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编辑出版史复习提纲(大题).doc
编辑出版史考试重点
编辑出版史重点整理编辑:使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从事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它文献资料等项工作;使之圆满进入出版程序者..出版:出版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着作制成各式的出版物;并使之进入流通领域;以保存和传播人类知识的社会专业化活动;包括排版、印刷、装帧和发售等环节..图书:通过一定的方法与手段将知识内容以一定的形式和符号文字、图画、电子文件等;按照一定的体例;系统地记录于一定形态的材料之上;用于表达思想、积累经验、保存知识与传播知识的工具..图书的构成要素:1需要有被传播的知识信息2记录知识的文字图像信号3记载文字图像信号的物质载体中国古代图书编辑出版史的特点1.中国是文字和图书出现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编辑出版活动最先发端的国家之一;而且一脉相承;从未中断2.中国是文献载体材料众多;最先发明造纸术的国家;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扬长避短的创新精神3.中国历朝政府重视包括编书、校书、刻书、藏书在内的图书事业;设立专门的编书机构;尤其重视图书作用的发挥——“皆务于治”;“重于教化”4.中国古代的编辑活动具有编、着、校合一的特点;而且十分注重图书的质量;务实求真;辨伪、校勘、辑佚、版本等治书之学人才辈出;硕果累累5.中国很早就编辑图书分类目录;建立起目录学;而且还具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甲骨文的结构:叙辞、命辞、占辞、验辞金文: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青铜器铭文;又称金文、钟鼎文图书产生的条件:1.有被传播的知识2.有记录知识的符号3.有物质载体4.有必要的生产技术和工具5.装帧形式图书产生的时代:图书文献产生于夏代原因:1.夏代有文字2.夏代有史官编辑的主体及主要职责主体:夏代:太史令殷商:史、太史、贞人、作册周代: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职责:书写帝王的诰誓号令、记录国家的军政大事、典藏朝廷的文献档案..编辑出版的特点:1.主体主要是史官;是贵族的垄断行业..2.编辑出版活动有了一定的规则;但工具较原始..3.这一时期还不能称为编辑出版..因为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主要是官方或家族的文书档案;目的是永久保存而不是传播知识和信息..甲骨文:甲骨在储藏的时候也有严格的分类..多片甲骨记录一个内容的;编连成册;一般按时间的顺序排放;方便查阅..甲骨和铜器有固定的收藏地点:据文献记载;商周王室的甲骨集中收藏在龟室..周代图书实行两级收藏;王室重典由太史管理;相关部门和地方收藏副本..稷下学宫:稷下学宫始建于田齐桓公公元前374年至公元前357年在位时期;因其近齐国都临淄的稷门而得名..各派私学大师聚集讲学;“受上大夫之禄”;即拥有相应的爵位和俸养;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史记·田敬仲完列传;“不任职而论国事”盐铁论·论儒..历时大约一百五十年左右 ..官学和私学的联合体..简:用来写字的狭长的竹片或木条..牍:用来写字的较宽的竹片或木板叫做牍简牍制度:将整治过的竹片或木板按照一定的形式编连起来;专门用来书写并供人阅读;这种书籍制度就叫“简策制度”;也称“简牍制度”..简牍制度是我国最早的书籍制度..竹木简牍使用的时代使用时期:上古至东晋末年404年有数千年之久;竹木简牍的内容:祭祷记录、遣策殉葬记录和书籍三大类赘简: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石鼓文..孔子的编辑特点:1.明确的编辑意图:克己复礼;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伦理道德理念;教学2.理性的编辑思想与原则:去其重复;述而不作;无征不信;多闻阙疑吕氏春秋的编辑特点1.编辑目的明确:“欲以并天下”;为统一思想做准备;显示自己的权威;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和主张..2.兼收并蓄;又有所取舍;具有资料汇编性质..3.系统完整;编排有序;使用两级分目法..八览每览8篇、六论每论6篇、十二纪每纪5篇编辑出版活动的特点:一、编辑的特点1.目的明确;有一定的编辑思想和原则..2.形式上;由简单到复杂..3.内容上;儒家六经、诸子着述、历史书籍..4.体例上;有编年、纪传、国别体、语录、汇编等..二、出版的特点1.大多以单篇或数篇抄录传世..2.抄录具有随意性..3.简策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和传播媒介;缣帛成为辅助的书写材料..4.编辑符号出现..两汉政府的图书编纂机构1.西汉;丞相萧何在未央宫督建了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作为皇家藏书和图书编校场所..2.东汉;兰台、东观、仁寿阁、石室、宣明殿等成为重要的藏书及校书之所..秘书监:桓帝延熹二年159;东汉政府创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主持图书编校工作的政府专门官职.刘向和刘歆的编辑出版活动:校理群书的步骤和平3年前26年-建平2年前5年分工合作1广辑众本;补缺去重“中书”、“外书”、“臣书”2校雠全文;厘正文字3编订目次;确立书名4杀青定稿;缮写上素5撮其旨意;撰写叙录6分类编目3.编辑思想和方法1首创图书分类方法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2崇经尊儒3辨章学术;考镜源流4互注别裁4.贡献——汉之典文;于斯为盛1奠定古代目录学的基本框架..2开创了整理定着“新书”的方法..。
编辑出版期末复习
1、选题策划:所谓选题,是纸质媒体编辑根据采集到的信息资源或来自于读者和社会的阅读需要而提出的书稿或文章的拟出版题目。
围绕着选题展开的信息采集、市场调研、文本论证以及统筹性决策等劳动,即称选题策划。
具体环节包括:信息准备、选题构思、选题论证、优化。
2、领接权:(neighbouring rights)也称作品传播者权,指作品的传播者所享有的专有权。
本义为与著作权有关以及相邻接的知识产权。
它包含了四项权利,即出版者对其出版的图书和报刊享有的权利,表演者对其表演享有的权利,录音录像作者对其制作的录音录像制品享有的权利,广播电台、电视台对其制作的广播、电视节目享有的权利。
3、开本:是表示图书幅面大小的行业用语,也就是书的面积,因为负面是一定规格的全张纸按不同方法开切出来的,故有此称。
开本以全纸张开切出来的开数表示。
4、按需出版:按需出版是出版单位出版图书完全依据市场需求,出版单位与作者签订供稿合同,作者需要支付一笔一次性的费用。
然后按20%的版税、依据实际图书销售状况付给作者稿费。
5、版权贸易:又称“著作权贸易”,一般指我国出版单位与外国出版机构或著作权人,就作品著作权的转让或使用许可所进行的交易活动。
6、中耕:指在签订合同到收到作者书稿为止的全过程中,编辑所做的书稿有关的种种工作。
中耕工作的质量与书稿的质量密切相关。
编辑在中耕过程中可以进行检查书稿是否合格,以提出意见,进一步完善作品。
为作者提供部分经费、催稿等工作。
7、书刊评介:对于图书刊物的介绍和评论,目的是为了宣传和推广作品,更好地发挥书刊的积极作用,它包括新书预告、书刊简讯、书评和广告等。
一、校对工作的基本制度①“三校一读”制度,指书稿的初校、二校、三校和通读检查的校对制度。
一般图书的校对不应少于三个校次,重点图书、工具类图书等应相应增加较次。
终校后还应进行一次通读检查。
“三校一读”是图书校对次数的下限。
终校必须由本社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职校对人员担任。
10 中国编辑出版史
10.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籍传播扩大的具体表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籍传播扩大的具体表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籍传播扩大的具体表现 11.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文化及技术条件; 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文化及技术条件; 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文化及技术条件 12.印刷术发明的意义; 印刷术发明的意义 印刷术发明的意义; 13.人类的传播活动的发展阶段; 人类的传播活动的发展阶段; 人类的传播活动的发展阶段 14.手写传播时代的特征; 手写传播时代的特征; 手写传播时代的特征 15.隋唐五代时期在编辑出版方面所发生的重 隋唐五代时期在编辑出版方面所发生的重 大事件; 大事件; 16.《资治通鉴》的编纂体例、编辑方法及其 《资治通鉴》的编纂体例、 重大影响; 重大影响;
17.监本在古代出版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因; 监本在古代出版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因; 监本在古代出版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因
18.宋代坊刻本的文化影响; 宋代坊刻本的文化影响; 宋代坊刻本的文化影响 19.宋版书的文化价值; 宋版书的文化价值; 宋版书的文化价值 20.元刻本的特点; 元刻本的特点; 元刻本的特点 21.明代刻书的特点; 明代刻书的特点; 明代刻书的特点 22.《永乐大典》的价值; 《永乐大典》的价值; 23.《四库全书》的编纂和流通的意义; 《四库全书》的编纂和流通的意义;
24.民国时期民营出版机构及出版特色; 民国时期民营出版机构及出版特色; 民国时期民营出版机构及出版特色 25.新文学运动与编辑出版; 新文学运动与编辑出版; 新文学运动与编辑出版 26.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过程 27.1921-1927年大革命时期党的出版发行机 年大革命时期党的出版发行机 构及其出版活动。 构及其出版活动。
中国编辑出版史 期终复习
中国编辑出版史相关知识
1.编辑二字联用,始见于《南史.刘苞传》2、《唐大诏令集》卷八十二仪凤元年676年《颁行新令制》:“然以万机事广,恐听览之或遗,四海务殷,虑编辑之多缺”,其中编辑的意思是资料的收集、整理。
3、出版一词在中国始用于19世纪4、出版活动在中国产生于春秋时期5、中国现有的地方志有8500种6、《永乐大典》现存本为原书比例的4%7、我国的雕版印刷术产生于唐代8、汉字产生于大约距今5000年9、最早的文献产生于距今约4500年10、一篇卜辞的内容由四个部分构成,经常被省略的部分是验辞11、战国中后期,诸子大多在生前即将其作品以篇为单位进行编辑传播,待去世后再由其弟子将单行的篇目编辑成书12、《吕氏春秋》的编辑特点:有明确,务实的编辑意图,兼收并蓄,集众家之长,有所取舍,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编排有序,体系严谨,结构完整。
13、《吕氏春秋》首次使用二级排目法编排14、战国时期的“三尺律令”一般长度是55厘米15、版牍一般不用于书籍,而用于公私文书,信件16、现存的最大的帛书实物是战国中晚期的遗物17、书同文统一天下的文字,被称为秦篆,也称为小篆18、西汉取消挟书令的皇帝是汉惠帝19、汉章帝曾亲临白虎观主持古今文两派辩论20、汉初,由萧何主持修建的图书典藏编纂机构有石渠阁、天禄阁和麒麟阁21、东汉政府创建了我国封建中央政府中第一个主持图书校著的专门机构是秘书监22、据文献记载,后苍曾在曲台校书,并随手著记,最后汇成一部《后氏曲台记》23、刘向、刘歆的整理藏书活动的第三个步骤是杀青定稿,缮写上素24、汉朝的儒家学说分为今文经和古文经两在派别,总的来说,今文经学者较为保守,一味遵循“师法”,缺乏创见。
25、熹平石经的直接触因是兰台漆书事件26、汉朝建立时将秦朝的识字课本《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进行合并,编成《仓颉篇》27、字书《急就篇》是识字课本,只罗列一些生字而不加注释28、《尔雅》为何人所编?不详29、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字典是《说文解字》30、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字典是用部首检字的31、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的著者是许慎32、我国古代第一部方言辞典的著作者是扬雄33、汉朝史籍数量可观,仅东汉就有196部史书上。
中国出版史复习提纲
一、填空1.宋代四大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册府元龟》2.孔子编辑图书的思想:目的明确、述而不作、多闻阙疑、择善而成3.西汉的图书编校机构: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4.东汉的图书编校机构:兰台、东观、仁寿阁、石室、宣明殿5.魏晋南北朝的修书机构:秘书监6.隋朝的修书机构:著作省,属秘书省管辖7.唐朝秘书省基本上是一个图书管理机构,不再从事图书编撰活动。
图书编撰活动主要由集贤殿书院承担。
另外唐代还专门设立了史馆,撰修国史8.东汉的书业中心:洛阳9.魏晋南北朝在南方和北方分别形成了以建康和洛阳为中心的书业格局。
另外,还有南方的荆州、成都、寿春、襄阳;北方的邺城。
10.隋唐的书肆: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成都)、金陵。
另外,福建的福州、泉州、建安的书肆也颇为有名。
11.五代中央刻书机构:国子监12.宋代中央刻书机构:国子监13.辽中央官刻机构:印经院14.金代的中央刻书机构:国子监15.元代的中央刻书机构:秘书监的兴文署、艺文监的广成局、太史院的印历局、太医院的广惠局或医学提举司,其中以兴文署刻本最为著名16.明朝中央官刻机构:经厂和国子监,另外,中央政府各部院、都察院等机构也都刻书,特别是礼部、兵部、工部,刻书较多17.清朝中央官刻机构:武英殿和国子监18.元时期的地方官刻:浙西、浙东、江东、江西、福建19.南宋的著名坊肆:建阳余仁仲的万卷堂、临安陈宅书籍铺、临安府太庙前尹家书籍铺20.南宋三大坊刻雕版中心:两浙坊刻、福建坊刻、蜀中坊刻21.元代的坊刻:平水、建阳22.明代的坊刻:建阳、南京、苏州、湖州、徽州、杭州、北京23.清代的坊刻:北京、南京、苏州24.私家刻书家:朱熹、陆游父子、廖莹中、岳珂、张海鹏、黄丕烈、鲍廷博、叶德辉25.唐朝刻书中心:四川最多,江苏、浙江次之。
长安和洛阳26.宋代刻书中心:汴京、四川、浙江、福建、江西27.元代刻书中心:大都、平水、杭州、建阳28.明代刻书中心:建阳、苏州、金陵新安、杭州、北京等地刻家云集,刻本众多,是明代刻书的中心地区。
中国编辑出版史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1 印刷术: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原稿图文进行复制的技术。
2 出版: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著作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并使之进入流通领域,以保存和传播人类知识和社会专业化活动,包括排版、印刷、装帧和发售等环节。
活韵目编排,主要供寻检查考的图书品种。
9 总集:指汇集二人以上作品编纂而成的出版物,可分为全集与选集两种。
10 别集:总汇一个人多篇作品的著作。
11 韵书:是一种按照声、韵、调三者关系来编次汉字的字书,在编纂上以分韵编排为特点,以审音辨调为目的。
12 图书:以记录和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图画或其他符号,手写或印刷于纸或其他载体之上,并且有一定篇幅的出版物。
秦王朝:书同文,禁私学。
《说文解字》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字典。
东汉、许慎《周髀算经》是现存最古的天文学著作。
《方言》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方言字典。
《文心雕龙》使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评论专著。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农书。
《脉经》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西晋、王叔和《水经》是我国第一部技术河道水系的专著。
②魏晋到唐代盛行纸写本,主要为卷轴制度,有卷轴装(东汉—宋初)、旋风装(产生于唐代)、经折装(始于佛家经书);③宋代到近代为册页制度,有蝴蝶装(宋代流行)、包背装(元明时期流行),以印本书为主。
2 秘书监的发展、设立、兴盛答:①秘书监始设于东汉。
当时的秘书监主要为藏书功能,东汉宫中建有多出藏书之处,其中兰台、东观既是藏书之室,又为著述之所。
监。
、史馆、著作局等种多文化编纂机构的职能。
3 政府图书编校机构有哪些?答①汉高祖刘邦定都长安后,丞相萧何在未央宫建立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作为皇家藏书和图书编校场所。
②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后,在宫中建造并确立兰台、东观、仁寿阁、石室、宣明殿藏书及校书之所。
③汉桓帝延熹二年,东汉政府创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主持图书编校的政府专门机构——秘书监。
②刘氏父子编纂整理活动的意义和影响是我国文化史上首次对先秦以来流传的文化典籍所进行的大规模整理,编校活动。
《编辑出版史》复习题及答案
《编辑出版史》复习参考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1.编辑:《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对“编辑”的界定:使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从事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稿、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他文献资料等项工作,使之传播展示于社会公众者。
2、简策制度:简策在长达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其材料处理、形制规格、书写及工具、题记与编连等方面形成一整套制度,史称简策制度。
它是中国书籍制度的滥觞。
3、卷轴装:是指将印页按规格裱接后,使两端粘接于圆木或其他棒材轴上,卷成束的装帧方式。
卷轴装由卷、轴、褾、带、签五部分组成。
4、经折装:将一幅长卷沿着文字版面的间隔中间,一反一正的折叠起来,形成长方形的一叠,在首末两页上分别粘贴硬纸板或木板。
由于早期主要用于佛教经书的装帧,故名经折装,或称梵夹装。
5、蝴蝶装:简称蝶装,为早期册叶装帧形制。
其方法为,将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对折起来,再以中缝为准,将全书各页对齐,用浆糊粘附在另一裹背纸上,最后裁齐成册。
书籍打开后,版口居中,书叶朝左、右两边展开,有如蝴蝶展翅,故名蝴蝶装。
6、槐市:汉武帝设立太学后,学生规模不断扩大,至成帝时,人数已达数千之众。
众多太学生聚集一地,扩大了对书籍的需求,于是,在太学旁形成了包括买卖书籍在内的综合性贸易集市“槐市”。
槐市位于长安城东南,因其地多槐树而得名。
集市每半月一次,文士在此交流学术思想,互通有无,对当时的官方教育起了积极的作用。
更始元年(23),太学在战乱中解散,槐市随之消失。
7、别集:是指总汇一个人多篇著作的书,也称集或诗文集。
东汉以前,没有个人文集,文学著作都以单篇流传。
后来,文学作者增多,创作风格各异,后世之人为研究、欣赏某一家作品,乃将某人单篇流传别聚一起,故称别集。
8、通典:杜佑撰,凡200卷,记载上古至玄宗天宝年间典章制度的沿革,肃、代时代有关史事,附载于注内。
以“将施有政”为编纂宗旨,取材范围由经史百家博及汉魏六朝文集奏疏。
编辑出版学复习资料
2014年编辑出版学考试复习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信息采集;审稿制度;编辑与作者关系;编辑加工要尊重作者;编者按是出版单位向读者所作的交代或说明;开本;书刊装订样式;对校、本校、折校、点校;校对时发现原稿本身的差错;著作权又称。
2.选题优化;负责技术编辑或校对方面工作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叫副编审;校对;校对中的文字技术整理工作;精装图书必备的结构部件(书壳、环衬、主书名页、插页和书心);图书标题版式设计要求;我国的出版单位不包括排版印刷企业;插图;图书出版合同一般不会涉及什么著作权;著作权法所称“作品”的特有属性不包括篇幅达到一定规模。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选题策划是围绕选题开展的信息采集、市场调研、文本论证以及统筹决策等劳动,目前执行三级论证制度。
2、选题环节包括:信息准备、选题构思、选题论证(价值、市场、可行性论证)、选题优化。
3、审稿是指根据出版要求和有关规定对书稿进行通读审查。
审稿通常采用通读、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
4、审稿包括政治思想、科学学术、艺术技术、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审稿标准。
5、编辑加工是指编辑对通过审查的拟出版的稿件,按照正规出版物的规范要求,进行检查、修改、润色和整理,消除其内容和形式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差错。
6、编辑加工的内容包括:内容加工(政治性、科学性、事实性);文字加工(篇章结构的审视和修改,病句与错别字与标点订正,文字润色加工);技术加工(统一规范,加标注,核查稿件)。
7、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出版生产流程中的独立工序,处在编辑后、印制前的图书内在质量的把关环节,其作用是将文字差错和其他差错消灭在图书出版之前,从而保证它的传播价值和传承价值。
校对的基本功能:校异同,校是非。
8、校对的基本方法: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
校对的基本制度:三校一读对片、校对主体多元化与专业化相结合、集体交叉校对与责任校对相结合、校对质疑与编辑排疑相结合。
中国编辑出版史期末复习汇总
中国编辑出版史期末复习汇总绪论第一节中国编辑出版活动的历史渊源和学科体系一.关于出版1.出版一词是外来语(日语)。
2.出版活动并非始于唐代,古已有之。
二.中国编辑出版史的研究内容1.重要文化典籍编辑,出版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著名编纂出版机构的创办,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3.杰出编辑出版家的重要业绩及其历史影响。
4.重大编辑出版技术与制度的产生,完善及其历史作用。
(雕版印刷)5.编辑出版活动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历史经验。
注:1. 中国编辑出版史研究的图书是广义的图书。
2.广义的图书即包括竹木简牍、金石拓片、手抄卷轴,又包括当代出版的书刊、报纸、甚至包括声像资料、缩微胶片及多媒体、光盘等新技术产品。
三.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学科地位1.中国编辑出版史是编辑学、出版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
2.中国编辑出版史与中国文献学、文献学史、中国书史也存在部分交叉,但是区别十分明显。
四.构成图书的要素1.要有被传播的知识信息。
2.要有记录知识的文字、图像及其他信息符号。
3.要有记载文字,图像信号的物质载体。
4.图书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也是产生图书的基本条件。
5.图书的装帧形式。
第二节中国书籍制度的演变一.书籍制度定义:书籍制度,主要是指书籍书写材料的品质和规格、装帧的工艺和形式,以及出版的方式。
二.简册制度1.定义 : 简册是春秋至秦汉三国时期书籍的主要形式,它在书写、编次、装帧等方面都已具备了后世正规书籍的基本要素,因而成为中国书籍之始。
2.“简”早期专指竹质的书写材料,到了东汉可以泛指竹木质书写材料。
3.“策”,又作册,是指由若干简牍编连而成的书册。
4.简册在书写工具、材料规范、刮治缮写、削改符号、题记编连等技术处理方面,形成了一整套技术,史称“简册制度”5.简册制度是中国书籍制度的滥觞,其主要内容分为材料处理、形制规格、书写及书写工具、题记与编连 4 个方面6.帛书:帛书是指书写在缣帛上的书籍。
缣帛是丝织品,包括帛、素、缯、缣等品种,所以,帛书有时又称“素书”或“缣书” 。
编辑出版史复习资料
编辑出版史复习资料一、解释名词:中国编辑出版史:顾名思义就是编辑出版工作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中国编辑出版史是一门以中国编辑出版事业产生、发展、演变历史为研究内容的学科。
编辑:使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从事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他文献资料等项工作,使之圆满进入出版程序者。
出版: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著作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并使之进入流通领域,以保存和传播人类知识的社会专业文化活动,包括排版、印刷、装帧和发售等环节。
图书:图书是人类记载事实、表达思想、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由记录载体和表达一定知识内容的记录符号(主要是文字)组成。
编年体:编年体是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为顺序,来编撰、记述历史的一种方式。
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实录:实录是一种编年体大事记,记录各朝皇帝在位时的史事,作为编修国史的基本史料。
类书:是一种根据一定的意图,辑录群书中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按类别或韵目编排,主要供寻检查考的图书品种。
总集:是指汇集二人以上作品编纂而成的出版物,可分为全集与选集两种。
唐代三大类书:欧阳询的《艺文类聚》、徐坚的《初学记》以及白居易的《白氏六帖事类集》,三者合称为唐代三大类书三通:南宋郑樵的《通志》和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与杜佑《通典》合称“三通”。
印刷:所谓印刷,是指用油墨把反体或翻转的文字或图形翻印到纸张或其他材料表面上去的技术。
摹拓:所谓摹拓,就是把石碑或器物表面上刻写的文字或图形复印到纸张上的一种方法。
官刻: 政府刻书的统称,指由中央政府机关及地方各级行政文化机构出资或主办的印刷出版活动。
家刻: 是指由私人出资校刻书籍的出版活动,所刻书籍称为“家刻本”或“家塾本”。
坊刻: 是指古代书坊的刻书活动,所刻图书称为“坊刻本”。
监本: 国子监是宋代中央政府主要的刻书发行机构,内设印书钱物所,主管刻印书籍和发行出售事务。
编辑出版史复习资料
1.图书:图书是以记录和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或其他信息符号系统的记录在一定形式载体材料之上的著作物。
2.图书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 萧相国世家》。
图书指的是地图和文书档案,它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图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图书一词可追溯到《周易.系辞上》,记载的“河出图,洛出书”这个典故上来,它反映了文字和图画的密切关系。
3.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奠基之作叶昌炽《藏书记事诗》和叶德辉的《书林清话》。
4.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他半个世纪以来都致力于中国印刷史的研究,取得了中外瞩目的成就,曾荣获中国印刷术协会评审颁发的第一届“毕昇奖”和“森泽信夫印刷奖”。
5.中国古代图书编辑出版史的特点:1.中国是文字和图书出现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编辑出版活动最先发端的国家之一。
2.中国是文献载体材料众多、最先发明造纸术的国家。
3.中国历朝政府重视包括编书、校书、刻书、藏书在内的图书事业,设有专门的编纂机构。
重视图书作用的发挥,皆务于治重在教化。
(东汉的兰台东观五代北宋的三馆)4.中国古代的编辑活动具有编、著、校合一的特点。
十分重视图书的质量,务实求真。
5.中国很早就编辑图书分类目录,建立起目录学,而且还具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
第一部综合性目录是西汉刘向《别录》6.中国是世界上拥有典籍最多、图书类型最丰富的国家。
7.中国书籍既注重实用,又注意美观,讲究装帧设计。
8.中国最先发明印刷术,是出版印刷发行事业最先发达的国家。
9.中国古代图书屡遭厄运,损失惨重,古代公私藏书在图书保护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
10.中国古代编纂了许多部可以称为世界之最的大书。
(最早的一部类书《皇览》,世界上最大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康熙百科全书》,《四库全书》)6.汲冢书:西晋武帝时在汲郡的一座古墓中发现并出土的一批竹简古书,用蝌蚪文书写,魏襄王墓出土,经西晋荀勖等人整理的古书75篇,被称为汲冢书。
6.中国编辑出版事业的缺憾:1.在编辑著述方式上,编纂注疏等形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中国编辑出版史期末复习汇总
中国编辑出版史期末复习汇总绪论第一节中国编辑出版活动的历史渊源与学科体系一.关于出版1.出版一词就是外来语(日语)。
2.出版活动并非始于唐代,古已有之。
二.中国编辑出版史的研究内容1.重要文化典籍编辑,出版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著名编纂出版机构的创办,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3.杰出编辑出版家的重要业绩及其历史影响。
4.重大编辑出版技术与制度的产生,完善及其历史作用。
(雕版印刷)5.编辑出版活动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历史经验。
注:1、中国编辑出版史研究的图书就是广义的图书。
2、广义的图书即包括竹木简牍、金石拓片、手抄卷轴,又包括当代出版的书刊、报纸、甚至包括声像资料、缩微胶片及多媒体、光盘等新技术产品。
三.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学科地位1.中国编辑出版史就是编辑学、出版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
2.中国编辑出版史与中国文献学、文献学史、中国书史也存在部分交叉,但就是区别十分明显。
四.构成图书的要素1、要有被传播的知识信息。
2、要有记录知识的文字、图像及其她信息符号。
3、要有记载文字,图像信号的物质载体。
4、图书的生产技术与工艺也就是产生图书的基本条件。
5、图书的装帧形式。
第二节中国书籍制度的演变一.书籍制度定义:书籍制度,主要就是指书籍书写材料的品质与规格、装帧的工艺与形式,以及出版的方式。
二.简册制度1、定义:简册就是春秋至秦汉三国时期书籍的主要形式,它在书写、编次、装帧等方面都已具备了后世正规书籍的基本要素,因而成为中国书籍之始。
2、“简”早期专指竹质的书写材料,到了东汉可以泛指竹木质书写材料。
3、“策”,又作册,就是指由若干简牍编连而成的书册。
4、简册在书写工具、材料规范、刮治缮写、削改符号、题记编连等技术处理方面,形成了一整套技术,史称“简册制度”5、简册制度就是中国书籍制度的滥觞,其主要内容分为材料处理、形制规格、书写及书写工具、题记与编连4个方面6、帛书:帛书就是指书写在缣帛上的书籍。
缣帛就是丝织品,包括帛、素、缯、缣等品种,所以,帛书有时又称“素书”或“缣书”。
中国编辑出版史 复习
中国编辑出版史复习
该范围为前几届考试范围,不确保一定会考。
此外,填空题和选择题主要是通过通读全书来复习。
名词解释:
殷墟甲骨P50 杀青P92 馆阁制度P187 毕昇P261 藩刻本P328 史官制度P61 帛书P97 太平广记P235 陈起P247 殿本P334
简答:
1、文字的产生经历的阶段P39
2、两汉政府设立了那些图书编纂机构P109
3、什么是熹平石经P117
4、五代时雕刻九经的意义P218
5、宋版书多善本的原因P259
6、元代印刷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P291
7、鲁迅的主要编辑思想P426
8、中共早期出版机构主要有哪些P448
论述
1、孔子的编辑思想、成果及其深远意义P81
2、中国近代出版业的主要变革P357
3、汉代刘向父子编校国家图书的成就及其意义P112
4、印刷术发明的经过及意义P202。
中国编辑出版史考试重点(校对修订版)
中国编辑出版史考试重点考试题型: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二、多项选择(每题1分,共20分)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四、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五、问答题(20分)复习范围:上册【P102 第5题】什么是竹木简牍?竹木简牍应用于书写的时间?其在内容、形式上有何特点?竹木简牍(T5):把文字写到或刻到经过整治的竹片或木板上。
单片竹为“简”,编“简”成“策”,单片木未写字称“版”,写字称“牍”。
与书籍有关的字“篇”、“籍”、“簿”、“牒”。
时间从上古时期(甲骨文同期)到东晋末年(404)从出土的简策分析,其内容可分为:祭祷、记录遣策、书籍。
正式书籍包括儒家经典,编年体史书,地理书,科技书,再加上秦汉时期的法律书、兵书、历谱等,内容相当广泛形式固定。
简椟制度是我国最早的书籍制度。
以经过刮削的竹条、木板为书写材料,编连诸简,成为一策(册);以尾简为中轴从左向右收卷,成为一札。
此为我国汉代以前图书的普遍形式。
竹木简牍在出版史上的地位:在造纸术发明以前,通行时间最长,适用范围最广,已成为较为固定的书籍制度。
1)竹木取材容易、价廉易得;整治刮削工艺简单,方便书写修改;刻连缀成册,使容量加大,便于文化普及、学术发展,在中国发展史上十分重要;2)大量出版术语来源于此,如“册”、“篇”、“籍”、“笔”、“符”、“版图”、“杀青”、“尺牍”、“入木三分”、“连篇累牍”等;3)影响出版形制(卷轴、册页制度),行文格式(从上至下、从右到左)。
“赘简”为衬页和环衬的渊源。
对后世图书有重要影响。
【第7题】(名词解释:杀青、尺牍、竹木简牍、简牍制度)杀青:“杀青”一词来源先秦时代,是古代制竹简程序之一,将竹火炙去汗后,刮去青色表皮,以便书写和防蠹。
后来人们将写定的书稿也称为“杀青”。
尺牍:长一尺的木简。
古代用以书写。
一尺牍多用于写书信,所以书信古称“尺牍”。
竹木简牍:就是把文字写在经过整治的竹片和木板上,一根竹片称“简”,将许多根简编连在一起称“策”(册),合称简策。
《编辑出版史》复习题
《编辑出版史》复习题
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
《编辑出版史》复习参考题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1.编辑
2、简策制度
3、卷轴装
4、经折装
5、蝴蝶装
6、槐市
7、别集
8、通典
9、出版
10、刀笔吏
11、旋风装
12、包背装
13、线装
14、总集
15、秘书监
16、雕版印刷术
17、石鼓文
18、述而不作
19、熹平石经
20、册页制度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中国编辑出版活动的历史分期如何划分?
2、简述“熹平石经”的意义与影响。
3、蔡伦对造纸术的贡献主要有哪些方面?
4、为什么说五代后唐雕印儒家经典是出版史上的重大事件?
5、出版物的构成要素有哪些方面?
6、竹木简牍的形制。
7、刘向图书编校活动的步骤?
8、印刷术发明的意义如何?
9、试析甲骨文的内容和价值。
10、宋代监本素为世重的原因?
11、简述宋版书的文化价值。
12、简述《永乐大典》的历史价值。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中国古代编辑出版事业引以自豪的成就。
2、论述孔子编辑活动的主要特色。
3、试述中国古代编辑出版活动存在的不足之处。
4、论述《吕氏春秋》的编辑特色。
5、《文选》的成书、内容及其影响。
6、《资治通鉴》的编纂特色及影响。
中国编辑出版史各章重点整理
中国编辑出版史各章重点整理第一章思考题1、试析甲骨文的内容和价值(图书的起源)内容:少数为记事刻辞,多数为殷商王室的占卜记录。
价值:1) 可真实地了解殷商社会的方方面面;2) 可与古文献和其他文物资料相比较印证考证历史;3) 保存许多珍贵的科学和艺术资料、历法气象、图书音乐等;4) 与金文、篆字、隶书一脉相承,可检视汉字的演变发展规律;5) 早期图书在竹木简牍无存的情况下,可了解原始编辑活动。
2、为什么说殷商、西周时期的史官是早期编辑活动的开创者和推动者从商周时期史官的职守来看1) 商朝史官负有记录先公先王世系和商王行事、言论及国家大事的职责;2) 史官典藏朝廷的文献档案;3) 周初外史有“掌达书名于四方”之责。
从史官文化的特点来看1) 学在王宫,贫民百姓没有文化;2) 职在史官,史官之外的官吏无权记录;3) 记载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国家大事的方方面面;4) 史官记录的目的是档案保存和向执政者提供国情咨询。
殷商时期史官的活动完成了我国早期图书文献的积累、编次和纂集,形成了我国早期编辑活动中最早的编辑体式——编年体,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的职责已涉及传播和出版问题。
(这一段是早期编辑出版活动的意义)综上所述,商周时期的史官是我国早期编辑活动的开创者和推动者。
第二章思考题一、孔子编订六经的思想与原则1、广泛搜集材料,去除重复● 搜集诗3000余首,最后编定为305篇的《诗经》删掉重复篇目,按乐曲的正确音调进行篇章上的调整2、述而不作对待古代文化只是阐述而不进行创作,旨在传述历史的时候做到实事求是、尊重事实,不去篡改、歪曲历史事实。
3、无征不信、多闻阙疑没有经过验证的证据,决不轻率下笔对阙文切忌独断妄改4、排除虚妄强调实事求是。
在编辑过程中,孔子对于没有见过的超自然现象和他自己无从探究无法理解的事物,从不提及。
二、试论述先秦古籍概貌及其编辑特点先秦图书文献的编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主要成果:儒家六经、历史书籍、诸子著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什么是古文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有什么不同?定义:西汉初年,汉代儒家经籍中有两种写本:一种是汉初学者根据前辈学者口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文字写定的写木,称今义经;一•种是景帝以后陆续从古旧屋壁中发现、从民间搜集到的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的写本,叫古文经。
汉代经学中研究、阐发今文经经义的学派为今文经学,研究、阐发古文经经义的学派为古文经学。
区别:1.对孔子的态度不同。
今文学派十分尊崇孔子,把孔子抬到相当高的地位,认为他是受命的素王,是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而古文经学视孔子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师, 偏重训诂,是史学家。
2.经典顺序不同。
巾于今文家把六经当作一次创作的教材,故而将六经由浅到深依次排列;古文经学家则是按照六经产生时间的早晚来排列。
3.对五经性质的认识不同。
今文经学用阴阳五•行观点阐释经义,讲谶纬神学,搞繁琐哲学。
古文经学则认为五经是制度之书和道德训诫之书,记载了王道理想的制度,特别注重伦理等级规范。
4.在对政治问题的观点上不同。
今文经学家多体现现实,为大一统帝国及君王统治之需, 提出符合汉王朝利益的政策观点等。
古文经学派则不主张变革,与汉代的政治、现实问题联系不多。
2、宋版书有那些特点?在中国文化史上有什么意义价值?特点:1.从版式来看。
宋代早期刻书多半是四周单栏,后逐渐演变为左右双栏或四周双栏。
版式疏朗雅洁,多止于八行款式。
版心中往往标出书名、卷次、页码及刻工姓名,有的还标出字数。
官刻木卷末一般镌刻有校勘人衔名,坊刻本则多有书耳和牌记。
2.从字体来看。
宋代刻书多仿欧、颜、柳三家,尤以颜体最为时尚;3.从用纸看。
宋刻用纸品类繁多,大致有竹纸和皮纸两类,不少地方还用麻纸印书,文理坚致有韧性。
此外,宋代刻本中还有用作废的官府公文的背而印书的,它一般用于地方官府印书。
4,从墨色刀法来看。
宋本用墨质料精良,色浓如漆,清纯匀净。
刀法认真细致,原样摹刻不加税毫省略;5.从避讳上看。
宋代避讳范围大致为:宋代历朝皇帝名、宋代皇帝旧名、未做过皇帝的宋代帝王祖、父名、外戚家讳、刻书者私讳。
其中第一类执行最严。
宋人避讳方式大致有: 为字缺笔、小字标注、加墨围。
意义和价值:1.宋版书是迄今存世最早的一批雕版印刷品,它们以实物的形式向后世昭示印刷时代初期图书编辑出版和社会文化传播的真实状况,具有不可替代性。
2.从学术价值来看,宋版书是雕版图E中刻印较早者,不少直接脱胎于写本,其内容精确,接近古书原貌。
旦宋版书写、雕镌、印刷非常认真,错讹较少。
3.宋版书在书艺刀法、选纸用墨、版式行款等方而既体现了高超的工艺技术,乂富有喜人的艺术风格,为雕版印刷出版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辉煌的起点。
4.宋版书还给后世书籍制度以深刻影响,如今的书籍形态仍町以找出宋版书的痕迹;5.宋代刻书还对世界文化发展有深刻影响,如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对全世界的出版事业影响很大。
3、中国古代图书的“四部分类法”是如何形成的?图书按类别入“四库”是什么时候定型的?A.中国古代图书的“四部分类法”如何形成:西汉刘向父子编就的《七略》开了我国图书七分法的先河,共分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大部分。
随着文学、历史、佛经、阴阳家、五行家的文献增多,这种分类方法己无法满足分类需要。
魏晋时期,由郑默的《魏中经簿》到荀勖的《晋中经簿》,开始改六略为甲、乙、丙、丁四部,分别对应七略的各部分,其内容很像后世的经、史、子、集四部,奠定了四部分类的基础。
东晋李充编成《四部书日》,将史书改为乙部,子书改为内部,这样,按照经史子集四部顺序的编排分类己略显维形。
在唐初官修的《隋书•经籍志》中,首次以经史子集四部命名分类,正式确立了四分法在古代目录学中的地位。
B.图书按类别入四库何时定型唐代。
唐代编修《隋书•经籍志》时,正式确定了经、史、子、集的名称和顺序。
唐朝初年设立的集贤书院,就是按经、史、子、集分四库贮藏图书的,名为“四库书” o这便是“四库”名称的由来。
4、“熹平石经”在中国学术史、文化史上有什么价值?熹平石经,为汉灵帝熹平年间校勘儒家经文、刻于石碑上的经书。
它是中国第一部规模宠大的石头书,也是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
某种意义上,它可视为印刷术发行前的图书编辑出版工作,在内容与形式上均产生了较大影响:1.它订误证伪,平息纷争,为读书人提供了标准本的教材,为政府统一思想扼制了弊端,维护了儒家经典的权威性和规范性。
采用了时下盛行的石刻方式,又具有了展示性和永久性;2.熹平石经开我国历代石经先河,在其影响下六部儒家石经问世,同佛教石经、道教石经、格言石经、法书石经等共同构成了我国独有的、极为丰富的石刻书籍林,成为我国文化史上珍贵的文献资料;3.石经的产生导致了捶拓方法的发明,捶拓技术乂是雕版印刷术的先驱,所以石经对印刷术的发明也有间接影响。
5、后唐长兴年间,中央政府雕版印刷儒家经典在中国雕版印刷史上有什么意义?1.它标志着我国书籍流通和文字传播方式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将由印刷方式代替过去的手抄、刻石等笨拙的方式;2.:五代刻书开辟了雕印儒家经典的先河。
经人奏请,刻书范围由民间杂书上升到当时被奉为经典的儒家著作,一方而提升了印刷术当时的地位,另一方而也直接促进了印刷术技术的发展;3.印刷术由民间进入官府,从此产生了政府的刻书事业,即官刻。
6、中国古代的刻书系统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古代的刻书系统将书籍刻印分为官刻、私刻、坊刻三个部分。
1.官刻又分为中央官刻(以国子监为代表)和地方官刻;2.一般指官员、士人、乡绅等个人刻书以及寺院、道观、家族祠堂等刻书(也有将寺院刻书另分一类的),由于私人重视自身名望,私刻质量往往较高;3.坊刻指书铺商人刻书三者之中,除坊刻以赢利为目的以外,其他两者都不以赢利为「I的,或者只求保本微利。
7、(论述)书院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出版中的地位和作用(大题)L书院,是我国唐宋以来特有的-•种社会文化教育基地。
它在中国文化史、教育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代教育的发展和学术的繁荣起了重要作用。
2.中国古代著名的书院既是教育教学中心,乂是学术研究基地,是著名学者进行学术活动的中心。
书院的主持人多为名师宿儒,不少人在学术上自成流派。
他们在书院里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所学传达给学生,使教学和学术研究结合了起来,促进了学派思想的形成和著作的完成。
3.书院里有大量的藏书旦各具特色,加之实行自由讲学和“讲会”制度,使接受这种教育的众多学者和生徒得到更广泛的学习,也为不同学派争鸣论辩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促进了封建社会中教育事业的发展。
4.除了设坛讲学、著书立说、修身养性、学术研究,编辑出版图书也是书院-•项较有影响力的经常性活动。
书院一大特点是以自学为主,这就需要自学读本和参考书籍,因而书院会刊刻出教学所需名家读本,作为阅读参考书籍和典范本。
另外书院师生的读书札记、研究所得、成果汇编也会进行刊刻,这样就推动了著述的产生,增加了图书的流通量,使学术性著述得以传播于世,进而推动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同时出于刊刻书本的需要,也推动了古代印刷事业的发展。
5.书院的性质属于私学,但在发展中与各级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出现了不少官办书院。
书院的这种性质决定了书院刻本与政府官刻及私坊刻书既有联系乂布•区别,是古代刊刻书目更加的多样化。
8、(论述)《四库全书》的编辑特点?如何评价《四库全书》(大题)四库全书:清乾隆时编纂。
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
是我国古代最大的-部丛书, 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
其收录图书体量庞大,为世界规模之最。
编辑特点:1.对搜集来的图书,编者分为应刻图书、应抄图书、存目图书、禁毁图书四类。
对于应刻图书,除了收进四库全书,还有刻印发行;对于有利于清廷统治和君主专制的图书,收进四库全书;不符上述标准乂不在禁止之列的,列为存日图书;凡不利于清廷统治的,列为禁止流传和销毁图书。
戏曲、小说皆不收录;2.《四库全书》所抄各书均有一定格式,字迹工整、图画清晰,装订整齐;3.《四库全书》是三千人经十余年共同努力结果。
乾隆管理具体,赏罚分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评价:1.系统保存了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体现了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智慧和毅力,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
这些典籍的传播和流通,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四摩全书》分类标准和部别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文献传承的科学体系,为中国传统古籍的梳理提供了永久性的范本。
3.在编纂的过程中对传统学术作了全面的总结评价。
写有的内容提要和评论等,为学者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提供了一部翔实的书目。
4.部分丛书的开放,为再编新书创造了条件,使新的丛书频频出现,促进了我国出版、印刷事业的发展;5.编纂《四库企书》是清代统治者推行文化专制政策的一项重要活动。
他们利用编书之机,对古今图书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政治审查,完全禁除了各类书籍中有碍满清统治的思想内容。
因此在图书入选、内容著录、提耍、评论等方面,也都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观点和利益,可谓文化史上之又一浩劫。
总之对于《四库全书》的编修文化价值,不能苛责古人,简单否定,而要从学术文化整体深入了解并积极利用《四摩全书》,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我们对古代文化的准确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