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数学选修课程的实施情况分析

合集下载

探究高中数学选修课程的实施

探究高中数学选修课程的实施

8・
中学 数学 月刊
21 0 1年第 1 O期
探 究 高 中数 学选 修 课 程 的实 施
高志雄 ( 苏省 姜 堰 中学 江 2 50 ) 2 5 0
l 高 中数 学选 修 课 程 实施 的现 状
《 普通 高 中数学课 程标 准 》 数 学选修 课设 计 将
方 式上 的基 本要 求.
程 的“ 足不 同学 习需求 ” 满 足学 生个性 发展 ” 满 “ 的 设计 理 念 有所 违 背. 么 , 对这 样 的教 育 现 实 , 那 面
中 的某 些专 题 ‘ 选修 课程 中系列 3和 4基本 上不
依 赖 于其他 系列 的课 程 , 以与 其 他 系列 课 程 同 可 时开设 , 些 专 题 的 开 设 可 以不 考 虑 先 后 顺 序 ” 这
采取 定性 与定 量 相 结合 的形 式 ” 因此 , 用定 量 . 采
成 四个 系列 , 求 在这 些 系 列 下 开设 可供 学 生 选 要 择 的选 修课 . 目前 高 中数 学 选 修课 程 实 施 的状 从
况 看 , 于 受 到 学 校 的 教 学 管 理 、 学 人 员 的 配 由 教
置 、 学评价 和 高考方 案等 诸多 因素 的制约 , 有 教 所
学 校对 列为 必须 选择 的选修 系列 1和 2都 认真 实 施 教学 ; 多数学 校 对选 修 系列 3中的 6个 专题 大 都 没有 实施 教学 , 只有 少数 学校 开设 了《 学史选 数
与定 性相 结合 的 评 价方 式 , 对 实 施 选 修课 评 价 是
“ 选修 系列 课 程 是 为 了满 足学 生 的不 同数 学
需求 ” 学 校 应在 保 证 必 修 课 程 , 修 系列 1和 2 “ 选

原创:数学选修课程的实施情况分析

原创:数学选修课程的实施情况分析

摘要:我国的高中课程改革也引进了“选修课程”的模式,而选修课程相对于必修课程来说,其内容与结构都有所区别。

本文就着重讨论一下选修课程内容与结构的特点。

中国论文网关键词:数学选修课程模块化多样化层次化弹性化学分制本次高中课程改革在充分吸收国外选修课程模式的优点与总结我国选修课程经验的基础上,对选修课程(主要针对《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确定的四个选修系列)的内容与结构进行了全新的设计。

归纳起来,有以下五个特点:第一,模块化。

所谓模块是指为实现一定教育目标,围绕某一主题,通过整合学习领域的相关内容和学生经验而设计的相对完整、稳定的学习单元。

模块相对独立,有一定的体系,为学生在不同模块间选择提供了条件。

第二,多样化。

从课程结构看,选修课程有很多系列。

数学选修系列由四个系列构成,选修系列3、4的16个专题相对独立,可自由选择。

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框图如下:表3-2 必修系列课程框架表3-3 限定选修系列课程框架表3-4 任选系列课程框架(高考可考)表3-5 任选系列课程框架(高考不考)第三,层次化。

本次高中课程改革的选修课程可分为两个层次:国家规定的选修模块(选修系列1、2)与学校自主设置的选修课程(选修系列3、4)。

前者主要着眼于保障学生的基本学力,大多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学术性和均衡性。

后者更多地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专长特长。

(课程展开的逻辑顺序如下图3-1)第四,弹性化。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志向进行选择,对于必修课程图3-1 课程展开的逻辑顺序图第四,弹性化。

对选修模块,只规定基本的学分要求,而对“学有余力”和“兴趣志向”的学生可以选修更多课程。

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的比例也有一定的弹性。

第五,学分制。

本次高中选修课程(包括必修课)采取学分制的做法,学生可以根据个人能力和志向,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选修课作不同的选择。

为了保证选修课程的实施,在学分上有如下要求:(1)高中数学的基本要求。

高中生在修完必修课,获得10个学分后,就达到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可以走向社会,参加工作。

学生学科选修课程状况汇报

学生学科选修课程状况汇报

学生学科选修课程状况汇报本次学生学科选修课程状况汇报旨在了解学生的选修课程情况和对学校开设的学科选修课程的满意度,以便提供更好的学科发展策略和教学资源配置。

以下是学生学科选修课程的情况和反馈意见:一、学科选修课程情况1. 选修课程的种类和数量学校开设了丰富多样的学科选修课程。

经统计,学生可选择的选修课程共计XX门,包括文学、历史、数学、科学、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

这些选修课程涵盖了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2. 学生选修课程的分布情况通过学生选课结果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在选修课程方面呈现出较为均衡的分布。

文学、历史类选修课程得到了广大学生的热衷,而对于科学、数学类选修课程的选择也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

这表明学生对于不同学科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学校对于选修课程种类和数量的安排是合理的。

3. 学生对选修课程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我们收集到了他们对选修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综合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学校提供的选修课程表示比较满意。

其中,一些学生提出开设更多实践性的选修课程,以便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还有一部分学生希望学校能够进一步改进选修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性。

二、学科选修课程的改进措施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对学科选修课程的需求,我们提出以下改进措施:1. 持续丰富选修课程的种类在保持选修课程种类多样性的基础上,学校应进一步研究市场需求和学生兴趣,不断更新和创新选修课程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2. 提升选修课程教学质量学校应加强对选修课程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此外,鼓励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增加选修课程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3. 加强选修课程与实际生活的关联学校应该加强与社会资源的合作,将选修课程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实践活动、参观考察等形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4. 提供个性化选修课程咨询服务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选修课程咨询服务机构,帮助学生了解选修课程的内容和要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选课建议,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实施运行分析报告

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实施运行分析报告

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实施运行分析报告课程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改革旧的课程体系,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创新教材、教学、教法是全面、系统地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

我系在充分考虑学生职业基础能力形成的实际需要,有效兼顾高职学校学生的具体需要和实际情况,以应用为主线、就业为导向,理论够用、方法适用为原则,根据数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深入小学调研,大力开展校合作,逐步构建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岗位引领、项目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一、建设目标(一)强调“校合作”课程体系开发小组与学校开展深入合作,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人才资源。

在课程设计中,校共同确定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共同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理论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共同确定学习情境,并参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排序、教学方法的探讨及考核标准的制定。

从而确保了课程整体设计更好地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二)强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在课程设计中,首先是按照核心职业能力的要求,把理论学习、动手能力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结合于特定的发展情景及实训任务、项目中;其次是引导学生树立协调、合作的观念和竞争意识;再次是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合理运用学习理论,科学选择教学媒介,灵活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做到爱学、会学、会用,以全面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实效。

(三)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将“为就业服务”的理念融入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中,通过与行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突出了课程的职业性要求。

二、改革措施(一)根据行业需求,定位专业核心课程按照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要求,在充分考虑工作过程的完整性、任务的难易程度、学时分配的合理性和教学组织的可操作性前提下,根据认知及职业能力形成规律,按行动领域所承载的知识、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能力培养的递进关系,构建了以“岗位引领、项目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高中数学_选修4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数学_选修4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直线的参数方程课前预习案1.直线的参数方程(1)过点M 0(x 0,y 0),倾斜角为α的直线l 的参数为 (t 为参数) (2)由α为直线的倾斜角知 时,sin α≥0.2.直线参数方程中参数t 的几何意义 . (1)当M M 0―→与e (直线的单位方向向量)同向时,t 取 . (2)当M M 0―→与e 反向时,t 取 ,当M 与0M 重合时,t = .课上探究案考点一 直线的参数方程即简单应用[例1] 已知直线l 的方程为3x -4y +1=0,点P (1,1)在直线l 上,写出直线l 的参数方程,并求点P 到点M (5,4)的距离.方法规律小结理解并掌握直线参数方程的转化,弄清参数t 的几何意义,即直线上动点M 到定点M 0的距离等于参数t 的绝对值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变式训练1.一直线过P 0(3,4),倾斜角α=π4,求此直线与直线3x +2y =6的交点M 与P 0之间的距离.2.已知直线l 的参数方程为⎩⎨⎧x =-1+3t ,y =2-t ,求直线l 的倾斜角.考点二 直线参数方程的应用 直线与圆及直线与圆锥曲线[例2] 已知直线l 经过点P (1,1),倾斜角α=π6,(1)写出直线l 的参数方程.(2)设l 与圆x 2+y 2=4相交于两点A 、B ,求点P 到A 、B 两点的距离之积.方法规律小结求解直线与圆或圆锥曲线有关的弦长时,不必求出交点坐标,根据直线参数方程中参数t 的几何意义即可求得结果,与常规方法相比较,较为简捷. 变式训练1.直线l 通过P 0(-4,0),倾斜角α=π6,l 与圆x 2+y 2=7相交于A 、B 两点.(1)求弦长|AB |;(2)求A 、B 两点坐标.2.求经过点(1,1),倾斜角为120°的直线截椭圆x 24+y 2=1所得的弦长.课下巩固案1.以t 为参数的直线方程⎩⎨⎧x =-1+t 2,y =2+32t ,M 0(-1,2),M (x ,y )是曲线上的定点和动点,则t 的几何意义是( )A .M 0MB .MM 0C .|M 0M |D .222.直线⎩⎪⎨⎪⎧x =2+3t ,y =-1+t (t 为参数)上对应t =0,t =1两点间的距离是( )A .1B .10C .10D .223.下列可以作为直线2x -y +1=0的参数方程的是( )A .⎩⎪⎨⎪⎧ x =1+t ,y =3+t (t 为参数)B .⎩⎪⎨⎪⎧x =1-t ,y =5-2t (t 为参数)C .⎩⎪⎨⎪⎧x =1-t ,y =3-2t (t 为参数) D .⎩⎨⎧x =2+255t ,y =5+55t (t 为参数)4.直线⎩⎪⎨⎪⎧x =-2+t cos 30°,y =3-t sin 60°(t 为参数)的倾斜角α等于 ( )A .30°B .60°C .-45°D .135°[来5.直线⎩⎨⎧x =1+12t ,y =-33+32t(t 为参数)和圆x 2+y 2=16交于A 、B 两点,则AB 的中点坐标为( )A .(3,-3)B .(-3,3)C .(3,-3)D .(3,-3)6.直线的参数方程为⎩⎨⎧x =2+12t ,y =3+32t(t 为参数),则它的斜截式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学7.设直线的参数方程为⎩⎪⎨⎪⎧x =-1+t ,y =2-4t (t 为参数),则点(3,6)到该直线的距离是________.8.若直线⎩⎪⎨⎪⎧x =1-2t ,y =2+3t (t 为参数)与直线4x +ky =1垂直,则常数k =________9.若直线l 1:⎩⎪⎨⎪⎧ x =1-2t ,y =2+kt (t 为参数)与直线l 2:⎩⎪⎨⎪⎧x =s ,y =1-2s (s 为参数)垂直,则k =________.10.(2013·湖南卷)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若直线l 1:⎩⎪⎨⎪⎧x =2s +1,y =s (s 为参数)和直线l 2:⎩⎪⎨⎪⎧x =at ,y =2t -1(t 为参数)平行,则常数a 的值为________________。

高中数学_选修4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数学_选修4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解析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数学教材高二年级第二学期选修4-5第一讲《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是建立在已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基本不等式、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基础上,继续学习绝对值不等式.不等式的求解对于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解法的学习,养成言之有理、步步有据、适时转化、灵活分类的习惯.绝对值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包括几何意义法、零点分段讨论法、函数图像法、转化法等.总之,不等式的解法对发展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于是不等式的解法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就凸显出来了.二、教学目标设置【教学目标】1.理解用解不等式的基本思路,会运用几何意义法、零点分段讨论法、函数图像法、转化法解决有关不等式求解的问题;2.在探索不等式解法的过程中,提升逻辑推理能力,发展正向、发散的数学思维及数学抽象能力,发展数学表达、交流的能力;在例题探讨的过程中,提升数学分析能力,形成严谨的思维;3.在参与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养成批判思维的习惯,一丝不苟的作风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教学重点】用零点分段讨论法与函数图像法求解不等式.【教学难点】寻找运用几何意义法、零点分段讨论法、函数图像法、转化分析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三、学生学情分析本节课是本班上课,教学对象为城阳二中高二(1)班的学生,课前与学生非常熟悉.根据日常教学,可知学生的知识经验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基本不等式、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以及一定的数学分析能力.四、关注学生学习体验的教学环节1.文化熏陶,问题引入“抓住主要矛盾,小心求解”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在现实生活中,等量关系是相对的,不等量关系是绝对的,因此,不等式的问题比等式的相关问题更重要.本节课通过热门话题“南海问题”的引入,通过提纲挈领的数学文化熏陶,让学生充分感悟到不等式求解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之后通过一系列变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类比迁移,引出各种解法.2.数学分析,自主探索数学分析是数学学习的基本环节,分析过程是学生思考和创造的过程,是学生获取数学新知识的主要手段之一.数学分析也是发展学生智力、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本节课设置了学生分析解读教材例题的环节,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求解的多种方法以及书写解题时的严谨表达,提高数学分析的有效性.3.理性构建,回归本质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感悟到求解不等式要先抓住主要矛盾,然后根据题目的特点拟定求解方案,然后再完成求解.求解结束后要养成回顾的好习惯,解不等式可以归纳为“分析题目”、“拟订方案”、“执行方案”和“回检”四大步骤.事实上,这是解决一类数学问题的方法,更是解决生活中很多问题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可以更深刻的感悟到数学方法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文化.五、教学过程【温故知新】1.绝对值的定义:a R ∀∈ | a | = ,00,0,0a a a a a >⎧⎪=⎨⎪-<⎩2. 绝对值的几何意义:(1)实数a 的绝对值| a |,表示数轴上坐标为a 的点A 与原点的距离。

高中数学选修系列3、4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高中数学选修系列3、4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高中数学选修系列3、4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作者:田果萍康淑瑰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2年第12期一、研究背景自2003年教育部颁布《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以来,从2004年至2007年相继有15个省(区)成为实验区,分别为海南、广东、山东、宁夏、江苏、福建、辽宁、浙江、安徽、天津、北京、陕西、湖南、黑龙江、吉林。

原则上2008年全部实施新课程,也就是说2011年的高考考生全部使用的是新课程——模块课程。

高中数学模块课程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即数学1至数学5;选修课程由4个系列组成,其中系列1、系列2是必修性质的选修课程,分别由2个模块与3个模块组成,系列3、系列4分别由6个专题与10个专题组成;每个模块2学分(36学时),每个专题1学分(18学时),每2个专题可组成1个模块。

由于系列1与系列2实质上仍然是必修课程,只有系列3与系列4可供选择,本文欲调查系列3、系列4共计16个专题的实施现状,即了解这16个专题在实际教学中的开设情况、实施者做了哪些调试、其影响因素是什么?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二、研究过程1.研究对象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山西大同大学数计学院2011级数学4班的49名大一新生与农学院2011级生物科学3班的33名大一新生。

涉及到的省及其市县分布情况如下:山西省的太原、大同、晋城、晋中、运城、忻州、朔州、吕梁、长治、阳泉、霍州、河津、临汾等市区;江西的上饶与吉安2个县区;青海的西宁市;新疆的石子河市;天津的蓟县;河北的唐山、衡水、仙桃等市;湖南的衡阳与郴州;吉林的洮南;河南的信阳;陕西的西安与潼林;四川的巴中;安徽的阜阳以及重庆直辖市等,共计13个省(包括直辖市),30个市县。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

在问卷中列出系列3的6个专题与系列4的10个专题,让学生在所学的专题后面打个对勾,并在旁边的空白处尽量回忆出本专题所学过的内容。

共发放问卷82份,除去5位复读生未使用新课程之外,得到有效问卷77份,有效率为94%。

数学教学实践及效果(3篇)

数学教学实践及效果(3篇)

第1篇一、引言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数学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探讨数学教学的效果,以期为我国数学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数学教学实践1. 教学内容的改革(1)注重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应用、数学探究等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数学素养。

(2)强化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通过引入生活实例、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优化课程结构。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需求,调整课程内容,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 教学方法的创新(1)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实物演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实施分层教学。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教学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

3. 教学评价的改革(1)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

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要关注学生的数学素养、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

(2)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结合笔试、口试、实践操作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3)注重过程性评价。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三、数学教学效果1. 学生数学素养得到提升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应用、数学探究等核心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体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

2. 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分层教学,使学生在适合自己的教学环境中学习,提高了学习兴趣。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乐于探究数学问题。

3. 学生成绩稳步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高中数学_选修1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数学_选修1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3.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一、教学目标:1.对比二次函数最值求法,基本不等式求最值,体会导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对给出的实际问题,如使利润最大、效率最高、用料最省等问题,体会导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3.利用导数知识解决实际中的最优化问题.(重点)4.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函数模型.(难点)二、教学过程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高中阶段求最值的所有知识,思维整合度、思维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很大进步。

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思维基础。

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整合能力,并能进一步迁移、发散、证明、解决问题。

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能力基础,但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建模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在回顾例题,例1,例2的处理上多花点心思,对学生的引导循循善诱,让学生稳步上台阶。

【效果分析】该节课很好的达成了本节课教学目标:知识上强化了学生对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的理解;能力上增强了利用导数求函数最值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观察、分析、探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以提升。

课堂上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充当着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帮助者的角色。

教师和学生是本课的共同参与者,共同努力完成了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

在这节课上,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使学生在积极思维的活动中取得了成功并饱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案例中的教学活动体现了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方法以及导学式自主合作学习的模式与理念,是一节成功的课例。

《3.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生活中经常遇到求利润最大、用料最省、效率最高等问题,这些问题通常称为优化问题,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导数是求函数最大(小)值的有力工具,本节我们运用导数,解决一些生活中的优化问题,并与二次函数最值求法,基本不等式求最值进行对比。

高中数学课程效果分析报告

高中数学课程效果分析报告

高中数学课程效果分析报告1. 引言高中数学课程是学生在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至关重要的阶段。

本报告旨在对高中数学课程的效果进行全面的分析,以评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成就和发展。

2. 教学目标与标准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基本数学概念、理论和技能,并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标准涵盖数学基础知识、运算技能、问题解决和数学思维的培养等方面。

3. 教学方法与策略高中数学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包括讲授、示范演示、实践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

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教学资源与工具为了支持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实施,教师和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工具,如教科书、电子学习资料、数学实验室和计算器等。

这些资源和工具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5. 学生学习成果与评价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可以客观地衡量高中数学课程的效果。

学习成果的评价主要包括考试成绩、作业完成情况、项目报告和课堂表现等多个方面。

6. 学生反馈与改进建议学生的反馈是提升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

通过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供更好的教学体验和学习环境。

7. 教师专业发展和培训为了提高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需要进行专业发展和培训。

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各类研讨会、培训班和交流活动,以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育技能。

8. 教学改进措施针对高中数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教学改进措施,如增加实际应用案例的教学、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等。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和成绩。

9. 结论高中数学课程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结合适宜的教学资源和评价体系,可以提高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0. 参考文献[参考的相关文献列表]。

浅谈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及思考建议

浅谈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及思考建议

浅谈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及思考建议一、调查情况我们首先对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学内容:我们发现,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传统课程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和跨学科的整合,涉及面更广、深度更大。

2. 教学方法: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更加注重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

3. 教学资源:新课程实施需要更多的新教学资源和技术支持,包括教材、多媒体课件等方面。

4. 学生反馈:有些学生对新课程持积极态度,认为这样的学习方式更加有趣、更容易理解;而另一些学生可能因为对新课程的适应问题而感到困惑和厌烦。

5. 教师反馈:一些老师认为新课程的实施增加了教学的难度,需要更多的教学准备和教学技巧;而另一些老师则表示对新课程充满期待,并展示了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施意愿。

二、思考建议1. 加强教师培训:针对新课程的实施,教育部门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教学技能,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2. 完善教学资源:教育部门应配套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包括新教材编写、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确保教师有充足的资源支持。

3. 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学校和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使他们能够逐步适应新课程的学习方式。

4. 推动跨学科整合:新课程强调跨学科整合,教育部门应加强不同学科间的协同配合,推动相关学科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5. 关注学生需求:学校和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总结经验,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新课程的教学。

6. 加强家校合作:学校和家长应加强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共同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

我们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开展选修课程工作情况汇报

开展选修课程工作情况汇报

开展选修课程工作情况汇报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安排,我们全校全面开展了选修课程工作。

为了更好地推动选修课程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对本学年选修课程工作情况进行了认真总结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和措施。

一、选修课程工作情况总体概述本学年,学校选修课程工作得到了有力推动和大力支持。

我们充分发扬学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优化选修课程设置,提高了选修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同时,我们还注重选修课程建设的质量和特色,引入了一批优质教育资源,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创新思维。

在选修课程教学组织和管理上,我们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考核体系,有效促进了选修课程工作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总体来看,选修课程工作在本学年取得了积极成效,为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选修课程建设情况1. 优化选修课程设置本学年,学校对选修课程进行了全面梳理和优化,调整了选修课程的设置方向和内容内容,增加了一批符合学生兴趣和需求的新课程,删除了一些过时和陈旧的课程,使选修课程设置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新形势下学生素质的提升要求。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选修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科学习和职业发展规划。

2. 引入优质教育资源为了提高选修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我们还积极引入了一批优质教育资源,包括名师授课、校外实习、名企实训等形式,增加了选修课程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和学习体验。

通过这些优质教育资源的引入,学生对选修课程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激发,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三、选修课程教学情况1. 教学组织和管理为了保证选修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我们加强了选修课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

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规范了选修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评估。

同时,我们还注重了选修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提高了选修课程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使选修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

数学新课程实施情况

数学新课程实施情况

对“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与分析邢台二中:申世英一、调查目的和样本情况为了分析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所遇到的问题,更好的贯彻新课程的理念,让教师在教学过程探索出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就进行了“数学新课程实施情况”的问卷调查。

此次调查对象是我校老师,发放问卷50份,收回50份。

二、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与分析1、对新教材的设置和安排方面70%教师对新教材结构编排满意,14%的教师认为新教材结构编排一般,16%教师对新教材结构编排不满意;新老教材对比:60%教师认为新教材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更占优势,只有10%教师认为老教材更能培养学生能力,而30%教师认为新老教材各有利弊;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关系:50%的教师认为必修能为选修打好基础,30%的教师的感觉一般,20%的教师认为必修不能为选修打好基础。

2、在新教材的教学方面和实践方面在新课程的授课过程中,36%的教师采用互动式教学,44%的教师采用启发式的教学,而仍有20%的教师采用讲授式教学;在把握新课程标准方面,36 %的教师能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新课标,56%的教师对课标的把握比较一般,只能做到初步了解,8%的教师不能准确的把握和理解新课标;在必修模块的教学中,有40%的教师能全面的理解教材结构,并能把握教学要求,其余60%的教师在此方面做的不足。

3、在评价学生方面用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发展情况,60%的教师认为这样是不全面的,6%的教师认为能全面反应学生的发展情况,34%的教师认为这种评价方式一般。

4、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方面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与否:26%的教师认为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很好的得到体现,64%的教师认为能体现,10%的教师认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体现;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过程中,36%的教师能很好的做到培养学生此方面的能力,50%的教师能做到,14%的教师不能做到;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安排补充了数学活动:16%的教师经常安排,66%的教师偶尔安排,18%的教师基本不安排。

中职数学选修课教学的实话及效果分析

中职数学选修课教学的实话及效果分析
师资力量不足:中职数学选修课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缺乏足够的专业教师, 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引入数字化教学资源,提高教 学效率
开展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实 际操作能力
引入游戏化教学,提高学生学 习兴趣
开展翻转课堂,促进学生自主 学习和合作学习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需求
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数 学知识和教育理念,以适应 教育改革的需求
中职数学选修课教学内容的 多样性和复杂性要求教师具
备跨学科的教学能力
中职数学选修课教学要求教 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教 学能力
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 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满足
中职数学选修 课教学存在的 问题:缺乏针 对不同学生的 个性化教学方 案
0 1
挑战:如何满 足学生个性化 发展的需求, 提高教学质量
0 2
实施策略:制 定个性化的教 学计划,关注 学生兴趣和需 求
0 3
效果分析:通 过个性化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和成 绩
0 4
中职数学选修课教学改进策略与建 议
05
加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提升学生兴趣与动力
加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将数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场景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1
2
3
4
学生参与度与反馈
学生参与度:选修课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和互动情况 反馈意见:学生对选修课教学的评价和建议 课堂氛围:选修课教学中课堂氛围的活跃程度和学生的学习状态 教学效果:选修课教学对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效果和实际应用能力
中职数学选修课教学效果分析
03
教学目标达成度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达成度评估:通过考试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达成度分析:对教学目标达成度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改进措施: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数学选修课程的教育教学分析

高中数学选修课程的教育教学分析

㊀㊀㊀㊀㊀㊀高中数学选修课程的教育教学分析高中数学选修课程的教育教学分析Һ刘㊀波㊀(江苏省运河中学,江苏㊀邳州㊀221300)㊀㊀ʌ摘要ɔ根据高中课程教育标准来看,选修课程与教材更多的是发展学生的个人学习兴趣,为学生寻找一个合适的学习拓展方向.选修课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学生的高考成绩服务,以一定的分数比重吸引了学生的关注.总体来说,高中数学选修课程将数学文化更多㊁更深入地渗透进日常教学之中,在应对高考需求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对更广阔数学知识的积极性,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并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高中阶段数学课程的教学概念.本篇文章从实用的教育教学角度针对高中数学选修课程展开分析,以期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ʌ关键词ɔ高中数学;选修课程;教育教学分析引㊀言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逐步深入落实,但教师和学生心中对数学选修课程的认知仍缺乏跟随时代需求的转变,在职教师队伍中也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重视高中数学选修内容,大部分教师仅把它当作高考提分的一个添头.而对于学生来说,选修课的知识内容与必修教材上的知识体系有较大的偏差,选修课本身考核所占分值不大,所以没必要投入过多的精力.一部分教师和学生的想法都是片面性的,即使选修课程较为简单,考核分数也少,但是这也不代表它就不重要.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数学的一项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兴趣,而必修课程的学习任务太过繁重,部分知识点较为复杂,所以选修课的重要性就凸显了出来.以下则是笔者基于高中课程的简单认知进行的教学发散,力求改变选修教学的现状.一㊁高中数学选修课程教育教学开发现状及学情分析高中数学必修课程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科学文化基本素质,从科学性㊁系统性㊁全面性㊁完整性的维度上统领高中数学阶段性教学目标,为学生的基础发展奠定了知识储备和思想情感基础.然而,受课堂容量和教学大纲内容的限制,必修课程的教学内容始终是有限的,在数学知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上有一定的限制.这时,高中数学选修课程的教育教学开发就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了必要性,需要高中数学教师将其融入日常数学课堂,开拓学生的数学视野,增进学生的数学文化底蕴.然而在教学实践和调研交流中,我们不难发现,现阶段诸多高中数学选修课的落实仍与学生的需求脱节.有些学校仍旧沿用应试教育的思路,占用㊁压缩高中数学选修课堂;有的学校缺乏必备的教学资源和教具;有的教师对选修课的教学研究不彻底,照本宣科,脱离实际;有的教师对选修教材过度解读,将其作为休闲娱乐科目.诸多情况使得高中数学选修课程在部分学校的落实形同虚设,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鉴于这种形势,笔者认为,高中数学选修课程的教学仍应当以必修教材为依托,针对高中数学教学体系进行适当扩展,将教学动机灵活化安排,结合教学实际加深学生对相应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㊁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㊁逻辑思维和核心素养.二㊁选修课程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美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展选修课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拓展教学内容,以更有趣的知识形式,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理解选修知识内容创造良好的条件.而无论是哪一本选修教材,其中包含的知识内容都与数学美这一概念密切相关,其通过简洁的数学公式或图形,使知识在简约的形态中得到了良好的发挥.高中生在理解选修内容时,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的美感,在逻辑的推导中理解概念与公式的由来,对数学的精准表述与论证产生更深的认知.针对一些特殊的命题,简洁有力的数学符号与干净利索的证明能加大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正面印象,降低学生对高中数学知识的抵触感.举例而言,在教学 极坐标与参数方程 时,教师可以从现有的教材出发,在极坐标体系中建立阿基米德螺线,让高中生用所学知识尝试给出螺线的参数方程,描绘其曲线轨迹.在简洁明了的公式与参数方程下,阿基米德螺线这种看似困难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对公式概念的美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数学的美学观念拓展到整个学科体系,在理工科这一大类下拓展了数学的潜在价值.高中生在面对这样的内容时,也可以进行知识性的总结概括,形成固定的数学框架,在逻辑性思考的过程中去学习数学的学科思维.再比如,高中数学选修教材中有许多关于著名定理和数学史的拓展素材,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以其为中心展开.以柯西不等式的教学为例,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其历史发展背景,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利用数形结合和向量等教学方式,使用学生较为熟悉的向量概念引入教学主题,巧妙化解不等式公式所面临的教学困难,引导学生掌握柯西不等式的几种不同形式,理解其几何意义.这种方式有效地整合了高中必修和选修数学知识,使不同模块的数学知识讲解浑然一体,突出了教学重难点,学生的数学学习欲望得到激发,知识网络体系进一步建立.三㊁选修课程丰富数学课堂教学内容,顺应时代发展高中数学的知识内容始终是较为基础的,而选修部分仅有那么一小部分内容,教师如果不对选修课程充分利用就浪费了一部分教学资源.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先去丰富选修部分的教学内容,积极进行学科的交叉与拓展,以信息化的手段扩大学生的知识半径,发挥出时代的优势,将网络上众多的资源进行教学引导,让学生能够对选修知识内容的深入部分有所了解,对细分的小科目类别能够理解其差异与应用价值,更新学生对数学学科的传统看法.举例来说,教师可以从部分学生尚未接触的二级学科㊀㊀㊀㊀㊀入手,通过网络寻找到相关的教学资源.比方说,教师能从生活化的部分引入学科概念,讲解一些简单的微分㊁代数㊁统计㊁几何㊁概率等知识,对学生的知识体系进行填充.教师可针对现有的不等式㊁极坐标与参数方程部分进行延伸,对课程外的内容进行补充教学.这样,选修课程的价值得到了更大的发挥,它不只是高考的工具,而是培养人才的有力支撑.同时,教师可以在数学选修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数学知识中蕴含着许多深层次的㊁潜意识的审美观念,与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的音乐㊁美术等具象化艺术概念大相径庭,是一种内化于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更高层次的审美.例如,学生所熟知的黄金分割数列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多重意义上的应用,各种建筑㊁道路桥梁的设计㊁对美的感知和评判㊁舞台展位的排布等都与黄金分割比密切相关.教师可以结合黄金分割数列与植物生长规律㊁动物繁殖特点等多种现实应用进行扩展,使其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之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四㊁选修课程联络数学历史文化,加深学生理解实践高中数学的选修课程,在某种意义上与多样化的数学文化联系了起来.学生在选修课的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渴望与自身的上进心促使了高中生对知识的吸收与理解.在面对 函数 等枯燥无味的内容时,学生会觉得数学学科过于死板单调,难以提起继续学习的兴趣,甚至对数学学科本身产生了厌恶心理.这个时候就需要选修课程来带动学生学习,其简单有趣的教学内容能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多样性,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举例说明,教师在柯西不等式的讲解中,可以给学生讲解数学家柯西的推导过程以及他本身,从名人的轶事出发,调节数学学习中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保持较高的热情.这样,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不是由机械的数学概念与公式组成的,而是由数学家尽心尽力地投入才发展而成的,这个过程有许多艰苦的故事,也有很多美好的故事,所有的这一切才构成了数学学科这个整体,才创造出了数学文化.而学生对数学理论的践行,则能够通过这一方式与前人紧密相连,驱使高中生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除此之外,高中数学教师在推理与证明相关数学内容时,可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因为推理㊁演绎㊁证明既是数学概念,也是日常生活学习中所必需的思维过程,教师通过合理的情景构建,创设合乎学生实际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潜意识中的数学逻辑思考显性化㊁表象化,将其转化为课堂学习的数学知识,这样,学生能体会各种推理演绎方法的异同,体会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可结合直接证明㊁间接证明及反证法等将自身推理过程进一步明晰,以此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实践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五㊁选修课程融合信息技术改良教学,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高中数学必修教材中的内容较为基础,注重整体知识逻辑体系完整及其运算应用,而选修教材中有许多数学知识难度较高,概念较为晦涩抽象,学生不易在短时间内理解掌握.与此同时,这些高深的数学理论也是打开学生数学视野的 金钥匙 ,学生可以暂时脱离唯成绩论的应试模式,以自己的学习兴趣进行相关数学知识的汲取和了解.因此,在这类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教学方向,不以全盘掌握为主要目的,而是充分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和辅助教学设备,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㊁晦涩的概念明朗化㊁抽象的问题具体化,降低学生接触高深数学知识的门槛,满足学生的兴趣化学习需要,优化学生的选修课程学习体验.以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教学内容为例,该章节内容涉及空间向量㊁空间坐标系及空间立体几何的整合教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难以快速理解和掌握,而教师如果仅仅以 黑板+粉笔 的教学模式进行内容讲解,势必会拖慢课堂效率,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难以维系.在面对这种综合性较强的抽象教学内容时,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辅助设备,例如几何画板等辅助软件,结合学生端口的智能终端教学设备进行课堂教学互动的开展,这样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空间向量与坐标系结合进行具象化图形展示,在学生脑海中构建立体几何及向量知识联系的数学知识体系,将各类抽象的计算手段进行形象化演示,加强学生的理解记忆,促进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掌握.此外,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设备也是高中数学教师开展分层教学和合作学习的良好助手,学生在数学选修课程中由于自身数学知识文化储备水平和数学能力的差异,导致了个体学习兴趣方向的差别和学习需求的不同.这时,教师如果按照必修教学模式一味地要求学生掌握全部内容,会逐渐磨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回归应试教育的僵化模式,不利于学生数学综合水平的优化提升.借助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教学软件,高中数学教师可以跳出传统课堂的桎梏,利用 微课 慕课 等学习软件为学生进行碎片化视频备课讲解,将其作为教学素材供学生自主选择,促进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沟通,让数学选修课程的教育教学 活 起来,进一步贴近学生实际学情的需求.结㊀语总之,在数学的教学体系中,选修模块旨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使高中数学教材知识向生活化的角度充分延伸.而为了有针对性地提高选修课程的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高中数学教师应对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调整,把选修部分与生活实际㊁文化历史㊁艺术审美㊁科学技术紧密联系起来,为激发学生数学探索的主观能动性提供客观条件.教师应当通过有限的教学篇幅,尽可能多地表达出数学知识的多面性.学生在数学选修课程学习时,更能感受到数学学科的涵盖范围之广大,从而寻找到自身比较感兴趣的数学学习方向,这是传统必修课程所代替不了的.综上所述,数学选修课的教育具有更大的实用价值,教师要将其充分释放.ʌ参考文献ɔ[1]周琳莉,任伟芳.大数据背景下高中数学选修课程的开发[J].考试周刊,2019(31):78-79.[2]陆雅琴.数学文化渗透高中数学选修课教学实践与研究[J].数理化学习,2018(9):25-26.[3]包金柳.让 慕课 走进高中数学选修课[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3):28.[4]黄银海.对高中数学选修课的几点思考[J].文理导航(中旬),2017(1):2.。

高中数学_高中数学人教B版选修1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数学_高中数学人教B版选修1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在前一节复数的概念的学习中,学生对已知的数的形成、发展的历史和规律,复数的概念有了比较清晰认识,体会到了数系的扩充是生产实践的需要,也是数学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感受到了人类理性思维的作用以及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这个班是文科班,学生对数系的扩充有了很好的了解,对复数的概念掌握得很好,但对数学思想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一般。

在学习本节课的过程中,如果直接讲授复数的几何表示及其意义,显得很突兀,学生不易接受和理解。

由于学生已经学过实数的几何意义、实数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学生对实数范围内数与形的对应有着比较清晰、完整的认识,从问题出发通过问题探究教学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复数的几何表示、复数的模及其几何意义。

效果分析现代数学教学观念要求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本课从实数的几何表示有意识地营造一个较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能主动地去观察、发现、归纳,积极地动脑,能够抓住复数的几何意义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从问题出发,自然发现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又过渡到下一个新知识,以问题串起学习的所有知识,达到了使探讨的问题层层递进深入的目的。

课堂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形成方法。

本节课注重知识的衔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新知识。

通过学生创造,观察,归纳,反思、潜移默化的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同时通过自我评价来获得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了三个注重: 1. 注重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新知识的作用。

2. 注重师生间、同学间的互动协作、共同提高。

3.注重知能统一,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方法,灵活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当堂能够掌握复数的几何意义,能解决复数对应的点、复数的模问题。

教材分析《复数的概念》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数学实验教材选修2-2第三章第2节的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复数的几何意义是在数系扩充,引入复数以后,让学生从几何的角度对复数的概念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数学课情况汇报

数学课情况汇报

数学课情况汇报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数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特此向大家汇报一下。

首先,我们的数学教学内容围绕着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展开。

老师们在课堂
上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通过大量的练习,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在这方面,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学生们的数学基础有所加强,对于一些基本的概念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其次,我们也在数学课上引入了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

比如,老师们通过
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然而,我们也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态度不够认真,
课堂上无法集中精力听讲,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其次,部分学生在数学基础知识上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需要我们更加细心耐心地进行辅导和指导。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我们将加强学生的学习态度教育,通过班主任和家长的配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自觉性。

其次,我们将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帮助他们尽快跟上课程的进度。

在未来的数学教学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提高
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好数学。

希望全体师生能够共同努力,共同进步,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

高中数学选修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中数学选修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中数学选修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高中数学是中学阶段数学教育的重要阶段,它对于学生的未来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作为高中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选修课程对于学生个性发展、兴趣培养和学科拓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目前,随着我国中学教育的改革不断推进,高中数学选修课程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

因此,对高中数学选修课程实施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将有助于了解当前选修课程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和实践经验。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中数学选修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了解当前选修课程的种类、开设情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材使用情况等方面的情况,以及选修课程的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高中数学选修课程的种类和开设情况。

2. 高中数学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 高中数学选修课程的教材使用情况。

4. 高中数学选修课程实施效果评估。

5. 高中数学选修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调查法和实证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具体步骤如下:1. 文献收集和分析,对高中数学选修课程的政策文件、教材、教学模式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实施方案等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搜集和分析,为实证调查提供依据和支持。

2. 实证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具有代表性的高中数学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和访谈,了解选修课程的实施情况、教学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3. 数据处理和分析,将文献调查和实证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梳理,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出结论和提出建议。

四、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能够全面、客观地了解当前高中数学选修课程的实施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为今后选修课程的调整和完善提供参考依据和实践经验。

具体成果包括:1. 高中数学选修课程的种类和开设情况的描述和分析。

2. 高中数学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描述和分析。

3. 高中数学选修课程的教材使用情况的描述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我国的高中课程改革也引进了“选修课程”的模式,而选修课程相对于必修课程来说,其内容与结构都有所区别。

本文就着重讨论一下选修课程内容与结构的特点。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数学选修课程模块化多样化层次化弹性化学分制
本次高中课程改革在充分吸收国外选修课程模式的优点与总结我国选修课程经验的基础上,对选修课程(主要针对《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确定的四个选修系列)的内容与结构进行了全新的设计。

归纳起来,有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模块化。

所谓模块是指为实现一定教育目标,围绕某一主题,通过整合学习领域的相关内容和学生经验而设计的相对完整、稳定的学习单元。

模块相对独立,有一定的体系,为学生在不同模块间选择提供了条件。

第二,多样化。

从课程结构看,选修课程有很多系列。

数学选修系列由四个系列构成,选修系列3、4的16个专题相对独立,可自由选择。

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框图如下:表3-2 必修系列课程框架
表3-3 限定选修系列课程框架
表3-4 任选系列课程框架(高考可考)
表3-5 任选系列课程框架(高考不考)
第三,层次化。

本次高中课程改革的选修课程可分为两个层次:国家规定的选修模块(选修系列1、2)与学校自主设置的选修课程(选修系列3、4)。

前者主要着眼于保障学生的基本学力,大多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学术性和均衡性。

后者更多地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专长特长。

(课程展开的逻辑顺序如下图3-1)
第四,弹性化。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志向进行选择,对于必修课程
图3-1 课程展开的逻辑顺序图
第四,弹性化。

对选修模块,只规定基本的学分要求,而对“学有余力”和“兴趣志向”的学生可以选修更多课程。

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的比例也有一定的弹性。

第五,学分制。

本次高中选修课程(包括必修课)采取学分制的做法,学生可以根据个人能力和志向,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选修课作不同的选择。

为了保证选修课程的实施,在学分上有如下要求:
(1)高中数学的基本要求。

高中生在修完必修课,获得10个学分后,就达到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可以走向社会,参加工作。

上述10个学分也是进一步选课的基础。

(2)对倾向于人文科学的学生的选课建议。

如果希望在人文科学方面发展,有两种选择:选择1:(必修)10学分+(选修系列1两个模块)4学分+(系列3两个专题)2学分=16学分,获得这16个学分后,可以报考高等院校人文科有关专业。

选择2:(如选择1的)16学分+(系列4四个专题)4学分=20学分。

这是人文科学各专业中对数学较高的要求。

(3)对倾向于理工科的学生的选课建议。

如果希望在理工科学方面发展,还有两种选择:选择3:(必修)10学分+(系列2三个模块)6学分+(系列3两个专题)2学分+(系列4两个专题)2学分=20学分;获得这20个学分后,可以报考高校理工科的有关专业。

选择4:(如选择3的)20学分+(系列4四个专题)4学分=24学分。

表3-6 新高中数学选课建议
参考文献:
[1]刘兼,黄翔,张丹.数学课程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7.
[2]黄翔.数学教育的价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5.
[3]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
转载请注明来源。

原文地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