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作品的宇宙人生意识-3
苏轼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苏轼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
苏轼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到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实事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
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以天下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道家的思想又占上风,而道家讲的是无为,所以他又像庄子一样,要逃离这个社会。
旷达、顿悟、感伤,是苏轼文学作品中所特有的一种情感模式。
他一生屡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但内心深处的感伤却总是难以排遣。
这种感伤有时很浓,有时又很淡,并常常隐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声的背后。
无论是人间
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
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
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而已。
苏轼的人生感悟与词作艺术
苏轼的人生感悟与词作艺术一、苏轼的人生感悟苏轼,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文学史上的巨擘。
他的词作以其深邃的人生感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在苏轼的词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这些思考和感悟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思索,更是对社会、人性和宇宙的思考。
苏轼的人生感悟主要体现在他对自然和人生的观察和感受上。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物的变幻和生命的起伏,从而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在他的词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人生短暂性的思考,以及对生命价值的追问。
例如他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写道:“岁云暮矣,乃发船以归,泛泛此心期。
”这句词表达了他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短暂性的思考。
苏轼的人生感悟还体现在他对人性的思考上。
他深刻地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对人性的善恶、悲欢、爱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揭示。
他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这句词表达了他对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生的无常性的思考。
二、苏轼的词作艺术苏轼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广受赞誉。
他的词作不仅在形式上独具匠心,而且在语言和意境上也别具一格。
他善于运用对偶、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词作充满了生动的形象和鲜明的感触。
苏轼的词作在语言上追求简练明快,他善于用短小的词句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感情。
例如他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写道:“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这两句词短小精悍,却表达了他对过去的告别和对未来的期待。
苏轼的词作在意境上追求高远超脱,他善于以自然景物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他以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为载体,表达了对人生、命运、社会等方面的思考。
例如他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物描写,以表达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三、苏轼的人生感悟与词作艺术的启示苏轼的人生感悟和词作艺术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他的人生感悟告诉我们要对人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要珍惜时间,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试论苏轼《赤壁赋》的哲学意蕴及人生启示
试论苏轼《赤壁赋》的哲学意蕴及人生启示苏轼的《前赤壁赋》千古佳作,文中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夜游赤壁时水光、山色、明月所呈现出的优美意境。
那么苏轼《前赤壁赋》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呢?欢迎大家阅读下文学习相关的知识。
一、人生的有限性与无限性文中写到:“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为一叶之扁舟,握匏樽以杂言;递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煞长江之无穷。
恃飞仙以浩瀚,抱著明月而长终。
”作者借客之口讲出人的一生和茫茫的宇宙较之就是较长时间的、可悲的,这种有限性不禁并使人引起哀伤之美感,即为“言不容乎骤得,塞遗响于悲风。
”人生就是较长时间的,从人长大的第一天起至就预示着着一步一步迈向丧生,这就是每个人都无法彻底摆脱的命运,文中作者也在思索这个问题,他的提问就是:“客亦言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例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砌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无法以一瞬;自其维持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苏轼的这一实事求是思想似乎受庄子思想的影响,《庄子·德充符令》中存有“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即为从维持不变的角度,“人生代代无穷已”,人生就是无穷尽的。
但这里有个问题,从个体生命的角度,人生就是非常有限的,不可逆的,较长时间的,苏轼的观点似乎无法驳斥人生较长时间这一事实,就可以就是自我抚慰的一种说词罢了。
那么既然人生就是较长时间的,是不是就应哀伤恐惧呢?其实,人生固然较长时间,但就因为其较长时间而宝贵,假使人能长生不老,同日月天地同为永恒的存有,那么人的存有也就丧失了意义,人生显得所志无趣。
恰好相反,人生就是较长时间的,在非常有限的时空中人们回去崇尚和缔造,就可以赢得存有意义的人生。
所以,人生就是较长时间而宝贵的,因较长时间而宝贵。
二、人生有无意义文中筹钱“客我”之口说至历史人物曹操:“‘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关在周郎者乎?方其溃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了,而今云讷哉?”历史上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不管你曾经立下多小的功绩,到头来还是随其滔滔江水永远消逝,而自身也可以沦为花下之尘。
苏轼的人生观与艺术创作
苏轼的人生观与艺术创作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宋代文学家、画家、书法家、评论家以及政治家。
他在文学和艺术创作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也因其独特的人生观而受到广泛关注。
一、苏轼的人生观苏轼秉持着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强调个体自由意志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他主张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并通过诗歌表达共情和思考人生。
他将“活在当下”视为至高无上的价值,并认为人应该尽情享受身边事物带来的美好。
同时,苏轼也对社会不公和伦理亚损有着敏锐的触角。
他反对权贵阶层侵略百姓权益,主张平等正义。
这种正义感也常常从他的作品中流露出来,使得他在后世被赞颂为文化英雄。
二、苏轼的艺术创作苏轼是一位全才型艺术家,在诗歌、书法和绘画等领域均有卓越的成就。
他的诗歌作品堪称妙手偶得,风格多样,既有抒怀诗表达内心情感,也有咏史抒志诗展示了他对国家大势的关注。
在书法方面,苏轼倡导了“欹斜谈怪”派别,他将自然与“真”,艺术个性与艺术灵魂相结合,在书法中表现出自由奔放而不墨守成规的风格。
苏轼的绘画作品也充满了个人特色。
他能够根据题材采取不同风格,并以笔墨纸砚或者花鸟虫鱼来描绘景物。
这些作品传达了他丰富的情感和对自然万物的热爱之情。
三、苏轼对后世的影响苏轼不仅在文艺创作上留下了深远影响,也通过自己的观点和行动激励后来者。
他主张以人为本,享受生活、追求自由,并反对权威和专制统治。
这些观点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他的艺术作品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创作。
不论是诗歌、书法还是绘画,苏轼独特的风格以及对情感与自然的表达方式,都成为了后来艺术家们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结论苏轼通过自己在人生观和艺术创作方面的探索,留下了深刻而宝贵的遗产。
他通过诗歌、书法和绘画等形式,表达出自己对于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为后世提供了灵感与启示。
苏轼带给我们一种积极向上、真实纯粹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生观,同时也在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这使得他成为一个令人敬佩和值得深入研究的艺术家和思想家。
《苏轼词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境界》
苏轼词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境界概述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他的词作有着深厚的哲学思考,描绘了丰富的人生境界和对世事的观察。
本文将以苏轼词为主线,探讨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思索。
一、逆境与平淡苏轼生活经历多次际遇逆境,这使得他从不同角度审视了人生。
他在《水调歌头》中写道:“无情最是台城柳”,表达出对命运无情的触动;而在《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中抒发“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的豁达心态。
这种积极向上、乐观面对逆境的态度给予了读者强烈的启示。
此外,在平淡中品味生活也是苏轼常常提到的主题之一。
用“从容”一词来形容人生,展示出随遇而安、宽怀待人的心态。
在《临江仙·梦后楼台遗世华》中,“从容”一词贯穿全篇,意味深远。
二、自然与人生苏轼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心灵的寄托。
在《赤壁怀古》中,他以大自然为背景,表现出对英雄事迹的思考;而在《念奴娇·过洞庭》中,他将风景与心情巧妙地结合起来。
这些描写展示出苏轼与自然相融的态度,给予读者参悟生活哲理的启发。
三、社会与人性苏轼对社会风俗和人性较为敏锐地观察,并以笔触实力勾勒出真实而鲜活的形象。
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他借写一个街头卖艺女子来反映封建社会下底层人民艰难生存的境况;而在《东篱乐府·重九登高作》中则通过描述游客雅集场景暗含对官僚主义的批判。
此外,苏轼对人心的洞察也是他词作中的一大特点。
他通过艺术手法将人性的善恶、真假、称誉和诽谤等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临江仙·月下独酌》中写道:“取次花丛懒回顾,卧看层林尽染,不似班珠弹。
”展示了对人性欲望的理性思考。
四、名节与理想苏轼对名利和个人的追求抱有独立自主的态度。
他嫌弃权贵名望,以清贫自赏,追求内心价值的升华。
在《青玉案·元夕》中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再现了他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志向;而在《杨州西柳春日赋衣为乐府词四首之首》中则表现出推崇自由意志和追求个性独立。
浅谈苏轼的思想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苏轼,字子瞻,号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苏轼一生经历了宦海沉浮,既屡受打击又名满天下。
进退出处、贵贱穷皆无滞于心,成就的辉煌业绩,与他自身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本文就苏轼思想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构成苏轼思想的主要有儒、佛、道三家思想,在他坎坷的一生和创作中,都对其起到了指导作用。
苏轼自幼就研读儒家经典,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他以修身为出发点,进而实现齐家平天下的伟业。
少时的苏轼就“奋厉有当世志”,二十六岁登上政治舞台,面对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苏轼大胆提出一系列的措施,用来匡时救弊。
他做事从不“随人”,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见解来决定自己的言语行动。
在苏轼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儒家的济世精神,这一点在《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借用汉代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的典故表示自己渴望得到重用,到边疆抗敌、建立功业的雄心壮志。
苏轼出任地方官时,处处为百姓着想,他猛力抨击北宋“苛政猛于虎”,说北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他质问“百姓何由安生?”(均见《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他主张对内行宽仁之政,通上下之情,使“百官之众,四海之广”,“关节脉理,相通为一,叩之而必闻,触之而必应”(《决壅蔽》)。
除了诗词以外,苏轼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积极倡导现实主义文风,苏轼主张诗文要有为而作,文章要有内在的思想,反对没有现实内容的只讲究形式的空洞诗文。
儒家积极用世精神成为苏轼思想的一部分,并一度影响着苏词的创作。
苏轼在不断流放过程中,没有放弃对事业的追求。
1101年苏轼从岭南北返回朝,苏轼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中写道:“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桴意,初识轩辕奏乐声。
苏轼的人生哲学思想浅析
苏轼的人生哲学思想浅析■胡喜之郎/浙江台州市第一中学摘 要:苏轼是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他的人生哲学思想围绕着人生中的各种问题展开、演进,从困惑、迷茫到旷达,不仅解脱了自己,也影响了后人,被誉为“人生智者”。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哲学思想转变的重要分水岭。
被贬黄州后,苏轼一步步反思自己、否定自己、革新自己,思想逐步走向成熟。
这一时期,苏轼关注的更多的是人的心灵解脱的问题,并借艺术创作来超越现实生活,提升了人生境界,实现了人生境界与艺术境界的高度统一。
在苦难而又短暂的人生中获取幸福,是中国古代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苏轼的人生哲学兼容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独特而又超然,使他的生命人格和文化人格成为后世敬慕和效法的对象。
关键词:人生哲学 苏轼 心灵解脱 超然宋代是诗人主体意识高扬的时代。
苏轼作为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在平凡中从容淡定地自立着卓然的人格,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气息,让后世不少人觉得他更是一个深刻的哲学家。
在苏轼的哲学世界里,心性哲学的最高层面可以用“情”来概括。
这种情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因为它不仅包含了儒家入世的愉悦情感,具有一种超脱的自然情怀。
而在人生哲学上,苏轼更加关注两个问题,一是作为个体的人最终走向死亡,这是一种必然的悲剧性。
二是一种永恒的忧患意识,这也是普遍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
面对必然走向悲剧的人生,苏轼也提出了如何获得幸福快乐的方法,那就是要学会超然自适。
只有学会了超然,才能解脱物质与精神的束缚,才能突破各种客观因素带来的压抑,从而让悲剧的人生趋于圆满。
从苏轼诉说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的作品以及后世史书对苏轼生平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人生态度上的超然,这就是苏轼获得解脱后的旷达。
一、苏轼的思想历程变化苏轼自幼聪慧,但他后来的文学成就与其自幼所受到的熏陶是密不可分的。
苏轼出生于书香世家,与他的父亲苏洵以及兄弟苏辙并称为“三苏”,居“唐宋八大家”之中,苏轼的祖父苏序、伯父苏澹和苏涣同样都是当时著名的文人。
人生得意须尽欢——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论苏轼的宇宙和时空意识
人生得意须尽欢——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论苏轼的宇宙和时空意识人生得意须尽欢——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论苏轼的宇宙和时空意识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才子,他的诗文流传千古,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思考。
其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誉为他一生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
这首词表达了人生短促,故事多情的主题,同时也包含了苏轼对宇宙和时空的深刻认识。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第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便展示了苏轼超越凡人的思维。
这句话中的月亮被赋予了生命,仿佛有了意识,可以回答人的问题。
苏轼用“把酒问青天”这样直接的方式,展示了他面对人生的短暂和不确定时的豁达情怀。
他懂得人生的无常,尽情享受当下的美好,同时也深知自己无力左右宇宙的变化。
他借助自然景象来讲述生命的悲欢离合,以此抒发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在词的副标题中,苏轼写道:“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这句话展现出苏轼对时空的感知,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生命跨越时空的价值观。
江南的莲花是他流连忘返的地方,“莲叶何田田”更是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担忧。
莲花盘旋于浮萍之上,犹如人生在时间长河之中,独自面对岁月的流逝和生死的轮回。
他在这句中可以感受到时间的飞快流逝,而自己却难脱生死轮回。
这种对时空感知的深刻思考使苏轼的诗歌更有厚度和哲学意义。
苏轼的词中还有一处关于宇宙的描写:“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句词被很多人引用,从而表达出苏轼关于宇宙的思考。
他将大自然的景象与人类的命运相比,从而体现了人生不可抗拒的宿命。
白日降临,山隐退,天空暗淡,人类也会走向衰老,最终将命归于尽。
黄河入海,永不停息,宛如生命之流的无尽轮回。
这种对宇宙的描绘,展示了苏轼对人类存在的感知,以及他对大自然变化的无奈和敬畏之情。
总结起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描绘了苏轼对宇宙和时空意识的深刻把握。
他以超越凡人的思维方式,表达了人生短促和时光流逝的豁达情怀;他对生命跨越时空的价值进行了思考,表达了对生死轮回的担忧;同时,他通过景物描绘宇宙的变化,强调了人类在宇宙间的微不足道。
苏轼诗词及人生智慧
苏轼诗词及人生智慧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作品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具有深刻的人生智慧和哲理。
以下是一些苏轼的诗词及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
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通过描绘明月和酒来表达苏轼对人生
短暂和无常的感慨。
他表达了在有限的人生中追求无限的精神自由和超越的愿望。
2.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表现了苏轼豪放、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
对壮志未酬、英雄无路的感慨。
他通过描绘狩猎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3. 《赤壁赋》:这篇赋文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它表达了苏轼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苏轼认为人生是短暂的,但宇宙是永恒的,我们应该摆脱尘世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正的自我。
4.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表现了苏轼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豁
达的心态。
他通过描绘雨中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态度。
苏轼的人生智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苏轼在困境中仍然保持着豁达、乐观的心态,他认为人生短暂,应该珍惜当下,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正的自我。
2. 追求超越的精神自由:苏轼强调在有限的人生中追求无限的精神自由和超越的愿望,他通过诗词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3. 对社会的关怀和责任感:苏轼不仅关注个人的人生,也关注社会的命运和人类的未来。
他通过诗词表达了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关怀。
4. 坚持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苏轼在文学、艺术和社会问题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他不随波逐流,坚持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苏轼词的生命意识
苏轼词的生命意识一、苏轼对矛盾人生的现实超越苏轼是中国古代才能全面的一位文学巨匠,他为人坦淡,直言敢谏。
苏轼的这种无所畏惧,在朋党之争激烈,弹射之风盛行的北宋,实是一道绚目的亮光。
但率真的性格注定了他荆棘丛生的人生旅途。
就仕途而言,苏轼是一个悲剧人物。
苏轼辗转于入世与出世之间,他一生受到过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
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谪至黄州,一住四年;一次是59岁时被贬至惠州再到儋州,直至65岁才遇赦北归。
面对坎坷的人生,生性乐观的他始终以一种全新的态度来对待。
所以他的词始终贯穿着对人生的感悟、思考与咏叹。
处于不惑之年的他曾豪言道:“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好一个“会”字,尽显他收复边关,建功立业的决心和自信!长期的贬谪生涯使苏轼身心受到了迫害。
他曾有过很长的农田耕种生活,这种生活既不同于一般道家的归隐田园式,也不同于儒家落魄潦倒时不得已而为之的局促人生,而是苏轼安时处顺、任其自然的人生经历。
他没有因现实的无奈而沉溺,而是将自己的实践活动建立在一种新的视角上,将其作为发展自我的外在契机,在思想和实践中表现出鲜明的超越色彩。
元丰五年,苏轼被贬黄州,以迁客的身份寄居,处于监管之下。
所作之词无悲也少苦,反而充满了憧憬和对自由的渴望。
我们可分析一下他此时所作的两首词《定风波》和《临江仙》: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反复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吾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正是缘于对困境的体验才有了苏轼的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
他不同于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不遇明主的愤慨,也不同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归隐。
苏轼走出了怨艾,把灵魂放纵于自然,走入心灵的宁静、淡泊。
由《赤壁赋》看苏轼人生的三重境界
由《赤壁赋》看苏轼人生的三重境界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而深得儒、释、道思想精髓的苏轼,在其《赤壁赋》中,充分体现了他人生的三重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壬戌之秋,七月月明之夜,苏轼与好友一同泛舟赤壁(黄州赤鼻矶)。
惠风和畅,波平如镜,皓月当空,水光潋滟,烟波浩渺,在这一片无边的秋江月色之中,作者的欣愉、舒畅之情完全无法自已,所以他们一面饮酒诵歌,一面驰骋于无穷的想象之境。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任小船飘荡在江上,如乘风而飞,不知所终;随游人飘飘欲举,脱离人世,登临仙境。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巧凑在一起,作者完全忘却了俗事的烦恼,无牵无碍,沉浸在这江天一色、风月无边的畅游之境中,或饮酒,或赋诗,或歌咏。
这时的山水了无机心,不掺一丝杂念。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世间万物就是这么简单明了、玲珑剔透,山就是山,水就是水。
江山月色就是如此美丽,怡情悦性。
江月之下,游人理当畅享这良辰美景。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然而,当人的心情到达至高点往往会急转直下,所谓“乐极生悲,喜极而泣”。
接下来“饮酒乐甚,扣舷而歌”,歌咏和洞箫的相和之声禁不住使游人的感情由乐转入了悲。
悲究竟从何而来呢?还是从一川风月说起。
这里是作者假想中的赤壁,望着同样“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的永恒的大自然的美景自然会联想到历史上(三国)何人曾在此。
“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曹操是历史上声威赫赫、既具武功又有文治的一代英雄。
而今谁人在此?迁谪之人和“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的等闲之辈。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当年那不可一世的曹阿瞒已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中,何况吾辈没有任何功名、孑然一身之人呢?幸与不幸,知遇于时与穷途末路在历史长河的比较中,无不突显出游人的悲苦和怨艾之情。
光照文坛千古不朽——读《前赤壁赋》看苏轼的宇宙人生见解
光照文坛千古不朽——读《前赤壁赋》看苏轼的宇宙人生见解光照文坛千古不朽——读《前赤壁赋》看苏轼的宇宙人生见解苏轼一生写了大量散文,有议论文,主要是政论和史论。
《教战守策》就是苏轼早期的一篇政论文。
还有记叙文如《石钟山记》,在很大程度上有应用文的性质,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创作。
还有一类是抒情文,代表作是两篇《赤壁赋》。
这是真正带有自觉创作意识的文学性散文,具有很大的文学魅力,足以光照文坛,千古不朽。
苏轼的诗、词都负有盛名,但是用力最多的还是散文创作。
他那些具有独特艺术性的散文,在欧阳修之后,为宋代散文开辟了新的天地,代表了北宋古文运动最高的成就,使苏轼列名为“唐宋八大家”。
元丰5年(1082)七月十六、十月十五苏轼两次泛游黄州赤壁,感而有作,写下了两篇《赤壁赋》,集中表达了他当时的思想和感情。
为了区别第二篇《赤壁赋》,后人一般称前一篇为《前赤壁赋》。
这是一篇文赋,虽写的是游赤壁的事情,却并不是一篇山水游记。
以作者游赤壁时的感情变化(乐—悲—乐)为线索,先写乐,后写悲,再写乐,借人生须臾、业绩易逝的吊古而抒发自己不重得失、宽和处世的襟怀。
通篇基调雄浑豁达、苍凉沉郁,但也含有悲观消极的思想因素。
全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壬戌之秋——羽化而登仙。
”写作者因泛舟江上而生乐,产生欢乐的情绪。
第二段(第2、3自然段)写作者因客吹洞箫而生悲,产生了悲伤的情绪。
第三段(第4、5自然段)写作者因精神得到解脱,而复喜,重新快乐。
主要写主、客关于人生、宇宙态度的讨论。
纵观全篇,从写景角度,从月出写到月落,使全文写得浑然一体。
从抒情角度,从“饮酒乐甚”写到“托遗响于悲风”,再写到“客喜而笑”。
人物的感情,经历了乐、悲、喜这样三个阶段和两次转变。
第2段写悲,是对第1段乐的否定;第3段写喜,又是对第2段悲的否定。
经过这样否定之否定,人物精神终于得到升华,内心矛盾也得到了解决。
这篇文章从思想内容方面来说,反映了苏轼出任黄州贬谪时期复杂的世界观。
从苏轼词看其生命意识
2
地 任职 ,又 经历 了丧子 之痛 。
铜 仁 学 院学 报
2 0 1 4年
这 首词 写于 治平元 年 ( 1 0 6 4 ) 。词 的上 阕描写 了 唐 玄 宗 的淫 乱 奢侈 ,下 阕写 了 战乱 后 华清 宫 的物 是 人非。 “ 玉 甓琼 梁 ” “ 独 留烟树 苍苍 ” ,苏轼借 古讽 今 , 通 过 叙 写历 史 人物 的前 后变 化 ,讽 刺和 批 判 了 当朝 者 奢 华 淫逸 、不 思进 取 的现 状 。通 过借 古 讽 今 ,苏
嘉 祜元 年 ( 1 0 5 6 ) ,在 其父 苏洵 的带领 下 ,苏轼
和 弟 弟苏辙 首 次别川 I 入京 ,参加 进士考 试 。考试 中, 苏 轼 的策论 《 刑 赏忠 厚之 至 论 》受 到 当 时主 考 官 欧
生命意识,简单来说就是个人对 自身存在意义 的探索和思考 。而苏轼 的生命意识 ,就是其在外部
功 用 中努 力实 现 自己的社 会 价值 无 果 后 回 归 内心 的
阳修 的青 睐 ,进 而一 举成 名 。嘉祜六 年 ( 1 0 6 1 ) ,苏 轼 应 制 科考 试 入 第三 等 ,被 朝 廷任 命 为 大理 评 事 、
签 书凤 翔府 判 官 。治 平二 年 ( 1 0 6 5 ) ,苏轼 为父 守孝 期 满还 朝 ,妻 王弗不 幸去 世 ,又恰遇 王 安石变 法 。 因反 对 新法 中 的某些 激 进措 施 ,神 宗熙 宁 四年
精 神 价 值 , 以及 其 对待 人 生 挫折 和 生 命 本体 的理 性 态 度 和 特有 方 式 。在其 词 作 中,他 更 是 通过 自己的 生命 历 程 与体 验 ,对人 生 问题 的把 握 和 追求 进 行 了
全 面 、 系统和 具体 的展 现 、回答 与 阐释 。 本 文主 要 以邹 同庆 、王 宗 堂所 著 的 《 苏轼 词 编 年校 注 》 中二 百九 十 二 首编 年 词 为文 本 ,透析 苏 轼
《苏轼的诗歌艺术与人生观探析》
苏轼的诗歌艺术与人生观探析引言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美食家。
他以其卓越的诗歌才华而广为人知,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苏轼的诗歌艺术与人生观进行深入探析。
一、苏轼的诗歌艺术特点1.自由洒脱:苏轼的诗歌表达自由奔放,不受拘束。
他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思想风格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作。
2.婉约秀丽:虽然自由奔放,但苏轼的诗作中也常带有婉约秀丽之气。
他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给予读者美感享受。
3.紧密结合时代背景:苏轼是活动在北宋时期的文化名流,他的诗作往往融入了当时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元素,具有鲜明时代特色。
二、苏轼的人生观1.乐观豁达:苏轼经历了一系列的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他相信人生是多变的,要学会适应变化并积极面对。
2.同情悲悯:苏轼关心社会民生,并对贫富不均、战乱等问题表达同情之情。
他在诗歌中发出呼吁社会和谐、互助友爱的声音。
3.对自然的热爱:苏轼深爱自然世界,他以诗歌表达了对大自然这个壮美的舞台的热爱。
他通过形容自然景色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苏轼诗歌艺术与人生观的影响1.文学影响: 苏轼以其卓越的诗文才华,为后世文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他对后代作家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2.价值观影响: 苏轼崇尚自由、同情和个性,在价值观上提出了一种新风格,并对后世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影响。
结论苏轼的诗歌艺术和人生观是他独特才华和独到思想的结晶,对于中国文化史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自由洒脱、婉约秀丽的诗作以及乐观豁达、同情悲悯的人生观使其成为后世文学家借鉴与学习的典范。
苏东坡的人生哲学与价值观研究
苏东坡的人生哲学与价值观研究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
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也是一位深具思想的哲学家。
苏东坡的人生哲学与价值观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对苏东坡的人生哲学与价值观进行研究,探讨其对个人、社会和人类发展的启示。
一、自我价值与人生追求苏东坡的人生哲学核心是对自我价值的探索和对人生目标的追求。
他认为,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才华和价值,应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奋斗。
他坚持以自己的才能为依托,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苏东坡具有极高的自我意识和自信,他用独立自主的思考和行动去塑造自己的人生,不受他人评价和社会观念的束缚。
二、知行合一与实践主义苏东坡主张知行合一,即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文学创作中,苏东坡坚持“以事论志”的原则,将个人的思想和观点融入到作品中,使其更具有真实性和感染力。
苏东坡注重实践的同时,也注重思考和反思,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三、坚守正义与慎独守真苏东坡非常注重正义和诚实,他对待政治和社会问题始终秉持公正的态度。
他主张要有“天下为公”的胸怀,追求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苏东坡还强调个人的内心追求和精神境界,他主张慎独守真,坚守真理、正直和操守,以求达到个人的清高和境界。
四、乐观向上与豁达胸怀苏东坡积极向上,对人生充满了乐观的态度。
他在遭遇挫折和困境时,不气馁不放弃,坚持希望与积极的心态。
苏东坡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他的这种豁达胸怀成为人们学习和追求的榜样,鼓舞着后人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
五、人文精神与艺术追求苏东坡崇尚人文精神和艺术追求。
他在文学创作和文化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张以情感表达和人文关怀来塑造作品的魅力。
苏东坡的文学才华和艺术追求不仅在当时影响深远,也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人文精神和艺术追求带给人们启示,使他们更加关注人性和内心世界的感悟。
《苏轼诗的人生哲学思考》
《苏轼诗的人生哲学思考》1. 引言1.1 概述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杰出文学家、政治家和书画家。
他以其丰富多样的诗歌作品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人之一。
苏轼的诗作不仅在艺术上具有高度的价值,更展现了其深邃的人生哲学思考。
本文将围绕苏轼诗的人生哲学思考展开探讨。
首先,我们将介绍苏轼的人生经历与诗歌创作背景,深入了解他作为一个人和一个文化名人的背景和环境。
随后,在"3. 苏轼诗中的人生哲学思考一: 忧患意识与超越世俗情感"部分,我们会分析苏轼在动荡时局和个人遭遇困境中所展现出来的心态调整和对情感及人性升华的追求。
在"4. 苏轼诗中的人生哲学思考二: 自然观察与对安乐之道追求"部分,我们会探讨苏轼对自然万物的观察与抒发,并阐述他追求内心宁静和精神舒适的道路。
我们还会反思尘世间名利与虚荣之险对人生所带来的影响。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评价苏轼诗作的价值,并探讨苏轼诗对当代人生哲学的启示。
同时,笔者也会分享个人对于苏轼诗作的思考与感悟。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成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论述:2. 苏轼的人生经历与诗歌创作背景:该部分将介绍苏轼的生平简介,包括他的家族背景、早年学习经历以及政治生涯。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苏轼与宋朝政治环境的关系及其对他诗歌创作之道的影响因素。
3. 苏轼诗中的人生哲学思考一: 忧患意识与超越世俗情感:在这个部分中,我们将详细阐述苏轼在时局动荡时期对社会现实、国家命运以及自身处境所做出的深刻理解和反思。
同时,我们还会探讨他如何调整自己在个人遭遇困境时的心态,并追求情感和人性的升华。
4. 苏轼诗中的人生哲学思考二: 自然观察与对安乐之道追求:在这部分,我们将重点探讨苏轼对自然万物的观察与抒发。
我们会深入了解他如何通过倾听自然声音以及细致观察自然景象来获得心灵宁静和精神舒适。
同时,我们也将反思尘世间名利与虚荣之风险带给人们的启示。
苏轼的人生哲学
苏轼的人生哲学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家,他有着独特的人生哲学,他以独特的视角看待宇宙万物以及人生,尤其是他不服从于官僚机构,把自由与独立置于首位,这也成为他的人生哲学的核心思想。
苏轼崇尚“病中取乐”,即无论身处困境中,也要以乐观的心态继续奋斗。
他曾经说过“受限制,总会推动一个人更加强大”,意思就是认为,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困难,不过如果我们积极的去面对,必然会得到收获,从而变得更加强大。
苏轼认为,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就要勇敢的发挥自己的能力,而不是被政治的机构或者社会的压力所左右。
他曾说过:“只有勇敢的实现自己的梦想,才是一个人真正的成功”。
这句话说明,要想在人生中取得成功,应该勇敢的把握自己的梦想,不要被他人的评价影响。
此外,苏轼还强调了时间珍贵的重要性,他曾说“客观上的东西在一瞬间就会消失,如果不去珍惜的话,那它就永远消失在人群中”。
这句话说明,时间是珍贵的,如果我们想要取得成功,就要珍惜时间,把握住每一个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苏轼作品的宇宙人生意识□新化县科头乡中心学校罗筱冰【摘要】苏轼是我国北宋以来杰出的文学家。
他一生坎坷,仍保持豪迈旷达的心态;宦海沉浮,仍对社会怀抱一腔热情。
是矛盾的人生和对儒释道思想的融通以及对审美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形成了他充盈着淡泊、通达、恒永的宇宙、人生观意识,并成就了他遗世独立的人格力量和作品。
【关键词】苏轼文学作品宇宙人生意识形成融通彰显笔者与苏轼生活的年代相隔九百年左右,但少年时代起就拜读这位古代文学巨匠的诗词散文书法。
解读他超脱人生忧患的物我浑然;欣赏他在苦难中体验生命价值的深沉;甚至效颦他那凡人难以步趋的潇洒和从容;服膺他由高贵品性和苦难人生历程锻炼出的宁静和澄明;更钦敬他饱经忧患仍对人生与社会保持热情的豪迈与旷达。
读这位才情卓绝、心境高明的文学巨匠的作品,笔者感受得最多的是,作品中那一个或显或隐、贯穿始终的基调—-持续不断的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一、充满矛盾的人生形成苏轼的宇宙、人生意识(一)、入世与出世的矛盾苏轼早在26岁时即踏上仕途,长时间在宦海浮沉,反复地面临着人生抉择,尤其是在感到失落以及在政治上受挫,遭致贬窜之时。
儒家入世思想本是他的“主心骨”,早年“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豪言壮语,最能代表他对事功的向往和追求。
然而日久而事功无多,便渐渐倾向恬退:“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南乡子·自述》);“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新。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行香子·清夜无尘》)。
在经历了宦海浮沉之后,词人更体悟到仕途的曲折与险恶:“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
”其退隐的内在要求自然格外强烈。
而一旦被朝廷“放归”却又想到功业未建不由慷慨悲歌起来:“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
”可见词人仍在出入之间徘徊。
在词人看来,解决这一矛盾最好的办法是功成身退:“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
( 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苏轼是一个富于浪漫气质和自由个性的人物。
一方面,他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抱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地参预国家的政治活动与文化建设,另一方面,他比当代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地体会到强大的社会政治组织与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抑,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但不是冲突与反抗),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
他的文学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洒脱无羁与无可奈何,随缘自适与失意彷徨,深刻地反映了知识分子在封建专制愈益强化时代的内心苦闷。
①苏轼尽管怀抱着“致君尧舜”的理想,但现实却难尽如人意:烦冗的宦务与频繁的调动使他身不由己:“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人生底事,往来如梭”。
他的飘泊感、沦落感、厌倦感也油然而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七律·和子由渑池怀旧》);“生人到处萍飘泊”;“天涯同是伤沦落”。
乌台诗案,黄州及岭海两度流贬,都曾使词人的理想破碎,“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迭”。
词句饱含曲折和难言的苦衷!他忽而迷惘:“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忽而自嘲:“三入承明,四至九卿,问书生、何辱何荣”;忽而负屈:“问公何事,不语书空”;忽而沉痛:“珠泪溅,丹衷碎”;这些都是由仕途的升沉不定所引发的。
苏轼从现实出发,走向理想的步履为什么那样艰难?一是朝廷党争的存在,各派彼此掣肘,互相攻讦,争斗不休,使他难以大展经纶。
二是北宋王朝国力的贫弱,再加上国策的保守,决定了统治者不可能有大的作为。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儿孙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苏轼之忧愤因之而发可知;“道大难容,才高见嫉”(薛瑞生语)的苏轼的命运不问可知。
那么,如何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种种矛盾?苏轼的做法大致是:淡化功名意识;守着“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的随机应变的人生哲学;抱定“乐天知命”的处世态度和“物我皆恒”的宇宙观。
二、儒释道思想融入苏轼的宇宙、人生意识苏轼生活在北宋时期,在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中如鱼得水。
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哲学的基础,在多次被贬为地方官时,常出入于寺院交往于高僧,因受释、道思想的影响,他不只一次浩叹“人生如梦”(《念奴娇·赤壁怀古》)“笑劳生一梦”(《醉蓬莱》)、“万事到头都是梦”(《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但他并不遁入空门归隐林泉,而是在忧患来袭时,以佛、道思想来消解自己的痛苦,以超然的忧患思想积极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去。
苏轼散文《前赤壁赋》,写怨客吹箫吊古,以“江月”为一连串怀古情结为发端;由稀星明月引出孟德其人,由滔滔江水怀想千里舳舻……然岁月流转,世易时移,江月犹在,山川易主,这一切,令兴衰之叹、伤怀之感愈加耐人寻思。
在这无穷之江水,消长之月光面前,转瞬即逝的何止是人的生命?对于怨客,江之无穷,月之如故引出了须臾人生的感叹;对于苏轼,水之不复,月之盈虚却启示了变与不变的哲理——物我皆恒,何羡长江!明月山间意不尽,清风江上韵无穷!何不共适造物之藏?何不“领取而今现在”?想他苏轼尘世一生,经历了百态人情,之所以异于屈原之郁愤难遣,应是得益于他对自然与人生的哲人似的思考。
而这种思考又使他的文章诗词闪现出一种非凡的人生哲理光彩。
读罢《离骚》,我们可以看到屈子香兰芳桂的高洁品行,想见国君亲佞远贤的昏庸,而苏轼文章则展示了一种跳出苦闷走入旷达的超脱。
从慨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观到看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达观并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一种达观的诠释:“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不难看出,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出的宇宙、人生意识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
他年少时读《庄子》,就曾说过:“吾昔有见于中,口为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他觉得《庄子》所讲的道理,是自己心中一向所想的:“人生一世,如屈伸肘。
何者为贫?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我生百事也常随缘”所以,当客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知不可乎骤得”而生悲时,苏轼却以一种超然乐观、旷达洒脱的胸怀和气度,在难以忍受的苦难环境中自得其乐:“自其不变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在这里,苏轼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不绝对化的看问题,而是注意到了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取消了事物间的差别和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模糊了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改变了事物的参照系,把自然万物和历史、人生放到一个更大的参照系当中去考察,随着参照系的无限扩大,具体事物的价值和意义就无限缩小,以至可以忽略不计,于是万事万物就平等了,就没有区别了,而悲剧意识的根源就在于人们认为事物是有差别的。
因此,在苏轼那里,悲剧意识就得到了有效的化解,于“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当中享受“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从“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还可看出天人合一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合一,都会无穷无尽。
因为,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暂的,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人原本又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生死与昼夜的变化是自然的规律,生是人存在的一种形式,死是人存在的另一种形式,“物与我皆无尽也”。
这种物我一致、天人合一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对生活的热爱。
大自然是个无穷的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
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大自然之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
苏轼拿起了从《庄子》中获得的思想武器捍卫自己的心灵,保持乐观的情绪,应对人生的坎坷,是道家思想使他在人生的疾风暴雨面前自我调适,超然旷达而不封闭、自虐,怨天尤人。
《赤壁赋》中主人对客人的劝慰正是苏轼用老庄思想与厄运抗争的表现。
必须看到的是,这不是消极地化解,不是逃避现实的聪明的借口,更不是精神胜利法,而是以诗情为哲理,实现对人生的审美超越。
这种超越把人从现实局促的功利之心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成败,而是有更开阔的胸怀和更深邃的眼光。
这样一来,人就会变得既努力做好现实中的每一件事,又不局限于这件事的具体意义,而是对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进行审美体验,这就是执著而又超越现实、现实而又审美的人格。
苏轼在文艺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就与这种执著而又超越现实、现实而又审美的人格相表里。
笔者以为,苏轼作品中最值得关注的,还是那些富有积极思想意义的部分。
表现为对现实人生的热爱。
这在前期的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表现得十分充分。
即使苏轼身处逆境,我们仍能看到他积极进取的态度和乐观向上的精神:“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白发一如青丝,时光匆匆不减英雄本色,一扫李白那“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愁绪,而这正是他“物我皆无尽”的人生至味和宇宙观。
苏轼还有更多的作品写对自然和人生的品味,尤其是像“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的潇洒;“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鹧鸪天·殷勤昨夜》)的欣慰,在逆境中仍能品出生活的甘美—-“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浣溪沙·麻叶层层》)等等,同样显示了他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元丰五年(1082)的一个秋夜,被贬于黄州的苏轼与几位客人泛舟长江,对月痛饮,归而作《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毂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诗人由长江的浩浩荡荡而无穷,不由联想到人生的匆匆忙忙而有尽。
长江无拘无碍,奔流万里,人生多灾多难,举步维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临江仙·一别都门…》)。
佛家有言:万念皆从心起。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是苏轼从仕途风波和眼前大江得到的人生感悟。
奔波竞逐在纷纷扰扰的名利场是非地中的众生,要获得这种哲理体悟已非易事,要真正做到更是谈何容易!其实,宇宙与人生,这是一个沉重的带有根本性的课题。
“阆苑先生须自责,蟠桃动是千秋。
不知人世苦厌求。
东皇不拘束,肯为使君留。
”(《临江仙·风水洞作》)。
苏轼在带有神话色彩的奇想中触及了宇宙无穷与人生短暂的深刻矛盾。
有见于此,他对于日居月诸、时不我待异常敏感:“又得浮生一日凉”、“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黄州寒食诗》)、“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这种对于人生短促的慨叹,与其惜花伤春之词同样表现出对生命本体的忧思。
但苏轼并非一味浩叹,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儒家的这一立身处世的原则毕竟是苏轼的人生信念,何况他本是一位怀有拯世济民抱负的磊落志士,苦难和贬逐并没有冷却他心头的热血,他所向往的毕竟是积极有为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