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临床思维(整理)
从发热待查的诊治谈实习医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问, 了问题也怕 问老师。 有 针对这些普遍存在 于学 生 中的问题 , 我们在 临床带教 中结合实际病例, 采 用互动的启发式、 问题式教学方法 , 师和学生相 老 互设 问。针对实际病例 ,老师 由浅入深提出问题, 如发 热病因、发热类型及其伴 随症状、鉴别诊断、 治疗方案、 预后估计等。 在启发思维后再由学生解 答, l 弓导学生对 不同诊疗 意见展开辩论 , 而老 师不 急于解答。 学生普遍反映这样讨论过 的知识 内容记 得牢,并且有助于提高综合、分析、判断等 能力,
接触病人后形 成初步临床诊断和制定合 理治疗 方 案的基本思维形式, 是临床 医生的基本功 , 也是学
热病人,由于基础理论薄弱, 接触临床 时间短, 大 多数实 习医生较难对如此纷繁复杂 的病 因作 出 良 好 的反应。 因此, 没有扎实的基础和 临床理论知识, 临床 思维则无从谈起。 教学之初,我们并不忙于将 病人 交给学生, 而是使用 自 行编写的 “ 发热诊断思 路 教材结合实际病例 , 向学生简要概述发热待查 的诊 断治疗 思路 , 同时列 出参考书 目要求学生通过 认真 阅读、复 习做 到基本 了解 引起发热的常见病 因,常见发热 热型、伴 随症状 ,常用辅助检 查手段 等等。当然,即使是有丰富经验 的感染科专家也不 可能掌握所有发 热的相关知识 , 对于刚接触临床的 实 习医生就更不可能。因此, 在教 学中,我们更着 重于培养学生对疾病的敏锐 的观察力 , 培养学生能 针 见血指 出疾病特征之处 ( 也就是疾病特征 临床
于教学实践.
关键词 :临床思维;实习医生;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R 4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 46 1(o 7 1 170 4 13 0 9 0 2 0 )0 . 0 . 0 3
《发热的临床思维》课件
REPORTING
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的鉴别
感染性发热
由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引起 的发热,通常伴随相应的感染症 状,如咳嗽、流涕、腹痛等。
非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因素引起的发热,如过敏 反应、内分泌失调、应激反应等 ,通常不伴随感染症状。
不同病因发热的鉴别
01
02
03
上呼吸道感染
发热伴咳嗽、流涕、喉咙 痛等症状,通常病程较短 。
创新药物和治疗方法
加强新药研发和治疗方法创新,提高 发热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REPORTING
典型病例介绍
病例1
一名5岁男孩,高热、咳嗽、咽 痛2岁女孩,低热、皮疹、关 节疼痛,血沉加快,抗O阳性。
病例3
一名1岁男孩,高热、惊厥、呕 吐、腹泻,脑脊液检查异常。
病例分析思路
病例1分析思路
考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肺部感染,根据临床表 现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和治疗。
总结词:全面总结
详细描述:发热的临床表现包括体温升高、 畏寒、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诊断发热 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 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血沉等。同时 ,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发热的疾病,如中 暑、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对于长期发热的患
者,需要进行全面的检查以明确病因。
PART 02
《发热的临床思维》 ppt课件
REPORTING
• 发热概述 • 发热的鉴别诊断 • 发热的治疗与预防 • 发热的病例分析 • 发热的最新研究进展
目录
PART 01
发热概述
REPORTING
发热的定义与分类
总结词:明确阐述
发热诊治思路PPT课件
2. 抗原-抗体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风湿性疾病、血 清病、药物热等。
3. 内分泌代谢障碍:甲状腺功能亢进。 4. 皮肤散热减少。 5.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 6.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感染后低热、原发性低热等。
.
23
短程发热患者诊断的“定律”(3)
外周血及骨髓细胞学检查对难以诊断的 病人均应实施。
特异性检查是确诊的依据,是积累可靠 临床资料的源泉。努力开展特异性检查 提高诊断水平。
熟悉常见的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 病是诊断的前提。
.
24
短程发热患者诊断的“定律”(4)
详细询问病史、认真的体格检查、 合理的实验室和其他检查、充分注意病 情变化、科学的临床思维是作出正确诊 断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
9
发热的机制
非致热源性发热 (过热) 体温调节中枢的病变:颅脑外伤、出血、
炎症等。 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甲亢、癫痫持续状
态。 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心
衰。
.
10
发热的基本环节
发
致病微生物 内毒素
单核细胞
直接 OVLT
下丘脑
热 外毒素
激 抗原抗体
活
复合物
②
Na+/Ca2+
cAMP
隐匿性局灶感染有待观察病情、各项 检查进一步排除。
总之,本例初步考虑:沙门氏菌感染。 进一步观察病情、检查排除:上呼吸道 感染、肾综合征出血热、肺结核、疟疾 等疾病。
.
43
进一步检查、治疗
三大常规,血培养,电解质,肝、肾功能, 血沉,CRP,肥达反应,胸片、腹部B超。 骨髓培养及细胞学检查。
发热临床思维
(6)寄生虫:常见得引起发热得有疟原虫、旋毛虫、溶组 织阿米巴、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日本血吸虫等
。
2、非传染性发热 (1) 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
炎、风湿热、Still病。 (2)肿瘤:如肝癌、肾癌、结肠癌、肺癌。 (3)血液系统疾病:如淋巴瘤、白血病、急性溶血。 (4)无菌性炎症:如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后、严重创伤、急性
心肌梗死。
(5)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危象、肾上腺皮质危象、嗜 铬细胞瘤危象、急性痛风。
(6)变态反应:如药物热。 (7)中枢神经性高热:如中暑、中风。
发热得诊断
• 根据口表体温得高低可分为 • 正常体温:正常成人清醒状态口腔体温为36、3~37、2
°C,肛温36、5~37、7°C,腋温36~37 °C。 • 低热:体温37、3~38 °C • 中等度发热:38、1~39°C • 高热:39、1~41°C • 超高热:41°C以上 • 高热原因未明:发热超过两周,体温超过38、5 °C而未明
发热常见症状与体征(三)
7、发热伴有明显出血倾向: • (1)流行性出血热:特点为高热,头痛、腰痛、全身痛(三
痛),面红、颈红、胸部红(三红),醉酒貌,出血倾向,肾脏 损害等。 • (2)钩端螺旋体病:发热伴有出血倾向,同时有寒战、明 显肌肉痛、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 • (3)血液系统疾病:高热伴有出血、贫血、肝脾淋巴结 肿大考虑血液系统疾病如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 增生症、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4)发热、四肢皮肤对称性出血性皮疹、关节痛、腹 痛、血尿考虑过敏性紫癜。
(setpoint),使调定点(温阈)上升,体温调节中枢必须 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发出冲动,并通过垂体内分泌 因素使代谢增加或通过运动神经使骨船肌阵缩(临床 表现为寒战),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 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排汗停止,散热减少。 这一综合调节作用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 发热。
发热的临床思维整理共7页word资料
发热的临床思维由多种不同原因致人体发热大于散热,使体温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
临床上按热度高低将发热分为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 41℃)及超高热(41℃以上)。
有些发热原因易查,有些发热原因一时难以查明。
当体温超过38.5℃,发热时间超过2~3周,经完整的病史询问、全面体格检查及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称为发热原因待查(FOU)。
先主要讨论高热的临床思维:一、临床思维的必要前提(一)病史询问要点1.诱因发热前2~3周内有无皮肤外伤及疖肿史,现已愈合的皮肤切割伤或疖肿一般不引起病人注意,但常作为细菌入侵门户,是诊断败血症,尤其是葡萄球菌败血症的重要线索;近1~3周内有无传染病疫区逗留史,如蚊虫叮咬可引起乙型脑炎、疟疾等;1个月内有血吸虫病疫水接触史,可引起急性血吸虫病。
2.热度及热型病人是否测量过体温,每天最高和最低体温是多少,有助于判断病人是否为高热及对热型的判断。
3.体温升降方式骤升型发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输液反应等;缓升型发热见于伤寒初期、结核病、布氏菌病等;骤降型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输液反应及服退热药者;渐降型见于伤寒缓解期、风湿热及感染性疾病经抗生素治疗有效时;双峰热多见于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4.是否伴有寒战高热前先有怕冷、恶寒及寒战者,多见于败血症、大叶性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药物热、急性溶血及输液反应等。
传染病过程中每次寒战是病原体入侵血流的信号。
5.发热的伴随症状发热伴明显中毒表现见于严重感染,尤其是败血症;发热伴行性消瘦见于消耗性疾病,如重症结核、恶性肿瘤。
若长期发热而—般情况尚好,见于早期淋巴瘤、变应性亚败血症。
(二)体格检查重点1.一般状况及全身皮肤粘膜检查注意全身营养状况。
恶病质提示重症结核、恶性肿瘤。
注意有无皮疹及皮疹类型:斑疹见寸:丹毒、斑疹伤寒,面部蝶形红斑、指端及甲周红斑提示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环形红斑见于风湿热;丘疹和斑丘疹见:猩红热、药物疹;玫瑰疹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临床思维与决策
一、患儿,男,10岁。
发热2天伴水样腹泻3次,2小时前突然感胸闷不适,腹痛、烦躁不安,晕厥1次。
体检:体温38.5℃,面色苍白,气稍促,血压60/40mmHg。
心率160次/分,心律不齐,心音强弱不一,心界扩大。
1.归纳病例特点:发热2天伴腹泻;2小时前胸闷、腹痛、烦躁不安;晕厥1次;查体:体温38.5℃,血压60/40mmHg;心率160次/分,心律不齐,心音强弱不一,心界扩大。
2.临床诊断及诊断依据:病毒性心肌炎;心源性休克病史短,以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起病;伴腹部不适及晕厥症状;查体发热、血压低;心脏心律改变、心界扩大;3.鉴别诊断要点:风湿性心肌炎;β受体功能亢进症;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川崎病;自身免疫性疾病;4.诊疗计划与原则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增强心肌营养、改善心肌代谢:大剂量维生素C、ATP、肌苷、辅酶Q10,1,6-二磷酸果糖等;抗心衰治疗:地高辛或西地兰;心源性休克治疗:室速:利多卡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异丙肾;危重患儿可激素治疗;免疫调节剂:免疫球蛋白、干扰素、胸腺肽;其他对症治疗:镇静、止痛、退热等;二、男,4月,主诉:发热、咳嗽2天,伴哭闹不安1天。
现病史:2天前患儿发热,体温37-38℃,轻度咳嗽,到当地医院就诊,考虑“上呼吸道感染”治疗,具体不详。
入院前1日出现哭闹不安,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拒乳,尿少,来医院就诊。
体格检查:体温37.7℃,脉搏180次/分,呼吸60次/分,哭闹不安,哭声无力,面色发绀,多汗,鼻翼煽动,咽部充血,左侧肩胛下区可闻及稀疏的中小水泡音。
心前区稍隆起,心尖搏动弥散,心前区未触及震颤,心界向左扩大,心率180次/分,节律规整,心音稍顿。
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无心包摩擦音。
双肺叩诊清音,呼吸音正常。
腹稍膨隆,叩诊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肝脏在右锁骨中线肋缘下4cm,剑突下7cm,质软,边缘稍钝,脾未触及。
肢端稍凉,指趾端轻度发绀。
既往史:3个月患肺炎、心力衰竭。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思路及策略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思路及策略一不明原因发热的定义和流行病学1. 不明原因发热的概念不明原因发热定义为反复发热超过38.3℃,持续3周以上,其中至少1周住院系统检查仍病因不明。
针对FUO深入细致的检查,至少包括以下方面:①病史:详细询问病史、反复体格检查;②常规化验:血尿常规(包含显微镜检)、肝肾功能、电解质、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③特殊化验: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RF)、铁蛋白、3次血培养(用抗生素前)和尿培养、病毒(CMV、HIV)、甲型/乙型/丙型肝炎、结核菌素试验;④影像学:胸片,腹部超声。
经过上述检查如果仍未明确诊断,才考虑FUO。
2. 不明原因发热的传统病因文献报道FUO的病因至少有200余种。
常见原因包括(:①感染:细菌感染,如布氏杆菌病、伤寒、结核等;病毒感染,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真菌感染,如曲霉、耶氏肺孢子菌。
②结缔组织病(非感染炎性):类风湿关节炎(RA)、脊柱关节病(Sp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大动脉炎、韦格纳肉芽肿病、显微镜下多动脉炎、颞动脉炎、风湿性多肌痛(PMR)、炎性肌病、成人Still 病;③肿瘤:淋巴瘤、血液病;④内分泌疾病:甲亢、亚急性甲状腺炎;⑤其他:功能性低热、药物热、伪装热等。
导致FUO的感染性疾病病因之所以难以确定,主要在于三方面:①感染部位比较隐匿,例如心内膜感染;②致病微生物为非典型病原体,如巴尔通氏体、利什曼原虫等;③结核:临床表现多样且不典型。
此外,在非感染性炎性疾病中结缔组织病导致的FUO占主导地位。
在肿瘤性疾病中,目前认为导致FUO最常见的病因是淋巴瘤,临床表现隐匿。
其他疾病,如急性甲状腺炎、药物热等,临床中也要进行充分鉴别。
文献显示,1964—2007年期间,在诊断的发热患者中,感染比例逐年下降,FUO的病例呈逐渐上升的趋势[2]。
在我国历年诊断的发热患者中,感染患者仍然占大部分,然而FUO 患者也在逐年增多。
发热的诊疗思维 PPT
4、FUO(Fever of Unknown Origin)
一般规律:热程短、高热、寒战等中毒症状重者 有利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热呈中等,渐进性 消耗、衰竭者,结核和恶性肿瘤多见;热程长, 无毒血症状,发作与缓解交替者,则有利于结 缔组织病的诊断。
1. 急性(短程)发热:
指自然热程在2周以内者。
占20~25%
3、肿瘤性疾病:占15~20% 4、其他疾病:15%左右 5、诊断不明疾病:占8~10%
感染性疾病
• 感染仍是FUO 最常见、最重要的原因。感染 性疾病占FUO 病因的45%~55 %,其中最常 见的感染是结核、伤寒、腹腔脓肿、心内膜炎、 鼻窦炎、骨髓炎、CMV及其他病毒感染以及 不常见病原体感染等。而结核病占感染性疾病 的46.16 %,且以肺外结核居多(占结核病的2/ 3) ,其次CMV 病毒和其它既往不常见的病原 体如伯氏疏螺旋体和HIV、阿米巴和真菌等引 起的感染也可表现为FUO ,值得注意。
(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内源性致热源
通过血脑 屏障
白细胞致热源:白介素、肿瘤 坏死因子、干扰素
体温调节中枢
产热>散热
发 热
2、非致热源性发热(过热)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出血、
炎症
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亢
等
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
竭等
三、病因与临床分类
四、临 床 表 现
1. 发热的分度
低热 37.3~38℃
中等度热 38.1~39 ℃
高热 39.1~41 ℃ 超高热 41 ℃以上
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1)体温上升期
骤升型:体温几小时内达39~40Ċ或以上,如疟 疾。 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如结 核。
发热诊治思路
③
物 类固醇
PGE
致炎物
EP
“调定点”上移
①
皮肤血管收缩
骨骼肌寒战
散热
④ 产热
体温升高 11
发热的热型与疾病
弛张热 风湿热、败血症、脓毒血症、肝脓肿、严 重肺结核等
间歇热 疟疾、肾盂肾炎、布鲁菌病等 波状热 布鲁菌病 消耗热 败血症 马鞍热 登革热 回归热 回归热、何杰金病等 不规则热 风湿热、感染性心内膜炎、流感、阿米巴
恙虫病:无焦痂、淋巴结肿大、无草地接触史、 不是流行季节,可能性小。
肺结核:无结核中毒症状、无肺部症状,急性 起病可能性较少。有待胸片等检查排除。
疟疾:无寒战、高热、大汗淋漓,发作期、间 歇期交替的发作。可能性小。
42
诊断分析(4):以上疾病的鉴别诊断
沙门氏菌感染:本例发热1周,无定位 症状和体征,中毒症状不重,血象不高 符合沙门氏菌感染的表现,可能性大。
5
发热的机制
6
发热的机制
致热源性发热 外源性致热源(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
炎症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 复合物)→白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 胞、嗜酸性粒细胞)→内源性致热源(IL1、TNF、干扰素)→体温调定点→发热。
7
致热原
➢ 定义 能引起人体或动物发热的物质 ➢ 分类 外源性致热原:传染原或致炎剌激物
22
短程发热患者诊断的“定律”(2)
发热无定位症状和体征首先考虑系统性 感染(传染病)其次隐匿性局灶感染。 但传染病也可表现为发热伴一个或多个 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皮疹、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伴 随症状的出现大大缩小鉴别诊断的范围。 (体检时重点检查)
血常规对鉴别诊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见病例分析1,3)。CRP、ESR对区 分细菌与病毒感染有一定意义。
发热临床思维
第一步: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二、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若干要点
(三)伴随症状与体征 1、 寒 战
l 以某些细菌感染与疟疾最为常见 l 罕见:结核病、伤寒、病毒感染,风湿热 l 感染性疾二、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若干要点
继续保持安静
第一步: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重复” 原则
入院初期得询问病史与检查有时不可避免地会有所遗漏 — 医生遗漏或忽视 — 病人遗忘、忽视,甚至隐瞒
疾病得发展有其自身得时间规律: 有些症状、体征就是逐步显现出来得
第一步: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二、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若干要点
起病情况
一般感染性疾病起病较急,尤其就是细菌、病毒感染
二、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若干要点
(三)伴随症状与体征 4、淋巴结 恶性淋巴瘤与淋巴结肿大:
l 16%~30%得患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 l 约70%有颈部淋巴结肿大,但少数病人仅有深部淋巴结受累 l 有些病例肿大得淋巴结甚至可以一过性自行缩小,易误诊 l 浅表淋巴结肿大得程度与发热得高低不一定呈正比
第一步: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第一步: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二、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若干要点
(三)伴随症状与体征 4、淋巴结 l 全身性淋巴结肿大: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病、兔热病、弓形虫病、HIV感染,白血 病、恶性淋巴瘤、结缔组织病等
l局部淋巴结肿大:
局灶性感染、恶性淋巴瘤、恶性肿瘤转移等
注意检查引流区
第一步: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CT、MRI、同位素扫描等影像学检查;支气管镜、胃镜、 肠镜等内镜检查;骨髓、淋巴结及相应组织穿刺活检或手 术探查、AFP、本-周蛋白等
第二步:选择实验室检查项目 特别提示
低热(整理)
低热的临床思维体温在37.3~38℃之间为低热,持续4周以上者称长期低热。
从病因分析,其中40%由感染性疾病引起,57%由非感染性疾病引起,3%原因不明。
一、临床思维必要前提(一)病史询问要点1.时间与季节性低热通常多发生在午后,上午体温大多正常,或是下午较上午高。
若上午体温较高,下午较低或正常,见于间脑综合征病人。
有些患者低热有季节性,出现在夏季,天气风凉后体温正常,若每年如此,此为功能性低热。
2.低热前有无高热症状有些患者先有急性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伴高热,经治疗感染控制,高热消退,但出现旷日持久的低热,此为感染后低热。
在急性咽炎或扁桃体炎后出现低热,若ASO明显升高,称链球菌感染后状态。
3.有无牧区逗留史在牧区逗留有牲畜接触史者,易罹患布氏菌病,本病可表现为长期低热。
(二)xx重点1.皮肤检查面部水肿性蝶形红斑、甲周红斑、皮肤环形红斑、皮下结节等见于红斑狼疮、风湿热等风湿性疾病。
皮肤粘膜苍白提示为贫血。
2.关节检查对称性指间关节梭形肿胀,伴或不伴尺侧倾斜,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多个大关节红、肿、热、痛,见于风湿性关节炎;单个大关节肿痛见于关节结核。
3.胸部检查注意心率、心界大小及有无心脏杂音,与其他体征相结合协助诊断风湿热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肺部局限性湿哕音见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
4.腹部检查肝脏肿大伴压痛者见于慢性肝炎;胆囊点压痛及胆囊区叩击痛见于慢性胆囊炎;腹壁柔韧感伴压痛及反跳痛见于结核性腹膜炎;输尿管点压痛、肋脊点压痛及肾区叩击痛见于慢性尿路感染。
(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1.必须要做的检查(1)血液检查:白细胞轻度升高伴中性粒细胞增多,提示细菌性感染;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提示为病毒感染、结核病或非感染性低热,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间脑综合征、功能性低热等;血红蛋白降低的贫血患者可伴有低热;二系或全血细胞增高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骨髓纤维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由于代谢增加可伴有低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热的临床思维由多种不同原因致人体发热大于散热,使体温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
临床上按热度高低将发热分为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 41℃)及超高热(41℃以上)。
有些发热原因易查,有些发热原因一时难以查明。
当体温超过38.5℃,发热时间超过2~3周,经完整的病史询问、全面体格检查及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称为发热原因待查(FOU)。
先主要讨论高热的临床思维:一、临床思维的必要前提(一)病史询问要点1.诱因发热前2~3周内有无皮肤外伤及疖肿史,现已愈合的皮肤切割伤或疖肿一般不引起病人注意,但常作为细菌入侵门户,是诊断败血症,尤其是葡萄球菌败血症的重要线索;近1~3周内有无传染病疫区逗留史,如蚊虫叮咬可引起乙型脑炎、疟疾等;1个月内有血吸虫病疫水接触史,可引起急性血吸虫病。
2.热度及热型病人是否测量过体温,每天最高和最低体温是多少,有助于判断病人是否为高热及对热型的判断。
3.体温升降方式骤升型发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输液反应等;缓升型发热见于伤寒初期、结核病、布氏菌病等;骤降型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输液反应及服退热药者;渐降型见于伤寒缓解期、风湿热及感染性疾病经抗生素治疗有效时;双峰热多见于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4.是否伴有寒战高热前先有怕冷、恶寒及寒战者,多见于败血症、大叶性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药物热、急性溶血及输液反应等。
传染病过程中每次寒战是病原体入侵血流的信号。
5.发热的伴随症状发热伴明显中毒表现见于严重感染,尤其是败血症;发热伴行性消瘦见于消耗性疾病,如重症结核、恶性肿瘤。
若长期发热而—般情况尚好,见于早期淋巴瘤、变应性亚败血症。
(二)体格检查重点1.一般状况及全身皮肤粘膜检查注意全身营养状况。
恶病质提示重症结核、恶性肿瘤。
注意有无皮疹及皮疹类型:斑疹见寸:丹毒、斑疹伤寒,面部蝶形红斑、指端及甲周红斑提示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环形红斑见于风湿热;丘疹和斑丘疹见:猩红热、药物疹;玫瑰疹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睑结膜及皮肤少许瘀点,指端、足趾、大小鱼际肌有压痛的Osier小结见于感染性心内膜炎;软腭、腋下条索状或抓痕样出血点,见于流行性出血热。
耳郭、跖趾、掌指关节等处结节为尿酸盐沉积形成的痛风石,见于痛风病人;皮肤散在瘀点、瘀斑、紫癜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及恶性组织细胞病。
大片瘀斑提示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有皮肤疖肿者要考虑为败血症及脓毒血症。
2.淋巴结检查注意全身浅表淋巴结有无肿大。
局部淋巴结肿大、质软、有压痛,要注意相应引流区有无炎症。
局部淋巴结肿大、质硬、无压痛,可能为癌肿转移或淋巴瘤。
全身淋巴结肿大见于淋巴瘤、急慢性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头颈部检查结膜充血多见于麻疹、出血热、斑疹伤寒;扁桃体肿大,其上有黄白色渗出物可以拭去,为化脓性扁桃体炎;外耳道流出脓性分泌物为化脓性中耳炎;乳突红肿伴压痛为乳突炎。
检查颈部时注意颈部有无阻力,阻力增加或颈项强直提示为脑膜刺激,见于脑膜炎或脑膜脑炎。
4.心脏检查心脏扩大和新出现的收缩期杂音提示为风湿热;原有心脏瓣膜病,随访中杂音性质改变,要考虑为感染性心内膜炎。
5.肺部检查一侧肺局限性叩浊,语颤增强,有湿哕音,提示为大叶性肺炎;下胸部或背部固定或反复出现湿罗音,见于支气管扩张伴继发感染;—侧肺下部叩浊、呼吸音及语颤减低,提示胸腔积液;大量积液时患侧胸廓饱满,气管移向健侧,在年轻病人中以结核性胸膜炎多见。
6.腹部检查胆囊点压痛、Murphy征阳性伴皮肤、巩膜黄染,提示为胆囊炎、胆石症发热;中上腹明显压痛,胁腹部皮肤见灰紫色斑(Grey-Turner征)或脐周皮肤青紫(Cullen征),甚至上腹部可扪及肿块,见于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右下腹或全腹疼痛伴明显压痛,有时在右下腹或脐周扪及腹块,腹壁或会阴部有瘘管并有粪便与气体排出,全身营养状况较差,可能为克罗恩病(Crohn病)。
肝肿大、质硬、表面有结节或巨块,提示为肝癌发热;肝脾同时肿大,可见于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季肋点压痛、肾区叩击痛,提示上尿路感染。
7.四肢与神经系统检查杵状指(趾)伴发热,可见于肺癌、肺脓肿、支气管扩张、感染性心内膜炎。
关节红肿、压痛见于风湿热、红斑狼疮或类风湿性关节炎;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等脑膜刺激征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1.必须要做的检查(1)血液检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提示为细菌性感染,尤其是化脓性感染,也见于某些病毒性感染,如出血热病毒、EB病毒;白细胞总数减少见于病毒感染(肝炎病毒、流感病毒等)及疟原虫感染,若同时伴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见于伤寒或副伤寒;嗜酸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血吸虫感染;分类中有不成熟细胞出现,见于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有异常淋巴细胞出现,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异常组织细胞出现,见于恶性组织细胞病;若全血细胞减少伴发热,见于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等。
(2)尿液检查:尿中白细胞增多,尤其是出现白细胞管型,提示急性肾盂肾炎;蛋白尿伴或不伴有管型尿提示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3)放射学检查:包括X线胸部摄片,胸部或腹部CT扫描,借以明确胸腹部有无病变及病变性质,如肺炎、肺结核、肺脓肿、胸膜炎、肝脓肿、肝癌、肾癌等,并有助于了解胸腹腔内有无淋巴结肿大。
2.应选择做的检查(1)疑有败血症(包括伤寒、副伤寒及感染性心内膜炎)应做血培养,必要时做骨髓培养。
(2)疑为结核病应做PPD试验、痰结核菌培养及24小时尿浓缩找抗酸菌。
(3)疑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应做嗜异性凝集试验。
(4)疑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应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5)疑为白血病、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应做骨髓穿刺涂片检查。
(6)疑为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应做淋巴结穿刺、活检及印片,必要时加做免疫组化检查。
(7)疑为结缔组织病,应做免疫学检查,包括ANA、RF、抗ds-DNA抗体、抗Sm 抗体、抗RNP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以及总补体(CHs)及补体C。
测定等;此外,血找狼疮细胞、皮肤狼疮带试验及免疫球蛋白测定亦有重要诊断价值。
(8)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者,应做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
若其活性及积分值增高,多见于化脓性感染、类白血病反应及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二、思维程序第一步是否为感染性发热由于感染性发热是发热中最常见的原因,通常占50%-60%,感染性疾病中又以细菌感染最多见,因此应首先考虑。
白细胞总数升高,分类中以成熟中性粒细胞为主,伴中性粒细胞核象左移,成熟中性粒细胞内见中毒颗粒,及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积分值升高,通常提示为细菌性感染(少数见于中性粒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
但感染性疾病中的结核、伤寒、副伤寒、病毒感染、疟疾等白细胞总数并不增多,应结合临床症状、体征、热型和病程等综合分析,并做选择性实验室检查加以鉴别。
第二步如为感染性发热,要分析病原体是什么一般来说,病毒性感染自病程通常不超过3周,NAP(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及积分值降低或阴性。
疟疾有典型症状、特殊热型,血或骨髓中找到疟原虫,均有助于诊断。
阿米巴肝脓肿可引起高热,肝脏B超检查及肝穿刺引流可明确诊断。
细菌感染可为局部,亦可为全身感染,引起长期不明原因发热的常见原因有结核、伤寒、副伤寒、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等,可通过血培养、Widal反应、PPD试验、超心声动图等进行鉴别。
第三步确定感染部位根据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来确定感染部位,如发热伴咽痛、扁桃体肿大、白细胞升高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发热、咳嗽、胸痛可能为肺炎,摄胸片可明确诊断;发热伴大量脓臭痰提示为肺脓肿;发热伴右上腹痛、黄疸,提示为胆囊炎胆石症;发热伴寒战、尿频、尿急、尿痛、腰痛,结合尿液检查可诊断为急性肾盂肾炎;发热伴咽痛及肝、脾、淋巴结肿大,结合血涂片中有异常淋巴细胞,血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可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热伴头痛、恶心、呕吐、意识改变,提示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脑炎、脑膜炎、脑型疟疾;发热伴皮疹、关节痛、脾肿大及明显全身毒性症状,提示为败血症,可行血培养、骨髓培养加以确诊。
第四步是否为结缔组织病发热结缔组织病发热是第二位常见发热原因,约占15%一18%,常见疾病有SLE、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及各种血管炎。
疑为SLE者,应查ANA、抗dDNA抗体等;疑为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应查抗RNP抗体;疑为类湿性关节炎,应查RF;疑为风湿热,应查ESR、ASO等。
第五步是否为肿瘤性发热引起发热的血液系统肿瘤有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及恶性组织细胞病,其他发热的实体瘤有肾癌、肝癌、肺癌等。
骨髓涂片对白血病有确诊价值,淋巴结活检对诊断淋巴瘤至关重要。
血液、骨髓或淋巴结活检找到异常组织细胞或巨多核组织细胞有助于恶性组织细胞病的诊断,胸、腹部CT扫描是筛检其他实体瘤的重要手段。
第六步是否为药物热当以上各种检查未能证实发热原因,各种抗感染药物治疗无效,可停用各种抗菌药物及其他可能引起发热的药物,观察3~4天的体温变化,若停药后高热逐渐退至正常,可确诊为药物热。
第七步关于诊断性治疗若临床上高度怀疑为某一疾病,但无病原学或组织学证据,可行诊断性治疗。
一般应为特异性治疗,如抗结核治疗、抗疟治疗、抗阿米巴治疗。
如上纵隔肿块病人不愿开胸活检,可按淋巴瘤治疗,试验性治疗有效,可证实诊断。
若病人长期反复高热,高热时伴关节痛、一过性皮疹,但全身状况良好,实验室检查除白细胞升高、血沉增快外,无其他异常。
对各种抗生素治疗无效,而试用皮质激素可以退热,缓解病情,则可诊断为变应性亚败血症。
第八步如何处理注意对所有高热病人在未明确诊断之前,不要轻易应用抗生素及退热药,更不能使用肾上腺皮质素,以免掩盖病情贻误诊断和治疗,应在查明发热原因后对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