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状态

合集下载

长期应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治疗

长期应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治疗

长期应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治疗应激是一种人们常常面临的心理负担,可以来自于工作、学业、人际关系、家庭等方面。

短期应激可以激发人们的潜能,但长期持续的应激却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长期应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供常见的治疗方式。

一、长期应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1.焦虑和抑郁:长期应激可能导致焦虑和抑郁的发生。

应激源的持续存在会使人们感到无法摆脱困境,产生精神压力,从而引发负面情绪。

2.身体健康问题:长期应激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身体健康问题,如失眠、头痛、消化不良、免疫系统功能减弱等。

长期处于高度应激状态下,身体的抵抗力会下降,容易患上各类疾病。

3.认知功能下降:长期应激会影响人们的思考和决策能力,使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处理信息效率下降。

二、治疗长期应激的方法1.心理疏导:心理疏导是一种通过与心理专家交流和交流来减少应激的方法。

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可以帮助人们理清自己的思绪,增加应对应激的能力。

2.放松训练:通过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法等,可以缓解长期应激对身体的负面影响。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减少焦虑和抑郁。

3.调整生活方式:改变生活方式也是治疗长期应激的重要方法。

合理安排时间,增加运动和户外活动,保证充足的睡眠,改善饮食结构,都可以有助于缓解应激。

4.医学干预:在一些严重的长期应激病例中,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药物干预。

抗焦虑和抗抑郁药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平衡神经系统,减轻负面情绪和身体症状。

总结:长期应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非常重要,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来缓解其负面影响。

心理疏导、放松训练、调整生活方式和医学干预等多种方法可以互相结合,根据个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通过有效的应对长期应激,人们可以增强心理韧性,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心理咨询师考试:应激的概念

心理咨询师考试:应激的概念

应激是指⼈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例如,⼈们遇到某种意外危险或⾯临某种突然事变时,必须集中⾃⼰的智慧和经验,动员⾃⼰的全部⼒量,迅速做出选择,采取有效⾏动,此时⼈的⾝⼼处于⾼度紧张状态,即为应激状态。

例如,飞机在飞⾏中,发动机突然发⽣故障,驾使员紧急与地⾯联系着陆;正常⾏驶的汽车意外地遇到故障时,司机紧急刹车; 战⼠排除定时炸弹时的紧张⽽⼜⼩⼼的⾏为等等。

在这些情况下⼈们所产⽣的⼀种特殊紧张的情绪体验,就是应激状态。

应激状态的产⽣与⼈⾯临的情景及⼈对⾃⼰能⼒的估计有关。

当情景对⼀个⼈提出了要求,⽽他意识到⾃⼰⽆⼒应付当前情境的过⾼要求时,就会体验到紧张⽽处于应激状态。

⼈在应激状态下,会引起机体的和系列⽣物性反应,如肌⾁紧张、⾎压、⼼率、呼吸以及腺体活动都会出现明显变化。

这些变化有助于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刺激,维护机体功能的完整性。

加拿⼤学者汉斯塞⾥把这种变化称为适应性综合症,并指出这种适应性综合症包括动员、阻抗和衰竭三个阶段。

动员阶段是指有机体在受到外界紧张刺激时,会通过⾃⾝的⽣理机能的变化和调节来进⾏适应性的防御。

阻抗阶段是通过⼼率和呼吸加快、⾎压升⾼、⾎糖增加等变化,充分动员⼈休的潜能,以对付环境的突变。

衰竭阶段是指引起紧张的刺激继续存在,阻抗持续下去,此时必需的适应能⼒已经⽤尽,机体会被鞭⾃⾝的防御⼒量所损害,结果导致适应性疾病。

可以,“应激是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疾病的机制之⼀”。

长期应激对大脑功能的影响

长期应激对大脑功能的影响

长期应激对大脑功能的影响概述长期应激是指人们在较长时期内经历各种不同类型的身心压力,例如工作压力、学业压力、家庭压力、财务压力等。

这些长期应激状态对大脑功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包括认知功能、情绪调节以及神经激素系统的紊乱等。

了解长期应激对大脑功能的影响对于我们采取适当的应对和调节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认知功能的影响长期应激会对认知功能产生广泛影响,包括注意力、记忆和决策能力等方面。

研究发现,长期应激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分散和困难,使个体难以专注于任务。

此外,长期应激还会损害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的形成和存储,影响学习和记忆的能力。

在决策过程中,长期应激会使人们更容易出现冲动、决策困难和风险偏好等不良行为。

情绪调节和心理健康的影响长期应激会对情绪调节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持续的应激状态会导致情绪波动和情绪困扰,使人们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和情绪不稳定等问题。

长期应激还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展,如压力性神经质、心理疾病等。

这些负面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会进一步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神经激素系统的紊乱长期应激还会导致神经激素系统的紊乱。

在人体应对应激的过程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是一个重要的调节机制。

长期应激会导致HPA轴的过度活化,进而导致体内应激激素如皮质醇的分泌增加。

这些应激激素的过度分泌会对大脑结构和功能产生消极影响,并增加患病风险。

抑制因子的受损在长期应激状态下,常常会出现抑制功能的受损。

抑制功能是大脑对外界刺激做出适当反应的重要机制,不仅在认知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情绪调节和行为控制中也起到关键作用。

然而,长期应激会损害抑制功能,使人们更加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干扰,难以抑制冲动或不适当的情绪反应。

应对策略面对长期应激对大脑功能的影响,人们可以采取一些应对策略来缓解压力和维护身心健康。

首先,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重要的。

定期锻炼身体、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可以提高应对应激的能力和减轻身心压力。

心理应激的名词解释

心理应激的名词解释

心理应激的名词解释导语: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复杂多变的环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受到来自各种压力源的心理应激。

心理应激是一种人类心理在应对各种外界刺激时产生的反应,它可能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心理应激的概念、原因、类型以及处理方法等方面进行剖析。

一、心理应激的概念心理应激是指在个体面临各种外界刺激时,根据自身的心理能力和应对机制做出的不同程度的应对反应。

这种反应可能是情绪上的,也可能是行为上的,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比如,工作压力、家庭冲突、学业负担以及人际关系等各种压力源都可能引起心理应激。

二、心理应激的原因1. 外部压力因素:外部环境的变化、社会角色的转变、工作压力的增加等都是导致心理应激的主要原因。

举例来说,失业、离婚、亲人离世等外部事件都可能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

2. 内部因素:个体内部的心理状况也会对应激反应产生影响。

比如,性格特点、自尊心、自我控制力等都会决定个体对压力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三、心理应激的类型1. 急性应激:急性应激是指短时间内遭受的突然、严重的压力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

比如,车祸、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都可能导致人们出现急性应激反应。

2. 慢性应激:慢性应激是指长期面临的、不间断的压力源造成的心理应激状态。

比如,长期工作压力、婚姻矛盾、长期生活在环境不良的条件下等都可能导致慢性应激。

3. 积累性应激:积累性应激是指心理压力的不断积累和累计,逐渐超过个体的应对能力。

这种应激状态下,个体可能由于长时间的心理紧张而出现各种身心问题。

四、心理应激的处理方法1. 积极应对:通过积极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来调节应激反应。

比如,培养良好的乐观思维、学习自我调节和心理放松的方法等。

2. 社会支持: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如与亲友交流、寻求心理咨询等。

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心理应激。

3. 生活方式调整:改变生活习惯,增加运动和娱乐活动,建立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序地安排工作和学习等,以缓解心理应激。

一简述心境,激情,应激的含义及特点

一简述心境,激情,应激的含义及特点

一简述心境,激情,应激的含义及特点【参考答案要点】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外部表现,可以将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基本状态:(1分)1、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具有以下特点:(1)心境具有弥漫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

(2)心境的持续时间有很大差别,有些心境是几小时,有些可能持续几周、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3分)2、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它具有如下特点:(1)激情通常是由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的。

(2)激情状态往往伴随这生理变化和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

(3)激情状态下人往往出现“意识狭窄”现象,但人可以意识并调节控制。

(4)激情持续的时间一般比较短,往往冲动一过,激情也就弱化或消失了。

(3分)3、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它的特点有:(1)应激产生与人面临的情景及人对自己能力的估计有关。

(2)应激状态下,会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生物性反应。

(3分)该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于普通心理学第九章情绪与情感中的“三种典型情绪状态”知识点的掌握,核心点在于答出核心概念的含义和特点,难度较低,主要考查的是考生的识记。

据大部分考生回忆,此题较易。

二简述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参考答案要点】奥尔波特于1937年提出人格特质理论,是特质理论当中的典型代表。

该理论认为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其中:1、共同特质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2分)2、另一类是个人特质,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

(2分)个人特质又分为三种:(1)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的、最具概括性的特质,影响到一个人各方面的行为(2分)(2)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大约有5-10个(2分)(3)次要特质是个体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表表现出来(2分)【评分说明】上述每个要点及含义2分,共10分。

心理应激的名词解释

心理应激的名词解释

心理应激的名词解释心理应激是指个体面临各种压力和困境时,身心产生的各种反应和适应机制。

在现代社会中,个体面临的压力源广泛,可能是工作压力、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经济困难等等,当这些压力超过个体的应对能力时,就会引发心理应激的反应。

心理应激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焦虑:焦虑是指个体感到紧张、担忧、不安和恐惧等负面情绪的状态。

面对压力和困境时,个体可能会感到焦虑,表现为心跳加快、呼吸加速、出汗、易怒等身体症状,同时也会感到内心的痛苦和不安。

2. 抑郁:抑郁是指个体感到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乐趣,常常伴随着自卑、自责、无助等消极情绪。

在面临长期的压力和困境时,个体可能会感到情绪沮丧,无法从中找到快乐和希望,容易出现消极的思维和行为。

3. 焦躁:焦躁是一种烦躁不安的情绪状态,个体常常表现出不安定、易怒、难以集中注意力的特征。

当个体承受一定压力或处于紧张的环境中时,可能会感到焦躁不安,情绪波动较大,难以平静下来。

4. 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和困境时,身体和心理上的一系列变化和反应。

这些变化包括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深等身体反应,以及注意力集中困难、记忆力下降、决策能力受损等认知和情绪方面的变化。

5. 生理反应:生理反应是指个体在心理应激状态下,身体各个系统出现的一系列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加、激素分泌的变化、消化系统的紊乱等。

生理反应是身体对于应激的一种自然防御机制,可以帮助个体应对压力和危险。

心理应激的产生和发展涉及到个体的认知、情感、行为等多个方面,同时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个体对于应激的反应和应对机制可能因人而异,有些人在面对压力时可能表现得更为脆弱,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和行为,而有些人则能够更好地应对和适应压力。

因此,了解和理解心理应激的概念,并学习适当的应对策略,对于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应激性名词解释

应激性名词解释

应激性名词解释应激性(stressfulness)是指一种使人处于紧张、压力之下的状态或情绪。

它是由于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压力因素所引起的。

应激性是一个相对主观的概念,不同的人对于同样的压力因素可能有不同的应激反应。

可以将应激性分为积极应激和消极应激两种。

积极应激(positive stress)是指一种良性的紧张状态,它可以使人保持警觉、提高注意力和专注力,帮助人们应对挑战和压力。

比如,一位运动员在比赛前会感到紧张,这种紧张可以激发他们的潜力,提高竞技表现。

同样,一位学生在考试前也会感到紧张,这种紧张有助于他们专注学习,获得更好的成绩。

消极应激(negative stress)是指一种不良的紧张状态,它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比如,由于工作压力大、工作量过大,导致员工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此外,个人生活中的困扰、不良的人际关系、财务问题等也可能引发消极应激。

应激性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外部压力因素和个体适应能力之间的不平衡。

外部压力因素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事件、情境或要求,如工作任务、考试压力、人际关系等。

个体适应能力是指个人对压力的感知和处理能力。

当个体感知到压力因素超过自己的处理能力时,就会出现应激反应。

为了应对应激性,个体可以采取积极应对策略,如改变对压力的认知和态度、寻求支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此外,工作和家庭等环境因素的调整也可以减轻应激性。

应激性管理也是一种重要的管理理论和实践,在组织、团队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合理组织、分配工作任务,提供培训和支持等,可以减轻工作压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

总之,应激性是一种紧张、压力的状态或情绪,它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个体对压力的感知和处理方式不同,因此应激性的表现也有所不同。

合理管理应激性可以提高个人和组织的适应能力和绩效。

临床心理学14--应激心理

临床心理学14--应激心理

临床心理学14--应激心理第四章应激心理学现代社会变迁越来越快,人们面对知识爆炸及价值观念改变,每日要不断地接受各种信息,其中也包括许多前所未有的负性的或紧张的信息,导致心理压力很大,由此而产生的心理应激反应也越来越多。

据统计,在工业化国家,患者中有三分之一是与应激反应有关的心身障碍。

因此,应激心理是临床心理学十分关注的一个领域。

第-节应激的概述一、应激的概念应激是机体遭受各种有害因素侵袭时所发生的心理及生理的变化。

应激不是刺激,而是由各种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导致的一种反应,是一种心理生理的紧张状态,有人将其形象地描述为战斗状态。

也就是说,应激是个体面临或察觉(认知、评价)到环境(应激源)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作出适应或应对的过程。

近年来,对于应激的研究不仅仅只关注于其生理反应,而且已经扩大到应激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方面。

二、应激理论及其研究发展过程(一)从生理学观点看应激理论1、贝尔纳德的适应研究。

19世纪中期,贝尔纳德致力于身体恒常性功能的研究。

他研究所有生物共同的特征,他发现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独立的生物体都会采取最适当的方法维持生命,并控制内部环境使之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比如,人吃各种各样的食物而血液中的组成成分却保持恒定不变。

虽然气温变化,但人的体温大致上保持恒温,生物生存的环境虽有变化,而体液中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仍然维持在一定状态中,等等。

贝尔纳德认为这些现象都是生理对外界环境的适应。

2、坎侬应激研究。

20世纪初(1914),美国哈佛大学生理学家坎侬最早提出了"应激"这一名词,他研究人类和动物对危险事件的反应,提出"应急"理论时使用过"重大情绪应激"及"瞬时应激"的概念。

坎侬提出体内平衡的概念,意思是指生物体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保持内部环境稳定的能力,此能力与植物神经系统有关。

植物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使全身机能紧张的是交感神经,缓和全身机能使之"休息"的是副交感神经,二者保持协调以维持机体的稳定性,这就是体内平衡概念。

应激的概念名词解释

应激的概念名词解释

应激的概念名词解释应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可以是身体或心理上的一种紧张或紧迫感。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应激因素,例如工作压力、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等。

应激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和行为,还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理解和管理应激对于我们的健康和幸福至关重要。

应激的定义应激是一种生理和心理上的反应,对于外界的刺激做出的回应。

这些刺激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想象出来的。

应激是我们主观感受到的一种紧张状态,它可以引起身体上的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肌肉紧张等。

同时,应激还会影响我们的情绪状态,使我们感到焦虑、沮丧或愤怒。

常见的应激因素应激源可以是内部的,也可以是外部的。

内部的应激源包括情绪和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等。

外部的应激源可能是来自工作、学校、家庭以及社交圈子等方面的压力。

工作压力是我们面临的最常见的外部应激源之一。

工作的繁重和高强度,以及与同事或上司的关系紧张等因素可能导致我们感到压力重重。

学业压力也是许多学生常常面临的外部应激源之一。

学业的要求和竞争压力可能导致学生感到焦虑和压力。

此外,家庭问题、人际关系的冲突、经济压力等也都是常见的应激源。

应激的影响应激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长期的应激暴露可能导致慢性压力反应,进而影响我们的免疫系统,使我们更容易生病。

研究表明,长期的应激可能加速体内的氧化反应,导致细胞老化和疾病的发生。

此外,应激还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

长期的应激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问题,甚至引发精神疾病。

应对应激的方法了解和管理应激是维护身心健康的重要一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对应激的方法:1. 寻求支持:和亲朋好友分享,寻求他们的支持和理解。

2. 学会放松:通过冥想、深呼吸、瑜伽等放松技巧可以减轻应激带来的身心压力。

3. 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应对能力。

对付应激 保持健康

对付应激 保持健康

对付应激保持健康应激是一种高度紧张的情感状态。

它往往发生于出乎意料的危险情景和重大压力之下,例如,突然发生火灾、地震,遭到歹徒意外袭击,运动员参加重大比赛,学生参加至关重要的考试等都有可能使一个人处于应激状态。

应激具有最典型的适应功能,一个人通过应激状态下出现一系列生理反应,来充分调动人体内各种资源,去应付紧急、重大的事变。

但经常处于应激状态会削弱自身防御力量,导致疾病。

因此对应激的控制于身体健康关系密切。

应激也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一般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肾上腺分泌急增,血压升高,心率和呼吸加快,肌肉紧张等,机体处于适应性防御状态。

第二阶段,有机体动员其他保护机制以抵消持续的紧张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的活动促进抗体增长,提高代谢水平,机体处于阻抗状态。

第三阶段,有机体能量耗尽,紧张持续,易导致适应性疾病,机体处于衰竭状态。

高度紧张性是应激的本质特征。

当一个人在应激状态下,可能出现两种反应倾向:一种是积极的反应,表现为急中生智、气力倍增,使智力和体力处于充分调动状态;另一种是消极的反应,表现为惊慌失措、意识狭窄、动作反复出错。

学生平时成绩尚好,但初次参加重大考试和比赛,往往临场发挥不佳,“砸了锅”,便是应激的消极反应所致。

在自然状况下,应激更易导致消极反应。

若要增加积极反应的倾向,必须组织演练。

在社会与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环境严重污染、住房高度拥挤、交通阻塞不畅、就业竞争剧烈、人际关系淡漠以及生活节奏加快等等,个体随时都会产生紧张、焦虑和不快。

我们把这些紧张、焦虑和不快称之为应激。

应激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应激能给人带来良好的心理和行为,如适度的体育锻炼使个体更强壮,更自信;消极的应激却会使人耗费精力,甚至导致身心疾病,危害生活质量。

一般来说,人需要一定程度的应激,它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但应有一定的分寸(轻度到中度)。

如果超出了这个应激程度就是消极应激,就会危害健康乃至生命。

应激

应激

应激
应激是由出人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应激的发生比激情更突然和剧烈,人们遇到某种意外危险或面临某种突然事变时,必须急中生智,利用自己的经验,动员自己的全部力量,迅速做出选择,采取有效行动。

此时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即为应激状态。

例如,突发地震、两车即将相撞、突遭歹徒抢劫时,人们所产生的特殊的紧张情绪体验即为应激,它能使心率、血压、内分泌、肌肉紧张度发生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有助于机体适应急剧变化的情况刺激,维护机体功能的完整性。

应激可表现为两种状态:一种是积极的状态,它使人精力旺盛,思维清晰,动作机敏、准确,从而能够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及时摆脱困境;另一种是消极的状态,它使人手足无措、慌乱不已,如果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人们就会出现注意和知觉范围缩小,分析、判断能力减弱,行为和语言紊乱等问题。

应激状态的消极表现是可以得到控制和调节的,其关键是要增强人们的事业心、责任感并进行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等。

应激的名词解释

应激的名词解释

应激的名词解释应激是指个体在面对外界压力、挫折、危机等不利刺激时所产生的心理和生理反应。

应激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人类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当个体面临外界的压力和挑战时,身体和心理会迅速做出调整以应对这些压力和挑战,这就是应激的表现。

应激反应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即心理上的应激反应和生理上的应激反应。

心理上的应激反应包括焦虑、紧张、恐惧、愤怒等情绪的产生,以及注意力、记忆、思维等认知功能的改变。

生理上的应激反应包括心率加快、呼吸加深加快、血压升高、皮肤出汗、肌肉紧张等生理变化。

这些反应是身体为了迅速适应应激刺激而做出的反应,以保护自身的生存和适应环境。

应激反应是一种自然的防御机制,它可以使个体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更加敏锐和警觉,提高生存能力。

然而,如果应激反应持续存在或者过于强烈,就可能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长期的应激状态会导致身体的耗竭和免疫力下降,容易引发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焦虑、失眠等。

因此,对于应激的管理和调适非常重要。

面对应激,个体可以通过积极的应对策略来减轻应激的压力。

一方面,个体可以寻求支持和帮助,通过与他人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困惑和忧虑来减轻心理负担;另一方面,个体可以采取积极的行动来解决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和应对策略。

此外,定期进行放松训练和心理调节练习,如深呼吸、冥想等,也可以帮助个体放松身心,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综上所述,应激是个体在面对外界压力和困难时所产生的心理和生理反应。

应激反应是一种自然的防御机制,可以使个体迅速适应环境。

然而,长期的应激状态可能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对应激的管理和调适非常重要。

个体可以通过积极的应对策略来减轻应激的压力,以维持自身的健康和适应能力。

简述应激的生理反应

简述应激的生理反应

简述应激的生理反应《应激的生理反应》应激是人类生活中无法避免的一部分。

无论是面对考试、面试、工作压力、恶劣天气或突发事件,我们的身体都会产生各种生理反应来应对这些应激刺激。

本文将简述应激的生理反应,以及这些反应如何帮助我们应对各种挑战。

当我们面对应激刺激时,我们的身体会迅速进入“应激反应”状态。

这个状态由我们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共同调节。

当我们感到威胁或危险时,大脑的下丘脑部分会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这些激素会迅速传播到全身,促使我们的身体做出应激反应。

首先,我们的心率会迅速加快。

这是通过肾上腺素的作用,刺激心脏的收缩,以增加血液的泵送速度。

这样一来,我们的身体可以更快地将血液和氧气输送到身体各个部分,以准备应对接下来的挑战。

其次,我们的呼吸加快。

这是为了增加氧气的摄入量,以支持身体的能量需求。

我们会深呼吸和快速呼吸,以保持氧气供应充足,以便让肌肉更好地工作。

在应激状态下,我们的血压也会显著上升。

这是因为增加了心率和紧张的肌肉会导致血管收缩,以提高血压。

这样一来,更多的血液会被输送到各个肌肉和关键器官,以保证它们能够应对紧急情况。

此外,我们的肌肉也会变得更加紧张。

这是身体为了做好应对紧急情况的准备,使我们更有力量和爆发力。

肌肉会收缩,以增强身体的能力,让我们能够快速反应和采取行动。

最后,应激状态下还会出现其他一些生理反应,如出汗、面色苍白、消化系统活动减少等。

这些反应是身体自动调节,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与应激相关的功能上。

总体而言,应激的生理反应是身体为了应对挑战和危险而采取的一系列机制。

这些反应使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各种应激刺激。

然而,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下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应对压力,保持身心的健康平衡。

引用参考资料:- Fink, G. (2018). Stress: Concepts, cognition, emotion, and behavior. Elsevier.- McEwen, B. S. (2007). Physiology and neurobiology of stress and adaptation: central role of the brain. Physiological reviews, 87(3), 873-904.。

心境,激情和应激名词解释

心境,激情和应激名词解释

心境,激情和应激名词解释?
答:心境、激情和应激是三种不同的情绪状态,以下是它们的解释:
1.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状态。

它可能持续数小时、数天甚至数周,并会影响人的整体情绪和对事物的看法。

例如,一个人可能处于愉快的心境中,感到乐观和积极;或者可能处于沮丧的心境中,感到悲观和消极。

2.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通常由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例如重大成功后的狂喜、惨遭失败后的绝望等。

在激情状态下,人们可能会感到极度的兴奋、激动或愤怒,并可能采取冲动性的行动。

3. 应激:指机体在各种刺激因素的作用下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

应激一般是指突然发生的强烈的心理应激,是一种适应性反应,通常与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关。

如果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受到了较大的刺激,如亲人去世、婚姻破裂、父母离异等,就可能会导致机体出现应激反应,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等现象,从而出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出汗等症状,还可能会伴有失眠、头晕等不适。

这三种情绪状态在人们的生活中都是很常见的,了解它们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反应,并采取适当的应对策略。

人的情绪状态可以分为

人的情绪状态可以分为

人的情绪状态人的情绪的状态一共分为三种:心境、激情以及应激。

(一)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

没有特定的指向性,不指某一特定对象,而是使人们的整个生活都染上某种情绪色彩。

这种情绪状态的重要特点是并不强烈,反而是微弱的、可以持续很长时间的,这种微弱、平静、持久的状态可以作为我们判别是否为心境的一个标准。

例如:小明今天一整天心情都很好。

这就是一种微弱、平静并且持久的情绪状态,所以属于心境。

心境的特点:弥散性和长期性。

1.弥散性:指当人具有了某种心境时,这种心境表现出的态度体验会朝向周围的一切事物。

列如“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

这体现了忧愁或喜悦的心情可以弥散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故体现了弥散性,是对心境的形容。

2.长期性:心境产生后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主导人的情绪。

例如:小明高考失败后一个月依旧郁郁寡欢。

这说明小明的情绪状态维持的时间长,故体现了长期性,是对心境的形容。

(二)激情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多带有特定的指向性和较明显的外部行为。

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

它与心境最大的差别就是激情更加强烈,是爆发的,并且持续时间非常短。

例如:范进中举。

范进得知中举后,就在那短暂的一段时间呈现疯狂的状态,但短时间内又恢复了正常,这属于对激情的形容。

(三)应激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例如:飞机的紧急迫降、急中生智。

这都是由于突如其来的情境导致的一种紧张状态,故属于对应激的形容。

同时,应激除了这种情况之外,其实由于现实情境带来的紧张也是一种应激状态。

例如新老师上台,第一次演讲。

在这种状态下无疑当事人会十分紧张,那么这种紧张状态我们也把它归于应激。

热情:热情是一种强而有力、稳定、持久和深刻的情绪状态。

它没有心境的弥散那么广泛, 但比心境更强有力和更深刻; 没有激情那么猛烈, 但比激情更持久和稳定。

热情本身没有对立的两极, 它的对立面是冷淡、冷漠; 但热情具有程度上的区分、指向上的区别,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学习、工作、生活和事业的人, 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更容易获得成就和敬慕。

应激反应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应激反应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应激反应与身体健康的关系生活中难免会遭受各种各样的压力与挫折,如工作上的压力、情感上的烦恼、人际关系上的纷扰等等。

这些突如其来的应激刺激,容易导致人们产生大量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是指在应对身体或心理的突发状况时,身体进行的一系列反应,比如心跳加快、出汗、呼吸急促等等。

那么,应激反应与身体健康之间究竟有哪些关系呢?首先,应激反应对身体健康状况有一定的影响。

大量应激反应导致人体内分泌系统失衡,进而导致免疫系统的降低,容易让人们感染疾病。

比如,常见的感冒、流感等病毒性疾病,就与免疫系统的降低有很大的关系。

而长期的应激状态,则很容易导致身体疲劳,精神萎靡、压力过大等现象。

其次,长期的应激状态,还可能导致身体其他方面的问题。

比如,患者可能产生各种虚假的信念,导致内分泌和神经系统不正常工作,从而影响到人们的睡眠和消化。

由于睡眠和消化都是人体吸收营养、提供能量的必须条件之一,因此,当人们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就可能导致身体健康的各种问题。

最后,人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来缓解应激反应,从而维护身体健康。

比如,可以有规律的进行运动,因为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调节血压、缓解紧张、改善心理状况等好处。

同时,对于情感上的烦恼,人们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法缓解压力。

此外,家庭和朋友的支持和帮助,也是缓解应激反应的一种有效手段。

总之,应激反应和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身处于应激状态时,人们容易失去平衡,出现身体上的问题。

因此,合理的调节应激反应,冷静应对自己周围的事物,是维护身体健康的一种有效方法。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应激刺激,保持心态健康、身体健康的生活状态。

应激状态——精选推荐

应激状态——精选推荐

应激状态⽣物学上的名词。

指⽣物体在受到刺激之后,马上作出反映,以便适应这个刺激变化的环境。

这时候的状态,叫“应激状态”。

应激状态是指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所引起的⼀种特殊的情绪状态.其表现是情绪紧张度的增⾼,主要状态特征是:精神紧张,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液中肾上腺素流量过⼤,呼吸短促,⾎压上升,氧耗量增加,肌⾁紧缩等。

所谓应激是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性⾮特异性适应反应,⼜称为应激反应。

这些刺激因素称为应激原。

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与危险情况下引起的⾼速⽽⾼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应激的最直接表现即精神紧张。

指各种过强的不良刺激,以及对它们的⽣理、⼼理反应的总和。

应激反应指所有对⽣物系统导致损耗的⾮特异性⽣理、⼼理反应的总和。

应激或应激反应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强烈因素(应激源)刺激时所出现的⾮特异性全⾝反应。

3全⾝性编辑内分泌反应(⼀)、蓝斑(LC)-去甲肾上原素能神经元/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蓝斑为中枢位点,上⾏主要与⼤脑边缘系统有密切的往返联系,中枢效应与应激时的兴奋、警觉、紧张、焦虑的情绪反应有关;下⾏主要⾄脊髓侧⾓,⾏使调节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外周效应表现为⾎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浓度的迅速升⾼。

⼉茶酚胺分泌增加,引起⼀系列的⼼⾎管反应,胰岛素分泌减少,胰⾼⾎糖素分泌增加。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质激素系统(HPA)室旁核为中枢位点,上⾏主要与杏仁复合体、海马结构等有⼴泛联系,中枢效应与CRH(可能是应激最核⼼的神经内分泌效应)和ACTH密切相关;下⾏主要通过促肾上腺⽪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和肾上腺⽪质(通过ACTH)进⾏密切往返联系,外周效应表现为GC(糖⽪质激素)分泌的增加。

HPA轴兴奋时,使CRH分泌,进⼊腺垂体使ACTH分泌增多,进⽽增加GC的分泌。

GC促进糖异⽣,对胰⾼⾎糖素、⼉茶酚胺等的脂肪动员有允许作⽤,可提⾼⼼⾎管对⼉茶酚胺的敏感性,还有稳定溶酶体膜等作⽤。

应激名词解释

应激名词解释

应激名词解释应激是指个体在面对外界压力或困境时所产生的心理、生理和行为上的反应。

应激反应是人的应对能力与环境压力不平衡时所产生的一种防御性反应,通常表现为紧张、不安、担心、恐惧等负性情绪状态。

应激是人们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产生的一种身心反应。

外界的各种压力因素,包括工作压力、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经济压力等,都可能引起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可以是短暂而轻微的,也可以是长期和严重的,具体表现有很大的个体差异。

心理上的应激反应主要包括情绪变化、认知困扰和行为改变。

情绪变化可以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激惹、焦虑、抑郁、愤怒等;认知困扰可以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混乱、决策困难等;行为改变可以表现为食欲改变、睡眠障碍、社交退缩、行为冲动等。

生理上的应激反应主要包括神经生理反应、内分泌反应和免疫反应。

神经生理反应可以表现为紧张、疲劳、头痛、肌肉紧张等;内分泌反应可以表现为激素分泌紊乱、免疫功能下降、生理节律紊乱等;免疫反应可以表现为免疫力下降、易感染、恶病质等。

应激反应可以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如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引发精神障碍等。

因此,及时有效地应对和缓解应激反应对个体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在应对应激时,个体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来缓解压力和恢复平衡。

例如,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乐观地对待问题;寻求社会支持,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困扰;进行身体锻炼,如跑步、瑜伽等来舒缓紧张的身心状态;采用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来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

总之,应激是人们在面对外界压力和困难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生理和行为反应。

了解应激反应的原因和表现,学会有效地应对和缓解应激反应,对于维护个体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激状态
一.概述生物学上的名词。

指生物体在受到刺激之后,马上作出反映,以便适应这个刺激变化的环境。

这时候的状态,叫“应激状态”。

应激状态是指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所引起的一种特殊的情绪状态.其表现是情绪紧张度的增高,主要状态特征是:精神紧张,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液中肾上腺素流量过大,呼吸短促,血压上升,氧耗量增加,肌肉紧缩等。

二.应激性溃疡
应激性溃疡又称急性胃粘膜病变、急性出血性胃炎,是指机体在应激状态下胃和十二指肠出现急性糜烂和溃疡。

引起应激性溃疡的病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1.严重烧伤可引起应激性溃疡
1842年国外学者Curling首先报告了大面积烧伤病人出现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故对这种严重烧伤引起的急性应激性溃疡又称为Curling溃疡。

2.颅脑疾病可引起应激性溃疡
1932年国外学者Cllshiflg报道了颅脑肿瘤病人发生胃溃疡合并出血、穿孔,因此对颅脑外伤、脑肿瘤、或颅内神经外科手术后发生的应激性溃疡称为Cushing溃疡。

3.一些严重疾病可导致应激性溃疡
例如,呼吸衰竭、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严重感染、低血容量休克、重度营养不良等,均可引起应激性溃疡。

4.损伤回粘膜的药物可引起应激性溃疡
这些药物主要有水杨酸类、肾上腺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

5.强烈的精神刺激
也可引起应激性溃疡发生。

应激性溃疡的形成
近年来的医学研究认为,由于各种应激因素作用于中枢神经和胃肠道,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与消化系统相互作用,产生胃粘膜病变,主要表现为胃粘膜保护因子和攻击因子的平衡失调,导致应激性溃疡形成。

1.胃酸分泌增加
应激状态时胃酸分泌增加。

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均证实颅脑损伤和烧伤后胃液中氢离子浓度增加,应用抗酸剂及抑酸剂可预防和治疗应激性溃疡。

胃酸增加可与神经中枢和下视丘损伤引起的神经内分泌失调、血清胃泌素增高、颅内高压刺激迷走神经兴奋通过壁细胞和G 细胞释放胃泌素产生大量胃酸有关。

2.胃粘膜屏障破坏
有些病人在低胃酸状态下也可发生应激性溃疡,因此胃粘膜屏障的破坏是形成应激性溃疡的又一重要机制。

导致胃粘膜屏障破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1)胃粘膜血流改变:应激状态时,交感一肾上腺系统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使胃粘膜血管痉挛,并可使粘膜下层动静脉短路,流经粘膜表面的血液减少。

胃粘膜缺血可造成粘膜坏死,粘膜损害程度与缺血程度有很大关系。

(2)粘液与碳酸氢盐减少:应激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胃运动减弱,幽门功能紊乱,胆汁反流入胃。

胆盐有抑制碳酸氢盐分泌作用,并能溶解胃粘液,还间接抑制粘液合成。

(3)前列腺素水平降低:前列腺素对胃粘膜有保护作用,“可刺激表层细胞腺苦环化酶受体而使环磷酸腺昔(cAMP)升高,促进胃粘液和碳酸氢盐的分泌,还能增加胃粘膜血流量,抑制胃酸分泌及促进上皮细胞更新。

应激状态时,可导致前列腺素水平下降。

(4)超氧离子的作用:应激状态时机体可产生大量超氧离子,其可使细胞完整性受到破坏,核酸合成减少,上皮细胞更新速率减慢,某些流基的活性减低,损伤胃粘膜。

(5)胃粘膜上皮细胞更新减慢:应激因素可通过多种途径使胃粘膜上皮细胞增生减慢,削弱粘膜的屏障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