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形象及爱国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与探究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的感觉,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但也催人奋进。

先一起来看看两首写到秋天的诗词。

(多媒体展示《观沧海》与《天净沙·秋思》,找出描写秋景的诗句)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一位老者,看看他笔下的秋带着怎样的气息。

(多媒体展示杜甫图片)【知人论世】(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工部,唐代诗人。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创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

他本人被世人尊为“诗圣”。

(背景介资料)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社会陷入混乱当中。

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他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

可事与愿违,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

国运犹如四季处在暮秋,动荡不安,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乘舟沿江东下,寄居夔州。

寄居夔州时,杜甫年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初步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读。

必修三5-1《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必修三5-1《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秋兴八首》是必修3第二单元(唐诗单元)的第二篇《杜甫诗三首》的第一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也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在此之前已介绍过唐诗的有关知识,以及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本课可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积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之中,在合作探究中理解知识、把握知识、运用知识。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诗的了解还比较肤浅,往往只满足于背诵、记忆,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其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教法设想:本课设计,意在以杜甫的《秋兴八首》为例,讲解赏析诗词的方法,帮助学生赏析古诗词作一点有益尝试。

赏析古代诗歌,要注重平时积累,从题目和关键句入手,把握意象兼顾表达技巧,努力进行整体赏析。

具体地说,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注重平时积累和把握已提供的信息;②从标题入手,体会诗歌的情感;③从诗歌意象赏析,悟出诗情;④从诗眼入手,抓诗歌中的关键词句;⑤兼顾表现手法,体会多姿多彩的诗歌技巧。

学法指导:⒈吟诵法。

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节奏,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

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⒉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

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而美国著名学者皮尔斯曾经说过后现代时代最缺乏的是注意力,体会和领悟诗歌的音乐美。

针对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可进行默读,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⒊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五柳先生传》说:“好读书,不求甚解。

秋兴八首(其一)-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一、教材内容分析1.1 教材背景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一个感人的季节。

《秋兴八首》是唐代咏秋诗的经典之一,作者呈现了秋季的多重景色和人们对秋的多种情感。

此篇诗文恰当地表现了唐代文人的秋日情怀,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作者的深刻与洒脱。

1.2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及意义;2.理解秋兴的意象与描写手法;3.发现秋兴所蕴含的深刻主题;4.学习审美鉴赏的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诗中的描写手法;2.分析作者的情感;3.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2.1 教学内容2.1.1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分析、演绎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全面理解本篇诗歌的主题、形式、意义等方面。

2.1.2 教学活动1.教师讲解、分析、演绎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了解本篇诗歌的主题、形式、意义等方面;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外了解和阅读,准备相关资料;3.课堂上进行小组或个人演说,自由评论。

2.2 教学过程2.2.1 导入环节向学生介绍《秋兴八首》的诗歌背景,引导学生思考秋天的特点和人们对秋的情感。

2.2.2 讲解诗歌内容教师讲解和分析文章的内容:本文共八首,旨在歌咏秋日的美景和人们对秋的情感。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描写手法:以多个比喻、隐喻和对比的手法来描绘秋的美好,如“清露滴初秋,丹枫落叶满”、“发愁最是关东,潇洒须看山西”,且用虚词烘托秋天的寂静和深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2.感情色彩:诗人善于用咏物抒情来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慨和想象,如“人情好似秋天蓝,慰寂寥心泪点鲜”,“幽独兰峰秋水澄,卧看红杏枝头舞”,准确而深刻地描绘了秋天的寂静和深沉;3.深刻主题:咏秋的诗篇常常是一种反思与思考,通过对秋天风景的描绘,使人们更加深刻地洗涤自己的灵魂,增强自己的生命力。

如“有客无人寂寥处,寒山转色木叶落”,“忧愁别国出天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通用5篇)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通用5篇)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通用5篇)高中语文秋兴(其一)教案 1一、教材《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的第一首诗,是高中语文教材选上杜甫的三首诗之一,紧接在第五课李白《蜀道难》之后。

该单元以诗歌为主,共有七篇,杜甫就有三篇,而且都是在诗人流寓夔州所做,都有着相似的心境和创作背景,学好这首诗,对于领会感悟其它几首诗也有启发作用。

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诵读诗歌,进入诗境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反复地读,熟练到脱口而出,自然成诵。

突出诗歌诵读的意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语言和韵律美,并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生吟诵诗歌,抑扬顿挫,韵味无穷,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诗歌意境的美,形象的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和感染。

与朗读相比,诵读更强调个人体验,更强调内化。

诵读应该是古代诗歌教学的贯穿始终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在我国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中,情和景是不可分的。

那些流传千古的名诗、名词、名句,情和景确实是“妙合无垠”的。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巅峰,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在杜甫诗歌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秋兴八首就是其中典范的代表之作。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画面素描,用细腻的语言再现情景;第二,情景交融,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的。

3、教学方法:诵读——鉴赏——写作4、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

5、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歌曲《春天里》,由学生感兴趣的歌曲导入杜甫写的一首“秋天里”——《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教学目标1.赏析品尝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肤浅的苦痛与忧思。

领悟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尝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诗人简介1.生平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在内容主旨上,杜甫大胆揭露当时社会冲突,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怜悯。

擅长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肯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很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杜甫擅长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力量。

继承和进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深厚的“忠君”思想。

2.作品杜甫一生写了很多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收集在《杜工部集》里。

其中闻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登岳阳楼》等。

二、关于《秋兴》组诗1.创作背景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伴同家族,离开成都,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

公元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教学目标】1、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2、赏析作品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教学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讲析法、合作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刘禹锡的诗中说到“自古逢秋悲寂寥”,那么各位同学能否回忆起一些悲秋的诗句?(师生共同回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是如何悲秋的?他的悲秋里有着怎么样的情怀?请大家集合课前的预习,有感情的朗诵这篇诗文。

三、诗题解析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故八首写秋字意少,兴字意多。

也就是感秋而寄兴,这里的“兴”也就正如《诗经》里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所以,今天将要学习的这首诗文涉及到了秋季和杜甫的感怀。

下面就让我们进一步去看看“秋”何以“兴”。

(教师范读)四、首、颔联意象解读1、学生朗诵首、颔两联要求:找出此两联中的意象,并体味这些意象的特点2、学生找出意象并简析特点(小组合作讨论)明确:露、枫树、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塞上风云3、意象特点分析(只明确本诗文创作于安史之乱以后)①玉露,是白露,是秋天的白露,问:玉露是早上的事物,而且我们学过《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里应该是很美好的,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明确:玉露这里是朝露的意象,朝露生命极短,而作者此时也已50有余,人生之秋也已到来,生命也即将结束;而玉露,是秋天的白露,秋又勾人乡思,且作者寓居夔州,思乡之情顿生。

②凋伤表达出一种凋零、伤心、伤感的感觉;③枫树林,秋天的枫树应该是红红火火的,杜牧不是说“霜叶红于二月花”吗?而且红叶也是暖色调,那么这里用枫树林,是否与诗歌的感情基调相悖呢?明确:不相悖,秋天枫叶的红是一种暗红、缺乏生命气息的红;再联系作者的经历,他经历了盛唐的恢宏,转而又由盛而衰,盛唐走向衰亡,那这种火红,暗指盛唐曾经的辉煌。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教案【篇一:《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秋兴八首(其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2、体会《秋兴八首(其一)》中萧瑟的意象和浓重的悲秋情怀3、背诵全诗二、教学重点体会《秋兴八首(其一)》中萧瑟的意象和浓重的悲秋情怀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步骤1、导入众所周知,我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早在公元前500年之前,我国就诞生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了唐代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前几天呢,我们已经通过《蜀道难》、通过《琵琶行》了解了唐代古体诗的创作,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诗三首》,来感受唐代近体诗的创作。

首先呢,请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杜甫。

2、介绍杜甫生平及创作背景(出示幻灯片)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

他的诗作,因多涉及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被称作“诗史”。

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20岁以后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读书壮游时期(35岁之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困守长安时期(35岁~45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3)陷贼为官时期(45岁~48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4)漂泊西南时期(48岁~58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创作背景:唐代社会:国家——风雨飘摇人民——水深火热杜甫自身:生活——“布衾多年冷似铁”身体——“牙齿半落左耳聋”“缓步仍须竹杖扶”3、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学生单独读4、具体赏析(1)好,大家已经反复读过这首诗了,那么我想请问大家在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是着重写景的,哪些句子是由景入情的呢?(提问)着重写景:前两联由景入情:后两联(2)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请同学把首联翻译一下。

(提问)提示: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

首联都写了那些景物呢?(提问)(板书记录)提示: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为什么诗人要用凋伤而不用凋落呢?提示:用拟人的手法,凋伤一词将人的感情赋予给物,融入了一种诗人的自身的忧伤凄凉的感受(3)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请同学描述一下颔联描述的景象。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篇一:《秋兴其一》公开课教学设计(肖培东)】秋兴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摧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首诗较沉重,是杜甫晚年代表作,七律的高峰。

表象和内涵结合来教可能较好。

杜甫说他诗作的风格是“沉郁顿挫”,后人剖析较多。

是否可以稍微扩展一下此风格的外延,从“声调”“气色”“情感”三方面来解剖此特点。

1、声调〔读感〕:以读入文。

设计:学生来读读此诗。

老师从学生阅读轻重快慢中介入,你读此诗有什么感受,和一般的诗歌有什么不同。

〔最好能引到“别扭、拗口”这些词儿上就对了〕杜诗就是要拗口的读,这恰恰是他风格的表达〔引出“沉郁顿挫”〕。

如果我们理解这四个词是指向声调的,应该怎样读?〔字词要重读、字词要适当滞涩〕举例子〔哪些词要读的重一点沉一点?哪些地方要滞涩一点〕。

老师泛读。

学生齐读。

2、气色〔感兴〕:由读入意几个问题探讨:“玉露凋伤枫树林”句出自李密《感秋》诗“金风荡佳节,玉露凋晚林”,“晚林”改成“枫树林”色调上起什么变化?“凋”改成“凋伤”呢?〔效果完全不一样了。

“玉露凋晚林”,只是简单地道出露珠滴落在晚林里,使晚林渐渐凋零、枯萎。

“玉露凋伤枫树林”则是说秋天的枫林颜色似火,与白露的清莹恰形成强烈的比照,一火红一晶莹,给人的视觉触动非常之大。

马德富说:“虽没有颜色字,但玉露的洁白和枫叶的斑斓形成比照,其色彩效果却不难想见。

”“伤”字亦极有味道,指受伤了,是一种痛感,是人才有的感受,杜甫却说“凋伤枫树林”,意即枫树林在白露的浸染下像人受伤那样,感受到了痛感,在这种痛感的刺激下,它的叶子便慢慢凋零了,那么在凋零的同时,整个画面的颜色也渐渐黯淡下去,与起初的红艳形成了鲜明的比照,多么凄美,多么让人沉痛。

〕“巫山巫峡气萧森”句的“萧森”习惯会说“萧瑟”,这又有何区别?〔“萧瑟”荒凉萧条枯涩意,“萧森”荒凉阴沉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理解三首诗《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了解作品所反映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品味诗句,从诗句中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两首律诗和一首七言古诗中感受到诗人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深入体味诗人所描画的历史图景和生活场景,以及不同诗歌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诗句,从诗句中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律诗和古诗的格律特点。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1.诵读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品味诗句,从诗句中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教师给予指导和总结。

3.探究法:针对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搜集资料、互相学习,共同探究问题答案。

4.点拨法: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指导。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诗人,其中被誉为“诗圣”的杜甫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三首诗《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感受他的诗歌创作风格和思想情感。

二、教学目标展示1.引导学生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诗句,从诗句中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从两首律诗和一首七言古诗中感受到诗人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深入体味诗人所描画的历史图景和生活场景,以及不同诗歌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

三、课文学习1.《秋兴八首(其一)》(1)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状况。

(2)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3)重点理解诗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教学目标】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关于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

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关于作品:《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公元766年(大历元年)、 55岁旅居夔府时的作品。

这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写这组诗时,离开安史之乱的爆发(755)已十一年。

二、近体诗知识⑴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⑵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

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

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精选3篇)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精选3篇)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精选3篇)《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11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3、赏析诗歌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教学方法交流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意象把握作品的情感,品味作品国思乡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深刻体会诗人忧调,感受诗人忧国思乡之情。

感受诗歌对秋景的形象描绘,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步骤(一)导入钟嵘《诗品》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面对秋景,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王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秋天草木的零落又“摇荡”起杜甫怎样的感情呢?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

(二)背景介绍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史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这时杜甫失去依凭,年岁已经很大了,他怀念长安,曾写过这样两句诗“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

杜甫不但年轻时在长安住过很久,而且他的祖先杜预也是长安人;长安既是国家的首都,又是自己的故乡。

中国的乡土观念一向很重,无论如何也想要在自己的故乡终老,所以他说:我怎么甘心在他乡异县就这么终老了,只要有一口气在,我一定要回到陕西,回到长安去。

但是长安经过安史之乱的沦陷后,又在肃宗之后的代宗时期一度沦陷在西藏吐蕃人的手中,西藏离四川很近,所以从四川到长安的陆路上很不平静,所以从陆路上回去很不平安,于是杜甫决定从水路回去,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

公元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三)题解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wode《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wode《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wode《秋兴八首(其一)》教案第一篇:wode《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学会鉴赏诗歌。

2、从写景、抒情、炼字方面赏析诗歌。

3、理解诗歌主旨,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学会从意象、手法、语言等角度赏析诗歌【教学难点】分别理解诗歌主旨,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结合三首诗歌,了解杜甫沉郁一生。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秋兴八首(其一)一读,读准节奏朗读指导——律诗1、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3、中间两联须对仗。

4、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5、节奏:七律一般二四六分明(平仄),(节拍)为“二二二一”,也可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二”二读,细读标题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即因秋感兴(触景生情),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三读,知人论世杜甫(712—770)字子美。

尝自称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写成的。

四读,品读鉴赏思考: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1、通过抓取、分析意象,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秋兴八首(其一)优质精美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优质精美教案

全诗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 营造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使读 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04
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中通过对秋天萧瑟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和 悲凉。例如,“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等句, 将自然景物与诗人的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情景交 融的艺术效果。
杜甫的诗歌风格
介绍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风格,及其在《秋兴八首》中的体现。通过分析诗中的具体语句 ,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等,让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之美。
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讲解诗歌中意象的构成及其营造的意境。通过分析《秋兴八首(其一)》中的意象,如“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等,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深邃的意境之美。
中国古代文学中秋天意象探讨
01
秋天与萧瑟凄凉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秋天往往与萧瑟凄凉的意象联系在一起。许多诗人
在秋天时都会感叹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抒发自己内心的忧伤和哀
愁。
02
秋天与丰收喜悦
除了萧瑟凄凉的意象外,秋天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也常常与丰收喜悦的意
象相联系。在秋天这个收获的季节里,诗人们也会用欢快的笔触描绘出
05
知识拓展与延伸
杜甫其他代表作品欣赏
《春望》
此诗以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长安城的破 败景象,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诗叙述了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 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 高思想境界。
《兵车行》
该诗以“道旁过者问行人”为引子,通过行人的诉说,展 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 诉和对和平的向往。

《秋兴八首其一》经典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经典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秋兴八首》•学习解读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二、教学内容•《秋兴八首其一》的作者和介绍•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秋兴八首其一》的分析和解读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1.向学生介绍《秋兴八首其一》的和作者–说明该诗歌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解释《秋兴八首》是一组描写秋天景色和人情的诗歌集合2.引发学生对秋天的感受和思考–提问学生: 你们对秋天有什么特别的感受?秋天有哪些特点和景色?步骤二:学习文学鉴赏基本方法和技巧1.解释文学鉴赏的定义和重要性–文学鉴赏是指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和解读,理解作品中的意境、情感和艺术形式,提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提升我们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2.简要介绍几种常用的文学鉴赏方法和技巧–主题分析:通过分析作品的核心主题,理解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描写分析:解读作品中的描写手法,感受作者对景物和情感的表达–语言分析:解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运用,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和艺术效果步骤三:分析和解读《秋兴八首其一》1.教师给出《秋兴八首其一》的全文–以展示诗歌的内容,提醒学生不要抄袭诗歌,只做阅读理解和分析2.学生独立阅读《秋兴八首其一》–学生用心理注释法在诗文中标注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词语和段落–学生尝试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并思考作者要传达的信息和思想3.学生小组讨论和分享–学生分成小组,分享自己对《秋兴八首其一》的理解和感受–同组学生共同分析诗歌的主题、描写和语言运用等方面,比较各自的理解和观点4.整体讨论和–教师引导全班学生一起讨论《秋兴八首其一》,集中各种观点和解读,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教师学生的观点和解读,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秋兴八首其一》的主题和意境四、教学评估1.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2.写作作业评估: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分析和解读《秋兴八首其一》,评估学生对文学鉴赏方法的掌握和对诗歌的理解能力五、教学拓展1.给学生推荐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如杜甫的其他诗歌或其他唐诗宋词等,扩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范围2.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学者来班级做文学讲座,提供更专业的文学鉴赏指导和交流机会3.组织学生举办文学朗诵或作品分享活动,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接触和理解深度。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整理精校版)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整理精校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必修教案0327 11:22::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

2.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并体悟诗歌情韵,初步了解诗的创作风格。

3.了解作家生平、诗歌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二、能力培养目标1.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2.学会以散文语言讲述诗歌内容。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基本方法和步骤,训练诵读诗歌四步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三、情感价值目标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和“致君尧舜上”的抱负。

2.树立对高尚人格孜孜以求的信念。

教学重点1.感受、品味诗歌意境。

2.感受诗人的高尚品格与爱国情操。

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品味重点字词所包含的意蕴。

教学方法1.指导朗读,强化背诵。

2.提出问题,重视体悟。

3.补充史料,知人论世。

4.合作探究,体悟意境。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其一)一、导入新课昨天我们学习了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了一代诗仙的豪放飘逸。

今天我们一起来见证诗圣杜甫的沉郁顿挫。

杜甫,是唐代诗坛上除李白以外的又一座高峰,李杜是诗歌星空中璀璨夺目的双子星座。

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这绝不是虚夸。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律诗来做个验证。

二、整体感知1.介绍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原籍襄阳迁居巩县杜审言之孙。

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

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世称杜拾遗。

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有《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2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感情,体会杜甫晚年的心境。

2、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点,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品味、合作探究、总结概括。

2、适当点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感受杜甫的伟大人格。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导语入课(略)一、知人论世1、杜诗风格(前期与后期比较。

略)2、写作背景(略)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体会情感。

2、学生自由诵读,领会诗句意思。

3、学生齐读,把握情感。

4、抽生诵读,学生点评朗读的节奏、重音、停顿、情感的把握(教师点拨)。

5、把握内容,概括每联大意,明确感情基调。

(大意、基调略)6、学生齐读,深化理解。

三、合作探究前人评《秋兴》(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两联“触景伤情”。

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怀的?教师启发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品味;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选出代表发言,相互间进行论辩、补充。

讨论明确:前人的诗评对《秋兴》(其一)的结构和意境的整体把握不错,但把诗中情与景的关系割裂了。

1、首联景象虽然萧森,但萧索中见富丽,这与杜甫前期的诗作不同;“凋伤”一词既用拟人手法,又浸透着诗人孤苦伤感的情绪。

颔联写巫山巫峡的萧森景象,似乎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心头的郁闷之气。

“波浪兼天涌”“风云接地阴”既点明时间地点,生动地描绘出风云变幻的景象,又似乎形象地暗示了藩镇割据、战乱不息的政治形势,从中流露出诗人忧国伤时的愁绪。

小结:前四句既绘景,又叙事,更是抒情,属借景抒情,而不只是“起兴”。

2、颈联借“丛菊两开”“孤舟一系“两幅形象的画面抒发思乡之情;尾联寓情于景,通过对白帝城的百姓赶制寒衣的情境的描写,让读者在苍茫的秋声中感受到诗人阴沉苍凉、漂泊孤寂心情。

小结:后四句寓情于景,并不是直抒胸臆。

3、总结:1、纵观全诗。

诗人思归之心如此殷切,诚然与长期客居他乡有关,更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曲折表现。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共3篇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共3篇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共3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1《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秋兴八首》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成就;2. 理解《秋兴八首(其一)》的诗意表达及核心主题;3. 分析《秋兴八首(其一)》的诗歌结构、修辞手法及艺术特色;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感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作者、文学成就、诗歌结构、修辞手法、艺术特色;2. 教学难点:情感理解、文学鉴赏。

三、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引入相关诗人、作品或文学背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归纳法:利用阅读理解、诗歌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发现、总结、归纳知识点;3. 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诗歌、语境、历史时期的异同,来帮助学生理解、鉴赏诗歌。

四、教学步骤1. 阅读导入,介绍秋兴八首作者和其文学成就,让学生了解诗人毛滂的生平及创作理念;2. 通过课文输入、语言点拓展和语境延伸,给学生介绍《秋兴八首(其一)》的背景、主题和情感表达;3. 分析《秋兴八首(其一)》的诗歌结构,包括诗句、诗行、韵律等方面,并通过阅读大段诗文来帮助学生理解其整体架构;4. 探讨《秋兴八首(其一)》的修辞手法,如反复、排比、夸张等,以及每个诗句、段落可能蕴含的意义;5. 带领学生深入解读和鉴赏《秋兴八首(其一)》,从意境、意象、情感、象征等角度分析诗歌的韵美、美感和审美价值;6. 综合素材分析,邀请学生分组或个人演讲,从历史、文学、文化等方面对《秋兴八首(其一)》进行比较分析。

五、教学案例背景介绍:《秋兴八首》是元代大诗人毛滂的杰作,文艺复兴时期传入了欧洲;而作为这组诗的第一首,《秋兴八首(其一)》旨在展现“物我两忘”的境界。

课文输入:“秋天”的景象、天地万物在这个特别的季节里面所感受到的变化,包括风、云、露、霜、气温和物质世界等等;同时,意识到内心世界也随着天地万物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有着某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并对其形式、内容以及意义进行分析。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通过对杜甫诗歌的解读,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能够理解《秋兴八首》(其一)的基本情节和主题,并分析诗歌的形式和手法;•能够掌握杜甫的写作方法,体会其诗歌的诗意与哲理感;•能够根据诗歌的情节和意义,进行诗歌创作,拓展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诗歌《秋兴八首》(其一)•电子设备教学过程第一步:了解背景在学生熟悉杜甫的诗词之前,先为学生介绍《秋兴八首》(其一)诗歌的背景。

作为唐朝的大诗人之一,杜甫对唐朝的政治和社会状况非常关注。

《秋兴八首》是杜甫写于唐懿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的长诗,其中以《秋兴八首》(其一)最为著名。

这首诗以唐朝政治的动荡为背景,用诗意来表达对政治黑暗时期的感慨。

本诗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篇章。

第二步:课文阅读让学生细读《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歌,并理解其中的内容和情节。

要求学生重点关注诗歌中表达的感情、诗歌的形式和诗歌用词的品质。

第三步:诗歌分析讲解诗歌的主题和情节以及形式和手法,通过对整体和局部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杜甫的写作方法。

1.主题与情节《秋兴八首》(其一)诗歌的主题是关于士人在难以忍受的时代所面对的痛苦和无奈的。

杜甫致力于通过诗歌来表达对这一时期的回忆和对政治黑暗时期的反思。

诗歌中的情节,从士人的困境开始,通过诗歌的描写展现出士人的痛苦和无奈。

2.形式与手法《秋兴八首》(其一)的组成由七节组成,每节四句,共有28句。

杜甫在形式上开创出一种新的诗体。

这首诗的韵脚使用了押韵的方式,使得整首诗歌朗朗上口并且优美,很好地表达了杜甫的意义感。

第四步:诗歌创作仿写诗歌《秋兴八首》(其一),练习诗的写作技巧,通过诗歌创作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要求学生写出以“爱国主义”、“个人成长”、“环保”等主题为中心的诗歌。

高中语文必修三《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三《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学会鉴赏诗歌。

2.从写景、抒情等方面赏析诗歌。

3.理解诗歌意象,感受诗歌深沉的感情。

重难点:抓住诗歌意象,感受诗歌情感。

教学方法:讨论问答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回忆关于写秋的诗句:历代文人是如何来歌咏秋天的?你能想到哪些诗句?由此引发对杜诗的学习。

二、知人论世。

1.作者杜甫的介绍。

2.写作背景介绍。

补充:诗歌常识——律诗。

三、一读诗歌,读准字音,初悟情感。

(听配乐朗读)兴(xìng)系(xì)砧(zhēn)四、二读诗歌,精析意象。

1.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寄寓了什么情感?2.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作者情感如何?3.前两联景物描写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何作用? 以景起兴 融情于景。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王国维《人间词话》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4.颈联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深意?5.尾联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中来,写千家万户的“刀尺声”“捣衣声”,其寄寓何在?五、探讨诗歌表达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一语双关;烘托。

六、拓展:名家是如何品评《秋兴八首》的。

七、作业:1.当堂背诵并默写本诗。

2.预习后面两首诗。

板书设计:意象 情感 首联: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 伤悲、凄苦 颔联:江间波浪、塞上风云 阴沉郁闷 颈联:丛菊、泪、孤舟、故园 羁旅之苦 尾联:寒衣、刀尺、砧声 思乡之愁《秋兴八首》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封面)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
一》优秀教案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高中语文必修三《秋兴八首》教案
一、说教材
《秋兴八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

“秋兴”这个题目,意思是说因感秋而寄兴。

这兴也就是过去汉儒说《诗经》的所谓“赋比兴”的“兴”(在四声应读去声)。

晋代的潘岳有《秋兴赋》,也是一篇感秋寄兴之作。

但《秋兴赋》的体裁是属于辞赋类。

而杜甫的《秋兴八首》则是律诗,是唐代新兴的一种诗体。

若论它们创作的成就和对后世发生的影响,杜甫的《秋兴八首》当然不是潘岳的《秋兴赋》所可比拟。

这八首律诗是组诗,它从夔州的秋天景物说起,抒写了对长安想望的种种心情。

而以第一首为全诗纲领。

它的开头四句:“玉露彫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这正和宋玉《九辩》所说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叹相同而沉深郁勃过之。

接着写诗人留滞峡中的凄紧情状。

而“孤舟一系故园心”句,就已经隐约地说出对长安的想望。

第二首第三首虽然仍旧是写夔州景色。

而“每依北斗望京华”句已明白指出望京,可以说是为整组诗点出了主题。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也就是由望京所引起的对诗人自己身世遭遇的回忆和伤叹。

到了第四首就直接转入长安,是这组诗的大转捩。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等句,表明了对“安史之乱”后局势的无限感慨。

这以下数首都是着重对长安想望的描写。

诗人想望长安,当然首先要回忆起往年疏救房琯①这一件具有重大
政治意义的事。

因为诗人在这次政治斗争中所遭受的打击是他生命史上
永远不可磨灭的伤痕,所以在诗里用匡衡、刘向②自比,而发出了“功
名薄”和“心事违”的感叹。

匡衡、刘向都是以直谏而遭到当时统治集
团排斥,这里用来作譬是具有它的深刻意义的。

一提到长安,也不能不使诗人想到大唐的宫殿以及昆明池、曲江和
渼陂诸名胜。

特别是曲江,它给予诗人的印象更其深刻难忘。

“花萼隔
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把“通御气”和“入边愁”③联系起来说,这就可以想见诗人对时事的感慨是多么深长!天宝祸乱的爆发不是
没有原因的。

前人曾经认为杜甫的《秋兴八首》可以当得庾信的《哀江
南赋》(王梦楼语)。

而其实,《秋兴》这组诗也正可以与屈原的《哀郢》相比拟。

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对祖国的怀念和对战乱的忧伤,确有其胎息
相同之处。

无可讳言,生活在封建时代的诗人,他们的思想大都有一定程度的
局限。

这在杜甫也不例外。

《秋兴八首》虽然描写的着重在当时政治中
心的长安,显示了作者忧时伤乱的情绪,但是他的眼光总是超越不出那
个腐朽的朝廷。

如第二首所提到的“画省④香炉违伏枕”,第五首所提
到的“几回青琐⑤点朝班”,都表示着对自己的过去经历和现在的仕宦
前途未能忘怀。

而“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⑥,更不免眷
恋着那个封建统治者——皇帝的尊严形象,流露了思想的庸俗的一面。

这组诗从夔州写到长安,又从长安写到夔州,回环往复而章法井然。

从表面上看,每首诗都是独立的,而实际上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