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英过程中冗余词现象的影响因素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译英过程中冗余词现象的影响因素探究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冗余词的含义及简单分类,并实验调查了其影响因素,实验一考察有国外学习经历的汉英双语者所具有的母语和二语知识对于汉译英过程中冗余词现象的影响,实验二考察课堂条件下我国的英语学习者二语知识积累经历对于汉译英过程
中冗余词现象的影响。

最后,文章结合联结主义理论和心理词汇理论进行讨论。

关键词:汉译英冗余词影响因素联结主义心理词汇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9795(2012)09(b)-0055-02
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两者差别很大。

然而许多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对两种语言的差异重视不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移植汉语的语法结构和文化结构去填补英语的语法结构和文化结构,汉译英过程中的冗余词现象(unnecessary words)[1]是很普遍的。

在广告,英语报刊甚至政府报告的英译版中,都能发现这种冗余词错误的存在。

比如“农业获得丰收”,可以表达为“there have been good harvests.”在后面再加上“in agriculture”就画蛇添足了,因为harvest本来就是指农业收获。

本文将对冗余词现象的表现形式进行介绍和分类,并通过实验试图找到一些影响因素。

1 汉译英中的冗余词
无论是翻译还是用英语进行写作,使用的英语都应该是简明有效的,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冗余词的出现还是很频繁的。

具体来说,
冗余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1 多余的名词和动词(unnecessary nouns and verbs)
在中国学生的英语译文中,多余的名词很多都不是单独出现的,它们会和其他的冠词或者介词组合成短语出现。

这样的名词很容易识别,它们多余是因为它们本身的含义在句子其他成分中已经被包含了。

例如:to accelerate the pace of economic reform这种说法显然是受我们汉语的影响,因为汉语才说“加快经济改革的步伐”,而英语中to accelerate economic reform就完全可以了。

还有一类名词被称为“类名词”或者“范畴名词”(category nouns),指在介绍具体名词前出现的表示这一名词类别的词,比如,a mistake in the work of planning,“the work of”就是不必须的,英语国家的人会更倾向于a mistake in planning.
类似地,多余的动词和名词一样,多出现在短语中,与名词、冠词、介词等结合。

例如we must make an improvement in our work.这里面的动词是一种弱势语,没有具体意义,[2]而句子真正表达的动作应该是improve,所以,本句可以直接说:we must improve our work.
1.2 多余的修饰语(unnecessary modifiers)
多余的修饰语包括一些形容词和副词,多余的限制词(qualifiers)等等。

在翻译中,某些汉语存在的形容词和副词被直接翻译到了英文中,实际上是不必要的,如an unfortunate tragedy。

另外,一些
表示时间的副词也是冗余的,像at present, now,in the future 等,当然这需要我们留意上下文的语境,在下面的例子中这些时间副词就是不必要的:now the government is working on the taxation.
至于多余的限制词,中国英语学习者会用quite,rather,fairly 等让人对缩写内容有不确定、模糊的感觉的词。

还有一些表示可能性的词,如perhaps,maybe,possible,很多时候是不必要的,可以被may或might直接代替,如:
a:perhaps it will take a decade to accomplish this.
b:it may take a decade to accomplish this.
1.3 同义堆叠(redundant twins)
一个句子中往往包含所表达意义相同或者相互包含的两个具有相同结构的语言单位,于是也造成了冗余现象,叫做同义堆叠,如,affluence and prosperity.
1.4 重复指称(repeated references to the same thing)
在句子或者文章里,学习者会用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词来指称同一个东西,这种重复并没有增加新的含义,仅仅是为了多样性,其实也是多余的。

例如:
a:imported vehicles totaled 960,000 units,compared with the four million vehicles produced in the country.
b:960,000 vehicles were imported, while four million were produced domestically.
此例中,vehicles和units是一样的,都指的是汽车,只用一个指称,就可以把这个语义说明白了,所以还是用b更容易被人接受。

2 实验及结果讨论
该实验将考察汉译英过程中冗余词出现的影响因素。

实验分为两个部分,实验一目的在于考察有国外学习经历的汉英双语者所具有的母语和二语知识对于汉译英过程中冗余词现象的影响,实验二目的在于考察课堂条件下我国的英语学习者二语知识积累经历对
于汉译英过程中冗余词现象的影响。

2.1 实验一
实验一假设:有国外学习经历的汉英双语者从他们在较为纯粹的二语环境中获得的二语知识受益,受母语的影响较小,冗余现象出现的也会比较少。

2.1.1 方法
受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为18名中国人,他们是较为流利的汉英双语者,在英语国家有三年以上的国外学习经历,英语水平很高;对照组也是18名中国学生,没有海外学习经历和英语语言环境,主要是在课堂学习英语。

受试36人现均在国内攻读研究生或者工作。

至于测试材料,笔者选取了《中式英语之鉴》一书中关于“多余的词”这一章节后附练习中的15个句子,这些句子英汉结构不相类似,都是易在汉译英中产生冗余词的,我们称这些句子“含潜
在冗余词”;再加上《新概念英语》(三)中随机挑选15个句子,这些句子的英汉结构则比较相似,不容易产生冗余词现象,我们称这组句子“不含潜在冗余词”。

将这两组句子混合,随机排序,做成测试题发给两组受试者,要求其在30分钟内完成汉译英测试,不能借助网络或者书籍。

对于是否属于冗余词现象的评判标准,我们使用《中式英语之鉴》一书中的相对标准答案。

2.1.2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最终,通过统计,将每组得到的三个数据取平均值,作为该组最终存在的冗余词现象的数量,得出测试结果如(表1)。

由以上结果可知,有国外学习经历的汉英双语者会从他们在较为纯粹的二语环境中获得的二语知识受益,受母语的影响较小,因而在汉译英过程中冗余现象出现的也会比较少,而一直在国内课堂学习的英语学习者更容易在翻译时使用冗余词,实验一假设是成立的,有国外学习经历的汉英双语者所具有的母语和二语知识对于汉译英过程中冗余词现象确实有着影响。

但是鉴于两组的差异并不是很明显,今后还需要我们继续验证,深入研究。

2.2 实验二
实验二假设:学习经历会影响我国英语课堂学习者在汉译英过程中的冗余词现象。

2.2.1 方法
受试者一共28人,其中12人中学就读于外国语学校,课堂学习英语的时间较长,且这28人本科阶段均就读于某大学外国语学
院,本科课程是相同的。

实验过程也是测试,材料、步骤、评判标准等各个条件都与实验一相同,我们根据受试者开始学习英语的年龄和学习英语的课堂时间将其分组,研究开始学习二语年龄的为实验a,研究学习二语的课堂时间的为实验b。

观测数据,分析结果。

其中,课堂时间的统计以课时为单位,一课时为45分钟。

2.2.2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受试者其中8人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笔者将其称为a 组,其他20人都是从初中开始在课堂学习英语,为b组。

通过比较统计,将每组得到的数据取平均值,作为该组数据,其中冗余词现象的数量是由“含潜在冗余词”组与“不含潜在冗余词”组得到的数据加和,然后再取平均值而来,得出测试结果如(表2)。

由此可见,学习二语的年限即起步时间的早晚对于翻译过程中冗余词的出现是有影响的,但是测试数据极为接近且样本有限,笔者认为也不能直接认为学生学习二语的时间越早,其翻译中含有的冗余词现象就越少,结果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研究。

受试者其中12人的中学阶段是在专门的外国语学校学习的(其中含4人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为了简化实验,我们将其小学英语学习多出的时间在此处忽略),课堂学习英语的时间较长,笔者将其称为c组,其他16人都是在普通中学课堂学习英语,为d 组。

课堂时间的统计以课时为单位,一课时为45分钟,每人每年平均在校学习时间为40周,最终每个个体的课堂二语学习时间(课时)是统计历年里的学习时间取年平均值。

通过比较,统计,将每
组得到的数据取平均值,作为该组数据,其中冗余词现象的数量是由“含潜在冗余词”组与“不含潜在冗余词”组得到的数据加和,然后再取平均值而来,得出测试结果如(表3)。

由此结果可见,课堂学习二语时间较长的c组的冗余词数量多于了课堂学习二语时间较短的d组,我们可以认为是课堂学习二语时间越长,反而出现的冗余词数量越多;或者是课堂学习二语时间对汉译英中的冗余词现象没有直接影响,这个结果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研究。

综上所述,实验二并没有证明学习经历会影响我国英语课堂学习者在汉译英过程中的冗余词现象这个假设,也就是此实验没有发现说学习经历与我国英语课堂学习者在汉译英过程中的冗余词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

笔者认为还需要进一步地实验,证明,才能更好的说明问题,证实或者推翻假设。

3 后续讨论
以上实验研究的是国外学习经历以及国内课堂学习经历对于汉译英中冗余词现象的影响,其深层次的心理学因素更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

邓炎昌认为:“中式英语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和干扰而生成的口语和书面语,是一种符合语法规范的,却不符合标准或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的表达方式,尽管有时能被理解,却不能被本族语者接受。

”[3]汉译英中的冗余词便是中式英语的一种。

心理语言学已经对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进行了分析。

3.1 联结主义的理论背景
联结主义是指人类信息加工的神经网络机制,又称平行分布加工(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是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联结主义将人的认知结构看成一个网络(network)的整体活动。

“网络是由类似于神经元的基本单元(units)或结点(nodes)构成,所以也被称为神经网络模型(neural network model)。

”[4]
根据联结主义的学习观,在习得目的语之前,学习者的头脑中已经存在着母语。

当学习者由于缺乏必要的目的语知识在交际中遭遇困难时,就会求助于母语去弥补外语知识的不足。

这种“求助于母语”的策略,在中国学生的英语表达中是屡见不鲜的。

这也就是冗余词现象在翻译、写作中频频出现的根本原因。

3.2 二语心理词汇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

英国语言学家wilkins(1972)说过:“没有语法而能传递的东西很少,没有词汇则什么东西都不能传递。


[5]
我们可以尝试从二语心理词汇的表征与提取来解释中式英语的生成。

心理词汇(mental lexicon)是存储于人脑的有关语言中词的知识的心理表征。

心理词汇主要研究词是怎样储存在记忆里和怎样被提取的。

它不仅包含词的意义、拼写、发音和搭配关系等语言知识,还包含了百科知识、个人经验等非语言体系的信息(carroll,2000)。

[6]
中国学习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先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母语系
统,然后才学习第二语言的。

运用英语时,学习者往往写出一些“汉化”的词组或者句子。

所以,我们要进行这种实验,试图验证学习经历对于母语和二语的心理词汇的交织会不会产生影响,以对二语教学做出指引。

所有的假设还需要进一步地探讨,联系理论,得出最终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pinkham,j.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 王芳,徐慧娟.中国英语学习者写作过程中出现的中式英语——《中式英语之鉴》评介[j].语文学刊,2006(6).
[3]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 葛鲁嘉.联结主义:认知过程的新解释和认知科学的新发展[j].心理科学,1994(4).
[5] wilkins.the linguistic and situational content of the common core in a unit/credit system[a].ms.strasbourg:council of europe,1972.
[6] carroll,d.w.psychology of language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