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心理学之过度自信理论概述

合集下载

过度自信与金融市场市场心理学

过度自信与金融市场市场心理学

过度自信与金融市场市场心理学金融市场心理学是金融投资中一个重要的分支,研究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的情绪、行为及其对市场走势的影响。

在金融市场中,由于投资者的情感与行为,价格过度波动是一种常见现象,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在市场中表现出过度乐观、冒险、情绪波动等特点,对市场的判断失去了冷静,给自己带来不可预测的损失。

一、过度自信和金融市场过度自信可以导致许多投资决策失误。

在金融市场上,一些过度自信的投资者错误地认为他们有更多的信息或技能来做出更好的决策,从而高估自己的能力。

此外,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往往会低估风险和忽略重要的信息,致使他们产生不当的交易信念,从而引起市场的非理性波动。

二、过度自信带来的损失在金融市场上,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往往会对自己的交易信念过度自信并产生过度反应,从而造成了严重的投资损失。

这些损失可能来自单笔过度大的交易,或者来自一系列的小交易,这些交易分散在各种不同的投资品种中。

除此之外,过度自信的投资者不仅能带来自身的损失,也能对整个市场产生影响,尤其是在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上。

三、如何避免过度自信在金融市场上,过度自信可以带来严重的损失。

为了避免过度自信,投资者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 记得回顾过去的投资记录,从过去的失败和成功中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投资技能。

2. 研究市场,了解市场的基本分析方法和技术分析方法,判断市场的变化和风险。

3. 控制风险,不要对某种品种或行业过于依赖,建立严格的风险控制机制,不盲目跟从市场大众,及时止损和止盈。

四、结论与市场相比,投资者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只占了一部分。

在投资中,情绪和行为往往成为投资者成功的关键因素。

投资者需要认识到过度自信的危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它。

在金融市场中,保持客观而冷静的心态,谨慎而明智的投资,才是最为成功的选择。

行为经济学决策与心理因素影响

行为经济学决策与心理因素影响

行为经济学决策与心理因素影响行为经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结合了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个体在做出决策时所存在的心理因素对经济行为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行为经济学决策与心理因素的关系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

一、认知偏差与决策1. 过度自信过度自信是人们在评估自己能力时存在的一种倾向。

例如,人们常常高估自己的投资能力,导致过度交易和错误的投资决策。

这种认知偏差可能导致投资损失和决策错误,需要我们在决策过程中保持客观理性。

2. 成本沉没成本沉没是指人们在做决策时,会考虑已经投入的成本,即使这些成本是不可回收的。

在经济决策中,过度关注已经投入的成本可能导致不理性决策。

我们需要在决策中将注意力放在未来成本和收益上,以避免成本沉没的影响。

3. 瞬时满足瞬时满足是指人们在做决策时倾向于追求即时的满足而忽视长期利益。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购物时,人们往往更容易选择即时享受而不是考虑物品的长期价值。

我们需要意识到瞬时满足的风险,并在决策时思考长期利益。

二、决策场景与情绪影响1. 损失厌恶损失厌恶是指人们对损失的敏感程度大于对同等数额收益的敏感程度。

这种心理现象可能导致人们在做决策时过于谨慎,宁愿避免损失而不愿承担风险。

我们需要理性分析风险和回报的关系,避免因损失厌恶而错失机会。

2. 锚定效应锚定效应是指人们在决策过程中过分依赖第一个获得的信息,而忽视其他可能性。

例如,当人们看到商品打折前的原价,可能会觉得打折是一个好的交易,而忽视实际的商品价值。

我们需要注意避免被锚定效应所影响,多角度考虑问题和信息。

3. 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是指人们在决策时会受到他人的行为和态度的影响,追随主流观点或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这可能导致人们不理性地做出决策,盲目跟风。

我们需要坚持自己的理性思考,从而避免被羊群效应所左右。

三、行为经济学的应用1. 政策制定行为经济学的应用不仅仅限于个人决策,政府和机构也可以利用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制定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

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度量

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度量

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度量研究:综述与启示*瞿旭漆婉霞(西南财经大学成都611130)【摘要】管理者过度自信是指公司管理人员在做出决策时高估自己的能力和知识,从而高估项目投资的收益,低估相关决策的风险的心理偏差,这种偏差会表现在公司各种财务决策上。

国内外目前主要从公司投资、并购、融资决策三个方面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决策的影响,其中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度量是其基础和前提,本文通过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产生原因、外在表现和度量三个方面梳理相关文献,以期对我国管理者过度自信度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管理者过度自信产生原因外在表现度量方式The Measurement of Managerial Overconfidence: Reviewand ImplicationsQu Xu and Qi Wanxia(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engdu,61130) 【Abstract】Managerial overconfidence is a kind of psychological bias , which will lead the managers to overestimate their abilities and knowledge when they are making decisions, thereby over-investment earnings and underestimate the risks related decision-making,this bias will be manifested in a variety of financial decisions.At present, the researchers at home and abroad study the influence of managerial overconfidence on the companies’ investment,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d financing decisions, and the measurement of managerial overconfidence is the basis and prerequisite for the study.This paper will combine the literature about the causes ,external performance,and measurement of managerial overconfidence,hoping that it will provide a reference to the theory and empirical research.【Key Words】Managerial Overconfidence Causes External Performance Measurement所谓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是指人们在自我评价中高估自己判断和成功的概率,低估失败概率的心理偏差(Langer,1975)[1],这一术语最早用于心理学界,管理者过度自信则会表现出高估自己的能力和项目投资的收益,低估相关决策的风险,从而对公司投资、并购、融资等财务决策产生影响(Malmendier and Tate,2005,2007)[2][3],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度量是此类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行为经济学四大理论

行为经济学四大理论

哈喽,诶瑞巴蒂!今天我们给大家普及一些与行为经济学有关的知识。

行为经济学产生了4个重要的理论或者说4个结论:前景理论(或视野理论)(Prospect Theory)、后悔理论(Regret Theory)、过度反应理论(Overreaction Theory)及过度自信理论(Over confidence Theory)。

1 前景理论很多学者研究风险以及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提出的模型非常多,其中最常用的被接受的理性选择模型是Von Neumann和Morgenstern(1953)发展的财富预期效用理论。

该理论提供了数学化的公理,是一个标准化的模型(解决了当人们面对风险选择时他们应该怎样行动的问题),应用起来比较方便。

但是在最近的几十年,该理论遇到了很多问题,它不能解释众多的异象,它的几个基础性的公理被实验数据所违背,这些问题也刺激了其它的一些试图解释风险或者不确定性条件下个人行为的理论的发展。

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就是其中比较优秀的一个。

前景理论认为人们通常不是从财富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从输赢的角度考虑,关心收益和损失的多少。

面对风险决策,人们会选择躲避还是勇往直前?这当然不能简单绝对的回答,因为还要考虑到决策者所处的环境,企业状况等情况,我们先抛开这些条件来研究在只考虑风险本身的时候,人们的心理对决策的影响。

这时候我们会得出很有意思的结论。

卡尼曼的前景理论有两大定律:(1)人们在面临获得时,往往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人人都变成了冒险家。

(2)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的痛苦要远远大于获得的快乐。

2 后悔理论(遗憾理论)遗憾理论认为个人评估他对未来事件或情形的预期反应。

贝尔(Bell, 1982)将遗憾描述为将一件给定事件的结果或状态与将要选择的状态进行比较所产生的情绪。

例如,当在熟悉和不熟悉品牌之间进行选择时,消费者可能考虑选择不熟悉品牌造成效果不佳时的遗憾要比选择熟悉品牌的遗憾要大,因而,消费者很少选择不熟悉品牌。

过度自信_有限参与和资产价格泡沫

过度自信_有限参与和资产价格泡沫

过度自信、有限参与和资产价格泡沫3吴卫星 汪勇祥 梁衡义 内容提要:当存在模型不确定性且有限市场参与内生时,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和理性投资者参与股票市场的程度有着不同的行为模式。

本文给出的模型分析了两种投资者在不同情况下对股票市场的参与情况,借此解释有限市场参与、超额进入和资产定价之间的关系。

模型在流动性溢价、投资者结构和风险溢价的关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实证含义。

模型表明,理性投资者有更大的投资区域,但是非理性投资者在其投资区域内更为激进。

进而,在不同情形下,模型给出了资产均衡价格与投资者结构之间对应关系。

关键词:过度自信 有限参与 资产价格泡沫3 吴卫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邮政编码:100029,电子信箱:wxwu @ ;汪勇祥,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博士生,电子信箱:yw2186@ ;梁衡义,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所,邮政编码:100080,电子信箱:lhy @ 。

作者感谢中科院数学院程兵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汪昌云教授、Princeton 大学W ei X iong 博士、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Jialin Y u 博士、北京大学徐信忠教授、王亚平博士和张峥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吴军教授和“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中国金融学年会”、“中国经济学年会”上参与我们论文讨论的多位同行的有益建议和指导;作者对两位匿名审稿人的评论意见和有益建议深表感谢,当然,文责自负。

一、引 言11过度自信大量的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往往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Jerome D.Frank ,1935)或者高估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信息的精确性(Fischhoff 等,1977)。

也就是出现了心理学文献中所谓的“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 )现象。

Hvide (2002)认为,“过度自信”的具体含义可能存在着差异。

一种过度自信是指人们存在傲慢(Hubris )心态;另外一种过度自信则指的是人们对于某种事情的判断过于肯定了(Alpert and Raiffa ,1959;Lichtenstein 等,1982)。

行为金融学实验报告(A股H股溢价分析,心理账户,过度自信)

行为金融学实验报告(A股H股溢价分析,心理账户,过度自信)

摘要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和演化证券学(Evolutionary Analysis Theory of Security,简称EAS)一道,是当前金融投资理论最引人注目的两大重点研究领域。

行为金融学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

这一研究视角通过分析金融市场主体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来寻求不同市场主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经营理念及决策行为特征,力求建立一种能正确反映市场主体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状况的描述性模型。

本文通过三个板块来说明行为金融学:心理账户、过度自信、A股H股溢价分析(行为金融学角度)让我们能够直观的了解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状况,通过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行为金融学的知识。

总之,通过实习,我们对行为金融学有了更深层次地理解。

本次实习报告从实习目的和意义、工作方法、取得的成果及经验、收获及体会来具体说明下实习的过程.关键词:行为金融学心理账户过度自信 A股H股溢价分析目录论文总页数:14页1实习的目的 (3)2实习的时间 (3)3实习的地点 (3)4实习内容 (3)4.1 A、H股溢价问题 (3)4.1.1 A股与H股的价差能说明内地和中国香港地区市场中有一个市场不是有效的吗?为什么? (3)4.1.2 你认为导致A 、H股价差的原因有哪些? (3)4.2 心理账户 (5)4.2.1 概况 (5)4.2.2 实验 (5)实验一——成本与损失的不等价实验 (5)实验二——赌场资金效应实验 (6)实验三——沉没成本效应实验 (8)4.3 过度自信 (9)4.3.1 概况 (9)4.3.2 实验 (9)实验一——打折和邮购返券 (9)实验二——创业 (10)5实习心得体会 (12)6教师评语 (13)1实习的目的通过行为金融学实习,让我们增加了对行为金融学的了解,同时对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通过不同的心理账户和过度自信的案例分析,熟悉理论发展,感受消费者决策时的自身心理变化。

过度自信理论概述-经济心理学

过度自信理论概述-经济心理学

过度自信理论概述 - 经济心理学引言过度自信理论是一种在经济心理学领域中常被研究的理论,它描述了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有过高估计的倾向。

这种过度自信现象在金融市场、投资决策和创业领域中非常普遍,不仅对个体决策产生影响,而且也对整个市场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过度自信理论进行概述,介绍其主要特征、原因和影响,并探讨如何管理和减轻过度自信现象。

过度自信理论的主要特征1.高度自我评价:过度自信的人往往高度评价自己的能力和知识。

他们往往认为自己的技能比实际要好,过于乐观地看待可能的结果。

2.低估风险:过度自信的人倾向于低估风险和可能的失败。

他们对失败的可能性感到不敏感,并往往对当前市场情况或投资项目的潜在风险视而不见。

3.遗忘和忽视信息:过度自信的人通常会遗忘或忽视与他们的观点或决策相矛盾的信息。

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和记住与他们已有信念相一致的信息,并对其他信息不予理会。

4.过分自信:过度自信的人对自己的判断和决策过于自信,往往过分相信自己的直觉和经验,忽视客观的证据和分析。

过度自信的原因过度自信现象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认知偏差、社会因素和个性特征等。

1.认知偏差:人类决策过程中存在多种认知偏差,如过度乐观偏差和确认偏差。

过度乐观偏差使人们过高估计自己和他人的能力,而确认偏差使人们更容易接受支持已有观点的信息。

2.社会因素:社会文化和环境对过度自信的形成和维持起到重要作用。

社会对自信的推崇和奖励促使人们变得过度自信,并忽视潜在的风险和负面结果。

3.个性特征:个人特征也可以影响过度自信的发展。

一些人天生更加自信和乐观,更容易陷入过度自信的状态。

过度自信的影响过度自信的影响在个体和市场层面上都非常显著。

1.个体层面:过度自信使个体更倾向于冒险,追求高回报的机会,但也容易忽视潜在的风险。

这可能导致投资损失、创业失败和估计错误。

2.市场层面:在金融市场中,过度自信会导致投资泡沫的形成和崩溃。

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往往会投资于过高估值的资产,从而推高市场价格。

过度自信理论文献综述

过度自信理论文献综述

过度自信理论文献综述【摘要】标准金融学对金融市场的解释与市场实际的差异早已被学者和投资者观察到,行为金融学的诞生与发展提供给了学者和投资者研究金融市场的崭新道路。

行为金融学这一新的理论框架刚刚起步,存在很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行为金融学中一种心理偏差--过度自信理论的发展进行梳理,展现了过度自信理论的发展脉络、过度自信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在资本市场上的理论和实证的研究等。

【关键词】行为金融,过度自信,心理学实验,市场异向一、引言现代金融经典理论对理性人在金融市场中的规范行为做出了很好的解释,然而,现实当中的个人是有限理性的,有限理性的个人在金融市场中的实际行为与现代金融经典理论的差异甚至是矛盾,促成了行为金融学的产生和发展:利用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与投资者偏好,决策等相结合来解释现实金融市场中的现象(Statman,1999)。

本文行为金融学理论中投资者的过度自信理论,对相关领域内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

二、过度自信的心理研究人们在生活中、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的过程中,都会对自己自身的知识、能力水平以及自己获得的信息的准确程度表现出过度自信的倾向(Fischhoff等,1977)。

可以认为,过度自信就是对于事情的判断过于肯定了,即低估了后验分布的判断范围。

Oskamp在他的心理学实验中,把过度自信简单的定义为超出正确范围的自信。

在他的实验中,心理医生的自信程度与其诊断的准确性极不相称,过度自信的程度随着任务重要性的上升而升高。

后来,Fischhoff把这一实验的现象定义为对“正确性没有保证的信念”。

在另一系列的关于常识性问题的实验中,Fischhoff进一步证明人们对自己的答案几乎是肯定的,即人们常常高估自己所掌握的常识和信息的正确性。

(Fischhoff,1977)。

同时,他也定义了难度效应(Fischhoff,1977),这一效应意在说明过度自信在越困难的任务中越明显,而在容易的任务中则会表现出过度的不自信。

公司过度投资源于管理者代理还是过度自信

公司过度投资源于管理者代理还是过度自信

公司过度投资源于管理者代理还是过度自信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公司过度投资现象背后的驱动因素,特别是分析这一现象是源于管理者的代理问题还是过度自信的心理特质。

过度投资是指公司在拥有充足现金流的情况下,投资于净现值为负的项目,从而损害公司的长期价值。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对公司过度投资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公司治理和投资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文章将回顾代理理论的基本观点,指出当公司管理者与股东利益不一致时,可能引发代理问题,导致管理者为了自身利益而过度投资。

接着,文章将探讨过度自信理论在公司财务决策中的应用,分析管理者过度自信如何影响其对投资项目风险和收益的判断,从而引发过度投资行为。

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将选取一组具有代表性的公司样本,运用统计方法检验代理问题和过度自信与过度投资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比分析,文章将揭示不同因素在导致过度投资现象中的作用程度,为理解公司过度投资行为提供新的视角。

本文将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为公司改善治理结构、优化投资决策提供建议。

通过深入剖析公司过度投资背后的驱动因素,本文旨在为公司治理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二、文献综述在财务和投资领域的研究中,公司过度投资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关于过度投资的成因,学术界主要提出了两种观点:一种是管理者代理问题,另一种是管理者过度自信。

这两种观点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

关于管理者代理问题,其核心观点在于公司的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利益不一致。

管理者可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如扩大公司规模以提高个人薪酬、地位或声望,而投资于并非最优的项目。

这些项目可能短期内增加了公司的资本支出,但长期来看可能无法带来相应的回报,从而损害了公司的长期价值。

一些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管理者持股比例较低或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时,过度投资的现象更为明显。

另一方面,管理者过度自信理论则认为,管理者往往对自己的决策能力和项目前景持有过于乐观的态度。

这种过度自信可能导致他们在投资决策时忽视潜在的风险,或者对项目的预期收益过于乐观。

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

研究人员分别问丈夫和妻子做了百分之多少的家务,调价结果统计,丈夫 和妻子平均认为自己做的家务百分比之和为130%。
68%的民事诉讼律师都认为自己代理的一方会赢得诉讼。
斯文森(Svenson)在1981年的一个研究里发现,如果要就自己的驾驶 技术做一个评价,90%的人都说自己的驾驶技术要在平均水平以上,很少有 人说自己比平均水平要差。
是如何得来的,500万就是500万,不会有什么差别。
为什么意外之财会使人产生不同往常甚至不可思议的行为呢?
【案例2】 做煤炭生意的张老板在上世纪90年代就家产过千万,他的孩子学习跟不
上班。找到我给他介绍一个好家教,我告诉他家教要15元/小时的报酬,他
觉得太贵了。那晚他为了跟我见面,以便好谈找家教之事,他叫了几个朋友, 在北湖市场对面的帝都大酒店豪华订了晚餐。喝了三瓶五粮液,一桌海鲜, 一顿晚餐下来花费将近3000元。饭后,他的几个朋友和他围在一起搓起了麻
转向网上委托之前,他们的投资都获得了较好的收益,且偏好市场风险高的小
盘成长股。这些投资者在转向网上交易之后,买卖就较为频繁,交易更富投机 性,而所获的投资收益率则较低。当然,其中的理性投资者不会如此,只有过 度自信投资者才会出现过度交易的倾向。他们认为,过度自信投资者在网上交 易时,容易产生几种认知偏差,从而导致他们的过度自信: 一是这些投资者将此前的良好投资收益(网上委托前的交易)归功于自已 的投资能力(而不是运气),因而会过度自信; 二是这些投资者在网上可以接触到大量的投资数据,这些数据会引致他们 的知识幻觉,从而增强了过度自信; 三是这些投资者在网上通常可以自己掌握股票的投资组合情况,且可利用
时候曾经说过:“在心理学领域有关个人判断的研究成果中,最强的结论就是 人们是过度自信的。”

过度反应、前景、遗憾和过度自信,这四大投资心理每个人都有!

过度反应、前景、遗憾和过度自信,这四大投资心理每个人都有!

过度反应、前景、遗憾和过度自信,这四大投资心理每个人都有!金融学的四大研究成果,即过度反应理论、前景理论、遗憾理论及过度自信理论。

跟着小编一起来学学它们。

过度反应理论过度反应理论(Overreaction Theory)是西方投资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说明了市场总是会出现过度反应的现象。

人们由于一系列的情绪与认知等心理因素,会在投资过程中表现出加强的投资心理,从而导致市场的过度反应。

在1985年的一个研究中发现,投资者对于受损失的股票会变得越来越悲观,而对于获利的股票会变得越来越乐观,他们对于利好消息和利空消息都会表现出过度反应。

当牛市来临时,股价会不断上涨,涨到让人不敢相信,远远超出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而当熊市来临时,股价会不断下跌,也会跌到大家无法接受的程度。

人类非理性的情绪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认知偏差。

当市场持续上涨时,投资者倾向于越来越乐观。

因为实际操作产生了盈利,这种成功的投资行为会增强其乐观的情绪状态,在信息加工上将造成选择性认知偏差,即投资者会对利好消息过于敏感,而对利空消息麻木。

这种情绪和认知状态又会加强其行为上的买入操作,形成一种相互加强效应:当市场持续下跌时,情况刚好相反,投资者会越来越悲观。

因为实际操作产生了亏损,这种失败的投资操作会加强其悲观情绪,同样也造成了选择性认知偏差,即投资者会对利空消息过于敏感,而对利好消息麻木。

因而,市场也就形成了所谓的过度反应现象。

前景理论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认为人们通常不是从财富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从输赢的角度考虑,关心收益和损失的多少。

面对风险决策,人们会选择躲避还是勇往直前?这当然不能简单绝对的回答,因为还要考虑到决策者所处的环境,企业状况等情况,我们先抛开这些条件来研究在只考虑风险本身的时候,人们的心理对决策的影响。

这时候我们会得出很有意思的结论。

卡尼曼关于前景理论有两大定律:(1)人们在面临获得时,往往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人人都变成了冒险家。

行为经济学四大理论

行为经济学四大理论

哈喽,诶瑞巴蒂!今天我们给大家普及一些与行为经济学有关的知识。

行为经济学产生了4个重要的理论或者说4个结论:前景理论(或视野理论)(Prospect Theory)、后悔理论(Regret Theory)、过度反应理论(Overreaction Theory)及过度自信理论(Over confidence Theory)。

1 前景理论很多学者研究风险以及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提出的模型非常多,其中最常用的被接受的理性选择模型是Von Neumann和Morgenstern(1953)发展的财富预期效用理论。

该理论提供了数学化的公理,是一个标准化的模型(解决了当人们面对风险选择时他们应该怎样行动的问题),应用起来比较方便。

但是在最近的几十年,该理论遇到了很多问题,它不能解释众多的异象,它的几个基础性的公理被实验数据所违背,这些问题也刺激了其它的一些试图解释风险或者不确定性条件下个人行为的理论的发展。

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就是其中比较优秀的一个。

前景理论认为人们通常不是从财富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从输赢的角度考虑,关心收益和损失的多少。

面对风险决策,人们会选择躲避还是勇往直前?这当然不能简单绝对的回答,因为还要考虑到决策者所处的环境,企业状况等情况,我们先抛开这些条件来研究在只考虑风险本身的时候,人们的心理对决策的影响。

这时候我们会得出很有意思的结论。

卡尼曼的前景理论有两大定律:(1)人们在面临获得时,往往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人人都变成了冒险家。

(2)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的痛苦要远远大于获得的快乐。

2 后悔理论(遗憾理论)遗憾理论认为个人评估他对未来事件或情形的预期反应。

贝尔(Bell, 1982)将遗憾描述为将一件给定事件的结果或状态与将要选择的状态进行比较所产生的情绪。

例如,当在熟悉和不熟悉品牌之间进行选择时,消费者可能考虑选择不熟悉品牌造成效果不佳时的遗憾要比选择熟悉品牌的遗憾要大,因而,消费者很少选择不熟悉品牌。

32思维模型:过度自信一行为金融学四大研究成果之一

32思维模型:过度自信一行为金融学四大研究成果之一

32思维模型:过度自信一行为金融学四大研究成果之一很多年以前,一个六旬老头带着他的5岁孙子去赶集,经过一座独木桥的时候,老头想吓唬一下他的小孙子,于是抱起他,还说要把他扔进河里。

小孙子被吓坏了,使劲挣扎,结果真的挣脱出了爷爷的手掌,掉进河里,湍急的水流把孙子冲走了。

老头原本就觉得自己完全可以抱住孙子,想当年,他可以把10岁的儿子举好高的,老头就是过度相信自己的掌控能力,高估了自己,才把他的小孙子给害了。

有一位非常有经验的游泳爱好者,从水面上40多米处的大桥上跳下,结果被淹死。

为什么这么会游泳的人,还会被水淹死呢?就是过度自信,忽视了风险存在。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力的作用与反作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再根据冲量定理,物体速度变化越快,冲量越大。

当一个人跳下大桥至到达水面,这个过程一般会持续数秒甚至数十秒(一般大桥都比较高),速度会很大,由此产生的冲量很大。

水是不可压缩流体,在这个情况下,就相当于跳桥者撞上了一堵墙。

所以,一般情况下,跳桥者都是被拍死的,不是被淹死的,因为如果跳水者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让肚子或者背部着地,巨大的冲击力就会导致内脏破裂而死亡。

都是过度自信惹得祸。

几年前,《卫报》的一名记者采访了卡尼曼。

记者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人们如何让自己的思维更高效?”“如果我有一根魔法棒,我最希望消除掉的是什么呢?”卡尼曼斟酌着自己的话,“过度自信。

”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都遭受着过度自信的影响。

我们自认为比实际上懂得多,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比一般人聪明、比一般人漂亮、比一般人技艺高超。

在工作中,我们总觉得自己比旁人工作效率高;总觉得自己能力高,创业者总觉得自己的项目是最好的,自己的公司成功概率最高。

投资者总觉得自己选择的股票具备上涨潜力。

这个在认知心理学上叫做过度自信。

1过度自信概念过度自信理论是二十世纪末提出的行为金融学四大研究成果(前景理论、后悔理论、过度反应理论、过度自信理论)之一。

“过度自信”一词源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金融行为学的核心理论有哪些

金融行为学的核心理论有哪些

金融行为学的核心理论有哪些在当今复杂多变的金融世界中,金融行为学逐渐崭露头角,成为理解投资者决策和市场动态的重要学科。

金融行为学融合了心理学、社会学和金融学的知识,旨在揭示投资者在金融决策过程中的非理性行为和认知偏差。

那么,金融行为学的核心理论有哪些呢?一、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前景理论由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提出,它挑战了传统经济学中理性人假设。

传统经济学认为人们在做决策时会权衡各种可能结果的概率和收益,以追求最大的期望效用。

然而,前景理论指出,人们在面对收益时往往是风险规避的,而在面对损失时则是风险偏好的。

例如,假设你有两个选择:一是确定获得 1000 元;二是有 50%的机会获得 2000 元,50%的机会一无所获。

大多数人可能会选择确定获得 1000 元,表现出风险规避。

但如果是面临损失的情况,比如一是确定损失 1000 元,二是有 50%的可能损失 2000 元,50%的可能没有损失,很多人会选择冒险一搏,表现出风险偏好。

这种现象在金融市场中十分常见。

投资者在盈利时往往过早卖出股票以锁定收益,而在亏损时却不愿意止损,希望能够回本甚至盈利,从而导致更大的损失。

二、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心理账户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对不同的资金进行分类和管理。

比如,我们会把工资收入、奖金、投资收益等放入不同的心理账户,并对它们有不同的消费和投资决策。

举个例子,你用辛苦工作挣来的工资购买一件昂贵的商品时可能会犹豫不决,但如果是用意外获得的奖金购买,可能就会更加爽快。

同样,在投资中,人们可能会对不同来源的资金有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

比如,对于养老金账户,可能更倾向于选择稳健的投资,而对于短期的投机资金,则可能更愿意冒险。

心理账户的存在会导致人们做出不理性的金融决策,忽略了资金的整体价值和风险。

金融市场中的行为偏差

金融市场中的行为偏差

金融市场中的行为偏差金融市场中的行为偏差是指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出现的系统性错误和非理性行为。

这些偏差可能导致投资者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从而造成经济损失。

本文将深入探讨几种常见的行为偏差,包括过度自信、处置效应、投资经历、记忆与行为偏差、心理账户对投资行为的影响、代表性思维与熟识性思维对投资组合的影响以及羊群行为和投资者情绪,并举例说明。

1. 过度自信过度自信是投资者在决策时高估自己的能力和判断的一种倾向。

这种偏差通常源于投资者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或经验过于自信,导致他们忽视风险或低估市场波动性。

例如,一个股票分析师可能认为某个公司的股票价格将继续上涨,即使有迹象表明该股票的价格已经过高。

这种过度自信可能导致投资者买入高估的股票,最终导致亏损。

2. 处置效应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倾向于过早出售盈利的股票,而保留亏损的股票。

这种行为偏差通常发生在投资者面临损失时,他们可能会感到恐惧或焦虑,因此决定尽快减少损失。

相反,当投资者获得盈利时,他们可能会感到满足或乐观,因此决定继续持有股票。

这种处置效应可能导致投资者错失卖出盈利股票的机会,从而错失利润最大化的机会。

3. 投资经历、记忆与行为偏差投资者的投资经历、记忆和行为偏差也会影响他们的投资决策。

例如,投资者可能会受到过去成功的投资经历的启发,从而在未来的投资中采取相似的策略。

然而,过去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未来也会成功。

此外,投资者也可能会受到过去失败的经验的影响,从而避免类似的投资决策。

这种记忆和行为偏差可能导致投资者无法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从而重复同样的错误。

4. 心理账户对投资行为的影响心理账户是指投资者将资金划分为不同的“心理账户”,每个账户代表不同的投资目标或风险偏好。

这种划分可能会导致投资者在决策时出现偏见。

例如,一个投资者可能将所有的资金都放在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中,而忽略了低风险低回报的投资机会。

这种心理账户偏见可能导致投资者承担过大的风险,从而增加投资损失的可能性。

心理学中的过度自信与企业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现象

心理学中的过度自信与企业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现象

心理学中的过度自信与企业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现象摘要:近年来,行为金融学兴起并不断发展,其研究的最重要的心理偏差即是过度自信。

本文介绍过度自信现象的心理学解释以及企业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实证研究例证,并对过度自信现象的研究做出了一些评价。

正文:过度自信是心理学的一个专业术语,是指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而低估失败的概率的心理偏差(Wolosin,et al,1973;Langer,1975)。

Kahneman,Daniel和Amos Tversky(1979)等心理学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人们在形成自己的判断时经常对自己的判断过于自信,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我们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为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

一、产生过度自信的原因:1、证实性偏见(Confirmation Bias)当我们在主观上支持某种观点的时候,我们往往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支持我们原来的观点的信息,而对于那些可能推翻我们原来的观点的信息往往忽视掉。

比如,我们讨厌某个国家,那么,我们就会下意识的关注这个国家的负面消息,用以证明这个国家确实不招人喜欢,而且越来越讨厌;在工作中,如果我们赞同某个方案(特别是那些自己提出的方案),也会举出众多理由,数据的、图片的、事实的、分析的,来不断支持该方案,使其越来越正确。

2、难度效应(hard-easy effect)许多研究表明, 人们判断或决策的信心水平受任务难度及领域的影响(Gigerenzer et al, 1991;Kvidera, 2008)。

通常对较难任务做信心水平评估时, 才会引起过分自信和较差的校准。

而任务难度过于简单, 过分自信的现象就会消失;相反,会出现系统的信心不足(Juslin, Winman & Olsson,2000)。

Lichtensten 将这种现象称为信心的难易效应 (Craig et al, 2008)。

人们在面对更难解决的问题时更易产生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理论

过度自信理论

过度自信理论过度自信理论(overconfidence theory) ,金融学的四大研究成果,即过度自信理论(Overconfidence Theory)、视野理论(Prospect Theory)、后悔理论(Regret Theory)及过度反应理论。

大量的认知心理学的文献认为,人是过度自信的,尤其对其自身知识的准确性过度自信。

人们系统性地低估某类信息并高估其他信息。

Gervaris、Heaton和Odean(2002)将过度自信定义为,认为自己知识的准确性比事实中的程度更高的一种信念,即对自己的信息赋予的权重大于事实上的权重。

关于主观概率测度的研究也发现确实存在过度估计自身知识准确性的情况。

1概述编辑心理学家们的研究还发现一些职业领域往往与过度自信相联系,如外科医生和护士、心理学家、投资银行家、工程师、律师、投资者和经理在判断和决策中会存在过度自信特征。

Grifin和Tversky(1992)发现人们在回答中等到极度困难的问题时,倾向于过度自信。

在回答容易问题时,倾向于不自信;当从事的是可预测性较强,有快速、清晰反馈的重复性的任务时,倾向于仔细推算。

如专业桥牌运动员、赌马者和气象学者在决策时都倾向于仔细推算。

Frank(1935)发现人们过度估计了其完成任务的能力,并且这种过度估计随着个人在任务中的重要性而增强,人们对未来事件有不切实际的乐观主义。

Kunda(1987)发现人们期望好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高于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概率,甚至对于纯粹的随机事件有不切实际的乐观主义。

人们会有不切实际的积极的自我评价,往往认为自己的能力、前途等会比其他人更好。

过度自信的人往往有事后聪明的特点,夸大自己预测的准确性,尤其在他们期望一种结果,而这种结果确实发生时,往往会过度估计自己在产生这种合意结果中的作用。

Daniel、Hirshleifer和Subrahmanyam(1998)认为成功者会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知识的准确性和个人能力,这种自我归因偏差会使成功者过度自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D:自信度90%
你对爱情和事业都有很高的理想和追求,不过会很少注意身边人的感受。 你的自信程度很高。头脑清楚,做事有能力,不过很多时候会给人以自我为中 心,自高自大的感觉。
所以不妨在别人面前低调一些,不过很有“凤姐”潜质。
1.案例
在美国买一台打印机,原价是80美元。商家给消费者两个选择, A、当场打折,折扣率是5%,也就是说80美元的打印机可以用76美元 购得; B、邮购返券,现在以80美元购买打印机,只要在购买后3个月内将相关 凭证寄回给公司,就可以得到25%的折扣,也就是可以得到20美元的现金返 还,这20美元会以支票的形式寄回给消费者,这样相当于花60美元买了这个 打印机。 想一想,如果你有这样两个选择,你会选哪种折扣方式呢?
过度自信的实证研究
3.原理实证
三、Barber 和Odean (2001) 又对有关投资者过度自信的性别差异进行 了实证研究。他们选用了一个大型证券经纪公司37664 个家庭账户的交易数 据以及这些账户开户的男女性别资料,分析了在1991年2月~1997年1月期间 这些不同性别账户上的交易情况,结果发现男性投资者的月换手率均值为6. 41%,女性投资者的月换手率均值为4.4%;男性投资者交易频繁度比女性高 出45%,过度交易使得男性投资者的平均月收益率比女性低0. 08%。研究结 果表明,男性比女性更加过度自信,因此交易更为频繁。
关于过度自信,DeBondt和Thaler在对行为金融的微观基础进行总结的时 候曾经说过:“在心理学领域有关个人判断的研究成果中,最强的结论就是人 们是过度自信的。”
过度自信理论内涵
2.心理原理解析
Mahajon( 1992) 将过度自信定义为:人们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对一些事件 出现的几率过高的估计的行为,这也造成了人们在事件出现后认为自己估计是 正确的从而加大这种心理因素。
Gervaris、Heaton 和Odean( 2002)将过度自信定义为:认为自己知识 的准确性比事实中的程度更高的一种信念,即对自己的信息赋予的权重大于事 实上的权重。
简单说来过度自信是指,人们过度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了自己成功 的几率和私人信息的准确性。
过度自信的表现形式
2.心理原理解析
经济心理学之过度自信 理论概述
课堂实验
1.课堂实验及结果
11.“初唐四杰”中有王勃吗? 12.由于钙质流失,容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症,导致腰腿发软,骨质疏松,多吃牛奶 和鸡蛋可以补充维生素D? 13.杜康酒的产地是在我国的河南吗? 14.我们日常的主食基本上属于碱性食物吗? 15.中国虽然不是双姓大国,但还是有不少双姓,请问“三台”是不是双姓? 16.是意大利人最先制作出了牛奶巧克力吗? 17.父母和一个已婚子女及其配偶、后代所组成的家庭属于核心家庭吗? 18.龙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4吗? 19.冻疮是由于皮肤的毛细血管受损而引起的? 20.教育使用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年限要比居住用地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年限要高吗?
案例解析:人们在某一方面觉得自己能力不错,能够顺利完成某项任务, 那么这种心理暗示将会有助于自己顺利实现目标,并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指引人 们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同样有出色的表现。但是,如果自信不足的话,那就是 一种恶性循环了,心理暗示自已不行,实际上也做不好,更加强了原先的不自 信。
过度自信的实证研究
3.原理实证
四、Barber和Odean(2002) 研究分析了199~1995年间由电话委托转向 网上委托的607个投资者行为特征以及投资收益率。他们发现,这些投资者在 转向网上委托之前,他们的投资都获得了较好的收益,且偏好市场风险高的小 盘成长股。这些投资者在转向网上交易之后,买卖就较为频繁,交易更富投机 性,而所获的投资收益率则较低。当然,其中的理性投资者不会如此,只有过 度自信投资者才会出现过度交易的倾向。他们认为,过度自信投资者在网上交 易时,容易产生几种认知偏差,从而导致他们的过度自信:
目录
1.课堂实验及结果 2.心理原理解析 3.原理实证 4.应用案例及点评
自信心小测试
1.案例
题目:假如给你提供一套全新的床上用品,不需要考虑价格,也不用考虑后果, 有四款床上用品,你会选购哪一款呢?
A、卡通或动物图案 B、方格或圆点图案 C、炫彩花朵图案 D、纯白色
自信心小测试
1.案例
选择A:自信度:30%
第四,研究发现,个人专业知识的增加并不会减轻其过度自信的程度。当 事件难以预测和把握时,专家比普通人往往更趋于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的实证研究
3.原理实证
一、Odean (1999) 利用美国某证券经纪公司从1987~1993 年间共 10000个账户的162948条交易的记录,来研究投资者的交易是否过于频繁。 Odean认为,由于投资者过度自信会导致过度交易,即当投资者发现交易可获 得的期望收益不足以补偿交易成本时,投资者仍会继续交易。
人说自己比平均水平要差。
1.案例
龟兔赛跑
楚霸王项羽
过度自信理论简述
2.心理原理解析
过度自信理论是二十世纪末提出的行为金融学理论。 “过度自信”一词 源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大量的认知心理学 的文献认为,人是过度自信的,尤其对其自身知识的准确性过度自信。人们系 统性地低估某类信息并高估其他信息。
因此,要作出现实客观的判断,不仅需要正面的信息,也需要负面的信息。 但是通常,情况越复杂,判断越困难,人们就越可能出现证实偏见。
过度自信的成因
2.心理原理解析
四,生理原因 人的身体受到强烈的情感刺激后,会产生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就会让人感 到兴奋、个性,从而导致过于自信。
例如,成功的喜悦常常使人产生飘飘然的感觉,人们在这种“飘飘然”感 受的驱动下就会过于自信。
课堂实验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 15. ╳ 16. ╳ 17. ╳ 18 . ╳ 19. √ 20. ╳
1.课堂实验及结果
过度自信理论概述
Overconfidence Theory
你应该是在父母的象牙塔里长大的人,虽然亲和力十足,与人沟通融洽,但是缺少自己的主见。遇事 慌乱,缺乏自信心。性格有些急躁,内心常有不平,但是又无能为力,不敢为自己申张。
想要成为“凤姐”,基本不可能了。
选择B:自信度:50%
你是个严谨甚微的人,明明很有自信,但处于自我压抑状态。不会将内心 真实的想法暴露出来,防卫度高。你会对自己,对他人,对事物产生怀疑,你 总是以求平和心态处事,以退为进。经常受人指使。所以请学会看重自己。
为此,人们对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经常走向极端,过高地或过低地估计那 些他们认为应该发生或不应该发生事件的可能性。
过度自信的表现形式
2.心理原理解析
在行为金融学研究领域,过度自信投资者有两种表现: 一是,投资者高估了私人信息产生的信号的准确性,即错误地认为,私人 信息产生的信号比公共信息产生的信号更准确; 二是,投资者高估了自身对证券价值的估价能力,而低估了估价过程中预 测误差的方差。
想成为“凤姐”,得需要加把劲了,还不一定会成功。
选择C:自信度70%
你应该是个圈子中的宠儿,很多人会围着你转,如果是女人,会有很多男 人拜倒在你的石榴裙下,爱臭美的人。喜欢追求新鲜刺激,有些任性。不过你 缺少安全感,喜欢左右摇摆。所以要坚定自己的意志。
想成为“凤姐”,除非你身边没有人围着转达,受了刺激才可以。
一是,人们估值的置信区间太小。 例如,人们认为,置信区间包含真实值的概率有98 %,而事实上置信区 间包含真实值的概率只有60 %左右,即人们估值的置信区间太小了。 二是,人们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很不准确。 例如,人们估计某一事件完全可能发生,而实际发生的可能性只有80 %; 人们确信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实际发生的可能性却有20 %。
自我实现预言
4.应用案例及点评
小李是一名高二学生,他的数学和语文考试成绩的满分都是100分。他擅 长数学,语文对他来说较为吃力。小李的数学成绩在最近几次考试中的平均成 绩是85分,而语文的平均成绩只有70分。他正愁怎么提升两门的成绩时,有 一次他不经意听到语文老师对其他人说自己语文功底不好,而数学老师直接鼓 励她说她在数学上有一定的天赋,希望她努力。小李接下来的考试数学成绩日 渐增加,而语文没有什么改观,还日渐退步。
过度自信的特征
2.心理原理解析
第一,Griffin 和 Tversky (1992)曾发现,人们面对的问题难度越大,就 越易产生过度自信,这就是“难度效应( the difficulty effect )”。
第二,当人们的行为结果能得到快速而清晰的反馈时,人们的信心就会得 到合适的调整。
第三,Zakay 和 Tuvia (1998) 的研究表明,人们做出某种决策的时间越 短,对该决策准确性的自信心就越大。
1.案例
研究人员分别问丈夫和妻子做了百分之多少的家务,调价结果统计,丈夫
和妻子平均认为自己做的家务百分比之和为130%。 68%的民事诉讼律师都认为自己代理的一方会赢得诉讼。
斯文森(Svenson)在1981年的一个研究里发现,如果要就自己的驾驶
技术做一个评价,90%的人都说自己的驾驶技术要在平均水平以上,很少有
为了探究这种过度交易所造成的收益下降的原因,Barber 和Odean 将 Grossman 和Stiglitz (1980) 提出的理性预期模型(该模型认为,只有当边际利 润大于等于边际成本时投资者才会交易)与Odean (1998) 提出的过度自信模 型进行比较,并发现,过度自信模型更接近现实情形,能较好地解释收益下降 的原因。
一是这些投资者将此前的良好投资收益(网上委托前的交易)归功于自已 的投资能力(而不是运气),因而会过度自信;
二是这些投资者在网上可以接触到大量的投资数据,这些数据会引致他们 的知识幻觉,从而增强了过度自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