幂排列的同时让学生发现数学中的形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二、教学背景(一)教学内容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升幂排列或降幂排列的同时让学生发现数学中的形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理解多项式按某个字母升幂排列或降幂排列的意义,并会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个字母升幂排列或降幂排列。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了多项式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多项式的升(降)幂排列,通过学习本节内容让学生发现数学中的形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同时为今后的有关计算和解方程提供方便。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个字母升幂排列或降幂排列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四、教学过程与手段复习:(师生活动)多项式的有关概念 。
如:1)1(2++x x (一)创设情景1、试一试:(学生活动)运用加法交换律,任意交换多项式x 2+x +1中各项的位置,可以得到多少种排列方式?请把它们写出来.在这些排列方式中,你认为哪几种比较整齐?是什么特点致使这两种排列比较整齐?2、探索归纳在众多的排列方式中,像x 2+x +1与1+x +x 2这样的排列比较整齐(可让学生分组讨论,来归纳这两种排列的共同特点).这两种排列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x 的指数是逐渐变小(或变大)的.因而我们常常把一个多项式中各项的位置按照其中某一个字母的指数的大小顺序来排232135)3(x x x --+323233)2(a b ab b a ++--列.3、升(降)幂排列的定义(1)升幂排列: 。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北京版 (4)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北京版 (4)1. 前言在本课中,我们将继续学习长度单位的知识,重点是认识分米和毫米,进一步掌握长度单位转换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实际测量和练习,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掌握。
2. 学习目标•了解分米和毫米的定义和特点;•能够使用分米和毫米进行长度测量;•掌握长度单位转换的方法和技巧。
3. 学习内容3.1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1. 什么是分米?分米是长度单位,是“米”的一百分之一,用符号 dm 表示。
1dm=0.1m。
2. 什么是毫米?毫米也是长度单位,是“米”的一千分之一,用符号 mm 表示。
1mm=0.001m。
3.2 长度测量在我们生活和学习中,对长度的测量是经常用到的。
我们可以用尺子、卷尺等工具进行测量。
在使用工具进行测量时,要注意以下事项:1.工具要摆正,零点要对准;2.读数要准确,眼平视;3.精确读数后,再进行单位转换。
3.3 长度单位的转换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需要进行长度单位的转换。
常用的长度单位转换如下:1.毫米、分米、厘米、米之间的转换关系:–1 mm = 0.1 cm = 0.01 dm = 0.001 m–1 cm = 10 mm–1 dm = 10 cm–1 m = 100 cm = 10 dm = 1000 mm2.实际问题的单位转换。
例如:•如果一辆车速度是60千米/小时,求这辆车的速度是多少米/秒?解: 60千米/小时= 60 × 1000 ÷ 60 ÷ 60 = 16.67米/秒•如果一条铁轨长5000毫米,求这条铁轨的长度是多少分米?解: 5000 ÷ 10 ÷ 10 = 50分米4. 课堂练习4.1 单选题1.分米是“米”的_______。
A)十分之一B)百分之一C)千分之一D)万分之一2.毫米是“米”的_______。
A)十分之一B)百分之一C)千分之一D)万分之一3.1 cm = _______ mm。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套导学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套导学案一、导学案简介1. 本导学案是根据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编写而成,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有条理地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和成绩。
2. 导学案包括教材内容的概述、重点知识归纳、知识点的详细讲解和相关习题练习,帮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上复习和课后巩固。
3. 本导学案适用于三年级学生,不仅可以在学校课堂使用,也可以在家庭进行个人学习和辅导。
二、导学案内容1. 第一课:认识整百2. 教材内容概述本课主要介绍了整百的认识,通过绘制图表和数轴,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整百的概念。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敏感性,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注意整百的存在。
3. 重点知识归纳a. 什么是整百?b. 如何用图表和数轴表示整百?4. 知识点详细讲解整百是指以100为单位的数,如100、200、300等。
图表和数轴可以直观地显示出整百的位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5. 相关习题练习1) 用图表表示出200、400和600这几个整百。
2) 在数轴上标出300、500和700这几个整百的位置。
6. 第二课:认识千7. 教材内容概述本课主要介绍了千的认识,通过图表和数轴,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千的概念。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千的存在。
8. 重点知识归纳a. 什么是千?b. 如何用图表和数轴表示千?9. 知识点详细讲解千是指以1000为单位的数,如1000、2000、3000等。
图表和数轴可以直观地显示出千的位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10. 相关习题练习1) 用图表表示出2000、4000和6000这几个千。
2) 在数轴上标出3000、5000和7000这几个千的位置。
11. 第三课:认识万 12. 教材内容概述本课主要介绍了万的认识,通过图表和数轴,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万的概念。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万的存在。
13. 重点知识归纳a. 什么是万?b. 如何用图表和数轴表示万?14. 知识点详细讲解万是指以10000为单位的数,如10000、20000、30000等。
三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 1-西师大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 1-西师大版一、基础知识1.1 除法的基本概念在数学上,除法是一种基本的数学运算。
除法是求商的过程,也就是将一个数分成若干部分的过程。
例如,26÷3,表示将26分成3个相等的部分,每个部分为8,剩下的2作为余数。
1.2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我们可以采用估算的方法来进行计算。
这种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非常有用,因为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问题进行合理的估算。
估算的方法如下:1.先将被除数和除数都先进行四舍五入,将它们近似为比原来小的数。
比如511÷3,可以估算为510÷3。
2.接着进行估算计算。
在估算计算中,我们可以采用下述方法来计算:–将被除数的个位数舍去,只保留百位和十位。
–按照估算出的商的数值,将十位数乘以商数值,这就是除数的近似值。
–将被除数的前两位与以上的近似值相减,得到余数。
–将余数和个位数合并,得到最终的结果。
二、解题思路2.1 示例假设我们要计算511÷3,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首先对被除数和除数进行四舍五入。
511约等于510,3不需要进行四舍五入。
2.确定估算出的商数值。
因为510÷3=170,所以我们可以以170为估计值。
3.计算除数的近似值。
3乘以17得到51,这就是除数的近似值。
4.计算余数。
510减去51×3=153,得到余数3。
5.将余数和511的个位数合并,得到最终结果为171。
2.2 注意事项在进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被除数和除数都需要进行四舍五入。
2.估算出的商数值需要合理。
3.计算过程需要仔细。
4.余数和个位数需要进行合并。
三、练习题3.1 题目1按照上述方法,计算511÷3的估算值。
3.2 题目2按照上述方法,计算743÷4的估算值。
3.3 题目3按照上述方法,计算932÷5的估算值。
3.3.3点到直线的距离导学案

§3.3.3-3.3.4点到直线的距离与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编写:陈文钦 学号 组次: 姓名______________一、知识回顾与导入:1、两点间距离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求点A(2,1)、B(5,-1)间的距离。
二、思考1:什么是点到直线的距离?思考2:点P (2,-3)到x 轴、y 轴的距离分别是_______、_______;思考3:点P (2,-3)到直线y=2、x=2的距离是________、_______(画图)思考:如何求点A (1,2)到直线2x+y-8=0的距离。
你的过程:探究: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已知点0P 的坐标为),(00y x ,怎样用点的坐标和直线的方程直接求点到直线0:=++C By Ax l 的距离呢?参见书本推导你的结论:点0P 到直线0:=++C By Ax l 的距离公式为:三、课本例题例5求点P (-1,2)到直线l :3x=2的距离例6 已知点A(1,3),B(3,1),C(-1,0),求三角形ABC 的面积四.小组讨论/如果直线21//l l ,如何求1l 与2l间的距离转化思想为:点线间的距离课本P108例7小结:1.平面内一点P(00,x y ) 到直线Ax+By+C=0的距离公式是2200B A CBy Ax d +++= 当A=0或B=0时,公式仍然成立。
2.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可以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采用与x ,y 轴的交点)限时训练编写:陈文钦学号组次:姓名______________基础过关题1.求坐标原点到直线3x+2y-26=0的距离.2.求点P(-1,2)到直线2x+y-10=0的距离.3.求点P(-1,2)到直线l:3x=2的距离.4.求点P(-1,2)到直线l:3y=2的距离.课本110页A组第9题,B组第2、4题;知识加餐1、动点P在直线x+y-4=0上,O为原点,则︱OP︱的最小值为( )A 10B 22C 6D 22、点P为x轴上一点,点P到直线3x-4y+6=0的距离为6,则点P的坐标为()A(8,0) B(8,0)或(-12,0) C(-12,0) D(6,0)3.过点P(1,2)作一条直线,使A(2,3),B(4,-5)到它的距离相等,则这条直线的方程是()A.4x+y-6=0 B.x+4y-6=0C.2x+3y-7=0或x+4y-6=0 D.3x+2y-7=0或4x+y-6=04、点(2,3)到直线2x+4y+a=0的距离为1,则实数a的值为____________。
幂函数(导学案)

《3.3幂函数》一、学习目标1.了解幂函数的概念.2.掌握y =x α⎝ ⎛⎭⎪⎫α=-1,12,1,2,3的图象与性质.3.理解和掌握幂函数在第一象限的分类特征,能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幂函数的有关问题.二、导学指导与检测导学检测及课堂展示 幂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 叫做幂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α是常数. 五个幂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函数(1)y =x ;(2)y =12x ;(3)y =x 2;(4)y =x -1;(5)y =x 3的图象如图.2五个幂函数的性质y =xy =x 2y =x 312y x =y =x -1定义域 R R R [0,+∞) {x |x ≠0} 值域 R [0,+∞)R[0,+∞){y |y ≠0}奇偶性非奇非偶单调性 增 在[0,+∞) 上增,在(-∞,0] 上减增 增 在(0,+∞)上减,在(-∞,0)上减一般幂函数的图象特征三、巩固诊断1、已知幂函数f (x )=x α图象过点⎝ ⎛⎭⎪⎫2,22,则f (4)=________.2、)已知幂函数f (x )=k ·x α的图象过点⎝ ⎛⎭⎪⎫12,22,则k +α等于( )A.12 B .1 C.32D .2 3、已知f (x )=ax 2a +1-b +1是幂函数,则a +b 等于( )4、已知幂函数f (x )=x α的图象过点P ⎝ ⎛⎭⎪⎫2,14,试画出f (x )的图象并指出该函数的定义域与单调区间.四、堂清、日清记录今日之事今日毕 日积月累成大器。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认识方向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认识方向一、思考1.你知道什么是方向吗?方向是如何表示的?2.在生活中,哪些事情需要知道方向呢?3.你在学习数学时,有没有接触到方向的知识?可以举例说明。
二、引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知道方向,比如在找路、走迷宫、看地图等情况下。
而在学习数学时,方向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在数学中,我们需要了解方向的概念以及如何表示方向。
三、认识方向3.1 方向的概念方向是描述物体移动方位的概念。
我们通常用东、西、南、北等方位词来表示方向。
这些方位词可以组合使用,例如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
另外,我们也可以用角度来表示方向,比如0度、90度、180度、270度等。
3.2 方向的表示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用指南针、地图等来表示方向。
在数学中,我们通常使用向量来表示方向。
向量是一个有大小有方向的量,可以用箭头来表示。
箭头的长度代表向量的大小,箭头的方向代表向量的方向。
下图中,箭头AB就是一个向量。
箭头的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向量的方向,可以看到向量AB是从点A指向点B的。
向量的表示向量的表示3.3 方向的运算在数学中,我们需要学会对向量进行运算。
常见的向量运算有加法、减法、数乘等。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向量的加法。
向量加法的规则是:将两个向量的起点重合,然后将它们的箭头相连,新向量的箭头指向连接起点和第二个向量的箭头的端点。
如下图所示:向量加法向量加法四、练习与拓展1.请用向量表示出下图中的方向。
方向练习1方向练习12.请用向量表示出下图中的方向,并求出向量的大小。
方向练习2方向练习23.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看地图找路的情况,请尝试使用地图来寻找下图中的路线。
地图练习地图练习五、总结通过本次学习,我们了解了方向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并学习了如何用向量来表示方向。
同时,我们也学会了向量的加法运算。
在生活和学习中,方向的概念都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大家能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自如地应用方向的知识。
小学三年级下学期数学第3单元 导学案

学习 1、我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学会制作横向条形统计图。 目标 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过程,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 知识 纵向条形统计图。 链接 重、 难点 重点: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 预设 难点:会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绘制统计图。 学习过程: 教师“复备” 栏或学生笔 一、温故知新我最棒! 记栏 同学们经常去超市吧, 超市有琳琅满目的商品, 看这是售货员统计的 超市上周矿泉水销售量情况( 请看统计表)。 品 牌 A 30 B 45 C 25 D 10 3、你认为应多进哪种矿泉水? 答: 。 2、上周卖了多少矿泉水?
2
在正常值以上? 三、合作交流收获多! 分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倾听,及时补充。 四、大显身手我第一! 1、完成数学书 P40 页练习十第 2 题。 2、完成数学书 P41 页第 3 题。 五、整理导学案 今天的学习目标你达到了吗?在达到的目标后画个笑脸吧!
对 子 评 价 -----------------小 组 评 价 --------------------------教 师 评 价 ------------------
1
。 。
对 子 评 价 -----------------小 组 评 价 --------------------------教 师 评 价 ------------------
学校: 课题 审核人 班级 学习 目标
三年级错误!未指定书签。 数学下学期导学案 备课组长签字: 蹲点领导签字: 39 面《统计 2》 课型 复备 人 小组 新知探究课 主备人 本周行为 训练重点 姓名 学会 倾听
(1)从上面两个统计图中,你能获取什么信息? (2)比较: 你能发现哪些同学的身高、体重是在正常值以下, 哪些是
从这个统计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二、学海探究我能行! 1、讨论学习: (1)如果把以上统计表制成纵向统计图,你准备每格表示几厘米? 身高统计图每格代表 10 厘米,体重统计图每格代表 5 厘米可以吗? 能不能明显反映数据间的差异? 每格代表 1 厘米、2 厘米的条形统计图能不能明显反映数据间的差 异?统计图是否画的太长? (2)能不能用简洁、明白的方法,根据这组数据绘制统计图。 2、制作折叠式统计图 (1)估计一下,他们的平均身高在什么范围?
3.3.3升降幂排列导学案

3.3.3 升(降)幂排列学案2014年 月 日学习目标:1.理解多项式的升(降)幂排列的概念,会进行多项式的升(降)幂排列。
2.通过尝试和交流,体会多项式升(降)幂排列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3.初步体验排列组合思想与数学美感,培养审美观。
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会进行多项式的升(降)幂排列,体验其中蕴含的数学美。
难点:会进行多项式的升(降)幂排列,体验其中蕴含的数学美。
学习过程:一、 自学阅读教材第86页内容。
不理解的地方做记号。
二、 自学检验(我是自学小能手)1、 把多项式5x 2+3x -2x 3-1按x 的指数升幂排列;2、把多项式5x 2+3x -2x 3-1按x 的指数降幂排列;3、把多项式-45a 2b+1-34a b 2按a 的指数升幂排列 。
三、探究活动(活动一)1、理解升降幂的概念。
2、思考:为什么要对多项式按某个字母升幂或降幂重新排列?(可讨论)3、核对自学检验的3个题目。
4、思考:对多项式按某个字母升幂或降幂排列时要注意几点?(活动二)学习例题:例4 把多项式233412r r r πππ-+-按r 升幂排列.例5 把多项式223333ab b a b a --+重新排列:(1) 按a 升幂排列;(2)按a降幂排列.(3)按b升幂排列;(4)按b降幂排列.核对答案后,对自己做题情况进行反思:错在哪里?现在解决了吗?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87页练习,小组核对答案。
2、把多项式-1+2πx2-x-x3y用适当的方式排列。
五、当堂小测(我自信,我成功)1、把多项式322133523xxx+-+按x升幂排列.2. 把多项式223542xyyx+-重新排列:(1)按x降幂排列;(2)按y升幂排列.学案编写反思:本节学习是建立在掌握了整式的基础上,让学生先自学后解决问题,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体会到升(降)幂排列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通过练习了解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情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体验排列组合思想,培养审美观。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3.3《米与千米的单位换算》(ppt22页导学案)

新知导入
我们到距离家3千 米的公园去玩。
一点都不远,也 就是300米。
大头哥哥,应该是 3000米,挺远的。
新知导入
他们俩谁说的对呀?
新知讲解
你能用米与千米之间的关系算算吗?
3千=( )米
5000米=( )千米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新知讲解
3千米=(3000)米
1千米是1000米,3千 米是3个1000米。
我坐3站公共汽车 ,每站约500米, 大约1500米远。
新知讲解
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走100米我大约要用2分钟,从家 到学校我大约要走10分钟,约 500米。
新知讲解
估计一下,从你家到附近的商店大约有多远。
你是怎样估计的?
新知讲解 做一做
估计教室的长、宽 各是多少。
课堂练习 连一连。
5000米
3千米
9000米
2千米
9千米
2000米
3000米
5千米
课堂练习 比一比。 8000米 = 8千米 5千米 > 4000米
500米 < 500千米 12千米 > 12米
课堂练习
小明放学回家,走了3000米,还剩1000米,小明家到学校有多 少米?合多少千米?
3000+1000=4000(米) 4000米=4千米
5000米=( 5 )千米
1000米是1千米,5000 米里面有5个1000米。
新知讲解 做一做 1000
3000
2
3
你看懂了吗?
新知讲解
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新知讲解
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100米我大约要走200 步,从家到学校我走了 600步,大约300米。
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导学案

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导学案临洮县辛店学区高效课堂导学案课题课型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能熟练进行乘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
2、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导学具小黑板乘法(1.找规律)导学+展示课时年级学科1三年级数学下册主备人林金城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30---31页。
重难点熟练进行乘数是整十的乘法练习。
学习过程环节学案导学自主探究学生课前结合学习报自主完成,1.口算40某4=12某40=300某7=课上以二人小组为单位回顾复述回顾内容。
2.说一说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导案学案同伴互助小组合作1.你是怎样进行口算的?引导学生完成课本30页,说一说,并根据30页内容回答问题。
2.比较口算方法你会发现什么?根据你的发现再写出几组算式,3.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计算出结果。
1根据16某3=48,你能直接写出右面算式的结果吗?教师点拨学生仔细观察,小组汇报交流成释疑果解难16某30=160某3=160某30=16某300=总结方法: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在计算时,先取掉末尾的零,用剩下的数字相乘,在得数上补上相同数量的零。
引导学生及时整理数据,并回答问题。
走进生活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练习。
拓展延伸教学效教后反思果测试归纳总结反馈练习根据24某20=480,直接写出下面算式的结果。
240某20=240某2=24某200=每盘能装鸡蛋28个,10盘能装多少个鸡蛋?20盘呢?30盘呢?盘数个数110203015某3=150某30=15某4=150某40=15某6=150某60=15某8=150某80=15某9=150某90=2临洮县辛店学区高效课堂导学案课题课型学习内容1、使学生熟练计算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2、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口算、心算的能力,使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导学具1.找规律练习课课时年级学科1三年级数学下册主备人林金城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30---31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3.3节余多少钱 |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3.3节余多少钱|北师大版一、知识点概述余是指数学中减法的被减数,也就是“剩下”的意思。
在计算的过程中,我们使用减法把被减数里面需要减去的数减掉,最后的余数就是我们要求的结果。
余数这一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用到,比如去超市买东西,付了一定的钱后,收银员需要找零,这个找回的零钱就是余数。
余数的求法也非常简单,只需要用总价减去支付的钱数即可。
二、例题解析例1:小明有10元钱,想买一本《三国演义》,售价7元,请问小明还有多少钱?分析:在这道例题中,小明拥有10元钱,要买《三国演义》这本书,售价是7元,所以小明需要支付的钱数是7元,而他现在拥有的钱是10元,所以我们需要使用减法求出余数。
解:余数 = 总价 - 支付的钱数= 10元 - 7元= 3元答案:小明还有3元。
例2:小红去商场买了一件衣服,付了60元,衣服原价是85元,请问小红找了多少钱?分析:这道题中,小红购买一件衣服,原价是85元,但是她只付出了60元,我们需要使用减法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余数。
解:余数 = 总价 - 支付的钱数= 85元 - 60元= 25元答案:小红找了25元。
三、练习题1. 小华有50元钱,想去电影院看电影,票价10元,请问小华还有多少钱?答案: 40元。
2. 某市政府要修建一条路,预算为800万元。
目前已经完成投资的资金为500万元,请问还需要多少资金才能完成修建工作?答案: 300万元。
3. 小张去商场买了两件衣服,每件衣服的原价分别是200元和300元,遇到打折活动,可以享受全场打8.5折的优惠,请问买了这两件衣服后还剩下多少钱?答案: 745元。
四、总结通过本节内容学习,我们能够了解余数的概念,掌握使用减法求余数的方法。
余数在数学中是一个很常见的概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十分常见。
因此,我们需要多加练习,熟练掌握使用余数的方法,更好地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313单元导学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导学案程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整体备课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更好的完成本册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本册的具体内容及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整体备课: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三年级现有学生31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方面除了重视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还要注意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客观的把全班同学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
好学生的智力较好,很容易学会新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但缺乏问题意识。
中等生学习知识比较扎实,能够自主学习,但思维不够灵活,缺乏创新意识。
差生接受知识比较慢,学习兴趣不高,不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习成绩不佳。
在教学中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二、教材分析三年级上册教材包括四大方面的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应用、统计与概率。
数与代数:克、千克、吨的认识;除法的口算、估算;简单的、稍复杂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及验算;混合运算;口算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混合运算;分数的初步认识与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空间与图形: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在东、西、南、倍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辨别其余七个方向。
初步认识平移、旋转现象;认识周长,会进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实践与综合运用:感知影子长短与时刻变化的关系;合理安排双休日。
统计与概率:可能性的大小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即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意识。
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3.3节余多少钱(1)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3.3节余多少钱(1)北师大版一、知识目标1.掌握钱的基本概念。
2.能够将钱数用数字与符号表示。
3.能够从一组钱中计算出余数。
二、教学重点1.钱数的读法和表示方法。
2.用数字与符号表示钱数。
3.从一组钱中计算出余数。
三、教学难点1.如何在多组钱中快速准确地计算余数。
2.如何将计算过程用表格的方式记录下来。
四、教学内容1. 钱的基本概念钱是指经过国家法定计量单位计算的货币,是社会交换的媒介和物品交换的等价物。
在中国,现行的货币单位是人民币(RMB),而在其他国家则有各自的货币单位。
2. 钱数的读法和表示方法钱数可以用数字、符号等方式表示。
下面是几个例子:•2元5角:2.5元•3元:3.0元•1角:0.1元3. 从一组钱中计算出余数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从一组钱中计算出余数,比如下面这个例子:假设你有100元钱,想买一本书,书的价格是28元,那么你需要计算出还剩下多少钱。
这时,我们可以用下面的表格记录计算过程:钱数100元-28元剩余的钱数72元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原来有100元,扣掉28元后,还剩下72元。
同样的,我们可以将多组钱按照相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下面是一个例子:假设你有以下3组钱:•35元•16元•22元现在你需要用这些钱去买一本书,价格是30元,那么你需要计算出剩下多少钱。
我们可以用下面的表格记录计算过程:钱数35元16元22元-30元剩余的钱数5元6元8元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剩下的钱共计19元。
五、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讲解,引导学生掌握钱的概念及其读法、表示方法,以及余数的计算方法。
2.讨论与归纳法:引导学生讨论多组钱如何计算余数,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方法,并进行梳理和归纳。
六、教学步骤1.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的角度来认识钱的作用和重要性。
2.通过多个例子介绍钱的概念、读法和表示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练习。
3.案例分析:运用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钱数的加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