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八年级上文言文
纪昌学射--(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5张
译文
纪昌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 飞卫说:“这还不够,接着要学会视物 才行。要练到看小物像看大东西一样清 晰,看细微的东西像大物一样容易,然 后再来告诉我。”
纪 昌 学 射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 言实词虚词;
2、学习运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 提高文言文的自主学习能力
3、感悟本课中的道理,学习纪昌刻
苦努力的精神。认识到学习一定要 重视基本功训练。
注音:
gòu shùn yǎn zhuī zì
彀瞬偃 锥眦
máo shī yǒu fǔ yīng
纪昌用牦牛的一根长毛系住一只虱子 悬挂在窗口,朝南面远远的看着它,十 天半月之后,看虱子愈来愈大了;三年 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车轮那麽大。转 过头来看其他东西,都像山丘一样大。
译文
纪昌便用燕国的牛角当弓,用北 方出产的篷竹作为箭杆,射那只 悬挂在窗口的虱子,穿透了虱子 的心,但牛毛没有断。
纪昌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 飞卫,飞卫高兴的手舞足蹈,说: "你掌握了射箭的诀窍了。
1. 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2. 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 3. 亚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
微如著,而后告我。 4. 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
课堂作业
解释词语:
彀弓而兽伏鸟下 而巧过其师 尔先学不瞬 以目承牵挺 虽锥未倒眦而不瞬 视微如著 昌以牦悬虱于牖 南面而望之 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推荐作业
箭能手。
鄂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集第26课《醉翁亭记》】
鄂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集第26课《醉翁亭记》】26醉翁亭记【教学构想】《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
“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
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
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要引导学生弄清文章中哪些是叙事,哪些是写景、抒情,三者是怎样紧密结合起来的,从而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
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
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
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
这些名句要求学生当堂背诵,并理解其蕴涵。
学习过程中还可以把本文与《登泰山记》比较,找出其异同。
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了解文章结构,把握中心,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学习骈散结合的句法,炼字炼句。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学安排]两课时1.对文章字词的学习,用自主参与教学法,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教师解疑释难,减少讲解和分析。
2.通过示范朗诵、自读和齐读等环节,掌握“也”和“而”字的语气,了解本文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3.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从而背诵全文。
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古诗词
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古诗词--------------------第一单元--------------------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第二单元--------------------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第三单元--------------------对酒秋瑾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撒去犹能化碧涛。
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第四单元--------------------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第五单元--------------------南园(其五)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第六单元--------------------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鄂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陋室铭
2、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刘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禹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锡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出名,有名。 灵:灵验,灵异,显出灵气。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想一想:
作者身居的描绘,极力 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 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 的情趣。——文章主旨
? 很显然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
你是如何理解文章运用 “托物言志”的写法
鸿儒:博学的人。 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 博的大学者,来往的没有知识浅 薄的人。
调:调弄。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
琴,阅览(珍贵的) 佛经。
丝竹:指各种乐器。 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的?
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
感情。
物
陋室
志
安贫乐道高 洁傲岸
拓展练习:从下列 的物中你可以言何志?
蜜蜂 竹子 粉笔
设喻引题
陋 室 陋室不陋 铭
山
水
陋室
比喻起兴
仙龙
德馨
安 贫 乐
鄂教版八上文言文实词
要
便要还家
桃花源记
与
若以与我
人有其宝
咸
咸来问讯
桃花源记
食
以待饥者而食之
嗟来之食
绝境
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袂
蒙袂辑屦
嗟来之食
无论
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辑
蒙袂辑屦
嗟来之食
闻
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屦
蒙袂辑屦
嗟来之食
惋
皆叹惋
桃花源记
奉
左奉食
嗟来之食
延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桃花源记
嗟
嗟!来食!
嗟来之食
不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兼
天不兼覆
女娲补天
畚
箕畚
愚公移山
覆
天不兼覆
女娲补天
孀妻
京城氏之孀妻
愚公移山
周
地不周载
女娲补天
龀
始龀
愚公移山
颛
猛兽食颛民
女娲补天
易
寒暑易节
愚公移山
攫
鸷鸟攫老弱
女娲补天
节
寒暑易节
愚公移山
济
杀黑龙以济冀州
女娲补天
反
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
淫
积芦灰以止淫水
女娲补天
叟
河曲智叟
愚公移山
涸
淫水涸
女娲补天
甚矣甚矣,汝之不惠词 Nhomakorabea句
释义
篇名
词
句
释义
篇名
逐
夸父与日逐走
夸父逐日
指
指通豫南
愚公移山
走
夸父与日逐走
夸父逐日
鄂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爱莲说 (12)
翻译的句子
• 10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 什么人呢?
• 11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很多了
背诵课文
问题探究:
1、作者唯独“只喜欢莲花” 因是什么?
的原
问题探究:
2、分别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
出淤泥而不染 生长环境
濯清涟而不妖
莲 体态、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我
主谓之间
予独爱莲之出 我只喜爱莲花,莲从
表转折
沾染
淤泥 不 , 而 染 洗涤 清水
美丽而 不端庄
而不 , 濯清涟
妖
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 却不受污染,在清水 里洗涤过,却不显得
中通外直,不更加 妖媚;(它的茎)内
不 ,香 生枝蔓 长枝节 远播
蔓枝
远益
空外直,不生枝蔓不 长枝节,香气远播,
清,高耸亭的亭样子净植,立 越发清香;笔直地洁
而不 , 濯清涟
妖
中通外直,不更加
不 ,香 生枝蔓 长枝节 远播
蔓枝
远益
清,高耸亭的亭样子净植,立
可远观而不可 亲近而不庄重
亵玩焉。பைடு நூலகம்
认为
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 也;牡丹, 花之富贵者 也;莲,花 之君子者也。
品德 高尚 的人
Yī叹词
宾语前置标志
噫!菊之爱,
Xiǎn少
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 者何人?牡丹 之爱,
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yī !菊之爱,陶后鲜 xiǎn有闻。莲之爱,同
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 yí乎众矣!爱莲说
经典朗诵-国语流畅.qsv
水陆草木之花, 可爱者甚蕃。多 晋 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唐来代 ,世人 甚爱牡丹。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25课《桃花源记》(通用17篇)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25课《桃花源记》(通用17篇)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25课《桃花源记》篇1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板书课题、作者)。
课下有同学问,老师啊,桃花源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生杂说:是虚构的。
师:作者虚构的桃花源有怎样的魅力令古今中外的游客痴迷地探寻?他为什么虚构这个桃花源?从大家给我的问题纸条上看出,这些都是同学们想迫切了解的。
这节课我们师生也来一次探寻,深入了解桃花源究竟是怎样的所在?请同学们静静地思考,你认为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细细读书,在文中找依据。
师:看你微笑地望着老师,你来回答吧。
生:我认为桃花源是个与外界隔绝的闭塞的地方,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另外,渔人出来之前,桃源人还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师:是啊,他们从秦到东晋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生活了近600年了,仍然不愿与外界沟通,你看书很细致哦。
生:我认为桃花源是个美好快乐安宁的地方。
师:喔,你一下说出了这么多。
请分别说一说理由。
生:因为这里的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树竹子,环境优美,这里的房屋整齐,没有出现倒塌,说明不是破败景象,而是安宁的。
快乐是指的老人和孩子怡然自乐,还有壮年人在田地里劳动,也是快乐的。
师:你说得有条有理的,尤其是从房屋整齐想到社会的安宁,是很难得的。
生:我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也看出社会的安定。
师:请说说你怎么想的。
生:小路交错相通,说明他们安心到田间劳动,有鸡叫有狗叫,说明家禽都活得好好的,没有乱军来抢。
(全堂大笑)师:是不是看抗战片里日本鬼子抓鸡宰羊杀狗的?生:我想,古时候发生战争也避免不了。
师:你的联想很丰富,说得对。
连家禽都能舒展地鸣叫,唱着最动听的歌,这个社会一定是安定的。
师:再请同学们推测一下,这里的壮年人从事什么劳动?生:种田。
生:养鱼,因为有池塘。
生:种桑树,养蚕。
生:织布。
生:做衣服。
鄂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爱莲说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 妖
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
植
Zhu 洗涤 美ó 丽而不端庄
直立
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亵 xiè 亲近而
不庄重
鲜 xiǎn 少 继续 返回
重点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下,峰下有溪, 也叫濂溪,因此,后人称之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任职南康郡时,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 十余丈宽的莲池,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每 当茶余饭后,于池畔赏花品茗,爱莲花之高洁,感宦海 之混沌,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体裁点击: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见解或看法。类似今天的杂文。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 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 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课文分析爱: 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
一 、生词学习
颐 yí
蕃 fán 多
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 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淤 yū
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 濯
亵玩焉。
赏却不能贴近去玩
弄它。
亲近而不庄重
认为
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 也;牡丹, 花之富贵者 也;莲,花 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 菊,是 花中的 隐士; 牡丹,是花中的 富贵者;莲, 是花中的君子。
品德高尚 的人
Yī叹词
噫!菊之爱, Xiǎn少,难得
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26课《醉翁亭记》教案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26课《醉翁亭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文学的发展及醉翁亭的历史背景;2.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其风格特点;3.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文中人物性格;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5.能够运用适当的方法分析文本,领会作者意图,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1.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人物的性格特征;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难点:1.学生对唐代文学的背景知识及历史背景了解不足;2.难以理解古文中的句子结构及词语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方法1. 教导式探究法:通过引导和讲解,让学生逐层领悟、逐步提高,实现对文章的逐步理解。
2. 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讨论,针对文章中的某些细节进行分析,逐步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3. 拓展阅读法: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更深入了解唐代文学的背景及历史背景,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首先,教师可播放与唐代相关的视频或音频素材,让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基本特点及历史背景。
2. 学习文本接着,教师介绍本文的作者李复吉及其创作风格,并让学生朗读本文。
教师可通过教室互动、问题回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受代表唐代文学水平的《醉翁亭记》的文化内涵。
3. 分析文本1.学生们可以先分组讨论,针对本文中的某些句子进行分析,理解句子的构成方法及词语的深刻内涵。
2.教师可以对部分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并引导学生更全面、系统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3.教师还可以对李复吉的创作风格进行分析和讲解,引领学生认识到文章的精神内核和艺术特点。
4. 文学鉴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味文本的情感、形式、结构等各个方面,领悟作者通过作品所表达的价值和意义。
5. 课后小结教师可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提示学生需要复习和掌握的知识点。
五、教学评价1.能够分析文章主旨,理解作者的文章特点;2.能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文本,领会作者意图,表达自己的感受;3.能够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参与到小组讨论中;4.能够掌握古文阅读和解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鄂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陋室铭 (4)
些“铭文 矛何”章 盾陋,题 吗之文目 ?有中为
”又“ ,说陋 这室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 “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引申1: 既然“陋室不陋”,甚至应当称“雅室”,那请同学们从文
中找出表现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的句子。 景色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情趣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 形。
引申2: 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有何作用?
以古人自比,衬托出“陋室不陋”,自己德行高洁。
言看揣找 志作摩出 的者文文 。是章章
怎主的 样题主 托,旨 物看句
,
主旨句: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通过对居室、交往对象、生活情趣的描绘,极力 形容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 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 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仙: 这里指仙人。 名: 出名,有名。 灵: 灵验。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异了。
翻译课文
二、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词译:斯、惟、馨 斯: 这。 惟: 只。 馨: 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译文: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竹: 指管乐器。 劳形: 形,形体,躯体; 劳: 使动用法,使……劳累。
译文: 没有世俗的乐曲来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翻译课文
七、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词译:何陋之有、之 何陋之有: 有何陋?倒装句。 之: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译文: 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鄂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陋室铭
三、读出构思之“妙”味
本文虽然只有81个字,却是铭 辞中的长者,如果请同学们将此 文再浓缩一下,你认为可以删除 哪些句子?
三、读出构思之“妙”味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 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也。
——宋.朱熹
三、读出构思之“妙”味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 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 郡隆中山中。“闲居卧龙草庐,以待明主 出山。”
一、读出铭文之“韵”味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 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 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 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 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 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 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读出铭文之“韵”味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 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 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 /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 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 云:何陋/之有?
他一生都在写诗,也一生都在 被贬,写,被贬,大赦,再写,再 贬,但从没丢掉自己平易的孤傲和 入世的高贵。他会感时怀古,却从 不伤春悲秋。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勉励、警戒自己或 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成为一 种文体。文字简约,讲究修辞和押韵。
一、读出铭文之“韵”味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 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 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 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 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 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 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 亭。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 有什么简陋的呢?
鄂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陋室铭 (7)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孔子云:何陋之有?
赏读文本,走进陋室
品读文本,走进作者
刘禹锡因参加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 朝权贵,被贬官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通判。 和州县令见刘禹锡是被贬下来的官员,就故意刁 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怨言, 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 在和州思争辩。”
四读,读出文义
则:副词,就。 惟:副词,只。 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上。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金经:指珍贵的佛经。 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烦乱;扰乱。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之: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云:说。 何陋之有?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二读,读出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 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 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 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 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 云:何陋∕之有?
三读,读出韵味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 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 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 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 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 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刘禹锡
洮阳初级中学 秦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鄂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陋室铭 (2)
或:有人
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 不陋,再次突出了中心——斯是陋室,惟吾 德馨。
5、文章题目为“陋室铭”,结尾又说“何陋 之有”,这些矛盾吗?
不矛盾。 题目中的“陋”指物质生活的简陋。 而“何陋之有”是从精神生活的角度 来说,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6.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 陋室的状况吗?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 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 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 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刘禹锡 大怒,提笔写下这篇千古铭文,并请人刻上石碑,立 在门前。
陋室铭
铭,用于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文辞 精炼,有韵,读起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
作者借( 陋室 )来表达( 安贫乐道、高洁傲岸) 的志趣和抱负。这种写法叫做( 托物言志 )
托物言志
客观事物 感情、志趣
主旨概括
文中作者通过对陋 室的描绘,表达了自 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 安贫乐道的志趣。
公仆铭
位不在高,廉洁则名; 权不在大,为公则灵。 斯是公仆,服务人民, 脚步迈基层,民情入脑深; 谈笑有百姓,往来无私情; 可以明实况,察真情; 无谎报之乱耳,无偏颇之爱心。 兰考焦裕禄,西藏孔繁森。 公众云:公仆精神!
陋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室 谈笑/有/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曰:“何陋/之有!”
• 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 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 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 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这让我感悟到,人的生活当然需要物质基 础,但人的生活更需要精神支撑,当一个 人精神生活充实时,物质生活的欠缺也就 不会显得那么不堪忍受了。生活可以贫困, 精神不可潦倒。
鄂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过故人庄
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
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由此运用了由近及远的顺序
描写景物。这个村庄坐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
不冷傲孤僻。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
所以宾主临窗举杯。
赏析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更显得畅快。这里“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 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 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 意“话桑麻”,认为是“相见无杂言”(陶渊明《归园田居》)。但有了轩窗前的 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话桑麻,就更 让读者感到是田园。于是,读者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 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 征。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 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 读者耳边。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正是在 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 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 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中可以看出,他的思绪舒展了,甚 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 孟浩然有几分皈依了。
赏析
•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
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
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和品菊
花酒。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
鄂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1 桃花源记
武汉市第二十五中学 高琴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三》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移居•其一》
jiā 夹岸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 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 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 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 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 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的美,美在哪些方面?
1.在文中勾画出体现“桃花源美” 的句子; 2.描绘“桃花源的美 ; 3.提炼、概括 “桃花源的美”。
桃花源的美,美在
联系时代背景,说说本文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桃花源存在吗?
1. 整理出自本课的成语,并写出意思。 2.选做:
①我心中的桃花源
②展开合理想象,用现代汉语把 《桃花源记》改写成一个故事。
shè
屋舍
yì
jiàn
邑人 间隔
yù
yì
jì
此中人语云 诣 刘子骥
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 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 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 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鄂教版(初中二年级)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 《列子》
你的看法呢? 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 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 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 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 求愚公。
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
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10
把智叟的话与愚公之妻的话比较,看 看有哪些不同?
4
词性活用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箕畚: 名词用作动词,用箕畚装。面:名词用为动词, 面向着。
一词多义
且 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焉且 焉置土石(哪里)始一反焉(语气词)
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甚矣,汝之不惠惠同 慧,聪明。河曲智臾亡以应亡同无,没有。一 厝朔东厝同措放置。
无 路 难 啊 开 路 更 难
心 中 祈 愿
面 对 着 满 堂 儿 孙 喔 了 却 了
走 走 脚 下 一 马 平 川
望 望 头 上 天 外 天
笑 谈
想 起 来 不 是 奇 闻 谈 起 来 不 是
凭 着 是 一 身 肝 胆
面 对 着 王 屋 与 太 行
任 凭 那 脚 板 把 木 屐 磨 穿
任 凭 那 扁 担 把 脊 背 压 弯
13
愚 公 移 山 的 精 神 吗 ?
我 们 还 需 要
14
写作特色
1.反衬
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2. 对比 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
(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b.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 愚,“智”者并不智)
3.情节曲折
15
所 以 后 来 人 为 你 感 叹
谢 谢!
21
三 个 法 五 幅 文 人 画 有 5 个 特 和 屈 辱 感 他 前 往 瑞 典 发 送 的 发 送 到 法 国 俄 国 个 儿 而 后 七 日 后 教 屠 夫 汉 文 条 件 虽 然 公 司 的 营 业 日 的 分 公 司 问 题 与 入 口 化 工 集 团 具 体 如 何 退 还 退 伙 公 司 股 份 的 七 月 五 日 合 同 公 司 软 腭 为 人 体 热 饭 围 绕 捍 卫 条 约 人 体 也 日 夜 人 因 为 沿 途 统 一 欧 哟 与 体 育 体 育 人 体 也 有 体 育 课 接 过 槐 金 金 葵 花 进 口 货 更 好 的 回 答 让 他 觉 得 他 于 一 九 一 九 到 海 地 工 人 华 人 特 他 太 太 和 任 何 人 提 及 然 而 他 二 句 土 语 竟 如 同 人 体 二 条 儿 童 却 如 同 去 幼 儿 园 为 特 区 哦 他 [ 去 推 敲 人 提 起 瑞 特 辟 哦 却 人 推 入 桃 花 片 热 体 哦 聘 请 人 体 期 间 提 起 人 体 哦 聘 请 热 键 提 起 如 哦 行 业 我 日 夜 [ 区 近 日 哦 电 话 费 计 亏 损
鄂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爱莲说》
品“莲”悟法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 益清,亭亭净植。
——《爱莲说》
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 致。 ——《夏日赏荷》
(娇艳光亮、姿态柔和美好,清新 美丽十分优雅。)
爱“莲”说情
小露一手
请你以“草”或者“桥”为话题,写一篇200 字左右的练笔。
方法指导:运用借景抒情或者托物言志的方法。 采用借景抒情可以‗把‗ ‗事‗ ‗物‗ 融入事情中,去描写 事物外部特征,然后写一句赞美的话。 采用托物言志可以通过描写事物外部特征(颜 色、质地、体态、味道等方面),来凸显事物的品 质。在描写这件事物的同时可以描写其他的事物来 衬托你所写的事物。
《爱莲说》比较阅读
安格里格镇中学 刘颖
赏“莲”配诗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初读识莲
大声朗读两篇文章。 要求:读熟
读“莲”识文
从内容上来看,两 篇文章各写了什么?
品“莲”悟法
请大家在两篇文 章中画出直接描写荷 花的部分。
爱“莲”说情
作业 用另一种写作手法去写一
‗‗ ‗‗ ‗‗
写你所选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训练
理解下列加点的词
夸父逐.日()与日逐走.()
未至.()其状.如乌()
文.首,白喙.()溺.而不返()
以堙.于东海()往古
..之时()
天不兼.覆()鸷鸟攫.老弱()
高万仞
..()积芦灰以止淫.水()
淫水涸.()杀黑龙以济.冀州()
出入之迂.也()吾.与汝.毕力平险()
杂.然相.许()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且焉置.土石()曾.不若孀妻弱子()
寒暑易.节()遂.率子孙
..荷担者三夫()
叩.石垦.壤()京城氏之孀妻
..()
..有遗男
始龀.()投诸.渤海之尾.()河曲智叟.()固.不可彻()虽.我之死()子子孙孙无穷匮.()惧其不已.也()河曲智叟亡以应.()子罕弗.受()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蒙袂.辑屦.()贸贸
..然来()黔熬左奉.食()扬.其目而视之()以至于斯.()予.唯不食嗟来之食()
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
缘.溪行.()落英
..缤纷()
落英缤纷
..()才.通人()
屋舍俨然.()悉.如外人()
黄发
..自乐()..垂髫()怡然
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便扶向.路()诣.太守()
林壑.尤美()盖袭
..译区西人之言也()
伛偻
..提携()醉翁之意.不在酒()宴酣.之乐()杂然而前陈.者()
树林阴翳
..夕阳在山()..()已而
饮少辄.醉()老年人常思既.往()
老年人如瘠.牛()惟怯懦也故苟且
..()文言虚词
之
“之”的用法和意义大致有:
①用作代词,它(它们)、他(他们)、她(她们),所指代的人或物因具体情境而变化。
②用作结构助词,的;用作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用在时间副词之后,辅助音节,没有实义。
③用作动词,到、去。
从“之”的三种词性及功能来看,可归纳出如下口诀:
之字用法辨仔细,词性三类要熟记。
一作代词用途广,代人代事代自己。
二作助词最复杂,十有八九不翻译。
结构助词译作“的”,宾语前置作标志。
后置定语作标志,这种用法可不译。
主谓之间无实义,凑足音节表语气。
三作动词好处理,译作“到、往”最相宜。
请指出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
发鸠之山是炎帝之少女
惩山北之塞本在冀州之南
投诸渤海之尾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故敢献之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跳往助之甚矣,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操蛇之神闻之
告之于帝扬其目而视之
众争取啖之以待饥者而食之
或问之非其有而取之
渔人甚异之具答之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
其
“其”的用法大致有:
①用作代词,它(它们)的、他(他们)的、她(她们)的、自己的,所指代的人或物因具体情境而变化。
②用作副词,其中。
③用作语气词,表反问语气,难道;表推测语气,恐怕,大概。
请指出下列各句中“其”的意义。
弃其杖()其上多柘木
其状如乌()其妻献疑
其如土石何()惧其不已也
帝感其诚()不若人有其宝
扬其目而视之()非其有而取之
欲穷其林()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其西南诸峰()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纷其可喜兮()我中国其果老大乎
廓其无求兮()事事皆其所已经者
而
“而”的用法大致有:
“而”一般在句中作连词用,可表示并列、递进、承接(顺接)、转折、修饰等关系。
请指出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或意义。
溺而不返()水浩洋而不息
面山而居()聚室而谋
而山不加增()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何苦而不平()以待饥者而食之
扬其目而视之()终不食而死
而年又最高()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野芳发而幽香()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日出而林霏开()水落而石出者
朝而往,暮而归()而乐亦无穷也
往来而不绝者()临溪而鱼
溪深而鱼肥()杂然而前陈者
起坐而喧哗者()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于
“于”的用法大致有:
“于”在句中作介词,有“在”“向”“到”“从”“对”“比”“由于”“被”“给”等意思。
请指出下列各句中“于”的意义。
饮于河、渭()女娃游于东海
以堙于东海()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达于汉阴()告之于帝
黔熬为食于路()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以至于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以
“以”的用法大致有:
①用作介词,表动作行为的方式,有“拿”“用”“把”“从”“凭借”“因为”等意思。
②作连词用,表目的,有“来”的意思;表结果,有“以致”的意思。
③单用或与“为”连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为”或“认为”。
请指出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
以堙于东海()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以君之力()断鳌足以立四极
以残年余力()河曲智叟亡以应
玉人以为宝也()以示玉人
若以与我()我以不贪为宝
以至于斯()以待饥者而食之
为
“为”的用法大致有:
①用作介词,可译为“给”“替”“向”“对”“为了”“因为”等。
②作动词用,有“做”“成为”“以为”“认为”等意,或表判断,相当于“是”。
请指出下列各句中“为”的意义。
化为邓林()故为精卫
玉人以为宝也()我以不贪为宝
黔熬为食于路()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
也
“也”的用法有:
①用在句尾,表判断,翻译时可在句中加一个判断词“是”。
②用在句尾,表疑问、陈述或感叹语气。
③用在句中,表语气的舒缓或停顿。
请指出各句中“也”的意义。
出入之迂也()惧其不已也
皆丧宝也()以至于斯也
怀之河内人也()不可也
高尚士也()不足为外人道也
琅琊也()在乎山水之间也
而乐亦无穷也()庐陵欧阳修也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
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
焉
“焉”的用法主要有:
①作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用在句尾,表陈述语气,相当于“啦”“了”等,也可不译。
②作兼词,相当于“于此”;作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哪里”等。
请指出“焉”字在句中的意义。
有鸟焉()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有子存焉
从而谢焉()不复出焉
(二)文言实词
1.一词多义
河、渭不足()赤足()
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若以与我()曾不若孀妻弱子()
嗟!来食()以待饥者而食之()
黔熬为食于路()
遂与外人间隔()遂迷,不复得路()
村中闻有此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寻向所志()寻病终()
不复得路()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太守谓谁()太守自谓也()
惟思将来也()故惟知照例()
2.古今异义
与日逐走古义:()今义:()
地不周载古义:()今义:()
狡虫死古义:()今义:()
方七百里古义:()今义:()
宋人或得玉古义:()今义:()
面山而居古义:()今义:()
惩山北之塞古义:()今义:()
聚室而谋古义:()今义:()
其妻献疑古义:()今义:()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今义:()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今义:()北山愚公长息曰古义:()今义:()汉之阴古义:()今义:()尝暑中过河阳古义:()今义:()众争取啖之古义:()今义:()从而谢焉古义:()今义:()芳草鲜美古义:()今义:()欲穷其林古义:()今义:()豁然开朗古义:()今义:()阡陌交通古义:()今义:()具答之古义:()今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无论魏晋古义:()今义:()便扶向路古义:()今义:()欣然规往古义:()今义:()未果古义:()今义:()野芳发而幽香古义:()今义:()佳木秀而繁阴古义:()今义:()事事皆其所已经者古义:()今义:()文章烂兮古义:()今义:()3.通假字
指通豫南()通()
文首()通()
始一反焉()通()
甚矣,汝之不惠()通()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
一厝朔东()通()
便要还家()通()
太守谓谁()通()
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通()
曾枝剡棘()通()
圆果抟兮者()通()
淑离不淫()通()
4.词类活用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北饮大泽()
齐大饥()
黔熬左奉食,右执饮()
渔人甚异之()
山行六七里()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名之者谁()
野芳发而幽香()
少年雄于地球()
(三)特殊句式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句子补充完整或调整词序。
甚矣,汝之不惠:
其如土石何:
且焉置土石:
帝感其诚:
以示玉人:
若以与我:
蒙袂辑屦:
武陵人捕鱼为业:
林尽水源:
才通人: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问所从来:
停数日:
作亭者谁:
至于负者歌于途:
鸣声上下: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