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导学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杨家之子杨修在曹操面前机智应对的故事,展现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本文语言简洁明了,情节紧凑,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但对于文中一些古代词汇和表达方式,可能还需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对于文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可能有一定的困惑,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解答。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懂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文中古代词汇和表达方式的理解。

3.对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2.互动式教学: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教案。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材料。

3.生字词卡片。

4.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所需的道具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材料,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然后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和古代词汇,进行解释和讲解。

如:“杨修是谁的儿子?”“曹操为什么对杨修刮目相看?”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情节,讨论人物关系,然后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场景。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杨修,你会如何应对曹操的提问?”“家庭教育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历。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1课《杨氏之子》导学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1课《杨氏之子》导学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1课《杨氏之子》导学案
一、课文内容概述
本课是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的第21课,讲述了一个家庭故事。

主要内容是杨老先生有个儿子叫杨头,他在家里总是吃喝玩乐而不务正业。

杨老先生感到很担心,于是找来了智慧的杨修来教导他儿子。

二、阅读要点
1.杨氏家庭情况
2.杨头的懒惰现象
3.杨修的出现及作用
4.教育的重要性
三、重点词汇解析
1.玩乐:指不务正业,轻佻嬉戏的意思。

2.担忧:担心、忧虑的意思。

3.智慧:聪明、有智谋的意思。

4.教导:教育、引导的意思。

四、思考问题
1.为何杨头总是吃喝玩乐而不务正业?
2.杨修是如何教导杨头的?
3.你认为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多重要?
五、拓展练习
1.试写一段关于家庭教育的故事。

2.思考父母是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你认为孩子应该怎样尊重父母的
教育?
六、教学目标
1.理解杨氏家庭故事的主要内容。

2.掌握相关生词的含义。

3.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七、课后作业
1.总结杨头的问题出在哪里,你认为如何解决?
2.找一段文字,描述你认为成功的家庭教育是怎样的。

以上是《杨氏之子》导学案的内容,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深刻领会其中的道理,努力成为受人尊敬的好孩子。

五年级下册第21课猴王出世导学案

五年级下册第21课猴王出世导学案

五年级语文下学期导学案学校备课组长签字:蹲点领导签字:年_____月_____ 日课题21*《猴王出世》课型阅读课型主备人复备人审核人本周行为训练重点认真倾听我会补充班级五()班小组姓名学习目标1、我能认识8个生字,读记“灵通、迸裂、避暑、明明朗朗、喜不自胜、天造地设、伸头缩脑”等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我能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性格特点。

重难点预测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知识链接《西游记》,一部规模宏伟、结构完整、用幻想形式来反映社会矛盾的巨著,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

全书共一百回,分为三部分:一至七回写孙悟空花果山称王和大闹天宫;八至十二回写取经的缘由和唐僧的身世;十三至一百回,写唐僧师徒在取经途中所经历的八十一难。

这部带有童话色彩的神话小说,重点塑造了孙悟空这个大胆的、富有反抗性的神话英雄形象,他敢于反抗天宫、地府的统治者,能上天入地、呼风唤雨。

他的言行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寄托了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理想。

学习过程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一、全情投入我最棒!1.激趣: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你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孙悟空吗?2、板书课题、齐读导学目标。

二、专心独学我最行!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熟练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写在书上)。

3、石猴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找出关键语句,用“—”画出来。

4、再读课文,想想猴王有什么样的特点?找出文中的具体词语和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理解和学法指导:1、在合作之前要充分独学,完成自主练习。

2、根据导学案展开学习,遇到自己解决体会。

三、合作探究共成长!1、对子互查独学问题1、2。

2、解决对学疑惑,分享学习收获。

3、暴露群学疑问,组内、组间互学。

4、组长领取任务,组内进行小展示。

(抓住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主要内容,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想象画面等方法展示。

第21课古诗三首导学案

第21课古诗三首导学案

牛心坨九年一贯制学校五年(下)语文导学案课题:古诗三首课时:第 1 课时总第33 课时主备教师:审核教师:检查领导: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秦、邸、熏、汴”4个生字。

2.学习《出塞》,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活动过程一.理解诗题,认知作者。

1.出塞:到边防线上去戍守边疆。

2.王昌龄:唐代诗人,善写七绝,多边塞诗。

二.自读全诗,读准读通。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大意。

秦.时明月汉.时关.:秦,秦朝。

汉,汉朝。

关,关塞。

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形容路途遥远。

人,指戍守边疆的士兵。

还,回家。

但.使龙城飞将....在:但,只要。

龙城,地名,指匈奴祭天之处。

飞将,汉代著名将领李广。

不教.胡马..:教,让。

胡马,胡人的骑兵,指入侵内地的匈奴军队。

阴..度阴山山,山名。

长城北面的内蒙古中部的山脉。

写出诗句大意。

四.领悟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请你边读边想像,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1.秦时明月汉时关读了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补充资料: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汉(公元前206——公元23年)作者的朝代——唐朝(618——907)。

请你根据这组数字,估算一下边关受匈奴外敌的侵扰有多少年?你感受到什么?2.万里长征人未还读了这一句,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你又仿佛听到什么?你又有什么感受?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表达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五.总结全文,感情朗读品味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六.推荐诗作,拓展阅读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作业:背诵古诗、写生字。

疑难反馈:(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2)你还有哪些疑惑?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家长意见:牛心坨九年一贯制学校五年(下)语文导学案课题:古诗三首课时:第 2 课时总第34课时主备教师:审核教师:检查领导:教学目的: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第21课 《蝉》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第21课 《蝉》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第21课《蝉》预习导学案1.了解蝉的特征和生命简史,把握蝉的习性,梳理说明思路。

(重点)2.了解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品味文章既准确又生动的语言。

(重点)3.感受作者人文情怀,学会关注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难点)一、知作者、明背景1.作者介绍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作家,被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

自幼爱好自然,经常观察昆虫和贝类的生活情况。

晚年详细观察栖息于未垦地中的各种昆虫和蜘蛛,于1879—1907年间将研究所得,陆续写出《昆虫记》十卷。

著有《昆虫的故事》(又名《昆虫记》),这部昆虫学著作被认为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昆虫的故事》(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第二、四部分。

王大文译。

有删改。

《昆虫记·蝉》共有“蝉和蚁”“蝉的地穴”“蝉的音乐”“蝉的卵”四部分。

《蝉》是一篇事物说明文(科学小品),实质上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

作者用生动活泼、风趣形象的语言,详细阐明了蝉的生活习性,具体介绍了蝉从卵到幼虫,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中国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3.题目解说蝉也叫“知了”,居昆虫纲,同翅目,蝉科。

雄的腹部有发音器,能连续不断发出尖锐的声音。

雌的不发声,但在腹部有听器。

幼虫生活在土里,吸食植物根的汁液。

成虫刺吸植物的汁。

本文以《蝉》为题目,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简单明了。

二、文体知识科学小品文定义:科学小品文,是一种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面科学知识的说明文章。

内容:科学小品文是说明文的一种。

它与其他说明文的不同的是采用了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

文学是手段,传播科学知识才是其目的。

它短小精悍,资料可靠,数据确凿,玲珑活泼,通俗生动,把科学融于艺术之中,富于情趣,引人入胜。

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打比方、下定义、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画图表、举例子、引资料。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21.杨氏之子》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21.杨氏之子》
3.考点强化练习:将这个故事讲给小伙伴听,说一说从哪里看出杨氏之子的机智。
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复习和巩固,遇到难题及时询问解决。
学后反思
我学到的知识或我的疑惑
学法指导
一、自主学习,个性指导
任务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课文。
任务2:读题,解题:(“之”相当于“的”,“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任务3:引导学生读准停顿: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拓展提升练习:
⑵解释整句话的意思:
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课题
21、杨氏之子
执教教师
学生
授课时间
2021年
学习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重难点预测
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学习流程
理清文中的人物关系,抓住重点句子反复诵读,同桌角色扮演。想象表达。
四、巩固训练,整理提高
1.基础知识练习:
⑴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 杨氏之子 》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 杨氏之子 》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故事,讲述了梁国杨家的儿子孔君平聪明机智,善于应对的故事。

课文通过孔君平与杨氏之子之间的对话,展示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礼貌待人的品质。

本文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富有教育意义,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方面还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能够理解文言词语,体会文章的表达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课文所传达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礼貌待人、聪明才智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文言词语,体会文章的表达手法,领悟课文所传达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2.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便于学生理解。

2.教案:编写详细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3.课文录音:准备课文录音,便于学生跟读、模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引导学生跟读,熟悉课文内容。

然后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五年级下语文导学案21古诗三首_语文s版

五年级下语文导学案21古诗三首_语文s版

第一站——自主学习1.查资料:我了解到的王昌龄、林升和陆游。

2.我能认真阅读古诗,圈画诗中的生字、词,弄清字音,利用工具书或联系诗文明白得难解词的意思。

3.再读古诗,我能认真摸索古诗的要紧内容。

4.默读古诗,我能尝试着明白得诗句的意思,在不明白的地点做上记号,预备上课与老师、同学交流解决。

第二站——挑战自我1.同桌相互检查字词自学情形。

2.我来说说古诗的要紧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站——合作探究一、学习《出塞》。

1.诗题中的“塞”是__________的意思。

看到如此的诗题,你想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诗人在“明月”和“关”前面加上“秦时”和“汉时”这两个时刻词,让你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_;“万里长征人未还”一句中“人未还”让你想到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龙城飞将”指的是___ ______________,此句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题临安邸》。

“暖风熏得游人醉”一句,一个“醉”字使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_____ _________________的画面。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 杨氏之子》精品导学案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 杨氏之子》精品导学案

21《杨氏之子》导学案
三、品读课
文(用时:15
分钟)
1.组词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1.(1)分角色朗读,读
出不同人物的语气。

(2)同桌对读对话,入
情入境地表演课文。

(3)用多种形式读课
文,并进行评读。

2.独立练习背诵,开
展背诵比赛。

在基本了解课文意
思的基础上,先一
句一句地背诵,然
后连起来背诵。

四、阅读拓
展(用时:5
分钟)
1.交流搜集的古今笑话。

2.推荐阅读。

1.说一说自己搜集的
有关于语言艺术的古
今笑话。

2.阅读
《世说新语》中的其
他故事。

有条件的可以举办
《世说新语》故事
会,激发学生对文
言文的兴趣。

教师总结: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同学们,科学的殿堂美不胜收,只要你们“以勤为径”认真学习,我相信你们一定会给自己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一个人学习的好坏取决于他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

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加油吧,孩子们!。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杨氏之子小明聪明机智、应对自如的故事。

通过这个小故事,教材旨在让学生体会古代儿童的聪明才智,以及他们在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机智和勇敢。

本文语言简练,情节紧凑,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文章的大意。

但部分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引导他们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此外,学生对古代儿童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可能不太了解,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杨氏之子聪明机智、应对自如的品质,培养他们勇敢面对困难的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难点: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理解古代儿童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自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交流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他们的合作交流能力。

4.启发引导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启发他们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

2.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3.参考资料:教师提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代儿童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以便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精美教案(统编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精美教案(统编版)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讲解重点难点时,部分学生对一些知识点仍存在理解困难。尤其是在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方面,一些学生还不太熟练。这说明我在教学中还需要更加细致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打算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对于重点难点内容,我将采用更多实例和对比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2.提高思维品质: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感受古文的韵味和美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4.强化语言表达:通过角色扮演、讨论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与人沟通交流的自信。
5.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后拓展环节,主动探索姓氏文化,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方法。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杨氏之子》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比我想象的要浓厚。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对生字词的学习和文言文的断句朗读都表现出很高的热情。这一点让我深感欣慰,也让我对今后的教学更有信心。
课堂上,我尝试通过提问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表达特点和古代文化背景。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些教学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了文言文的韵味,对古代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甚、聪惠、应”等生字词和文言文的断句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言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运用文言文表达方式。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角色扮演。学生们模拟课文中的对话,体验文言文的表达特点。

部编人教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杨家之子杨修的聪明才智。

文章通过杨修与曹操的对话,展示了杨修的机智和聪明。

本文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文章内容。

但是,对于一些古代文化背景和用词,学生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来进行解读。

此外,学生对于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方式也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杨修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勇于思考、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型。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用词,以及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方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课文内容。

2.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和教学参考书。

2.教学多媒体设备,如PPT、视频等。

3.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者引入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对《杨氏之子》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呈现(10分钟)教师可以利用PPT或者视频等教学多媒体设备,展示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可以学生进行朗读和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并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21课《小圣施威降大圣》导学案

第21课《小圣施威降大圣》导学案

第六单元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梳理小圣和大圣变身斗法的经过,体会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2.细心品味打斗经过,分析人物心理和形象,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以及孙悟空的精神和性格。

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1课时【检查预习】一、作者作品1.《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是长篇章回体神话小说,全书共100回。

这部作品有着历史真实的影子,即唐贞观年间玄奘远出西域取经的事件。

有《大唐西域记》和《大唐慈恩寺法师传》,对此事有详细的记载。

2.全书共分三大部分:前7回写大闹天宫的故事,是全书的精华部分,表现孙悟空的反抗精神;8—12回写唐僧的来历、魏征斩蛇、唐太宗入冥府,交待取经的缘起;第13回—100回写西天取经的故事。

二、学习生字词1.给加点字注音。

掣.(chè)淬.(cuì)规模.(mó)寻觅.(mì)吆.喝(yāo)踪迹.(jì)庙.宇(miào)神通提.防(d ī)2.解释下面的词语。

只情:尽情。

那厢:那边。

厢,边,旁。

猢狲:猕猴的一种,这里泛称猴子。

撺:通“蹿”,逃窜。

淬:指浸入或沉入水中。

下溜头:江河的下游。

木木樗樗:形容痴呆、孤单的样子。

躘踵:踉踉跄跄,要跌倒的样子。

窗棂:窗户或栏杆上雕有花纹的格子。

弄喧:弄玄虚,耍花招。

愕然:吃惊的样子。

【课堂活动】活动一:整体感知,梳理情节1.“小圣”“大圣”分别指谁?题目的意思是什么?指名回答后,引导明确:“小圣”指的是二郎神,“大圣”指的是孙悟空。

二郎神占胜了孙悟空。

题目设置了悬念,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2.快速默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①本文主要写了怎样的一件事?②全文主要写了哪三个情节,分别加以概括。

答案示例:①本文主要写了孙悟空与二郎神各自施展法术、斗智斗勇的事。

②小说由小圣与大圣激战起笔。

情节一:由于妖猴惊散,大圣无心恋战,迅速逃离战场。

情节二:写二郎真君与大圣斗法变化,玩性大发,结果激斗变游戏。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导学案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导学案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导学案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导学案第【1】篇〗【教材分析】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蝉》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全册的第21课。

本文从文体上属于文艺性说明文,从教材阅读种类上属于课外自读课文。

法布尔以文学的笔触,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对“蝉的地穴”和“蝉的卵”进行了细致地说明,将蝉写得活灵活现。

本节课依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和“单元教学目标”,立足“文学性”和课后“阅读提示”确定教学内容为以下三个:1.蝉的生活习性和成长规律。

2.文章的“趣味性”。

3.观察研究的方法与科学精神。

【教学目标】1.借助小标题,掌握“蝉”的生活习性和成长规律。

2.结合课文旁批,通过圈点批注,感受文章的“趣味性”。

3.深入文本,结合旁批和微课,探寻作者观察研究的方法,感受科学精神。

【学情分析】1.学习经验与习惯: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18课《中国石拱桥》、19课《苏州园林》及20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三篇说明文,已经了解了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初步学会了圈画批注的学习方法。

2.知识和技能基础:学生了解了说明文有两个种类,学会了十种说明方法,能把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的特点,学习了三种说明顺序等方面的知识,也明白了阅读说明文应该从以上方面来把握。

3.学习兴趣与需求:学生初步接触了事物说明文,课堂多配以或视频,学生兴趣浓烈。

本课,是学生初次接触文艺性说明文,文章语言生动。

学生除了需要了解“蝉”这种昆虫的相关知识以外,还有学习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的愿望。

本文极富有趣味性,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4.能力发展需求与路径:结合课后“阅读提示”,聚焦“文学性”,结合课文旁批,通过圈点批注,来感受文章的“趣味性”,进而学会赏析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深入文本,结合旁批和微课,探寻作者观察研究的方法,感受其科学精神,进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的习惯,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探究科学的兴趣。

5.学习中可能碰到的困难: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因为没有实际观察“蝉”的经验,对一些知识,譬如“蝉的蜕皮”等过程感知比较模糊。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精选三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精选三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精选三篇篇一:杨氏之子教学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背诵课文。

3.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过人,感悟古文韵味,初步培养学生喜爱古文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读懂故事,品味杨氏之子语言的精妙。

2.了解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在古代梁国,有一姓杨家的孩子九岁了,特别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拜访孩子的父亲,恰巧孩子父亲不在家,于是孔君平把孩子叫了出来,想考验一下他是不是像传闻一样聪明。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孔君平是怎样考验这个孩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杨氏之子》。

(板书课题)2.解释课题: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

(生说意思,师归纳)二、初读课文,检查朗读1.生自由小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指名朗读,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3.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读法。

4.学生练习朗读。

5.同学们,读完课文有什么感受吗?(生畅谈)6.多种形式朗读,学生点评。

(自由读、指生读、同桌读、集体读)三、再读课文,理解意思1.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自主理解课文。

2.用现代语言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在说的过程中找出不能理解的词句,全班交流。

(在进行过程中,强调“杨、孔、君、夫子”等关键词,引起学生注意)预设:惠:同“慧”,智慧。

诣:拜访。

乃:就,于是。

示:给……看。

君:您。

古时敬称。

闻:听说。

禽:鸟。

夫子:古诗对年长而且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文中指孔君平。

3.指名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然后串连起来,说一说全文的意思。

4.理解了每句话的意思,现在你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5.引导学生思考问题:(1)你对杨氏之子了解多少?(2)故事中除了杨氏之子,还有谁?他们谈了些什么?你从哪句中知道的?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谁能说一说?(生举手说)二、体会语言的艺术与精妙导语:读了这么多遍课文,你觉得哪句话最妙(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妙在哪儿?预设:1.你说杨梅和我是一家,在姓氏上和我开玩笑,我说没听过孔雀和你是一家,也从姓氏上回敬给你。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1《杨氏之子》导学案设计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1《杨氏之子》导学案设计

21杨氏之子第一单元知识归类一、会写词语昼夜 耕耘 报晓 蝴蝶 蚂蚱 樱桃 锄头 承认 蜻蜓 随意 嗡嗡 拔河 铲平 割舍 拴住 水瓢 闲逛 圆滚滚 明晃晃 沧海桑田 二、辨字组词 ⎩⎨⎧昼(白昼)旮(旮旯) ⎩⎨⎧耘(耕耘)耕(耕种) ⎩⎨⎧桑(桑树)叠(折叠) ⎩⎨⎧晓(报晓)浇(浇花) ⎩⎨⎧蝴(蝴蝶)糊(糊涂) ⎩⎨⎧蚂(蚂蚱)妈(妈妈) ⎩⎨⎧蚱(蚂蚱)炸(爆炸) ⎩⎨⎧嗡(嗡嗡)翁(老翁) ⎩⎨⎧樱(樱花)婴(婴儿) ⎩⎨⎧拔(拔草)拨(拨打) ⎩⎨⎧铲(铲子)产(产生) ⎩⎨⎧割(收割)瞎(瞎说) ⎩⎨⎧锄(锄头)助(帮助) ⎩⎨⎧拴(拴住)栓(门栓) ⎩⎨⎧瓢(水瓢)飘(飘散) ⎩⎨⎧逛(逛街)狂(疯狂) 三、多音字供⎩⎨⎧ɡònɡ(供品)ɡōnɡ(提供) 晃⎩⎨⎧huǎnɡ(晃眼)huànɡ(摇晃) 燕⎩⎨⎧yān(燕京)yàn(燕子) 兴⎩⎨⎧xìnɡ(兴致)xīnɡ(兴奋) 骨⎩⎨⎧ɡǔ(骨气)ɡū(花骨朵) 分⎩⎨⎧fèn(分外)fēn(分别)折⎩⎨⎧zhé(折断)shé(折本)zhē(折腾) 抹⎩⎨⎧mā(抹净)mǒ(抹黑)mò(抹墙)四、近义词闪烁—闪耀 存心—故意 阴凉—阴冷 承认—认可 孤单—孤独 陪衬—衬托澄澈—清澈稀罕—稀奇郑重—慎重骨气—气节欺凌—欺辱烟波浩渺—一望无际(水天一色)不可胜数—不计其数顶天立地—高耸入云恍然大悟—豁然开朗乐此不疲—其乐无穷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离乡背井—流离失所无边无垠—无边无际良辰美景—吉日良辰马马虎虎—粗心大意五、反义词新鲜—腐烂漂亮—丑陋承认—否认黑暗—光明漂泊—定居偶尔—经常稀罕—平常郑重—随便澄澈—混浊马马虎虎—一丝不苟不可胜数—屈指可数恍然大悟—百思不解乐此不疲—浅尝辄止离乡背井—安居乐业良辰美景—月黑风高六、成语1.成语盘点光芒四射不可胜数顶天立地恍然大悟烟波浩渺乐此不疲相映成趣离乡背井茂林修竹良辰美景2.成语接龙光芒四射→射人先射马→马到成功→功败垂成→成千上万→万众一心→心口不一→一扫而光顶天立地→地久天长→长年累月→月光如水→水涨船高→高枕无忧→忧国忧民→民安国泰→泰山压顶3.成语拓展形容数量多的成语不可胜数不计其数恒河沙数多如牛毛数不胜数七、诗文佳句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一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梁国杨氏家的一个聪明孩子的故事。

课文通过杨氏之子应对孔君平的话,展现了孩子的机智和幽默。

本课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寓意深刻,既锻炼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又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语言表达和理解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寓言故事也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本文涉及到一些文言文,需要学生在朗读和翻译上多下功夫。

此外,学生对于文中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应对策略的理解,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角色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学会欣赏和赞美他人的优点,培养自己的幽默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

2.难点:理解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学会欣赏和赞美他人的优点,培养自己的幽默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讨论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便于学生跟读和模仿,提高朗读效果。

2.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课文图片、播放课件等。

3.课文翻译: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杨氏之子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表情和动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停顿。

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解释一些文言文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杨氏之子在课文中的表现,讨论他的聪明才智和应对策略。

实验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实验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实验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杨家之子杨修在曹操面前机智应对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善于应对困境的能力。

课文语言简练,情节紧凑,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对于故事性的课文有一定的接受度。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方面可能存在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对于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可能有自己的理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观点,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讨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情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课文中的道理,培养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应对困境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情节。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领悟课文中的道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资料、教学课件等。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然后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随后,教师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并对生字词进行讲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杨修为什么能够在曹操面前应对自如?”“你认为杨修具备哪些品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七律长征
刘好庆
导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红军长征途中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导学重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导学难点:学习红军长征途中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导学准备: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

2. 制作PPT课件、录音机、歌曲《长征》录音带
导学过程:
预习学案
1.快速读课文,初步感受红军长征途中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说一说学习本文你最想能明白哪些问题?
2. 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本课不认识的生字、词,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

3.查字典或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等闲逶迤磅礴更喜开颜
4.给带点字注音:岷.山磅.礴.更.喜
5.细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①什么是七律?它有什么特点?②什么是长征?
6.精读课文,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分几段写的?
导学案
一、播放歌曲《长征》导入课题:
1.师:刚才的歌曲是什么?作者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回答。

2.师:你对毛泽东有什么了解?学生交流
3.多媒体出示课件:教师简介毛泽东生平及长征的历史背景后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
4.读课题。

二、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
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 不怕 /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合作探究——理解诗句意思
1.“红军不怕远征难”,“难”是什么意思?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
2.“万水千山只等闲”,“等闲”是什么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红军把长征途中经历的艰难险阻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
3.诗中的“暖”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读后你的心情怎样?“寒”字又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带着这种感情再读一读这两句。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一句中为何说是“更喜”?喜从何来?
5.“三军过后尽开颜”一句中“三军”指的是哪三军?“尽开颜”是什么意思?
四、学习了这一课红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我们应该向红军学习什么?(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
五、想一想: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六、主题学习
阅读主题学习丛书《冲不垮的精神家园》中《走近长征》,阅读要求:
1.在这一部分中,你知道了长征中哪些感人的故事?你最受感动的是哪一个人?说说自己受感动的理由。

2.故事中的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举例说说。

3.你最受感动的句子有哪些,说说自己受感动的原因。

4.把你觉得写的好的句子和词语积累下来吧,看谁积累得多。

课堂检测
一、给下列的字注上正确的读音)
只()等闲一只()苹果磅()礴远征()难
更()喜岷()山千里雪大渡桥横()铁索寒()
飞来横()祸尽()开颜尽()管
二、比一比,再组词
闲()迤()腾()渡()
闷()施()藤()度()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或回答问题
1.《长征》这首诗的作者是(),他是伟大的()、()、()。

这首诗写于()年()月。

诗中叙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的情景,表达了红军战士()的精神和()的英雄气概。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句诗中的“细浪”是指();“泥丸”是指()。

诗句的意思是()。

课外拓展:
1. 搜集毛泽东诗词《六盘山》背一背。

2.搜集长征中的故事读一读。

板书设计:
21. 七律长征
远征难只等闲
五岭腾细浪
乌蒙走泥丸
金沙暖
大渡桥寒
岷山尽开颜
大无畏精神
乐观向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