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一课的评课稿
《水》评课稿
《水》评课稿五年级语文备课组6月7日上午第二节课我们欣赏了张小健老师执教的《水》一课。
这一堂课张老师上得比较成功,给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水》这篇课文叙写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爱水、盼水、节水。
文中通过了泉眼挑水的艰辛、雨中洗澡的快乐、用一勺水的舒服这三个方面写出了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并以此警示人们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课文有人物的语言及动作描写、有详写与略写的结合,多方面、多层次地揭示了“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中心。
1.以学生的朗读感悟为主。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
”这种对话首先是读书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以读为本,正是在读的重视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他们的发展。
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张老师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读:有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引读……如一开始老师就让学生默读课文,这一环节让孩子先对课文有一个自己的理解,使学生初步知道“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以后张老师抓住“泉眼挑水”、“雨中洗澡”、“用一勺水”层层推进利用多种多样的读从而让学生体会“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中心。
2、联系实际理解课文教师在教学中能联系实际生活解决课文中的问题。
如:在“泉眼挑水”这一节村民们为了挑一担水每天要行走十公里的路,对“十公里”学生的理解比较模糊,老师就联系实际生活中的路程作比较。
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十公里到底有多远。
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来让孩子们了解十公里的距离,从而体会到村里要挑水多么不容易,多么辛苦艰难,让孩子们感同身受。
3、运用丰富画面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利用视频画面组织教学,以特定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能有效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张老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了电视频画面,如在最后张老师出示了一副副严重缺水的视频,渲染了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感情。
2024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2iuü》评课稿(2)
2024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i u tl》评课稿(一)一、教学过程评价在《iu11》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通过生动有趣的导入环节,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展示与i、u、ti发音相似的物品图片,如冰淇淋、水杯、鱼等,引导学生模仿发音,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接着,教师利用拼音卡片,逐一讲解i、u、ii的发音方法和书写技巧,并让学生跟随模仿。
在巩固阶段,教师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活动,如“找朋友”(将声母与韵母配对)、“我是小老师”(学生互相纠正发音)等,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二、教学效果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显著。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准确发音i、u、u,并能正确书写。
通过多样化的练习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基础知识,还提高了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频繁,课堂氛围融洽。
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教师在本节课中米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
这些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特别是游戏教学法,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寓教于乐,使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有趣。
此外,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材处理评价教师对教材的处理非常得当。
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和延伸。
例如,在介绍i、u、ii的发音时,教师不仅讲解了基本发音方法,还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身边与这些韵母发音相似的物品或现象。
这种处理方式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个性评价本节课的教学风格鲜明,体现了教师的教学个性。
教师 善于运用自己的语言魅力和教学智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同时,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清澈的湖水__评课稿
《清澈的湖水》评课
听了王老师执教的《清澈的湖水》一课,我深受启发。
他的课都树立了“以人为本,以读为本”的教育思想,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积累,读中体验,在读中训练学生的语感、思维、背诵和表达能力。
组织学生充分接触文本,在与作者心与心的对话交流中达到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的目的。
王老师把重点放在对字词的认读和对文本中描写美丽风景的句子的品读上。
王老师在组织学生识字部分处理得非常好,通过让学生看拼音认读词语,开火车认读以及男女赛读等多种形式来加深学生对词语的印象。
并且让学生做主,自己提出对某些词语意思的疑惑,再由其他学生自己解答,更加巩固了对词语的认识。
教学中,王老师让学生品读感悟描写景色优美的句子时,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的画卷,在让学生欣赏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将画卷的内容深深地印入脑海,,而且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体验,为背诵课文奠定基础。
这节课中,学生交流讨论这一环节中,学生交流讨论的次数少。
在这里我提一些建议:在检查学生朗读情况时,应该注重了形式多样,采用了指名读、小组读、男女声比赛读、师生示范读等形式,还可以通过你指我读,你读我听等合作的方式来学习。
然后荐一小组上前展示朗读。
学生通过合作,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练,基本上达到人人会认词语和读课文。
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真正做到把朗读当成一件快乐的事。
《水》的评课稿
《水》的评课稿第一篇:《水》的评课稿《水》这篇课文叙写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爱水、盼水、节水。
文中通过了泉眼挑水的艰辛、雨中洗澡的快乐、用一勺水的舒服这三个方面写出了水的珍贵和缺水的苦涩,并以此警示人们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课文有人物的语言及动作描写、有详写与略写的结合,多方面、多层次地揭示了“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中心。
在这一课中,赵老师不仅让孩子们进入课文领略了“水”给作者带来的“苦”与“乐”,还让所有听课教师在语文教学这条道路上看到了一盏明灯——原来,语文味是这样“品”出来的:一、品文开课前的谈话中,赵老师就“拨乱反正”——咱们是来学习的,不是来表现的。
这话说得好!我不禁暗中鼓掌,孩子们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存在是为孩子们学习服务的,教学并非学生配合老师“秀”给评委看。
开课伊始,赵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了一个“品”字。
“品”即“品味”,它如同一把开启语文学习之门的钥匙,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品味了乡亲们烈日下长途跋涉辛苦挑水的画面;品味了课文中表现出水之珍贵的词句;品味了四兄弟“勺浴”时的“苦”“雨浴”时的“乐”。
我与“我”融为一体,学习者与文中人物在课堂中完全融为一体,真正做到人文合一,学的便不是课文,而是真实的生活。
从赵老师的教学中可以看出,他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
陶行知先生曾倡导过“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
这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解放学生的大脑。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通过阅读,所能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更确切的说学生在文章中所感悟到的,是他自己以独特的感性和经验模式参与解读才能感悟的,他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是极富个性化的。
要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就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把主体地位让给学生。
赵老师在教学中,以引导者的身份,引领学生不断地研读文本。
《河流》评课稿
《河流》评课稿河流评课稿引言本评课稿旨在对河流主题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和总结,主要涉及教学目标、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能够:- 了解河流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掌握河流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 熟悉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培养对河流的保护意识和环境意识。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河流的概念与定义;2. 河流的特征与分类;3. 河流的形成与演变;4. 河流的水文循环;5. 河流的人类活动与影响;6. 河流保护与环境意识培养。
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培养实际能力,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与演示相结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授河流相关知识并展示实际案例;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思维碰撞和知识分享;3. 视频观看:观看与河流相关的视频,增加学生对实际情况的了解;4. 实地考察:组织实地考察,带领学生亲身感受河流的特点和环境。
教学评价本课堂教学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2. 知识掌握:考察学生对河流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3. 解决问题能力:评估学生解决与河流相关问题的能力;4. 实地考察报告:要求学生提交实地考察所得的观察和总结报告。
结束语通过对河流主题的课堂教学评价和总结,希望学生能够对河流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培养对河流保护的意识和环境意识,为构建生态文明做出贡献。
这份评课稿旨在提供一个教学框架和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清澈的湖水评课稿(4篇)
清澈的湖水评课稿(4篇)清澈的湖水评课稿(精选4篇)清澈的湖水评课稿篇1《清澈的湖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的一课,这个单元主要围绕“环保”这一专题。
本课旨在通过小洁在游览湖水过程中,不随手乱丢果皮纸屑,爱护环境的事,告诉我们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这篇课文质兼美,语言典范,贴近儿童生活,既能使学生通过文本感受到景色美,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环保”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启迪。
走下课堂,我深深地思考:一堂生动的课离不开老师丰富的语言魅力,这堂课我的评价和激励语言还不够丰富,启发语言的魅力还需更深入地展示,更细致地挖掘。
但本堂课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感悟深刻,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品味了语言,感受了情感的熏陶,体现了《新课标》中的教学理念。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树立“以读为本”的教育思想,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体验,在读中训练学生语感、思维和表达能力。
”本课教学,我以读为主线,以游览清澈的湖水为情境,抓住重点句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文本,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一、创设美的情境,感受美景。
学生学习兴趣起源于情境的创设,我以游览欣赏美景为情境贯穿整个课堂,学习课文时,把孩子们带入情境中去通过美妙的文字欣赏美景,感受美,愉悦心情。
学生通过欣赏湖岸的山石,清澈的湖水,湖里快乐的小鱼等景色,真切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美丽。
二、读有所思,读有所悟。
读书要做到“读进去读出来”。
“读进去”就是读中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感悟。
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关键在于老师的引导和点拨。
我在教学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时,我提问:小洁和小孩也和大家一样在这美丽的画卷中游览,他们是怎么做的呢?让学生自由读四五自然段,画出描写小洁和小孩的句子。
这种方式,我用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启发语言,培养了学生自学的习惯。
学生找出描写小洁和小孩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后,从中进行比较展开讨论:小洁和小孩,你最喜欢谁,并说说为什么?这些引导性的指向,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的深层含义,学生由自学到讨论,充分发挥自主学习,大胆表达观点的主体性,以达到共鸣感悟小洁的心灵如清澈的湖水一样美丽。
《水的组成》听课评课稿教研(10月27日)
教研《水的组成》听课评课稿(10月)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有幸聆听了邹明老师执教的《水的组成》一课,收益匪浅,教学内容并不多,邹老师在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学内容所承载的教学价值与教育功能的基础上,教学设计始终贯穿了一条线索,那就是“研究物质的方法”,并适时渗透元素守恒观,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
邹老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中国空间站航天员呼吸所用的氧气是怎么来的?”,提出“能否将呼吸产生的水作为原料产生氧气?”从而进入本节课堂,揭秘水的神秘面纱。
二、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邹老师首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总结得出水的物理性质,紧接着提出“水能发生哪些化学变化?水由什么组成?”,进入本节课的重点探究活动——验证水的组成。
三、环节层层递进,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邹老师寻找分解装置”、“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四个环节层层递进,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分析推理得出水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力,进而组织学生进入动手环节“利用轻质粘土模拟水电解的微观过程”,进一步落实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核心素养。
最后,进行总结,得出研究物质组成的一般思路。
四、充分地利用了资源演示实验。
邹老师给予学生直观感受,充分地利用了资源,发掘了教材,更好的使用了教材,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活跃了课堂,图文并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实验、思考、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认识水净化的原理和常用方法,教会学生利用简单的方法检验硬水和软水,从化学的视角出发认识生活中的水,了解水的净化方法,让学生多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从而理解保护水资源、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建议教师尽可能设计多样化学习任务,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开展分类与概括、证据与推理、模型与解释等有化学特色的高阶思维活动,注意设计真实情景,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的等多样化方式解决问题。
【评课稿】《水资源》评课稿
《水资源》评课稿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1、从教学目标来看:教师能完整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充分体现学科特点;能以教材大纲为指导,体现新课程倡导的初中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2、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
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
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二、从处理教材上分析对该节课知识内容的传授较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面既有完成基础知识的掌握,也强调了重点难点,抓住了关键的知识要点。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从教学思路设计看: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
课堂导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侧击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得出。
2、从课堂结构安排看,过渡自然,讲解和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1、老师讲解和学生活动有效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将微信调查引入课堂,为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知识内容,也提高了学生加入课堂的兴趣。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1.板书:设计较合理,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
2.教态: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态明快活,态度热情。
3.语言:生动形象,准确清楚,有启发性。
六、课堂教学值得讨论的问题1、板书可与课件同步,适度精炼,避免冗长。
2、学生参与度,教师可加强对学生课堂反应的掌控。
3、要注意精讲精炼,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效益。
《清澈的湖水》评课稿
《清澈的湖水》评课稿范文篇一:清澈的湖水评课这堂课的课型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渡自然,教学环节一环紧扣一环,以读为本,突出了识字教学的重点。
读书的训练很到位,善于抓住训练点,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说话训练,发挥了学生的想象,扩散了思维。
(一)课堂上教师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老师能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让学生在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中学习理解文本,大胆探索,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同时建立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于尝试、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个性得到了发展。
(二)这节课吴老师能紧紧抓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审美情趣来设计并组织教学。
老师把学生始终放在“美”的课堂氛围中。
情境、内容给人文字美、思想美,课件辅助播放给人景色美、变幻美,板书给人画面美、形象美,书声给人音韵美,评价给人情感美,课堂给人结构美。
整节课,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始终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美的熏陶,最终达到知与情的和谐统一。
整节课,吴老师能充分让孩子们在文本学习中,时时处处感受美、发现美和表现美。
1、在课的伊始,老师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出示课件,播放山水图片,加上自己绘声绘色的解说,将学生们带进山水美景之中。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展开了学生的丰富想象,学生置身在山水情境里,发现了山水的美,感受了语言文字的美。
教师这一环节处理的非常好,入情入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在走进文本欣赏美这一环节里,吴老师进而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文本内容,适时适机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和段落,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理解山的美,感受风景的美。
在教学中,吴老师让学生做出各种山石的样子,及展翅欲飞的动作,使学生在表演中,学习兴趣更浓,对山美有极强的表演欲望,再一次让学生感受、表现、体会文本中所描绘的山美。
然后教师出示:山石-------像--------句式训练,拓展文本,强化训练,让学生体会山石的奇特,感受山石的美。
评课稿(精选26篇)
评课稿(精选26篇)评课稿篇1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利用对子检测过关;小组内能够解决的问题,不用拿到班内展示;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
总之,教师要相信学生、利用学生。
本节课的知识点,老师讲得面面俱到,使得学习效率难以提高。
评课稿篇2《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
这篇课文情节比较简单,但内涵比较深,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课的重点,同时引导学生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爱心对别人乃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是本文的意图所在。
这堂课的教学较好的抓住课文的主线,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朗读、想象与感悟,确保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抓住主线,走进文本老师在一开始就抛出了:这个水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神奇)从哪些地方发现它的神奇?这样两个问题,虽然简单,可是却成为后来学生学习课文的主要线索。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水罐发生神奇变化的句子。
教师归纳:(1)装满水(2)水没有洒(3)变成银罐。
(4)变成金罐。
(5)跳出七颗钻石(6)变成七颗星星。
这是本文的明线,接着作者围绕这条主线展开教学:为什么水罐会产生这些神奇的变化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童话故事,去了解水罐变化的真正原因。
课堂上,无论是朗读还是想象,都围绕教学的主线展开,为教学重点(暨随着故事情节发展体会逐渐升华的爱心)服务。
而文中爱的情感的逐渐升华则是本文的又一条线索,两条线一明一暗,相辅相成,可见教师设计之精心。
二、注重方法,阅读文本在指导学生了解了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探寻文本的主题,挖掘文本的内涵。
这是由文字表层的故事进入文字丰富内涵的主体环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教师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经历感知、思考、质疑、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活动中,从而让他们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进而有所感悟和生成。
三年级语文《荷花》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荷花》评课稿[推荐]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评课稿编写工作,评课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
那要怎么写好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语文《荷花》评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语文《荷花》评课稿1上周二下午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在多媒体教室观听了由姜敏老师执教的《荷花》一课。
这一课姜老师的教态自然大方,亲和力极强,声音美与课文荷花的美融为一体,这些均值得我学习。
针对这一课我具体谈谈自己一些浅显的'看法。
这节课姜老师善于抓住细节,讲解细致,文本挖掘很深,突出重难点。
如在教学“:白荷花在这些荷叶之间冒出来”这句话时,在一个“冒”字上做文章,让学生感悟白荷花的美,通过用手表演来体会白荷花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学生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读出了白荷花的美。
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姜老师在教学本课时忽视了文章的空白之处,没有充分地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进行补白,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如:“白荷花在这些荷花之间冒出来。
”它们想干什么。
可组织学生想象说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类,仿佛——”在教学第四节时,有一处省略号,可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补白。
多媒体课件没有很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年级语文《荷花》评课稿2郭老师追求的目标是让学生在情境中品读语言,欣赏语言。
一上课,郭老师先通过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给学生欣赏了荷花美景,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郭老师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并再选择喜欢的句子读,不仅让学生领略到荷花的美,更让学生领略到语言的美,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荷花》一课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传统的讲读课文,可以说这堂课整体来看是成功的,体现了教者的设计意图。
一、贴近新课程,较好地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者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主体参与、和谐发展”的教学氛围,教者用“作者从哪几方面写荷花好,是怎样具体写荷花美好的?”这一个大问题统领全文。
水的组成评课稿
任老师的《水的组成》一课,从饮水学问,水的物理性质引入,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学生参与度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亮点一:实验准备充足,重视对实验失败原因的分析。
电解水这个实验是比拟难成功的.一个实验,任老师在课前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预测,
做了充足的准备,使得第一次实验失败后能够及时的得到弥补,同时引导学生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不仅打破了学生的疑心,还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亮点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参与高。
本堂课虽然没有那种外表的热闹,但在老师的引导下,思维紧跟老师,表现得非常专注,根本上每个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思考。
亮点三:习题的设置科学合理。
本堂课的习题紧扣中考要求,由易到难,有梯度。
个人认为本堂课的缺乏之处:
1.可能由于紧张,语速有点过快。
2.设计检验气体的方案时可以给学生留点思考的余地,让学生自己设计,练
习环节当个别答复出错时,可以慢点再给答案,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
以上只是本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缺乏之处,请指正。
《水调歌头》评课稿
《水调歌头》评课稿Word可编辑道客巴巴版《水调歌头》评课稿《水调歌头》评课稿《水调歌头》评课稿1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是一首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这首词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这一千古名篇,意境壮美,而又结构新颖, 富含这里和人情。
这首流传千古的诗词经过老师的解析与渲染,学生更从深层次理解并作者产生共鸣。
这节课特色十分明显。
首先,在诗词的朗诵指导方面。
教师先从让学生自己尝试去读文。
读文时老师明确表达了要求要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哪个字需要重读哪个字需要拖长音读,学生在自己读时就能加进自己的理解。
有了这样的指导学生们就知道读这首词的应有的抑扬顿挫的意义。
尤其是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句时\把“久”和“娟”声音拖长,中间更添加抑扬顿挫的感觉,更让学生明白这首词所要表达的诗人在中秋佳节思念亲人的浓烈的感情。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反复练读本词, 在词所构造的意境中和诗人进行精神上的共鸣。
其次,在理解文本内容方面。
一开始教师就营造背景氛围,在学生充分读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尝试从注释中了解文本的内容,而不是急于去讲解诗词的意思。
让学生明白此时写词人苏轼所处的地方“身”在哪里,“心”在哪里,在这层次中让学生明白,此时诗人是在思念弟弟。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由教师的范读去理解四幅画面(把酒问天-一起舞弄影一一辗转难眠一一望月祝愿)把酒问天,词人问的是什么?学生从词人问的内容中去想想词人的内心,词人的动作。
化身为词人后想想后三个画面中词人在想些什么,这也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和学生对于文木理解的综合体现。
在层层深入的理解与引导下,矛盾一一坦然一一怨恨一一豁达学生最终体会到词人身在密州、心怀子由其实是想表达身在失意、心怀天下。
再次,对于学生的评价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做的很到位。
对于学生的回答尤其是自己理解的诗词的独特之处,教师都及时进行鼓励性的反馈,尤其是学生说到自己学习诗词是借助资料了解到的时候, 教师立刻鼓励总结“结合资料是学习古诗词的好办法”。
《荷花》评课稿
《荷花》评课稿《荷花》评课----XXXXXX老师的《荷花》一课,上得情趣盎然,让人印象深刻。
整堂课以“美”为主线,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去发现、感悟荷花的美,将荷花拟人化、生命化,进而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去创造荷花的美。
听了XXX的这节课我受益良多,下面我就来谈一谈自己的深切感受。
第一、导入直接了当、开门见山,并未花费许多功夫来导入课堂。
XXX师说“今天咱们上《荷花》这篇课文,哪些同学看到过荷花?还想不想再看看荷花?”XXX用轻柔的音乐和美丽的画面重现了荷花的姿态,把孩子带入荷花的清秀多姿的画面,使学生犹如置身荷花的世界,营造了一个美的研究氛围。
在XXX一步步自然的引导下,孩子的回答由原先的简单粗糙、不加修饰,到后来慢慢地用上形象贴切的词语。
甚至会用比喻句来回答“我看到绿油油的荷叶像大圆盘一样,托着美丽的荷花。
”这些变化不正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语言整合与表达能力的训练的结果。
在潜移默化之间,让学生感受荷花盛开的美丽,以及语言描写的美。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孩子自己体验出来的永远比老师传授的来得有用!第三、教室提问采用多种提问技术,注重提问的质量,并未出现一些无效提问,比方:“是不是”、“对不对”等。
首先,在提问上遵循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中央,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共同见解,鼓励引导学生努力追求共同的认识和感受。
如在导入后的第一段视频观看完,XXX就以“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提问学生,接着学生就各抒己见,同时老师也注意在过程当中以学生的回答来引导理解课文。
另外在分析完作者怎样看荷花之后,他就让学生自由朗读,并画出自己以为最美的句子,并说说这个句子美在甚么中央。
这一样都是将学生放在教室的主体地位,老师只是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真正珍视学生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其次,提问注重机遇性的原则,让问题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在学生都分享交换了自己以为美的句子之后,这时候老师就相机读出了他以为美的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接着引出“冒”字这一文中的重点,来领学生来品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水》有感
11月25日上午第三节我们欣赏了天台小学陈淑敏老师执教的《水》一课。
这一堂课陈老师上得非常成功,给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水》这篇课文叙写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爱水、盼水、节水。
文中通过了泉眼挑水的艰辛、雨中洗澡的快乐、用一勺水的舒服这三个方面写出了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并以此警示人们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课文有人物的语言及动作描写、有详写与略写的结合,多方面、多层次地揭示了“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中心。
1.以学生的朗读感悟为主。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
”这种对话首先是读书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以读为本,正是在读的重视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他们的发展。
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陈老师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读:有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引读……如一开始老师就让学生默读课文,这一环节让孩子先对课文有一个自己的理解,使学生初步知道“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以后陈老师抓住“泉眼挑水”、“雨中洗澡”、“用一勺水”层层推进利用多种多样的读从而让学生体会“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中心。
2、联系实际理解课文
教师在教学中能联系实际生活解决课文中的问题。
如:在“泉眼挑水”这一节村民们为了挑一担水每天要行走十公里的路,对“十公里”学生的理解比较模糊,老师就联系实际生活中学生去公园里去秋游走过的路程作比较。
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十公里到底有多远。
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来让孩子们了解十公里的距离,从而体会到村里要挑水多么不容易,多么辛苦艰难,让孩子们感同身受。
3、运用视频画面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利用视频画面组织教学,以特定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能有效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陈老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了电视频画面,如在最后陈老师出示了一副副严重缺水的视频,渲染了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感情。
这
段缺水地区的视频深深地感动了在座的每一个人,在此基础上,陈老师马上让学生写下此时此刻你心中的感受,学生马上奋笔疾书,感情充满自然。
总之,“成功“两个字不足形容这节课,”精彩“两个字也不能概括这节课给我们的感受,这节课中,学生参与量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人数多,学生参与的时间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而且在参与的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忱,孩子们学习中思维活跃,课堂上精彩的回答层出不穷。
培训班学员:冯银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