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胃肠炎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分级诊疗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分级诊疗](https://img.taocdn.com/s3/m/a32462d60b1c59eef8c7b4ba.png)
消化病科疾病分级诊疗指南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是以胃肠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道水肿增厚为特点的胃肠道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腹痛或不适、恶心、呕吐等,部分可出现肠梗阻及腹水,病变亦可累及肝胆系统,引起黄疸。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分类一、按部位分类1.局限性:多见于中老年,病变仅累及胃,约占EG26%,此型又称嗜酸性粒细胞性胃炎。
胃窦部最常见,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的痉挛性疼痛、恶心呕吐等,胃内的肿块可以导致恶变或胃流出道梗阻。
2.弥漫性:多见于中青年,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痉挛性疼痛、恶心及呕吐,发作有规律,可能与进食某种食物有关,约占50%患者可出现肠梗阻表现。
二、按浸润程度分类(Klein分型)1.粘膜型:此型病变主要累及胃肠粘膜。
患者可有过敏性病史及较高的血IgE浓度,其临床表现为胃肠道蛋白丢失、贫血、吸收不良、体重下降及腹泻等;2.肌层型:此型病变主要累及肌层,其临床表现为梗阻,这种梗阻有时需要手术治疗,另外,还偶有胃肠道出血和瘘管形成;3.浆膜型:此型病变主要累及浆膜层,其临床表现为腹痛,且常伴有腹膜炎、腹水等。
根据上述分类,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一级医院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血常规化验等做出初步诊断,在尽量保证患者安全前提下尽快转诊至二级或三级医院进一步明确诊断及治疗。
二级医院接诊病人后做出初步诊断,在安全前提下尽快完善胃肠镜及病理化验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诊断,有腹水患者需行腹水常规、生化、脱落细胞化验。
同时嘱患者尽量避免引起胃肠过敏食物,给以维持水电解质热量平衡,给予对症及支持治疗。
诊断明确后,可给以口服糖皮质激素、色甘酸钠或抗过敏药物治疗。
若发生肠梗阻,除禁饮食、胃肠减压、通便灌肠、抗感染、抑酸、补液等基础治疗外,有经验的医院可行肠梗阻手术切除梗阻的部分胃肠道。
手术经验不丰富的医院可转三级医院手术治疗。
三级医院对诊断困难或者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可转三级医院进一步完善检查化验,并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密切临床观察。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简介及参考治疗方法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简介及参考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1b883ba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47.png)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简介及参考治疗方法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罕见的胃肠道疾病,以胃肠道局限性或弥漫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可累及胃肠道任何部位,临床表现因病变累及部位、浸润深度各异。
发病机制及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由于外源性或内源性致敏因子刺激嗜酸性粒细胞产生细胞毒性颗粒、细胞因子等所致,部分学者认为该病与食物过敏有关,通过胃肠黏膜促发一系列炎性反应。
目前尚无EG的诊治共识,现有资料认为,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本病最主要的药物,通过抑制变态反应达到症状缓解,长期随访疗效确切,多数病例在用药后1~2周内症状即改善,某些研究中的缓解率可达90%。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泼尼松:20~40mg/d,7~14天为1个疗程。
症状控制后可减量维持,维持剂量10mg/d,逐渐停药,停药后部分病例可复发。
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迁移、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以减轻炎症反应,也可用等效剂量的泼尼松龙及甲泼尼龙、地塞米松。
【注意事项】糖皮质激素治疗EG的时间是未知数,易复发,往往需要长期治疗,但治疗需要个体化。
由于本病较为罕见,目前全世界报道仅约300例,诊治经验较少,糖皮质激素在本病中的应用还需更多证据。
【禁忌证】(1)激素药物过敏;(2)严重精神病史、癫痫;(3)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新近胃肠吻合术后;(4)骨折、创伤修复期;(5)单纯疱疹性角、结膜炎及溃疡性角膜炎、角膜溃疡;(6)严重高血压、糖尿病、较严重的骨质疏松;(7)未能控制的感染(如水痘、真菌感染)、活动性肺结核;(8)妊娠初期及产褥期;(9)寻常型银屑病。
参考文献1.Yi-Xuan Dai,Chuan-Bing Shi,Bo-Ta Cui,et al.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and prednisone for severe eosinophilicgastroenteritis.World journal ofgastroenterology,2014,20(43):16368-16371.2.Sachin B Ingle,Chitra R Hinge,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an unusual type ofgastroenteritis.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3,19(31):5061-5066.3.Aceves SS,Bastian JF,Newbury RO,et al.Oral viscous budesonide:apotential new therapy for eosinophilic esophagitis in children.Am J Gastroenterol,2007,102(10):2271-2279.4.孙梅,左佳.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研究进展.中国实用医学杂志,2011,26(8):563-565.。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6例误诊分析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6例误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1e98828bcd126fff7050b75.png)
脐 周 疼 痛 稍 有 缓 解 ,但 2 0d前 义再 出现 脐 周 疼 痛 ,1 5d前
出现反复腹泻 ,为稀黄便 , 4次/H,尢黑便 、血便 ,再 2~ 到 当地卫生院就诊 ,仍按 原诊断给予 治疗无 好转 ,遂 来本 院就诊 。入院体格检查 :生命体 征平稳 ,心 、肺未 见异 常,
[ 键 词 ] 嗜 酸 粒 细胞 性 胃肠 炎 关 嗜 酸 粒 细 胞 胃镜 黏 膜 活组 织病 理 检 查
1 引 言
嗜酸 粒 细 胞 性 胃肠 炎 (oi p icgs on ri,E es o hl at et is G) n i r et
是 一 种 以 胃肠 道 嗜酸 粒 细 胞 浸 润 、黏 摸 水 肿 增 厚 为 主 的 疾
入 院 2 0d后 出 院 。
E R、C P、抗核抗体系列 正 常;③ 糖 链抗 原 15水 平升 S R 2
胃黏 膜 糜 烂 、水 肿 ,活组 织 病 理 检 查 ( 检 ) 见 嗜 酸 粒 细 活
讨
论
黏 膜 病 变 型 E 主要 累 次 胃 肠 道 黏 膜 ,表 现 G
胞浸润 ,幽门螺朴蔺 ( ecbc r l i p (+) 1 H loatp o ,H ) i eyr 例。
腹部 平 软 ,脐 周 有 压 痛 ,无 反 跳 痛 , 移 动 性 浊 音 (一) , 神 经 系统 检查 未 见异 常 实 验 室 及 辅 助 捡 奄 :白 细 胞 1 2× 1 L,中 性 粒 细 胞 07 ,嗜 酸 粒 细 胞 0 1 , 淋 巴 细 胞 0/ .2 .6
2 临床 资料
另 外 ,患 者 血 嗜 酸 粒 细 胞 明 显 增 高 .1E水 平 升 高 ,高 度 g 怀疑 E G,遂 行 胃镜 及肠 镜 检 查 并 做 活 检 ,结 果示 胃 黏 膜 轻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https://img.taocdn.com/s3/m/dc0ca0bb4b35eefdc9d3337e.png)
诊断
❖ 本病的诊断有时很困难,如出现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明显升高,伴随 胃肠道出血、蛋白丢失等症状,需要考虑此疾病的可能。进一步检查需 要消化道造影以及内镜检测,活检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此病需要与一 些疾病相互鉴别,如克罗恩病等。
❖ 蛋白过敏性嗜酸性胃肠炎诊断需要依靠两个步骤,首先病人临床表 现需要是由于嗜酸粒细胞的炎症病变引起,其次这个炎症必须是由于特 殊的食物中的抗原引起。
❖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部分反复发作,但预后良好。
病理改变
❖ 嗜酸粒细胞在胃肠道浸润很广,可从口腔至直肠,其中胃部和小肠最常 见,肝脏、大网膜等可同时受累。根据受累部位,分为局限型嗜酸性肉 芽肿和弥漫型嗜酸性胃肠炎。
❖ 局限型:以胃窦部多见,常引起幽门梗阻,肉眼可见坚实或橡皮息肉状 肿物,表面光滑,有黏膜覆盖。
❖ 弥漫型:黏膜水肿、充血、增厚,偶见表面溃疡及糜烂,受累肠壁水肿、 增厚、失去光泽,浆膜面失去光泽,有纤维渗出,其组织学特点为:
❖ 1.由纤维母细胞与胶原纤维构成的黏膜下基层水肿。 ❖ 2.基质有大量的嗜酸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可同时伴有巨噬细胞。 ❖ 3.黏膜下血管、淋巴结、肌层病表现多样,无特异性,根据有无食物过敏分为特发型和蛋白过敏型。 ❖ 1.特发型:临床症状和病变部位及嗜酸粒细胞浸润深度有关。嗜酸粒细
❖ 1.由于病灶中存在大量的嗜酸粒细胞浸润,过敏原与胃肠道组织胺接 触后,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 2.有学者认为是由于淋巴细胞衍生的嗜酸性趋化因子吸引嗜酸粒细胞 所致。
❖ 3.部分学者认为胃肠组织中肥大细胞Fc受体与食物抗原引起的IgE抗 体结合后,在遇相应的抗原,促使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织胺。
❖ 但部分学者持相反意见,因为并不是每个患者都有过敏史,有些患者 控制过敏食物后,不能缓解症状。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胃肠炎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胃肠炎](https://img.taocdn.com/s3/m/5553d89aaef8941ea76e05bd.png)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胃肠炎一.概述是一种以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征的胃肠道疾病,胃和小肠有不同程度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病因不明确,与过敏反应、免疫功能障碍有关。
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青壮年好发,儿童少见。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发病最多。
病变可侵犯自食管至结肠的全消化道黏膜。
常见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体重下降和腰背痛,皮肤湿疹、荨麻疹、足踝部水肿等。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依赖于胃肠壁受浸润的深度和食管胃小肠和结肠病变的有无,临床可分为3型。
二.病因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食物过敏有关,儿童多见,成人很少能找到与过敏有关的食物,有药物或毒素引起本病的报告。
三.临床表现1.黏膜型(Ⅰ型)病变主要侵犯胃肠黏膜组织,常见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体重下降和腰背痛,进食特殊过敏食物可使症状加重。
体检可发现皮肤湿疹、荨麻疹、足踝部水肿等。
部分患者还可因胃肠道出血表现为贫血。
病变广泛时出现小肠吸收不良、蛋白丢失性肠病、贫血等全身性表现,青少年出现发育不良,生长迟缓,女性可有继发性闭经。
2.肌层型(Ⅱ型)以肌层病变为主,由于本型胃和小肠壁增厚、僵硬,临床主要表现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幽门和小肠梗阻、恶心、呕吐、腹痛,抗酸药或抗胆碱药难以缓解。
3.浆膜型(Ⅲ型)浆膜下层病变为主,相对少见,占整个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10%左右。
可出现腹腔积液,腹腔积液中含大量的嗜酸性细胞,本型可单独存在,亦可与其他两型并存。
四.辅助检查1.血液检查80%的病人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黏膜和黏膜下层病变和肌层病变为主的病人(1~2)×109/L,浆细胞病变为主时,可达8×109/L。
还可有缺铁性贫血,血清白蛋白降低,血IgE增高,血沉增快。
2.粪便检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粪便检查的意义是除外肠道寄生虫感染,有的可见到夏科-雷登结晶,便常规检查潜血呈阳性,有些病人有轻中度脂肪泻。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分析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98c9f61af1ffc4ffe47acba.png)
者 的临床 资料 , 合复 习文 献 , 结 旨在 提 高对 E G的认
识, 避免 误诊 、 误治 。
1 材料 和方 法
2 33 胃镜 、 镜 . . 肠
9例 患者 均行 胃镜 检查 , 中 1 其
例患 者 胃镜 下表 现 无 明显 异 常 , 8例 胃镜 下表 现 无
特异性 , 现为 胃窦 部 、 表 十二指肠 球 部或 降部黏膜 充 收集 20 0 ~20 00— 1 09—1 我 院 2在 血水肿 、 糜烂 或 息 肉样 隆 起 , 图 1 见 。5例 患者 平 均 为 2 7 . 8×1 L 百分 比 0/ ,
平均 为 2 . 4 。 63 %
2 3 2 胃肠道 造影 . .
3例 患者 行 胃肠 道 造 影 , 表现
为 胃潴 留 、 蠕动 减 弱 , 胃窦 多个 息 肉样 充盈 缺 损 ; 十
二指肠 、 空肠 、 回肠黏 膜广 泛水 肿 , 动减 弱 , 完全 蠕 不 肠梗 阻 。
2 3 辅 助检查 .
E 是 以 胃肠 道组 织 中嗜酸 细胞 ( O ) 常 浸润 为 G) E S异 特征 的少 见 胃肠 道疾 病 , 变 可 累 及从 食 管 到 直 肠 病
2 3 1 血 常 规 9例 患 者 白细 胞 计 数 为 ( . . . 5 6— 2 . )×1。 L 7例 患 者 外 周 血 嗜酸 性 粒 细胞 计 数 04 0/ ,
E G浸润 , 图 3 O 见 。
12 观察项 目 ①一般 资料 ; 临床表 现 ; 辅助 检 . ② ③
查 : 括周 围血 白细 胞计 数 、 包 嗜酸 细胞 百分 比和 E S O 绝对计数 、 消化道造影 、 胃镜 、 肠镜 、 黏膜 活检病 理 、 腹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腹水常见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腹水常见](https://img.taocdn.com/s3/m/b51763a5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e0.png)
文/ 顾文政(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院急症病区)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可累及
消化道多层组织的胃肠道嗜酸性粒细胞增
多性疾病,临床表现各异,缺乏特异性,
因而容易误诊。
笔者近期收治一名以不明
显原因腹水为主要症状的患者,最终诊断
为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
患者男性,85岁,2020年9月15日以腹
胀伴纳差2月余,加重1月为主诉就医。
症状诊断为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浆膜型),给予激素治疗后效果明显,复查未见异常。
患者低蛋白血症,经输蛋白后仍未能纠正,考虑与炎性反应导致白蛋白渗入腹腔,随腹水引流不断消耗相关。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晰,诊断尚缺乏统一标准,目前国际上多采用Talley诊断标准,确诊需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①有相关的胃肠道症状;②内镜活检或外科病理结果显示胃肠道嗜酸性粒细胞异常浸润引起的炎性病变,组织病理提示嗜酸性粒细胞≥20 个/HP;③排除其他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如肾上腺功能不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血管炎、超敏反应、恶性肿瘤、寄生虫感染等。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及治疗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及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065ddcce6f1aff00bed51e61.png)
·综述·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及治疗丰 艳 燕善军摘要: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或漏诊。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骨髓检查、组织活检及腹水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诊断的关键,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该文就EG的诊断方法、治疗及预后作一综述。
关键词: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诊断;治疗;糖皮质激素DOI:10.3969/j.issn.1673‐534X.2015.04.008 作者单位:233000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是指嗜酸性粒细胞在胃肠道浸润,可表现为局限性或弥漫性浸润并且伴或不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常见浸润部位是胃和小肠,结肠较少浸润,其通常以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1 流行病学1937年Kaijser等[1]首次提出EG。
有研究表明,每10万例住院患者中仅有1例为EG[2];但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这与环境、饮食的改变有关,同时也与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提高有关[3]。
EG患者的发病年龄主要为20~50岁,男性发病率较高,男女患病比例为2∶1,病程长短不一,有的可长达数十年[2]。
EG的病因不明[4],目前该病是否有家族遗传史尚不明确,但顾伟等[5]报道了父子同患EG的个案,因此推测EG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
2 临床分型EG可根据过敏反应的类型进行分型[6]。
但最常用的的分型方法是Klein分型[7],分为3型,各型可单独发生或混合出现[8]:(1)黏膜层型,此型较为多见,嗜酸性粒细胞仅累及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患者主要表现为吸收不良,粪便隐血试验阳性;(2)肌层型,此型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至肌层,常会引起肠梗阻症状;(3)浆膜层型,此型以浆膜浸润为主,患者多数会出现腹水,腹水中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
有学者认为嗜酸性粒细胞最先累及胃肠道的黏膜层,此时由于消化道症状不明显而常常被忽略,随病情进展,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到胃肠道的肌层或浆膜层,由于肌层型和浆膜型EG患者的黏膜及黏膜下层也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故对于疑似EG的患者,内镜下应行多点活检。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与辅助诊断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与辅助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5fa3d7e276a20029bd642d57.png)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与辅助诊断*导读: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gastroenteritis)是一种以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征的胃肠道疾病,胃和小肠有不同程度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病因不明确,与过敏反应、免疫功能障碍有关。
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青壮年好发,儿童少见。
……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血象、放射学和内镜加病理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1.Talley 标准(1)存在胃肠道症状。
(2)活检病理显示从食管到结肠的胃肠道有1 个或1 个以上部位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或有放射学结肠异常伴周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3)除外寄生虫感染和胃肠道以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如结缔组织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克罗恩病、淋巴瘤、原发性淀粉样变性Menetrieri 病等。
2.Leinbach 标准(1)进食特殊食物后出现胃肠道症状和体征。
(2)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3)组织学证明胃肠道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或浸润。
实验室检查:1.血液检查 80%的病人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黏膜和黏膜下层病变和肌层病变为主的病人(1~2)×109/L,浆细胞病变为主时,可达8×109/L。
还可有缺铁性贫血,血清白蛋白降低,血IgE 增高,血沉增快。
2.粪便检查酸细胞性胃肠炎粪便检查的意义是除外肠道寄生虫感染,有的可见到夏科-雷登(Charcot-Leyden)结晶,便常规检查潜血呈阳性,有些病人有轻中度脂肪泻。
Cr 标记白蛋白增加,α-抗胰蛋白酶清除率增加,D-木糖吸收试验异常。
其他辅助检查:1.X 线检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缺乏特异性,X 线钡餐可见黏膜水肿,皱襞增宽,呈结节样充盈缺损,胃肠壁增厚,腔狭窄及梗阻。
2.CT 检查可发现胃肠壁增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或腹水。
3.内镜及活检适用于黏膜和黏膜下层病变为主的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镜下可见黏膜皱襞粗大、充血、水肿、溃疡或结节,活检从病理上证实有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对确诊有价值。
浅谈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胃炎
![浅谈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胃炎](https://img.taocdn.com/s3/m/4b68ac1ff18583d049645968.png)
浅谈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胃炎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胃炎(Eosinophilie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少见的、原因暂不明确的疾病,以胃壁水肿增厚及嗜酸粒细胞浸润为特点。
可累及胃窦、近端空肠、结肠、直肠,也可累及食管、肝、胆道系统[1]。
本病最早于1937年由Kaijser报道,1970年Klein等将胃肠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将EG分为三种主要类型:粘膜型、肌层型、浆膜型。
1954年oyaizu等提出IgE\肥大细胞介导的嗜酸性粒细胞趋化是EG发病机制的假说。
1990年Tallcy根据Klein分类提出EG诊断标准。
目前其发病机制不甚明确,可能是对外源性或内源性过敏原的全身或局部变态反应所致。
其病理特点是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道。
EG 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病变累及胃肠道的部位、范围、程度。
确诊主要靠组织学上发现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道,或在腹水中找到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同时需排除胃肠道以外的嗜酸性粒细胞浸。
"由于本病在临床上较为少见,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缺乏特异性,且医生对EG临床表现多样性的认识不够,因此诊断与鉴别诊断相当困难,极易造成误诊。
病因本病病因至今未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3]:1外源性或内源性过敏原引起的变态反应,如某些食物、药物引起过敏反应。
2寄生虫感染。
3遗传因素。
发病机制EG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多被认为是外源性或内源性过敏原的全身或局部变态反应所致,30%~70%EG病人有家族或个人的食物药物过敏史、湿疹、哮喘、遗传性过敏症或IgE 升高,提示机体的高敏是一定的致病因子,有一些食物如海鲜!蜂蜜等,特别是牛乳被认为可诱发或加重症状。
正常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是粒细胞亚型之一,包括二叶的核和颗粒,在IL3、IL5和粒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下,在骨髓中形成。
嗜酸性粒细胞最初存在于肠道,抵抗寄生虫感染,来自食物或药物的特异性抗原,刺激EG患者产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激活T细胞,T细胞通过释放的Th2型细胞因子(白介素IL一3,IL一5,IL一13)和趋化因子eotaxin,趋化、吸引并激活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护理体会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护理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a9fcee44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5c.png)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护理体会发布时间:2022-10-21T08:28:50.634Z 来源:《护理前沿》2022年16期作者:陈莹莹1 杨华2 通讯作者滕玉芳2[导读] 目的:总结对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护理体会。
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22.03-202陈莹莹1 杨华2 通讯作者滕玉芳21江苏省盐城市中医院 2240002南京市鼓楼医院消化内科210009摘要:目的:总结对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护理体会。
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22.03-2022.05期间我院接收的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4例。
在护理工作中采取症状体征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特殊检查护理、出院指导护理等措施。
结果:经过护理干预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得到缓解、能够按照医嘱进行正确服药、营养状况良好、负性心理情绪得到有效改善、胃肠镜检查及骨髓穿刺过程顺利、出院后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提升。
整体护理效果较好。
结论:通过对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进行精心护理,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病症痛苦程度,并可提升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进而实现康复速度加快。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临床护理;体会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EG)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疾病,其特征为胃肠道有弥漫或局限性嗜酸粒细胞浸润,常同时伴有周围血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本病通常累及胃窦和近端空肠,男女均可发病,表现为较急性的上腹部痉挛性疼痛、恶心、呕吐,可伴腹泻。
本病是一种自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虽可多次反复发作,但预后良好,未见有恶变者。
大部分患者具有食物过敏、哮喘、湿疹、过敏体质或季节性过敏等既往病史,过敏对患者的发病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1]。
本病的临床护理尚缺乏经验。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内科2022年3月至2022年5月共收治4例EG患者,经过精心的治疗与护理,取得满意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误诊1例报告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误诊1例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094aa28192e45361066f5bb.png)
( 山东省千佛 山医院, 济南 20 1) 50 4
患者男 ,2岁 。以“ 1 间断腹痛 2a余 , 加重 半月余 ”于
20 0 7年 9月 3 1人住浙 江省人 民医院。患者于 2a前 因腹 3
l p oyepofrtn[ ] i hm,20 , 8 2) 9 8 y hct rleai J .JBo C e m i o l 0 8 2 3( :8 -
9 7 9.
[ ]C m r oD ,D sp yJ , raioD, t1 hrpu c pra 5 a ei C eah F Ti r e a.T eaet p - n c c ia o c e ncanl i ae[ ] hs oi hn e ds ss J .Ad e e, 0 8 6 :115 t o e vG nt 20 ,4 8・4 .
在肝 纤维 化 的发 病机 制 中 H C起 到 了关键 作用 , S 它
是肝脏 内纤 维组织 的主 要来 源 , 是肝 纤 维 化 的细胞
学基础 , 的活化增 殖 是肝 纤 维 化发 生 与发 展 的关 它
键 环节 。 因此 抑 制 H C的 活化增 殖 是 抗 肝纤 维 化 S
的活化增殖 , 其抑制效应具有时 间依赖与剂量依赖 的特点 , 同浓度 T A作用 于 HS 4 4 、2h 其 不 E C2 、87 , O D值 有 明显 差异 , 式 细胞 检 测 发 现 T A使 细胞 流 E 周期 阻滞于 G/ 。 , 示钾 通 道参 与 了 细胞 活化 。G 期 提 增殖过程, 但是一种类型钾通道 的作用还是多种类 型钾通道 的共 同作 用 , 进一 步研究探讨 。 有待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1例的护理体会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1例的护理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7f42e748dd3383c4ba4cd202.png)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1例的护理体会本文报道1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护理,患者病程时间长,对治疗前景有焦虑情绪,入院后注重心理护理、消化道症状观察、药物护理、饮食护理,并热情主动与患者交谈,介绍病因,尽量避免一切致病因素,有利于患者尽快康复。
标签: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护理;糖皮质激素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以胃肠道某些部位有局限性或弥漫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消化道病变,病因不明,少数患者有哮喘、食物过敏等原发病,但大部分患者并无过敏性病史,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容易延误诊治。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有:①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②约80%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有的高达15%~70%[1],约20%的患者在整个病程中,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始终未见升高[2],消化道活体组织检查[3]或腹水細胞学检查有嗜酸性粒细胞[4],内镜下胃肠道糜烂水肿。
黏膜活检证实胃肠道黏膜组织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20个/HP),是诊断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关键[2]。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十分少见,自1937年首先有Kaijser报道后,迄今全世界文献报道不足300例[3]。
2011年海军总医院干部神经内科收治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1例,现将其治疗过程和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55岁,反复腹痛、腹泻、恶心呕吐2个月,再发两周,于2011年12月1日入院。
患者于2011年10月初无明显诱因腹泻为糊状或稀水样,有黏液,无脓血,经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时重时轻,近两周症状加重。
自发病以来,食欲不振、消瘦、体重下降近10 kg,脱发明显,头顶头发稀疏,指甲(趾甲)干枯凹凸。
既往史:有高血压、高血脂病史10余年。
入院检查:生命体征正常,消瘦,体检无特殊。
血常规:白细胞(WBC)13.2×109/L,中性粒细胞74.5%,嗜酸性粒细胞0.2%,淋巴细胞25.3%,血红蛋白(HGB)112 g/L,便潜血(+),白血球满视野,未见虫卵,便培养(-),免疫球蛋白E(IgE)746.53 U/mL,C 反应蛋白(定量)17.4 mg/L,抗核抗体(ANA)、抗Sc-70抗体均阴性。
嗜酸细胞性胃肠道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2024(全文)
![嗜酸细胞性胃肠道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2024(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28e2c673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ca.png)
嗜酸细胞性胃肠道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2024(全文)摘要嗜酸细胞性胃肠道疾病是指反复或持续存在胃肠道症状,伴有消化道黏膜内嗜酸性粒细胞病理性升高的一组疾病。
病理学特征性表现为胃肠道黏膜内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多,嗜酸细胞性食管炎患者食道黏膜固有层可见纤维化。
趋化嗜酸性粒细胞聚集的细胞因子有多种,包括Th2细胞因子、嗜酸细胞趋化因子、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唾液酸结合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整合素和细胞外基质蛋白。
嗜酸细胞性胃肠道疾病的肠道组织损伤可能与嗜酸性粒细胞脱颗粒分泌特异性产物、炎症反应及氧化损伤、纤维化和组织重塑以及屏障功能受损有关。
嗜酸细胞性胃肠道疾病(eosinophilic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EGIDs)是指反复或持续存在胃肠道症状,伴有消化道黏膜内高倍视野下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病理性升高[1]。
疾病谱包括嗜酸细胞性食管炎(eosinophilic esophagitis,EoE)、嗜酸细胞性胃炎(eosinophilic gastritis,EG)、嗜酸细胞性肠炎(eosinophilic enteritis,EE)、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E)和嗜酸细胞性结肠炎(eosinophilic colitis,EC)。
EGIDs病理组织学检查可发现胃肠道黏膜内EOS数量显著增多,EOS脱颗粒,可有小肠绒毛损伤及淋巴细胞增多、聚集和中性粒细胞浸润[2,3]。
在EoE和食管受累EGIDs患者的食管组织中,固有层可见斑片状纤维化[4]。
病理组织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IL-5、IL-13、IL-17、嗜酸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3/CC趋化因子配体(C-C motif chemokine ligand,CCL)26表达显著升高[5]。
23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误诊分析及其诊治
![23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误诊分析及其诊治](https://img.taocdn.com/s3/m/3208d8fef90f76c661371aef.png)
M i s d i a g no s i s , Di a g no s i s a nd Tr e a t me n t
o f Eo s i no p hi l i c Ga s t r o e nt e r i t i s : An An a l y s i s o f 2 3 Ca s e s
3 O
南 昌大 学 学 报 ( 医 学 版 )2 0 1 3年 第 5 3卷第 7 期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https://img.taocdn.com/s3/m/9ec0be27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4e.png)
寻求更准确、便捷的诊断方法,以便早期识别和 治疗该病。
治疗策略研究
研究糖皮质激素以外的治疗方法,如生物制剂、 免疫调节剂等,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副作用。
与其他疾病的比较研究
与其他胃肠道疾病比较
比较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与其他胃肠道疾病在临床表现、病理生理等方面的异同,有助于深入理解该病的特征 和本质。
诊断方法
诊断主要依赖于内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 查,同时需排除其他可能的胃肠道疾病。
临床表现
患者通常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症状,且可能伴随全身症状,如发热、皮 疹、关节痛等。
治疗策略
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主,同时需要对症治 疗以缓解症状,如止泻、止痛等。
研究进展和展望
病理生理研究
进一步探讨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发病机制, 了解其与食物过敏、免疫异常等因素的关系。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疾病概述 • 临床表现及诊断 • 治疗方法及药物选择 • 预防及护理措施 • 总结与展望
01 疾病概述
定义和诊断标准
定义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以胃肠道内嗜酸性粒细胞异常浸润为特征的消化 系统疾病。
诊断标准
通过内镜检出胃肠道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及溃疡等病变,病理组织学检查发 现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内镜检查
进行内镜检查以观察肠道黏膜的情况,并获 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
实验室检查
通过血常规、便常规等检查了解患者嗜酸性 粒细胞的数量和比例。
病理学检查
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发现肠道黏膜嗜酸性粒 细胞浸润和炎症反应。
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寄生虫感染
如阿米巴病、蛔虫病等,需要进行相关病原学检查进行鉴别。
实用综述:全面了解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
![实用综述:全面了解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https://img.taocdn.com/s3/m/3823f1af680203d8ce2f24ef.png)
实用综述:全面了解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G)是一种罕见的、表现多样的、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道为特征的疾病,根据受影响的胃肠道以及受累的程度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迄今已有百余篇文献报道,大部分是以单个病例或者病例系列的形式报道,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李延青教授等从流行病学、病理生理、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治疗等多个方面对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进行了系统综述,在线发表于近期的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杂志上。
下面从上述几个方面为大家总结如下。
流行病学已有的病例报道认为EG 可见于从婴儿到老年人的任何年龄段,以 30~40 岁男性最为多见。
Guajardo 等报道在美国EG 的发病率为2.5/10 万,男女比例为1.2:1。
Kinoshita 等报道日本EG 的发病率是美国的5.5 倍,男女比例为1.2:1。
然而准确的发病率尚不明确。
病理生理学嗜酸性粒细胞浓度最高的部位是盲肠和阑尾,并参与了胃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构成。
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的增加见于多种炎症过程,包括寄生虫感染和过敏性疾病。
活化的嗜酸性粒细胞产生和释放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炎性介质,如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嗜酸性粒细胞来源神经毒素(EDN),嗜酸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EPO)和主要碱性蛋白(MBP),进一步参与疾病的发生。
病理学最近的一项研究建议具有以下特征的患者可诊断为「组织学嗜酸性胃炎」:1. 胃活检显示平均密度>127 个嗜酸性粒细胞/mm2(或>30 个嗜酸性粒细胞/ 高倍视野),至少5 个独立高倍视野;2. 没有已知原因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克罗恩病、寄生虫感染、血液或淋巴系统疾病)。
分类及临床表现EG 根据累及位置及累及深度,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最常受累的器官是胃和十二指肠,也可累及从食管到直肠的整个消化道。
许多患者曾有哮喘、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或者食物/ 花粉过敏等病史。
中西医结合治疗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临床效果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临床效果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209d49dd4d8d15abe234e2d.png)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
实 验 组 给 予 中 西 医 结 合 治 疗, 住 院 时 间10-14 天, 平均 (11±0.72)天; 对 照 组 给 予 糖 皮 质 激 素 治 疗, 住院时间为 14-17 天, 平均 (15±0.66)天。 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 ( P <0.05) 。 见表1:
表 1 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比较
组别 实验组 对照组
* P<0.05。 注: 与对照组比较,
例数 10 10
住院时间 (天) 11±0.72* 15±0.6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 择 我 院2014 年3 月 -2016 年3 月 收 治 的 嗜 酸 性 粒 细 胞 胃肠炎患者20 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10 例和对照组10 例。 实验 组6 男4 女, 年 龄 在21-43 岁, 平均 (28±2.3)岁; 对 照 组5 男5 女, 年 龄 在23-45 岁, 平均 (29±2.5)岁。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 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所有参与本研究的对象 均是在知情的情况下自愿参加, 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 P<0.05。 注: 与对照组比较,
1.3 过敏史
所有的20 例患者中, 有明确的药物过敏史4 例、 食物过敏 史5 例 (占45%) , 有哮喘疾病史3 例。
3 讨论
1.4 治疗方法
嘱患者注意饮食, 尽量避免引起胃肠过敏的食物, 对照 组行西医治疗, 使用糖皮质激素, 强的松30-40mg/d, 注意饮 食, 避免过敏食物, 同时给予抑酸、 保护胃粘膜等药物。 实验 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 即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配合中医治 疗, 给予化湿, 疏肝理气, 和胃止痛。 处方: 厚朴10g, 苍术10g, 柴胡10g, 甘草10g, 白芍20g, 神曲10g, 防风3g。 每天1 剂, 用水 煎服。 脾胃贴: 选气海、 穴关元、 双侧足三里, 每日保留10h。 温 灸: 选穴中脘、 神阙, 每日温灸20 分钟。 两组患者均症状消失,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降至正常出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胃肠炎
一.概述
是一种以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征的胃肠道疾病,胃和小肠有不同程度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病因不明确,与过敏反应、免疫功能障碍有关。
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青壮年好发,儿童少见。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发病最多。
病变可侵犯自食管至结肠的全消化道黏膜。
常见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体重下降和腰背痛,皮肤湿疹、荨麻疹、足踝部水肿等。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依赖于胃肠壁受浸润的深度和食管胃小肠和结肠病变的有无,临床可分为3型。
二.病因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食物过敏有关,儿童多见,成人很少能找到与过敏有关的食物,有药物或毒素引起本病的报告。
三.临床表现
1.黏膜型(Ⅰ型)
病变主要侵犯胃肠黏膜组织,常见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体重下降和腰背痛,进食特殊过敏食物可使症状加重。
体检可发现皮肤湿疹、荨麻疹、足踝部水肿等。
部分患者还可因胃肠道出血表现为贫血。
病变广泛时出现小肠吸收不良、蛋白丢失性肠病、贫血等全身性表现,青少年出现发育不良,生长迟缓,女性可有继发性闭经。
2.肌层型(Ⅱ型)
以肌层病变为主,由于本型胃和小肠壁增厚、僵硬,临床主要表现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幽门和小肠梗阻、恶心、呕吐、腹痛,抗酸药或抗胆碱药难以缓解。
3.浆膜型(Ⅲ型)
浆膜下层病变为主,相对少见,占整个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10%左右。
可出现腹腔积液,腹腔积液中含大量的嗜酸性细胞,本型可单独存在,亦可与其他两型并存。
四.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
80%的病人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黏膜和黏膜下层病变和肌层病变为主的病人(1~2)×109/L,浆细胞病变为主时,可达8×109/L。
还可有缺铁性贫血,血清白蛋白降低,血IgE增高,血沉增快。
2.粪便检查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粪便检查的意义是除外肠道寄生虫感染,有的可见到夏科-雷登结晶,便常规检查潜血呈阳性,有些病人有轻中度脂肪泻。
Cr标记白蛋白增加,α-抗胰蛋白酶清除率增加,D-木糖吸收试验异常。
3.X线检查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缺乏特异性,X线钡餐可见黏膜水肿,皱襞增宽,呈结节样充盈缺损,胃肠壁增厚,腔狭窄及梗阻。
4.CT检查
可发现胃肠壁增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或腹腔积液。
5.内镜及活检
适用于黏膜和黏膜下层病变为主的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镜下可见黏膜皱襞粗大、充血、水肿、溃疡或结节,活检从病理上证实有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对确诊有价值。
但活检组织对于肌层和浆膜层受累为主的病人价值不大,有时需经手术病理证实。
5.腹腔穿刺
腹腔积液病人必须行诊断性腹腔穿刺,腹腔积液为渗出性,内含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必须做腹腔积液涂片染色,以区别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6.腹腔镜检查
腹腔镜下缺乏特异性表现,轻者仅有腹膜充血,重者可类似于腹膜转移癌。
腹腔镜检查的意义在于进行腹腔黏膜组织活检,得到病理诊断。
7.手术探查
对于怀疑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一般不行剖腹探查术来证实,但当有肠梗阻或幽门梗阻或怀疑肿瘤时才进行手术。
五.诊断
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血象、放射学和内镜加病理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1.Talley标准
①存在胃肠道症状。
②活检病理显示从食管到结肠的胃肠道有1个或1个以上部位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或有放射学结肠异常伴周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③除外寄生虫感染和胃肠道以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如结缔组织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克罗恩病、淋巴瘤等。
2.Leinbach标准
①进食特殊食物后出现胃肠道症状和体征。
②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③组织学证明胃肠道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或浸润。
六.并发症
青少年期发病可导致生长发育迟缓,并可有闭经。
以肌层受累为主时的典型临床表现为肠梗阻或幽门梗阻,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偶尔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食管肌层,引起贲门失弛缓症。
以浆膜层受累为主最少见,典型表现为腹腔积液,腹腔积液中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
七.治疗
1.一般治疗
对于确定或可疑的食物、药物应停止服用,有些特异性食物牛奶、蛋类、肉类鱼虾等,控制进食后症状可减轻。
2.药物治疗
糖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有良好的疗效,泼尼松,服药后1~2周症状控制后可减量维持,逐渐停药。
色甘酸钠能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防止组胺的释放,疗程6周至数月不等,适于激素治疗无效者。
3.手术治疗
当出现幽门梗阻和肠梗阻时,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者,可采取手术治疗,术后易复发,术后需用激素维持治疗。
八.预后
本病预后良好,无恶变的报告。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