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家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必修第一册1、施莱登和施旺运用了归纳法这种科学方法,是细胞学说主要建立者2.罗伯特.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死细胞),并把“小室”命名为cell——细胞,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3.魏尔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4.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5.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地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了细胞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错误),把细胞膜描述为静态统一结构(错误)。
6.辛格与尼克尔森提出细胞膜的结构——“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运用了科学方法——“提出假说”7.分离细胞器的方法——差速离心(一种科学方法),起始速度比较低,让较大的颗粒沉降到试管底,小颗粒悬浮在上清液中。
收集沉淀,改用较高的离心速度离心上清液,将较小的颗粒沉降。
8.科学方法——同位素标记法。
可用于示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
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楚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
有的同位素不具有放射性,如N和O。
9、科学方法——建构模型,高中生物学用到的模型有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
10、斯帕兰札尼(必修一p76)意大利人,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注:胃液中有盐酸,盐酸在高中生物学中作用,①杀菌作用(非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②供给胃蛋白酶所需的酸性环境;③使食物中的蛋白蛋变性,易于分解。
)后来德国科学家发现胃腺能分泌胃蛋白酶。
11.巴斯德法国人,他研究发酵及酒类变质问题,证实了其中微生物的作用,提出加热灭菌的防腐方法——巴氏消毒法。
12.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3.萨姆纳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高中生物必修书中出现的科学家及其生物学成果
• 卡尔文——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成 有机物中的碳。
• 斯图尔德——取胡萝卜韧皮部细胞培养成 新的植株,表明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 必修二: •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得出分离定律和自由组
合定律。遗传学之父。(假说-演绎法)生物学 迈进第2个阶段—— 实验生物学阶段。
• 用18O标记的氧气(18O),生成的水全部有放射性, 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无放射性,即18O →H2 18O 。
• 用碳1全8O部标有记放的射葡性萄,糖生(成C的6H水12全1部8O无6)放,射生性成,的即二C6氧H化12 18O 6→C 18O 2。
• 例如将一只实验小鼠放入含有放射性18O 2气体的容
• 约翰逊——为“遗传因子”起名“基因”。 • 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 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证实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 道尔顿——发现人类红绿色盲症。
•
• 格里菲思——“转化因子”。 • 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
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未证明DNA是遗传物质)4组实验
器内, 是水。
18O
2进入细胞后,最先出现的放射性化合物
4.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 赫尔希、蔡斯——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
• 例6 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繁 殖一代后,在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成分中,能够 找到的放射性元素为( )
• A.可在外壳中找到32P和35S • B.可在DNA中找到32P • C.可在外壳中找到35S • D.可在DNA找到32P和35S
高中生物必修书中出现的科学家及其生物学成果: 必修一: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家及其重大发现和成果
德迪夫
发现溶酶体(P51)
帕拉德
发现核糖体和线粒体的结构,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分泌蛋白合成分泌的过程(P51)
欧文顿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P65)
20世纪初,科学家
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P65)
两位荷兰科学家
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是排列为连续的两层(P65)
坎农
提出稳态的概念,并指出内环境稳态是由神经—体液调节(P8、11)
沃泰默
默守陈规: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是神经调节(P24)
斯他林和贝利斯
提取到引起胰腺分泌胰液的物质,并命名为促胰液素(P24)
达尔文
根据植物向光性现象提出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影响”,使得背光测比向光侧长得快,因而出现胚芽鞘的向光弯曲生长(P47)
格里菲思
提出S型菌有转化因子使得R型菌转化为S型菌(P43)
艾弗里及其同事
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适遗传物质(P44)
蔡斯和赫尔希
DNA是遗传物质(P44)
有些科学家
烟草花叶病毒实验证明RNA是RNA病毒的遗传物质(P44)
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
DNA的X射线衍射图(P47)
查哥夫
A的量与T的量相等,C的量与G的量相等(P48)
詹森
胚芽鞘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块传给下部(P47)
拜尔
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分布不均匀造成的(P47)
温特
尖端产生的是一种物质,并将其命名为“生长素”(P47)
其他科学家
从人尿中分离出生长素,本质为吲哚乙酸(IAA)(P47)
一些科学家
由赤霉菌引起的植株疯长的“恶苗病”,并分离出赤霉素(P53)
高中生物课本中的科学家
高中生物课本中的科学家1.法国的比夏:器官是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2.英国人虎克: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命名者。
3.荷兰人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到活细胞。
4.德国人施莱登、施旺提出“细胞学说”。
5.德国的魏尔肖: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6.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7.罗伯特森实验:提出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8.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的荧光抗体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9.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10.萨克斯把绿叶放在暗处理的绿色叶片一半暴光,另一半遮光。
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
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11.德国恩吉尔曼把水绵和好氧型细菌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
证明: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12.美国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3.美国沃森和英国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14.英国格里菲思: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15.美国艾弗里: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
16.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运用“假说—演绎法”1.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2.摩尔根的果蝇实验运用“类比推理”萨顿证明DNA在染色体上同位素标记的实验有哪些?⑴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实验(在豚鼠胰腺腺泡细胞中注视3H标记的亮氨酸)⑵鲁宾和卡门:探究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于H2O还是CO2 (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⑶卡尔文:探究CO2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的途径(用14C标记CO2)。
高中生物课本中涉及的科学家
高中生物课本中涉及的科学家一、必修一(一)与细胞有关的科学家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修正了细胞学说。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7、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8、斯帕兰札尼: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9、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0、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1、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2、萨姆纳: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3、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14、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5、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高中生物学史科学家与其成就总结
高中生物学史科学家及其成就总结细胞(必修一书P10)★施莱登、施旺细胞学说建立者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命名者列文虎克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胞魏尔肖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所有细胞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细胞膜(必修一书P65)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提出假设)后人提取膜成分分析:膜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荷兰科学家膜中脂质排列成连续的两层罗伯特森电镜观察“暗- 亮- 暗”提出“蛋白质-脂质- 蛋白质”静态结构荧光标记: 膜具有流动性桑格、尼克森膜流动镶嵌模型酶(必修一书P81)巴斯德显微观察,酿酒中发酵是酵母细胞的存在李比希发酵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酵母死亡后裂解释放毕希纳酵母细胞提取液引起发酵,称为酿酶萨姆纳提取脲酶,证明为蛋白质切赫、奥特曼少数RNA也具有催化功能拉瓦锡物质燃烧需氧气,把呼吸作用比作碳氢“缓慢燃烧”光合作用(必修一书P101)★普利斯特利植物可以更新污浊的空气英格豪斯更新只有在有光,绿叶条件梅耶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萨克斯光合作用产物有淀粉(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恩格尔曼好氧细菌检测水绵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氧★鲁宾、卡门标记H2 2 证明氧气来自H2O18O 、C180★卡尔文14C0 2 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途径,卡尔文循环2 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途径,卡尔文循环遗传(必修二)★孟德尔豌豆、“假说- 演绎”分离/ 自由组合定律约翰逊将“遗传因子”命名“基因”提出表现型、基因型魏尔曼理论推导减数分裂、受精作用★萨顿类比推理假说:基因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到子代★摩尔根实验证明(白眼果蝇)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道尔顿发现色盲、患者DNA是遗传物质(必修二P42)★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S菌中存在转化因子★艾弗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DNA是遗传物质★赫尔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DNA是遗传物质沃森、克里克DNA双螺旋模型;“假说-演绎”DNA半保留复制,后人同位素示踪技术证明克里克中心法则DNA(复制)—RNA—蛋白质(后人补充RNA复制,逆转录)进化(必修二P)★拉马克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达尔文过度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内环境稳态(必修三P8)贝尔纳内环境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调节坎农稳态是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共同作用,通过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稳态是中动态平衡现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动物激素(必修三P24)沃森默促进胰液分泌是神经调节斯他林、贝利斯盐酸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化学物质-促胰液素肯德尔从动物甲状腺中提取出甲状腺激素(28页)植物激素(必修三P24)★达尔文向光性鲍森.瞻森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通过琼脂传递给下部拜尔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温特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化学物质引起,命名”生长素”后人提取证明为吲哚乙酸类林德曼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态学95页)选修三韦尔穆特用成年绵羊乳腺细胞得到体细胞核移植后代。
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其成就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其成就归纳总结高中生物科学家成就 1. 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2. 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
3. 罗伯特森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即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认为膜是静态的。
4. 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5.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6.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7.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8. 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水。
9. 卡尔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
必修2 1. 孟德尔采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遗传的别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
2. 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
3. 美国科学家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4. 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5. 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6. 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
7.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DNA才是遗传物质。
8. 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9. 克里克提出中心法那么。
10. l9世纪(1859年),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必修3 1. 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了促胰液素,这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家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家中学生物教材中确实很少见到中国科学家的影子,因为他们可能没有参与细胞学说的建立、没有参与DNA分子结构的建立,但他们也对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可能就有他们的贡献,下面就来一睹他们的真容吧。
1.邹承鲁——必修一科学家访谈邹承鲁(1923年5月17日-2006年11月23日),生物化学家。
原籍江苏无锡,生于山东青岛。
发现纯化的细胞色素C与在线粒体结合时性质的差异对呼吸链酶系的研究,为我国酶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958年,他参加发起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和B链的拆合。
这项工作的完成确定了胰岛素全合成的路线,为胰岛素的人工合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邹承鲁说:阐明生命现象的规律,必须建立在阐明生物大分子结构的基础上。
2.翟中和——必修一第二章题诗细胞生物学家。
1930年8月18日出生,江苏溧阳人。
在我国较早建立细胞超微结构技术首次研制成鸭瘟细胞疫苗对我国20多种重要家畜(禽)的传染病进行了病毒分离、鉴定与分类,进行了病毒形态及其在细胞内的发生规律研究,在阐述染色体端粒、DNA复制、基因转录活性、RNA分子加工和病毒装配与核骨架关系的研究中,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的结果。
在国际上首次证实原始真核细胞存在染色体骨架与核骨架,在植物细胞与原始真核细胞中存在角蛋白中间纤维在国内首次建立了非细胞体系核重建的实验模式,证明核骨架与核纤层在重建核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体外核装配并非必须核小体的构建。
他的名言:我确信哪怕一个最简单的细胞,也比迄今为止设计出的任何智能电脑更精巧!3.杨焕明——必修二科学家访谈基因组学家。
1952年10月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市,籍贯浙江乐清。
长期从事基因组学研究。
带领团队创建了“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领衔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和“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的“中国卷”,为我国的水稻、家鸡、家蚕等大型基因组,以及“非典”病毒等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基因组学规模化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简介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简介必修第一册1、1-1邹承鲁(1923~2006):江苏无锡人,生物化学家。
1958年,他参加发起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和B链的拆合。
这项工作的完成确定了胰岛素全合成线路,为人工合成胰岛素做出了重要贡献。
2、1-2 威尔逊(E.B.Wilson,1856~1939):美国人,细胞生物学家。
1905年他和斯特蒂文特确定了染色体同性别的关系,并提出XX为雌性,XY为雄性。
3、1-10施莱登(M.J.Schleilden,1804~1881):德国人,植物学家。
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938年,他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4、1-10施旺(T.Schwann,1810~1882):德国人,动物学家。
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939年,他发表了研究报告《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5、1-10维萨里(A.Vesalius,1514~1564):比利时人,人体解剖学创始人。
1543年,他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6、1-11比夏(M.F.X.Bichat):法国人,解剖学家。
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7、1-11虎克(R.Hooke,1635~1703):英国人,物理学家,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他把观察到的图像画了下来,并把“小室”成为cell——细胞。
8、1-11列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1632~1723):荷兰人,博物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描述,发现了原生动物和细菌,并描述了细菌的3种类型。
9、1-11马尔比基(M.Malpighi,1628~1694):意大利人,解剖学家。
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发展史的归纳
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发展史的归纳必修一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09广东高考理基38)施莱登和施旺共同提出:A.细胞学说 B.分离定律 C.进化学说 D.中心法则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练习:从Larry Frye的小鼠荧光实验的过程和现象中,我们可以得出细胞膜:A、含有蛋白质和脂质 B、含有磷脂双分子层C、有流动性D、容易染色而发光(2012年江门调研)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科学家是:A、欧文顿B、罗伯特森C、桑格和尼克森D、施旺和施莱登辑上的严密性和意义,不正确的是()A、普里斯特利把小鼠和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小鼠不会死亡——证明了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吸收CO2,放出O2,从而更新了空气。
B、萨克斯把绿色叶片曝光,遮光部分是作为对照处理——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C、恩吉尔曼用水绵和好氧细菌以极细光束照射,曝光是作为对照处理——证明了氧气由叶绿体释放出来,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D、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分别标记CO2和H2O,供绿色植物利用,分析各自放出的氧——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H2O。
必修二(09广东高考生物9)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A.重组DNA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B.诱发DNA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C.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D.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DNA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必修三1、(2012年梅县松口1)下列关于细胞学说,正确的说法个数是:①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是列文·虎克②细胞学说的创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③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界的差异性④细胞学说在修正中前进A.1个B.2个 C.3个 D.4个2、(09天津高考卷2)下列是有关著名科学家通过研究取得重要理论成果的叙述,正确是:A. 虎克(R.Hooke)在显微镜下观察木栓组织发现蜂窝状“细胞”,建立了细胞学说B. 坎农(W.B.Cannon)通过研究细胞内基因表达的过程,提出了内环境稳态概念C. 摩尔根(T.H.Morgan)对雄果蝇白眼性状的遗传分析,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D. 韦尔穆特(I.Wilmut)等在体外条件下将羊体细胞培养成了成熟个体,证明了哺乳动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3、(08高考宁夏卷·2)为证实叶绿体有放氧功能,可利用含有水绵与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进行实验,装片需要给与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是:A.光照、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B.光照、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NaHCO3稀溶液C.黑暗、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D.黑暗、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NaHCO3稀溶液4、(2012年广东六校10)有关生物科学史的说法正确的是:A.细胞学说是罗伯特·虎克和施旺共同提出的B.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C.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D.萨顿用类比推理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5、(07广东高考生物5)格里菲思(F. Griffith)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了著名的转化实验,此实验结果: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B.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C.证明了蛋白质是遗传物质D.没有具体证明哪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6、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小鼠+注射R型活菌②小鼠+注射S型活菌③小鼠+注射加热杀死的S型活菌④小鼠+注射R型活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活菌混合物。
高中生物课本中的科学家和他们的实验(必修三和选修本)(共17张PPT)
种群与生态系统
9、高斯:他通过实验发现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1、为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提供理论指导 。 2、为人工养殖及种植业中合理控制种群数量、适时捕
捞、采伐等提供理论指导。 3、通过研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为有害生物的预测及
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4、为引进外来物种提供理性的思考。
物质进行调节的方式,这就是激素调节。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4、1880年,达尔文通过实验推 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 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 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 生某种影响。
5、詹森:1910年,他通 过实验证明,胚芽鞘顶尖 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 片传递给下部。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6、拜尔:1914年,他通过实验证明, 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 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高中生物课本中的科学家 和他们的实验
选修本
1、张明觉:美籍华人,被科学界誉为“试管婴儿之父”和“避孕药之父”。50 年代初,他和G.平卡斯合作,共同发明了以甾体激素为基础的女用口服避孕药,至 今仍为全世界妇女所采用。1950年,他成功地移植了的受精卵,提出卵龄和子宫 内膜发育必须"同步化"的概念。罗伯特·爱德华兹(试管婴儿之父)和他的合作者斯 蒂伯托在回忆完成世界上首例试管婴儿实验的艰辛过程时,曾数次提到了张明觉 的名字。当年他们曾经历过几百次的失败,当读到张明觉的研究论文时,得到了 很大的启发帮助。当路易丝·布朗(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出世时,有报道将她称 为"张明觉的女儿" 。
高中生物课本中的科学家 和他们的实验
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
动物激素的调节
1、沃泰默:1901年,他通过实验发现,把通向狗的上段小肠的神经切除,只留 下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时,仍能促进胰液分泌。但是他却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定论,认为 这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去干净的缘故。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人物总结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人物1、邹承鲁(1923~2006):江苏无锡人,生物化学家。
1958年,他参加发起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和B链的拆合。
这项工作的完成确定了胰岛素全合成路线,为人工合成胰岛素做出了重要贡献。
2、威尔逊(E.B.Wilson,1856~1939):美国人,细胞生物学家。
1905年他和斯特蒂文特确定了染色体同性别的关系,并提出XX为雌性,XY为雄性。
3、施莱登(M.J.Schleilden,1804~1881):德国人,植物学家。
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938年,他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4、施旺(T.Schwann,1810~1882):德国人,动物学家。
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939年,他发表了研究报告《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5、维萨里(A.Vesalius,1514~1564):比利时人,人体解剖学创始人。
1543年,他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6、比夏(M.F.X.Bichat):法国人,解剖学家。
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7、虎克(R.Hooke,1635~1703):英国人,物理学家,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他把观察到的图像画了下来,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8、列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1632~1723):荷兰人,博物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发现了原生动物和细菌,并描述了细菌的3种类型。
9、马尔比基(M.Malpighi,1628~1694):意大利人,解剖学家。
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1660年,他描述了蛙肺联结动脉和静脉的毛细血管,证实了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高中生物教材中主要科学家
高中生物教材中主要科学家及其相关研究
科学家相关实验或研究内容结论
虎克显微镜进行观察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
本单位
维尔肖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普里斯特利密闭罩放老鼠、绿植、燃烛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梅耶根据能量守恒指出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萨克斯叶片半遮光半曝光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恩格尔曼光束照射水绵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的场所
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鲁宾和卡门同位素标记的O2和H2O分别参与光合
作用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卡尔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C素的转移探明了CO2中的碳转化成有
机物中的碳的途径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
萨顿提出萨顿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摩尔根果蝇红白眼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
艾弗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DNA是遗传物质;
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赫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DNA是遗传物质
沃森和克里克通过X射线衍射图谱的推算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模型
拉马克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
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进化理
论
斯他林和贝利斯小肠黏膜实验发现促胰液素;
证明体液调节
达尔文单侧光实验单侧光使尖端产生刺激,使下
部向光弯曲生长
鲍森·詹森尖端和下部间放置琼脂片隔开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
脂片传递给下部
拜尔尖端放置在下部上方的一侧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
布不均匀造成弯曲生长
温特放置过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去尖胚芽鞘
上方一侧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植物弯曲生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隆平(1930.9.7-)出生于北平。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
5.孙儒泳——必修三科学家访谈
生态学家。1927年6月12日出生,浙江宁波人。以8个季节的实验资料,证明地理上相距仅110公里的两个种群间存在着静止代谢率的地理变异,它平行地出现于两种小啮齿类,生活在草甸中的普通田鼠(Microtusarvalis)和森林中的欧鼦(Clethrionomysglareolus),从而为兽类提供了地理物种形成假说的生理生态学证据同时,提出了地理变异季节相的新概念。研究长爪沙鼠(Merionesunguiculatus)代谢率随环境温度变化,发现静止代谢率与平均每日代谢率的变化率不同,提出以20℃下ADMR为主要参数的Weiner日能量收支(DEB)模型应予以修正。提出恒温动物的恒温能力的一个新指数,在应用上优于Ricklef指数。发现晚成性根田鼠的体温调节能力的胎后发育呈“S”型,可划分为三个时期。他的名言:韶光易逝,劝君惜取少年时!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家
中学生物教材中确实很少见到中国科学家的影子,因为他们可能没有参与细胞学说的建立、没有参与DNA分子结构的建立,但他们也对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可能就有他们的贡献,下面就来一睹他们的真容吧。
1.邹承鲁—Biblioteka 必修一科学家访谈邹承鲁(1923年5月17日-2006年11月23日),生物化学家。原籍江苏无锡,生于山东青岛。发现纯化的细胞色素C与在线粒体结合时性质的差异对呼吸链酶系的研究,为我国酶学研究奠定了基础。1958年,他参加发起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和B链的拆合。这项工作的完成确定了胰岛素全合成的路线,为胰岛素的人工合成做出了重要贡献。邹承鲁说:阐明生命现象的规律,必须建立在阐明生物大分子结构的基础上。
6.马世俊——从治蝗专家到生态巨匠——必修三种群特征
马世俊(1915——1991)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生态、环境学家。1987年与国际上许多著名学者一起起草了驰名全球的环境与发展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他主张变消极的环境保护为积极的生态调控,提出了“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战略方针。他建议将生态工艺的设计与改造、生态体制的规划与协调、生态意识到的普及与提高作为社会、环境同步发展的几项根本措施,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城乡生态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他提出的生态工程的理论,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人们认为这是解决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有限的资源投入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之间发证尖锐矛盾时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7.扁鹊——选修二人体的器官移植
扁鹊,嬴姓,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相传公元前200年左右,曾给两个病人进行了心脏移植,并取得了好的效果。当然这只是一个已无法核实的美好传说。1987年在美国召开的国际器官移植大会,就是以扁鹊像作为会徽,以纪念这位名医。
8.杜少康(杜康)——选修二微生物发酵及其应用
至少在四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会利用微生物将谷物发酵成酒类。夏禹时期已有了关于杜少康(即杜康)造秫酒的记载。因此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酒圣,造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擅长造酒的杜康是否真有其人仍不得而知,甚至杜康的生卒年代、生平、身份等等谜团自古即众说纷纭。宋人高承《事物纪原》称:“不知杜康何世人,而古今多言其始造酒也。”
我确信哪怕一个最简单的细胞,也比迄今为止设计出的任何智能电脑更精巧!
3.杨焕明——必修二科学家访谈
基因组学家。1952年10月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市,籍贯浙江乐清。长期从事基因组学研究。带领团队创建了“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领衔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和“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的“中国卷”,为我国的水稻、家鸡、家蚕等大型基因组,以及“非典”病毒等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基因组学规模化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最想对高中生说的话:生命是美丽的。探索生命的奥秘一定会使我们的人生更美好,也将使生命世界更美好。
10.钱嘉润——选修三基因工程,PCR
钱嘉韵是我国台湾的科学家、她是第一个报道分离耐高温DNA聚合酶工作的。1973年钱嘉韵就读于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生物系,她的导师对黄石公园里热泉中发现的嗜热菌十分好奇,他让钱嘉韵以该细菌作为研究主题。钱嘉韵不负师望,从该细菌中成功地分离了耐高温的DNA聚合酶,并于1976年在《细菌学杂志》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论文。这篇论文在科学界被广泛引用。“西特斯”公司的工作人员按照钱嘉韵等人发明的操作步骤,成功地分离了这种DNA聚合酶。由于钱嘉韵等人的工作早于穆里斯,最近几年,科学界又提出了耐高温DNA聚合酶的专利权问题,这使PCR的专利权也连带地受到了挑战。
9.花粉管通道法(我国科学家独创的一种方法)——周光宇——选修三基因工程
我国科学家周光宇1981年首次利用花粉管通道法,成功地将外源海岛棉DNA导入陆地棉,培育出抗枯萎病的栽培品种。随后许多科学家在不同的植物上进行了大量研究,建立了小麦、水稻、大豆、玉米、烟草、棉花以及番茄等重要农作物通过该方法转移外源基因的方法,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2.翟中和——必修一第二章题诗
细胞生物学家。1930年8月18日出生,江苏溧阳人。在我国较早建立细胞超微结构技术首次研制成鸭瘟细胞疫苗对我国20多种重要家畜(禽)的传染病进行了病毒分离、鉴定与分类,进行了病毒形态及其在细胞内的发生规律研究,在阐述染色体端粒、DNA复制、基因转录活性、RNA分子加工和病毒装配与核骨架关系的研究中,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的结果。在国际上首次证实原始真核细胞存在染色体骨架与核骨架,在植物细胞与原始真核细胞中存在角蛋白中间纤维在国内首次建立了非细胞体系核重建的实验模式,证明核骨架与核纤层在重建核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体外核装配并非必须核小体的构建。他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