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ppt课件

合集下载

嗜酸细胞胃肠炎病例PPT课件

嗜酸细胞胃肠炎病例PPT课件

linked to EGE include the 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 (HES), coeliac disease, Crohn’s
disease, vasculitis (Churg–Strauss
syndrome, polyarteritis nodosa), connective
The most common foods reported to be positive by SPT include common food allergens—peanuts, eggs, soy, cow milk, and wheat—. in addition to beans, rye, and 36
Case Review
.
1
现病史
患者,男,48岁,杭州人,经商
患者半月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痛,不剧可忍,持续2 小时后缓解,无肩背部放射痛,无发热畏寒,无恶心呕吐, 无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无胸闷心悸,无呕血黑便,此后上腹 部隐痛每天发作2-3次,与进食、排便无明显相关,半月来 患者自觉症状加重,上腹部持续隐痛不适,阵发性加重,有 时较难忍,发作频率增加,遂来我院就诊。
.
33
They suggested the following diagnostic criteria:
(1) the presence of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2) biopsies showing eosinophilic infiltration of one or more areas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from esophagus to colon, or characteristic radiologic findings with peripheral eosinophilia,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PPT课件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PPT课件
症、移植物抗宿主病等。 免疫缺陷病——IgA缺乏病、移植物抗宿主病。 间质性肾病
9
病因3—— 克隆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嗜酸性粒细胞本身为恶性克隆的组成部分。 许多血液系统肿瘤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慢性嗜酸细胞白血病(CEL) 骨髓增殖性肿瘤(MPN)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等。
13

嗜酸粒细胞增多其原因诸多,可根据增多
的程度结合病史、体寄生虫感染常为轻度增多
变态反应性疾病常为中度增多
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等常为重度增多
征和有关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14
诊断思路
15
诊断思路
16
嗜酸性粒细胞组织损伤机制
嗜酸性粒细胞通过释放细胞毒性物质造成组织损伤— —阳离子蛋白、酸性磷酸酶、硫酸酯酶、炎性细胞因子前 体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白杨
1
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有具有独 立的前体细胞,在嗜酸粒细胞因子(受抗原刺 激的淋巴细胞)刺激下分化成熟。
【参考值】: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5%-5%;其 绝对值为0-0.7×10^9/L。
2
主要功能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 应的作用 。——抑制或破坏生物活性物质的 合成释放。
为血管炎期 X线检查为斑片状或结节状浸润,可形成空洞 皮肤、肾脏和神经均可受累 pANCA阳性
19
常见疾病
嗜酸性粒细胞性心内膜炎
嗜酸性粒细胞大量浸润,引起心内膜增厚、心肌纤 维化和附壁血栓,导致心脏扩大、心律不齐和顽固 性心力衰竭
嗜酸性粒细胞性肌痛综合征
为误服色氨酸所致,临床表现为骨骼肌疼痛。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生成过氧化物及 酶类

内科学_各论_疾病:嗜酸细胞性胃肠炎_课件模板

内科学_各论_疾病:嗜酸细胞性胃肠炎_课件模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内科学疾病部分: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病因:
酸性粒细胞浸润可以累及胃肠壁全层,也 可以某一层受累为主。最常见为黏膜和黏 膜下层,其次为肌层,浆膜层少见。其他 病理改变有水肿、小肠绒毛萎缩、黏膜及 腺上皮细胞坏死和再生。嗜酸性粒细胞浸 润可见于任何炎症过程,同时有其他炎性 细胞明显增加时,应注意与之鉴别。
内科学疾病部分: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治疗:
完全消除症状,加用硫唑嘌呤常用良好疗 效(每日50~100mg)。
一般应用强的松20~40mg/d,口服, 连用7~14天作为一疗程。也可应用相当 剂量的地塞米松。
3.色甘酸二钠的应用 色甘酸二钠(色 甘酸钠)系肥大细胞稳定剂,可稳定肥大 细胞膜,抑制其脱颗粒反应,防止组织胺、
内科学疾病部分: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治疗:
而首先应用。 2.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激素对本病有
良好疗效,多数病例在用药后1~2周内症 状即改善,表现为腹部痉挛性疼痛迅速消 除,腹泻减轻和消失,外周血嗜酸性粒细 胞降至正常水平。以腹水为主要表现的浆 膜型患者在激素应用后7~10天腹水完全 消失。远期疗效也甚好。个别病例激素治 疗不能
内科学疾病部分: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症状及病史:
炎的10%左右。可出现腹水,腹水中含大 量的嗜酸性细胞,本型可单独存在,亦可 与其他两型并存。
诊断 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血象、放射学和 内镜加病理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1.Talley标准 (1)存在胃肠道症状。 (2)活检病理显示从食管到结肠的胃 肠道有1个或1个以上
内科学疾病部分: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ppt课件可编辑全文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ppt课件可编辑全文

嗜gastroenteritis,EG)
• 典型的EG以胃肠道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道 水肿增厚为特点。
• 通常累及胃窦和近端空肠,如累及结肠,则以盲 肠和升结肠较多见。
• 可累及食管、肝脏和胆道系统,也有仅累及直肠 的报道。
流行病学
• 年龄:
– 主要发生在20-50岁,儿童和老年人也可发病。
• H - Helminthic (ie, worm) infections
– 寄生虫感染:蠕虫、吸虫
• I - Idiopathic HES
– 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 N - Neoplasia
– 肿瘤:淋巴瘤、白血病、胃或肺部肿瘤等
• A - Allergies
– 过敏:变态反应性疾病、药物、毒素
粒功能 – 肥大细胞的脱颗粒与EG发病也有关系 – 嗜酸粒细胞活化趋化因子
临床表现
• 缺乏特异性 • 根据病变部位及浸润程度不同而各异
按浸润程度分类
• 粘膜型
– 病变主要累及胃肠粘膜。可有过敏性病史和较高的血 IgE浓度,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体重下 降和腰背痛,病变严重时可有胃肠道蛋白丢失、贫血、 吸收不良等
• Uchida K, Okazaki K, Konishi Y, et al. Clinical analysis of autoimmune-related pancreatitis. Am J Gastroenterol 2000; 95: 2788-2794
• Wang Q, Lu CM, Guo T, Qian JM. Eosinophilia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pancreatitis. Pancreas. 2009 Mar;38(2):149-53.

《嗜酸性胃肠炎》课件

《嗜酸性胃肠炎》课件

腹泻:腹泻是嗜酸性胃肠炎的另一个主要症状,但需要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泻进行鉴别
体重下降:体重下降是嗜酸性胃肠炎的一个常见症状,但需要与其他原因引起的体重下降进行鉴别
贫血:贫血是嗜酸性胃肠炎的一个常见症状,但需要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贫血进行鉴别
治疗与预防免熬夜、过度劳累
心理调适: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药物治疗:使用抗酸药、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
饮食调整: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
药物治疗
药物选择: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等
药物剂量: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个体差异,调整药物剂量
药物疗程:根据病情需要,制定合理的药物疗程
研究进展:新型药物、治疗方案、预后评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研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研究热点和挑战等
研究局限和展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样本量:样本量较小,可能存在偏倚
研究方法:目前研究主要采用回顾性研究,缺乏前瞻性研究
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胃肠道症状,对其他系统影响研究较少
展望:未来研究应扩大样本量,采用前瞻性研究,关注其他系统影响,提高研究质量
国内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嗜酸性胃肠炎的研究逐渐增多,主要集中在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对嗜酸性胃肠炎的研究历史悠久,主要集中在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研究方法和成果
研究方法:文献检索、数据分析、病例对照研究等
研究结果:嗜酸性胃肠炎的发病率、病因、病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
嗜酸性胃肠炎
PPT,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

诊断
❖ 本病的诊断有时很困难,如出现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明显升高,伴随 胃肠道出血、蛋白丢失等症状,需要考虑此疾病的可能。进一步检查需 要消化道造影以及内镜检测,活检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此病需要与一 些疾病相互鉴别,如克罗恩病等。
❖ 蛋白过敏性嗜酸性胃肠炎诊断需要依靠两个步骤,首先病人临床表 现需要是由于嗜酸粒细胞的炎症病变引起,其次这个炎症必须是由于特 殊的食物中的抗原引起。
❖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部分反复发作,但预后良好。
病理改变
❖ 嗜酸粒细胞在胃肠道浸润很广,可从口腔至直肠,其中胃部和小肠最常 见,肝脏、大网膜等可同时受累。根据受累部位,分为局限型嗜酸性肉 芽肿和弥漫型嗜酸性胃肠炎。
❖ 局限型:以胃窦部多见,常引起幽门梗阻,肉眼可见坚实或橡皮息肉状 肿物,表面光滑,有黏膜覆盖。
❖ 弥漫型:黏膜水肿、充血、增厚,偶见表面溃疡及糜烂,受累肠壁水肿、 增厚、失去光泽,浆膜面失去光泽,有纤维渗出,其组织学特点为:
❖ 1.由纤维母细胞与胶原纤维构成的黏膜下基层水肿。 ❖ 2.基质有大量的嗜酸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可同时伴有巨噬细胞。 ❖ 3.黏膜下血管、淋巴结、肌层病表现多样,无特异性,根据有无食物过敏分为特发型和蛋白过敏型。 ❖ 1.特发型:临床症状和病变部位及嗜酸粒细胞浸润深度有关。嗜酸粒细
❖ 1.由于病灶中存在大量的嗜酸粒细胞浸润,过敏原与胃肠道组织胺接 触后,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 2.有学者认为是由于淋巴细胞衍生的嗜酸性趋化因子吸引嗜酸粒细胞 所致。
❖ 3.部分学者认为胃肠组织中肥大细胞Fc受体与食物抗原引起的IgE抗 体结合后,在遇相应的抗原,促使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织胺。
❖ 但部分学者持相反意见,因为并不是每个患者都有过敏史,有些患者 控制过敏食物后,不能缓解症状。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护理查房PPT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护理查房PPT

感谢您的耐心观看,及时调整护理方案
预防措施:加强营养支持, 避免感染等
注意事项:注意观察患者的病 情变化,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并
发症的发生
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心理护理:关注患 者情绪变化,提供 心理支持和安慰
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 属普及嗜酸细胞性胃肠 炎相关知识,提高患者 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
• 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及影响 ● 原因: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发病可能与饮食不当、生活习惯不良、环境因素等有关 ● 影响:该疾病可能导致胃肠道不适、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等症状,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及影响
• 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及影响 ● 原因: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发病可能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因素有关 ● 影响:该疾病可能导致胃肠道不适、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加强患者及其家属健康教育宣传工作
制定健康教育 宣传计划,包 括宣传内容、 方式、时间等。
开展多种形式 的健康教育活 动,如讲座、 宣传册、视频
等。
加强与患者及 其家属的沟通 与交流,了解 他们的需求和
问题。
定期评估健康 教育效果,及 时调整宣传策
略。
总结与展望
对本次护理查房进行总结回顾
本次护理查房的目的和意义 患者病情及护理措施 护理查房中发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护理查房对患者的帮助和影响
● 存在问题:在护理查房过程中,存在对患者的心理关怀不足、家属沟通不够等问题。 ● 改进措施: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关怀,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支持;加强与家属的沟通与协作,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 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 存在问题:在护理查房过程中,存在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不足、康复指导不够等问题。 ● 改进措施: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加强康复指导,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讲课PPT课件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讲课PPT课件

03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饮食习惯
避免食用生、冷、 硬、刺激性食物, 如生鱼片、冷饮 等。
避免食用高脂肪、 高糖、高盐的食 物,如炸鸡、薯 条、蛋糕等。
多吃新鲜蔬菜、 水果,增加膳食 纤维的摄入,有 助于促进肠道蠕 动。
饮食要规律,不 要暴饮暴食,避 免过度饥饿或饱 胀。
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
建立完善的预防体 系,提高公众对嗜 酸细胞性胃肠炎的 认知和预防意识。
加强科研投入,深 入研究嗜酸细胞性 胃肠炎的病因和发 病机制,为预防提 供科学依据。
推广健康生活方式 ,如合理饮食、适 量运动等,降低患 病风险。
开展针对性的预防 宣传和教育活动, 提高医务人员的诊 疗水平,加强患者 自我管理和监测。
药物治疗需要长期坚持,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保持病情稳定。
药物治疗的同时,患者还需要注意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善,以便更好地控制病情和预防复 发。
饮食调整
避免刺激性食 物和饮料,如 辛辣、油腻、
咖啡因等
选择软、易消 化的食物,如 稀粥、面条等
避免高脂肪、 高糖食物,以 免加重胃肠负

根据发病机制和病理特征,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外周型 和黏膜型。
外周型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主要累及胃肠道外周组织,而黏膜型则主要累及 胃肠道黏膜层。
不同类型的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可能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与过敏、免疫异常、感染等因素有关 发病机制:嗜酸细胞浸润胃肠黏膜,导致炎症反应和消化系统症状 病理生理:嗜酸细胞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引起胃肠黏膜损伤和功能障碍 流行病学:发病率较低,但逐年上升,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
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
诊断方法研究
寻求更准确、便捷的诊断方法,以便早期识别和 治疗该病。
治疗策略研究
研究糖皮质激素以外的治疗方法,如生物制剂、 免疫调节剂等,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副作用。
与其他疾病的比较研究
与其他胃肠道疾病比较
比较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与其他胃肠道疾病在临床表现、病理生理等方面的异同,有助于深入理解该病的特征 和本质。
诊断方法
诊断主要依赖于内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 查,同时需排除其他可能的胃肠道疾病。
临床表现
患者通常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症状,且可能伴随全身症状,如发热、皮 疹、关节痛等。
治疗策略
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主,同时需要对症治 疗以缓解症状,如止泻、止痛等。
研究进展和展望
病理生理研究
进一步探讨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发病机制, 了解其与食物过敏、免疫异常等因素的关系。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疾病概述 • 临床表现及诊断 • 治疗方法及药物选择 • 预防及护理措施 • 总结与展望
01 疾病概述
定义和诊断标准
定义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以胃肠道内嗜酸性粒细胞异常浸润为特征的消化 系统疾病。
诊断标准
通过内镜检出胃肠道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及溃疡等病变,病理组织学检查发 现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内镜检查
进行内镜检查以观察肠道黏膜的情况,并获 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
实验室检查
通过血常规、便常规等检查了解患者嗜酸性 粒细胞的数量和比例。
病理学检查
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发现肠道黏膜嗜酸性粒 细胞浸润和炎症反应。
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寄生虫感染
如阿米巴病、蛔虫病等,需要进行相关病原学检查进行鉴别。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炎ppt课件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炎ppt课件

13
可编辑ppt
临床表现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病理
14
可编辑ppt
临床表现
本病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症状 与病变的部位和浸润程度有关, 一般分为两型
弥温型
局限型
15
可编辑ppt
临床表现
(一)弥温型多见于30-50岁,男性略多 于女性。病程可长达数十年。80%病人有 胃肠道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痉挛性 疼痛,伴恶性、呕吐、发热,发作无明 显规律性,可能与某些食物有关,用抗 酸解痉剂不能缓解,但可自行缓解。
18
可编辑ppt
临床表现
3、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浸润以浆膜下 层为主者常可发生腹水或胸水,其中含 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剖腹探查常见小肠 浆膜增厚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浆膜 病变也可见到类似改变。
19
可编辑ppt
临床表现
(二)局限型多见于40~60岁,男女发病率无 明显差别。主要症状为上腹部痉挛性疼痛、恶 心、呕吐,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患者过敏史 不明显,外周血象仅少数有嗜酸粒细胞增多。 X线胃肠钡餐造影可显示胃窦增厚、僵硬、胃 窦部狭窄,可有光滑圆形或卵圆形及分叶状充 盈缺损,类似肿瘤。内镜检查见有息肉样肿块, 粘膜充血、水肿,易误诊为肿瘤或克隆病。少 组织检查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嗜酸粒细胞浸润可仅局限于胃肠壁,亦可呈穿壁性。
12
可编辑ppt
病理改变
klein根据嗜酸粒细胞浸润胃肠壁的程度分为: 1.粘膜病变型:粘膜内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 伴明显的上皮细胞异常,肠绒毛可完全消失, 导致失血、缺铁、吸收不良和蛋白丢失等;2. 肌层病变型:浸润以肌层为主,胃肠壁增厚, 呈结节状,导致狭窄与梗阻塞;3.浆膜病变型: 浸润以浆膜为主,浆膜增厚,并可累及肠系膜 淋巴结,有腹水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I - Idiopathic HES
–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 N - Neoplasia
–肿瘤:淋巴瘤、白血病、胃或肺部肿瘤等
• A - Allergies
–过敏:变态反应性疾病、药物、毒素
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 (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HES)
• 是以外周血及骨髓中EOS增高,多系统内有EOS浸 润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
2020/5/14
常见相关疾病
• CHINA
• C -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s
–免疫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嗜酸性粒细胞筋膜炎等
• H - Helminthic (ie, worm) infections
–寄生虫感染:蠕虫、吸虫
• 男:女=9:1 • 常见于20-50岁,儿童亦有报道
HES诊断标准
(1)血液中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1500/µL,持续6 个月以上
(2)缺乏明确的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病因 (3)有器官受累的症状和体征
• 最严重和常见的并发症是心脏病变 • 神经系统受累来自于心脏的栓塞和弥漫性脑病,周
围性神经炎(多发性单神经炎)等。 • 肝、胆道、脾和胃肠道受累 • 呼吸、肾脏、皮肤等也常受累
• 发病机制不清
– 很可能是发病机制不尽相同的一组疾病 – 活化的T细胞产生IL-5,后者具有强大的嗜酸粒细胞趋化和脱颗
粒功能 – 肥大细胞的脱颗粒与EG发病也有关系 – 嗜酸粒细胞活化趋化因子
临床表现
• 缺乏特异性 • 根据病变部位及浸润程度不同而各异
按浸润程度分类
• 粘膜型
–病变主要累及胃肠粘膜。可有过敏性病史和较高的血 IgE浓度,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体重下 降和腰背痛,病变严重时可有胃肠道蛋白丢失、贫血、 吸收不良等
• Sasahira N, Kawabe T, Nakamura A, et al.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of the liver and peripheral eosinophilia in autoimmune pancreatitis.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5;11:922925
• Leinbach标准
–进食特殊食物后出现胃肠道症状和体征 –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 –组织学证明胃肠道有嗜酸粒细胞增多或浸润
鉴别诊断
• 消化不良 • 肠梗阻 • 腹水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HES)
预后
• 良好 • 无恶变的报告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autoimmune pancreatitis, AIP)
• 有ESR升高者仅25% • 可有血IgE升高
•பைடு நூலகம்放射学检查
– 胃肠道钡餐造影可见胃窦部僵硬、粘膜皱襞增 厚、增宽和粘膜结节样增生;小肠环状皱襞及 增厚,但不伴溃疡和局部异常;胃肠壁增厚, 腔狭窄及梗阻等。
– 特异性较差,其诊断价值远不如内镜检查
• 内镜检查和活检病理
–受累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增厚或有肿 块。
• 可累及食管、肝脏和胆道系统,也有仅累及直肠 的报道。
流行病学
• 年龄:
– 主要发生在20-50岁,儿童和老年人也可发病。
• 性别:
– 男:女=2:1
• 发病率:
– 每10万例住院患者中仅1例(实用内科学12版) – 1937年首次报道至今,已文献报道280多例(美国)
病因和发病机制
• 未明
– 与过敏有关,但仅20-50%的患者既往有过敏史 – 与免疫功能障碍有关
– HES可累及肝脏(60%),也可累及胃肠道 (14%),因此,弥漫性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 可能是以胃肠道表现为主的HES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
• 典型的EG以胃肠道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道 水肿增厚为特点。
• 通常累及胃窦和近端空肠,如累及结肠,则以盲 肠和升结肠较多见。
–活检病理可见受累胃肠道粘膜有局灶或弥漫性 嗜酸粒细胞浸润,组织水肿及纤维化,但一般 不伴组织坏死;
–EG的病灶有时可呈局灶性分布,检查时常需多 点活检。
–对高度怀疑肌层型或浆膜型者,超声内镜有助 于诊断
诊断
• Talley标准
–存在胃肠道症状 –病理示从食管到结肠的胃肠道有一个或一个以
上部位的嗜酸粒细胞浸润,或者腹水中有大量 嗜酸粒细胞(腹水提示有浆膜受累) –除外寄生虫感染和胃肠道外其他致嗜酸粒细胞 增多的疾病,如结缔组织病、嗜酸性粒细胞增 多症、克罗恩病、淋巴瘤、原发性淀粉样变性、 Menetrier病等
• Uchida K, Okazaki K, Konishi Y, et al. Clinical analysis of autoimmune-related pancreatitis. Am J Gastroenterol 2000; 95: 2788-2794
• Wang Q, Lu CM, Guo T, Qian JM. Eosinophilia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pancreatitis. Pancreas. 2009 Mar;38(2):149-53.
临床特征
• 中老年(多>50岁),男性多见 • 无症状或症状轻微,通常无急性胰腺炎表现 • 胰腺外分泌功能可逆性受损 • 继发糖尿病 • 伴发其他免疫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IBD等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 高γ球蛋白血症、血清IgG或IgG4水平升高 • B超或CT示胰腺弥漫性肿大 • ERCP示主胰管不规则狭窄 • 胰腺活检示纤维化,伴有淋巴细胞及IgG4阳性的浆细胞浸润 • 很少有胰腺囊肿和钙化 • 类固醇激素治疗有效。
• 肌层型
–病变主要累及肌层,表现为幽门或小肠梗阻,有时需 要手术治疗,偶有胃肠道出血和瘘管形成
• 浆膜型
–病变主要累及浆膜层,相对少见,占整个EG的10% 左右。表现为腹痛,常伴有腹膜炎、腹水,腹水中含 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
辅助检查
• 血象
–EOS计数升高,可随疾病病程波动,有20%患者 在整个过程中嗜酸粒细胞计数始终正常。因此, 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并非是诊断的必要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