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温高中地理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必修一逆温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逆温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逆温知识点逆温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特指地球大气中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与大多数情况下温度随高度下降的正常温度垂直分布相对立。

逆温的形成原因以及对气象、环境的影响都是我们在高中地理必修一中需要了解的知识点。

本文将从逆温的定义、形成原因、分类以及对气象、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逆温的定义逆温是指地球大气层中,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

它与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下降的正常温度垂直分布相对立。

逆温的存在使得温度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出现了逆转。

逆温通常出现在地表和大气的接触层,如地面或海洋表面。

二、逆温的形成原因逆温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辐射逆温:夜间和清晨,尤其是无云、无雨、风速低的天气条件下,地面向大气散发的热量比从大气向地面传递的热量多,导致地面温度高于上层大气,形成逆温。

2. 部分压缩逆温:当冷空气压缩暖空气时,由于逆温层中空气密度较大,导致压缩后的冷空气在逆温层上移时受到逆温层的限制压缩,形成逆温。

3. 平流逆温:冷空气的平流接触和紧密接触温暖的地表,此时地表辐射热收入小,地表温度相对较低,而逆温层内的冷空气温度相对较高,形成逆温。

三、逆温的分类根据逆温的形成原因和空间分布特征,逆温可分为以下几类:1. 辐射逆温:辐射逆温主要出现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和清晨,由于地面向大气散发的热量比从大气向地面传递的热量多,从而导致地面温度高于上层大气。

2. 下沉逆温:下沉逆温多出现在夜间和早晨,由于高空有冷空气下沉,与地表的接触产生逆温现象。

这种逆温大气垂直冷却,但低层大气条件不利于逆温消散。

3. 平流逆温:平流逆温主要出现在平坦开阔的地表上,冷空气在地表平流下沉并接触地表,导致地表温度较低,而逆温层内的冷空气温度较高。

四、逆温对气象、环境的影响逆温对气象、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影响大气扩散:逆温层的存在阻碍了大气的垂直流动,限制了底层空气的上升和污染物的扩散,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2023年高中地理备考:大气运动知识点

2023年高中地理备考:大气运动知识点

高中地理备考:大气运动知识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和逆温现象1.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个来源①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②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B地面长波辐射。

(2)两大过程①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②大气的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①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

②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4)主要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2.逆温现象(1)逆温现象产生的机理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这主要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离地面越远,受热越少,气温就越低。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2)逆温的类型及成因二、大气运动1.等压面图的判读(1)判断气压高低①气压的垂直递减规律。

由于对流层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垂直方向上气压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如图,在空气柱L1中,PA′>PA,PD>PD′;在空气柱L2中,PB>PB′,PC′>PC。

②同一等压面上的各点气压相等。

如图中PD′=PC′、PA′=PB′。

综上分析可知,PB>PA>PD>PC。

(2)判读等压面的凸凹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凹向低处的为低压,可形象记忆为“高凸低凹”。

另外,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的凸出方向相反。

(3)判断下垫面的性质①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处为陆地、上凸处为海洋(湖泊)。

冬季,等压面下凹处为海洋(湖泊)、上凸处为陆地。

②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类似陆地,绿地类似海洋。

③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处为城区,上凸处为郊区。

(4)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①等压面下凹处,多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小。

高中地理常见的27种效应

高中地理常见的27种效应

高中地理常见的27种效应
地理学中有许多的效应,其中一些效应对于理解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非常重要。

以下是高中地理中比较常见的27种效应:
1.强制效应
2.拉曼散射效应
3.雨影效应
4.地形效应
5.隔离效应
6.混合效应
7.季风效应
8.城市热岛效应
9.微气象效应
10.逆温效应
11.倒流效应
12.内陆效应
13.反射效应
14.转移效应
15.辐射效应
16.云降效应
17.热带雨林效应
18.电离效应
19.屏障效应
20.重力效应
21.旋转效应
22.单位面积产量效应
23.稳定效应
24.不稳定效应
25.降水增加效应
26.海陆风效应
27.地球自转效应
这些效应对于理解大气、水文、气候等地理学的基本原理非常重要,同时也为我们认识自然界的复杂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对于学习和理解地理学知识的同学们来说,了解这些效应将有助于提高对于自然界的认知水平,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发展。

高中地理 逆温21

高中地理 逆温21

逆温2高考频度:★★★☆☆难易程度:★★★☆☆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者地面上随高度的增加,降温变化率小于0.6℃/l00米,这种现象称为逆温。

下图是12月22日我国某地午夜时所测得的地面到空中某高度的气温垂直变化图。

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①一④段中发生逆温现象的是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2.该地可能为A.杭州B.天津C.广州D.海口3.该地冬季常出现逆温,原因主要是A.大气保温作用弱B.沿海海陆温差大C.受准静止锋影响D.夜长地面散热快【答案】1.B 2.A 3.B3.冬季,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海陆温差大,当海上暖湿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出现较强的平流逆温,该地大致为30°N的杭州附近,位于沿海地区,故本题选B。

逆温现象及其影响1.逆温现象的表现分析一般情况下,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但有时会出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上升的现象,即出现了逆温现象(如下图所示B、C之间),根据其成因分为辐射逆温、锋面逆温、平流逆温和地形逆温等。

2.逆温的类型和成因类型成因特点辐射逆温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辐射强,冷却快,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大陆上常年均可出现,尤以冬季最强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水面上而发生的冷接触作用愈近地表,降温愈快锋面逆温冷暖气团温度差异显著,暖气团位于锋面上部出现于锋面附近地形逆温冷空气沿斜坡向低谷和盆地流动出现于山谷或盆地3.辐射逆温的产生、消失过程分析(以下图为例)(1)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况。

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

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离地面越远降温越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

(2)随着地面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到最强(图c)。

高中地理-逆温-说课一等奖

高中地理-逆温-说课一等奖

设计意图:在所学基础上进行延伸拓展,帮助学生降阶理解,获得成就感和兴趣,也为后续逆温的产生消亡图像、辐射逆温低空大气受地面影响大做好铺垫。

2. 在对流层气温变化特点的基础上理解与之“相反”的逆温现象和逆温层概念,辅以图表讲解。

3. 及时练习:判断出现逆温的图片和逆温发生消亡的顺序。

设计意图:旨在让学生在讲解和练习间加深读图技巧同时也借助于图像,充分理解逆温的概念。

二、逆温的形成及分类1. 辐射逆温借助于“大气受热过程”中地面辐射的动画,形象感知夜间热量的散失,理解上热下冷的形成,结合所学,完成难度不大。

在理解基础上,完成发散性提问。

学生活动:(1)你能根据原理推测出辐射逆温多发的时段吗从日落地表降温开始出现逆温,厚度增大,黎明前达到最强,日出后地表升温,逆温自下而上逐渐消失。

发散思考(2)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冬季更为常见,强度更大,你知道为什么吗 2. 平流逆温图片示意暖空气平流到冷的下垫面上,清楚直观看出上热下冷,情景比较常见,学生快速理解逆温形成,趁此发出提问:平流逆温多发与什么季节呢学生能够想到冷热频繁交替也就是春秋季节。

在讲解任何时候只要有暖空气平流,就可能出现平流逆温。

3. 锋面逆温高二的学生已经了解锋面的基本概念,通过示意图,明显看出锋面上下的逆温现象,需要老师强调的是该逆温只发生在锋面附近,受锋面高度、厚度不一影响。

课下可以让学生绘画锋面附近的等温线分布。

4. 地形逆温在已有三种逆温的基础上,给出乌市地形图,结合所学,发挥联想,学生不难想到山谷风。

简单回顾山谷之间热力环流,再通过动画演示抽象的冷热大气运动,热空气抬升,学生就能够清楚看到地形影响下逆温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活动思考:因为逆温冷热颠倒、抑制对流,现在你能解释乌市尤其新市区冬季多大雾的原因了吗 给出乌市地形示意图,标明新市区机场和天山区学校,加以引导,学生可以总结出逆温带来的不利影海拔温度500m700m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

高中地理关于“逆温问题”的专题讲解

高中地理关于“逆温问题”的专题讲解

关于“逆温问题”的专题讲解国家级示范中学——安岳中学石洪春一、什么是逆温现象:一般情况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现象。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

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如果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垂直递减率小于-0.6℃/100米或者气温上升都可以看作是逆温现象。

二、产生逆温的原因1、辐射逆温: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

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高,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见下图)。

随着地面辐射冷却速度加快,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

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

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慢,于是产生逆温。

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地面的温差决定。

温差越大,逆温越强。

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平流逆温。

3. 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

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

如美国的洛杉矶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两百多天出现逆温现象。

4. 锋面逆温: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小,爬升到冷空气的上面,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即锋面。

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比较显著,也可出现逆温。

如下图,从A点上空气温垂直分布的情况可见,由下面的冷空气到上面的暖空气,等温线通过锋面的区域时必有曲折,曲折的程度视两种气团间的温度对比而决定,曲折段(如图中BC段)就出现了逆温层。

高中地理——每日讲1题(锋面气旋、冷锋、暖锋、逆温)

高中地理——每日讲1题(锋面气旋、冷锋、暖锋、逆温)

知识点锋面气旋锋面气旋,是一种特殊的天气系统。

它的组成、移动方向、降水分布如下图所示:①组成部分:中间为低气压中心,高纬度为冷气团,低纬度为暖气团,西侧为冷锋,东侧为暖锋。

②移动方向:北逆南顺,即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南半球顺时针“辐合”。

③降水分布:主要分布在冷锋的锋后、暖锋的锋前(即冷气团的一侧)。

另外在冷锋的锋前也会有少量降水。

图1 锋面气旋示意图(北半球)例题飞机飞过暖锋前缘晴朗的天空时,其排出的水汽常凝结成白色云带。

这种云带能较长时间存在,人们常以此来预报暖锋的到来。

下图为某时刻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

完成11—12题。

11、飞机尾部凝结的云带能较长时间存在的主要原因是()A.受强紫外线照射B.处在逆温层之中C.处在强烈对流中D.受冷锋云系挤压12、符合甲地沿线剖面天气系统分布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B、D精讲精析:(1)分析云带可以长时间存在的原因。

①由题干可知,”飞过暖锋前缘晴朗的天空“,即飞过飞过暖锋,暖锋是暖气团势力强大,主动向冷气团移动,暖气团在上面,冷气团在下面,即”上暖下冷“;②温度出现上暖下冷,即出现了逆温现象,因此气流较为稳定,因此云带长时间存在,选项B正确。

(2)分析甲地两侧的天气系统。

①甲地北侧为一个低气压中心,并且有两个低压槽,因此为一个锋面气旋,左侧为冷锋,右侧为暖锋,如下图所示;②因此甲地西侧为冷锋,锋面较陡,过境时气温降低,因此可能降雪;东侧为暖锋,锋面较缓,过境时气温升高,因此可能降雨,因此选项D正确(注意选项CD中的东、西方向相反)。

总结冷锋、暖锋本节例题的难度较大,解题思路为:①根据暖锋的特点,分析下层、上层空气的气温,进而分析云带移动较慢的原因(逆温现象);②根据图中其他的分布,分析此时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并分析甲地西侧、东侧的天气(降雨、降雪)。

冷锋、暖锋是两种不同的天气系统,二者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如下:(1)冷锋冷锋的符号为三角形,冷气团的势力强大,主动向暖气团靠近,暖气团被迫抬升。

3.3.4 逆温现象 课件—2021-2022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3.3.4 逆温现象  课件—2021-2022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高度源自高度高度高度
气温
气温
气温
气温




第 1 题图
A 3、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如果对流层大气出现“上热下冷(即随高度上升,气温也上升)” 现象时,空气对流运动减弱,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上图中,符合题中所示现象的大气层次
B 是( ) A.①+②
弊:①出现多雾天气,能见 度降低,出行不便,甚至造 成交通事故。
②加剧大气污染,危害人体 健康。
③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 飞机起降带来麻烦。
课堂小结: 1、逆温现象的定义 2、逆温的类型及形成原因 3、逆温的影响
中国气象局与交通部2007年10月15日联合发布全国主要公路气象预 报:15日20时至16日20时,……内蒙古中部的部分地区有沙尘天气。土壤 风蚀是沙尘暴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形成沙尘暴的条件主要是干旱、大风、 对流旺盛,若对流层大气出现逆温现象,可抑制沙尘暴。读图,回答1~2 题。
B.②
C.②+③
D.③
A 5.据此推测,在冬季,一天中最不合适进行
户外锻炼的时段是( )
A.清晨
B.中午
C.午后
D.傍晚
学习评估与反思
等第
要求
1
A优秀
能在现实自然情境中,从人地关系系统的角度分析逆温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作用。
2 B良好 能在复杂的情境中,说明逆温现象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
3
C一般
能在特定的情境中,简单的描述并分析逆温现象,并解 释常见现象。
如下图所示,图中甲属于情 况②,乙、丙、丁属于情况①。

高中地理术语名词解释总结归纳

高中地理术语名词解释总结归纳

高中地理术语名词解释总结归纳一、等潜水位线将潜水位线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成的线称作等潜水位线。

随地形起伏而起伏。

1、判断地势的高低潜水位的高低起伏与地表地势的高低起伏基本一致,但潜水位要平缓得多。

2、判断潜水的流向垂直等潜水位线,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

3、判断河流的流向潜水水位随地形而有起伏(呈正相关),可根据图中等潜水位线的数据递变(递增或递减)顺序判断出地势高低,河流都是由高处向低处流,可知河流流向。

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递减方向一致。

4、判断潜水的流速等潜水位线越密集,潜水流速越快;等潜水位线越稀疏,潜水流速越慢。

不同地图中要注意比例尺和高差。

5、计算潜水的埋藏深度某地的潜水埋藏深度等于该地的等高线值(或范围)减去等潜水位线值(或范围)。

6、判断潜水与河水的补给关系方法1:首先,作出河流两岸的潜水流向;然后,依据潜水的流向进行判断。

若潜水的流向向河流汇合,则潜水补给河水若潜水的流向向河流分开,则河水补给潜水(河流补给潜水)(潜水补给河流)方法2:依据等潜水位线的凹凸关系判断河流流经处,若等潜水位线是高处凸向低处,则河流补给潜水河流流经处,若等潜水位线是低处凸向高处,则潜水补给河流7、合理布置取水井和排水沟为了最大限度地使潜水流入水井和排水沟当等潜水位线凹凸不平、疏密不均时,取水井(或排水沟)应布置在潜水汇流并且埋藏较浅处;当等潜水位线由密变疏时,取水井(或排水沟)应布置在由密变疏的交界处,并与等潜水位线平行(注意不是垂直)。

8、闭合状况,判断人类对等潜水位线的影响(1)中心潜水位低,地下水开采过多(2)中心潜水位高,降水多或大水漫灌二、潜水位线潜水等水位线通常是具有一定倾斜度的曲面,潜水等水位线图就是潜水面等高线图,它是根据潜水面上各点的水位标高绘制成的,一般绘制在地形图上。

由于水位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故应选用同一日期的资料才较为准确,潜水面在钻孔或打井时,就出现一个稳定水位称为潜水位。

潜水位通常以海拔高度来表示,称为潜水位标高。

逆温形成的条件

逆温形成的条件

逆温形成的条件
1、盆地的地形是其中之一
冷空气进入盆地后,盆地周边气温上升得更快,相应的,盆地上空的空气气温也会上升,形成逆温。

2、暖平流也会促生逆温
周边有温暖的气流过来,覆盖在盆地上空,也会形成逆温。

3、高压环流也会导致逆温
高压系统中,空气会下沉。

下沉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气温会比近地面的高,逆温形成。

4、地面逆辐射也会形成逆温
晚上地面向外辐射热量,近地面的空气随着地面温度下降而降温,远离地面的空气吸收热量后气温上升,形成逆温。

逆温现象的影响因素
①地理位置:中纬度地区更容易产生下沉逆温现象。

纬线±30°地区,干燥空气下沉,压缩并自热,晴天多,雨水少。

自热后气温比下层的空气高,较易导致逆温现象的出现。

②时间因素:逆温层的分布则会随时间产生变化,以赤道为例,夏至时阳光直射北回归线,中纬度地区更容易产生逆温现象。

③天气因素:夜间少云时,地面热量散发较快,温度下降速度也随之增加,是地面温度和上部空气温度的差值降低,第二日早上出现辐射逆温的可能性也随之降低。

降水天气则会减少逆温的出现概率,大雾天气将增加逆温的出现概率。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雾霾与逆温现象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雾霾与逆温现象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雾霾与逆温现象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

雾霾常见于城市。

中国不少地区将雾并入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现象进行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 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

雾霾的形成既有“源头”,又有“帮凶”,其“源头”可谓是多种多样,比如汽车尾气、工业排放、建筑扬尘、垃圾焚烧,甚至火山喷发等等,雾霾天气通常是多种污染源混合作用形成的。

其“帮凶”就是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一旦污染物在长期处于静态的气象条件下积聚,就容易形成雾霾天气。

1. 什么是雾,雾是怎么形成的?雾是水汽凝结成的小水滴,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天气现象,或者说雾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成的透明度差的空气和微小水滴混合物。

雾的存在会降低空气透明度,使能见度恶化,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内,就将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物的天气现象称为雾(Fog)。

2. 什么是霾?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在空气湿度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将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在1000-10000米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

这种现象称为轻雾或霭(Mist)。

霾和雾的区别有三个:①雾是液态水滴,霾是固态灰尘微粒;②雾的形成必须湿度大,而霾的形成必须是空气相对湿度较小;③霾通常出现在城市和人类活动比较多的地方,雾在城市和野外森林山区都会出现。

3. 什么是雾霾天气?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

天气预报说雾霾天气不恰当,近期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

统称为“雾霾天气”,实际上,是雾天和灰霾天气。

霾和雾的共同点都使空气变混浊,是视程障碍物,尤其对交通安全造成危害,霾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严重会致死。

高中地理大气受热过程及其逆温现象

高中地理大气受热过程及其逆温现象

对无线电 通信 有重 要作用
五、逆温的形成及其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出现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 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
高 度
气温
高 度
气温
气温随高度 气温随高度 升高而递减 升高而递增
夜间地面迅速降温,离地面愈近降 温愈快,形成逆温,黎明达最强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上,底 层空气受地面影响而迅速降温
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对葡萄生长的影响
①鹅卵石利于保持土壤水分(防 止土壤水分蒸发); ②鹅卵石白天(受到太阳辐射) 增温快,夜间降温也快,增大 气温的日较差(昼夜温差), 利于葡萄的糖分积累。
大气逆辐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有哪些?试举例说明。(分析青藏 高原为什么是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O3吸收紫外线 CO2、水汽吸收红外线
云层、尘埃:云层越厚,云量越 多,反射越强。
特点:无选择性
(3)散射作用
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特点:有选择性(波长越短越容易被散射)
应用: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多少的影响因素
纬度位置(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
昼长时间
地形地势(海拔高低) 天气状况(云量多少)
③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层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 (图d、e)。
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 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 出现。夏季夜短,逆温层较 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长, 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逆温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
成雾
大气污染
影响航空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19%)、反射和散射(34%),大部分到达 地面(47%)。

高中地理 最易错系列 逆温

高中地理 最易错系列  逆温

考点4 逆温1.逆温现象含义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

6 ℃。

这主要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离地面愈高,受热愈少,气温就愈低.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2.逆温的发展过程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或黎明,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小,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

逆温的影响(1)出现多雾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2)加剧大气污染。

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3)对航空造成影响。

“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不便.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的颠簸。

读南京北城郊秋季某日垂直温度梯度时空变化图(单位:℃/百米),完成下列问题。

(1)该日,此地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时段是A。

8时-16时30分 B。

17时-23时C. 16时30分-次日7时D. 23时-次日5时(2)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A。

500米 B。

100米 C。

350米 D. 150米(3)当某地大气发生逆温现象时A. 空气对流更加显著 B。

抑制污染物向上扩散C. 有利于大气成云致雨D. 减少大气中臭氧的含量【答案】(1)C (2)C (3)B【解析】【易错剖析】本题组考查逆温及其影响.注意图中“垂直温度梯度(℃/100米)知,图中所给的不是气温,而是上升一个单位高程后气温的变化值,正负表示温度升高或降低,只要垂直递减率等于或大于零,就属于逆温现象。

大气发生逆温现象时,对流运动减弱,不利污染物的净化。

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

高中地理——每日讲1题(大气的受热、逆温、逆温的成因及利弊)

高中地理——每日讲1题(大气的受热、逆温、逆温的成因及利弊)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地球表面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

太阳辐射传输到地表的过程中,会使得大气受热增温,其中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最主要、最直接的热源。

大气的受热可以分为三个过程:①太阳暖大地:射向地球的太阳辐射(短波辐射),一部分被大气吸收和反射,另一部分到达地面,被地面吸收,使得地面温度升高;②大地暖大气。

地面升温后,将热量传递给近地面的大气(长波辐射),一部分被大气吸收,使得大气温度升高;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间;③大气还大地。

大气增温后,会向宇宙和地面辐射(长波辐射),其中射向地面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会使地面温度升高,即大气逆辐射的保温作用。

图1 大气的受热过程逆温现象一般情况下,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0.6℃/100m)。

但在对流层的某一高度范围内,有时会出现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的现象,即为逆温现象。

逆温现象主要有5种成因:①辐射逆温。

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辐射快速减弱,近地面大气的温度迅速下降,而高空的温度下降较慢(降温存在时间差),因此出现“上暖下冷”的现象。

辐射逆温在日出前最强,在沙漠地区经常出现;②锋面逆温。

发生锋面附近,锋面上、下分别是暖气团和冷气团,因此温度存在着差异(上暖下冷)。

由于锋面总是向冷气团倾斜,因此只有在冷气团控制的地区可以观察到;③地形逆温。

发生在盆地和谷地,夜晚靠近山坡的空气冷却更快,因此冷空气沿坡下沉,在谷底聚集,原有的谷底暖空气被迫抬升,出现“上暖下冷”的现象;④下沉增温。

发生在高压控制区,例如副热带反气旋地区,在高空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干燥的空气升温很快(大于气温垂直递减率),因此在下沉停止的界面,界面上方的空气温度高、下方空气温度低,即“上暖下冷”现象;⑤湍流增温。

发生在湍流区,当气流比较干燥时,湍流上升时气温会快速下降(大于气温垂直递减率),那么在湍流上升停止的界面,界面下方的空气温度低、上方空气温度高,因此出现“上暖下冷”现象。

图2 逆温现象例题图3 例题答案:A、C精讲精析:(1)分析逆温的特征。

高中地理《气温和逆温》

高中地理《气温和逆温》

气温和逆温一、气温的时空变化1.时间变化:在一天中,气温会发生日变化,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地方时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在一年中,气温会出现年变化,北半球陆地气温7月最高、1月最低,南半球陆地气温1月最高、7月最低,北半球海洋气温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海洋气温2月最高,8月最低。

2.日较差变化:气温日较差是指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一般情况下,大陆性气候地区日较差大于海洋性气候地区,平原日较差大于山地,晴天日较差大于阴天。

3.空间变化:(1)纬度差异:总体上,气温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2)海陆差异:在同一纬度上,夏季陆地气温较高,海洋温度较低,而冬季相反。

(3)垂直变化:一般情况下,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约0.6℃。

二、影响气温的因素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如下:1.纬度因素:总体上,气温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2.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在同一纬度上,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海洋气温大于陆地。

3.地形、地势因素:一般情况下,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约0.6℃;同时,在山地背风一侧,可能会由于地形对冷空气的阻挡及焚风效应等温度较高。

4.热容量:一般情况下,水域较多的地区,由于热容量大,夏季温度较低,冬季温度较高。

5.洋流:暖流对其影响地区有增温作用,寒流对其影响地区有降温作用。

6.人类活动:如城市化进程带来热岛效应等,导致城市温度高于周围的郊区。

三、逆温由于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因此在对流层,垂直方向上气温一般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但在某些条件下,气温也可能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即出现逆温现象。

逆温出现的原因如下:1.辐射逆温:在晴朗无云的夜晚,由于地面辐射冷却,距离地面近的空气降温更快。

2.锋面逆温:由于暖空气位于锋面上部出现的逆温,在冷暖空气温度差较大时易出现。

3.地形逆温:山坡上的冷空气下沉至谷底,将谷底内的暖空气抬升。

教你学地理29:高中地理难点二十四---山谷风、冰川风、逆温风

教你学地理29:高中地理难点二十四---山谷风、冰川风、逆温风

教你学地理29:高中地理难点二十四---山谷风、冰川风、逆温风展开全文1.在山区只要是晴天,没有大风,山谷里的风向每天都会发生有规律的日变化,即白天气流沿谷坡上升,夜晚沿谷坡下沉,这就是气象学上的谷风和山风,合称山谷风。

山谷风是因为白天太阳晒热了坡面,夜晚山坡面向宇宙空间辐射失热而冷却,使山谷同一高度上自由大气和坡上空气温度有了差异所引起的。

这种风和海滨的海陆风、湖滨的湖陆风一样,都是由于热力不均匀所引起的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风。

天气越好,地方性风就越明显。

2.在海拔很高的地方,当山谷里积满了雪,或者山谷里流的不是水,而是冰川,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如1960年春季,我国登山队首次攀登珠峰时,就发现珠峰北坡的许多冰川谷里,长达20公里的绒布冰川上,夜间是吹下山的南风,而白天也多是吹下山的南风,这就是“冰川风”。

这是由于冰川上的气温永远比同高度上的自由大气冷的缘故。

珠峰北坡冰川风十分强劲,在冰川中部,平均风速可达每秒3米以上,最大可达每秒10米左右。

珠峰科学考察队在1966年3-5月考察记载中说:“尤其在晴朗的下午,强劲的冰川风有时会扬起砂石,掀起帐篷。

”不过,冰川越小,“冰川风”就越弱。

我国祁连山区,冰川风仅仅表现为增强和延长山风,减弱并缩短谷风,并不全天出现“冰川风”。

那么,如果地表都是冰封雪盖,那风又怎样吹的呢?3.南极大陆面积约140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830米,最高点约4300米,是地球上真正的“寒极”。

世界上极端最低气温-89.2℃就出现在南纬78°26′,东经106°52′,海拔3420米处的南极大陆的东方站。

在海拔2800米的南极点上,即使盛夏1月,极端最高气温还低至-20.1℃。

在严寒的雪盖上形成了强烈的逆温(空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增加的现象),密度最大的寒冷气团积聚在贴地层里。

在地球重力的作用下,冷空气团沿坡下沉,沿沟汇流,就像雨水下在起伏地形上一样,因此,这种风称为“径流风”或“外流风”,现称之为“逆温风”。

高中地理简述 逆温现象人教版

高中地理简述 逆温现象人教版

逆温现象作者:徐建龙工作单位:湖北黄冈黄梅县国际育才高级高级中学邮政编码:435500 日期:2007-11-11资料来源:1、绿色通道(高考总复习):中国致公出版社(编号:ISBN 978-7-80179-235-8)3、地理高考试卷一、大气的基本情况及作用:对流层由于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C。

有时候出现下列情况:①海拔上升,气温升高;②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C。

这就是逆温现象。

逆温现象往往出现在近地面气温较低的时候,如冬季的早晨。

逆温现象使空气对流运动减弱,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大气环境较差A 发生时稳定性特别强(不利于垂直运动),易出现大气污染B 最有利于逆温发生的条件是平静而晴朗的夜晚C 日出前后的逆温层最厚,日出后地面温度升高,逆温层慢慢消失四、类型1 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小,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发生在气温日较差的晴天晚上和黎明.地面热量辐射散失,越接近地面空气越冷,导致逆温过程为: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形;在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很快,贴近地面的气层也随之降温。

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快,离地面愈远,降温愈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图c);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地消失(图d、e)。

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以冬季最强。

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 、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冷空气层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大气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3 地形逆温:它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发生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暖空气被冷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发生在晚上.还有一种情况是,冬半年冷空气在向低纬度地区运动过程中,因冷空气较冷重,把地势较低盆地和谷地地区填满(形成冷空气湖),而盆地上空是暖空气,在盆地上空暖空气与盆地内冷空气交界的大气层形成逆温现象.这种逆温现象发生在冬半年.,导致空气上热下冷4 锋面逆温:锋面附近因上面为暖空气,下面为冷空气,所以也会出现逆温现象,如我国云贵高原东部冬半年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上空出现逆温现象,形成贵阳一带的阴雨冷湿天气.高度变化曲线图为:千米℃5 下沉逆温:在高压控制区,高空存在着大规模的下沉气流,由于气流下沉的绝热增温作用,致使下沉运动的终止高度出现逆温.这种逆温多见于副热带反气旋区(海洋上空),它的特点是范围大,不接触地面而出现在某一高度上.这种逆温因为有时像盖子一样阻止了向上的湍流扩散,如果延续时间较长,对污染物的扩散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此外,寒流影响下也会促使逆温现象的形成.五、逆温现象与空气质量的关系逆温的存在,对天气和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有相当大的影响;它阻碍空气对流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差,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六、逆温现象的应用例1、读某城某日清晨低层大气剖面图,回答:(1)图中出现逆温现象的是①、②、③中的②判断理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流层中的上升气流会使飞行中的飞机颠簸。导致对流 层气流上升的原因是:上层实际气温低于理论气温(按垂直递 减率计算的气温)。图3表示四种对流层气温分布状况,分析 下图回答1—2题。
1.①图表示的气温降低速率在( B ) A.3000米以下低于垂直递减率 B.3000~6000米高于垂直递减率 C.6000米以下等于垂直递减率 D.6000米以下均低于垂直递减率 2.飞机可以在5000米高度平稳飞行的是( D ) A.① B.② C.③ D.④
逆温现象
1、定义: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 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 或者地面上随高度的增加,降温变化 率小于0.6°C,称为逆温现象
千米

2、逆温类型: 辐射逆温:黎明前最强,日出后自上而下消失。 地形逆温:由地形造成,主要在盆地和谷地中 锋面逆温:主要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逆温的分类 锋面逆温 (平流逆温)
地形(下沉)逆温
山坡冷气流向 山底滑落,导 致空气上热下 冷
辐射逆温
地面热量辐射散失,越接近地面空 气越冷,导致逆温
图5-3表明了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
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形;在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辐射 冷却很快,贴近地面的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愈近,降温愈 快,离地面愈远,降温愈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 b);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 最强(图c);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 便逐渐自下而上地消失(图d、e)。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 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以冬季最强。冬季夜长,逆温 层较厚,消失较慢。
4、措施: 加强预报预警 要减少或消除污染源,大力种树、种草、种花等,绿化、 美化环境。 逆温天气,应调整户外活动和开窗通风时间。10时至下午 3时进行户外活动和开窗通风,逆温天气,生煤炉取暖者 应格外小心煤气中毒。 逆温天气,年老体弱和呼吸道疾病患者不要到室外活动。
例题 图5-4中图甲表示近地面空气若上升到3000m 高度时,理论温度为T。3000米高空的实际温度为Ts,当Ts≥T时 近地面空气上升将受阻,即出现了逆温现象,读某城市春季气温 日变化图(图5-4中图乙),回答: 10 ℃以上时, (1)若Ts稳定在-8℃,该城市气温至少要上升到 逆温现象才会结束,这时的时间约为 8 时。 (2)一般逆温结束后2小时,近地面对流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 作用。所以,在图示的情况下,仅考虑空气洁净的因素,上午体 10 时以后。 育锻炼的时间宜选在
逆温现象特征 A 发生时稳定性特别强(不利于垂直运 动),易出现大气污染
B 最有利于逆温发生的条件是平静而晴 朗的夜晚 C 辐射逆温日出前后的逆温层最厚,日 出后地面温度升高,逆温层慢慢消失
3、逆温的影响 对天气的影响: 表明大气结构稳定,对流微弱,天气晴好为主。 对环境的影响: 它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妨碍了烟尘、污 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使大量烟、尘、水汽凝 结物聚集在其下面,使能见度变坏,空气污染势必 加重。 空气污染中毒事件大都与逆温有关。如果连续出 现几天逆温,空气污染物就会大量积累,易发生空 气污染中毒事件。
70 0
2000m
【答案】 (1)农业减产(农作物、牲畜、林木、渔业减 产);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寒潮南下受地形影 响,冷空气堆积;地势较高,气温低。 (2)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加强减灾防灾管理, 做好防冻措施;培育与推广耐寒品种 原因: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暴雨。居民点 地处谷底河边,其河流上游地区集水面积较广。暴 雨时流水在谷底汇集,河水暴涨,易淹没农田和房 屋。 措施:将居民点迁向合理的位置(地势较高,地形 起伏和缓,既不受洪水威胁又无地质灾害隐患的地 方)。或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修建沿河防洪堤。
图14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 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 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9分)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0 50
750
0
河流
1000
500
等高线/m
居民点
图12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 洪灾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10分)
6.读南京北城郊秋 季某日垂直温度梯度 (0C/100米)时空变化 图。完成下列三题:
(1)该日此地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时段是: C A.8时-16时30分 B.17时-23时 C.16时30分-7时 D.23时-5时 (2)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C A.500米 B.100米 C.350米 D.150米 (3)当某地大气发生逆温时: B A.空气对流更加显著 B.抑制污染物向上扩散 C.有利于大气成云致雨 D.减少大气中臭氧的含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