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试讲高中数学教案二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

高中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

高中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高中数学教制改革与数学教育的发展;2. 了解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体系;3. 掌握高中数学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4. 学习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思维方式和策略。

二、教学准备1. 数学教育相关的材料和书籍;2. 学生的作业试卷及答案;3. 白板、文具和电子设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高中数学教育的发展和数学教育的改革历程,引发学生对高中数学教育的兴趣和关注。

2. 讲解(25分钟)a.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的介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也在不断的更新完善。

教师讲解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和本学科教材的体系结构,让学生了解新课改的宗旨、目标和任务。

b. 高中数学教学基本方法和技巧:教师讲解高中数学教学中常用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等方式,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学习更加有趣。

c.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思维方式和策略:教师让学生了解高中数学教学中所需要的思维方式和策略,如:发现问题、探究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律等。

3. 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给学生分发数学题,并让学生在班内互相讨论,发现其中的问题和难点,提出解决方案并展示出来。

教师分别针对每个方案进行点评,学生在吸取教师的意见后再进行修改和完善。

4. 课堂小结(10分钟)教师通过本次教学,让学生掌握高中数学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学习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思维方式和策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以及成绩的提升。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课堂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案例分析中、点评学生的作业时,尽可能保持中立和客观,让学生真正地理解知识的精髓。

教师招聘高中数学试讲教案

教师招聘高中数学试讲教案

教师招聘高中数学试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解方程与不等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及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解一元一次方程及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2.实际问题的转化与解决。

三、教学内容:
1.方程与不等式的基本概念。

2.解一元一次方程及不等式的方法。

3.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解方程与不等式的重要性。

2.讲解:依次讲解解一元一次方程及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示范解答。

3.练习:让学生进行一定数量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4.拓展: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题目,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

5.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展示解题方法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
1.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通过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
解方程与不等式
1.解一元一次方程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3.实际问题的转化与解决
七、作业布置:
1.完成课堂练习题目。

2.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高中数学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数学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数学面试试讲教案【篇一:教师资格证试讲高中数学教案一】教案一(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课时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题目: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二、教学时间:45分钟三、授课人数:四、课时:1课时五、课型:六、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2.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七、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八、学法与教学用具:1. 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2. 教学用具:投影仪.九、教学思路:(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在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你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2. 接着教师指出: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二)研探新知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9个实例:(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4)所有的正方形;(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7)方程的所有实数根;(8)不等式x?3?0的所有解;(9)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9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9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a,b,c,d?表示.(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2)我国的小河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解.3. 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并说明理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4.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如果用a表示高—(3)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用a表示高一(3)班的一位同学,b是高一(4)班的一位同学,那么a,b与集合a分别有什么关系?由此引导学生得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两种:属于和不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2)如果用a表示“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组成的集合,则中国.日本与集合a的关系分别是什么?请用数学符号分别表示.(3)让学生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第1题.5.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数集扩充过程,然后阅读教材中的相交内容,写出常用数集的记号.并让学生完成习题1.1a组第1题.6.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要表示一个集合共有几种方式?(2)试比较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在表示集合时,各自有什么特点?适用的对象是什么?(3)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使学生弄清楚三种表示方式的优缺点和体会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

教师资格证试讲高中数学教案

教师资格证试讲高中数学教案

教师资格证试讲高中数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方法一、教学目标1. 理解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教学目标。

2. 掌握常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3. 学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地传授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和方法。

2. 探究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践法: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4. 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分析一、教学内容1.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教学目标。

2. 常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3. 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的制定。

二、内容分析1.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2. 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确保教学的有序进行。

第三章:教学实施与评价一、教学实施1. 教学活动的组织与指导:明确教学目标,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2. 教学资源的利用: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工具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学反馈与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评价1. 学生学习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测验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 教学反思与评价: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评价自己的教学效果,寻找改进的方法和策略。

3. 教学评价的反馈:将教学评价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和学校,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第四章:教学案例与分析一、教学案例1. 案例一:实数与数系的教学2. 案例二:函数的性质的教学3. 案例三:几何图形的教学二、案例分析1. 案例分析一:实数与数系的教学2. 分析学生的学习成果和问题,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高中数学教资面试教案

高中数学教资面试教案

高中数学教资面试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掌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和技巧;
3. 能够应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其应用。

难点: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进行求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简单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并举例说明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5分钟)
1. 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标准形式和一般形式;
2. 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包括因式分解法、配方法和公式法等;
3. 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学生掌握不同解法的应用场景和技巧。

三、综合练习(20分钟)
1. 给学生提供一系列的一元二次方程综合练习题,包括简单的习题和应用题;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并及时纠正错误。

四、应用实例分析(10分钟)
1. 教师给学生提供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尝试将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题思路,分享自己的解题方法。

五、课堂总结(5分钟)
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单总结,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通过讲解和综合练习,让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
可以结合更多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高中数学教资面试优秀教案

高中数学教资面试优秀教案

高中数学教资面试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性质。

2. 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3. 能够通过实际问题建立并解决一元二次方程。

二、教学重点:
1.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性质。

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二次方程的含义和解法。

2. 基本解法和实际问题解法的结合。

四、教学准备:
1. 教案
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材
3. 实物或实例题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让学生猜测方程的解法,引导学生思考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

2. 演示:解释一元二次方程的含义和性质,重点解释二次项系数对方程根的影响,引导学生通过变形消元、配方等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3.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做到举一反三,熟练掌握解题方法。

4. 实践: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建立一元二次方程,解释方程的意义,并运用所学方法进行求解。

5. 总结:总结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梳理解题思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性质,掌握解题方法。

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入更多生动有趣的实例,增加学生的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高中数学教案教师招聘试讲

高中数学教案教师招聘试讲

高中数学教案教师招聘试讲教学内容:高中数学解方程与不等式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

2. 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

教学难点: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小班教学工具3. 练习题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老师简单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提出解方程与不等式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二、讲解解方程(10分钟)1. 老师首先简要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并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方程的过程。

2. 老师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

三、练习与巩固(15分钟)1. 老师给学生布置一些简单的解方程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老师适时给予学生解题建议,并纠正错误。

四、讲解解不等式(10分钟)1. 老师简要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和解法,引导学生理解不等式的含义。

2. 老师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

五、练习与巩固(15分钟)1. 老师给学生布置一些简单的解不等式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老师适时给予学生解题建议,并纠正错误。

六、实例分析(10分钟)1. 老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并引导学生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老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七、作业布置及课堂小结(5分钟)1. 老师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2. 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并鼓励学生在家多加练习。

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也有所提高。

教资数学面试高中数学教案

教资数学面试高中数学教案

教资数学面试高中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复习高中数学知识,准备面试工作
2. 提高数学运算能力和解题能力
3. 增强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内容:
1. 复习代数学
2. 复习几何学
3. 复习概率论和统计学
教学步骤:
1. 导入环节:通过解决一个简单的代数或几何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2. 复习知识点:分别复习代数学、几何学、概率论和统计学的重点知识点,包括基本概念、公式和定理等
3. 解题练习: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解题练习,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等不同类
型的题目
4. 拓展训练:提供一些较难的问题或挑战性的题目,让学生进行拓展训练,增强解题能力
5.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教学工具:
1. 教科书和课件
2. 黑板和粉笔/白板和马克笔
3. 练习册和试卷
4. 计算器
评估方法:
1. 经常性的小测验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 课堂练习和作业答题情况的评估
3. 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来全面评估学生的数学水平
教学反思:
1. 学生对不同类型题目的掌握情况如何?
2.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错误有哪些?
3. 需要进一步加强哪些知识点的教学?
教学延伸: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训练,开展数学建模和创新性的数学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教学结束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们对高中数学知识已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希望大家可以继续努力,为应对面试做好充分准备。

祝愿大家取得好成绩!愿你们在数学的海洋中航行顺风!。

高中数学试讲教案全部

高中数学试讲教案全部

高中数学试讲教案全部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关于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解析式和图像特征,并能够运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 了解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包括拐点、凹凸性等;
2. 掌握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及图像特征;
3. 运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入二次函数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 讲解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及图像特征,引导学生进行练习;
3. 分组讨论,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
4. 整合课堂知识,进行小结和总结。

四、教学方法:
1.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和探索,深入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
2. 群体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运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
1. 课后布置相关练习,随堂和课后进行评价;
2. 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3.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成绩进行评估,及时反馈。

六、教学资源:
1. 教学课件:包括二次函数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应用案例;
2. 教辅材料:提供相关练习和案例分析;
3. 多媒体设备:使用投影仪等设备进行教学展示。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启发式教学法和群体讨论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和应用。

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互动性。

高中数学教资面试的教案

高中数学教资面试的教案

高中数学教资面试的教案
教学内容:通过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和公式法三种解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具准备:教科书、黑板、彩色粉笔、实际问题练习题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引入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引起学生对解题的兴趣。

2.讲解:依次介绍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和公式法三种解法的步骤和应用范围,同时举例说明每种解法的具体步骤。

3.练习:组织学生进行练习,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解题,巩固所学知识。

4.实际问题解决: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方法进行解决,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6.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习题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思路,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要注重实际问题的应用,让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

高中数学面试教资教案

高中数学面试教资教案

高中数学面试教资教案
教案标题:解析几何中的重要定理——勾股定理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勾股定理的定义和应用,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几何问题。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独立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复杂几何问题。

教学准备:黑板、彩色粉笔、勾股定理的相关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勾股定理的定义和几何意义,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讲解(15分钟)
1. 教师通过示意图展示勾股定理的几何意义;
2. 教师讲解勾股定理的具体表述和推导过程;
3. 教师通过几个例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的应用方法。

三、练习(20分钟)
1.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勾股定理的运用;
2.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练习,解决一些复杂的几何问题。

四、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勾股定理在解决几何问题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
2. 要求学生通过思考和实际应用来深入理解勾股定理的应用。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练习来巩固和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帮助他们建立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

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其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资格证试讲高中数学教案

教师资格证试讲高中数学教案

教师资格证试讲高中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高中数学的基本概念、公式、定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和引导,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函数的概念与性质1.1 函数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1.2 函数的性质(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1.3 函数图像的识别与分析第二章:三角函数2.1 三角函数的定义与图像2.2 三角函数的性质(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2.3 三角函数的应用第三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3.1 指数函数的定义与性质3.2 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性质3.3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应用第四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4.1 不等式的定义与性质4.2 不等式组的解法与应用4.3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与应用第五章:函数的极限与导数5.1 函数的极限概念5.2 导数的定义与计算法则5.3 导数的应用(单调性、极值、最值)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 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具、实例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兴趣。

3. 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与评价。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过程、合作表现等,给予及时的反馈与指导。

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等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综合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进步。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资源。

教招面试高中数学教案

教招面试高中数学教案

教招面试高中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数学
教学目标:通过招聘面试,检验应聘者的数学知识和教学能力教学对象:高中数学教育专业应聘者
教学时间:60分钟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介绍教师身份和教育经历
2. 简单谈论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二、数学知识考察(25分钟)
1. 解答常见数学题目,如代数、几何、概率等
2. 分析题目解答过程,注重应聘者的思维逻辑和解题能力
三、教学能力考察(20分钟)
1. 就一道数学难题,要求应聘者展示解题思路和讲解方法
2. 评价应聘者的教学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总结(10分钟)
1. 结合应聘者的表现,评价其数学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2. 提出问题和反馈意见,为招聘决策提供参考
教学材料:
1. 常见数学题目
2. 数学难题一道
教学评价标准:
1. 数学知识水平:应聘者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解题能力:能否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
3. 教学能力:能否清晰表达思路,有效传授知识给学生
4. 沟通能力:与面试官的交流和互动是否顺畅
教学反馈:
1. 针对应聘者的表现,提供细致的评价和建议
2. 对应聘者的优势和不足进行总结,为后续招聘决策提供参考(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数学教案

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数学教案

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高中数学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图表解答数学问题
2.能够分析和解释图表中的数据
3.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和运用图表中的数据
难点:利用图表解答复杂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1.教学PPT
2.图表材料
3.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一幅柱状图或折线图,让学生提出一些观察到的数据,并介绍今天的学习内容。

二、讲解(15分钟)
1.教师介绍如何分析和解释图表中的数据
2.教师讲解如何利用图表解答数学问题
3.教师示范一些例题,并解释解题思路
三、练习(20分钟)
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解题过程,及时纠正错误。

四、总结(5分钟)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学习要点,解析常见错误,并提醒学生巩固练习。

五、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练习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教学反思:
此教案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图表解答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耐心引导学生,注重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资格证试讲高中数学教案

教师资格证试讲高中数学教案

教师资格证试讲高中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高中数学的基本概念、公式、定理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和引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函数1.1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1.2 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应用2. 第二章:三角函数2.1 三角函数的概念与性质2.2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解三角形3. 第三章:概率与统计3.1 概率的基本概念与计算3.2 统计方法及其应用4. 第四章:数列4.1 数列的概念与性质4.2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求和公式5. 第五章:立体几何5.1 空间几何体的性质与判定5.2 空间向量及其应用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案例教学: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与技巧。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沟通能力。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与测验:定期布置作业和进行测验,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适合高中生的数学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清晰的课件,辅助教学。

3. 习题库:收集各类高中数学习题,供学生练习。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5. 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等数学教具,辅助讲解与演示。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或引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师资格高中数学试讲教案模板

教师资格高中数学试讲教案模板

教师资格高中数学试讲教案模板教案一.1.2.教材分析^p : 使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本课的内容及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 本课在教材中共占两个页码,在版面安排上形成一个对称蝴蝶页。

内容分成上下两个部分。

上部分为课程内容部分,下部分主要为参考素材部分,也是课程内容的一个步骤。

课程内容部分可以分为左右两个部分。

左半部分是两幅中国古代山水画名作和本课的简单提示,主要起引导作用;右半部分介绍了运用电脑图像处理软件创作“山水画”的基本步骤和几种变化形式。

创作“山水画”所参照的就是沈周的《庐山高》。

本课是以“造型·表现”为主的课程,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第四学段的阶段目标设课。

本课希望学生能在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和形式美认识、理解并有一定体会的基础上,学会运用适当的电脑美术技巧,选择并利用适当的图片素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创作出一幅“山水画”作品。

本课其实是给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利用电脑图像处理软件中的“滤镜”功能提供一个平台,其目的在于借助电脑美术可以对多种多样的素材进行随心所欲的造型和色彩处理的功能,将自己在前面课程所学的内容结合现代化的创作手段进行综合的处理,全面提高自己的美术素养,同时认识和理解传统绘画的独特创作方法结合电脑美术的特点所带来的新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

本课希望学生能在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和形式美认识、理解并有一定体会的基础上,学会运用适当的电脑美术技巧,选择并利用适当的图片素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一副“山水画”作品。

其目的在于借助电脑美术可以对多种多样的素材进行随心所欲的造型和色彩处理的功能,将自己在前面课程所学的内容结合现代化的创作手段进行综合处理,全面提高自己的美术素养。

3.教学思想方法分析^p :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学会根据自己创作的需要收集和选择适当的图片素材。

②学会运用电脑图像处理软件中的“滤镜”功能美术技巧,选择并利用适当的图片素材,创作出一幅“山水画”作品2.能力目标: 学生能在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和形式美认识、理解并有一定体会的基础上, 认识利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

高中数学试讲教案(通用2篇)

高中数学试讲教案(通用2篇)

高中数学试讲教案(通用2篇)高中数学试讲篇1教学准备教学目标运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教学重难点运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教学过程一、基础知识(一)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1.充分条件:如果A成立那么B成立,则条件A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

2.必要条件:如果A成立那么B成立,这时B是A的必然结果,则条件B是A成立的必要条件。

3.充要条件:如果A既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又是B成立的必要条件,则A是B成立的充要条件;同时B也是A成立的充要条件。

(二)充要条件的`判断1若成立则A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B是A成立的必要条件。

2.若且BA,则A是B成立的充分且不必要条件,B是A成立必要且非充分条件。

3.若成立则A、B互为充要条件。

证明A是B的充要条件,分两步:__(1)充分性:把A当作已知条件,结合命题的前提条件推出B;(2)必要性:把B当作已知条件,结合命题的前提条件推出A。

二、范例选讲例1.(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1)在△ABC中,p:A>B q:BC>AC;(2)对于实数x、y,p:x+y≠8 q:x≠2或y≠6;(3)在△ABC中,p:SinA>SinB q:tanA>tanB;(4)已知x、y∈R,p:(x-1)2+(y-2)2=0 q:(x-1)(y-2)=0解:(1)p是q的充要条件(2)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3)p是q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4)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练习1(变式1)设f(x)=x2-4x(x∈R),则f(x)>0的一个必要而不充分条件是( C )A、x4 C、│x-1│>1 D、│x-2│>3例2.填空题(3)若A是B的充分条件,B是C的充要条件,D是C的必要条件,则A是D的条件.答案:(1)充分条件(2)充要、必要不充分(3)A=> B C=> D故填充分。

练习2(变式2)若命题甲是命题乙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命题丙是命题乙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命题丁是命题丙的充要条件,则命题丁是命题甲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例4.(证明充要条件)设x、y∈R,求证:|x+y|=|x|+∣y∣成立的充要条件是xy≥0.证明:先证必要性:即|x+y|=|x|+∣y∣成立则xy≥0,由|x+y|=|x|+∣y∣及x、y∈R得(x+y)2=(|x|+∣y∣)2即|xy|=xy,∴ xy≥0;再证充分性即:xy≥0则|x+y|=|x|+∣y∣若xy≥0即xy>0或xy=0下面分类证明(Ⅰ)若x>0,y>0则|x+y|=x+y=|x|+∣y∣(Ⅱ)若x<0,y<0则|x+y|=(-x)+(-y)=|x|+∣y∣(Ⅲ)若xy=0,不妨设x=0则|x+y|=∣y∣=|x|+∣y∣综上所述: |x+y|=|x|+∣y∣∴|x+y|=|x|+∣y∣成立的充要条件是xy≥0.例5.已知抛物线y=-x2+mx-1点A(3,0) B(0,3),求抛物线与线段AB有两个不同交点的充要条件.解:线段AB:y=-x+3(0≤x≤3)-----------(1)抛物线: y=-x2+mx-1---------------(2)(1)代入(2)得:x2-(1+m)x+4=0--------(3)抛物线y=-x2+mx-1与线段AB有两个不同交点,等价于方程(3)在[0,3]上有两个不同的解.高中数学试讲教案篇21.课题填写课题名称(高中代数类课题)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发现、探究),提高......(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加学生数学学习的乐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二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课时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一、题目: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二、教学时间:45分钟
三、授课人数:
四、课时:1课时
五、课型:
六、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实例,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体验其现实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2)体会类比对发现新结论的作用.
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子集与真子集的概念.
难点:难点是属于关系与包含关系的区别.
八、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思考.交流.讨论,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2.学用具:投影仪.
九、教学思路:
(—)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问题l:实数有相等.大小关系,如5=5,5<7,5>3等等,类比实数之间的关系,你会想到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要急于做出判断。

而是继续引导学生;欲知谁正确,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研探.
(二)研探新知
投影问题2:观察下面几个例子,你能发现两个集合间有什么关系了吗?
(1){1,2,3},{1,2,3,4,5}
==;
A B
(2)设A 为国兴中学高一(3)班男生的全体组成的集合,B 为这个班学生的全体组成的集合;
(3)设{|},{|};C x x D x x ==是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4){2,4,6},{6,4,2}E F ==.
组织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使学生发现两个集合所含元素范围存在各种关系,从而类比得出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
①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 ,B ,如果集合A 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我们就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 为B 的子集.
记作:()A B B A ⊆⊇或
读作:A 含于B(或B 包含A).
②如果两个集合所含的元素完全相同,那么我们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教师引导学生类比表示集合间关系的符号与表示两个实数大小关系的等号之间有什么类似之处,强化学生对符号所表示意义的理解。

并指出:为了直观地表示集合间的关系,我们常用平面上封闭曲线的内部代表集合,这种图称为Venn 图。

如图l 和图2分别是表示问题2中实例1和实例4的Venn 图.
图1 图2
投影问题3:与实数中的结论“若,,a b b a a b ≥≥=且则”相类比,在集合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思考得出结论: 若,,A B B A A B ⊆⊆=且则.
问题4:请同学们举出几个具有包含关系.相等关系的集合实例,并用Venn 图表示.
学生主动发言,教师给予评价.
(三)学生自主学习,阅读理解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中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回答下例问题:
(1)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的含义是什么?什么叫空集?
(2)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与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之间有什么区别?
(3)0,{0}与∅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4)包含关系{}a A ⊆与属于关系a A ∈正义有什么区别?试结合实例作出解释.
(5)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吗?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吗?
(6)能否说任何一人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即A A
⊆?
(7)对于集合A,B,C,D,如果A⊆B,B⊆C,那么集合A与C有什么关系?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过程,然后让学生发表对上述问题看法.
(四)巩固深化,发展思维
1.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完成下列两道例题:
例1.某工厂生产的产品在质量和长度上都合格时,该产品才合格。

若用A 表示合格产品,B表示质量合格的产品的集合,C表示长度合格的产品的集合.则下列包含关系哪些成立?
⊆⊆⊆⊆
A B B A A C C A
,,,
试用Venn图表示这三个集合的关系。

例2 写出集合{0,1,2)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哪些是它的真子集.
2.学生做教材第8页的练习第l~3题,教师及时检查反馈。

强调能确定是真子集关系的最好写真子集,而不写子集.
(五)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建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又哪些.
2.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六)布置作业
1. 第13页习题 1.1A组第5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