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本与民主的区别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的区别论文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的区别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f37e62aff00bed5b8f31d19.png)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的区别论文论文摘要:分析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在权利主体、价值目的、实现方式和经济基础方面存在的本质区别和在重视人民作用、反对统治者专权、专利方面存在的一致性。
发展当代中国的民主,应积极培育民众政治参与意识,清除“官本位”思想。
加强法制建设,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论文关键词:民本思想;民主;现代民主;民主建设一、民本论与现代民主思想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的基石,它起源于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
自西周以后,统治阶级就已认识到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因此在中国的传统治国之道中。
民本论一直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在几千年的流传中,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人物对它的表述和理解有所不同,既有程度上的深浅之别,又有角度上的差异,但其基本思想都是一致的,即:民为国本,治国为民,追求民权,反对专制。
“民”是一个政治意义的名词,在古代是指与君、臣相对的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广大庶民。
民为国本,就是说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下层平民是国家存在的根本。
因为民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民是战争胜负、事业成功、王朝兴亡的决定力量。
苟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既然民众是国家的根本。
统治者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
其政治活动就必须为民众服务。
因此,治国就要为民。
于是,爱民、重民,安民、救民,富民、利民和教民,成为统治者治国为民的主要内容。
民权,即是指民众的政治主权和行政参与权。
秦汉以后的封建社会,其基本的政权模式都是君主专制制度,君主拥有最高主权和一切政治事物的仲裁权。
民权思想在传统民本思想中只体现在理论层面上,但是,这种肯定民权、反对专制的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制衡了现实的政治。
民本思想深入到统治者的心中,使其认识到”惟以一人治天下,岂将天下奉一人”之理。
现代民主,主要是指在自由、平等、博爱等精神指导下的西方民主,是我国近代从西方引进的一种政治思想。
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这一思想最终在我国得以确立。
民本与民主
![民本与民主](https://img.taocdn.com/s3/m/460d1d2add36a32d737581bb.png)
“民本”一词最早见于我国的《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民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义非常丰富,主要有以下几层意思:第一,贵民。
重视民心向背。
第二,爱民。
强调爱民如子,关心人民疾苦,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第三,恤民。
主张施仁政,爱惜民力,轻徭薄赋,使人民富足。
第四,护民。
在普通百姓受到强大恶势力伤害时,要敢于为民作主,伸张正义。
由此可以看出,民本思想以人性善为前提,强调的是仁政德治,但这对统治者并不构成强制的规定,它只是将统治者限定在应然的道德范畴和道德自觉中,统治者的道德自觉固然是十分重要的,但道德自觉完全依赖于心性修为,没有外在的强制性。
传统民本思想强调“人治”。
人治社会的法是统治者维护自身利益,巩固最高统治权以及统治,压迫和奴役人民的工具,对统治者来说,它是法宝,对被统治者来说,则是沉重的枷锁统治者超然于法律之上他们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任意修改法律。
王思睿教授认为“用儒学‘道统’来干预‘政统’,儒学和儒士对于皇权专制主义构成一种事实上的制衡力量。
”但是,儒家的这种道德理想主义在传统社会究竟落实了多少?况且,传统中国“民本”是就君主而言的,而“君本民末”是就整个国家而言的。
“以民为本”是统治者标榜的理想境界,是统治者的表面文章,甚至可以说是统治者的愚民政策和手段,在整个国家和社会里并不是以民为根本,没有丝毫的民主政治内涵。
“民”依然是奴,是被统治者,与“君”相比,“民”没有丝毫的平等地位和民主权利。
而且,“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序如冠履之不可倒置。
”儒家的民本意识无论如何都不能超过“忠君”的界限。
可见,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政权的长治久安,其潜在的理念是把封建王朝的君臣凌驾于民众之上,是不平等社会的不平等思想。
二、现代“民主”思想内涵及其实质民主一词则源于古希腊文,最早见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其含义是“人民的权力”和“多数人的统治”。
传统民本与现代民主的含义与区别
![传统民本与现代民主的含义与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82817ffce009581b6bd9ebd9.png)
传统民本与现代民主的含义与区别在高三的复习过程中,明清之际出现的新儒学是一个重点,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思想家们大胆君主专批判制、提出君臣平等、工商皆本、“众治”等具有启蒙意义的思想。
很多同学在分析他们的思想的时候,都提出了一个问题,他们的思想是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与西方同时期的启蒙思想是否一样?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发现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明清之际出现的思想活跃局面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仍然属于传统民本思想的范畴,只是使民本思想达到了极限。
另一种认为,他们已经提出了民本高于皇权的思想,已经超越了传统界限,是民本走向民主的开端。
那么“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到底有什么区别,这是我们在教学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所以,必须明确传统民本和现代民主的含义与区别。
民本思想是在中国数千年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政治文化,是维护皇权的一种柔情政治。
民本思想指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将民众视为治国安邦根本的政治学说,是一种关注、重视人民利益的政治学说。
”儒学家历来都比较重视民本思想,如孔子在论语中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等都是民本思想的体现。
历代的思想家或统治者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民本思想,但是民本思想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不妨探究一下。
孟子说:“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衅,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荀子认为:“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
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
”从孟子和荀子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民本思想有很强的功利性,民本思想一开始就是一种手段和策略,是维护统治者利益的一种方法,无论统治者如何重民、爱民、保民,最终都是维护君本,仅仅将人民作为巩固统治的目的来看待。
再如西汉初年,面对秦朝二世灭亡的事实,统治者和当时的学者又是如何吸取经验教训呢?贾谊认为:“闻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
民本与民主-先秦与古希腊关于政权基础问题比较
![民本与民主-先秦与古希腊关于政权基础问题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4eec2ece284ac850ad02429f.png)
民本与民主——先秦与古希腊关于政权基础问题比较正如人治与法治一样,民本与民主也是中西政治思想史上的一对重要概念。
可以这样说,人治与法治,民本与民主就像两根柱子,分别支撑着中西政治思想两座大厦;又如两块磐石,分别为中西政治思想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治与民本相关联,法治与民主相统一,因而本章与前章关系密切,所以凡前章已阐述清楚的内容,本章不再论述或只是简要提及一下。
民本与民主既有本质区别,又有一定的相同、相通之处,民本论的有些内容甚为精彩。
但从根本上说,民本论已不符合现代政治潮流的发展趋势,民本走向民主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第一节先秦民本论先秦政治家、思想家对于民的地位、性质及其作用的认识,是从民与神、民与君的关系中去认识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最初的重神轻民到重民轻神(或重民远神),再到孟子的民贵君轻论与荀子的君民舟水喻。
这大体上也就是先秦民本论的思想发展过程。
但严格说来,其中“重神轻民”并不属于民本论思想范畴。
民本论思想的萌芽是从“重民轻神”开始的。
但为了叙述方便,对先秦民本论不能不追溯到最初的重神轻民观念。
夏朝建国揭开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序幕。
但夏朝统治者视天帝为最高主宰而轻视民众力量。
夏王朝灭亡后,商朝开明君主有鉴于夏朝灭亡的教训,对民众的力量有所认识,商王盘庚说:“重我民,无尽刘。
”(《尚书·盘庚上》)所谓“刘”,《尔雅·释估》:“杀也。
”即指伤害之意。
整句话意思是说要重民、保民,不要让民众受到伤害。
盘庚迁都即是为了臣民不受洪水的伤害。
但当时的统治集团总体上仍然迷信天命和鬼神,《礼记·表记》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表明殷人以神为本。
商朝最后一位帝王纣王在面临灭亡时,还说:“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尚书·西伯勘黎》)但是天并没有保住纣的王位,在牧野之战中,由于民众的阵前倒戈,商朝竟然被弱小的周王朝所取代。
周初统治者在反思商朝灭亡的教训时,认识到了民众是决定王朝命运的关键力量,天命不可靠,民心才可畏,他们慨叹:“天命靡常。
再论把“民主”与“民本”区分开来
![再论把“民主”与“民本”区分开来](https://img.taocdn.com/s3/m/002308d0d15abe23482f4da9.png)
生 的信 ,我还有些 怀疑 他是否低估 了国人 的政 治思想水平 。后仔细想想 ,又觉得他的论点不
无根据。
为什 么这样说 呢?追本溯 源 ,中国人 之有 民本思想 ,据郭沫若 的说法 ,大约源 自周公。 他 在 所著 《 青铜 时代 》 中 “ 先秦 天 道观 之 进 展”一文里 ,谓周人之有 “ ”的思 想是起 自 德 周公 ,而 “ 修德”则是 以民为对象 的。后来 ,
此结束 了。”切 尔诺 贝利事件后 ,全 国掀起 了
一
场 带 有 明显 政 治 色 彩 的 生 态 运 动 。在 受 害特
别 大 的乌 克 兰 和 白俄 罗 斯 m 现 了 社 会 运 动 ,指
罪”。
责 中央政权对这些地 区的居民犯有 “ 危害种族 许 多 问题 的注 意 和 解 决 。 第 四 ,在对事故原 因的分析评 价上 ,苏共
高层 内 部 出 现 分 歧 。戈 尔 巴乔 夫 批 评 垄 断 、不
负责任 ,不拿人 的生命 当回事 ,只追 求产量的
做 法 。在 7 3 月 日政 治 局 会 议 上 ,戈 尔 巴 乔 夫 说
现 在 最 重 要 的 是 核 电 站 的 安 全 ,批 评 “ 站 电
重 民众 的知情 权与监督权 。苏联 习惯 于靠强大
19 年在武汉 《 江 日 》上发表 “ 98 长 报 民主 ,就
是 让 人 民 自己作 主 ” 。李 慎 之 先 生 了解 这 一 情
听 ” (《 尚书 ・ 周书 ・ 泰誓 中》 )等等 ,说 :虽然近年来 02
“ 步 ”舆 论 就 “ 进 民本 非 民主 ”问题 达 成共
的 宣 传 力 量 粉 饰 现 实 ,掩 盖 矛 盾 ,报 喜 不 报
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
![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ae0f74090740be1e650e9a1f.png)
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属于政治思想的两个不同范畴,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民本”就是以民为本,把人民大众作为统治的根本,以人民大众的利益和需要作为统治阶级制定政策和制度的出发点;“民主”,即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强调“由民作主”。
他们的区别表现为一下的几方面:一、主体不同“民本”的主体是体现封建伦理道德的权力代表,主要指儒家知识分子及其服务的对象封建统治阶级.儒家的政治家、思想家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将符合封建伦理道德和君主统治的思想通过统治强力上升到国家意志的高度,按照儒家的政治主张来保护和管理普通的百姓,按照儒家理想主义的政治要求来改造人民、指导人民,使其思想、言论、行为更加符合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而“民主”的主体是拥有民主权利的人民大众。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国家一切事务中处于主人翁的地位。
国家的主人只能是人民自己,人民自觉行使民主权力,自己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二、客体不同所谓客体,是一事物改造和作用的对象。
“民本”是以封建统治和君主权力为前提,对人民大众的一种道德和政治上的要求和希望,使广大人民的思想和行为符合封建统治的要求,统治者往往推行愚民政策,一定程度上关注百姓的经济生活要求。
因此,民本思想的客体就是百姓的思想、个体行为以及生产生活状况。
“民主”的客体是民主权力及其运用。
民主的目标在于使民主的主体正确认识和理解民主的科学内涵,增强民主意识,自觉行使民主权力,提高民主的能力,不断完善民主的保障体制,此外还需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总之,人民的民主思想、民主观念、民主行为、民主制度等是民主的改造对象,即民主的客体。
三、根源不同民本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实现封建君主专制的长治久安和实现自身一定的政治追求而继承前人陆续提出的,。
民主思想根源于西方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民主主张,是为了反对封建思想,推翻封建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服务的,这是民主思想的阶级根源和历史根源。
民本与民主比较分析
![民本与民主比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5549fc6eefdc8d377ee3260.png)
民本与民主比较分析【内容摘要】民心的向背和民意的支持与否,是中国传统封建王朝统治能否稳固的基础,由此衍生出了民本思想;然而古雅典人坚持认为:政治权力是公共的,公民人人平等,享有政治权利,民主思想由此在西方不断发展.时至今日,民本与民主仍是政治学研究难以避开的话题,本文就简要对民本与民主的区别、联系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民本与民主;基本内涵;经济基础;政治主体;实现手段;联系民本与民主是研究政治学必须面对、难以避开的两个词汇。
民本思想赖以存在的封建经济基础虽然已经不存在了,但是民本思想有其合理性,对当今政治生活的建设仍有巨大的重要意义。
民本思想中也含有一些民主的内容,因此就造成了民本与民主具有相似的一面,很多人就产生了这样的误解:将这民本与民主混为一谈,把两者等同起来。
本文就旨在对民本与民主做简要比较分析,以弄清两者的本质不同,从而加深人们对这个政治学基本范畴的理解.一、民本与民主的词源学解释和基本内涵不同.从字面上来看,民本就是以民为本,民主词源于希腊字“demos”,意指人民当家作主。
两者的基本内涵也稍显不同。
从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角度分析,民本思想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四个内容:(一)敬德保民,民本与天命一致。
这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民本思想.《尚书·蔡仲之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因此如果统治者希望统治世代延续下去,就必须敬德保民.(二)施仁政,保民而王。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制民之产,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百姓就能拥戴君王。
(三)民惟邦本,百姓是国家的根本。
贾谊《新书·大政上》“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
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
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
”(四)君舟民水,民贵君轻。
荀子:“君舟者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浅议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
![浅议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e9d93d20bd64783e09122b81.png)
方 的民主思想对人性本身是怀疑 的,认为绝对 的权 政府主义。所 以,应当在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 间 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仅仅依靠人 的道德 自律是不行 寻找结合点。当前 ,社会上出现 的集体荣誉感缺乏 的 ,只 有法律 这个 客观 、稳定 的标尺 才能发 挥作 甚至损人利己等道德问题 已经严重 阻碍了社会的发 用 。民主 的实质就 是用 法律对权 力进行 制约 与平 展 。对此 ,我们可 以吸收民本思想 中蕴含的整体 意 识 ,倡导 、培养团队精神和协调能力, 实际上就是对 衡。 依 附还是参与?民本思想以依附型政治文化为基 整体概念的认 同和强调 。同时,在政治法律领域存 础。 古代的民本主义者把人 民的幸福寄托在圣君 、 贤 在 的上令不能下达 、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的政令不通 相身上 , 希望统治者 “ 民如子” 把人 民的命运完 及不 同位阶法律所产生 的矛盾冲突等问题 ,也是未 爱 , 全交给统治者 。而统 治阶级也采取奴化教育和 愚民 能正确处理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之 间的关系所 导致 政策, 刻意培养人 民的依 附意识 , 正所谓 “ 民可使由 的后果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的今天 ,社会 各 之, 不可使知之” ( 自 《 选 论语 ・ 泰伯》) 。民主制度 方面 的主体都应该正确认识到 ,只有谋求集体的发 则包含了一系列对公民政治权利保 障的相关制度 。 人 展才能获得 自己的发展。 民当家作主 , 自然要参政议政。因此 , 民主是与参与 以民本 为鉴,警惕 由民本思想衍 生 的 “ 为民作主 ”
浅 议 民 本 思 想 与 民 主 思 想
。 阮丽铮
7 1世 建设具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民主 ,要继承 中 蒙运动 。欧洲启蒙运动是发生在 l 世纪~ 8 场反 封建 、反教会 的 资产 阶级 思想 文化解 国传 统民本思想 中的有益成分 。中国传 统民本思想
试论民本与民主的区别
![试论民本与民主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add6099fdaef5ef7ba0d3c34.png)
论述民本与民主的区别民本语出《尚书·五子之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意思是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巩固,国家才能安宁。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表达了一种君轻民贵、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
民主一词源于古希腊问,最早见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它由“人民”和“权利”两个词组合而成,即“人民的权利”、“人民主权”和“多数人的统治。
民本思想是封建时代、君主专制时代的产物,是为专制政体服务的;民主思想是后君主专制时代的产物,是为现代共和政体、人民政权服务的。
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
一、民本主张“君权天授”,民主主张“主权在民”民本思想是从统治者的立场出发的,而不是从人民的立场出发的,为政以民为本,是为了统治者能得天下并保天下。
民本既强调“民以君为主”,又强调“君以民为本”,是与“君权天授”思想联系在一起的。
《孟子·万章上》:“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
”说明了君主的权力是天授的,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任何人都不得分享。
而民主思想是以人人平等为根本原则的,强调“主权在民”,人民是一切权力的来源,政府是由于人民的委托才获得了权力,这种权力必然要受到人民的监督。
如《美国独立宣言》:“为了保障这些权力,所以才在人民中间成立政府。
”、“政府的正当权力,则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
”和杰斐逊:“政府是经过受其治理的人民的同意才获得权力的。
”二、民本提倡“为民作主”,民主主张“当家作主”民本思想从君主民从的关系出发,确定了民在国家、社稷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倡的是为民作主,而非人民作主。
民本思想认为君主的责任是治理好国家,管理好百姓,君主和官员就是民众的父母,他们的贤能和勤奋程度决定了国家的治理状况。
如《孟子·梁惠王上》:“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孟子认为,如果君主不为民谋生,则是罪人,寄希望于君主通过实施仁政、德政,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却从不想到如何让百姓自己去争取、去实现自己的权利。
简论民本与民主_人本之异同
![简论民本与民主_人本之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4cfd461e0b4e767f5acfcebc.png)
2001年3月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M ar.,2001 第14卷第1期 Jou rnal of Sh iyan T echn ical In stitu te V o l.14N o.1 简论民本与民主、人本之异同严炳洲(十堰市政协,湖北 十堰 442000)[摘 要] “民本”与“人本”、“人道”相联系。
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时期,直到今天,封建残余依然存在,借助“人道”反对“神道”、借助“人权(民权)”反对“君权”、“特权”具有积极意义。
在新旧体制大转轨的今天,注重“人本”,弱化“物本”;突出“民本”,淡化“官本”;发展民主,消除专制;从“权力经济”(“命令经济”)走向“自主经济”,从传统计划经济走向现代市场经济,从大一统的“国有国营”走向“混合经济”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官本位”的淡化是不可逆转的;相应过大的官权(权力)尤其是种种特权的削弱及依法规范是必然的。
借鉴利用“民本”思想武器时,把握“民本”与“民主”、“人本”的联系与区别是必要的。
[关键词] 民本;民主;人本;民权;官本;异同[中图分类号] C93;D0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4738(2001)0120027205α一“以民为本”(“民本”),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作为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主流,历来并无异词。
就国际范围而言,“民本”是与“人本”相联系的,“人本”又是一个与“人道”相联系的。
H um an is m u s(源于拉丁文hum anu s),译为“人道主义”,容易因现在流行的含义而偏重于道德方面,所以译作“人文主义”更为恰当[1](P80)。
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家提出了人道主义,主张以“人道”反对“神道”,以“人权”反对“君权”。
《人权宣言》中提出了“主权在民”等重要原则。
费尔巴哈的《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1842年)和《未来哲学原理》(1843年),从批判宗教的角度,提出了“将神学转变为人本学”的观点。
民主与民本的分别
![民主与民本的分别](https://img.taocdn.com/s3/m/b8615665a5e9856a561260a5.png)
形式 • 3. 民本-其思想的基礎在道德方面,主要是性善論-
人應擴充善性,推己及人 • 民主-其思想的基礎在政治法律方面,主要是天賦
人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思想。
•「民本」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民本思想也稱為民貴思想。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兩者俱表示人民為國家的根本,有最大
的重要性。
•「民本」與「民主」的分別:
民本與民主的差異之處
• 1. 民本-以人民為邦本 • 民主-以人民為主宰 • 2. 民本-人民無行使其約束和改變政府的權力的合法
民主與民本的分別
民主的定義
• 「民主」的原義為「人民統治」 或即「由大多數人統治」之意。 一般指和專制、獨裁相對立的一 種政治思想與制度。古代與 Nhomakorabea代的民主
•在古希臘時: 它指由成年男性自由民 組成的公民大會有權制訂法律
•在近代時: 它指議會制和公民享有的 選舉權、被選舉權及其他自由權利
民本定義
民本和民主
![民本和民主](https://img.taocdn.com/s3/m/ac1895d528ea81c758f57899.png)
民本和民主--先秦和古希腊关于政权基础问题比较民本与民主既有本质区别,又有一定的相同、相通之处,民本论的有些内容甚为精彩。
但从根本上说,民本论已不符合现代政治潮流的发展趋势,民本走向民主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第一节先秦民本论先秦政治家、思想家对于民的地位、性质及其作用的认识,是从民与神、民与君的关系中去认识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最初的重神轻民到重民轻神(或重民远神),再到孟子的民贵君轻论与荀子的君民舟水喻。
一、民为邦本“民为邦本”是先秦民本论的最基本的含义,意谓民众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力量。
它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1、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为社会政治各项生活提供了经济基础。
2、民众是国家兴亡和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力量3、民众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主要力量正是基于上述诸方面的原因,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口号:“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荀子则提出了君民舟水之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 这两句话深刻表明了民的地位、性质及其历史作用,是先秦“民为邦本”的最高表现形态。
二、立君为民在先秦思想家看来,君主是上天为了民的需要才设立的,既然民众是国家的根本,不仅养育了统治者,而且决定着国家兴亡和事业成败,那么作为国家君主就必须重民、爱民,为民众服务,这样才能赢得民众拥护,从而做到长治久安。
所以,先秦民本论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大力阐发“立君为民”的思想,那么,君主怎样做到治国为民呢?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1、思想上重民、爱民2、经济上利民、富民3、政治上安民、济民4、文化上教民、育民三、民本论中的民主性思想成分先秦民本论内容丰富,不仅包含了上述“民为邦本”和“立君为民”的思想内容,而且另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涉及到了民主思想内涵,可称之为民本论中的民主性思想成分。
1、“天下为公”(天下为天下人所有)2、主权在“天”(民众是权力的来源)3、“立法利民”(权力为民众服务)4、“谋及庶人”(政治决策参考、听从民意)5、“监于民意”(权力必须受到监督)6、“恭行天罚”(民众有权利对暴政进行革命)据《尚书》记载,不管是商汤伐夏桀,还是周武王伐商纣,都是打着“恭行天罚”的旗帜进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民本与民主的区别民本语出《尚书·五子之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意思是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巩固,国家才能安宁。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表达了一种君轻民贵、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
民主一词源于古希腊问,最早见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它由“人民”和“权利”两个词组合而成,即“人民的权利”、“人民主权”和“多数人的统治。
民本思想是封建时代、君主专制时代的产物,是为专制政体服务的;民主思想是后君主专制时代的产物,是为现代共和政体、人民政权服务的。
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
一、民本主张“君权天授”,民主主张“主权在民”民本思想是从统治者的立场出发的,而不是从人民的立场出发的,为政以民为本,是为了统治者能得天下并保天下。
民本既强调“民以君为主”,又强调“君以民为本”,是与“君权天授”思想联系在一起的。
《孟子·万章上》:“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
”说明了君主的权力是天授的,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任何人都不得分享。
而民主思想是以人人平等为根本原则的,强调“主权在民”,人民是一切权力的来源,政府是由于人民的委托才获得了权力,这种权力必然要受到人民的监督。
如《美国独立宣言》:“为了保障这些权力,所以才在人民中间成立政府。
”、“政府的正当权力,则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
”和杰斐逊:“政府是经过受其治理的人民的同意才获得权力的。
”二、民本提倡“为民作主”,民主主张“当家作主”民本思想从君主民从的关系出发,确定了民在国家、社稷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倡的是为民作主,而非人民作主。
民本思想认为君主的责任是治理好国家,管理好百姓,君主和官员就是民众的父母,他们的贤能和勤奋程度决定了国家的治理状况。
如《孟子·梁惠王上》:“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孟子认为,如果君主不为民谋生,则是罪人,寄希望于君主通过实施仁政、德政,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却从不想到如何让百姓自己去争取、去实现自己的权利。
而民主思想主张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具有天赋权利,政府的统治权由人民授予,只能按照人民的意志及全体人民制定的宪法进行管理国家,不能代替人民作主。
正如林肯所说的“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即是“民有、民治、民享之政府”。
三、民本的思想渊源是性本善,民主的思想渊源是性恶论民本的思想渊源在于孟子人性本善良的思想,强调君王要道德贤良和聪慧。
如《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表示人皆有不忍之心,君王也有不忍之心,君王会采取一些顺应民心的“仁政”“德政”措施来治国爱民。
而民主思想的渊源在于人性本恶论,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性中包含社会性、趋善性、理性,以及欲望与兽性,同时指出:“必须用法律来订立有效的教育,人欲没有止境,除了教育,别无节制的方法。
”著名的麦迪逊原理认为,如果不受到外部制约的限制,任何既定的个人或个人群体都将对他人施行暴政,而任何权力的集中都将导致外部制约的解除。
所以,民主的思想特别强调权力的制约和法律基础。
四、民本寄希望于君王的自我约束,民主则更注重制度建设民本思想用“天意”、用“仁道”来限制和约束君王行为,加强对君主和官吏的品德培养和人格塑造,希望他们重民、爱民、利民。
如《孟子·离娄上》:“人不足与逋也,政不足间也。
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一正君而国定矣。
”意思是说,人事不值得过于指责,政事不值得过于非议。
只有君子才能够纠正国君内心的错误。
国君仁,就没有人不仁;国君义,就没有人不义;国君正,就没有人不正。
因此,只要国君品行端正,国家就安定了。
如“敬德不谄”的典故,说的是唐俭与唐太宗下棋时得罪太宗,被太宗贬官后,太宗还觉得不解气,要尉迟敬德指证唐俭有怨言,但唐太宗在尉迟敬德的多次拖延时间下,怒气渐消,心绪平静,能够冷静思考事情的前因后果,认识到自己太过小气,差点枉杀唐俭。
而民主从“主权在民”思想出发,注重国家制度的建设,如建立自由普选、新闻自由、三权分立、多党制和军队国家化等等基本制度。
在官员的任命和对各种社会问题的处理等方面,都必须以法律为准则,目的是限制和约束政府的权力。
参考资料:《孟子·离娄上》:“人不足与逋也,政不足间也。
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一正君而国定矣。
”译文:“人事不值得过于指责,政事不值得过于非议。
只有君子才能够纠正国君内心的错误。
国君仁,就没有人不仁;国君义,就没有人不义;国君正,就没有人不正。
因此,只要国君品行端正,国家就安定了。
”《朝野金载》:吏部尚书唐俭与太宗,争道。
上大怒,出为潭州。
蓄怒未泄,谓尉迟敬德曰:“唐俭轻我,我欲杀之,卿为我证验有怨言指斥。
”敬德唯唯。
明日对云,敬德顿首曰:“臣实不闻。
”频问,确定不移。
上怒,碎玉珽于地,奋衣入。
良久索食,引三品以上皆入宴,上曰:“敬德今日利益者⑩各有三,唐俭免枉死,朕免枉杀,敬德免曲从,三利也;朕有怒过⑾之美,俭有再生之幸,敬德有忠直之誉,三益也。
”赏敬德一千段,群臣皆称万岁。
译文:吏部尚书唐俭与唐太宗下棋,唐俭争着把棋子布于有利位置。
唐太宗大怒,把他贬为潭州刺史。
皇上蓄积的怒气并未发泄完,对尉迟敬德说:“唐俭轻慢于我,我想杀他,你为我证实唐俭有(对皇上的)怨言和指责。
”敬德恭敬地答应了。
第二天在当堂对证时,敬德叩头说:“臣实在没有听说。
”多次问他,依旧确定不变。
唐太宗发怒,把玉珽砸碎在地上,拂袖进入内室。
过了很久,唐太宗吃饭,招来三品以上的官员都赴宴,皇上说:“敬德现今这样做的利处和益处各有三样,唐俭避免冤枉而死,我避免错杀大臣,敬德避免委曲顺从,这是三大利处;我有了改过的美德,唐俭有了再生的侥幸,敬德有了忠直的名誉,这是三大益处。
”赏给尉迟恭绸缎一千匹。
群臣一齐高呼“万岁”。
有关民本与民主问题的比较与说明正如人治与法治一样,民本与民主就像两根柱子,分别支撑着中西政治思想两座大厦。
人治与民本相关联,法治与民主相统一。
民本与民主既有本质区别,又有一定的相同、相通之处。
但从根本上说,民本论已不符合现代政治潮流的发展趋势,民本走向民主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先秦政治家、思想家对于民的地位、性质及其作用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最初的重神轻民到重民轻神(或重民远神),再到孟子的民贵君轻论与荀子的君民舟水喻。
民本论主要内容包括民为邦本、立君为民以及一些民主性思想成分。
民本站在君主立场,表达的主要是一种道德诉求,旨在限制和约束君主行为,重在对君主和官吏的品德培养和人格塑造,它的核心是爱民利民;民主思想主要内容包括主权在民、法律至上与权力制约思想。
民主站在民众立场,表达的是一种权力诉求,旨在限制和约束政府权力,重在国家制度的建设,它的核心是主权在民。
民本与民主的内涵也有相通之处。
两者都认为民是国家的基础和根本,都重视民生、民用问题。
在民权方面,唐尧、虞舜不把“天下”视为私家所有,以“禅让”方式实现政治权力交接。
先秦民本论从中概括、提炼出“天下为公”的思想理念。
孟子认为,这不是由天子本人意愿所决定的,而是由“天”与“民”共同决定的。
但“天”是虚的,“民”才是实质的。
这种观念与古希腊“主权在民”思想具有一定相通之处。
但问题在于,这种主权在“天”并不能表现为一种实际的可操作的制度。
而古希腊雅典时代由梭伦改制所规范的“议事会”制度,一开始就把执政官权力限制在“议事会”的民意监控之下。
执政官由民众选举产生,从根本上解决了政治权力与民意的关系问题。
雅典城邦的“主权”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表现为“在民”,即主权落实在雅典公民。
民主思想肯定人民是一切权力的来源,政府是由于人民的委托才获得了权力,那么这种权力必然要受到人民的监督。
民主的提出是为了防范个人专权和独裁现象,保障多数人的利益。
因此,民主是与专制相对立的。
“相比之下,民主制的思想基础是重视人和人的价值,承认人的政治能力,主张在一定范围内每个人都有以平等身份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
”民本论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巩固和维持帝王的统治地位。
“立君为民”思想把解决民生问题的注意力放在所谓“明君”和“清官”身上,所以民本论既强调“君以民为本”,又强调“民以君为主”,而不是对民权自身的追求与肯定。
它给民众带来的不是一种民主权利意识,而是一种奴性依附意识。
先秦民本论与君主专制构成了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民本思想以其特有的方式既保证了尊君观念的实施,又约束着绝对尊君思想。
尊君思想以民本为前提,而民本思想又是以尊君为指归。
特别需要说明两点:其一,古希腊的公民权利与现代公民权利,两者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
事实上,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中权利观念的出现与成熟,还有古罗马、基督教和古代日尔曼思想的影响。
其二,君主集权制度虽然一直占据着中国古代政治的主导地位,但历代大多数的统治者都把民本思想当作治国的指导思想,民本思想也不断渗透人心,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从汉唐盛世到康乾盛世,都与最高统治者自觉贯彻民本思想有密切关系。
这些帝王都比较重视民力、民心,关心民生、民用。
由于民本与尊君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在实际政治行为中,君权才是实质的,是整个政治行为的核心,所以民本论不可避免地与君主、与人治联系在一起;而古希腊民主,一般是与法治相互依赖。
在民主体制里,法律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民主只有经过法律化,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国家制度。
没有法律根据的民主,是十分危险的民主,不仅会遭到敌对者的破坏,甚至自身也可能误入歧途,产生异化,从民主的初衷出发,却以背叛民主告终。
不少人把民主简单理解为多数人决定,而多数人决定的就是真理,就没有失误。
但却没有注意到,多数人决定中可能还有多数人的错误。
只要有多数人的错误存在,就可能背离真理,出现失误。
所以,那种把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制视为民主的天经地义的体现,其实是一种莫大的误解。
民主发展到现代,保障少数人意见的发表应当成为民主的重要内容。
当拥有真理的少数人说服了多数人,或多数人赞同了少数人意见的时候,多数人的失误就可以为民主所纠正。
所以,在民主制度中,允许少数人对既有民主决定表示怀疑,尊重少数人发表不同意见,就成了关键。
这是因为在民主制度中,“多数人的决定”是被法律所当然确认和保护的,而要尊重少数人,允许他们发表不同意见,就更需要有法律的保护。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民主造成多数人的专制或者暴政。
但到明清以前,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基本上没有什么更大、更新的突破和发展。
这也表明民本论存在很大的缺陷。
那么这个缺陷究竟是什么呢?从思维模式上说,民本论始终强调民为邦本,总是致思于用“天意”、用“仁道”来约束、规范统治者的言行,希望他们重民、爱民、利民,却从不想到如何让百姓自己去争取、去实现自己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