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
4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汇报
国家示范院校省级验收材料之五国家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汇报材料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Pingdingshan Industrial College of Technology二〇〇九年八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汇报材料第一部分专业建设指标完成情况1.1专业建设基本情况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自2006年12月被批准为重点项目建设专业以来,按照建设方案与任务书中的建设目标要求,形成了校企共育“2+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四岗四层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开展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建设了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全面完成项目各项建设任务,取得了预期的建设成果。
1.2建设指标完成情况达成度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专业群)按照任务书中的5项建设内容,20项二级指标,94个验收要点的要求,全面完成各项建设指标。
建设指标完成情况达成度16项为100%,4项大于100%。
如表1-1,表1-2所示。
表1-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表12表1-2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所在专业群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表1.3 资金使用情况按照任务书资金预算,各项资金足额到位,并有效运用到各项建设中。
各项资金完成比例如表1-3所示。
各项资金完成情况统计,如表1-4所示。
表1-3 各项资金完成比例3表1-4 机电一体化专业及专业群中央财政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资金完成情况统计表41.4企业专家鉴定情况2008年8月27日平煤集团组织企业专家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进行鉴定,通过听取汇报、质疑和答辩,认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能够结合企业的岗位要求,构建了切实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具有真实生产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重视生产性实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2009年4月26日,本专业召集河南省技术能手范文兵等企业专家召开校企共建成果座谈会,企业专家认为“2+1”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很快就能适应岗位的要求,大大缩短了学生成为熟练工的时间。
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龙头的专业群建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以机 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龙头 的制造类专业 群, 在专业建设 、 课程建设等多 方面相互借鉴 、 相 互 支撑 , 服务 面 向和就 业 指 向相 融 相 通 , 形成 群 体 优势 , 了教学质量 。 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我 保证 机 院 比较成熟的专业 , 投人大 , 资结构合理 , 师 教学 改 革力度 大 , 企合 作 基 础 好 , 校 对模 具 设 计 与制 作 和 自动化控制专业建设方面起 到很 的带动作用 。 模具设计与制作 和 自动化控制专业 的快速发展 , 也使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得到进 步的提升, 与企业 的合作更深人 。 服务面向和就 业 指 向相融 相 通 , 成 群体 优 势 。 院 与香港 建 滔 形 我 化 工集 团 、广 东 长 实通 讯 有 限公 司举 办 了多 届 的 订 单 班 ,学 生主要 面 向专 业群 的机 电一体 化 技 术 专业 、 模具设计与制作 专业 和 自动化控制专业 , 培 养 出来 的学生也深受企业的欢迎 。 22 构建 专 业群 的专 业基 础 平 台 ,把 专业基 础 实 .
( 清远职业技术学 院机 电学院 广东清远 5 1 1 ) 15 0
摘要 : 专业群建设有利 于高职 院校充分利 用资源 , 成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 形 培养拥有 多门专业知识 和 多种技 能的复合 型 高技能人才。本文从机 电专业群建设的 内容和建设成效阐释 专业群建设有利于专业的发展和 学生专业 能力的培养。
收稿 日期 :02 0-1 2 1- 4 4 .
以行业企 业技术 技能要 求和 职业标准 为 目 标, 科学构建专业的课程体系。以任务驱动 、 目 项 导 向 、一体 化 教学 方 法相 适应 的项 目化 课程 与教 材, 以精品课程建设来推进课程建设 和教学改革 。 把企业 元 素 、 职业 标 准 、 必要 技 术技 能 等多要 素 整 合于课程之中 , 在教学过程实践 中建设精品课程 , 在精 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提升教学能力。发挥专业 群优势 , 整合专业资源 , 打造专业基础平 台, 把专 业基础课程做优 、 做专 、 做出特色。 13 构建共 享 型专 业教 学 资源库 . 整合专业群资料 ,通过专业教学 网站进行发 布, 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一方 面, 教师可 以相互借 鉴 , 互探 讨 教学 方法 , 相 提高 教 学水 平 ; 另一 方 面 , 学 生 在学 好本 专 业 的基 础上 , 根据 个 人爱 好 , 可 拓 宽专业面 ,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 1 建 立“ 作 型” 双 师教 学队伍 . 4 合 的 机 电一体化技术 、模具设计 与制造和 自动化 控制三个专业 ,其技术 已覆 盖了现代先进制造业 四个 工作 阶段 ( 计 、 设 制造 、 控制 、 维修 ) 的技 术 。 各 个专业各有侧重点 ,把几个专业的师资力量有效 整 合 , 发 挥更 大 的技 术 优 势 , 能 为企 业 服 务 , 也更 能培养出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1 建 立“ 享型 ” 实训基 地 . 5 共 的 实训基地建设应以专业群内各专业 的核心技 能训练为基础 , 按专业群分类组建实训基地 , 实现 资源共享。 校内开设有金工实训车间、 现代实训中 心、 数控加工实训 中心 、 模具加工中心 、A /A C DC M 实训 室 、 钳工实训室 、 焊工实训 室 、 电工 电子实训 室、 单片机实训室。实训基地面向专业群 , 实训场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的构建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的构建作者:顾宇峰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9年第01期摘要:本文以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构建为例,介绍了学校专业群建设的一些做法、成效、特色和创新之处,并对今后发展进行了规划。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专业群; 构建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1-136-001一、引言2015年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省教育厅、财政厅决定启动我省“十三五”期间职业学校现代化专业群(以下简称“现代化专业群”)建设工作。
专业群是由一个或多个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由3个及以上专业或专门化方向组成的、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工作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一个集合。
我校积极贯彻省教育厅、财政厅的文件精神,开展现代化专业群的创建,并于2018年上半年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创建成为江苏省现代化专业群。
二、专业群的构建(一)目标定位學校根据苏州工业园区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及区域内外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情况,按照学校的总体规划和部署,积极稳妥地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布局。
专业建设主动对接苏州工业园区的主干产业(机电产品制造和电子信息制造业),尤其是机电装备、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
十三五期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是学校重点建设的项目。
通过深入调研及专家论证,构建了本专业群发展思路。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面向机电设备的应用与维护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品质管理工程方向)面向机电产品的质量检验方向,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面向智能制造方向。
3个专业(方向)定位明确,互相支撑、互为补充,组成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成为苏州工业园区智能制造的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于本地区先进制造企业的“机电产品生产及质量管理岗位群”。
依据校“十三五”专业发展规划和专业群建设计划,扎实推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建设。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建设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建设1.1 专业群建设定位依托“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建设,带动和辐射机电类专业群各专业的发展。
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建设,带动“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并辐射到“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化”以及“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力求形成内在联系紧密,资源共享的专业群。
1.2 建设目标我校机电类专业群的建设目标是: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为龙头,利用专业群的集合优势,经过几年努力,建设成能够培养具有竞争能力的实用型机电类高技能人才的基地,专业建设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结合,突出地方经济特色,为我省区域性高技能人才培养起到示范与推动作用。
1.3 建设内容突出海峡西岸经济建设的特点,根据某地区交通总体规划的基本内容的建设方案,机电类专业的发展要基本适应与满足某经济发展的要求,专业建设侧重于工业控制技术、物流装备技术、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建设,并着手调研“交通工程机械”类专业设置的可行性,力图在这一领域办出自己的特色,带动区域内机电类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
根据机电类专业群定位、培养目标,将专业及培养内容进行全面的整合,力求突出先进性、科学性,能及时反映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以通用设备为主要载体,并结合交通工程机械的具体装备,突出交通行业的特点。
根据企业实际岗位要求,并紧密结合劳动部门职业技能鉴定要求,设置课程并调整课程内容。
利用重点建设专业带动并辐射专业群的其它专业。
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更加合理有效地发挥专业示范作用。
本专业群建设下一步的建设重点是: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龙头,以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等专业为支撑,拓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领域。
通过公共模块与专业模块的整合,突出整体效益。
可以有效的利用机电基础实验实训平台,以及相关的专业实训模块。
有效整合师资队伍,充分发挥专业群的整体优势。
在重点建设机械制造基础、电气基础、机械设备维护与管理、电气系统维护与管理4个校内实验实训平台的基础上,辅以其他专业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建立1个机电技术工作室,力争打造国内机电专业领域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应用性与适用性。
【申报稿】机电一体化专业群项目建设实施可行性方案
机电一体化专业群项目建设实施方案目录一、建设背景与基础 (1)(一)建设背景 (1)(二)建设基础 (1)(三)专业群建设存在の主要问题 (2)二、建设思路与目标 (2)(一)建设基本思路 (2)(二)建设目标 (2)(三)预期效益 (3)三、重点建设内容 (4)(一)专业结构优化调整 (4)(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5)(三)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10)(四)教学团队建设 (12)(五)专业群发展机制建设 (16)四、主要保障措施 (18)(一)组织保障 (18)(二)制度保障 (19)(三)过程管理保障 (20)(四)经费保障 (20)一、建设背景与基础(一)建设背景1.现今国家推行“工匠精神”.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业.“中国制造2025”已在进行之中.湖南也同时提出了“1274计划”.制造业出现了大批の技能技术人才空缺。
2.湘潭市昰湖南省の老工业基地和长株潭城市群の主体城市之一.拥有170 多家机械制造企业.其中既有大型军工企业江麓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江南机械厂.也有被誉为“中国机电产品摇篮”の湘电集团公司。
近年来.湘潭市政府提出把湘潭打造为“湖南先进制造业中心”の发展战略.创建和引进了一大批新型制造企业.制造业成为湘潭高新区和九华经济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以及德国工业园、双马生态工业园、天易工业园等新兴工业园区の主体.制造业日益成为湘潭市の重要支柱产业。
(二)建设基础湖南省经济贸易中等职业学校成立于1979年.2006年被评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
数控加工技术专业为省示范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市级示范专业.通过建设.实现了专业の快速发展。
1.通过“模块化”の课程建立“做学教”一体化教学体系。
以“模块化”课程为导向.建设一体化教学教室.方便学生“理实一体”吸收知识:理论教学完毕后.进行机房仿真练习.最后进入实训车间实操.巩固新知。
2.以就业为宗旨.拓展校内“工学结合”和校外“2+1顶岗实习”の人才培养模式。
机电一体化专业群项目建设实施方案
机电一体化专业群项目建设实施方案一、项目概述二、项目目标1.建设机电一体化专业群的硬件平台和软件支持系统,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和创新实验的场所和设备。
2.建立优秀师资团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和科研环境。
3.开展学科交流与合作,推动机电一体化专业群的学科建设和发展。
三、项目内容1.硬件平台建设:(1)资金投入:购买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实验仪器,提供学生实践教学和科研实验的场所和条件。
(2)实验室建设:建立机电一体化实验室,包括机械设计与制造实验室、电气工程实验室、自动化实验室等,提供学生综合实践和创新实验的平台。
(3)软件系统支持:建立实验报告和数据处理软件系统,方便学生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2.师资团队建设:(1)招聘优秀教师:招聘具备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高水平教师,提供教学和科研支持。
(2)教师培训:组织专业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科研支持:提供科研项目和资金支持,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
3.学科交流与合作:(1)学术交流会议:组织学术交流会议,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分享研究成果和学术经验。
(2)学术期刊发表:推动机电一体化专业群的学术期刊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3)合作研究项目:与其他高校和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提升机电一体化专业群的科研水平。
四、项目计划1.第一年:(1)硬件平台建设:购买实验设备,建设机电一体化实验室。
(2)师资团队建设:招聘优秀教师,组织教师培训。
(3)学科交流与合作:组织学术交流会议,邀请专家学者。
2.第二年:(1)硬件平台建设:完善实验设备和实验室建设。
(2)师资团队建设:提供科研支持,开展科研项目。
(3)学科交流与合作:推动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3.第三年:(1)硬件平台建设:更新实验设备,提高实验室设施和条件。
(2)师资团队建设:继续提供科研支持,组织学术交流活动。
(3)学科交流与合作:深化与其他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开展合作研究项目。
(完整word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规划(2011年—2015年)一、指导思想以《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6号文件)及省教育厅《关于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进一步优化高校专业结构的若干意见》﹛闽教高[2007]65号﹜和厦门市政府《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的文件精神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导向,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立足厦门,服务海西建设,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在学校规划统一指导下,按照“职业定位准确,层次定位准确,培养模式先进,专业特色鲜明,人才质量优良”的要求,为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就业竞争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以机电产品为核心”的原则,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成精品专业,推动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贯彻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向;面向生产、服务一线,依托行业,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强化办学特色;以师资建设为根本,以“教、学、做、知识、能力、素质"六位一体教学方法为突破口,突出课程改革,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规划原则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服务区域经济的原则。
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特别是厦门市重点培育的产业群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的培养方向和专业布局,以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坚持全面建设与重点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学校立足龙头专业,以龙头专业带动整个专业群的发展的精神,先行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由此带动机电专业群其他专业建设与发展.三、建设内容和实施步骤针对精品专业建设要求及学校的发展规划,结合机电专业群各专业建设规划,制定了具体的建设方案。
1。
教材建设: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教材采用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和推荐教材和自编、参编教材相结合的教材体系,本教研室自编了一批实践实训补充教材,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适用的教材体系。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目录一、项目简介 (1)二、建设基础 (1)(一)建设依据 (1)(二)建设条件 (4)三、建设目标 (7)(一)建设思路 (7)(二)建设总体目标 (7)(三)建设具体目标 (8)四、建设内容 (10)(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 (10)(二)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15)(三)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 (17)(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化校园建设 (21)(五)实训实习条件改善 (23)(六)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 (28)(七)专业群建设 (30)五、绩效考核建设进度表 (32)六、资金投入预算和项目建设进度 (58)(一)经费预算 (58)(二)项目建设进度 (61)七、项目预期效果 (61)八、主要保障措施 (6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一、项目简介本项目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重点,辐射带动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通信技术等专业群的建设。
建设内容包括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建设、改革教学组织与管理、专业群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等项目。
本项目的建成,将使学院成为重庆乃至西部地区高素质高级技能型机电类专门人才培养基地,为重庆市打造西部制造业高地提供人才保障。
二、建设基础(一)建设依据“十一五”以来,在《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8号)的指导下,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明显加快,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部分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跃居世界前列,装备制造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随着世界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我国装备制造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
机电一体化技术已成为影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院开设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具有鲜明的服务地方经济特色,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急需的机电类高技能型专门人才。
1.建设背景(1)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趋势近10年,中国将发展成为世界现代制造中心,先进制造技术及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国民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优势学科方向。
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重点的专业群项目建设方案
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重点的专业群项目建设方案(一)项目概述1、项目名称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重点的机电技术专业群项目建设方案2、项目组建设机构组长:张江城成员:黄中玉、熊南峰、王旺生、游敏、徐刚、于宁波、黄莉、汤维华、陈江华、雷波、邹云翔、张淑会、佘昌全、张翼3、服务的产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服务面广,涉及到机械加工、电力生产与运输、汽车驾驶、机电产品的维修与维护、销售、计算机应用等等多个方面。
4、专业群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汽车应用与维修技术专业、计算机及应用专业*为本项目重点建设专业(二)项目建设的背景本专业是为机电行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办学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的人才有着很大的需求市场;二是现在有较坚实的办学基础。
《宜昌“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在未来五年,全力支持宜昌电力产业,支持三峡总公司完成三峡电站右岸12台装机,适时上马建设6台地下机组和葛洲坝电厂80万千瓦扩机增容.支持清江公司开展清江抽水蓄能电站的前期工作。
继续有序开发市小水电,新增装机25万千瓦。
适度发展煤电,支持宜都和枝江分别装机120万千瓦热电联营项目建设。
围绕输变电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输变电产业.到2010年,市域内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建成全国重要的电网支点,世界最大的水电基地,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以上.以船舶制造、工程机械、电工设备为重点,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技术、合作开发等形式,提高重大技术国产化水平,振兴装备制造业。
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30亿元,成为全省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电工设备、机床生产工业以永鼎红旗、长江线缆、经纬纺机、中冶重工、永安车桥为重点,积极推广应用柔性化生产技术,数控激光加工技术,数字化、智能化工业控制技术,重点发展高压超高压交联电缆、输变电设备、特种电缆、纺织机械、轻型车桥等产品。
支持长机科技加快发展,建成全国数控插齿机生产基地。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学科分类:职业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专业群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1问题的提出】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扎根中国、放眼世界、面向未来,集中力量建成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为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我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跨越。
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智能制造与控制技术已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新趋势。
如何从提高培养服务于经济建设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质量,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科学组建专业群、设计课程体系、探索校企产教融合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现实课题任务。
【1.2课题界定】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建设是以xxxxxx的国家骨干专业和湖北省特色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为核心,将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专业学科基础相关的专业组成一个集合;在长期办学过程中,这些专业在实验、实训设备和设施可以共用;也形成了一大类相近的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其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也可以做到资源共享。
各专业间具备了较好的办学基础,但相互的融合和协调还需要统一设计与重构,如专业群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进程设计与序化还要结合区域经济特征和行业企业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专业群建设概念的提出意味着高职教育教学组织观念的转变,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专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当前高职教育需要认清专业群建设的目的与意义,厘清专业群的内在联系,对接区域产业,调整结构布局,加快内涵发展。
机电一体化专业群面向现代制造业,服务中部地区机械制造领域的行业企业,培养高端装备制造业中紧缺急需的熟练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设计、制造加工、操作运用、维护等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着力推动本地区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与发展。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申请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方案申请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代码:580201负责人:孙国安二〇一一年十月十日一、建设意义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
文件指出,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要求河南省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高成长性的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新型建材等产业,改造提升具有传统优势的化工、有色、钢铁、纺织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形成带动力强的主导产业群,建设郑州汽车制造基地,推进整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提升输变电装备、大型成套装备、现代农机等产业竞争力,建设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推动郑州、洛阳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提升郑州作为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地位。
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轻工等产业作为河南省支柱产业,其发展过程都需要先进的生产设备,在运行中的监测、监视、调节与控制无不与机电一体化技术息息相关,其中大量运用了集成化信息平台、工业以太网、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PAC)、可编程控制器(PLC)、工业控制机、分布式智能I/O、人机界面、工业无线网络、现场总线、机器视觉、伺服控制系统等机电一体化技术。
我院依据河南省、郑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高度重视专业建设。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作为龙头专业优势突出,特色明显,以该专业为核心的结构合理、规模适宜的专业群已经形成。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自2004年以来一直为院级重点专业,2006年被确定为市级重点专业,2011年被确定为市级示范专业。
大力加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有利于中部崛起、郑州都市区建设、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战略的实施,有利于优化郑州教育布局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提供社会服务,有利于郑州市乃至河南省高职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附表2: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进度与预期效果一览表(在最后)一、项目组负责人:张海筹(机电工程系主任、教授、高级工程师)戴开发(华菱涟钢集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二、专业建设的意义(一)行业背景分析1、国家调整和振兴装备制造业《国民经济与社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提出“振兴装备制造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目前我国装备工业在总体规模上居世界第四位。
装备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长三角主要城市都把现代制造业作为结构调整的支柱产业。
在全国装备工业10大行业中,农机制造业产值列第三位。
国家农机补贴政策有利于农机产业快速发展。
2004年,国家实施《农机化促进法》,中央把农机购置补贴作为一项政策实施,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跨越式发展时期。
6年来,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规模逐年加大,由当初7000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130亿元,6年翻了近8番,实施范围由66个县拓宽到所有的农牧业县,在增加农机装备总量、优化装备结构、提高农机化发展水平、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补贴力度越来越大,受惠区域的越来越广,受补贴产品越来越多,已经成为拉动农机产品市场需求的重要力量,必将促进农机产业进一步快速增长。
据专家预计,未来国内农机市场将强劲增长。
从工业总产值看,2004年~2008年,全国农机工业总产值分别为900亿元、1084亿元、1316.7亿元、1517.5亿元和1910亿元,年均增长20.7%,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
2009年全国农机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
按此发展速度,预计到2015年全国农机工业总产值将超过2600亿元,比2008年增长31%;2020年将达到3300亿元,比2008增长73%。
从农业机械化水平看,目前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只有40%左右,按照国家2015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2020年超过70%的要求,耕种收机械化水平比2008年分别提高15个百分点和30个百分点,农机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方案
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方案机电一体化技术是21世纪高新技术的代表之一,它在机电领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目前,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专业群建设尤为突出。
本方案旨在通过专业群建设,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高水平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机电产业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方案内容1. 专业群建设(1)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包括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机电控制技术等专业。
(2)加强专业群内部交流,建立共同的知识体系,促进跨学科交叉,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创新发展。
(3)与国内外知名机构建立友好关系,共同合作进行技术交流与研究,提高专业群的学术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2. 人才培养(1)制定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的人才培养计划,确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环节等。
(2)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好的保障。
(3)建立行业实践基地和实验室,提供学生实践教学的场所和先进设备。
3. 师资队伍建设(1)招聘具有较高学术能力和实践经验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师,加强师资队伍的学术氛围。
(2)加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培养,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创新发展。
4. 社会服务与产业发展(1)积极开展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相关的社会服务活动,为企业和市场提供技术咨询和支撑服务。
(2)与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相关企业和机构开展合作,提高产学研一体化水平,加快技术转化和产业化进程。
实施方案(1)制定详细的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实施计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2)加强组织管理,确保实施计划的顺利进行,确保专业群建设的高效实施。
(3)加强宣传与推广,提高社会关注度,不断扩大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的影响力。
预期成果经过专业群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将取得以下成果:(1)在机电一体化技术领域内提升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2)大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机电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机电一体化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总结报告
机电一体化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总结报告一、项目建设概况机电一体化专业开办于1990年,自2000年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改为高职教育,是伴随着辽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的实施而建立的紧缺型高职专业之一,专业特色鲜明,行业优势突出。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拥有雄厚的实训条件,有电工电子、机电控制等七个实训室,一个工程训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被国家六部委确定为“国家紧缺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训基地”、“中央职业教育专项资金支持建设型小模式实训基地”。
2013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示范校中五个重点建设的专业,按照教育厅对我院示范校《建设方案》和《建设任务书》批复的内容和要求,自2014年4月开始机电一体化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的建设。
(一)项目管理与保障措施为了确保机电一体化骨干专业项目能够按照项目建设方案和建设任务书要求顺利实施,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骨干专业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由机电行业专家和机电工程系负责人、骨干教师组成,全面负责项目的落实、协调和检查,机电一体化项目建设实行二级管理,任务到位,责任明确。
项目建设过程中,按照任务书要求,分季度、年度逐步推进,年终进行总结,并把骨干专业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实行一把手负责人,与系部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绩效考核挂钩,集全系之力抓专业建设,确保了专业建设的顺利开展。
(二)项目建设目标完成总体情况通过示范校建设,按照《建设方案》和《任务书》要求,全部完成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的155项建设任务。
完成率达100%。
(三)建设总体成效机电一体化专业经过三年的建设,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服务产业能力建设、专业群建设等方面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专业教学标准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初次就业率一直在90%以上,年终就业率在88.62%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高。
二、项目建设过程与成效通过三年的建设期,机电一体化专业深化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建成了具有先进职教理念、专业定位准确、教学资源一流、教学团队卓越、校企合作成效显著,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依靠地方产业,围绕省里和沈抚新区装备制造业产业要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特色专业、品牌专业。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建设典型案例2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建设典型案例——“两线相融、寓学于做”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一、实施背景近年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目前我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正从“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这对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素质高、专业技能过硬,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然而,当前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实施过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经过不断地研究和改革,实行“双线相融、寓学于做”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了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水平,提高了师资队伍水平,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双线分别指指以学生身份变换和技能提升为培养主线,做中学、做学教一体。
第一条线:利用学校和企业两个场地,实施分步式的人才培养。
在培养过程中,学生的“身份”是以工学交替变换的方式进行。
具体做法是:第一步: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习。
学生先在学校学习1年,完成公共课程、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此时的身份是学生。
第1学期邀请相关企业的人员到校开展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学习企业文化、企业生产流程和企业管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安排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使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第2学期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实施项目化教学,突出技能培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基本专业能力。
第二步: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走进企业。
第3学期先在校外进行3个月跟岗实习,熟悉和适应企业工作环境和管理模式,初步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技能。
通过跟岗实习锻炼,学生初步建立起“企业员工”的概念,了解职业岗位的要求,为下一步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此时的身份转变为企业预备员工。
第三步:揣着认知和反思回到校园。
回校继续学习,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此时的身份是学生。
第四、五学期实施项目化教学,安排专业课学习和校内实训,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
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建设项目总结报告
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建设项目总结报告一、项目建设目标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项目任务主要包括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等三个方面。
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确定课程体系,落实课程发展规划以及建设计划,对课程体系中的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深化改革,使之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充分体系理论实践相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
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学生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创新工学结合的机电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一)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学生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创新工学结合的机电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贯穿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开展一体化教学,建立学历教育与认证培训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通过顶岗实习,增强学生的岗位意识、敬业精神,培养职业能力与素质。
打破按照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设置课程的惯例,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按照机电一体化技术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三个专门化技能平台,进而完善“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较强实用性、可操作性,在构建、实施过程中,已经取得了明显的实践效果,并具有较强示范性和指导推广作用。
2.构建“学练一体化”的动态循环课程体系根据企业职业岗位群,确定职业核心能力,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质培养、职业能力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与“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学练一体化”的动态循环课程体系。
建设以兼顾学生个性发展的以企业岗位需求为核心的模块化专业课程,构建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结构。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计划建成7门网络课程,7门核心课程。
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方案
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方案一、背景和意义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现代制造业的核心技术之一,对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当前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人才培养模式陈旧、学科交叉融合不够紧密、产学研结合程度不高等。
为了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竞争力,在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上需要做出努力。
二、目标和任务1.目标:建设高水平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培养一批具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2.任务:(1)建立专业群内的机构、团队和平台,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合作研究为主要目标。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具有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和教学能力的高水平人才。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5)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
三、关键措施1.建立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提供先进的设备和平台,为专业群的研究和教学提供支持。
2.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组织交叉学科的研究团队,促进学科间的合作研究,共享资源。
3.引进和培养优秀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建立师资库,为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提供支持。
4.设计和实施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组织创新项目和实践实训。
5.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解决实际问题,落实研究成果。
6.建立专业群的评价和监督机制,及时了解专业群的建设进展,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四、推进和保障1.组织专家论证,制定详细的建设方案和时间表。
2.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为专业群的建设提供保障。
3.加强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专业群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设立奖励措施,鼓励教师和学生在专业群建设中的积极参与和贡献。
5.加强与相关政策的对接,争取政府的支持和重视。
五、预期效果1.提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的学科实力和水平。
2.培养一批具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一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概述根据北京现代制造业和煤炭行业对机电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本专业设臵两个专业方向:机电一体化系统方向、煤矿机电技术方向。
机电一体化系统方向主要面向北京机电一体化产业和汽车制造业,培养机电高技能人才;煤矿机电技术方向主要面向华北主要产煤地区,培养煤矿机电高技能人才。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进一步深化与完善“校内产学一体”、“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入手,以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修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以能力为主线、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以项目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重点建设《电气控制与PLC》、《单片机控制技术》、《自动化生产线安装维修》3门优质核心课程;培养自动化生产线方向、机电一体化设备方向专业带头人2名;培养骨干教师6名;注重培养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5%;聘请12名企业机电技术方面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自动化生产线、机电一体化设备、工业机器人等5个实训室(中心),建成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生产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学习型生产性实训基地;与北京现代汽车公司、北汽福田、北京嘉昌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首钢集团、京煤集团、中煤北京煤矿机械责任有限公司等10多家北京制造企业和煤炭企业建立深度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与60多家企业签定顶岗实习协议,保证学生半年以上顶岗实习;开展机电一体化、低压维修电工等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2000多人次,为首钢集团等企业转岗职工再就业进行技术培训300人次,为北京现代制造企业和华北地区煤炭企业培训矿、厂长和技术人员300人次,开展技术服务项目10项;建设专业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本专业示范建设项目总需资金为1370万,其中,中央财政465万,北京市905万。
项目建设资金主要用于教学实训条件、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一、建设基础(一)社会需求1.北京现代制造业快速发展急需机电高技能人才现代制造业是北京工业的支柱产业。
北京下一步将重点发展机电一体化产业、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基础产业、医药产业、都市产业六个制造业领域,预计到2008年,现代制造业将完成工业总产值6300亿元以上。
其中,以北京现代、北京吉普、北汽福田等汽车制造企业为代表的汽车产业,预计到2008年,将实现工业总产值1400亿元,以昌平科技园、顺义开发区、通州产业园、亦庄开发区、丰台科技园为代表的机电一体化产业,预计到2008年,将实现工业总产值950亿元以上。
据调查,目前北京现代制造业中,高级工及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职工总数的18.2%,技师和高级技师只有4%,发达国家高达40%。
技能人才的总量较少,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低、存在年龄断层,已经成为制约首都现代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2.煤炭行业安全生产急需矿山机电高技能人才近几年,煤炭行业人才匮乏,已成为影响煤炭工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据调查,目前全国煤炭行业普遍缺乏技能型专业技术人才和产业技术工人,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为16.3%,没有达到全国17.2%的平均水平。
按照煤炭产业的发展规划目标和各地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需求,有88%的煤炭企业急需采矿专业人才,96%的企业缺少机电等技术类人才。
近几年煤炭类高职毕业生的供需比为1: 1.5以上,而且供需比还会持续紧张。
加快培养煤炭紧缺技能型人才,提升煤矿从业人员素质,是煤炭工业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2006年4月,教育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下发《关于加强煤矿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要求通过开展校企联合办学,采取委托培养、对口单招、订单培养、提前批次录取、设立定向奖学金、偿还助学贷款、提高就业待遇等措施,加大煤矿人才培养力度。
(二)专业定位根据北京现代制造业和煤炭行业对机电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本专业设臵两个专业方向:机电一体化系统方向、煤矿机电技术方向。
1.机电一体化系统方向面向北京机电一体化产业和汽车制造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素质,掌握相应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安装调试、维护维修及技术管理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毕业生主要工作岗位:(1)自动化生产线操作、安装调试、维护维修;(2)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安装调试、维护维修;(3)机电一体化设备的销售和售后技术服务。
2.煤矿机电技术方向面向华北主要产煤地区煤矿企业,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留得住、用得上的机电高技能人才。
毕业生主要工作岗位:(1)煤矿采掘、运输、提升、通风、排水、压气等机电设备运行、调试、维修;(2)煤矿供电系统的运行、调试、维修;(3)煤矿机电设备技术管理。
(三)专业现状及优势本专业为我院主干专业,建立于1956年,为我国煤炭行业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
学院划转北京市管理后,为适应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了“共平台,多方向”的培养模式,为北京市机电一体化产业和汽车制造业培养人才,同时继续采用“订单培养”方式,为煤炭行业培养紧缺技能人才。
2002年本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高职高专精品专业”,2001年确定为“国家级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突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在精品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中,重点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研究。
(1)形成了“订单培养”、“校内产学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紧紧抓住机电专业适应性强、需求量大的专业优势,推进“订单培养”。
多年来,与首钢集团、SMC(中国)有限公司、北京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神华集团神东公司等大型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培养机电高技能人才。
近3年“订单培养”情况见表4-1-1。
表4-1-1 近3年“订单培养”情况充分利用校内实习工厂,采用“校内产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专业教学。
学生直接参与北京煤炭矿用设备厂和斯凯尔机电技术开发公司的生产,以工厂的高低压开关、煤电钻综合保护器、照明综合保护器、电子皮带称等产品的安装调试作为项目展开教学,坚持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加强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
2006年,在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创新大赛中,本专业学生取得1个金奖、2个银奖、3个铜奖。
(2)“双证书”纳入教学计划,实行双证融合。
从1996年开始推行“双证书”教育,逐步将“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培训证”、“低压运行维修电工证”、“国家制图员”等职业考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生产技能训练,采用“以证代考”的考核方法,检验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实现学历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双证融合。
2.课程改革和建设卓有成效根据相关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能力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以工作任务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1)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2005年,《高职机电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成果,获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机械技术》系列教材2004年获北京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北京市精品课程2项。
《单片机控制技术》、《机械技术》课程分别于2005年、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课程。
(3)主编并出版了《机械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电机与拖动》、《电气控制与PLC》、《单片机控制技术》、《金工实习》等6门高职教材。
在“全国网络课程与多媒体课件大奖赛”中,《机械技术》多媒体课件获二等奖,《机械工程材料》、《公差与配合》课件获三等奖。
3.结构基本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本专业现有专职专业教师20名,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8人,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3人,讲师7人;具有硕士学位9人,博士4人;具有企业生产工作经历的占50%以上,双师素质教师占87.5%。
拥有兼职教师14名,主要承担专业实践技能课程教学工作。
专业教师中,“全国优秀教师”1名,“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1名,“北京市优秀教师”2名,“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2名。
2005年,获“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学术创新团队”称号。
4.校内外实训条件较为完备(1)拥有自动化生产线实训中心、液压气压实训室、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训室、电气控制与PLC实训室等20个专业技能实训室,其中4个实训室配有相关软件,可完成100多个虚拟实验和仿真加工;(2)拥有2个可进行专业技能实训的校办实习工厂:北京煤炭矿用设备厂和斯凯尔机电技术开发公司;(3)与首钢集团、北京机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SMC(中国)有限公司、北京京门电气有限公司、神华集团、北京京煤集团、中煤北京煤矿机械责任有限公司建立了7个校企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与北京北科奥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天地玛珂电液控制系统有限公司等30多家企业签定顶岗实习协议;(4)建立了“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点”、“低压运行维修电工培训鉴定点”、“国家制图员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点”。
5、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逐步增强以“机电安全技术”学术创新团队和“机电设备检测与故障诊断”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积极开展技术服务。
三年来,承担科研项目16项,在专业刊物发表相关论文39篇。
开发的“自卸车密闭苫盖驱动装臵”、“安全节电器”、“智能型高压开关综合保护装臵”、“矿用隔爆兼本安型电子皮带秤”和“智能型电机综合保护装臵”等新产品,取得良好的效益。
其中,“KJD-N型电子秤计量监控系统”在2006年通过了北京市科委的产品鉴定,填补了国内防爆电子皮带秤的空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安全节电器”在2005年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技术。
积极开展社会培训和职业鉴定,近三年,为地区相关企业培训矿、厂长和技术工人2000多人次。
6.社会声誉好,就业率高专业教学质量不断提升,“订单”教育不断拓宽,带来了良好的招生、就业势头,招生逐年扩大,连续多年保持招生第一志愿报考上线率180%,录取新生报到率大于98%,首次就业率98%以上。
二、建设目标(一)建设思路根据北京现代制造业和华北煤炭行业对机电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以“工学交替”、“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建设目标1.总体目标深化与北京现代制造企业和华北地区煤炭企业的合作,完善“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以建设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为重点,构建体现“工学结合、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聘请企业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生产一线技术能手,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生产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学习型生产性实训基地,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岗位综合能力课程教学和顶岗实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