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从政权并立到元朝统一

合集下载

中职高职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教案

中职高职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教案

一.五代和北宋的政治、经济
1.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可记作:
梁唐晋汉周,
前边都有后。

十国——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又称南平)、前蜀、后蜀、北汉,可记作:
前后蜀,南北汉,
南唐、南平曾为伴,
吴越、吴、闽、楚十国,割据混战中原乱。

2. 北宋建立
后周时期是五代中最强大的,周世宗在位期间,发展生产,整顿军事,南征北战,统一趋势加强。

可惜世宗英年早逝,七岁的儿子继位,太后临朝,这种孤儿寡母的局面不能维持多久……北宋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建立起来了。

北宋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960年,赵匡胤,开封(东京)。

赵匡胤就是历史上的宋太祖。

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取政权的,那他会不会担心别人仿效他呢?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等一系列措施将地方的军权、行政权、财政权都收归了中央,解除了后顾之忧,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还和他的弟弟宋太宗先后用了十几年的时间,陆续消灭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注意:北宋结束分裂局面,但并没有完成国家完全的统一,而只是将汉族生活的大部分区域统一进来,所以,这一时期仍然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监察制度
御史台、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边疆地区管理 吐蕃地区 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
西域地区 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思想
社会 文学 艺术 科技
两宋时期阶段特征
程朱理学,儒学哲学化、思辨化;世俗化 【教化】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发展出理学。南宋后期确立统治地位, 控制教育和科举,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传播,深入族规、 家训中。【宋朝以后,儒学人士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
门第观念淡化;择偶标准变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 控制相对松弛
宋词、书法各具情态,绘画,文人山水画,民间风情画; 活字印刷术,火药广泛应用,人造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梦溪笔谈。
阶段特征
辽夏金元特征
政治 辽与北宋对峙,长时间和平,通使、贸易。南北面官制度。澶渊之盟。 金与南宋对峙,迁都燕京,沿袭唐朝制度,保留猛安谋克。 蒙古灭西辽,西夏,金,收服吐蕃,兼并大理,远征东亚、西亚、东欧。忽必烈继位,兴建 大都,后定国号为大元。灭南宋,统一中国。 一省制;行省制,宣政院,西域,澎湖巡检司;蒙古传统官员选拔方式,恢复科举制,但录 取人数有限,比例不高;御史台,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募饥民修水利”“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等关键信息可知这一措施既 可以救济受灾农户,又可以修建水利设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给农户创造就业机会,从长远上解决灾 民生计问题,故选C项;根据材料“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等关键信息可知这一措施既可 以救济受灾农户,又可以修建水利设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给农户创造就业机会,未涉及“减轻政府 的救灾负担”,排除A项; “募饥民修水利”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煮粥赈灾”“开仓放粮” 都有利于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并非其与其他赈灾方式相比的不同点,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募饥民 修水利”,未涉及其他抗灾救荒措施,无法得出“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排除D项。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知识点总结及单元整合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知识点总结及单元整合

第3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1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 - 1 - 2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 7 - 单元整合 ....................................................................................................................... - 13 -1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知识点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1)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统治者吸取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2.措施(1)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①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②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2)分散机构权力①在中央,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

②在地方,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3)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3.影响(1)积极:这些措施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2)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构图解史]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知识点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边防压力(1)宋辽关系①战: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第10课 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练习含解析版)

第10课 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练习含解析版)

第10课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1.中国历史上某个朝代可以用“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崇文抑武”等词来概括它的特点,这个朝代最有可能是()A.汉B.唐C.宋D.元2.从制度上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问题的是()A.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B.汉武帝实行“推恩令”C.隋唐时期推行三省六部制D.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3.宋仁宗(1022—1063年在位)统治时期,大臣富弼说:“自来天下财货所入,十中八九赡军(供养军队),军可谓多矣,财可谓耗矣。

”这种状况的影响是()A.抵消了王安石变法的成果B.造成了武将拥兵割据的问题C.扭转了宋朝在边境的军事弱势D.加重财政负担,造成积贫局面4.北宋和辽、西夏都签订过和平协议。

这些协议都()A.签订于中原王朝北伐失败后B.在协议签订后正式定都C.确立了双方为兄弟国家关系D.有助于形成稳定的局面5.在王安石变法过程中,朝廷设立了“发运使”,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物资。

这一措施()A.调动了商人从商的热情B.提高了农业产品的价格C.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D.发挥了政府的调控作用6.据考证,杭州小笼包源自古代开封灌汤包。

这一现象的发生很可能在下列哪一事件之后()A.绍兴和议B.澶渊之盟C.宋夏和议D.靖康之变7.岳飞《满江红》词中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句中的“胡虏”和“匈奴”是指()A.匈奴族B.女真族C.党项族D.契丹族8.1141年,南宋与金达成绍兴和议,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界,每年向金缴纳一笔财物,称为()A.岁币B.岁贡C.岁赐D.岁赋9.下面为四幅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示意图。

其中正确的一项是()10.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材料有“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忽必烈建立元”“实行行省制度”,从中可以推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A.南宋与金政权的对峙B.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的统一C.经济重心的南移D.宋朝的民族政策11.列宁说:“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和痛苦,但是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

中职历史 第9课从政权并立到元朝统一(课件)

中职历史  第9课从政权并立到元朝统一(课件)
天之内发了十二道撤兵的金子令 牌,岳飞愤怒惋惜地流下眼泪, 向东拜了拜,说:“北伐十年的 成果,一天就毁废了。”并以 “莫须有 ”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父子。
• 岳飞
1130年,韩世忠在镇江
与兀术(zhu)军会战,世忠妻 梁氏亲自击鼓助战,宋军大 败金兵,金军被堵截在黄天 荡四十八天。
岳母刺字精忠报国

排 等 第四等 级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其 他各族
贵 族
实质
阶是 级民 压族 迫形
式 划 分 下 的
元朝灭亡 1351年,刘福通起义。 1368年,朱元璋攻占大都,元亡。
农民起义的结果 1.被镇压 2.改朝换代的工具 3.推翻封建政权取得成功
3、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 之下 ,便 于民族之间的友好交流,促进了 族融合。
三、元朝的建立
3、元朝的治理—民族杂居
元朝划分的四等人
等级
名称
民族
目的
按 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族
的为
征 服 的 先 后
第二等 第三等
色目人 汉人
包括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 等
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丹. 女真等族
统了 治巩 地固 位蒙
积极?消极?
澶渊之盟对北宋的消极影响给我们什么启示?
历史事实证明: 既不穷兵黩武,又注重加强国防,增强国力,
这才是强国卫邦之道。
化干戈为玉帛是民族交往的智慧
北宋与辽并存 165年
960
北宋建立
1005 澶渊之盟
1125 金灭辽
主流 和平交往 120年
3、宋与西夏的“和战”
和是民心所向
二、宋金对峙 1、女真族的名称
陈桥驿
东京
北宋
1、宋与辽、西夏的并立

2024年新高考版历史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_讲解部分

2024年新高考版历史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_讲解部分

强兵:希望逐渐恢复“兵农合一” 的征兵制
3.评价 1)积极:达到了富国目的, 增加了大笔收入。 2)消极:强兵效果不明显;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负担;统治集 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四、南宋的偏安
考点二 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辽朝 1.建国: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 2.政治制度:南北面官制度。 3.民族关系: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 贸易活跃。 二、西夏 1.建国: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 2.政治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 谓的官称。
3.评价 1)积极: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2)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 政治风气。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边防压力
宋与辽
宋与西夏
战 北宋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屡战屡败
和 签订“澶渊之盟”,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 达成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 送给西夏“岁赐”
经济 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发达,海外贸易繁盛;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
思想文 儒学复兴,程朱理学受到官方推崇;传统科技取得重要成就,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得到实

际应用并向海外传播,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基础篇
考点一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 1)北宋建立后,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2.措施 1)加强控制地方 ①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 ②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③收精兵,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复习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同步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复习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同步

①由北向南从黄河流
和商业发展;④出现了人口百万的大城市
中唐以后 (安史之乱)
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 江南一带;
北宋 南宋
元朝
①经济上依赖南方;②户口分布南多北少
南方开始超过北方
②由内地向沿海逐渐
经济上南方超过北方正式成为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转移;
①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②重开大运河,裁弯 取直,缩短航程;③开辟长途海运航线(漕运)
知识点三:思想文化的新发展
二、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
宋词
背景 特点
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 句子长短不等,可配乐歌唱,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
成就 士大夫词广泛流传。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
元曲
散曲 杂剧
散曲词更灵活、配乐诗歌体裁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成套散曲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角色,表达完整故事情节
知识点二:经济
三、经济重心南移
1.主要原因:
①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②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 较安定。③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⑤南方统治者较重视发展经济。
朝代
表现
特征
规律
魏晋南北朝
①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 ②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③农业、手工业 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①岳飞抗金:岳飞率领“岳家军”北伐收复大片失地,取得郾城大捷等战果。 ②绍兴和议:1141年订立,南宋与金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向金称 臣,并给金“岁贡”。 5. 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单元分析】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的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可分三个阶段: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峙,南宋与金、西夏的并立,元朝的统一。

宋朝强化中央集权,内部统治比较稳定,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学术文化也取得突出成就,但军事力量不振,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战处于劣势。

与这一时期的战争相比,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

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

突出两个方面:一两宋在政、经、文、军等方面的变化;二是各民族之间相关方面的交融,进而突出其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时空坐标】【依据时空坐标建构知识体系】(1)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政治方面(2)民族政权并立到元朝实现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深化探究】一、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

后内地刺史加授节度使衔。

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

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

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材料二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

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

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点(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点(中外历史纲要上)

法】
④引发党争与分裂,未能挽救衰亡。
①改革要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利益
②改革措施必须行之有效,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启示 ③改革要有长远目标,不可操之过急;要讲究策略和步骤;
④改革要注意用人得当等。
考点训练
1 、 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
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
A ,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
2 、 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
“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C )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以"理财"、"整军"为中心,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的控制
原则
和管理 ①富国: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协调供需)方田 均税法、市易法(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措施 ②强兵:恢复“兵农合一”征兵制,取代募兵制。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 ; ③育才:改革科举制、整顿太学。
(5)为了增加政府收入,统治者支持、鼓励;
(6)经济重心南移,人口压力增大。
考点训练
5、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表1中宋人诗句与其可以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
A 正确的是诗句( )
诗句
历史现象
A 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 土地利用率提高
B 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斗升求市人 赋税征收货币化

从政权并立到元朝统一教案

从政权并立到元朝统一教案

从政权并立到元朝统一教案本文旨在介绍《从政权并立到元朝案》的背景和重要性。

政权并立是指在一个地区或国家,同时存在多个政权。

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国家动荡或权力更迭的时期。

元朝案是元朝时期为了巩固统一政权,减少不稳定因素的一项重要政策。

元朝建立之初,面临着政权并立的问题。

元朝案是为了解决北方以信奉___为主的胡人与南方以儒学为主的汉人之间的文化冲突和地方割据问题而提出的。

这项教案实行了多种措施,如育制度、推儒抑佛政策等,旨在建立统一的思想文化体系,加强统治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通过实施教案,元朝成功地实现了政权统一和文化融合,为元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元朝案对中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是政权并立时期政治斗争和权力整合的产物,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与思想文化发展的里程碑。

了解这一教案的背景和重要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元朝时期的政治局势以及中国历史的演变。

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希望能够提高对《从政权并立到元朝案》的认知,为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提供一个基础。

同时,也能够了解政权并立时期政权统一的重要性以及元朝的历史地位。

政权并立时期是指北宋末年至元朝建立前的历史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国境内出现了各种政权,并且相互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形成和冲突关系。

历史背景政权并立时期的历史背景是北宋末年的政权危机和社会动荡。

北宋晚期,政治腐败和外患的增加导致了朝政混乱和人民生活的困境。

同时,藩镇割据现象也逐渐加剧,各地军事势力逐渐壮大,形成了政权并立的局面。

各地政权的形成和相互冲突在政权并立时期,各地出现了众多政权,如南宋、西夏、金朝、辽朝等。

这些政权均是在北宋末年的政治动荡中崛起的。

各地政权的形成主要是依靠当地势力的组织和支持,以及对北宋政权的反抗和取代。

同时,各地政权之间也经常发生冲突和战争。

这些冲突多是为了争夺地盘、资源和政治权力等因素而引发的。

其中最重要的冲突之一是南宋与金朝之间的抗战,这场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权并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各地政权的形成和相互冲突,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舟山)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舟山)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两条线索: 两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与发展;
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破除传统“汉族中心论”
凸显社会发展、民族融合两个显著特征
教学依据—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基于前朝教训的宋制变革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与 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王安石……不知立国之本世纪末者,真不足以 谋国也。元祐、绍圣,一反一复,而卒为夷狄侵侮之 资,尚何望其振中国以威夷狄哉!。
——【南宋】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王安石变法 还导致了什么?
设计意图:史料互证,辅以历史史实 突破王安石变法之弊的教学难点。
教学策略——教学过程
(一)徐谓礼文书背后的历史 变守之间的政治军事
突显宋太祖改制之弊。
教学策略——教学过程
(一)徐谓礼文书背后的历史 变守之间的政治军事
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 岂是闻韵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苏轼《山村五绝》节选
乌台诗案——苏轼讽刺诗之一
这些材料说明王安石 变法出现了什么问题?
开封民避保甲,有截指断腕者。——《宋史·王安石传》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
文物证史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交融与发展
武义南宋徐谓礼文书 元八思巴字官印
南宋沉船 “南海一号”瓷器
说课流程
教学 依据
课标 要求
教材 学情
教学 目标
重点 难点
核心 素养
教学 策略
教法 学法
教学 过程
教学 反思
教学依据—课标要求
通过辽、西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 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在统一 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从政权并立到元朝统一上精品PPT课件

从政权并立到元朝统一上精品PPT课件
这样,“王小二”烧饼铺的“油炸烩”,很快就传 遍了南宋的都城——临安。前来吃“油炸烩”的人, 一天比一天多,闹得烧饼铺的买卖十分兴隆。闹得 王小二做背靠背一对的面人,炸又炸不过来了。怎 么办?聪明伶俐的“王小二”,眉头一皱,计上心 来,有了:就取其象征之意,将背靠背地粘在一起 的面人,给改做成为两根面粘在一起,放到滚油锅 里炸。后来,人们都管它叫做“油炸鬼”。再后来, 渐渐就出现了人们管“油炸鬼”称作“油条”了, 并且一直流传。
1127年, “1靖12康5年之,变东”
北京宋保灭卫亡战
二、南宋的建立
1127年,赵构在 应天称帝,后定 都临安,历史上 称南宋,赵构就 是宋高宗。
杭州六合塔
岳家军纪律严明
1、
冻死不拆屋,

饿死不掳掠。
撼撼传
飞岳山一 家易ຫໍສະໝຸດ 金抗军,话军难 :中



收 复 建 康
郾 城 大 捷
杭 州 西 湖 岳 飞 墓
耶律德光在位时, 契丹从后晋皇帝石 敬瑭手中得到幽云 十六州。后契丹改 国号为辽。
10世纪 阿保机 建立契丹国 定都上京
西 三、
宋与 辽的
夏 关系
辽云州 蔚州 太原
幽州(南京)
北宋
澶州
东京
1004年秋, 辽军进攻北 宋,寇准坚 决主张抵抗, 宋真宗亲征, 在澶州打退 辽军。
三、宋与辽的关系
1、澶州之战
四、西夏的建立 1、党项族——羌族的一支
2、大夏国成立
1038年,夏王 元昊称大夏国 皇帝,都城兴庆 (今宁夏银川)
西夏壁画——西夏王
五、宋与西夏的关系
1、边境进犯与多次战争
2、双方议和
和 1044 年,西夏与 宋订立和约, 元昊向宋称 臣,宋给西 夏岁币。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知识梳理(中外历史纲要上)【新教材适用】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知识梳理(中外历史纲要上)【新教材适用】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与军事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重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难点:1)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2)王安石变法1、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①宋太祖把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④结果: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2、评价宋代加强中央集权利:①防范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统一-安定,加强了中央集权;②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弊:①行政效率低下,因循保守;②"三冗”,,积贫(内),, 积弱(外)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1)背景:①"三冗两积”,内忧外患,严重的社会危机。

②"庆历新政”失败。

(2)主要内容:①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②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3) 影响①积极: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②消极: A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

B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弓|起激烈争议。

C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重点:1)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2)元朝的民族关系难点:无突出难点一、契丹族-辽、党项族-西夏、女真族-金、蒙古族--元二、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题型总结及解题方法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题型总结及解题方法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题型总结及解题方法单选题1、辽宋夏金时期,北方各民族南下并与汉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经济上互通有无、政治上相互借鉴、文化上相互交融。

这一过程主要A.推动了榷场贸易的繁荣B.加剧了民族政权的分裂和对峙C.加强了农耕文明的扩展D.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一体化进程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宋夏金时期,各族人民长期杂居,经济互通、政治互鉴、文化交融即各民族间交往交流和交融得到发展,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一体化进程,D项正确;推动了榷场贸易的繁荣的说法只体现了各民族的经济联系,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项;各族间交往交流交融不是民族政权分裂和对峙的原因,排除B项;当时各民族间的交融和发展是双向的,并非只有农耕文明的扩展,排除C项。

故选D项。

2、唐代的印刷品主要为儒、佛、道的经典。

宋代印刷的文献,则无所不包:史地、方术、诗文、戏曲、医学、方剂……。

造成这一变化的技术因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B.文化教育的兴盛C.重文轻武的政策D.活字印刷的出现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印刷的效率提升,从而使得宋代的文献印刷的内容和范围更加广泛,所以技术因素是活字印刷术的出现,D项正确;ABC项都促进了宋代文化事业的发展,但不属于技术因素,排除。

故选D项。

3、学者陈寅恪说:“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

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

”下列史实符合这一评述的是A.打破南北对峙实现了国家大一统B.从倡导儒学复兴到理学的形成C.词和曲逐步取代格律诗既有地位D.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开始南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

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可知,学者陈寅恪认为,无论从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文化学术上,唐朝都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

专题04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好题过关)(原卷版)

专题04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好题过关)(原卷版)

专题04 宋元:辽宋夏金时期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基础过关】1.(2023·湖北武昌5月检测·4)宋太祖号召“武臣尽读书”,许诺“宰相须用读书人”,表示“事业付之书生”,立誓“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

从制度上提高进士授官品级,任用文臣出任地方行政长官。

这些举措反映出宋朝()A.吸取前朝的历史教训B.分化事权的政治策略C.科举制取得繁荣发展D.统治者重视官员选拔2.(2023·四川大数据联盟第二次统测·26)《宋史》记载的60位外戚中,任禁军管理机构三衙长官或地区性统兵官的占41.7%;43位宦臣中,担任军职的占90%,领兵打仗的占41.8%。

但后来一些历史论著在研究宋代“祖宗之法”时,却揭示出防止外戚、宗室、宦官等干政取得了突出成效。

据此判断()A.祖宗之法不为正史采信B.宋朝变革的风气浓厚C.两类叙述必有一方失据D.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3.(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三模·26)宋代,在边远地区的广西,农村的集市已发展成为定期的集市(当地称“圩”),“有的地方五天一圩,有的地方三天一圩,有的地方隔一天一圩”。

这一现象反映出()A.市的发展突破时间限制B.城市经济职能增强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4.(2023·山东淄博三模·4)北宋时期,宋真宗重用王钦若、丁谓等人,东封西祀,大营宫观。

在此背景下,位居宰相的王旦以“祖宗之法”为旗帜,对抗真宗等人越轨的政治行为。

由此可见,北宋的祖宗之法()A.导致了中枢权力机构的异化B.有利于稳定政治格局C.为北宋的积贫积弱埋下隐患D.体现了分权制衡理念5.(A.满足了大一统政权的需要B.促使金朝完成了封建化进程C.有利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说明三省制具有很强适应性6.(2023·重庆巴蜀中学月考十·4)元代科举取士强调明经,四书五经以朱熹的注释为准,取消汉唐以来辞赋取士之法,于是官方钦定的朱学风行海内,从太学到乡学、多以诵讲朱学为主。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一.选择题1.郊祀是天子祭天的重要典礼。

元朝时,将郊祀中核心的三祭酒仪式,从中原传统的三祭酒,改为中原酒、西域葡萄酒、蒙古马奶酒各祭一爵。

这一做法()A.促进了汉族对草原文明认同B.延续了蒙古族传统习俗C.彰显了元朝政治文化多元性D.实现了华夏文化的重构2.辽、宋、金均依据“天下秩序”,各自建立了涵盖西夏、大理、吐蕃等“朝贡者”在内的朝贡体系,同时规定使节朝见时要行跪拜礼,其中宋仪要求十八拜,辽、金仪要求十七拜。

这反映了()A.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加强B.宋朝长期主导政治格局C.政权对峙加剧民族隔阂D.华夏观念影响逐渐削弱3.元朝实行四等人制,“内北国而外中国,内北人而外南人”,但文化交流频繁。

江南经济发达,风景秀丽,北人往往以江南一游为荣。

而南人大多以“游孔林”、“谒京师”作为人生的重要经历。

这表明()A.元朝民族文化交融客观存在B.北人南往的主因是尊崇儒术C.文明发展呈现多元一体趋势D.国家政策阻碍了文化的交流4.在西夏,骆驼的重要性可以与马并列,甚至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中,广泛用于战争、运输和耕地。

西夏群牧司明确规定“旧驯之公骆驼年年当分离,当托付行宫司,人杂分用中”。

西夏这些做法缘于()A.国家制度B.地理环境C.经济形式D.民族信仰5.宋朝官方设立的救助机构覆盖范围多局限于城市。

乡村基层所存在的只是临时的突发事件救济,但这类救济也难有保障,官员面对乡村灾荒的逐级请示,往往会耽误救灾的最佳时机。

因此,广大乡村地区俨然被排除在“福利国家”之外。

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B.市镇经济的逐渐兴起C.乡约自治的日益成熟D.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6.宋朝下诏改天下诸路提点刑狱为劝农司副使兼提点刑狱公事,不久,又“诏知开封、河南、应天府自今并兼畿内劝农使”,从此,宋代各级地方长官均兼一地之劝农使逐渐形成制度。

这些做法的目的是()A.保障京畿粮食供给B.分散地方权力C.加强地方司法监督D.推动农业发展7.北宋时,苏轼在徐州担任知州时,发现其治下利国监“自古为铁官,商贾所聚,其民富乐,凡三十六冶,冶户皆大家,藏镪巨万,常为盗贼所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授课班级授课日期第1-2课

课型新授课教具、资料教材、PPT、板书课题从政权并立到元朝统一
教学目标要求
知识

技能
掌握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的先后兴起。

掌握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
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宋金战争。

掌握南宋的建立,郾城大捷
和岳飞抗金,宋金和议及对峙局面的形成。

通过学习,把握民族政权并立
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过程

方法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和战关系,一方面正确
认识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疆地区的开发所
作出的贡献。

另一方面,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
家发展的主流,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宋金和议对民族和平和发展所起的作
用,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
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
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
上的民族关系。

教材分析重点
辽、西夏、金的兴起,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宋
金战争。

难点
认识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所作出的贡献,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宋
金和议对民族和平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关键
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
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从政权并立到元朝统一
课后小结
岳王庙不止杭州有,还有许多地方都建有岳王庙,这是人们感念岳飞尽忠报国民族气节,也是对秦桧之流屈辱投降的痛恨。

虽然今天看来,岳飞抗金是中华民族内部矛盾,但是,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永存,他的救国的功绩将永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讲授、指导(主导)内容
学生学习、
操作(主体)活

时间
分配
澶渊之盟一、澶渊之盟
(一)导入
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已达八百多年。

讲述的是
北宋名将杨业及其子孙抗击北方辽朝侵扰中原的事迹。

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和这个故事相关的历史。

(二)新课
(方法指导:通过时间轴的方式梳理宋辽关系大事记。


1.历史背景
(1)契丹建国及占据燕云十六州
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政权,936 年从石敬瑭
夺取了燕云十六州。

石敬瑭即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
936年,石敬瑭起兵反唐时向契丹求援:“请称臣,以父事契
丹,约事捷之后,割让幽云十六州。

”对这种做法,他的亲信
部下都不认可,认为:称臣可矣,但认干爹这事太过分了;给
钱行,但给幽云十六州太不明智,会后患无穷。

为什么这样说
呢?一是因为这位“儿皇帝”当时45岁,可他认的“父亲”
耶律德光,才34岁,比他小了11岁。

二是因为燕云十六州地
理位置太特殊了,从地图可以看出,这十六州连绵分布在长城
两侧,其中莫、瀛两州还深入河北平原腹地。

在古代战争中,
长城对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能起到防御的作用,而紧挨长
城南侧的燕云十六州是长城防线的有力依托,与长城构成唇
齿相依的关系。

如今,这十六州划归契丹,就像打开了中原地
区的北大门,契丹骑兵随时可以长驱直入,以此为基地南下掠
夺。

(2)宋辽初战
北宋建立后,一直想改变这种状态,力求夺回燕云十六
州。

宋太宗于979年、980年、986年三次出师伐辽,先后败
于高粱河、瓦桥关、岐沟关。

尤其是986年,北宋30万大军
兵分三路北伐,辽也调集各路重兵反击。

此战中,民间传说中
故事导入,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

了解澶渊之站的历
史背景。

了解契丹建立辽国
以及占据燕云十六
州的具体过程。

了解宋辽之战的具
体过程。

2
2
3
3
的老令公杨继业,就是历史上著名北宋名将杨业战死,宋军惨败,从这以后宋朝不再主动对辽的进攻,开始被动防御。

而以杨业为首的杨家将的故事则广为流传,不仅受到中原百姓的爱戴,也得到了辽朝人民的敬畏。

辽朝人民在杨业战死的地方建庙祭祀。

大诗人苏辙也给予杨业很高的评价: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

2.主要过程
(1)澶州之战
公元1004年,辽军大举南下。

辽国皇帝辽圣宗与萧太后等率20万契丹精兵倾巢南犯,一路势如破竹,兵锋直抵黄河北岸。

紧急军情报进皇宫,宋真宗迅速召开御前会议,向群臣询问对策。

有大臣主张皇帝暂避金陵;有大臣主张皇帝暂避成都。

只有新上任的宰相寇准力排众议,主张迎战:“为今之计,只有御驾亲征,上下一心,才能保住江山社稷。

稍有退缩,人心瓦解,根基一动,天下还保得住吗?”宋真宗闻言,精神振奋:“朕当亲征决胜!”这一年十一月,宋真宗御驾亲征,从京城开封出发,直驱澶州,迎击辽军。

当宋真宗抵达澶州南城时,遥望北岸的辽军营帐连绵不断,军容盛大,心生怯意,就不想再往北走了。

寇准大声道:“陛下不过河,则人心不安,这不是取胜之道啊。

”并示意殿前都指挥使继续前进。

当皇帝的御盖在城楼出现,大宋的黄龙旗迎风招展、猎猎作响之时,北宋将士欢声雷动,辽兵则心生怯意。

这在《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和《东都事略•寇准传》都有记载:“帝遂渡河御北门城楼,召诸将抚慰,远近望见御盖,踊跃呼万岁。

”“军民欢呼数十里,契丹相视,怖骇不能成列。

”两军在澶州北城下激战数十日,辽军主帅被射死,士气大挫。

(2)澶渊之盟
在这种情况下,辽军提出议和。

宋真宗无心恋战,终于在十二月(1005年1月),双方达成和议,签订盟约,史称澶渊之盟。

3.评价
对于澶渊之盟的签订,有很多不同的意见,如宋神宗就认为“澶渊之盟”没有收回燕云十六州,反而给辽国十几万岁币,加重百姓负担,深以为耻。

但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如以下材料: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岁币“较交战时的军费,不过百分之一二”。

了解澶渊之盟的具
体背景。

从史料出发,对澶渊
之盟进行客观评价。

3
2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