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阅读答案
高中论述类阅读: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
高中论述类阅读 2019.1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
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
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
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
“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
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
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
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
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
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
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
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
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
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
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
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
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郑谷《柳》曾巩《咏柳》阅读附答案及对比赏析
郑谷《柳》曾巩《咏柳》阅读附答案及对比赏析柳郑谷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柳”是传统意象之一。
两首诗同为咏柳诗,但画面风格迥异,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
请分别分析。
(4分)(2)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两首诗不同的艺术手法。
(4分)答案:(1)郑诗:描写了一幅江畔桥边柳丝轻拂,依依袅袅、柔美而富有生机的春景图;表达了离人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
曾诗:描绘了一幅杨柳借东风之势,柳条狂舞柳絮纷飞的画面;讽刺了得势猖狂的恶势力。
(2)郑诗:衬托。
以春风骀荡,杨柳妖媚之美景,衬托离人眷恋之情。
曾诗:比拟。
以借东风之势狂舞之柳比拟得势猖狂的小人。
托物言志(象征)。
借对杨柳的贬抑,讽刺(小人)邪恶势力。
郑诗赏析:题目只一“柳”字,“柳”即“留”。
古人折柳赠别,有“挽留,依依不舍”之意。
古典诗歌中,柳这一意象与离愁别绪、思乡怀远紧密相连。
所以,题目虽只有一字,但却主题鲜明。
然而,描写对象为柳,诗中却无一个“柳”字。
其实,诗歌句句写柳,句句含情。
试看:首句“半烟半雨江桥畔”,写柳树在烟雨中摇曳多姿。
“江桥畔”是离别的地点,而柳却偏偏生长于此,不免触动离人的满怀愁绪。
“半烟半雨”表明送别是在春季的一个阴雨天。
四周烟雾飘渺笼罩,给人一种朦胧之感。
此处诗人用意精妙:一是朦胧的烟雾就像是离人朦胧的眼泪,就像是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
纵观一、二句,写景清新自然,但又愁绪绵绵。
用语复沓回环,节奏舒缓,平仄声调起伏,与离人步伐缓慢、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态十分吻合。
如此愁绪,恰似一江春水,蓄势待发。
第三句“会得离人无限泪”,一语点破离情,奔涌而至,并迅速弥漫,令人窒息。
“会”作“领会,体会”解,连无语的柳树都深受感动,居然体悟出离人之情,可见这愁非常具有感染力和穿透力。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所说“有我之境”,此句正是把人的主观情感融入景物中,使景物也具有人的情感。
江苏省高邮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高邮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
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
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
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
“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
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
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
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
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
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
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
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
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
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
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
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
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咏柳习题答案
咏柳习题答案咏柳习题答案柳树,是中国园林文化中常见的一种植物,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钟爱的题材之一。
柳树的形态柔美,枝条婆娑,给人以宁静、柔和的感觉。
在古代文人笔下,柳树往往被赋予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
而《咏柳》这首诗,正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名篇,以咏柳为主题,描绘了柳树的美丽和生命力。
以下是对《咏柳》习题的一些思考和答案。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咏柳》这首诗的整体结构。
这首诗共有七个句子,每个句子都以“我”字开头,形式上呈现出一种亲近、亲切的感觉。
整首诗采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每句四个字,节奏明快,韵律流畅。
这种结构和形式的运用,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既有一定的节奏感,又能够表达出作者对柳树的深深喜爱之情。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诗的开头写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这里的“碧玉”和“绿丝绦”都是对柳树的形态的形象描绘,使得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柳树的美丽。
接着,诗中写到:“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里的“春风似剪刀”形象地表达了春天的气息,也暗示了柳树在春风的吹拂下犹如被修剪过一样整齐美观。
最后,诗的结尾写到:“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苦寒生几许。
”这里以夜半虚前席的形象描绘了柳树的孤独和坚韧,表达了作者对柳树的同情和敬佩之情。
而在这首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作者对柳树的情感表达。
诗中写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里的“碧玉妆成”表达了作者对柳树的美丽赞叹之情。
而后面的“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苦寒生几许”则表达了作者对柳树坚韧生命力的敬佩之情。
整首诗以“我”字开头,表明了作者亲自观察、感受柳树的心情,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对柳树的情感。
最后,我们来思考一下这首诗的主题和意义。
《咏柳》这首诗以咏柳为主题,通过描绘柳树的美丽和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柳树作为一种常见的植物,它的形态柔美、生命力顽强,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诗中的柳树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一种精神寄托,一种对生命的赞美和追求。
【全国百强校】内蒙古集宁一中高中语文必修四柳词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柳永词两首1一、基础知识1.D【解析】“凄切”的“切”正确的读音为“qiè”;“兰舟催发”的“发”正确的读音为“fā”。
2.B【解析】“暮蔼”的正确写法为“暮霭”。
3.C【解析】“经年”是“年复一年”的意思。
[:二、能力提高训练[:(1)开头三句,入手擒题,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
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钱塘,即杭州。
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
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
(2)山上的桂花、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
柳永这里以工整句式,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所以说“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
(3)“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
意思为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
“嬉嬉钓叟莲娃”,湖边钓鱼的老翁怡然自得,湖中采莲的孩童喧闹嬉戏。
一句话就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太平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
《柳永词两首》2一、基础知识1.D【解析】陈亮属于豪放派,柳永属于婉约派。
2.D【解析】“经年”呼应“今宵”不对。
3.B【解析】“豆蔻年华”是指女子十三、四岁,这里用来形容大学生显然不合适。
二、能力提高训练(1)渲染了秋天凄凉阴冷的气氛:“寒蝉”在凄厉悲鸣;“骤雨”刚停,寒气袭来;悲冷弥漫。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准确地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
它反映了恋人分别时的凄凉心情,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基调。
(2)“都门帐饮”是写离别的情形。
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恋人分手。
“无绪”,指理不出头绪,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意思,写出了不忍别离而又不能不别的思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
正在难分难舍之际,船家又阵阵“催发”,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痛苦。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古诗中的“杨柳”意象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 “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 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 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 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 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 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 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 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 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 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 “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 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 《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 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 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 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 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 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❶春光带来的愉悦。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 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 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 《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 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 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古诗的“杨柳”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 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 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 经·采薇》:“昔我往矣,扬柳依依。” 一说到“杨柳”这个意象,一般人都知 道她和“离别”相关,是“离别”的代 名词,其实,“杨柳”这个传统意象的 意蕴远不止于此。大量运用柳意象的, 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 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❷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 ❸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 念和对家的依恋。
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 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 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 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 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 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 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 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 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 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 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拓展:杨柳(含答案)全国通用
杨柳给文章加标点:杨柳随处可种临水尤宜春初发叶旋开黄花及春末叶渐多花中结实细而黑蕊落有絮绽出质轻如棉色白如雪随风飞舞散于各处(答案见第2 页)答案杨柳,随处可种,临水尤宜。
春初发叶,旋开黄花。
及春末,叶渐多。
花中结实,细而黑。
蕊落,有絮绽出,质轻如棉,色白如雪,随风飞舞,散于各处。
原文杨柳,随处可种,临水尤宜。
春初发叶,旋开黄花。
及春末,叶渐多。
花中结实,细而黑。
蕊落,有絮绽出,质轻如棉,色白如雪,随风飞舞,散于各处。
拓展阅读(一)关于杨柳的诗1. 王之涣【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2. 裴说【柳】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3. 柳氏【答韩翃】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4. 岑参【送怀州吴别驾】灞上柳枝黄,垆头酒正香。
春流饮去马,暮雨湿行装。
驿路通函谷,州城接太行。
覃怀人总喜,别驾得王祥。
5. 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6. 刘禹锡【别苏州二首】流水阊门外,秋风吹柳条。
从来送客处,今日自魂销。
7.戎昱【征人归乡】三月江城柳絮飞,五年游客送人归。
故将别泪和乡泪,今日阑干湿汝衣。
8.杨巨源【赋得灞岸柳留辞郑员外】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
好风倘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
9.刘禹锡【杨柳枝】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10.张籍【忆远】行人犹未有归期,万里初程日暮时。
唯爱门前双柳树,枝枝叶叶不相离。
拓展阅读(二)“柳”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意象,表示离愁别恨、代指故乡、愁的象征、借指春天、韶华易逝的人生感慨、象征美女、喻指爱情、借代小人等。
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较早的当推《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大量运用柳意象的,则是六朝时期。
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古诗文阅读】李商隐《柳》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古诗文阅读】李商隐《柳》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柳【唐】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释】①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
【译文】春日细长低垂的柳枝,随风轻扬,婀娜多姿,乐游苑上,士女如云,舞筵上红裙飘转,绿袖翻飞,碧绿的柳枝仿佛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
既然秋色已深,那你(柳)为何又肯捱到秋天来啊!而眼前只有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在树上哀鸣。
【阅读训练及答案】(1)全诗写的是“_______”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
(秋日)(2)首句中一个“____”字,形象地表现春柳的婀娜多姿,同时,又把柳枝与热闹的舞宴结合起来。
本来是东风吹得柳枝飘动,诗中却用一个“___”字,说柳枝在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写出柳枝的蓬勃生气。
(舞逐)(3)本来是“____,______”,诗中却用两个“带”字,反说柳枝“ 带”着它们,此与第一句中的“逐”字一样,又使柳枝由被动变为主动。
(斜阳照着柳枝,秋蝉在柳枝上鸣叫)(4)用现代散文的语言表达“如何肯到清秋日”一句的含义。
(既然秋天是如此萧条,那你(柳)为何有肯捱到秋天来啊!)(5)后两句中,虚字运用得很精妙。
第三句“如何”、“____”连用,感叹语气更加强烈,结尾句“已带”、“_____”,更是层层推进。
(肯到又带)(6)诗人通过荣枯变化的秋柳想表达什么?(自感迟暮、自叹身世。
)7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4分)8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4分)9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参考答案(7)答:“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8)答: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
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柳思阅读理解及答案
柳思阅读理解及答案柳思阅读理解及答案柳思①凭窗望去,窗前的几株柳树变黄变绿了,细软的枝条在暖融融的微风中摇曳着轻柔的身姿,似乎在告诉人们:春天来了!②说实话,我对柳的喜爱正是从窗前的这几株柳开始的。
它没有松树的挺拔、伟岸,没有杨树的修直,更没有迎春、连翘那鲜艳的颜色。
在许多人眼里,它不过是一种极普通的树,但正是这种普通和平凡,却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在四季的变化中感受到它的魅力和君子风范。
春天,嫩绿的柳芽有序地挂在一根根柔韧的柳条上,给人以勃勃生机;夏季,柳以宽阔的胸襟宽恕了蝉的聒噪,给世界以清凉;秋天,许多树都在炫耀自己的果实,惟独柳默默地低头不语;冬季,万物凋零,是它最早传递春的信息,把漫长的冬天变得短暂。
所以,柳在平俗中露出的高雅远比粉饰平俗而自以为高雅要真实可爱得多,不愧为树中之君子。
③柳作为君子,有谦逊的美德,它总是长条低垂,以平和的心境待人待世,也从不邀功请赏;相反,随和地任人评说,全不计较其得失,把自己对生命的理解融会在实实在在、平平淡淡的追求中,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这本身就是何等的超凡脱俗呀!④说柳是君子,还在于它大度宽容,与世无争,即便生存条件再差,哪怕是戈壁荒滩,也处之泰然,随遇而安,从容豁达,不讲怨言,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以坦然的心境走自己的路,并总能驾起希望之舟。
现今仍然健在的位于河西走廊的左公柳大概就是最好的说明。
所以,柳活得最动人、最惬意,没有点君子的气量是很难做到的。
⑤柳是无私的。
它将生命的种子藏于轻絮之中,随风飘撒,却从不选择明天的归宿,仅凭一节枝条,几捧沙土,便能重抖生命的旗帜,让春天得以延续。
无心插柳柳成荫,从这句俗话里,我们足以看清柳的普通与平常,而柳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和它那勃勃生机也在这句话中得到了更直白、更充分的评价。
柳也在无私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⑥柳的普通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
1、第②自然段把柳树与其他树作比较,请联系全段思考,这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4分)2、第③④⑤自然段列举了柳树哪三个方面的高贵品质?请用原文词语加以概括(每个方面不超过4个字)。
《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扬柳依依。
”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
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
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
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
“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
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
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
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
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
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
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
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
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用挑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
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
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
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
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杨柳》阅读答案10篇
《杨柳》阅读答案10篇《杨柳》阅读答案10篇在学习、工作中,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
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杨柳》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杨柳》阅读答案1和练秀才杨柳唐·杨巨源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曲尘丝,指象酒曲那样微黄的柳枝长条。
和练秀才杨柳翻译沿着河岸依依行走,河边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细嫩的长条,这不禁勾起了我这个将行之人的依依不舍之意,于是我停下马来,请送行的您帮我折一枝杨柳吧。
只有春风最懂得珍惜,仍然多情地向我手中已经离开树干的杨柳枝吹拂。
(1)这一首送别诗,第二句是谁对谁说的?意思是(2)第三、四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诗人喻己的本体是。
喻友(送者)的本体是。
(3)以上两句化无情物为有情物,生动地表现了感情。
4、诗中的“折柳”和“春风”各比喻什么?有何好处?诗中哪些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有何深意?和练秀才杨柳参考答案:1.行者对送者而言2.杨柳枝春风3.这是移情于物的手法,诗人由春风拂柳的景象引发联想和幻觉,化无情物“春风”为有情物,新奇地表达出友人对自己“殷勤”关怀的形象和“最相惜”的真挚情怀。
4、诗中的折柳喻行人,春风喻送行人,生动而贴切,堪称妙喻。
诗中有两个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一是“丝”,作者以柳丝含蓄地表达出离别之“思”;二是“柳”,耐人寻味地写出了无情折柳似有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和练秀才杨柳赏析:《和练秀才杨柳》是唐代诗人杨巨源的作品。
此诗写折柳惜别的情景。
前二句用比喻道出杨柳枝的色泽,点明送别时间,表明不舍之情;后二句以春风喻指送行人的情意,含蓄地表达了行者与送者之间的真挚友谊。
全诗意境优美,措辞婉曲,隐别意于杨柳枝之中,别有一番韵味。
诗的开头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了这样的场景:初春,水边(可能指长安灞水之畔)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微黄的长条。
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高中阅读)
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扬柳依依。
”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
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
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
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
“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
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
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
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
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
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
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
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
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用挑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
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
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
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
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
2018年高中诗词赏析题练习题及答案:《柳》
2018年高中诗词赏析题练习题及答案:《柳》2018年高中诗词赏析题练习题及答案:《柳》诗词赏析题:《柳》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l—22题。
(4分)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21.本诗多处妙用虚词,其中“”一词表达了强烈的反诘的语气,凸显出“秋柳”的无奈之情。
(1分)22.请简要分析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3分)答案:21.如何(1分)22.诗中借春柳之荣(繁盛得意),写秋柳之衰(憔悴零落),突出了秋日之柳的处境凄惨(表达了对秋柳悲叹之情)。
(3分)推荐阅读:诗歌鉴赏方法分析一、表达方式:在现代作品中,基本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
在古代诗歌中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
⑴描写是进行绘声绘色绘形的描画和摹写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
它能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睹其物的表达效果。
①写景常用手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如: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 2、“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白描白描在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又如: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句诗没有(动词)形容词的修饰点缀,是纯用名词组合,即所谓白描手法。
动静结合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它分为化动为静和以动衬静。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但作者并没有孤立地写静,而是采用静中有动,以动衬静的手法,用“花落”、“鸟鸣”的动景反衬出春山之夜的无比宁静。
文言文《柳》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文言文《柳》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文言文《柳》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
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
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言文《柳》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柳柳贵于垂,不垂则可无柳。
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
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
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
总之,种树非止娱目,兼为悦耳。
目有时而不娱,以在卧榻之上也;耳则无时不悦。
鸟声之最可爱者,不在人之坐时,而偏在睡时。
鸟音宜晓听,人皆知之;而其独宜于晓之故,人则未之察也。
鸟之防弋,无时不然。
卯辰以后,是人皆起,人起而鸟不自安矣。
虑患之念一生,虽欲鸣而不得,鸣亦必无好音,此其不宜于昼也。
晓则是人未起,即有起者,数亦寥寥,鸟无防患之心,自能毕其能事。
且扪舌一夜,技痒于心,至此皆思调弄,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者是也,此其独宜于晓也。
庄子非鱼,能知鱼之乐;笠翁非鸟,能识鸟之情。
凡属鸣禽,皆当呼予为知己。
种树之乐多端,而其不便于雅人者亦有一节:枝叶繁冗,不漏月光。
隔婵娟而不使见者,此其无心之过,不足责也。
然匪树木无心,人无心耳。
使于种植之初,预防及此,留一线之余天,以待月轮出没,则昼夜均受其利矣。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长则无袅娜之致致:获得B.得时闻鼓吹者鼓吹:此指蝉唱和鸟鸣C.鸟之防弋,无时不然弋:用系有绳子的箭射鸟D.隔婵娟而不使见者婵娟:指月亮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以在卧榻之上也申之以孝悌之义B.此其不宜于昼夜臣之客欲有求于臣C.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者是也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D.而其不便于雅人者亦有一节故忧愁思而作《离骚》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垂柳之可爱写到蝉附鸟集,因而能让人“时闻鼓吹”,“耳则无时不悦”,于袅娜重柳的蝉唱鸟鸣中产生一片悦情,寻觅到一种生活的乐趣。
说明文练习105 柳和折柳赠别(含答案)
柳和折柳赠别①中国古人送别时,常常折一截青青的柳枝送给远行的友人。
《三辅黄图·桥》有这样的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
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
后来,人们经常用“折柳”作为送别之词。
在中国古代抒写离情别绪的文艺作品中,“折柳”是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如“甲”甚至一些惜别怀远的乐曲,也以“折柳”为曲名。
比如“乙”②古人为什么要在送别时折一段又青又软的柳枝呢?一是因为“柳”与“留”谐音,含“留恋”、“留别”之意。
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丙”借柳条随风飘拂,似牵人衣,来表达难分难离,依依不舍的心情。
二是因为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
三是因为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所以古人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③其实,古人折柳赠别,赋予柳树种种感情,其文化源头是他们对于柳的崇拜。
④在中国古人看来,青青的柳树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界的植物,而且还是一种象征物。
中国古代神话中,太阳西沉的地方叫柳谷。
古人认为太阳正是在有柳树的山谷里得到了生气,获得了力量,第二天早上才能那么新鲜、光明、温暖,从东方升起。
另外,中国古代棺材盖上的装饰、送葬的灵车都可以称作“柳”。
这也曲折反映了古人希望死者能像“柳”一样,获得再生。
⑤柳树在中国古代还经常被用作消灾祈福的工具:正月里,门前插一支杨柳,可以挡住百鬼;有些地方认为柳枝可以驱除蛇蝎等毒虫;满族的巫师萨满们用柳枝驱除鬼怪;白族新婚的家庭以柳驱邪。
很多地方有清明戴柳的习俗,认为这样可以使全家安康;满族祭祖时还用柳枝蘸水洒在儿童头上,这是向孩子赐福。
⑥由于中国古人对柳有这样的认识.....,所以,他们送给远行之人的一段柳枝,虽然谈不上贵重,却包含着殷切而深远的祝愿——祝远去的人在任何环境中都能顽强而蓬勃地生存和发展;祝远去的人一路平安,来日幸福。
【参考文档】柳诗词阅读答案-范文word版 (1页)
【参考文档】柳诗词阅读答案-范文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柳诗词阅读答案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1)本诗多处妙用虚词,其中“ ▲ ”一词表达了强烈的反诘的语气,凸显出“秋柳”的无奈之情。
(1分)
(2)请简要分析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分)
▲
参考答案:
8.
(1)(1分)如何
(2)(2分)诗中借春柳之荣(繁盛得意),写秋柳之衰(憔悴零落),突出了秋日之柳的处境凄惨(表达了对秋柳悲叹之情)。
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2018年高中诗词赏析题练习题及答案:《柳》
2018年高中诗词赏析题练习题及答案:《柳》本文导航1、首页2、间接抒情3、运用修辞手法的技巧4、其他技巧很多同学反映高中语文比初中语文难学,这是为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学什么?怎样学?接下来将围绕这些问题讲解高中诗词赏析题练习题。
2018年高中诗词赏析题练习题及答案:《柳》【诗词赏析题:《柳》】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l—22题。
(4分)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21.本诗多处妙用虚词,其中“”一词表达了强烈的反诘的语气,凸显出“秋柳”的无奈之情。
(1分)22.请简要分析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3分)答案:21.如何(1分)22.诗中借春柳之荣(繁盛得意),写秋柳之衰(憔悴零落),突出了秋日之柳的处境凄惨(表达了对秋柳悲叹之情)。
(3分)【推荐阅读:诗歌鉴赏方法分析】一、表达方式:在现代作品中,基本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
在古代诗歌中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
⑴描写是进行绘声绘色绘形的描画和摹写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
它能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睹其物的表达效果。
①写景常用手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如: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2、“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白描白描在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又如: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句诗没有(动词)形容词的修饰点缀,是纯用名词组合,即所谓白描手法。
动静结合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它分为化动为静和以动衬静。
《垂柳》阅读答案【精选】
《垂柳》阅读答案【精选】《垂柳》阅读答案【精选】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垂柳》阅读答案【精选】,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垂柳》晚唐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垂柳》习题①赏析首句中“绊惹”一词的妙处。
(3分)②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评论本诗说“用事隐僻,讽喻悠远”,请细读三四句,说说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垂柳》参考答案:①答案:“绊惹”,撩逗的意思。
(1分)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垂柳的风姿,将柳人格化,有情有态。
垂柳枝的摇曳,本是春风轻拂的结果,可诗人偏说是垂柳有意在撩逗着春风,从而生动地描摹出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
(2分,手法1分,分析1分)②答案:此二句是说,婆娑于江畔的垂柳,本是无心所插,却害得楚王宫中的嫔妃们为使腰肢也像垂柳般纤细轻盈,连饭也不敢吃,而白白饿死。
(1分)本诗表面咏柳而实质上是托物兴怀(借物抒怀),同时化用楚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典故,以“饿损纤腰”以向楚王邀宠献媚的宫女来隐喻那些阿谀逢迎、极尽谄媚之能事的.佞臣小人之徒,表达了诗人对晚唐朝政腐败的愤懑之情。
(4分,手法2分,效果2分。
)《垂柳》赏析:这首诗咏垂柳,既没有精工细刻柳的枝叶外貌,也没有点染柳的色泽光彩,但体态轻盈、翩翩起舞、风姿秀出的垂柳,却栩栩如生,现于毫端。
它不仅维妙维肖地写活了客观外物之柳,又含蓄蕴藉地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情,是一首韵味很浓的咏物诗。
《垂柳》附:柳在古诗中的象征义:伤离别;借咏柳自伤迟暮,自叹身世。
例如,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借咏柳抒发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
例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借咏柳表达愤世嫉俗的情感。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及简析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及简析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为什诗人“闻折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答: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闻折柳”。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
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
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2)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答:听到《折杨柳》笛曲(1分,意思对即可)(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分,意思对即可)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案:“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2、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答:“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3、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答:“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4、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背景: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柳李商隐阅读答案
柳李商隐阅读答案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
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阅读题目:
⑴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4分)
⑵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4分)
⑶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阅读答案:
(1) 答:“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2) 答: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
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3)答:自伤迟暮,自叹身世。
(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
鉴赏:
这首咏物诗用暗示手法融会了诗人深沉的感慨。
此诗全篇无一“柳”字,却又是句句写柳;句句写景,可又是句句含情;句句咏物,可又是句句写人,其中隐含诗人身世之感。
也有人认为诗中表达的是对先荣后悴人事的感喟,或对官场上只知上进而不知后退者的讥刺。
诗中虚词运用精妙。
“如何”、“肯”连用,加强了反诘语气,使诗人的感叹更为悲怆而深沉。
“已”、“又”,层层推进,正是“数虚字转折唱叹,弦外有音”。
(纪昀《李义山诗集辑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阅读答案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扬柳依依。
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
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
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
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
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
但从植物学分
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
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
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
理由是民间
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
但此事发生于隋代,
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
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
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
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
意象。
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
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
柳
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
王
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用挑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
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
思之情。
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
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
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
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开篇即写自己登楼
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
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
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
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
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
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
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
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
龄女郎的象征。
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
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
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
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柳意象在《诗经》中就已出现。
B.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虽误把柳称作杨柳,但这并未影响到诗意的准确表达。
C.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摹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D.古人常借柳表达对离人的相思和对家园的思念,
是因为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B.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在增强说
服力的同时,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D.文中引用许浑蒹葭杨柳似汀州诗句,意在证明柳在古代具有乡思的意象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的不同特征可知,把杨柳作为两种树的合称确有不妥之处。
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皆指柳的证据。
C.无论是许浑、冯延已,还是刘禹锡等,都有写柳的诗句,可见柳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
D.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不无关系。
1.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信息,归纳
内容要点的能力。
思路点拨A.最具代表性的意象与原文不符,文中
是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B.虽误把柳称作杨柳错误,从文中看杨柳就是柳树。
D.借柳表达离人对家园的思念是因为古代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
柳是故乡的象征。
2.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
力。
思路点拨文章是按照柳具有的小同意象类型来论述的,并非按照时间顺序展丌,其发展轨迹也不明显。
3.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思路点拨逻辑关系错误。
文巾有即使此传说确凿故此据不足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