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隔离SOP
保护性隔离标准操作规程
![保护性隔离标准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b81241e7bb4cf7ec4afed040.png)
保护性隔离标准操作规程一、目的将异体干细胞移植患者安置于保护性病房,以减少患者对环境中真菌如曲霉菌属的暴露。
二、环境管理1.环境控制。
(1)病房送风应经过高效过滤。
(2)病房空气应定向流动,从房间的一侧送风,穿过病床,从房间的对侧排风。
(3)病房正压差应达到2.5 Pa以上,每日应通过烟柱、飘带等,肉眼观察压差。
(4)病房应有良好的密封性。
(5)空气交换≥12次/h。
2.物体表面应光滑、无孔,易于擦洗。
日常应湿式清洁。
3.走廊和病房不应铺设地毯。
4.病房内禁止摆放干花和鲜花、盆栽植物。
三、患者管理尽可能缩短患者在保护性病房外的逗留时间。
四、个人防护装备建筑施工期间,患者离开保护性病房时,如果病情允许应给患者提供呼吸防护,如医用防护口罩。
五、隔离措施1.对所有患者采取标准预防。
2.按照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飞沫和接触预防。
对病毒性感染患者采取的基于传播途径的预防期限应适当延长。
3.如果患者没有可疑或确诊感染,或者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没有使用指征,则不需要采取屏障预防,如口罩、隔离衣、手套。
4.如果需要保护性隔离的患者,同时又感染了需要空气隔离的疾病(如肺或喉结核、水痘一带状疱疹急性期),应执行空气隔离措施。
(1)保护性病房应保持正压。
(2)在病房与走廊之间应设置缓冲间。
病房空气应有独立的排风管道,如果回风则管道中应放置高效空气过滤器。
(3)如果没有缓冲间,则应将患者置于负压病室,并使用便携式工业空气过滤器以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加强对真菌孢子的过滤。
隔离技术操作规程
![隔离技术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fda2eed1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ea.png)
D县人民医院隔离技术操作规程隔离技术是预防微生物在患者、医务人员及媒介物中播散的重要措施。
正确的隔离技术,对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宿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
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二、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一)手卫生(二)戴手套(三)正确使用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四)适时使用隔离衣与防护服(五)防水围裙的使用1.可能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他污染物质喷溅、进行复用医疗器械的清洗时,应穿防水围裙。
2.重复使用的围裙,每班使用后应及时清洗与消毒。
遇有破损或渗透时,应及时更换。
(六)安全注射1.使用过的针具和注射器应及时处理,不得重复使用。
2.锐器使用后放置于锐器盒中,在容器装满3/4之前将其密封和处理。
3.禁止用手回套针帽。
免疫注射时宜使用自动销毁式注射器。
4.任何锐器不能两人同时触摸;避免手术中经手传播锐器。
(七)污染的医疗仪器设备或物品应正确处理。
物体表面、环境、衣物按规定进行消毒。
(八)医疗废物应按照医院《医疗废物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三、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一)隔离原则1.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等其他传播途径),制定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2.一种疾病可能有多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
3.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黄色为空气传播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隔离、蓝黄色为接触传播隔离。
并限制人员出入。
4.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病房。
5.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
(二)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措施接触传播的疾病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患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取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隔离措施标准操作规程
![隔离措施标准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f197185f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e1.png)
隔离措施标准操作规程1. 目的本操作规程的目的是为了确保隔离措施的正确、规范执行,以减少潜在风险和传播疾病的可能性。
2. 适用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所有进行隔离措施的工作场所、医疗机构或其他涉及隔离措施的场合。
3. 定义- 隔离措施:指为了阻断疾病传播,保护其他人免于感染,而将疑似或确诊感染者单独隔离的行为。
- 疾病传播:指疾病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空气传播、飞沫传播等方式传染给他人的过程。
4. 隔离措施的执行以下是隔离措施的执行步骤:4.1 隔离区域设置确定合适的隔离区域,确保其具备以下条件:- 足够的面积,能够容纳所有需要隔离的人员;- 通风良好,确保空气流通;- 设备齐全,包括床铺、洗手间、垃圾处理设施等。
4.2 隔离措施操作流程执行隔离措施时,应遵循以下操作流程:1. 确认患者的身份和病情,并将其隔离在指定的隔离区域。
2. 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等。
3. 教育患者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并告知其隔离期间的注意事项。
4. 定期检查患者的健康状况,包括体温测量等。
5. 隔离期满或病情好转后,按相应规定解除隔离。
4.3 消毒措施对隔离区域及相关设施进行消毒,以确保环境的卫生和安全。
5. 隔离措施执行人员的责任隔离措施执行人员应具备以下责任:- 确保隔离措施的正确和规范执行;- 关注患者的健康状况,并及时报告异常情况;- 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和追踪工作。
6. 应急措施在应对突发疫情或其他紧急情况时,应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并确保所有工作人员能够迅速、有效地执行。
7. 培训与教育为所有相关人员提供隔离措施的执行培训与教育,确保其了解操作规程和正确执行隔离措施的重要性。
8. 评估和改进定期对隔离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措施,以提高隔离措施的执行效果和安全性。
9. 相关法规和标准执行隔离措施的过程应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
以上为隔离措施标准操作规程的内容,以确保隔离措施在工作场所和医疗机构中的正确执行。
完整版)隔离保护制度
![完整版)隔离保护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0ed5dc1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52.png)
完整版)隔离保护制度隔离保护制度1.背景隔离保护制度是一种用于保护人们免受潜在危害的措施。
它通常适用于各种情况,如疾病传播、环境污染、安全威胁等。
隔离保护制度的目的是阻止病菌、有害物质或潜在危险源传播给其他人群,以减少潜在的伤害。
2.隔离保护的原则隔离保护制度遵循以下原则:2.1 风险评估与管理在实施隔离保护制度之前,必须对潜在威胁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确保隔离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2.2 隔离设施与装备隔离保护制度需要相应的隔离设施和装备,如隔离病房、防护服、面罩等。
这些设施和装备必须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并经过定期维护和检修,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有效使用。
2.3 专业培训与指导为了正确实施隔离保护制度,需要进行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和指导。
培训内容应包括隔离措施的正确使用方法、应急处理和紧急情况下的操作等。
2.4 公众教育与宣传隔离保护制度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因此,必须进行相关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隔离保护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公众的自身保护意识和行动能力。
3.隔离保护制度的实施3.1 隔离措施的分类隔离保护制度的措施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医疗隔离:用于防止传染病和疫情的传播,包括对病患、疑似病例或感染者的隔离,以及卫生保健人员的防护。
环境隔离:用于防止环境污染和有害物质的传播,包括对污染源的隔离和污染物的处理。
安全隔离:用于防止安全威胁和事故的发生,包括对危险物质、危险场所或危险设备的隔离和管理。
3.2 隔离保护的责任分工隔离保护制度的实施涉及多个相关部门和组织的合作。
各个部门和组织应明确各自的责任和职责,并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以确保隔离保护制度的顺利实施。
4.隔离保护制度的挑战隔离保护制度的实施面临一些挑战,如:技术和装备的限制:隔离保护制度需要特定的技术和设备支持,但有时受到技术和装备的限制。
社会心理因素:人们对隔离保护制度可能存在一些抵触情绪和恐慌,需要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和支持。
标准预防SOP
![标准预防SOP](https://img.taocdn.com/s3/m/12bbcf5171fe910ef02df8a2.png)
标准预防SOP文件编号:持有部门: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务部护理部各临床科室修订时间:年月执行日期:年月日具体内容:一、标准预防的核心内容1.将所有病人视为具有潜在感染性疾病,即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在接触这些物质以及病人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时必须采取隔离措施。
2.即要防止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又要防止非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
3.强调双向防护。
既要预防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给病人。
二、标准预防的主要措施1.洗手和手卫生: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粘膜和污染物品时戴手套,脱手套后立即洗手。
2.当接触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和分泌物且有可能发生迸溅时,应戴口罩、防护镜或面罩,并适时穿隔离衣、防护服、鞋套。
3.当病人出现呼吸骤停等需要复苏时,尽可能使用简易呼吸囊(复苏袋)或其他通气装置以代替口对口人工呼吸方法。
4.正确处置病人使用后的设备和污染物品:(1)可复用的医疗用品和医疗设备,在不同病人间使用时,根据有关规定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
(2)处理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仪器设备时,要防止工作人员皮肤和黏膜暴露或污染工作服。
5.预防针刺伤或锐器伤:按照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及处置SOP。
6.保持环境清洁:(1)对医院普通病房的环境、物体表面包括地面、床栏、床边、床头桌、椅、门把手等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定期清洁,遇污染时随时消毒。
病人出院后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2)在处理和运输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衣物时,要做好防护,防止医务人员皮肤暴露,污染工作服和环境。
(3)可重复使用的餐饮具应清洗、消毒后再使用。
(4)可复用被服用后置于专用收集袋中,运输至指定地点进行清洗、消毒,并防止运输过程中污染环境和人员。
7.正确处置医疗废物: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置。
保护性隔离操作规程
![保护性隔离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926aac56f7ec4afe04a1dfcd.png)
保护性隔离操作规程1目的:保护免疫缺陷或免疫低下患者,减少患者对环境中致病微生物的暴露,降低医院感染的机会。
2范围:2.1早产儿及低体重儿。
2.2免疫低下患者:白细胞低于1×109/L,或中性粒细胞低于500个/mm3的患者。
2.3免疫缺陷患者。
3定义:3.1保护性隔离:也称反向隔离,适用于抵抗力低或极易感染的患者,如早产儿、白血病、脏器移植及免疫缺陷患者等。
3.2免疫缺陷患者:免疫缺陷患者是指由于人体的免疫系统发育缺陷或免疫反应障碍致使人体抗感染能力低下,由临床诊断为免疫缺陷疾病的患者需要进行保护性隔离。
4内容:4.1建筑及环境管理:4.1.1应尽量在病区末端设置隔离病室,且具良好的密闭性;或建立局部保护区域。
4.1.2病房内物体表面应光滑、无孔,易于擦洗。
日常保洁应采取湿式清洁。
4.1.3病房内禁止摆放干花、鲜花及盆栽植物。
4.2患者的保护:4.2.1尽可能缩短患者在保护性病房外的逗留时间。
4.2.2患者离开保护性病房时,如果病情允许应给患者提供呼吸防护,如戴口罩。
4.2.3需保护性隔离的患者,同时又患需要空气隔离的疾病(如水痘-带状疱疹急性期),应执行空气隔离措施。
4.3隔离措施:4.3.1患者应安置在单间内,专人护理,实施标准预防。
4.3.2进入病房的医护人员或家属需戴口罩,必要时戴帽子,穿隔离衣、鞋套。
4.3.3所有进入病房的物品应达到消毒或灭菌要求。
4.3.4一切诊疗护理操作,遵循无菌操作要求。
4.3.5严格控制探视人员,禁止患者传播性疾病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者前来探视。
4.3.6患者的餐具、放义齿的杯子等专人专用,并做好清洁、消毒和保洁工作。
4.3.7患者勤换内衣裤,切实做好皮肤护理和定期擦浴等基础护理。
4.3.8与患者接触前洗手或用速干型手消毒剂。
4.3.9患者的治疗操作尽量集中进行,以避免过多的人员流动把细菌带入病房。
4.3.10医护人员患有或怀疑患有呼吸道疾病或咽部带菌者、皮肤疖子人员,应避免接触患者。
隔离与预防SOP
![隔离与预防SOP](https://img.taocdn.com/s3/m/b5a6d352804d2b160b4ec099.png)
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SOP接触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者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
经接触传播的疾病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患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取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一、隔离原则1、应将患者或疑似患者安置于单人隔离病房,条件受限时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可安置于同一病房。
2、仅能做到床边隔离时,应遵循如下原则:(1)避免与免疫功能不全、有开放性伤口或长期住院的患者安置于同一病房;(2)床间距应≥1m,并拉上病床边的围帘;(3)接触同一病房不同患者之间,都应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及执行手卫生。
3、设立隔离标志,限制人员出入。
4、隔离病房的门必须随时保持关闭。
5、配备个人防护用品及快速手消毒剂。
6、一次性诊疗用品如压舌板应一人一用;非一次性诊疗用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止血带等应专用,不能专用的医疗装置应在每一位患者使用前后进行清洁和消毒。
7、病房环境表面,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应经常清洁消毒,每天至少2次;清洁工具分区使用,及时清洁和消毒。
二、患者隔离1、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尽量减少探视。
2、减少转运,如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接触隔离措施,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
3、加强通风或空气消毒。
三、医务人员防护1、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
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
2、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理。
四、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隔离与防护常见的多重耐药菌有:耐甲氧西林/苯唑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毒的肠球菌(VRE)、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以及其他多重耐药菌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取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见附表)附表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隔离措施参考文献国家卫生部.医院隔离技术规范[S].2009.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SOP飞沫传播是指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um),,在空气中短距离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粘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疾病传播。
隔离操作规程
![隔离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416b092f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c2.png)
隔离操作规程
《隔离操作规程》
隔离操作是在实验室或生产环境中常见的一种重要操作,它可以有效地防止有害物质对人员和环境造成伤害。
为了确保隔离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需要制定一套严格的规程和操作流程。
首先,隔离操作规程应包括对不同级别的有害物质进行分类,确定每种物质的隔离要求和操作程序。
在实验室或生产现场中,应该设立清晰的标识和标识牌,标明禁止进入的区域和需要戴防护装备的地方。
其次,规程应该明确规定工作人员在进行隔离操作时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包括穿戴防护服、佩戴呼吸器、使用化学品保护手套等。
在操作前,应该进行必要的培训和考核,确保每位工作人员都了解并能够正确执行隔离操作规程。
此外,规程还应包括对隔离设备和设施的检查和维护要求。
隔离设备和设施必须保持完好,确保其密封性和防护性能。
定期的检查和维护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隔离设备的漏洞和损坏,保障隔离操作的安全性。
总之,制定一套完善的《隔离操作规程》对于实验室和生产环境中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通过规范的操作流程和严格的执行,可以有效地防止有害物质的泄漏和扩散,保障工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隔离技术操作规程
![隔离技术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2282ae49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b5.png)
隔离技术操作规程隔离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安全措施,用于尽量减少风险和防止事故的发生。
以下是一个包含流程和操作规程的隔离技术操作规程范本,它可以帮助指导员工在进行隔离技术操作时遵守正确的程序:1.目的2.负责人和授权每个隔离技术操作都应由一个负责人负责,并且只有得到负责人的授权,才能进行相应的操作。
负责人应具备专业知识和经验,并能正确地评估和管理风险。
3.明确任务在进行隔离技术操作前,应明确任务和操作目标。
这包括确定隔离所涉及的具体设备和部件,以及安全的隔离点。
4.安全准备在进行隔离技术操作之前,应采取一系列的安全准备措施,如戴好个人防护装备(PPE),确保工作区域干净整洁,移除或避免易燃物和易爆物等。
5.断电和停机在进行电气设备隔离操作时,必须确保设备已经断电,并且处于停机状态。
操作人员应采用合适的手段来防止设备重新启动,如使用锁定装置或禁止设备正常启动的标志。
6.明确能量隔离点对于电气设备的隔离操作,必须确定正确的能量隔离点。
这可以包括切断电源、断开电缆连接或使用隔离开关等。
操作人员必须熟悉设备的电气概况,并确保隔离操作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
7.测试设备隔离在进行设备隔离操作后,应进行测试以确保设备已彻底隔离。
这包括使用合适的测试仪器测量电压或能量,确保设备不再具有危险。
8.警示和警示标识在进行隔离技术操作期间,应设置适当的警示和警告标志,以提醒其他人员避免接近或触摸设备。
这样可以减少意外和误操作的风险。
9.操作记录10.培训和指导在进行隔离技术操作之前,应对操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和指导。
他们应了解操作规程和安全措施,并掌握正确操作的技能。
11.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隔离点和隔离装置应定期检查和维护,以确保其可靠性和有效性。
任何发现的问题或异常应及时报告给负责人并进行修复。
12.持续改进总结:隔离技术操作规程是确保工作人员和设备安全的重要步骤。
通过制定明确的任务、进行安全准备、断电和停机、明确能量隔离点、测试设备隔离、设置警示和警告标志、进行操作记录、培训指导、定期检查维护以及持续改进,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的发生,并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
保护性隔离SOP
![保护性隔离SOP](https://img.taocdn.com/s3/m/c71fe41e5727a5e9856a6170.png)
保护性隔离SOP
是保护易感人员如肿瘤化疗、烧伤、粒细胞缺乏等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患者免受感染的防护措施。
⑴患者:
放置在正压病房内;
注意口腔卫生,建议采用洗必泰漱口,每天至少4次;
尽量不与其他无关人员接触。
⑵工作人员:
严格执行手卫生;
正确穿戴口罩、帽子、隔离衣(接触患者面为清洁面):
患感染性疾病期间,不得进入隔离室;
无关人员不得进入隔离室:
治疗、护理应有计划的集中进行,减少出入病室的次数。
⑶家属及访客:
尽量不进入隔离室内探视。
必要时,应做好手卫生、戴口罩。
疑患感染时,不得探视;不得携带鲜花、宠物如室。
⑷环境管理:
保证隔离室内压力高于走廊;
定期对室内环境进行消毒。
隔离的标准操作规程
![隔离的标准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b8b81165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ae.png)
目录1.目的 (1)2.范围 (1)3.责任人 (1)4.依据 (2)5.定义 (2)6.内容 (2)7. 附件 (7)1.目的建立隔离标准操作规程,规范隔离操作。
2.范围适用于II-IV期所有临床试验中实施隔离时。
3.责任人专业负责人。
4.依据《传染病学》及上海市卫生局颁发“上海市医疗机构消毒隔离工作规范”和上海市护理质控中心颁发“上海市医院消毒灭菌实用手册”第二版。
5.定义医学上的隔离可分为传染病隔离和保护性隔离两种。
传染病隔离是将处于传染病期的传染病受试者、可疑受试者安置在指定的地点,暂时避免与周围人群接触,便于治疗和护理。
通过隔离,可以最大限度地缩小污染范围,减少传染病传播的机会。
如传染病流行时的疫区、传染病院等。
保护性隔离是指将免疫功能极度低下的易感染者置于基本无菌的环境中,使其免受感染,如器官移植病区等。
6.内容6.1隔离预防的原则6.1.1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他途径传播)采取相应隔离预防措施。
6.1.2隔离病室或受试者床头应有隔离标识。
6.1.3空气、飞沫传播的传染病受试者或可疑传染病受试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如科室或医院无条件收治时,尽快转送至定点医院收治,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
其他感染性疾病受试者与非感染性疾病受试者宜分室安置。
如条件限制,可考虑将相同病种、处于同病期的受试者安置在同房间。
6.1.4传染病受试者或疑似传染病受试者产生的生活垃圾,按医疗废物处置。
6.1.5加强隔离病室空气、物表的清洁消毒。
物体表面应每日定期擦拭消毒,擦拭用抹布用后消毒。
6.1.6受试者出院后按规范进行终末消毒。
6.2呼吸道隔离:适用于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白喉、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6.2.1实施标准预防。
6.2.2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医院感染隔离技术SOP
![医院感染隔离技术SOP](https://img.taocdn.com/s3/m/9e018bfc04a1b0717fd5ddf5.png)
• ②脱手套的方法 • 一手捏住手套污染面的边缘将手套脱下 • 用脱下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清洁面(内 面)的边缘,将手套脱下。
5. 护
• 分为一次性的和复用的防护服 • (1)应用指征 • 有可能受到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 泄物污染 • 对病人施行保护性隔离时,如护理大面积 烧伤病人、骨髓移植病人以及大创面换药 • 对感染性病人如传染病人、特殊耐药菌感 染的病人等实施隔离
4.
• (1)清洁手套 • ①应用指征:①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 、排泄物、呕吐物;②接触污染物品 • ②注意事项 • 诊疗护理不同的病人之间要必须更换手套。 • 操作完成后脱去手套,必须进行洗手,戴手套不 能替代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 戴手套操作中,如发现手套有破损时应立即更换
• (2)无菌手套 • 应用指征:医务人员进行手术;为病人进行诊疗 技术等无菌操作;接触病人破损皮肤、粘膜。 • ①戴手套的方法 • 打开手套包,一手掀起口袋的开口处 • 另一手捏住手套翻折部分(手套内面)取出手套 ,对准五指戴上 • 掀起另一只袋口,已带着无菌手套的手指插入另 一只手套的翻边内面,将手套戴好。然后将手套 的翻转处套在工作衣袖外面。
3.护 镜、 护 罩
• (1)应用指征 • ①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时,可能发生病 人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如为呼吸 道传染病人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 距离操作,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替代 护目镜。 • ②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人; • (2)佩戴注意事项:防护镜或防护面罩用 后应清洁与消毒
• (4)注意事项 • 穿防护服之前要检查防护服有无破损。 • 穿防护服后只限在规定区域内进行操作活 动。 • 穿着防护服时勿使衣袖触及面部及衣领。 • 防护服有渗漏或破损应立即更换。 • 脱防护服时要注意避免污染。
保护性隔离措施标准操作规程
![保护性隔离措施标准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0628f8f948d7c1c708a145ee.png)
保护性隔离措施标准操作规程(SOP)
一、目的
保护性隔离(protective isolation)亦称反向隔离,适用于抵抗力低或极易感染的患者,如严重烧伤患者、早产婴儿、白血病及脏器移植患者等,结合本院实际情况,特制订保护性隔离措施如下。
二、建筑布局与流程
(一)应在病区的末端,设立一间或多间隔离病室。
(二)隔离病房设缓冲间。
缓冲间两侧的门不应同时开启,以减少区域之间的空气流通。
三、隔离要求
(一)患者安置于隔离单元内。
(二)接触患者前,应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
工作人员及病人家属有呼吸道症状时应避免进入病房。
(三)接触患者前应严格按照“六步法”洗手,不提倡使用消毒液进行快速手部消毒。
使用非手触式水龙头,洗手时间要求至少15秒:洗净后用干手纸干手。
(四)非层流病室内空气消毒使用医用空气净化消毒器。
(五)病房清洁工具如拖把、水桶、抹布等为专用工具。
病室物表、地面、床单元每日使用0.05%含氯消毒剂消毒。
(六)床单、被套、枕套、病员服等每日更换。
棉被、毛毯、病员内衣每周更换1次。
(七)生活用品专人使用。
(八)严格禁止探视,做好规定陪护人员的宣教工作。
(九)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保护性隔离制度
![保护性隔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b93760d2caaedd3382c4d367.png)
保护性隔离制度
1.建立健全日常清洁、消毒制度。
2.工作人员必须穿专用工作服、工作鞋,戴工作帽和口罩,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进入。
3.室内布局合理,清洁区、污染区分区明确,标志清楚。
4.无菌物品按照灭菌日期依次入柜存放。
5.药杯、体温计用后及时消毒。
6.平车、轮椅、诊查床定期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后及时消毒。
7.地面湿式清扫,污染时立刻消毒,拖布分区域放置,分开清洗、消毒后悬挂晾干。
8.患者衣服、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2次,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枕芯、棉褥、床垫定期消毒。
9.每日湿式清洁患者床、柜,清洁用巾实行专床专柜专用,用后消毒,患者出院、转科或者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
10.便器固定使用,保持清洁,实行定期消毒和终末消毒。
11.感染性引流液、体液等标本必须经消毒后再排入下水道。
12.每日进行空气消毒,有条件的医院可以配备空气净化装置。
13.严格探视制度,控制探视人员。
隔离技术操作规程
![隔离技术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56b4f849192e45361066f5fa.png)
文件名称隔离技术操作规程初审日期文件编号 GRB-ZD-00*-0* 批准日期文件类别感染预防与控制执行日期初审人审核人批准人回顾日期页数91.目的指导本院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病人、特殊病原体感染病人及疑似传染病病人科学地进行隔离,有效防止疾病的传播。
2.标准2.1标准预防2.1.1标准预防概念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口罩,以及安全注射。
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物品与医疗器械。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所有体液(汗液除外)、分泌物、非完整皮肤和黏液均可能含有感染因子的选择。
2.1.2标准预防的基本原理不论患者的原始诊断是否已经具有传染性,只要是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不完整的皮肤或者黏膜组织时,都应遵守下列的基本防护措施。
2.1.3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包括:2.1.3.1洗手:应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要求执行。
2.1.3.2手套:应遵循本规范中手套使用的要求执行。
2.1.3.3口罩、防护镜、面罩:应遵循本规范中口罩、防护镜、面罩实用的要求执行。
2.1.3.4隔离衣:应遵循本规范中隔离衣使用的要求执行,进行任何有血液或体液溅出的操作时,要加穿不透水的隔离衣、戴口罩、护目镜或者面罩。
2.1.3.5病人诊疗设备:(a)小心处理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病人物品、床单、衣物,防止其与皮肤黏膜接触以及污染衣物。
同事,应防止传染其他病人及周围环境。
(b)可重复使用的仪器及用品按照规定进行消毒灭菌,在未妥善清洗及处理前,不得用于其他病人,避免与他人共用物品。
(c)确保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材不可重复使用,使用后按照医疗废物管理要求妥善处理。
2.1.3.6病人环境按照医院相关消毒制度对病房环境如地面、床、床栏、床边器具,以及其他经常接触的表面进行消毒,相关人员能够知道并遵守相关制度。
2.1.3.7被服接触、运送及处理病人使用过,或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污染的被服时,必须小心防止皮肤及黏膜接触污染衣服,以及把微生物转移给其他病人或地方,应按照《医院洗衣房及医院织物的感染管理制度》要求进行收集、转运、清洗及消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护性隔离SOP
主题:保护性隔离措施文件编号:IC-8-2 版次:
1.0 共1页制订者:*** 审核者:*** 核准者:*** 制订日期:xx年7月2日审核日期:xx年7月2日核准日期:xx年7月2日持有部门:感染管理科,实施保护性隔离措施病房执行日期:xx年7月5日文件性质:普通√ 限制(仅限本院范围,未经授权,不得复制)保护性隔离措施
一.目的保护性隔离(protective isolation)亦称反向隔离,适用于抵抗力低或极易感染的患者,如严重烧伤患者.早产婴儿.白血病及脏器移植患者等,结合本院实际情况,特制订保护性隔离措施如下。
二.建筑布局与流程
1.应在病区的末端,设立一间或多间隔离病室。
2.隔离病房设缓冲间。
缓冲间两侧的门不应同时开启,以减少区域之间的空气流通。
三.隔离要求
1.患者安置于隔离单元内。
2.接触患者前,应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
工作人员及病人家属有呼吸道症状时应避免进入病房。
3.接触患者前应严格按照“六步法”洗手,不提倡使用消毒液进行快速手部消毒。
使用非手触式水龙头,无此设备,可用避
污纸开关水龙头;洗手时间要求至少30秒;洗净后用干手纸干手。
3.非层流病室内空气消毒使用医用空气净化消毒器。
4.病房清洁工具如拖把.水桶.抹布等为专用工具。
病室物表.地面.床单元每日使用500mg/L有效氯溶液清洁消毒。
5.床单.被套.枕套.病员服等每日更换。
棉被.毛毯.病员内衣每周更换1次。
6.生活用品专人使用。
7.严格禁止探视,做好规定陪护人员的宣教工作。
8.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四.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北京:
xx.
2.濮益琴. 香港玛丽医院的骨髓移植护理. 中华护理杂志,
xx,42 (6):570-572.
五.修订记录
1.第一次制订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