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的贬谪心态与作品分析

合集下载

论苏轼贬谪时期的超然境界与诗意人生

论苏轼贬谪时期的超然境界与诗意人生
2 0 1 5 年第1 1 期
青年时代
Y O U T H T I M E S
・文 学 研 究

论 苏轼贬谪 时期 的超然境 界与诗 意人 生
马 琳
河 北 大学 河 北 保定
0 7 1 0 0 0

要 :苏轼 一生数 次遭贬 ,贬谪 生涯非但 没有使 他 一蹶 不振 ,反 而成就 了这 位 旷世英 才。逆境 中的 苏轼更加 的 乐天

的痛哭声中与家 人 诀别 , 凄凉地踏上了前往儋州 的 征途 。 海南 岛对 于长 居大 陆 的苏 轼而 言 ,已没有 了那 种 “ 仿
佛 曾游”的神秘感觉 。视 野所 及 ,只是一片浩渺 的海水 。且 相 比黄州和惠州 ,海南 的生活才是真正 的艰难 。不仅气候 恶 而是充满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苏轼带领全家勤勤恳恳的过 劣 , “ 食物人烟 ,萧条之甚 ” ( 苏轼 《 与张逢书 》 )。加上 起 了农 家的 日子 ,并获得 了大 丰收 。趁着农 闲,苏轼在 自己 与当地人语言不通 ,习俗 迥异 ,似乎什么活动都无法 开展。 的 园 中建 成 了一座 农舍 ,在 正厅 的 四壁 画满 雪景 ,命 名 为 生 活 困顿 ,物质 匮乏 ,苏轼 依 然不改 其超 然风 度 ,饱经忧 “ 雪堂 ”。雪堂落成后 ,苏轼大半 时间都 留在东坡 ,白天耕 患 ,他早 已是精神世界 的富翁 :既与世俗难以相容 ,如今 回 耘劳作 ,晚上读 书著述 。累了就饮 上几 口小酒 ,酣睡一觉 , 到这 天的尽 头 ,当恢复 自然本性 ,任运而行 ,他用心体 味着 尽情享受着官居 时不 能拥有 的 自在 与闲逸。 流 淌在 纯朴 乡间 的深厚情 味 ,变成 了一个植根于大地 ,植根 离 开黄 州后 ,苏轼在不到一年 的时间 内连续破格升级 , 于人 民的人 ,在 《 被酒独行 ,遍至 子云 、威 、徽 、先觉 四黎 但很快又深 陷党 争漩 涡 。一场新 的政治 风暴 再次把苏轼推到 之舍 ,三首 》其 二里 ,他发 出了这样 的感慨 : “ 莫作天涯万 风 口浪尖 。元柘 九年 ,哲宗改年号为 “ 绍圣 ” ,意为继承神 里意 ,溪边 自有 舞雩风” 。苏轼 同黎 民们 常来常往 ,大人小 宗朝的施政方针 ,变法派大 臣重 回朝堂 ,开 始了对元韦 占 党人 孩都和他 亲密无 间 ,这让苏轼倍感轻松 欢愉 ,再没有 了浪迹 的疯狂打击 ,苏轼兄弟首 当其冲 。朝廷对苏轼一 贬再 贬 ,经 天涯 ,万里 为客 的孤苦之感 ,淳朴 的民风浸 润了他的心 田, 过近万里的长途跋涉 ,苏轼抵达惠州 ( 今广东惠 阳 ) 贬所 。 即使在这荒 蛮的海岛 ,也 同样可 以像 曾点在舞 雩台那 般惬意 惠州 在 当时属 蛮荒 瘴疠 之地 ,是个 令人谈 虎色 变 的地 地乘风纳凉 ,抛却 了功名利禄 的牵绊和一 己私愁 ,天涯万里 方,却令苏轼有 “ 仿佛曾游”之感 ,苏轼四处悠游 ,在山水 也无法限制心境的容量 ,那吹在脸上咸涩的海风 ,磨砺 出了更 当中释放心怀 ,且看他的 《四月十一 E l 初食荔枝 》: 为坚韧的曳杖之声 ,激励着他在人生的风雨中勇敢地前行。 南 村诸杨北村卢 ,自华青 叶东不枯 。 从黄州到儋州 ,这一路走来 ,苏轼 尝尽世 态炎凉 ,他收 垂 黄缀紫烟雨里 ,特与荔子为先驱 。 起 锋芒 ,成为一个不怨天尤人 的齐安 民;放弃 了对仕途功 名 海 山仙 人绛罗襦 ,红纱 中单 白玉肤 。 的追求 ,处境 的变化早 已不再 能够激起他心灵 的波澜 。他 用 不须更 待妃 子笑 ,风骨 自是倾城姝 。 他坎坷 丰富的经历诠释 了生活 的强者在逆境 当中砥砺不懈 的 不知 天公有 意无 ,遣此尤物生南隅 。 超然风度 :人 ,要在大地 之上 诗意地栖居。 云 山得伴松桧 老 ,霜雪 白困擅梨粗 。 先生洗盏酌桂醑 ,冰盘荐 此赦虬珠 。 参 考 文献 : 似开江鳐斫玉柱 ,更 洗河 豚烹腹腴 。 [ 1 】 朱靖华 . 苏轼论 [ M】 . 北京 : 京华 出版社, 1 9 9 7 . 我生涉世本为 口 ,一 官久 矣轻 莼鲈。 【 2 】 王水照 , 朱 刚. 苏轼评传 [ M】 . 南京: 南京大学 出版社 , 2 0 1 1 . 人间何者非梦幻 ,南来万里真 良图。 f 3 】 王水照, 崔铭 . 苏轼传 一 一 智者在苦难 中的超越p 哪. 天 津: 天津人民出版

苏轼人生经历对其思想及作品的影响.doc

苏轼人生经历对其思想及作品的影响.doc

苏轼人生经历对其思想及作品的影响【摘要】苏轼作为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

苏轼的诗文作品涉及不同的领域,并透露出深厚的精神内涵与文化底蕴,极具艺术感染力与生命力。

一般而言,苏轼创作的作品与其人格魅力和内在情感具有紧密的联系,能够将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人生阅历进行真实反映,对后世的诗文创作具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本文就对苏轼人生经历对其思想及作品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苏轼;人生经历;思想;作品;影响苏轼生活在北宋时期,其创造的诗文能够对当时的社会生活进行真实反映,并将自身的人生态度以及心态进行生动体现[1]。

苏轼有着坎坷的人生经历,其一生有着对亲情、友情、爱情、生死和自然的体验,经历了人事的悲观离合以及宦海的大起大落,这些体验成就了苏轼的文学创作,是其诗文创作的灵魂。

一、苏轼的人生经历苏轼是苏洵的长子,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作者、文学家、书法家以及诗人。

在苏轼的开蒙阶段,其父亲开始发奋读书,这对苏轼的人生具有重要的影响,为苏轼未及弱冠之年就知晓经史子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苏轼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其二十一岁时进京赶考,并以《刑赏忠厚之至》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青睐与赏识。

此后由于苏母病逝,其不得不回乡丁忧三年,再回朝廷时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内容而遭受排挤与打压,外调到杭州出任通判,后又调往湖州、徐州以及密州等地出任知州。

在公元1079年,苏轼受“乌台诗案”的影响与牵连,经历了一百多天的牢狱之灾,并被贬至黄州成为“团练副使”,待遇和级别极低,难以满足全家温饱[2]。

虽然这次经历使其难以在朝堂中立足,但是却成就了苏轼洒脱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其带领全家开垦黄州东边的荒地,以解决温饱问题,并自号“东坡居士”。

黄州时期是苏轼人生经历中的重要阶段,其在这一使其创作了大量丰富的文学作品,为这段困难的岁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苏轼在1084年被调至汝州,由于路途遥远舟车劳顿,长子苏迈在途中病逝,其悲痛之下请命暂留常州。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作品关系分析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作品关系分析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作品关系分析引言1.1 概述苏轼是我国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和画家,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丰富的人生经历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既充满了浓厚的个人情感,又展现了宽广的社会视野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本文将对苏轼的人生态度与其作品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探究他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及其体现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之间的联系。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对苏轼的生平背景进行介绍,并探讨他所持有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接着,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重点分析苏轼作品的特点,包括他的文学风格、主题选择以及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手法等方面。

然后,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详细剖析苏轼作品中反映个人态度和情感体验方面的内容,并探讨这些作品如何塑造和表达了他自己独特的人生态度。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我们将对前面的分析进行总结,并评估苏轼作品对于他人生态度的影响力,以及在文学艺术和现代社会中所带来的启示。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苏轼人生态度与作品之间关系进行全面系统地剖析,深入揭示其作品背后蕴含的丰富内涵和人生哲理。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作品背后的深意,并从中汲取启发和教训。

此外,本文还旨在探讨苏轼作为一个杰出文艺家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的影响,并思考他的人生态度与现代社会之间的相关性。

通过研究苏轼这一历史人物,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并为当代社会提供借鉴和反思。

2. 苏轼的人生态度:2.1 生平背景: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

他出身于一个世代文化传统且地位显赫的家族,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然而,他也经历了不少困境和挫折,如领导政治改革的新党失败以及被贬谪多次等。

2.2 人生观与价值观:苏轼倡导达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他崇尚自由奔放、开放豁达的精神,主张积极面对人生中遭遇的困难和挫折,以乐观积极的心态迎接一切变故。

他认为人生短暂,应珍惜每一天,并通过充实自己来获得内心真正的富足和满足感。

苏轼贬谪心态面面观

苏轼贬谪心态面面观

苏轼贬谪心态面面观摘要:黄州、惠州、儋州的贬谪生涯是苏轼人生政治之低谷,却为其思想性格之高境、文学成就之颠峰。

考察苏轼贬谪经历,可以将其心态概括为三个方面:(一)幽独孤高又坦然超旷;(二)皈依释道却执着现世;(三)历尽磨难而了悟人生。

苏轼的影响是深远的,后代士人从苏轼精神世界中汲取营养,滋润着苦涩的人生。

关键词:苏轼;贬谪:心态苏轼万里投荒,九死一生,归至金山,作《自题金山画像》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卷四十八P2641他将一生贬谪生涯视为功业,其中不乏自嘲意味,却道准了贬谪生涯在他一生中的位置。

漂泊万里而眼界开阔,历尽忧患却境界升华,对尘世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感悟。

黄州、惠州、儋州为其人生政治之低谷,却为其思想性格之高境、文学成就之颠峰。

因此,研究苏轼的贬谪心态,无疑是把握住了他生命律动之脉的。

一、幽独孤高又坦然超旷中国古代有贬谪经历的士人不计其数,但心态各有不同,苏轼是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一位。

从“胸中万卷,致君尧舜”(卷一P581,《沁园春·古馆青灯》)的朝廷命官沦为带罪之人,精神之孤独,生计之困窘,身体之衰病,都困扰折磨着东坡。

他的心态首先表现为幽独孤高,困顿牢落:但另一方面又善于排解,坦然超脱。

两方面合而观之,才是一个完整真实的苏东坡。

苏轼贬谪时期,“幽”、“孤”字眼频频出现于其诗词中,传达出他幽独孤高的心态。

他常常自称“幽人”,如“幽人无事不出门”(卷二十P1032,《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幽人掩关卧”(卷二十三P202,《和陶读(山海经)其一》)、“幽人方独夜”(卷三十九2140,《江月五首》)、“孤山之好在,孤客自悲凉。

”(卷一P576,《临江仙·送王缄》)、“江水似知孤客恨,南风为解佳人愠”(卷一P590,《渔家傲·送吉守江郎中》)、“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二P603,《永遇乐·长忆别时》)、“幽”、“孤”二字最能反映其幽独孤高的心态。

苏轼的破体褒贬不一的看法

苏轼的破体褒贬不一的看法

苏轼的破体褒贬不一的看法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哲学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人物。

他的文学才华横溢,能以豪放的笔调写文,也能以淡泊的情感抒怀,因此他的破体褒贬见仁见智。

首先,苏轼的文学成就在破体方面是有目共睹的。

他是北宋文坛上一位杰出的破体诗人,提倡词章新体,与其弟苏辙共同创立了豪放派文学风格,推崇用奔放、自由的语言表达情感。

在他的诗中,常常使用双关语、咏史抒怀等手法,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个性和情感的表达。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剧饮五湖烟雨里,楚腰纤细掌中轻”这样的描述,直接表达了他对美酒和美女的向往。

苏轼的破体诗在文学上独树一帜,也为后来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巧。

然而,苏轼的破体诗也遭到了一些批评。

有人认为他过于追求个性和豪放,导致他的作品显得情绪过于激烈、短暂,缺乏稳定和深度。

他偏爱用流露个性的情感表达,却忽略了文字的磨练和思想的思考。

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世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情感激昂,但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审视。

这种缺乏稳定和深度的特点,被一些传统文人视为不正统,影响了苏轼在文坛上的地位和声誉。

对于苏轼的破体风格,后世文人持不同的观点。

有的文人认为苏轼的破体作品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他能直接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意愿,打破了传统文学中过于拘泥于形式和规范的束缚。

他的诗歌充满了活力和个性,能够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例如《赤壁赋》中的“塞上牛羊空自忙,几人犹蹋细草行”,不仅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也表现出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这种以个人情感为中心的创作方式,被赞誉为豪放派文学风格的代表。

然而,也有一些文人对苏轼的破体风格持负面评价。

他们认为苏轼的创作过于个人化和情感化,缺乏对社会和时代的思考和反思。

苏轼的诗中充斥着狂放的个人情感,但却很少能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或者为时代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贬谪生涯与苏轼的人格精神及其文学创作

贬谪生涯与苏轼的人格精神及其文学创作

贬谪生涯与苏轼的人格精神及其文学创作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学家、文豪、思想家,也是宋朝最具有影响力的文人之一。

苏轼从官宦地位退步到后来被贬谪为士大夫时,他的贬谪生涯是一段十分艰苦的旅程,但也是对他人格精神和文学创作的影响和深远的启发。

苏轼的贬谪生涯开始于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苏元丰。

苏元丰掌管朝政,苏轼惊愕不已,遂坚持政策不变,遭到皇帝不满,最终拒绝投降并被贬谪。

被贬谪到外地,苏轼既悲愤又愤慨:“他人有利,几无苏轼;自
己之利,向已消磨”。

苏轼感伤不已,但他没有失去追求智慧、保护
自己灵性的信念,义无反顾地继续追求智慧,以彰显自己的人格精神。

他思考古今中外,学习优美的文字,将所学习到的思想和文字融会贯通,磨炼自己的文笔,并创作出许多著名的诗文杂文,被誉为宋代文本的奠基者。

苏轼的贬谪生涯不仅激发了他的深厚的文学造诣,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思想意识和人格精神。

他在贬谪期间,明确指出应当超越时代危机,获取真正的自由;他对人性和人生追求一种犀利的理性和情怀,在历史灾难中他将智慧和精神融合在一起,唤醒人们的追求精神;在政治危机中,他以其强烈的政治思想,抒百态的文学天赋,向后世传达了自己的人文主义信念和理想。

总而言之,苏轼的贬谪生涯不仅使他的文学创作更加完美,更催化了他的人格精神的蜕变。

他把自己的精神智慧融入到传世的诗文中,
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他的思想理念潜移默化,影响了后世文人墨客,被世人称为宋代文坛的祖师,他的文学作品被永远传颂,他的人格精神和文学创作将永远值得世人学习和崇拜!。

论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的心路历程

论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的心路历程

论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的心路历程作者:刘巍巍来源:《新课程·中旬》2012年第03期摘要:贬谪黄州对苏轼而言是人生的一次大挫折,是他整个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他文学创作的最高峰,亦是儒、释、佛几种精神力量在他心中纠结得最紧,矛盾冲突最厉害的时期。

他在黄州所创作的作品中记录了他这一时期的心路历程。

通过他的诗、词作品,可以探求到他贬谪黄州时的心路历程,即“理想破灭,顿觉人生如梦”—“积极求索,始知随遇而安”—“回首想来,终识平生功业”。

关键词:苏轼;黄州;儒释道;心路历程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为作了讽刺变法弊端的诗作,以“谤讪朝廷”之罪名,被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四个多月后,苏轼被贬黄州,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一日到达贬所黄州,在黄州待了四年多的时间。

谪居生活中的苏轼理想无法实现,愤懑无从排遣,积极求索之后转向追求自我的发展、超越和心灵的自由。

一、理想破灭,顿觉人生如梦(元丰三年二月——元丰四年)被贬黄州,这一人生经历的大转折给苏轼以沉重的打击,对于平时一直想“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海上,扶病入西州”的苏轼而言,梦想无疑已被现实击得粉碎。

初到黄州,苏轼贫病交加,“疾病连年,人皆相传以为死”,而“诟辱通宵”的狱中生活更使他心灵受到严重的损害。

贬谪黄州是苏轼有生以来政治生涯中所遭受的最沉重的打击,在黄州的第一年(元丰三年)是他思想极端苦闷的一年。

元丰三年苏轼作了《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世人不知贵也》一诗,表达了他怀才不遇,孤独凄苦之情。

此时落寞沉痛的潜意识相随产生,表现在其作品中则是带“梦”字的诗作增多:“世事一场大梦”(《西江月》),“一年如一梦”(《歧亭》之二),“笑劳生一梦”(《醉蓬莱》),“梦中了了醉中醒”(《江城子》),“万事回头都是梦”(《南乡子》),“身外傥来都是梦”(《十拍子》)……苏轼自我感到早生华发,理想破灭,人生如梦的虚幻意识明显加强。

苏 轼被贬黄州如何影响他的文学观

苏 轼被贬黄州如何影响他的文学观

苏轼被贬黄州如何影响他的文学观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其一生波折起伏,而被贬黄州的经历,无疑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

这一遭遇不仅改变了他的生活境遇,更对他的文学观产生了深远且持久的影响。

在被贬黄州之前,苏轼的文学创作已然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独特的风格。

他的诗文充满了豪迈之气,对社会现实有着敏锐的观察和犀利的批判。

然而,黄州之贬,让他的文学观在原有基础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首先,黄州的困苦生活使苏轼更加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

在以往,他或许更多地着眼于外部的社会万象,但被贬之后,现实的困境迫使他向内探寻。

这种转变反映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便是情感的表达更加深沉、细腻。

他开始反思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思考个体在宇宙中的位置。

例如在《赤壁赋》中,他通过对清风明月的描绘,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感慨,抒发了对世事无常、人生短暂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豁达超脱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其次,黄州时期的苏轼在文学创作中更加追求自然与真实。

他不再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和繁复的形式,而是以平实、质朴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

这种自然真实的文风,使他的作品更具感染力和亲和力。

他的诗词仿佛是与读者面对面的交谈,让人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喜怒哀乐。

如《定风波》中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语言简洁明了,却将他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的那份淡定与从容展现得淋漓尽致。

再者,黄州的经历让苏轼对人生的苦难有了全新的认识,这种认识也融入到了他的文学观中。

他不再将苦难视为无法承受之重,而是看作是磨练意志、提升境界的机遇。

在他的作品中,苦难不再仅仅是痛苦的象征,更成为了一种促使他思考、成长的力量。

这种对苦难的独特解读,使他的文学作品具有了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内涵。

此外,苏轼在黄州期间与当地的百姓和自然山水有了更为密切的接触。

这种亲近自然、贴近百姓的生活体验,让他的文学创作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大众。

他描绘的田园风光、民俗风情,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展现了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关注和尊重。

论苏轼贬谪期间的审美心境--以《东坡志林》为考察对象

论苏轼贬谪期间的审美心境--以《东坡志林》为考察对象

论苏轼贬谪期间的审美心境--以《东坡志林》为考察对象刘师健【摘要】As a great cultural man, Su Shi not only created prodigious art achievements, and revealed the unique personality charm. During his relegation, he was no longer limited to the natural landscape of the barrier and poor material life of confusion, but based on love, nothing without happiness, Everything in life become the art and showed vitality in his creation, They witnessed to his emotion and reason, revealed his clear, quiet, peaceful, profound and thorough aesthetic mentality. This adaptive and aesthetic life wisdom converged natural human spirit of Confucius and“easy not different unfettered” art realm of Chuang tzu, and was different from the contemporary Daniel ethics of science, It pointed to the reality of people’s emotional pleasure, become the ancient intellectuals living example.%苏轼既创造了惊人的艺术成就,又彰显了独特的人格魅力,在贬谪期间有着鲜明的以自然为美的审美心境。

浅谈苏轼被贬黄州时的诗词风格【范本模板】

浅谈苏轼被贬黄州时的诗词风格【范本模板】

浅谈苏轼被贬黄州时的诗词风格【摘要】苏轼的诗感情奔放,胸襟洒脱,善于抒发个人感情,并将儒释道的思想融合到他的诗词当中;但是苏轼的仕途却是异常坎坷,屡遭贬谪的,本文从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中分析他的诗词的风格。

【关键词】贬谪诗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成就的代表,在诗、词、散文、画、书等方面获得了显著成就.其诗题材广阔,风格别具一格,善于应用比喻夸张等手法,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豪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虽然苏轼在诗词方面成就非凡,但是仕途却异常坎坷。

嘉佑元年(1056年),二十一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参加礼部的考试,因一篇《刑赏忠厚之之论》获得欧阳修的赏识,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京考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其父病故,服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自此之后,苏轼的坎坷仕途已拉开帷幕。

以下,将从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分析其诗歌的风格变化.元丰二年,(1079年),因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从湖州知州任上被解压进京下狱,侥幸释放后,贬谪黄州。

苏轼被贬黄州后所作的诗文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满庭芳》、《满庭芳》、《满江红。

寄鄂州朱使君寿昌》、《西江月》、《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定风波》、《浣溪沙》等,每首诗分别作于不同时期,抒发了苏轼当时的心态与心境.念奴娇。

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苏 轼的贬谪经历对其诗词风格有何影响

苏 轼的贬谪经历对其诗词风格有何影响

苏轼的贬谪经历对其诗词风格有何影响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其一生跌宕起伏,多次遭遇贬谪。

然而,正是这些贬谪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诗词风格,使其作品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苏轼早年的诗词,风格较为豪迈奔放,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自信。

然而,随着贬谪生涯的开始,他的诗词逐渐发生了变化。

第一次重大贬谪是被贬黄州。

在黄州,苏轼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但他并未消沉。

这一时期,他的诗词中多了一份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

《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在《赤壁赋》中,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抒发了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这种对人生短暂和宇宙无穷的思考,反映出他在困境中的心灵挣扎和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气势恢宏,却又带着对历史兴衰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此时的诗词风格,既有豪迈之气,又蕴含着深沉的人生哲理。

接着,苏轼被贬至惠州。

惠州地处偏远,生活条件更为艰苦。

但他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诗词中多了几分平和与淡然。

他在《食荔枝》中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尽管身处逆境,却能从生活中找到乐趣,这种豁达的心境在诗词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时他的诗词风格,少了之前的激昂,多了一份对生活的坦然接受和对平凡之美的欣赏。

后来,苏轼又被贬到儋州。

儋州在当时是极为荒僻之地,但他依旧不屈不挠。

这一时期,他的诗词充满了对百姓的关怀和对民生的关注。

他的诗词风格更加朴实无华,贴近生活,如《和陶劝农六首》等作品,反映了他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的关心。

总的来说,苏轼的贬谪经历使他的诗词风格不断演变。

从最初的豪迈自信,到中期的深沉思考和平和淡然,再到后期的朴实关怀,每一次的贬谪都为他的创作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情感。

贬谪让苏轼更加贴近生活,了解百姓的疾苦,使他的诗词具有了更深厚的社会内涵。

论苏轼贬谪经历对其谐趣词创作的影响

论苏轼贬谪经历对其谐趣词创作的影响

论苏轼贬谪经历对其谐趣词创作的影响苏轼的谪任经历对于他的词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方面,苏轼借着“苦难”之路,洞悉了人生起伏的多变和境遇变迁的曲折,从而增强了他对生活的感悟,拓展了他的情感世界,有利于他的文学创作。

另外,苏轼的谪任经历还给他的词创作带来了另一种不同的视野,带给了他新的想象空间,丰富了他的词藻,催生了更有智慧的创作,有助于其谐趣兼持的精神理论、经典词类文化的形成。

最后,苏轼的独特经历也营造了一种洞悉古今深化自身情感的独有精神,为其词创作提供了别样的感染力和情趣。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作品特点分析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作品特点分析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作品特点分析一、苏轼的人生态度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以其独特的人生态度和深厚的文学造诣而闻名于世。

1.1 奋发向上苏轼在中年期间曾经历了几次官员地位变动和贬官之窘境,但他从未放弃对人生的追求。

无论身处何种困境,他都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并不断努力奋发向上。

1.2 热爱自由苏轼崇尚自由,在平凡民众中寻找灵感并倾听百姓疾苦。

他以平实朴素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的触动与思考,并直言不讳地批评朝廷的腐败与权贵阶层的虚伪。

1.3 忠诚于理想尽管苏轼多次遭受流放和监禁,但他始终保持对理想信仰和忠诚。

他视文化传统为珍宝,倡导文风复古,致力于推动文学和艺术的发展。

二、苏轼作品的特点分析苏轼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内涵而备受赞誉。

以下是对苏轼作品特点的概括与分析。

2.1 情感充沛苏轼的作品深情款款,情感充沛。

他在写诗时借助自然景物和人物描写来表达内心情感,使其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个人色彩,并能触动读者的内心。

2.2 文笔纯美苏轼的文笔纯美雅致,行云流水。

他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巧妙地运用对仗、比喻、夸张等技巧,使得他的文字充满音韵之美和意境之深远。

2.3 对现实关注苏轼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并通过他的作品进行反思和批评。

他以尖锐而敏感的眼光剖析社会弊病和人类困境,呼吁社会改革和正义。

2.4 歌颂自然在苏轼的作品中,自然常常被赞颂为人类的良师益友。

他以敏锐的观察力描绘自然景物,使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与美好。

2.5 个人情志苏轼作品中充满了个人情志之写。

他在作品中表达自己对生活、爱情、友谊等方面的真切感受,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出他独特的内心世界与个人思想。

结语苏轼一生秉持着积极向上、追求自由和忠诚于理想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不仅体现在他对待个人命运的坚韧和乐观,也体现在他对社会问题和文学艺术的关注和担当。

其作品以其情感充沛、文笔纯美以及对现实与自然深入观察而脍炙人口,至今仍广受欣赏与传颂。

从苏轼被贬谪的人生中得到的启示作文

从苏轼被贬谪的人生中得到的启示作文

从苏轼被贬谪的人生中得到的启示作文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一生历经多次贬谪,命运多舛。

然而,他在困境中所展现出的豁达、乐观与坚韧,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启示。

苏轼的第一次重大贬谪,是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那时的他,从朝堂之上的重臣一下子沦为了偏远之地的“戴罪之身”。

黄州,这个在当时相对荒凉的地方,成为了苏轼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初到黄州,生活的困顿可想而知。

没有了丰厚的俸禄,没有了前呼后拥的排场,他甚至要亲自下地劳作,才能维持生计。

苏轼在黄州城外的东坡上开垦荒地,自号“东坡居士”。

那片土地,起初或许是荒芜的,杂草丛生。

但苏轼却没有丝毫的抱怨和退缩,他卷起衣袖,拿起锄头,一下一下地翻耕着土地。

他的汗水洒在这片土地上,阳光照耀下,折射出他坚韧的光芒。

他种下的不仅仅是庄稼,更是对生活的希望。

他会仔细地观察每一颗种子的发芽,每一株幼苗的成长。

当看到嫩绿的芽尖从土地中钻出时,他那疲惫的脸上会绽放出欣慰的笑容,就好像是看到了自己在困境中重新崛起的希望。

在黄州的日子里,苏轼的生活虽然清苦,但他的精神世界却愈发丰富。

他会在夜晚,独自一人漫步在田间小路上。

月光如水,洒在他的身上,周围的虫鸣声此起彼伏,仿佛是大自然为他演奏的一曲交响乐。

他抬头望着那轮明月,心中思绪万千。

想起自己曾经的抱负和理想,如今却身处这荒僻之地,但他没有陷入自怨自艾之中。

相反,他感慨着这天地之间的广阔,自己的这点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他也会在闲暇时,与当地的百姓交流。

那些朴实的农民,虽然没有高深的学问,却有着最真挚的情感和最简单的快乐。

苏轼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明白了生活的真谛不在于功名利禄,而在于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他会和百姓们一起分享自己种出的瓜果蔬菜,听他们讲述着乡间的趣事,笑声在那简陋的屋舍中回荡。

后来,苏轼又被贬到了惠州和儋州。

惠州的瘴疠之气,儋州的荒蛮艰苦,都没有打倒他。

在惠州,他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展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困境的坦然。

苏 轼是如何通过诗词表达对贬谪的不满

苏 轼是如何通过诗词表达对贬谪的不满

苏轼是如何通过诗词表达对贬谪的不满苏轼,这位北宋文坛的巨擘,一生历经多次贬谪,然而他的才华与坚韧却在困境中愈发熠熠生辉。

他的诗词不仅展现了其文学造诣,更深刻地表达了对贬谪命运的复杂情感,其中自然也包含了不满。

苏轼初入仕途,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抱负。

然而,政治风云的变幻无常,使他很快遭遇了挫折。

在他的诗词中,这种不满并非是简单的愤怒宣泄,而是蕴含着深刻的思考和无奈。

以《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为例,“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开篇便透露出一种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命运的迷茫。

“梦”与“凉”这两个字,仿佛是他对自己遭遇贬谪的一种无奈叹息。

曾经的壮志满怀,如今却如同大梦一场,这种落差怎能不让他心生不满?《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描绘出了一幅孤寂清冷的画面。

那形单影只的孤鸿,不正是苏轼自己的写照吗?在这荒凉的黄州,他如同孤鸿一般,无人理解,无人陪伴。

这种孤独和被边缘化的境遇,无疑是他对贬谪生活的不满和抗议。

苏轼在《寒食雨二首》中写道:“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这里的“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看似在说时光匆匆,春天易逝,实则是在感慨自己的美好年华在贬谪中白白流逝,而自己却无能为力。

这种对时光和机遇被浪费的痛惜,何尝不是对贬谪的一种深深不满?然而,苏轼的不满并非仅仅停留在自怨自艾和怨天尤人上。

他以一种豁达和超脱的态度来面对贬谪的困境,试图在困境中寻找心灵的慰藉和寄托。

在《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即使面对风雨,他依然能保持从容和淡定。

这种超脱的态度,既是对命运的一种接受,也是对不公的一种反抗。

他用自己的行动和诗词告诉世人,他不会被贬谪所打倒,他的精神是自由的。

但我们不能忽视,这种豁达背后,仍然隐藏着他对不公命运的不满。

他的超脱,是在无奈之下的自我安慰,是对无法改变现实的一种妥协。

论苏轼贬谪诗文中天命观的变化

论苏轼贬谪诗文中天命观的变化
时期 天命观 的 变化与其对儒释 思想的融摄 大有关 系, 反 映他 对个体存在价值的深刻 思考 。
关 键 词: 苏轼 ; 贬谪诗 文; 天命观 ; 修 身俟 命 ; 自立天命
中图分类号 : I 2 0 7 .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3—3 6 3 7 ( 2 0 1 5 ) o 3— 0 0 2 3— 0 4
人在 幽 谷。 自然 富 贵 出天 姿, 不 待 金 盘 荐 华
屋 。……
谓一以贯之 , 前后基本一致 , 而其以儒学为主体的天命观则在 两次贬谪生涯中有所变化, 本文即以后者为中心进行讨论。

诗中 对海棠的描绘深受杜甫《 佳人》 的 影响。 杜甫《 佳人》
描写了一位被丈夫遗弃, 幽居在空谷 , 节操高洁的绝代佳人。
苏轼生存价值幻灭 的原 因在于他 在人类思想史上, 个体在穷 困之际往往从本源的“ 天” 来 价值的空漠感。归根到底,
寻求精神 慰藉, 正如司马迁《 史记 ・ 屈原贾生列传》 所云: “ 夫 未能放弃儒家的人世价值, 而儒家的“ 天命” 观念正在这个意 他一方面反思被贬是因 天者 , 人之始也 ……人穷则返本 , 故劳苦倦极 , 未尝不呼天 义上为其提供理论支撑。由此而来,
确定感 , 尤其是贬谪生涯所带来 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重重
在苏轼看来, 自己流落受黜有其必然性 , 甚至寓含深意,
寓居定惠院之东 , 杂花满山, 有海棠一株 , 困苦, 苏轼多以庄子“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的心态去面 如初到黄州所作的《 对, “ 付造物” “ 等穷通” 成为其贬谪诗文反复吟唱的主题 ; 另 土人不知贵也》 , 此诗即 事感遇, 托物咏怀, 寄寓着自 我对天命
祸而遇罪 , 初到黄州时表现出强烈的畏罪避祸心理, 多次申明 个重要传统。苏轼此诗以佳人喻海棠, 实则寄寓 自己的逐臣

苏 轼在贬谪生活中如何表现出超脱

苏 轼在贬谪生活中如何表现出超脱

苏轼在贬谪生活中如何表现出超脱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一生波折起伏,多次遭遇贬谪。

然而,在这艰难的困境中,他却展现出了令人叹服的超脱之态。

贬谪,对于许多人来说,是沉重的打击,是人生的低谷,是无法承受的苦难。

但苏轼不同,他以一种独特的姿态应对,将贬谪生活化为了自我升华的契机。

首先,苏轼在心态上做到了坦然接受。

当被贬黄州时,他没有沉浸在自怨自艾中,而是迅速调整心态,认识到这是人生的一种经历。

他在给朋友的书信中写道:“某自今日以往,不过四十余年,皆在忧患中,然每至一处,亦自适其性,不为外物所移。

”这种对命运的坦然,使他能够以平和的心境去面对生活的变故。

在生活方式上,苏轼更是展现出了超凡的适应能力。

在黄州,生活拮据,他便亲自耕种,自号“东坡居士”。

他写道:“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从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他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能发现生活的美好,享受那份宁静与自在。

他不仅种地,还研究美食,著名的“东坡肉”便是他在黄州时的发明。

这种对生活的热爱,让他在困境中也能过得有滋有味。

在人际交往中,苏轼始终保持着真诚与豁达。

即使身处偏远之地,他也能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与当地的百姓相处融洽,没有丝毫的架子。

他的朋友中有文人雅士,也有普通百姓,他都一视同仁,以真心相待。

这种广泛而真挚的人际交往,为他的贬谪生活增添了许多温暖与乐趣。

苏轼在文学创作上更是达到了新的高峰。

贬谪期间,他的作品更加深刻,情感更加真挚。

《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篇,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的赞美,更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超脱。

他在《赤壁赋》中写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种对宇宙和人生的深邃洞察,体现了他超越世俗的眼光和胸怀。

此外,苏轼还善于从哲学和宗教中汲取力量。

他研究道家的无为思想,领悟到顺应自然的道理;他也对佛教的慈悲与宽容有所感悟,从而使自己的内心更加平静。

从贬谪黄州后的创作看苏轼思想变化和人生态度的转变

从贬谪黄州后的创作看苏轼思想变化和人生态度的转变

2019年第09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5)重庆市首届小学全科教师(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为例)对于担任多学科教学的压力属于中等水平。

很多受调查采访的老师认为小学全科教师面临的瓶颈表现在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职后发展平台拓宽、人事招聘需更加明细、社会认可度有待提升。

3建议与措施3.1继续加大对小学全科教师师资培养的重视力度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中明确提出要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实践证明,小学全科教师的出现给农村基础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给当地的教育带来积极影响。

通过调研也可以看出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对于缓解农村师资问题有极大的帮助,重庆市首届小学全科教师对职业价值有着极高的认同。

因此,重庆市应该根据相关国家政策继续加大对小学全科教师师资培养的重视力度,强化与高校和当地小学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培养策略,各区县教委也更应该依据当地小学的实际现状反映教师需求情况,与高校招生形成有效的对接,例如当今乡村小学中男女教师比例悬殊,高校在招生环节即可采取适当措施调整人数比例;高校在培养教师时,与地方小学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让师范生可获得实践的机会;当地小学管理者根据小学全科教师具备的多学科教学优势安排恰当的教学任务,从而能够向教委进行及时的教学反馈,从而实现三者结合,促进全科教师专业持续发展。

3.2强化小学全科教师一专多能、博闻通达的优势培养通过调研和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一专多能、博闻通达”是重庆市首届小学全科教师最认可的自身品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强调小学课程应当以综合课程为主,因此小学全科教师需充分发挥“一专多能”的优势。

应强化各高校积极构建综合性全科教师课程体系,加强全科教师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继续强化对于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全面掌握,同时,还要侧重培养学生广阔的通识知识和个性发展。

通过工作室、项目参与、社团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一专多能、博闻通达的优势培养。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文风变化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文风变化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文风变化一、本文概述苏轼,字子瞻,号东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

他一生历经多次贬谪,其中黄州时期是他人生和文学创作的重要阶段。

本文旨在探讨苏轼在黄州时期的文风变化,分析他如何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调整自己的创作风格和表达方式,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精神需求。

通过对苏轼黄州时期作品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文学创作与其生活经历的紧密联系,以及他如何在逆境中保持文学创作的独立性和创新性。

二、苏轼黄州时期的生活经历与思想变化苏轼在黄州的生活经历是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开始了长达五年的黄州生活。

这段时期,他的生活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一个朝廷官员转变为一个边远地区的小官,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的落差,使得苏轼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

在黄州期间,苏轼的生活相对清贫,但他并没有沉溺于个人的失意和悲观之中,反而更加积极地投身于文学创作和地方事务。

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积极参与水利工程的建设,努力为当地百姓谋福利。

这些经历使得苏轼的文学作品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关注民生,体现了他深厚的人民情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思想上,黄州时期的苏轼也经历了重要的转变。

他开始更加深刻地反自己的政治理念和人生哲学。

在这一时期,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流露出对权力斗争的厌倦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他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自由,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状态。

这种思想转变也反映在他的文学创作上,他的诗歌、散文更加注重表现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美景的描绘,风格更加清新自然,充满了哲理和智慧。

黄州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对苏轼的文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文学作品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风格更加朴实无华,充满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

这一时期的苏轼,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更在思想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苏轼黄州时期的文风变化苏轼黄州时期的生活与创作是他整个人生历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苏轼的贬谪心态与作品分析
作者:马鑫任天宇孟鑫
来源:《神州·下旬刊》2013年第08期
摘要:苏轼两次被贬杭州,他在杭州上任时作了大量的山水诗。

黄州、惠州、儋州的贬谪生涯是苏轼人政治之低谷,却为其思想性格之高境文学成就之颠峰。

从这些诗歌中可以看出他山水诗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点; 也可以了解到这些山水诗是他在杭州生活的缩影,更重要的是从中可以窥见他“登山有道,观水有术”以及融入自然又超脱自然的情感特质。

关键词:苏轼贬谪心态杭州山水诗
宋神宗熙宁年间( 公元1071 年) ,苏轼因与主张新法的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被贬为杭州通判,苏轼在此期间做了好多诗。

元丰二年,因著名的“乌台诗案”[1]被以“作诗讪谤朝廷”之罪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元佑年间,高太后临朝,司马光执政,苏轼被召回京,被委任为朝奉郎知登州,后迁为礼部郎中,又迁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又历任知杭州( 公元1089 ,知颍州﹑知扬州﹑知定州。

哲宗亲政后,被远贬惠州( 今广东惠阳) ,再贬儋州( 今海南儋县) 。

徽宗即位后,在遇赦北归的路途中,于靖国元年( 公元1101 年) 卒于常州( 今属江苏) 。

苏轼两次被贬杭州,在杭州的各种经历以及他在宦海中浮浮沉沉,心中种种忧愤,都成为其创作的源泉。

一.苏轼的贬谪心态
中国古代有贬谪经历的士人不计其数,但心态各有不同,苏轼是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一位。

从“朝廷命官沦为带罪之人,精神之孤独,生计之困窘,身体之衰病,都困扰折磨着东坡。

他的心态首先表现为幽独孤高,困顿牢落:但另一方面又善于排解,坦然超脱。

两方面合而观之,才是一个完整真实的苏东坡。

“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苏轼倾心游历众多寺院,《甘露寺》、《宿临安净土寺》、《自净土寺步至功臣寺》、《冬日独游吉祥
寺》、《法惠寺横翠阁》、《独游富阳普照寺》等诗作中都描写了他游玩寺院的经历。

事实上,苏轼对寺院的情有独钟,与他的思想有着密切关系,苏轼甚爱佛,在任期间,他广泛与诗僧交往,以期得到心灵的安慰。

他习佛并不是以出世为目的,而是想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

期望能在变幻无常的政治生活中,保持心灵的纯净,保持人格的完整。

苏轼的心态代表了中国古代士大夫贬谪后的普遍心理,然而又和前人有所不同。

由于臣对君在政治上经济上、道德上的依附性,一旦见逐,便惶惶如丧家之犬,流露出悲苦之态。

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列传》),以致“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夫》),投汨罗
江而去。

贾宜贬为长沙王太傅,作《吊屈原赋》,虽痛逝者,实为自悼,终抑郁而去,年仅三十三岁。

韩愈因上书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自拘海岛,戚戚嗟嗟,日与死迫”(《潮州刺史谢上辰》),悲伤至极。

二.苏轼的作品分析
( 一) 苏轼的山水诗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他有着丰富的想象力。

他看见金山寺下白天、黄昏、月夜和月落后的不同瑰丽景色觉得江神都在责怪自己不归隐山林: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玩。

”( 《东坡集》卷三《游金山寺》) 在他的笔下,万物都具有感情,如牡丹害羞。

“花应羞上老人头,人簪花不自羞。

醉归择路花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 《吉祥寺赏牡丹》) 。

想象是诗人塑造艺术形象的必要手段,没有想象便没有诗。

苏轼奔放的感
情以及老庄的影响使得他对想象的运用如行云流水般流畅。

他对山水自然景物常常不局限于真实地再现,而是浮想连翩。

这是苏轼杭州山水诗的又一个鲜明的艺术特色。

在《望海楼晚景五绝》其一、其二中,他又连用雪堆、银山、金蛇等意象来描绘钱塘晚潮和海天闪电。

苏轼这种丰富奇特的想象表现在诗歌的修辞上,就是比喻。

( 二) 苏轼的山水诗具有清新明净华美自然的风格。

他做诗时追求清新和自然“诗画本一律,天巧与清新”。

“新诗如洗出,不受外垢蒙”。

尤其是他写山的诗,写的生机盎然,使人耳目一新。

山,是人们常常看到的,而在他的笔下,山不仅有景,而且有情。

在杭州时山水诗,写山的诗尤其之多,苏轼通过写山来写人这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常用比喻把山和人放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辟出新境。

而且他在杭州时的山水诗有时候不用比喻,不假典故,就能直接描写出风貌,这也是他作诗的一个重要特点。

山水诗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山水诗反映了他在杭州时生活的各个层面以及他对生活的态度。

苏轼贬居儋耳,北归临行作《别海南黎民表》:“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比如事远游。

”(卷四十三P2362)始终以贬地为吾乡,故能心中甚安,坦然旷达。

史载,王巩的侍儿柔奴随王贬居岭南,北归后苏轼问她:“广南风土,应是不好?”答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于是作《定风波》赠她,下片云:“万里归来平愈少,微笑。

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卷二P581)这道出了东坡从容坦然旷达超脱心态的本质。

心安,则随遇而安,无处为家处处家,摆脱漂泊失落的无归属感,找到精神之家园,获得精神的畅适自足。

苏轼不愧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大家,他能从各个角度细微地观察自然界各种景物,用诗歌把它表现出来,从他两次被贬杭州时的山水诗就可以看出,他把山水诗的艺术推到了新的高峰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特质。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王文浩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Z].北京: 中华书局,1982.
[3]孔凡礼.苏轼年谱[M].北京: 中华书局,1998.
[4]苏轼.苏东坡全集[M].北京: 燕山出版社,2009.
[5]林语堂.苏东坡传[M].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王水照.苏轼[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7]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 北京文艺出版社,1958.
[8]朱靖华.苏轼新论[M].山东: 齐鲁书社,1983.
作者简介:
马鑫(1994.08—),女,辽宁省锦州市.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
任天宇(1994.07—),女,辽宁省北镇县.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
孟鑫(1994.03—),辽宁省本溪市.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