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明代德化窑瓷器
明代陶瓷的发展与特点
明代陶瓷的发展与特点明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重要时期,其陶瓷制作技术逐渐成熟,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陶瓷作品。
本文将对明代陶瓷的发展和特点进行探讨。
一、背景介绍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瓷器发展的黄金时期,该时期的陶瓷制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明代的瓷器种类丰富多样,不同的窑口和地区制作出了独具特色的作品。
其中,官窑和民窑分别代表了明代陶瓷的两个主要流派。
二、官窑陶瓷的特点官窑陶瓷是指由明代官方监制的瓷器,代表了明代陶瓷制作技术的最高水平。
官窑作品多采用青花、五彩等瓷器装饰技法。
在官窑陶瓷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明代官窑的青花瓷。
青花瓷是明代官窑的一大特色。
其釉色呈青色,绘有蓝色花纹,晶莹剔透,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气息。
明代官窑的青花瓷制作工艺日臻完善,纹饰丰富多样,题材广泛。
在青花瓷制作中,技法较为复杂的有写意青花、挂彩青花等。
此外,明代官窑还以五彩瓷闻名于世。
五彩瓷是明代官窑在青花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以色釉丰富、色彩明亮而著称。
五彩瓷以多彩的纹饰为特点,红、黄、绿、蓝等颜色交织在一起,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三、民窑陶瓷的特点民窑是指明代民间瓷器的制作窑口。
明代的民窑瓷器种类丰富,代表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明代的民窑中,白瓷、黑瓷和绿釉瓷等具有代表性的瓷器种类广泛流行。
明代的白瓷制作技术非常成熟,白瓷质地洁白细腻,光洁如玉。
明代白瓷主要有定窑白瓷和德化窑白瓷两大类。
定窑白瓷通体洁白无瑕,制作精细,制作工艺复杂。
德化窑白瓷以胎体洁白为特点,釉面细腻,造型简约大方。
黑瓷是明代民窑的又一代表作品。
黑瓷质地坚硬,釉面油滑光泽。
在明代的黑瓷制作中,尤以龙泉黑瓷最为有名。
龙泉黑瓷质地坚硬,釉色深沉厚重,制作精良,被誉为明代陶瓷中的“黑瓷之王”。
明代的民窑还以绿釉瓷著称。
绿釉瓷通体釉绿如玉,光洁明亮。
庐山石窑的绿釉瓷是明代瓷器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庐山石窑绿釉瓷的釉色绿中带青,釉面光滑,造型优雅,被誉为“天下第一绿”。
德化窑明清时期观音瓷雕塑像浅析
德化窑明清时期观音瓷雕塑像浅析德化窑明清时期观音瓷雕塑像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珍贵遗产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历史意义。
在中国雕塑史上,观音瓷雕塑像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在造型、题材上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特色,更是对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和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本文将从德化窑明清时期观音瓷雕塑像的特点、历史渊源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浅析。
德化窑明清时期观音瓷雕塑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时代风采,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精湛的工艺技术:德化窑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瓷器窑厂,其制作工艺一直以来都是业内翘楚。
明清时期的观音瓷雕塑像,在制作工艺上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器型优美、线条流畅、色泽鲜艳、釉面光洁,给人以华丽、精致、高贵的感觉。
2. 鲜明的民俗风情:观音瓷雕塑像在造型上往往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如娇美的容颜、华丽的服饰、婀娜的身姿,细腻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繁华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栩栩如生的栩栩如生:观音瓷雕塑像形态各异,但无论是端庄娴雅的观音形象,还是慈祥慈悲的观音形象,都以其栩栩如生的表现手法,深受人们的喜爱。
这些雕塑作品,常表现出观音的不同姿态和形象,如观音立像、坐像、卧像等,给人以质朴、温馨、亲近的感觉。
据考证,德化窑明清时期观音瓷雕塑像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
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陶瓷工艺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观音瓷雕塑像因而得以大量制作。
明清时期,德化窑的观音瓷雕塑像更是达到了巅峰,成为了当时陶瓷艺术的杰出代表。
当时,德化窑观音瓷雕塑像主要是为满足社会需求而制作,它不仅在庙宇、宫殿、寺庙等宗教场所中得到广泛应用,还被用作陪葬品或摆放在家中作为信仰之用。
观音瓷雕塑像的出现,不仅为当时的社会增添了一道风景线,更是丰富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内涵。
1. 对陶瓷艺术的推动作用:德化窑观音瓷雕塑像在当时的陶瓷工艺上起到了推动作用,不仅提升了德化窑的声誉,更为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浅谈德化窑古瓷雕塑艺术
刻 花 与划 花
、
印花 的 装 饰 技 艺
,
刻花与划花 的技法相近
两者相行并用
,
。
线纹较深 较宽
.
或 者 粗 细 转 折 较 为 复 杂 的 图 纹 以刻 划 为 主
且 较 浅 的简 单 图 纹
.
那 些 线条较流 畅而
。
则 以刻 刀 代 笔 而 划 之 了
.
印花 预 先 设 计 好
.
花 纹 的模 印
一
自然 进 化 中
.
德 化 窑 白瓷 雕 塑 技 艺
。
以 何 朝 宗派 为代 表 白成
格
.
在 芸 芸 的 瓷 林 中独 领 风 骚 德化窑作 为 民窑
,
她 不 受 宫 庭 政 治 艺 术 的规 范 束 缚
而 且 在雕塑 装饰上
、
.
不但
、
瓷 器 的生 产 品 类 丰 富 自由 刻花
上
,
、
.
,
也 更 显 她 的灵 活
器 鬻 然鞠
㈨
。
…
浅 谈 德 化 窑 古 瓷 雕 塑 艺 术
O
n
文 许 庆裕
th
e
Sta tu
a r
y A
r
t
o
f O ld P o
r c e
la in F r
o m
Deh
u a
K i ln
德 化 县 位 于 闽 中屋 脊 戴 云 山 下
土 矿 遍 布 十 八 个 乡镇
.
.
由于 山 高 林 密
。
.
优 质 的瓷
一
.
明快 利 落
有许 多纹 饰 刻
德化窑五彩瓷器初探
作者: 吴河业
作者机构: 福建省德化吉利欣陶瓷艺术研究所,福建德化362500
出版物刊名: 艺术科技
页码: 160-160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期
主题词: 德化窑 五彩瓷器
摘要:德化古瓷窑作为我国南方的五大名窑之一,不但其历史悠久,其做工的工艺手法也非常独特。
其瓷器作品中除了有"象牙白"美誉的白釉以外,还有装饰丰富、造型美观、颜色多彩的五彩瓷器。
据考古推算,明代中后期的德化窑便出现了五彩瓷的成品,经鉴赏,德化窑的五彩瓷不但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本文就其颜色、造型和装饰来提出一些初步的鉴赏和探究,以飨同行。
明代德化窑瓷塑观音像的时代特征
QQ:853089055明代德化窑瓷塑观音像的时代特征(一)瓷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的结果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伟大祖国对人类物质文明的一大贡献。
瓷塑(亦称瓷雕)则是瓷器中别有特色的一朵艺术之花,是以模印、捏塑、雕刻等技法塑造的人物、动物或花卉的总称。
西晋时期越窑的瓷塑已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其动物形器皿的造型,颇有深沉宏美的特点。
唐宋时期的瓷塑艺术,随着瓷器制造业的空前发达而更加繁荣了起来。
但这时还主要是烧制各种各样的动物和人物形瓷玩具,造型多写意概括,形简而富于雅趣。
瓷塑艺术发展至明代,已进入了它完美的时期,而福建德化瓷塑最负盛名。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记载:“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
”德化窑的瓷塑以它独特的洁白如玉的质地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在我国瓷塑艺苑中独树一帜。
并出现了何朝宗、林朝景、张寿山和陈伟等瓷塑大师,其中以何朝宗(1522—1573年)为代表,他是明代驰名中外的瓷雕艺术大师。
他生于德化县浔中乡隆泰村,它的家乡蕴藏大量的优质瓷土,是德化古代著名的瓷乡。
何朝宗从小深受环境的熏陶,酷爱雕塑艺术,不但工于泥塑、木雕、石刻,而且更精于瓷塑。
他根据瓷塑艺术的特性,使各种雕塑艺术技法之长和优质的瓷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开创精雕细刻和造型精巧优美、人物形神兼备、衣纹深秀流畅、线条潇洒洗练,有成独树一格的…何派‟艺术。
”他善于瓷塑佛像,如观音、如来、达摩、罗汉等,每件作品无不形态逼真,格调高雅。
特别是他雕塑的观音,造型工巧,仪态宛然俏丽,堪称工绝一时,驰名中外,被称为“何来观音”,享有“东方艺术”的精品,“天下共宝之”的盛誉。
何氏和德化窑其它艺术大师的作品,历来被国内外视为珍宝。
法、美、英、日和东南亚各国博物馆都藏有他们的作品,国内许多省市的博物馆、艺术馆也都珍藏着他们的名作。
(二)何朝宗及其它名师雕塑的瓷观音像,主要有渡海观音、坐岩观音、披式观音和盘膝观音等。
【国粹讲堂】德化窑白瓷与其他窑口白瓷的异同及特点
【国粹讲堂】德化窑白瓷与其他窑口白瓷的异同及特点
德化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曾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三大瓷都。
德化以“中国白”享誉世界,其中以明代艺术巨匠何朝宗为代表的宗教瓷塑还被冠以“东方艺术”的美誉。
德化瓷雕、工艺瓷、高温釉艺被誉为德化“三朵金花”。
明代德化白瓷有其独特的风格,它不仅与唐、宋时代其他地区的白瓷不同,而且与景德镇同时期生产的白瓷也异样。
它们之间不同点主要有:
(1)瓷胎致密,透光极其良好,为唐宋其他地区白瓷所话。
唐宋北方白瓷,是用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粘土烧制的,粘土内含助熔物质少,故器胎不够致密,透光度较差。
而德化白瓷则用氧化钾,含量高达6%,烧成后玻璃质较多,因而它的瓷胎致密,透光度特别良好。
(2)从釉面上看,德化白釉为纯白釉,而北方唐宋时代的白瓷釉则泛淡黄色。
元、明时代景德镇生产的白瓷却白里微微泛青,与德化白瓷有明显的区别。
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不仅与原料的化学组成,特别是氧化铁、氧化钛的含量有关,也与烧成时采用氧化气氛,故瓷器呈现白中泛黄的色调;景德镇白瓷的特点是胎釉中 Fe、Tio、Aio含量均较适中,烧成时采用还原气氛,故瓷器呈现白里泛青的色调;德化白瓷的特点是胎釉中的Feo含量特别高,烧成时采用中性气氛,所以德化白瓷就比唐宋北方白瓷和景德镇同期生产的白瓷釉色更纯净。
从外观上看,明代德化白瓷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
因此有“猪油白”、“象牙白”、之称。
流传欧洲后,直到现在,外国人还以“中国白”直呼德化窑白瓷。
明代德化窑白瓷器皿的艺术风格
( 德化 陶瓷 职业 技术 学院 , 建德 化 ,6 5 0 福 32 0 )
摘 要 : “ 国 白” 标 志 的 明 代 德 化 白瓷 代 表 了当 时 世 界 白瓷 生 产 与 艺 术 的 高 峰 . 艺 术 风 格 主 要 为 重 器 以 中 为 其 形、 少装 饰 ; 谐 统 一 , 和 简洁 内敛 ; 朴 清 新 、 心 独运 ; 质 匠 自然 天成 、 有诗 意等 。 富
化 明代 白瓷器 皿 的材 质 、 型 、 造 装饰 、 艺等 角度 工 人手 , 德 化 明代 白瓷器 皿 的 艺术 风 格作 一番 抛 对 砖 引玉 的粗 浅 剖析 。
一
明代 , 化 的制瓷 技术 和 艺 术水 平 达 到 前所 未 有 德
的 高度 , 个 时期 生 产 的象 牙 白瓷 、 油 白瓷 等 这 猪
重器 形 , 少装 饰 ; 和谐 统 一 , 洁 内敛 ; 朴 清新 , 简 质 匠心 独运 ; 自然 天成 , 有诗 意 等 。 富 ( ) 一 重器 形、 少装饰
作 品 中 的 视 觉 冲
击 力 最 强 。流 畅 、 简 洁 、 满 、 润 饱 温 的 形 体 是 具 有 很 强 吸 引力 的 , 有 具
圣 何 朝 宗 为代 表 的瓷 塑 被 誉 为 世 界 瓷 塑 艺 术 的 高 峰 。 品被 西方赞 为 “ 方艺 术珍 品.“ 与达 、 作 东 ”可
芬 奇的世界 名 画《 蒙娜 丽莎 》 相媲 美 。”更 可号 称 “
中国古 今独 一无 双 的优 秀 作 品 。 ” 器皿 以造 型 饱 满 优雅 , 工艺 考 究精 美 , 饰 简 洁实 用 , 格 高 古 装 风 冲淡卓著 于世 。总 之 , 化 明代 白瓷 , 德 无论 是瓷 塑
德化瓷器发展历程
德化瓷器发展历程
德化瓷器是中国瓷器的重要品种之一,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唐代。
以下是德化瓷器发展的主要阶段:
1. 唐代:德化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初期,当时制作的主要产品为青瓷。
德化窑的青瓷釉色呈青绿,胎质细腻,器形简洁大方,深受人们喜爱。
2. 宋代:宋代是德化瓷器的繁荣时期,制作技术逐渐成熟。
德化窑烧制的瓷器种类丰富,包括青瓷、黑瓷、绿釉瓷等。
其中,黑瓷和绿釉瓷是德化窑的特色产品,备受推崇。
3. 元代:元代时期,德化瓷器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成为全国瓷器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
德化窑的传统制作工艺得到保留,并且还融合了外来技术和艺术元素,推出了更多新款式的瓷器。
4. 明代:明代是德化瓷器发展的黄金时期。
德化窑的技术水平达到了顶峰,制作出了许多精美绝伦的瓷器作品。
德化窑的青瓷继续流传,并且发展出了青花瓷、白釉瓷等新品种。
5. 清代:清代时期,德化瓷器的制作工艺逐渐走向衰落。
尽管如此,德化窑仍然保持了一定的规模和质量。
清代的德化瓷器多以青花瓷为主,花纹精致,图案丰富多样。
6. 近现代:近现代以来,德化瓷器的制作经历了起伏。
在20
世纪初,德化瓷器曾经再度兴盛,出口到国外。
然而,后来的动荡和经济困难使得生产规模缩小和品质下降。
近年来,德化
瓷器得到了重新关注,制作技艺逐渐复兴。
总的来说,德化瓷器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数百年的兴衰起伏,不同时期的制作技术和风格也各有特色。
然而,无论如何,德化瓷器都以其独特的韵味和精湛的工艺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成为中国瓷器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
明清时期德化白瓷瓷塑探讨
明清时期德化白瓷瓷塑探讨
明清时期,德化地区以其独特的陶瓷烧制工艺和精湛的陶艺技艺而闻名于世。
德化白瓷瓷塑作为明清时期德化陶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精美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重点讨论明清时期德化白瓷瓷塑的发展历程、技艺特点和文化意义。
德化白瓷瓷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但其发展至鼎盛期主要出现在明清时期。
明代中期,德化瓷业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变革,窑炉设施和烧制技术得到了提升,从而为德化白瓷瓷塑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到了清代,德化白瓷瓷塑进一步发展壮大,成为当时德化瓷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化白瓷瓷塑的技艺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烧制工艺和装饰工艺。
在烧制工艺方面,德化白瓷瓷塑采用高温均烧法,采用石英砂和石英粉等材料作为胎体原料,注重烧制过程中的温度控制和均匀性,以确保作品的质地细腻而坚硬。
在装饰工艺方面,德化白瓷瓷塑通常采用手工彩绘和贴花等技法进行装饰,其图案多样,包括人物、花卉、山水等各类主题,表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美和人文景观的观察和表达。
德化白瓷瓷塑在明清时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它是当时民间艺术的高度产物,体现了德化陶工的智慧和技艺。
德化白瓷瓷塑的造型丰富多样,既有人物形象,也有动植物和自然景物形象,通过独特的造型语言传达了当时社会生活、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
德化白瓷瓷塑中常见的“福禄寿”造型,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好运的向往。
德化白瓷瓷塑通过精湛的工艺和细致的装饰,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和精神内涵,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美学理念。
德化瓷器发展史
德化瓷器发展史德化瓷器是中国福建省德化县的著名传统手工艺品,以其独特的白瓷和青瓷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德化瓷器的发展史:一、起源与早期发展德化瓷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福建地区的制瓷业已经开始发展。
然而,德化瓷器的独特风格和工艺技术是在宋代形成的。
在元代,随着海上贸易的繁荣,德化瓷器开始向外输出,并逐渐受到国内外市场的欢迎。
二、明代时期的繁荣到了明代,德化瓷器迎来了繁荣时期。
在永乐年间,德化窑被指定为官窑,为宫廷烧制瓷器。
这一时期的德化瓷器以白瓷和青瓷为主,其工艺精湛,造型别致,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特别是以“象牙白”为代表的德化白瓷,其釉色乳白如凝脂,温润透亮,被誉为“中国白”或“瓷中珍品”。
三、清代至民国的传承与创新清代至民国时期,德化瓷器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创新。
清代的德化瓷器除了传统的白瓷和青瓷外,还增加了釉上彩、釉下彩、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等多种装饰手法。
这一时期的德化瓷器不仅在造型上更加丰富多样,而且在工艺和装饰上也有了很大的突破。
四、现代的复兴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德化瓷器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保护。
在恢复传统工艺的同时,也引进了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技术。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德化瓷器作为地方特色文化代表之一,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传播。
近年来,德化瓷器在国际市场上也屡获殊荣,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五、工艺特点与艺术价值德化瓷器的工艺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胎质细腻,釉面光洁如玉;其次是装饰手法多样,有釉上彩、釉下彩、釉中彩等多种装饰手法;最后是造型别致,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这些特点使得德化瓷器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被誉为中国传统工艺品中的瑰宝之一。
六、传承与保护为了保护和传承德化瓷器这一传统手工艺品,当地政府和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方面,通过建立博物馆、展览馆等平台,向公众展示德化瓷器的历史、文化和工艺技术;另一方面,通过培养传承人、推广传统技艺等方式,确保德化瓷器的传承和发展后继有人。
德化白瓷的特点
德化白瓷的特点1、胎釉特点明清时期的德化白瓷,以含铁量低的瓷坯施以透明釉烧制而成。
明代德化白瓷胎骨洁白,坚实致密,其胎釉的技术工艺极力追求玉器质感的完美性,在琳琅满目的瓷坛上独树一帜。
中华民族对玉器的推崇,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对玉的崇尚,促成生活使用的瓷器极力追求玉器的质感效果,如“似玉之瓯”的越窑青瓷,“精比琢玉”的耀州窑青瓷,定窑“花瓷琢红玉”,号称“假玉器”、“莹缜如玉”的景德镇青白瓷等等。
综观这些类玉之瓷,虽然工艺精湛颇具玉器的温润风采,但是多嫌轻薄,缺乏玉器的凝重感。
直至明代,德化窑采用优质高岭土等原料经过反复研制实验,生产出一种特殊的“白瓷”:瓷质致密,胎釉纯白,浑然一体,洁润滑腻,如脂似玉,整体晶莹剔透,进一步将追求玉器质感的完美性发展到历史的巅峰,代表了当时中国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称之为“中国白”。
产品一销往国际市场,就被视为珍品而争相购藏。
著名教育家、学贯中西的大学者蔡元培先生曾赞,“中国几乎可以说是以出瓷器而闻名的一个国家,以瓷器的白色程度而论,自当首推德化瓷……”德化白瓷的胎骨细柔坚致,俗称“糯米胎”,带有晶莹的光泽,釉水洁净匀厚与胎骨结合紧密浑然一体,呈色温润如玉,剔透光滑,器体在光线照耀下,可映见指影,叩之声音清悦悠扬,犹如敲击金属,铿然作响。
其美妙的胎釉质感直逼玉器之“五德”,它的问世,引起瓷坛的巨大反响,国内鉴赏家称赞“似定器无开片,若乳白之滑腻,宛如象牙光色,如绢细水莹厚”。
(赵汝珍编述《古玩指南》)许之衡《饮流斋说瓷》则称之曰“后制者出德化,色甚白,而颇莹亮,亦名福窑……白者颇似定窑,惟无开片,佳者瓷质颇厚,而青里能映见指影,以白中闪红者为贵。
”日本学者认为它是“瓷器中的白眉”,“如果以客观而公平的态度给予评论的话,町以说是比白玉更为华丽。
以陶工的技巧来说,更可号称中国古今独一无双的优秀作品”,“就是对陶瓷毫无欣赏水平的人,只要一见便可发出赞赏之声”,“虽然胎壁较厚,却比灯罩更为透明……显出光亮美观的肌面,以光滑度来说可称为天下第一”。
德化瓷的特点有哪些鉴别技巧
德化瓷的特点有哪些鉴别技巧德化瓷的特点有哪些鉴别技巧德化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宋代名窑之一。
德化窑是指福建省德化县生产地瓷器。
德化窑始于宋代,明代后得到巨大发展。
以白瓷塑佛像闻名。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德化瓷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德化瓷的特点德化白瓷具有质地洁白、细腻如玉、釉面光滑、击声如磬的特点,故有“中国白”之称。
其特制的薄胎产品,薄如蝉翼,精美绝伦。
德化民间雕塑艺人将雕塑与瓷艺结合,擅长制作白瓷观音,所做白瓷观音仪态生动,是举世公认的白瓷珍品。
德化白瓷不求色彩之华丽,而是追求单纯、素洁、典雅之美,对所利用的材料有充分的认识,设计定位与取向是准确的,充分显示着历代匠师们的创造智慧。
如果说景德镇窑的白瓷是以青白釉称着于世,德化白瓷则是以乳白色为主,釉层腴润,光色如玉,显示着冰清玉洁的特质,蕴涵着耐人寻味的魅力,相比之下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德化瓷的技艺特点德化有得天独厚的瓷土资源,自宋代形成以来,历代能工巧匠利用这种有温柔美感的独有瓷质,发挥他们的"迁想妙得"和技艺,达到材质、题材、技艺的完美结合,形成了如下一些基本特征:1、德化瓷雕塑是对于艺术门类的兼收并蓄,是民族文化的积淀。
它的形象刻划吸收石窟艺术的养分,它的衣纹处理深得中国画以线造型的神韵,表情静谧安逸、端庄慈祥、气势纵横飘洒、静中取动、节奏抑扬顿挫、疏密有致。
2、娴熟的捏塑技艺,德化瓷雕塑的传统技艺有捏、塑、刻、搓、削、刮、接、擦、划等。
其中捏塑法更是令人叫绝,人物的手、足、珠串、花饰、缨络都是随后捏成,其精巧纤秀,工细逼真。
3、德化瓷雕塑,冲破了官窑的种种繁琐羁绊,没有宫廷用瓷的富丽工臻意味,而充满着情趣盎然、生动活泼的民间气息。
它取材广泛、构图简洁明快、流畅舒展,抒发着豁达乐观的胸襟。
这样的艺术境界是官窑产品不能比拟的。
4、德化瓷在刻花、浮雕装饰上,工艺美与材质美融为一体,呈现出温文尔雅,高贵含蓄的名窑气质。
德化陶瓷历史
德化陶瓷历史资料来源:/386933.html中国的瓷器以历史悠久、造型优美、质地精良、装饰俏丽新颖而享誉海内外。
德化窑瓷器作为一个民窑,具有自己独特的制瓷技术和装饰风格。
在历史上,德化是我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重要产瓷区和外销瓷重要的产地之一,曾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瓷都。
德化县位于“闽中屋脊”戴云山脚下,地近东南沿海,全县总面积2232平方公里。
德化瓷的窑火,始烧于唐,闻名于宋,鼎盛于明,清,德化窑以白瓷闻名于世。
明代德化瓷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独树一帜的“象牙白”建白瓷,釉色乳白,如脂如玉,色调素雅,为中国白瓷的代表。
以何朝宗为代表的瓷塑闻名世界,被誉为“东方艺术”和“天下共宝之”的珍品。
清代,德化釉下青花瓷器争奇斗艳,青花瓷取代建白瓷跃居主要地位。
晚清以后,德化瓷业走向衰落。
这一时期,就整个瓷业状况而言,基本还是沿袭传统手工操作工艺。
解放后,德化瓷业生产获得新生。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瓷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在对德化窑古代传统瓷器艺术形式的分类研究中,德化窑的白瓷无疑是重要的代表。
宋元时期德化就开始生产白瓷,发展到了明代是白瓷的生产高峰期。
无论是器物造型、烧制技术、产品质量、生产品种、工艺水平、装饰艺术等方面的综合水平都在宋元之上。
明代德化窑的一个最成功的创造就是“象牙白”瓷的烧制取得成功,这种瓷质在白色中微闪黄色犹如凝脂,似白玉,一出品就震惊中外。
明中晚期,德化窑开始烧制青花瓷。
到了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德化的青花瓷生产进入了全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瓷塑也达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高峰,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雕塑大师如:何朝宗、张寿山、林朝宗等并流传下来许多价值连城的瓷器作品,再加上德化“象牙白”的独特瓷质,为世人所赞赏,开创了德化窑雕塑艺术的新纪元。
除此而外,其他动物雕塑也很盛行。
德化白瓷的装饰特点有:1)胎骨细柔坚致,釉水洁净匀厚;2)各类器型丰富,有人物、陈设供器、日用器皿和特艺瓷器;3)装饰手法多样,有刻划法、印花法、堆贴法、透雕法。
浅探明清时期德化窑观音造像背景及审美特征
浅探明清时期德化窑观音造像背景及审美特征观音信仰自传入中国起,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逐渐完成了中国化历程,至宋代基本完成女相的转变。
观音造像基本的、传统的元素主要依托于《佛说造像度量经》《观无量寿经》《愣严经》和《妙法莲华经》四大佛教经典[1]。
一尊完整的观音造像主要由观音正像、底座和配饰品三大部分组成。
其中底座构成背景和配饰品一起形成造像场景,再加上观音姿态、动作等,构成完整的观音题材造像。
1 德化窑观音造像背景常见元素明清时期德化窑观音造像于国内外各博物馆、民间收藏存量较大,根据相关资料、实地考察及梳理,笔者认为造像背景常见的元素大体上可分为六类。
岩石类:通常表现为类似于太湖石的山崖造型,瘦、透、漏,特点鲜明。
其中又分为带有小几的三层型、类似石凳的一层平台造型和宝座式造型。
泉州门里博物馆收藏的明“何朝宗”款送子观音(图1)三层山崖造型颇具山势,透、漏雕刻明显、精炼,山石错落有致,观赏情趣强烈。
主题为怀抱婴儿,线条流畅,整体造型极为精致[2]。
这一类型在存世观音造像中所占比例较大且以坐姿为主。
至清代,童子拜观音、送子观音等造型民俗化特征渐趋明显,戏剧化场景突出。
海水类:这一类型观音造像以站姿为主,尤喜涡旋状纹表现海水的起伏感。
其中又有卷草纹厚圆底、卷草纹薄底、海水江崖纹、放射状平台和长方平台型等几种。
在海水江崖纹雕刻方面,线条精致,纹饰锐利,并常伴有荷花、荷叶、鱼篮等配饰品。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藏明“何朝宗”款渡海观音(图2),趾头修长的左脚露出,踏于海水浪花中,波涛汹涌,浪花泡沫珍珠般晶莹剔透[3]。
祥云类:明清时期德化窑祥云类观音造像配饰品较少,大多表现观音伫立凝神的站姿。
而在服饰方面,大多首服为头巾,披披肩、着裳群,受民俗化影响较小。
底座常见有卷草纹厚平台、如意纹平台和元宝纹平台三种。
私人收藏明末清初“笋江山人”款祥云观音立像(图3),卷草纹连绵回旋,线条清晰,花纹层次分明,工艺流畅精致。
明清德化青花研究
图二明晚期漳州窑青花花鸟纹瓶(漳州市博物馆收藏)第二,波希尔著戴撤译的《中国美术》(商务印书馆,1923年)’9和牛津大学1924年出版的《远东陶瓷概述》是目前最早的相关著作20。
两本书中都提到了清代早期,在厦门的欧洲商人大量购买德化瓷器销往欧洲市场,尤其是德化青花。
第三,英国柯玫瑰女士在《福建出口陶瓷类型及其在西方的保存》一文就专「1提到了德化青花在西方的大量留存,同时证明了清初以后,德化青花逐渐取代德化白瓷的地位,成为销往欧美市场的主流产品。
2‘19波希尔著戴撤译:《中国美术》,商务印书馆,192320牛津大学:《远东陶瓷概述》,牛津大学出版社,19242,(英)柯玫瑰:《福建出口陶瓷类型及其在西方的保存》,《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十四辑,紫禁城出版社,2008图三清康熙青花山水纹凤尾尊(德化陶瓷博物馆藏)在国内,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起,我国古陶瓷研究者就开始了德化青花外销的研究工作。
1963年,《文物》杂志上就刊登了夏鼎先生《作为古代中非交通关系证据的瓷器》一文,文中附图7“坦噶尼喀出土的中国青花瓷器”(现藏牛津东方艺术博物馆),这种青花瓷器德化地区的多处窑址中都有出土,造型和纹饰与坦噶尼喀的完全一样。
这种产品在德化有大量生产,证明当时曾经有大量的德化青花销往非洲地区。
’21967年第9期的《文物》杂志上刊登了广东省西沙群岛第二次调查简报。
简报称,我国西沙群岛地区曾大量出水青花瓷器,这些青花瓷器与德化地区五十多个窑址都有出土。
由于西沙群岛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地区的重要通道,这就说明当时有大量的德化青花瓷器参与到了外销中来。
23叶文程、罗立华的《中国青花瓷器的对外交流》一文中就我国明清时期青花瓷器的外销做了精彩的论述,文中通过引用明代费信的《星搓胜览》和马欢的《赢涯胜览》,证明从十七世纪后期开始,我国外销瓷的主力开始转为青花瓷。
这也为德化青花的外销起始时间做了间接的说明。
’‘在出水资料方面,郑炯鑫的《从“泰兴号”沉船看清代德化青花瓷器的生产和外销》一文是为我们研究德化青花提供了重要参考。
德化窑明清时期观音瓷雕塑像浅析
德化窑明清时期观音瓷雕塑像浅析摘要:观音形象自传入中国后,逐渐完成了从“勇猛丈夫”向女性化形象的变相、从天竺灵光到凡世女菩萨的平民世俗神化演变的中国化演变历程。
明清时期德化窑观音瓷雕塑像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精品。
文章对德化窑观音瓷雕塑像造型进行赏析,并深入挖掘潜藏其后的兴盛原因。
关键词:德化窑;明清时期;观音瓷雕塑像;中国化陶瓷是火与土的艺术。
德化作为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据考古资料显示,其制瓷业源始于新石器时代,唐宋时期逐渐兴起,明清时期发展至顶峰阶段。
特别是明中后期以来,随着窑炉技术的提高和胎釉配方的改良,德化窑陶瓷获得“中国白”美誉,是中国白瓷的代表,其中尤以观音瓷雕塑像发展最为突出。
1 观音形象的中国化演变历程简述作为智慧与慈悲象征的观音信仰随着汉末佛教的传入而逐渐扎根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传入民间。
受中国古代文化、民间习俗和信仰诸多因素的影响,观音形象逐渐完成了其中国化演变历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观音信仰体系。
1.1 从“勇猛丈夫”向女性化形象的变相在印度早期佛教典籍、健陀罗壁画、塑像和敦煌莫高窟壁画中,作为阿弥陀佛的胁侍菩萨之一的观音菩萨皆为“勇猛丈夫”;初入中原之时,《华严经》《观世音菩萨授记经》等亦以“勇猛丈夫观自在”“善男子”“莲花童子”等男相度人;迟至宋代亦有男相观音文物遗留(图1)。
现可见较早的南北朝时期的《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观音菩萨为救度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而化现为33种应身,其中女身占据7种,逐渐开始进入女性形象的转变[1]。
随着北宋后妙善公主的传说、蒋之奇《大悲菩萨传》、管道昇《观世音菩萨传略》及明代《香山宝卷》等的演绎与完善,观音女性化形象逐步完成了中国化演变。
1.2 从天竺灵光向凡尘女菩萨的平民世俗神化转变观音的主要表德之一即为救度、泛爱广大众生,其有求必应的大慈大悲情怀与社会大众关注生存困难的心理相契合。
同时,妙善公主传说中纯孝感人的身世,也与封建王朝以伦理道德巩固自己统治的政治需要相吻合。
德化白瓷雕烧制技艺分析
德化白瓷雕烧制技艺分析德化白瓷是中国传统的明代德化窑(福建省南平市德化县)所产的瓷器,也是中国五大名瓷之一。
德化白瓷的制作工艺相对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原料准备、制作成型、饰面修饰、烧制等等。
下面将对德化白瓷的雕烧制技艺进行分析。
首先是原料准备,德化白瓷所使用的原料主要是高岭土和石英等,其中高岭土含有丰富的铝、硅等矿物质,能够赋予瓷器良好的质感和耐高温的特性。
这些原料需要经过粉碎、筛选等工序,得到细腻均匀的瓷土。
其次是制作成型,瓷器的成型分为手工成型和机械成型两种方式。
德化白瓷主要采用手工成型的方式,由熟练的工匠使用瓷泥搓制成各种造型的器物,包括鼻烟壶、花瓶、盖罐等。
成型时需要注意器物的比例、线条的流畅以及表面的光滑度,这些都是影响瓷器品质的重要因素。
接下来是饰面修饰,德化白瓷的饰面修饰主要采用雕刻和镶嵌等工艺。
雕烧制技艺是其中的关键部分,德化白瓷的雕刻主要以线刻、阴刻和浮雕等为主。
这些工艺要求工匠们有丰富的经验和技巧,能够将瓷器的纹饰刻画得细腻逼真,线条流畅自然。
镶嵌工艺也是德化白瓷的一大特色,主要用于瓷器的装饰,如宝石镶嵌、贵金属镶嵌等。
这些修饰工艺与瓷器的器型、纹饰相结合,增加了瓷器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最后是烧制,德化白瓷的烧制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烧制的温度和时间控制对瓷器的质量和色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德化白瓷采用原始木炭烧制,需经过多次烧制才能得到理想的成品。
在烧制过程中,工匠们需要根据经验和观察器物的变化,控制火候和氧气供应,以确保瓷器的质感和色泽达到最佳状态。
德化白瓷的雕烧制技艺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原料准备、制作成型、饰面修饰、烧制等。
这些工艺需要技艺精湛的工匠来完成,他们凭借着细致入微的工艺和对瓷器艺术的独特理解,创造了德化白瓷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品质。
德化白瓷作为中国传统瓷器的代表之一,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髓,也体现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瓷器文化的独特魅力。
明代德化窑
明代德化窑德化窑德化窑是我国古代南方著名瓷窑,因窑址位于福建省德化县而得名。
中心窑址位于福建中部戴云山腹地,创烧于宋代,至明代,其烧制的白瓷已成为全国制瓷业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品种。
据福建省博物馆1976年的考证,明代窑址计有十八处。
在浔中公社(镇)有祖龙宫、屈斗宫、岭儿、后窑、西门头、大草铺、后所;在三班公社(镇)有内阪、新乾寨、窑垄山、桐岭、旧窑、新窑;在刈坑公社(镇)有许坑、林窑等。
据统计,目前已查明明代窑址共有一百多处。
据考古发现,在德化碗坪仓窑遗址出土有北宋至南宋初的青白瓷残片,在屈斗宫窑遗址则发现有大量元代烧制的青白瓷。
据历史资料记载,德化窑在宋、元时期有稳步发展,元代所生产的青白瓷,很大部分是通过海陆运输大量销往海外。
到了明代,德化窑白釉瓷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工艺大师们研制出一种温润乳白,如脂如玉的白瓷,这在当时全国制瓷业中独树一帜。
至此,德化窑达到了全盛时期,直至沿续到清代早期。
德化窑产的白瓷颇具特色,它不仅与唐宋时代的其他地区的白瓷不同,而且与景德镇同时期的白瓷也不相同。
它的特点如下:胎质:采用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瓷土制成器物,因此瓷胎致密,透光度极其良好,为唐宋其他地区白瓷所不及。
唐宋北方白瓷,是用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粘土烧制的,粘土内含助熔物质少,故器胎不够致密,透光度较差。
而德化白瓷瓷土除了氧化硅含量高之外,氧化钾含量也高达6%,烧成后玻璃质较多,因而看上去瓷胎致密,透光优良,如霜似雪。
釉色:釉面为纯白色,色泽乳白如脂,光润明亮,在光照下釉色隐现牙黄色调或微含肉红色。
因此又有“猪油白”、“象牙白”的称呼。
法国人把它称为“鹅绒白”、“中国白”。
这种很特别的釉色,是因为釉料含铁量低,含钾量高的缘故。
器型:生产的白瓷,品类繁多。
多为日用器、供器与瓷雕。
日用器有盘、碗、杯(梅花杯、杯身呈八角形的八仙杯)、瓶、炉、觚、壶、盒以及文房用具的笔筒、笔架、水洗、印章等。
供器有香炉、尊、鼎以及仿玉、仿青铜礼器的造型。
浅探明清时期德化窑观音造像背景及审美特征
浅探明清时期德化窑观音造像背景及审美特征明清时期是中国瓷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德化窑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代表,自然也承载了不少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历史背景。
细节上来说,德化窑观音造像更是有不少精彩之处。
一、德化窑的历史背景及特征德化窑起源于唐朝晚期,至唐末、宋初交替时期发展成为盛行一时的官窑。
德化窑主要生产白瓷和青白瓷,瓷质厚重,釉面温润,质感细腻,工艺精湛,器型简约大方,素雅清新。
德化窑观音造像作为其中的一种窑产品,更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
二、明清时期德化窑观音造像的历史背景明清时期德化窑观音造像作为当时的一种宗教制品,它的背景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文化、政治、经济和宗教等方面。
神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种物品,其价值不仅在于宗教信仰,还在于工艺与美学价值。
同时,在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德化窑观音造像作为一种名贵器物,通过贩卖被广泛流传。
另外,明清时期宗教信仰愈加盛行,佛教、道教等宗教活动无处不在,各种宗教场所的建设与维护也成为政府的重要任务。
在这一背景下,各种神像作为传统宗教文化的一部分,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制作与使用。
德化窑观音造像,则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不仅取得了政府的认可,同时还成为中外贸易的热门物品。
三、明清时期德化窑观音造像的审美特征1. 造型简洁大方明清时期德化窑观音造像的造型特点是简约、大方,讲究线条的流畅和形体的和谐,清晰地表达了佛教禅宗精神。
这种造型既符合佛教思想的内在要求,又满足了审美心理的需求。
2. 细节处理严谨德化窑观音造像在对细节的处理上,更显出其精致之处。
比如说佛像的头饰、手印、脚上细节等,都是经过严谨处理的。
这种精细的细节处理不仅让制品更显精致之感,还体现了制作者精湛的工艺技能。
3. 色彩还原真实德化窑观音造像的色彩处理很注重还原真实,真实的肤色、衣袍以及各处细节的还原让制品更显尊贵和美丽。
同时,这种还原也让观赏者感受到清雅的气息,让制品的审美价值得到了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明代德化窑瓷器《福建文博》 2005-04-14 11:00 霍吉淑(英·大英博物馆) 王芳翻译阅读:4977明代德化窑瓷器的代表作品是粗糙的甜白胎、施泛冰蓝或浅玫瑰红色泽的奶油色亮泽釉的器皿和人像,烧制于中国东南部福建省的德化窑。
在西方这些单色白瓷器因19世纪中叶法国鉴赏家使用的术语“中国白”而闻名。
因为19世纪的法国独步于中国瓷器和其他手工艺品的鉴赏、研究领域,故用来描述这些器物的许多词汇都出自法语。
大英博物馆的收藏是世界上明清德化陶瓷收藏最多最好的之一,约有一千件;主要由帕特里克·唐内利积累而得,但少为人知的是,还有其他的收藏家如奥古斯塔·沃勒斯顿·弗兰克斯爵士和乔治·尤默弗坡卢斯也有收藏。
事实上,唐内利遗赠自己的庞大收藏之前,他形容大英博物馆的收藏“就范围和品位来说已然非凡”。
显然涵盖明代收藏的全部于本文的编目是太多了,故从这大量收藏中仅选择15件文物于此。
其他的明代德化器物将另卷与清和现代德化器并述。
选择这些器物是因为他们半数以上就铭文或海洋考古资料可确切地断为明代。
有铭文或海洋考古记录的包括1件1511年的供养水盂(见编目17:1),1610年的瓷塑像(见编目17:8)和1643年的“哈彻”沉船打捞的6件德化器,后者包括3个盒、1个杯、1个碗和1件水注(编目17:2—17:7)。
无法定年的物品仅限于明代的佛像和民间神像。
不像景德镇,在德化不设御窑厂,年款在此使用甚少,但主要在明晚期和清朝许多匠人在作品上签名或钤自己的印鉴或钤作坊名于皮革般坚硬的瓷土胎上。
这种在个人手工制品上签名的做法与宜兴陶工在紫砂茶具上刻划或钤印名款类似,在中国陶瓷业圈他处使用甚少。
对这种款识的兴趣导致某些当时匠人名声鹊起,如何朝宗,他的签名为后人仿制。
对于签名的兴趣与贵族阶层当时时兴的鉴赏趣味紧密相关。
德化瓷器的款识有上釉前刻划的,釉深入到笔划里,也有在上釉前用铁锈色或釉下蓝彩书写的。
生产中国白的瓷窑遍及厦门以北110公里(70英里)、景德镇以南480公里(300英里)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全县。
德化县以制作塑像和器皿的瓷土来自本地的30多个瓷土矿。
最有名的是位于德化县北部的屈斗宫窑址,这里从宋代至清代生产白垩质胎的陶瓷器;祖龙宫生产富有装饰感的杯、柱状刻槽的香炉、小杯和碗;安溪生产盒。
德化县,像环绕景德镇的地区,多山、主要河流穿境而过于福州入海。
此地区沟壑纵横,适于提供动力给锤子以击碎岩石做瓷土以及水运成品。
瓷土的制作方法与景德镇的相似。
例如,1604年由陈懋仁编撰的《泉南杂志》,提到瓷土从山侧的竖井挖出,研磨并使用浸洗的过滤方法制作。
虽然德化器的瓷土是以类似景德镇的方法制作的,德化白瓷在外观上与景德镇瓷大不相同。
首先,德化瓷石甚至比景德镇的白,它的使用使得德化瓷胎更显白净,白是由于相对缺少铁杂质。
实际上德化的瓷石氧化铁含量低于0.5%(0.2%),而景德镇胎的氧化铁含量刚好略低于1%,宜兴紫砂器的含量为9%。
其次,德化器呈现的粉红或黄粉红的色调是由于在氧化气氛约1280℃烧制的结果,而景德镇的青白色泽是对相似温度烧还原焰的反应。
第三,德化瓷烧制时,胎与釉完美接合,因此在接合处没有聚釉或釉起翘。
德化釉的助熔剂氧化钾含量很高,根据奈杰·伍德的最新研究结果,德化釉含氧化钾高达7%,是景德镇釉氧化钾含量的两倍。
这是德化器透明质感的原因。
第四,德化胎所用材料颇能对抗高温导致的变形,故极适于生产由复杂部件组成的塑像。
德化窑炉构建也与景德镇不同。
在龙窑的基础上,利用当地山地的地理特点,德化窑炉被划分成宽长方形窑室,一级高于一级、像轩敞的楼梯,以取得烧瓷时火焰的均匀。
虽然是工业生产规模的,德化窑的产量少于景德镇。
除了“中国白”外,还生产青花、釉彩瓷和酱釉器。
德化瓷生产到北宋时期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而不是从明代才开始。
发掘于菲律宾的北宋时期的德化青白釉盒用化妆土堆塑花纹并溢出釉线,通常腹壁呈多边形。
碗、盒、执壶和瓶有粗白垩质的胎、平底或窄足缘,施浅黄釉。
德化从南宋至元代,特别是屈斗宫窑,通常有莲瓣纹装饰。
装饰与雕花银器和卷草纹堆朱雕漆器紧密相关。
宋元时期的这类器物在菲律宾和中国国内都发现过。
德化白瓷中确切的年代为14世纪晚期到15世纪(约1368-1490年)的一段为公立博物馆收藏所无。
生产肯定是延续着的,但实物证据的欠缺使得难以为这一时期的器物断代。
据1490年版的由黄仲昭编撰的《八闽通志》载,弘治期德化烧制瓷器。
现在存世一批可断代的16世纪正德、嘉靖、万历时期的器物。
这些白瓷与元代产品迥异,光滑的高温烧成的胎、闪亮的釉面,而不是元代的白垩胎和薄釉。
例如,大英博物馆藏的有纪年的1511年的供养水盂(见编目17:1),高温烧成的光滑的细胎和略带粉红的奶油色釉,与元代器物截然不同。
附带说一下现在在德化陶瓷博物馆藏有两组福建墓葬里发掘出的器物。
其中一组包括(图1)两带扦的烛台及烧在一起的底座,两敞口附耳球腹长颈瓶,一个小的盛清水的钵,一个三足圆香炉,一个供食物的碟子和一方墓志铭。
这些瓷器都是从一个1519年正德期的墓中发掘出的。
它们奶油白的胎质特征与大英博物馆藏1 5 11年正德期的水盂相似。
另一座发掘过的德化1559年嘉靖时期的墓葬,出土两敞口长颈瓶,两柱形三足香炉,一个盛清水的钵,一个插香用的小碗,三个带底座但无头的塑像(可能塑的是神仙)和一方墓志铭(图2)。
▲图1 一组德化瓷器,包括一方釉下蓝彩书的墓志铭,出土于1519年的墓葬,现藏于德化陶瓷博物馆(陈建中摄)▲图2 一组德化瓷器,包括一方釉下蓝彩书的墓志铭,出土于1559年的墓葬,现藏于德化陶瓷博物馆(陈建中摄)正德和嘉靖时期的塑像很难溯源,但文字资料似乎能证明其时有生产。
大规模生产瓷塑至万历时已经进行得很顺遂了。
万历时产品的代表是大英博物馆藏1610年的塑像(见编目17:8)及私人收藏的曾被唐内利图示过的有1593年年款的花瓶。
由此我们可知至17世纪早期胎土益发精细,同时德化窑工的技能益发提高。
崇祯期产品的标本比之前的万历时更丰富。
例如在伦敦帕西瓦尔·大卫中国艺术基金会有1639年的瓶。
1639年的“哈彻”沉船船货的不到1%是“中国白”,即23,000件陶瓷器里的845件。
这条船载着贸易货品从中国驶往东南亚,途经南海时沉没。
在“中国白”里有柱状香炉、水注、玩赏杯和盒。
船货的几件也将在后文描述。
实物资料证明在南明时期德化的生产仍在延续。
一件写有“大明隆武元年”(1645年)的墓志碑现藏于德化陶瓷博物馆。
12345下一页11/5为清代德化瓷断代则容易得多,因为有许多有铭文的物品、油画描绘的德化瓷,财产清单和大量的文字材料。
1655年的Blaeuw's Nieuw地图装饰着一组德化观音像的版画。
汉普顿宫的玛丽二世女王的收藏里有六尊大型观音像。
“带底座的狮子”列为肯辛顿1696-1697年玛丽二世女王收藏的一项。
还有伯利大屋(1688-90年)的财产目录和1721年德累斯顿萨克逊选帝侯的财产目录。
至于油画,如1681年列奥那德·库依夫即在画中画了“中国白”。
德化瓷在“平顺”号船货中占了13%,此船于17世纪90年代沉没在越南南部沿海。
船货的大部分是青花,其中的德化器包括锥状的杯、碗、盘、汤匙、盖上有模印桃花的盒、观音塑像、槟榔盒、神仙和动物塑像。
沉没于南非海岸的属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伍斯特兰德”号上打捞的“中国白”塑像残片里有1697年的佛教狮子狗香炉。
1745年沉没于瑞典水域的“哥德堡”号上也有一些“中国白”的船货。
1745年沉没的“捷尔德马森”号装载了“中国白”的塑像——立在长方底座上的道教的民间神像、盖盒和带人物的龛。
能为清代器物作断代依据的还有德化陶瓷博物馆藏的两个德化瓷瓶,两件皆有釉下蓝彩书。
一件带环状耳,彩书“康熙七年”(1669年);另一件无錾,纪年日“雍正七年”(1729年)。
例外的是1817年沉没的“黛安娜”号,船货里没有“中国白”。
德化窑的生产在19、20世纪一直延续着,这一点从大英博物馆藏的一对烛台可以看出,烛台是为迄今尚在的供奉张公相公的董坂宫烧制的,董坂宫靠近德化陶瓷学院。
明代“中国白”塑像有五个主要特点:1.甜白色的粗糙的胎;2.釉呈奶油白或粉红或天鹅白;3.胎很厚,用模制,再辅以手工添改的细节;4.常有装烧时因空气释放形成的釉面开片;5.衣纹刻划很深,褶皱处线条僵硬。
清代的德化器一般来讲胎较薄,刻划不深,有更多附加的细节从而显得更繁缛。
现代产品则常为注浆,胎更纯白有糖状的解理,一般很轻。
景德镇亦仿德化的白瓷塑,但胎极易区别开。
日本的仿烧品则“过于完美,呈一种技术化的表象,不同于中国的器物”。
其他的仿烧塑像在福建福州、广东潮州都有,制作时先用德化原始塑像拓出模具再翻模。
今天在中国仍烧“中国白”塑像,如1995年德化陶瓷学者由东方陶瓷学会资助访英时赠与大英博物馆的一尊布袋和尚像,就出自福建厦门的瓷厂。
与明晚期德化白瓷塑像生产同时,16世纪晚期和17世纪在漳州制作着牙雕像(图3)。
因瓷土比象牙便宜多了,瓷塑原本是作为牙雕的廉价的仿制品存在的。
明代的瓷塑和牙雕像基本上都是本土风格的,刻画的是民间信仰的神佛,他们能带来好运,送子、旺财、护佑、保长寿、仕途发达等。
明代送这样的塑像可能约略等于21世纪德化人送祝福卡片或其他祝福的礼品。
对16世纪晚期闽人家居的描述显示出房子装饰着许多小雕像,它们寓意吉利、健康、财富和欢乐。
1575年马丁·德拉达在他的《叙述》里写道:“我们极目之处充斥着如此多的偶像,数不胜数,每个房子都有庙宇和专门供奉处之外的自己的偶像……”德化器也模仿了其他奢侈品如犀角杯和银器。
瓷器上的银介质因 _很久以前明末银荒时熔化铸钱而缺失。
▲图3 牙雕张果老,明代,16世纪晚-19世纪(由L.E.S.大卫女士赠,OA1952.12-19.9)德化的民间神形象已与同时期的木版制图紧密相关,它们追随的是类似的程式化的传统。
如第12章所讨论的,16-17世纪印刷业和木版插图的方言小说、戏剧和节略本在文化圈和识字的人中的流通盛极一时。
印刷业者分布在福建建阳的麻沙和书坊,安徽徽州和江苏苏州。
德化器的收藏在海外不计其数。
在国内,北京故宫博物院、泉州外销瓷博物馆、福建博物院、厦门南普陀寺、广东省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也都有重要的收藏。
德化器促生了很多欧洲仿制品,其制造地如麦森、圣克劳德、文森斯、商蒂利、切尔西、伦敦东区的BOW和布利斯托尔。
-------------------------------------------------------------------------17:1 水盂,有奶油色化妆土透明釉和釉下酱彩书福建省德化窑明正德,1511年高8.4cm,口径16.6cm购买,OA1930.7—15.1这件胎很厚的钵腹壁呈球状,颈部收束,厚直圈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