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子并购扬子案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4
西门子冰箱 并购扬子冰箱案例
案例分析——德国博西华公司收购安徽扬子电冰 箱——现象描述(1)
• 90年代中期,中国电冰箱行业经过10多年的激烈竞 争已经相对成熟,形成比较稳定的竞争格局:海尔、 科龙、美菱为主导。
• 扬子公司于80年代中期从意大利引进阿里斯顿生产 线,凭借技术、管理资源和税收条件进行国内家用 冰箱市场的角逐。
——1996年以后,整个经济增长放慢,国内家电市场 开始收缩。
——更严重的问题是,在扬子手里神通广大的销售网 络,到了德国人那里却运转不灵。
——结果:冰箱销售量剧跌,1998年博西扬公司开始 陷入困境,利润目标无法完成;内部整合永无休止; 生产成本昂贵;决策层中外方关系紧张;公司与当 地的关系也不协调。
• 为了在中国市场生存下来,应将规模降至40万台左右。
案例分析:并购后的状况(4)—— 中方的战略调整
• 此时的扬子集团基本上已经是局外人。德方控股、并 且看起来能够承受得起巨额亏损,而中方却没有这个 能力。
• 在政府和法院的操持下,中方开始将拥有的30%的股 权全部售予外方,以清偿银行的债务。
• 2000年6月双方达成协议,中方将4年前价值为$3525万 的股份,以$995万的价格全部转让给外方。至此,中 方完全从博西扬公司退出。
案例分析:中德谈判结果
• 经过冗长复杂的讨价还价,,双方达成协议。 ——德方以现汇方式出资$8225万,扬子以原有的生产场地、厂
房、机器设备以及其他无形资产折价$3525万,双方组建新的 冰箱生产企业。
——德方的投资主要用来收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原扬子冰箱厂的资产(无形资产 占较大的比例)。
——德方拥有70%的股份。董事会中外方占7名,中方占3名,中 方担任董事长,外方担任总经理。
• 德方的做法自然遭到扬子的坚决反对,结果在董事 会中,双方水火不相容:只要德方的提议,7个董事 会全部赞成,中方全部反对;反之,中方的三个董 事举手赞成,外方全部反对。当然最终结果还是取 决于控股方的意见。
案例分析:并购后的状况(2)
• 正当博西扬大举投资进行改造之际,中国市场环境 开始发生变化。
案例分析:并购中的信息不对称
▪ 由于无法通过公开的市场进行并购,信息不对称起了关键的 作用。90年代,扬子的信誉、品牌、网络确实引人注目,但 这是依靠巨额广告投资和不计成本的销售垫款强制堆积起来 的,无法准确判断其价值。德方选择这样一个并购对象本身 就欠考虑。中方确实运用了商业技巧夸大自己的实力,但并 不存在法律意义上的欺诈。
• 扬子公司开始着手战略调整,试图收缩经营范围。公司决策层认为,国内冰箱行 业已经竞争过于激烈,应该适当退出。
• 此时,德国博西华公司正急于寻找合作伙伴进入中国市场,双方在最初一拍即合。
案例分析——德国博西华公司收购安徽扬子电冰 箱——现象描述(2)
• 博西华公司(Bosch und Siemens Hausherate)是德国西 门子公司与博世(Bosch)公司合作组建的一家大型跨 国公司,主要从事白色家电的生产。
• 关于收购价格的谈判。德方认为在扬子厂的固定资 产中,除了土地使用权以及厂房等附属设施外,基 本上都是一堆废物,那些机器很难符合德国的技术 标准。德方看中的是扬子的无形资产(销售网络、 商标和技术专利等),同时又认为中方漫天要价。 而扬子认为自己的生产设备是先进的,无形资产的 价格也是经过中国权威专业机构评估的,不存在有 价无市的问题。
• 进入90年代后,扬子公司急剧扩张,1995年其产量 稳居前5名,除了冰箱之外,该实施多元化战略(加 长卡车、大客车、空调、浴缸等)
案例分析——德国博西华公司收购安徽扬子电冰 箱——现象描述(1)
• 冰箱利润投向了新行业、向国有银行大量举债、公司财务极不合理、管理延续国 企框架、管理人员素质低下
——博西华公司不得不调整其在华战略。
案例分析:并购后的状况(3)—— 德方的战略调整
• 将最初的四家公司合并为安徽博西扬制冷有限公司一家。 • 降低了对中国市场的预期,意识到只有20%的中国城市
人口,才是主要消费者,于是公司规模相应缩小。
• 德国公司总部认为,中国国内的供应商由于引进西方技 术,已经成为主要的市场竞争者。由于中国厂商在生产、 广告、产品开发上投入巨资,市场投资过度,因此,要 求博西扬立足长期,成为主要竞争者之一。
• 取得独资企业地位后,博西扬更名为安徽博西华制冷 有限公司。2001年业绩开始好转。
该案例几乎涉及了外资在我国进行并购的所 有问题
• 外资在华并购的战略 • 并购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 • 并购双方文化的差异 • 技术差异 • 当地政府对并购的考虑
案例分析:关于外资在华并购的战略
▪ 外方着眼点:获取市场份额,迅速进入中国市场进行“圈地”。 ▪ 而通过并购实现这一目的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 该公司认为并购当地有竞争力的生产厂商,是进入 中国市场的捷径。
• 于是,选择生产洗衣机的无锡小天鹅和生产电冰箱 的扬子作为并购对象,并将该公司的中国总部设在 南京。
案例分析——德国博西华公司收购安徽扬子电冰 箱——谈判一开始遇到的麻烦(1)
• 关于股权比例。德方坚持在新成立的企业中控股, 扬子一开始犹豫,但不久同意外方控股比例达70%。 中方采取的这一态度似乎意味着德方在随后的谈判 中也做出适当的让步。
——由于总投资高达$1.175亿,所以为了回避审批,双方在名义 上同时注册成立4家公司,每家公司的投资额都恰好在$2900 万左右
——1996年3月新公司成立:博西扬制冷有限公司
案例分析:并购后的状况(1)
• 由于德方绝对控股,所以一开始就对公司进行大规 模改造,使之尽快符合“德国企业”标准,原扬子 冰箱厂的大批设备被拆除。外方占据了管理层所有 关键岗位并对原扬子冰箱厂的中坚力量进行“清 洗”。
案例分析——德国博西华公司收购安徽扬子电冰 箱——谈判一开始遇到的麻烦(2)
• 关于并购的审批也存在问题。 ——德方之所以选择通过并购进入中国市场,就是要
缩短进入市场的时间。但在90年代中期,地方政府 只有投资额在$3000万以下的外资企业审批权。两家 公司谈判的项目规模,远远超过地方的审批权限, 而且由于设计到在当时较为敏感的国企被外资并购 控股问题,如果上报国家主管部门,无疑会引起麻 烦,增加并购的成本,而如果不通过国家有关部门, 则又需要地方政府的默许以及配合,这在无形中也 增强了中方的谈判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