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评价复习资料全
土地评价考试资料
土地潜力或称作“土地利用能力”,是指土地在用于农林牧业生产或其它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
土地潜力评价或称土地潜力分类,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土壤、气候和地形等)及其对于土地的某种持久利用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对其作出等级划分。
限制性指对利用潜力施加不利影响的土地性质。
限制性有永久与暂时之分。
(一)潜力级是潜力评价中最高的等级,它是限制性或危害性的相对程度相同的若干土地潜力亚级的归并。
(二)潜力亚级是具有相同的限制因素和危险性的潜力单元的组合。
与潜力亚级相应的四种限制因素:侵蚀危害(e),潮湿、排水或洪涝(w),根系层(s),气候(c)。
(三)潜力单元土地潜力单元是土地潜力亚级的续分,是对于一般农作和饲料作物的经营管理具有大致相同效应的土地组合。
属于同一潜力单元的所有土地应具有以下特点:①在相同经营管理措施下,可生产相同的农作物、牧草或林木;②在种类相同的植被条件下,要求相同的水土保持措施和经营管理方法,③相近的生产潜力评价单元的概念:是土地评价对象的基本空间单位,同一单元内土地基本属性和土地质量基本一致,不同单元之间则有较大差异。
评价单元的划分方法土地评价单元划分的一般方法有地块法、网络法、叠置法和多边形法。
✓以土壤图为基础确定潜力评价单元;✓以土地类型图为基础确定潜力评价单元;✓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确定潜力评价单元;✓以地理网格为潜力评价单元;拟定潜力评价表✓首先确定主要的土地限制因素;✓选取限制性因素一般应该遵循一下原则:✓①影响性原则,即选取的参评因素对土地生产力有较大的影响;✓②空间变异原则,即选取的参评因素的性状指标在评价区范围内具有较大的空间变异性;✓③稳定性和可获取性原则,即选取的参评因素的性状指标时间上相对稳定,指标数据能够获取得到。
综合评级的方法可归纳为两种:第一种是定性方法,即把限制程度最高的某限制因素所对应的潜力等级作为土地总的潜力等级。
第二种是定量方法,即据各限制因素分级值之和评定土地总的潜力等级。
土地估价师考试复习材料
31.《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属于 ( )。
A.法律B.行政法规C.政府规章D.部门规章答案:B解析:《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属于行政法规。
32.拍卖活动中,属于要约的行为是( )。
A.拍卖公告B.竞买人提出公开报价C.拍卖人同意竞买人参与报价D.竞买人与拍卖人签订书面合同答案:B解析:拍卖公告属于要约邀请,拍卖人同意竞买人参与报价属于承诺。
竞买人提出公开报价,属于要约的行为。
33.甲房地产开发公司取得一居住用地使用权后2年未动工开发,国家依法将其收回,并改为商业用地出让给乙房地产开发公司。
乙房地产开发公司取得该土地使用权的最高年限为()年。
A.38B.40C.68D.70答案:B解析:商业用地土地使用权法定最高出让年限为40年。
不应考虑甲房地产开发公司的“2年未动工开发”时间。
34.下列用地中,必须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的是( )。
A.军队干休所用地B.国家机关用地C.孤儿院用地D.学校经营性用地答案:D解析:下列建设用地可由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划拨;(1)国家机关用地和军事用地;(2)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用地;(3)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项目用地;(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35.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由( )。
A.转让方缴纳B.受让方缴纳C.转让方和受让方各缴纳一半D.转让方与受让方协商缴纳答案:B解析: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是指通过有偿有限期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受让者,按照合同规定的期限,一次或分次提前支付的整个使用期间的地租。
36.商品住宅用地不能采取()方式出让。
A.挂牌出让B.招标C.拍卖D.协议答案:D解析:《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39号)规定,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用地,必须采取拍卖、招标或者挂牌方式出让。
37.根据国家供地政策,建设用地项目分类不包括( )。
A.国家鼓励类B.国家限制类C.国家重点建设类D.国家禁止类答案:C解析:依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对于不同类别的项目,有不同的供地政策。
土地评价与管理复习资料
土地评价与管理第一部分:土地评价1相关概念和概况1.1土地评价的概念:又称土地资源评价,是指为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是针对一定的利用目的,对土地的性状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的过程。
是土地自然、社会、经济属性详细研究基础上,通过土地质量对于特定用途的利用潜力、适宜状况或利用效益来确定土地等级的过程。
1.2土地评价的作用: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交易、土地税收、土地管理、估计土地利用和经营好坏服务而进行的。
2土地评价单元2.1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方法:行政单元、宗地、土壤发生学分类、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现状、采用评价作用的几种图件叠置形成的图斑。
2.2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土地利用类型定义:根据土地利用的方式、结构及特征的相似性欲差异性而进行的归并或划分。
2.3土地类型的划分土地自然类型是以土地自然属性的差异为依据,根据土地的某一自然属性或土地的综合特征进行分类,其目的在于研究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
3土地潜力评价3.1土地生产潜力评价,以气候要素为主的潜力评价;以土壤为主的潜力评价。
3.1.1.1土地潜力:又称土地利用能力,是指土地在用于农、林、牧业生产或其他方面的潜在能力,它是土地自然要素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潜在生产能力。
3.1.1.2土地潜力评价:是对这种潜在能力的等级划分或数量评定。
3.1.1.3评价方法:经验法,调查法,统计模型、机理模型。
3.1.1.4以气候为主的潜力评价3.1.1.5农业生产潜力模型3.2土地利用潜力评价,土地潜力综合评价;土地潜力评级的步骤。
3.2.1.1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是以土地的适应性、限制性、保护及改造措施来划分等级的评价。
3.2.1.2土地潜力评价分为:定性(根据土地对各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自然限制性因素的强弱程度,将土地的生产潜力分为若干顺序的类别。
)定量(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作物生长动态模拟模型来计算土地的生产潜力。
土地资源评价复习资料
第1章绪论1.什么是土地评价?土地评价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土地评价——是一门揭示土地在各种用途条件下土地质量高低及其在区域内空间分布规律的科学。
特性:区域性功用性目的性研究对象——土地质量——在一定用途前提下衡量土地好坏的标志,是土地的综合属性,由诊断指标体系来表达。
1.简述土地评价的内容和程序。
内容:(1)明确评价目的(任务要求);(2)评价工作的计划安排(组织队伍、制定工作方案与技术方案、人员培训、经费预算,等);(3)资料收集、调查和订购(与评价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字和图件资料,订购与评价精度要求相适宜的遥感数据);(4)分析区域土地条件及其相关资料,遥感解译土地用途及其利用方式;(5)评价单元划分(评价目的、分析结果)(6)确定评价因素、指标体系及其分级标准;(7)确定土地评价分类系统;(8)评价单元汇总归类(评价方法的应用);(9)野外调查验证;(10)编制土地评价成果图件、撰写评价报告;(11)成果验收程序:2.土地评价的作用有哪些?(1)为土地税收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土地税费:农业税费由土地质量和用途决定。
(2)为土地规划中确定各类用地的比例与合理布局提供基础资料土地规划需要处理好各种用地的面积数量和质量的协调关系。
(3)为土地改良与土地质量的动态监测提供基础资料土地评价能够揭示土地质量差的原因,便于针对性改良;土地质量评价时序上揭示土地质量的动态变化。
(4)为土地市场管理提供基础土地评价结果是土地作为资产进入市场的基本的重要的属性之一。
(5)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提供依据根据耕地质量保护要求(质量、数量和布局)和耕地评价结果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
(6)为判别耕地占补平衡提供依据解决耕地占补平衡中的质量问题(耕地占补质量差异及其差异程度)。
(7)为征地补偿标准的确定提供依据征地补偿:土地补偿(前三年年均产值的6~10倍)、安置补偿、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三种,第一种标准取决于土地质量评价。
土地评价管理期末复习资料
土地评价管理期末复习资料1土地生态系统的基本性质:1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具有整体性2土地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3土地生态系统具有区域性4土地生态系统具有动态性2生态系统服务分为17类,4个层次:1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2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3生态系统的环境效益4生态系统的娱乐价值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分类:1直接利用价值2简介利用价值3选择价值(人们为了将来能够直接利用与简介利用某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支付意愿)4存在价值(即内在价值,是人们为确保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继续存在的支付意愿)4影子价格: 一种投入(比如资本、劳动力和外汇)的机会成本或它的供应量减少一个单位给整个经济带来的损失5生态系统健康内涵:1满足人类社会合理要求的能力2生态系统本身自我维持和更新的能力6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1活力(指能量或活动性)2恢复力(在外界压力消失的情况下逐步恢复的能力)3组织结构4维持生态系统服务5管理的选择6减少投入7对相邻系统的危害8人类健康的影响7生态足迹: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
生态足迹计算基于事实:1人类可以确定自身消耗的绝大多数资源及其所生产的废物数量2这些废物和资源可以换算成提高这些功能所需的生物生产面积生态足迹的启示:1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任重道远2美国是生态足迹最大的国家3生态盈余的国家大多地广人稀8土地经济评价:是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质量进行评价,即对土地进行投入和产出分析,通过比较不同的土地利用的投入和效益,决定土地的适宜类型和适宜程度.目的和意义:1为土地立法提供依据2为拟定土地税手标准服务3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改造服务4为土地管理服务5为土地科学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手段9区位:1自然地理区位2经济地理区位3交通地理区位10级差地租:1等量资本投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的相同面积土地上,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形成的级差地租2是由在同块土地上连续追加资本的生产率不同, 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形成的级差地租11计算题:1毛利分析法P217 2贴现金流量P21912农用地价格特点:1农用地价格以其收益能力为基础,收益能力即为收取纯收益大小的能力2用途上会发生变化的农用地,其收益价格与市场价格之间会有很明显的差别3纯粹的农用地的收益价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距劣等地要大于优等地4农用地交易实例较少,因此难于用市场比较法进行评估,通常采用收益还原法13土地评估的方法:1申报法2收益还原法3评分法4标准田法14城镇土地的特殊性:1城镇土地的区位具有特殊的重要性2城镇土地具有两重性3城镇土地开发经营的集约型15城镇土地分等定级:1等是指不同城镇之间利用土地效益高低的差异2级是指同一城镇内部土地利用效益的差异3等是大范围的4级是小范围的16城镇土地定级原则:1综合分析原则2主导因素原则3地域分异原则4级差收益原则5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17中国土地市场:1土地一级市场是出让市场或土地批租市场,由政府高度垄断经营2二级市场是开发市场,只要是各类房地产开发公司获得土地使用权后进行开发经营3三级市场是交易市场,是土地使用者之间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等.18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由国家确认的土地归属制度19土地所有制的类型:1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2奴隶主土地所有制3封建主土地所有制4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5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20土地使用制:是对土地使用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1土地的所有制决定土地的使用制22中国土地权利:1所有权2使用权3他项权利23中国土地所有制建立:1农村:通过改革立法2城市:接管/没收/和平赎买,最后经宪法确认24中国土地制度存在问题:1土地产权不明确2土地产权关系模糊3土地产权主体权利义务不明确4土地管理人为分割,层次不清5土地管理缺乏权威6土地管理政出多门25中国土地改革方向:1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明确土地所有权主体,建立合理的土地产权关系,合理界定土地产权的内涵和各利益主体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形成法律约束和经济约束2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设立权威性的土地管理机构,代表政府进行土地根本的/主要的管理,即土地行政管理3切实实行对城市土地和农村土地,对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对各类用途的土地,对生地和熟地的统一管理,对土地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统一管理,特别是实施和加强核心的和基础的管理,即加强产权管理,加强地籍管理,协调好土地管理和其他管理及不同类别管理之间的关系26人类与土地利用的关系:1土地覆被2土地利用3土地规划27土地合理利用评判标准:1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适宜性一致2土地利用必须符合土地利用规划3节约利用土地资源,集约经营4土地的经济效益要高5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6实现持续土地利用28土地非合理利用分类:1土地闲置2土地退化29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对各类用地的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或配置的长期计划。
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复习资料
1.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基本资料为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服务是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实现过程为国民经济计划和农业生产规划提供基本资料2.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程序(一)准备工作1.组织专业队伍2.制定工作计划(调查内容、实践、精度要求、经费安排等)3.资料准备(专业调查资料、工作底图)4.物品准备(二)外业调绘1.路线勘查2.制定工作分类系统3.地类调绘4.外业补测5.样区调绘验证(三)内业工作1.室内预判2.转绘工作3.面积量算4.图面整饰与编图5.成果整理(四)检查验收方法:自查、互查、联查结合内容:外业-外业调绘和补测地物内业-转绘精度、面积量算精度、成图质量第二章不考第三章1.土地类型概念是地标各组成要素(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以及人类活动作用结果)遵循地域分异规律,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的具有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性的一系列空间单元。
2.土地类型结构的概念指各种土地类型在某区域内的组合方式、比例、彼此间的相互联系所形成的格局3.土地类型区域空间结构1.递变型空间结构2.重复型空间结构4.土地类型结构演替概念指在一定时间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或一种土地类型被另一种土地类型所替代的过程。
第四章1.土地利用分类的原则1.系统性和多级分类原则2.实用性原则3.统一性和地域性原则2.耕地概念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小于1.0m、北方宽度小于2.0m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3.园地概念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率大于50%或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资料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资料第1章1. 土地资源调查是对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特性、空间变异及在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的状况进行综合考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2. 土地资源调查的任务是清查土地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利用现状,并给以综合分析和评价。
土地资源调查分为概查和详查,具体任务包括以下4方面:1)清查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2)清查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和质量状况;3)分析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土地利用分区;4)土地资源调查的成果记录。
3. 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主要包括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和检查验收等4个阶段。
第2章1. 土地构成要素的野外调查—气候调查,调查内容有:1.气温、2.积温、3.降水、4.干燥度。
2. 地形地貌调查和分析,调查内容有:1.大、中地貌:1)山地、2)丘陵、3)平原、4)高原、5)河谷盆地。
2.几种特殊地形:1)岩溶地形、2)红色岩系地形、3)黄土地形、4)风成地形。
3. 沉积物包括:1)坡积物、2)洪积物、3)冲积物、4)湖积物、5)风积物、6)滨海沉积物、7)冰川堆积物。
洪积物是有洪水搬运堆积而成,颗粒大小悬殊,分选不明显,所夹砾石有一定的磨圆度和层理。
风积物是风力所搬运的堆积物。
4. 水资源的类型:1)地表水。
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等。
2)地下水。
包括潜水、承压水、土壤包气带水。
第3章1. 土地利用分类的原则:1)统一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实用性原则;4)地域性原则。
2. 我国土地利用分类系统:1)1984年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2)2001年全国土地利用分类系统(过度期);3)2007年全国标准化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
3. 线状地物包括河流、铁路、林带、固定的沟渠、路等。
第4章1. 垂直摄影,倾角小于3度的摄影,在制图和资源调查中,一般都采用这种摄影。
倾斜摄影,倾角大于3度的摄影。
2. 航片标记,在航空像片的四边通常印有一些像边标记,是当时摄影状态的记录,其中包括:框标、时表、水准表、压平线、像片编号。
土地评价与规划管理复习资料
1.何谓土地,它有什么基本特性?土地是“地表及所有它对人类生存和成就有关的重要特征”,是“地表的一个立体垂直剖面,从空中环境直到地下的地质层,并包括动植物群体及过去和现在与土地相联系的人类活动”。
特征有:位置固定性,自然和经济双重性, 资源供给的有效性,质量的区域差异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功能的相对永久性,价值相对价值和准商品性.2.简述气候和土壤因素对于农用地质量的影响。
气候因素:光能条件, 热量条件,降水条件.土壤因素:土壤类型,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 土地构成,障碍层次,有机质和各种营养元素的数量及酸碱度.3.从中国光、热、水、土以及地势阐述我国土地资源的区域分异特性。
根据光能条件地域变化特点,我国可分为五个光能分布区.我国活动积温自北部的寒温带到南部的热带逐渐增多.活动积温与熟制有直接关系.我国以400mm 和800mm 等降水线对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有重要意义400mm 以西以北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800mm 以北以旱地农业为主,800mm 以南以水田农业为主.4.试举例说明地质条件、水文条件以及气候条件对于城市选址的影响。
地质条件有:地基承载力,滑坡崩塌地震等自然地质现象对建设的危害,采矿造成的沉陷.水文条件有:地面水源,地下水位及水质,城市缺水.气候条件有:局部气候,太阳辐射风向温度湿度降水,大气污染.5.试辩析如下概念:土地类型、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结构。
土地类型是地球表面规律分布,面积大小不同性质相对均一的土地单元.同一类型的土地单元应有:相似的外貌形态,相似近的成因及可以比拟的相近似的土地性质,大致相同的自然生产能力,相同类别和程度的土地利用适宜性或因素的限制型,相同的土地保护改造和生产力提高的措施.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在可预见时间内可为人类利用的土地,是土地和人类利用相结合而成的.土地利用类型:是基于一定土地类型经过长期开发改造而形成的具有特定土地用途利用方式的地域单位.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某区域内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6.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是土地利用分类的理论基础.分为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地带和非地带性),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城乡分异规律.7.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原则是什么?要根据土地利用现状特征进行分类,要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要具有实用性,具有一定的科学系统.8. 中国土地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人均耕地少,山地丘陵多耕地总体质量差,土地资源空间匹配失衡,近40 年净减耕地2.5 亿多亩,耕地后备资源太少,可开发土地基本已被开发利用,土地开发强度大,盲目用的突出.城市存量潜力大,村镇用的超标.9. 常用的土地利用状况分析的方法有哪些?科学方法: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横向比较法纵向比较法,统计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工作方法:现场调查和历史分析相结合,外业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典型调查和面上调查相结合,专家调查和群众访谈相结合.10.简述“3S”技术在土地利用研究中的应用。
《土地评价与管理》课程总复习资料
1、土地评价的概念:为了合理利用土地和调整土地收益分配,进行利用规划和科学管理土地,对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或土地利用效益、效果等方面作出评估。
实质:对土地质量的评价,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
土地评价是对土地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是对土地功能的综合评价。
第二节土地评价单元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方法1、以一定行政单元内的土地为评价单元2、以权属界限形成的宗地为基础确定评价单元3、以土壤发生学分类系统为基础确定评价单元4、以土地类型体系为基础确定评价单元5、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确定评价单元6、采用评价所用的几种图件叠置所形成的图斑作为评价单元土地利用现状评价1、土地利用背景分析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生态条件2、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布局分析数量分析结构分析布局分析3、土地开发利用广度和深度分析\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土地利用经济效果4、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分析5、关于土地利用现状评价6、土地利用现状的特点第三节土地评价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分析、1.气象气候2.地形3.水文4.土壤二、社会经济因素分析1.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区位)2.农作物产量3.经济生产水平4.经营管理水平三、选择评价因素的基本原则1.选择的因子:对土地质量有较大影响,在评价区内变异较大,具有一定稳定性,具有较强针对性,可获取、定量化1、土地利用背景分析(自然、经济、生态条件)2、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布局分析3、土地开发利用广度和深度分析(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土地利用经济效果)4、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分析5、关于土地利用现状评价6、土地利用现状的特点土地潜力:又称土地利用能力,指土地在用于农、林、牧业生产或其他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是土地自然要素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潜在生产能力。
实质:土地潜力评价就是对这种潜在能力的等级划分或数量评定。
评价方法:经验一、以气候要素为主的潜力评价二、以土壤为主的潜力评价土地潜力综合评价四、土地潜力评价的步骤土地适宜性:某种土地类型满足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要求(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的程度。
土地评价学复习重点(优秀版)word资料
土地评价学复习重点(优秀版)word资料土地评价,又称土地质量评价或土地资源评价,是指根据土地的物质生产能力或非物质效用能力的高低对土地的质量做出定性或定量的等级评定。
土地类型的概念(狭义)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
它清楚的表明了土地类型研究的最基本内容,是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上的土地分类。
土地分级是指土地地段的个体研究,即依据自然综合体地域分异的原理和采用地域系统研究法,在对所研究的区域所有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的逐级划分或自下而上的逐级合并,区分出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具体土地地段(或土地单位)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1.相——相当于一个地貌面,具有同一的地貌部位,同一的小气候,同一的植被群丛,同一的土壤变种。
相是自然综合体的最小单位2.限区——由一系列的相有规律组合而成,相当于一个初级地貌形态。
限区内水体运动、固体物质组成和化学元素的迁移方向一致。
限区是中级土地单位,相当于一个初级地貌形态,是外貌最清楚的自然综合体。
3.地方:由多个限区有规律组合而成。
相当于复杂的中地貌形态。
土地分类是指对一个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土地进行类型的划分。
即按土地性质和特征的共同性或相似性,将一个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范围内的所有个体土地分级单位,作不同程度的类型抽象概括,从而获得分类级别高低不同的各种土地分类单位。
土地分级与土地分类的关系土地分级是土地分类的前提。
土地分级是对土地的纵向划分,土地分类则是对土地的横向(即同一等级内)类群归并。
土地分级与土地分类的区别土地类型的表示方法“科”用拉丁数字Ⅰ、Ⅱ、Ⅲ…等表示;“属”用英文字母A、B、C …等表示;“种”用阿拉伯数字1、2、3 …等表示。
然后按照科——属——种依次组合成ⅠA1、ⅠA2 …等土地类型符号。
土地分类的步骤与方法(一)土地分类的步骤1、确定分类对象确定以哪一级土地单位作为分类对象,主要取决于分类的目的及随后编制的土地类型图的比例尺。
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土地评价:又称土地质量评价或土地资源评价,是指根据土地的物质生产能力或非物质效用能力的高低对土地的质量做出定性或定量的等级评定。
2、土地类型:是指将由土地分级所划分出的属于同一等级的土地单位,按照一定的分类原则和分类指标,按其综合特征的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
3、土地单元:是指一组相互联系的土地,它们在土地系统内的某一特定的地形有关。
4、土地系统:是土地单元的集合体,这些土地单元在地理上和地形上相互联系;在土地系统中,地形、土壤、植被在空间分布上呈重复出现格局。
5、简单土地系统:由若干个“土地单元”组成,这些土地单元在空间分布上重复出现并组合成为一种简单的空间格局。
6、复杂土地系统: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土地系统”,但是这些“简单土地系统”存在地貌上的发生学联系。
7、复合土地系统: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土地系统”,这些“简单土地系统”缺乏地貌上的发生学联系,常常是因为在一个地貌单元内因出现不同岩性区域而形成另一种地形,因而形成不同的“简单土地系统”。
8、递变型组合结构:各种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按一定方向发生依次变化,它们构成一定的系列。
9、重复型组合结构: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不按一定顺序更替,而是呈相间排列或斑块状等形式出现,构成重复出现的、分散状的复区分布格局。
10、土地类型的分异度:用于表示一个区域或样区内某种土地类型的面积与所有的土地类型平均面积之间的偏差率。
11、土地类型的优势度:用于表示一个区域或样区内一种或几种土地类型支配该区域或样区内的土地类型的程度,它与多样性指数成反比。
12、夸张剖面:若垂直比例尺大于水平比例尺若干倍,此时地面起伏曲线与地面实际起伏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地形坡度和地形受切割程度,这种综合剖面称为夸张剖面。
13、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是指从经济、社会、生态等角度对土地利用的可持续作出综合评价,也可以说,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土地评价领域的体现。
土地利用评价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评价复习资料土地利用评价复习资料土地利用评价是对土地资源的科学评估和合理利用的过程。
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评价方法,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质量、功能、利用效益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土地利用评价的概念、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土地利用评价的概念和意义土地利用评价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评估和评价的过程。
它是一种科学的、系统的、定量的评价方法,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质量、功能、利用效益等方面进行评估,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利用评价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土地资源进行评估和评价,可以了解土地资源的质量和功能,为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还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2. 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支持。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其进行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
土地利用评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土地资源的状况和潜力,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支持。
3. 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提供依据。
土地利用评价可以评估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可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修复。
二、土地利用评价的方法土地利用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
1. 定性评价方法。
定性评价主要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质量、功能等方面进行描述和评估。
它主要依靠专家判断和经验,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观察和分析,对其质量和功能进行评估。
定性评价方法简单直观,适用于对土地资源的初步评估。
2. 定量评价方法。
定量评价主要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各项指标进行测量和分析,通过统计学和数学模型等方法,对土地资源的质量、功能和利用效益进行评估。
定量评价方法相对复杂,但可以提供更为准确和科学的评价结果。
三、土地利用评价的应用土地利用评价在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1、土地适宜性评价:根据土地对不同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进行的土地评价。
具体来说,就是指某块土地针对不同植物或土地利用方式是否适宜,如果适宜,其适宜程度如何,做出等级的评定。
2、《土地评价纲要》所规定的评价系统分为纲、级、亚级和等级四个单元。
3、FAO《土地评价纲要》的土地适宜性步骤:规划土地评价、确定土地利用种类、调查土地性质和土地质量、土地利用和土地单元的比较、提交评价结果。
4、评价土地质量的具体步骤:分别为每项土地质量合理地选定土地性质;把所选定的全部土地性质,按气候、地貌、水分、动植物和土壤等顺序排列;逐项检查,明确各土地性质的获取是通过现成资料参考或利用,还是需要通过调查收集获得。
5、提交评价结果:表格表示法、图件表示法。
6、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特点:评价结果的针对性较强,强调进行多宜性评价,考虑了土地利用的经济背景。
第九章
1、土地生物评价:一般土地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对环境最有意义的生态特性进行补充评价,尤其着重土地生态价值和功能的评价,直接服务于土地生态设计,直接服务于土地生态设计和土地生态规划。
2、生态脆弱性评价:生态脆弱性评价是指在区域水平上,对生态系统的脆弱程度作出定量或者半定量的分析与鉴定。
第十一章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级政府为贯彻执行国家的土地利用政策,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及其地区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而编制的在各部门间分配土地资源及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构思和设计方案;也可以说,它是对一定地域范围内全部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与保护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所作的总体的战略的部署和统筹安排。
第1、3、4、5、7、11、12章节
辨析土地与土壤的区别:
土地与土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从发生学观点看,气候、地貌、母质和生物等是土壤形成的因子,土壤只是反映了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并且只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特征产物。
土地则是在一定地段内全部自然因素(包括土壤在内)作为它本身的组成成分,并通过这些成分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从而具有综合自然特征。
从相互关系看,土壤是土地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
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特征是肥力,即为植物生长提供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是在特定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用途的生产能力。
从形态结构看,土壤处于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由覆盖层(O)、淋溶层(A)、淀基层(B)、母质层(C)和基岩(R)等组成;而土地是由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土壤只是其地表层的一部分。
1、气候是土地资源重要的形成因素,光、热、水(和气)等对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太阳辐射常用辐射总量,是指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的总和。
3、对于多年生作物来说,最佳土层厚度为150cm以上,临界厚度约75cm。
4、土地评价:是以不同土地利用为目的,对土地质量高低进行鉴定、分类、评级和估价的过程。
5、1993年,FAO颁布了《可持续土地管理评价纲要》,确定了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程序和5项评价标准(土地生产性、土地的安全性或稳定性、水土资源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接受性)
6、按评价目的,土地评价可分为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持续性评价、土地生态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
7、按照评价途径,土地评价可分为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
8、按照评价方法,土地评价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9、按照服务目标,土地评价可分为单目标评价和多目标评价。
10、土地潜力评价:又称为土地潜力分类,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土壤、气候和地形等)及其对于土地某种持久能力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所作的等级划分。
11、土地潜力亚级是潜力级内具有相同的限制因素和危险性的潜力单元的组合。
根据限制性因素的种类分为4个亚级,分别表示侵蚀(erosion hazards)、水分(wetness)、表层土壤(soil factors)和气候条件(climate)4种限制性类型。
e亚级:指侵蚀危害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或受侵蚀危害的土地。
对现代侵蚀的敏感性及古代侵蚀的损害程度是划分该亚级土地的主要依据。
W亚级:指水分过多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限制因素,或受水分过多危害的土地。
土壤排水不良、潮湿、地下水位高和洪涝等是划分该亚级土地的主要依据。
S亚级:指根系表土层薄,或者含有大量石块,积水容量低,肥力低,受含盐或钠等限制的土地。
C亚级:指气候(温度和湿度)是土地利用中唯一重要的限制因素,或受其危害的土地。
12、土地潜力评价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步骤:(1)确定潜力评价的基础单位(2)建立潜力评价系统(3)拟定潜力评价表(4)评定潜力等级
13、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方法:(1)以粮食为标志的土地承载力(2)耕地压力指数法(3)农村生态区法
14、土地经济评价:是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质量进行评定,即对土地进行投入和产出分析,通过比较不同土地利用的投入与效益,决定土地的适宜性类型及其适宜性等级。
15、毛利分析:又称边际效益分析。
所谓毛利是指产品的产值减去生产费用。
16、农用地分等定级有以下原则:(1)综合分析原则(2)分层控制原则(3)主导因素原则(4)土地收益差异原则
17、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由国家确认的土地归属制度。
18、现行的土地使用制度包括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制度和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
19、行政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行政体制、行政组织、行政领导、行政决策、行政权力、行政法制、行政监督、行政改革和行政机关管理、人事行政及财务行政等。
20、土地权属纠纷:指有关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争议。
包括两者情况:一种是依法取得的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受到侵害时引起的权属纠纷;另一种是对现有权属界线的争议。
第二章
1、土地利用类型就是基于一定土地类型,经过长期开发改造和利用土地而形成的具有特定土地用途与利用方式的地域单位。
2、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原则:
(1)现状特征原则:是人类长期利用和改造土地资源的结果,它全面地记录和反映了土地利用的本质特征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差异。
因此,余地利用现状特征是划分土地利用类型的一项综合性指标。
(2)地域性原则:
(3)生产适用性原则:
(4)科学系统性原则:
3、全国土地类型分为三个级别:
(1)土地纲:由于中国的自然条件复杂,形成的土地类型千差万别,首先按照水热条件组合类型把全国分为12个土地纲,划分的主要指标是大于等于10℃积温、干燥度、无霜期及熟制(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主要根据地貌条件),用大写英文字母A、B、C等表示,即湿润赤道带(A)、湿润热带(B)、湿润南亚热带(C)、湿润中亚热带(D)、湿润北亚热带(E)、湿润半湿润暖温带(F)、湿润半湿润温带(G)、湿润寒温带(H)、黄土高原(I)、半干旱温带草原(J)、干旱温带荒原(K)和青藏高原(L)。
(2)土地类:在土地纲内划分,主要根据引起土地类型分异的大、中地貌类型进行划分,山区以垂直地带划分。
主要类型有高中山、中山、低山、丘陵、高平地(岗地、台地)、平地(川地、沟谷地)、低湿地(沼泽、滩涂)等全国土地分为106个土地类。
用代表土地纲的英文字母右下角加阿拉伯数字表示。
(3)土地型:在土地类之下划分,依据引起次一级土地类分异的小地貌以及土壤和植物群系划分,山地垂直带中,则相当于相同的土地类(或亚类)和植被型(或亚型)。
全国土地共分为538个土地型,在英文字母右上角加阿拉伯数字表示,这是其基本单元。
第八章
1、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内容概括:大量的LUCC研究工作总结为监测、解释和效应三个方面。
2、土地质量是指土地的状况或条件,包括与人类需求有关的土壤、水及生物特征,关系到以生产、保护及环境管理为目的的土地的条件与能力。
3、土地质量指标是一种量度或变量产生的数值。
它能判断与人类需求有关的土地的状况及其变化以及与这种状况相联系的人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