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师说》的疑难问题解析精选
师说韩愈原文及解析
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师说唐代: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师说》难句解析
《师说》难句解析
《师说》难句解析
1、人非生而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孰”是疑问代词“谁”,“而”是表转换的连词,“其”是指示代词“那”。
全句译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谁能没有疑难问疑?有疑难却不跟随老师(学习),那成为疑难问题的,终究不能得到解决。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经常连用,意为“因此”。
“无”是“无论”的意思。
“所存”是“所”字结构,可译为“存在的地方”。
全句译为:因此无论(地位)是贵是贱,(年龄)是大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其”为人称代称,前一个为“他们”,代“古之圣人”,后一个为“他们”,代今之众人,“焉”是语气词,无实义。
“耻”是意动用法,“以……为耻”。
全句译为: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多,尚且跟随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句读”、“惑”分别是“不知”、“不解”的宾语。
“师”。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
《师说》注解古之学者①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
人非生而知之③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④,终不解矣。
【字词注释】①学者:求学的人。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者,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不同。
受,同“授”。
③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④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生乎吾前⑤,其闻⑥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⑦;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⑨?是故⑩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
【字词注释】⑤生乎吾前:后面略去“者”(……的人)。
乎,相当于“于”。
下文“先乎吾”的“乎”同。
⑥闻:知道,懂得的意思。
⑦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师之,就是“以之为师”。
⑧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
师,动词。
⑨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先生于吾)还是比我小(后生于吾)呢?庸,岂、哪。
知,识别。
年,这里指年龄。
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
⑩是故:因此,所以。
(11)无:无论,不分。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16),其下(17)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18)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9)。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字词注释】(13)师道:从师的风尚。
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
(14)出人:超出(一般)人。
(15)犹且:尚且,还。
(16)众人:一般人。
(17)下:低于。
(18)于:向。
(19)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益,更加、越发。
《师说》翻译解析习题默写课件精美绝伦
1. 解放奴婢,禁止买卖人口; 2. 兴修水利,凿井修渠; 3. 兴办学校,开发教育; 4. 祭杀鳄鱼,安顿百姓。
《韩愈被贬,潮州受益——可笑的历史》
时代背景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 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 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 是得狂名。”
➢圣:前一个“圣”,名词,圣明的人; 后一个“圣”,形容词,圣明。
➢益:更加 ➢愚:前一个“愚”,名词,愚蠢的人,
后一个“愚”,形容词,愚蠢。
译文:所以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于此乎?
➢所以:...的原因 ➢其:语气副词,表揣度,大概的意思 ➢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师(前):名词,表示“……的人”。 ➢师(后):动词,学习。 ➢耻:“以……为耻”,意动。
译文: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相互学习为耻 辱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之:代词,这。 ➢族:类。 ➢曰:称,说。 ➢云:说,与者合在一起,表示“诸如此类的说 法”。 ➢则:连词,就。
人生有诗须尽欢 莫使才华空对月
————课前诗词会
“草色遥看近却无”上一句?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sū),草色遥看近却无。 天街:京城街道。润如酥:细腻如酥。酥,动物 的油,这里形容春雨的细腻。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最是:正是。处:时。绝胜:远远胜过。皇都: 帝都,这里指长安。
译文:士大夫这类人中,(听到)有人称老师、弟子的时候, 就成群聚集在一起嘲笑人家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注释、翻译、默写、阅读题【高一必修上册】
《师说》习题及答案【必修上册】班级:姓名: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②【学者】求学的人。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所以,用来……的。
受,同“授”,传授。
④【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⑤【其为惑也】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
⑥【闻】知道,懂得。
⑦【从而师之】跟随他学习,即以他为老师。
⑧【吾师道也】我学习的是道。
师,学习。
⑨【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庸,表示反问语气。
⑩【无贵无贱】意思是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
⑪【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意思是谁懂得道,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⑫【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
⑬【出人】超出一般人。
⑭【犹且】尚且,还。
⑮【众人】一般人。
⑯【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味。
益,更加、越发。
⑰【身】自己。
⑱【耻师】以从师学习为耻。
⑲【惑】糊涂。
⑳【童子】未成年的男子。
㉑【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教给他书本的文字,(帮助他)学习句读。
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
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古书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
㉒【句读之不知】不明句读。
下文“惑之不解”结构同此。
㉓【或师焉,或不焉】有的向老师学习,看的不向老师学习。
前一个“或”指代“句读之不知”,后一个“或”指代“惑之不解”。
不,同“否”。
㉔【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
㉕【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
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㉖【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
㉗【百工】泛指各种工匠。
㉘【不耻相师】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
㉙【族】类。
㉚【日师日弟子云者】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
云者,如此之类。
㉛【年相若】年龄差不多。
㉜【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
《师说》练习试题和答案解析94
《师说》巩固及拓展性练习一、选择题(共36分,每题3分)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孰能无惑(谁,哪一个)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B.彼童子之师(那些)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哪)C.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士大夫之族(类、辈)D.作《师说》以贻之(赠送)是故无贵无贱(没有)2、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A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①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⑥吾从而师之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3、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B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圣人无常师C.作《师说》以贻之 D.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贻笑大方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4、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C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群聚而笑之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之学者必有师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小学而大遗/人非生而知之者5、下列各组句子中,“所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C 圣人之所以为圣D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6、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B )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A.其皆出于此乎 B.吾未见其明也 C.其可怪也欤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7、选出对下列6句中加点的“于”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 C )①而耻学于师②其皆出于此乎③于其身也④师不必贤于弟子⑤不拘于时⑥学于余A.全相同 B.各不相同 C.只有①⑥相同 D.只有②③⑤相同8、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C)A.君子生非异也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斯天下之民至焉 D.或师焉,或不焉9、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C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10、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B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大王来何操?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不拘于时,学于余11、选出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 B )A.韩愈是中唐散文家、诗人,字退之,以其祖籍,世称韩昌黎;以其官职,世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师说》练习试题和答案解析94
《师说》巩固及拓展性练习一、选择题(共36分,每题3分)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孰.能无惑(谁,哪一个)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B.彼.童子之师(那些)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哪)C.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士大夫之族.(类、辈)D.作《师说》以贻.之(赠送)是故无.贵无贱(没有)2、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A )①古之学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③今之众人..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①弟子不必..师之..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⑥吾从而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3、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B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圣人无常师.C.作《师说》以贻.之 D.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贻.笑大方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4、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C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群聚而笑之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之.学者必有师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小学而.大遗/人非生而.知之者5、下列各组句子中,“所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A 师者,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传道受业解惑也 B 所以C 圣人之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为圣 D 此所以6、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B )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A.其.皆出于此乎 B.吾未见其.明也 C.其.可怪也欤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7、选出对下列6句中加点的“于”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 C )①而耻学于.师②其皆出于.此乎③于.其身也④师不必贤于.弟子⑤不拘于.时⑥学于.余A.全相同 B.各不相同 C.只有①⑥相同 D.只有②③⑤相同8、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C )A.君子生非异也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斯天下之民至焉 D.或师焉,或不焉9、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C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10、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B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大王来何操?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不拘于时,学于余11、选出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 B )A.韩愈是中唐散文家、诗人,字退之,以其祖籍,世称韩昌黎;以其官职,世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师说课文赏析】关于韩愈的师说赏析
【韩愈师说课文赏析】关于韩愈的师说赏析导语:《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
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
欢迎阅读!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师说》课文分析
《师说》课文分析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在开篇的第一句话中就带出,“学者必有师”。
托古言事,更增加了立论的力度。
接着,对“师”的职责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这简短的概括,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在传道、受业、解惑三者当中,传道是核心。
所谓“道”,就是儒家的思想。
在佛、老盛行的唐代,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明道”,表现出反映社会现实的积极进取精神。
如果说“传道”是目的,那么“受业”就是手段。
“业”是指儒家的经典,是“道”的载体。
在“受业”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所以老师最具体的任务就是“解惑”,而韩愈也正是从这方面申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这一有力的论辩,解决了“从师”的问题,已不容置疑。
然后,将讨论的焦点引到择师的态度和标准上来,推出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这一观点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具有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想。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
如前所述,本文有复杂的写作背景,并不是一时的即兴之作。
经过前面一段的理性陈述,涌动在作者心中的“不平之气”终于一吐为快。
第二段以感叹发端,携着批判的锋芒,如暴风骤雨,涤荡乾坤,令人耳目一新。
“师道”唯其失传“久矣”,则今日扭转世风更难。
作者运用了三组对比,将论述的重点转移到批判现实中来。
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
第三段,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这一段的开头语气又归于和缓、理智,在平易中道出“圣人无常师”的事实。
虽然论述文字很少,但十分有力。
无论是举实事,还是引言谈,都能令人心服。
《师说》练习试题和答案解析
《师说》巩固及拓展性练习一、选择题(共36分,每题3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数罟.(ɡǔ))洿.池(kuā)阿谀.奉承(yú)师襄.(xiāng) B.跬.步(guǐ)经传.(zhuàn)以贻.(wèi)之苌.(cháng)弘C.骐.骥(qí)句读.(dòu)颁.白(bān)老聃.(dān)D.驽.马(nú)郯.子(tán)针砭.(biǎn)无长.(zhǎng)无少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孰.能无惑(谁,哪一个)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B.彼.童子之师(那些)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哪) C.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士大夫之族.(类、辈)D.作《师说》以贻.之(赠送)是故无.贵无贱(没有)3.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之学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③今之众人..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①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⑥吾从而..师之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4.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圣人无常师.C.作《师说》以贻.之 D.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贻.笑大方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5.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群聚而笑之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之.学者必有师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小学而.大遗/人非生而.知之者6.下列各组句子中,“所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 师者,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传道受业解惑也 B 所以C 圣人之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为圣 D 此所以7.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A.其.皆出于此乎 B.吾未见其.明也 C.其.可怪也欤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8.选出对下列6句中加点的“于”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①而耻学于.师②其皆出于.此乎③于.其身也④师不必贤于.弟子⑤不拘于.时⑥学于.余A.全相同 B.各不相同 C.只有①⑥相同 D.只有②③⑤相同9.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斯天下之民至焉 D.或师焉,或不焉10.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11.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大王来何操?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不拘于时,学于余12. 选出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A.韩愈是中唐散文家、诗人,字退之,以其祖籍,世称韩昌黎;以其官职,世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师说》解析
业解惑
个 角
人非生而知之者
度
阐 释
择师的原则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简答:第二段中
用“古之圣人”“从师” 与 “今之众人”“耻师”对比 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 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 愚,其皆出于此乎?”
思考:第二自然段中“今之众人”在 从师一事上存在自相矛盾的事实,这 是怎样的一个事实?
①之:代词,这些。 ②耻、师:耻,意动。师,名作动,学习。 ③之族:这类人。族,类。 ④云者:有“如此如此”的意味。 ⑤群:名词作状语,成群。而:表修饰 ⑥复:恢复 ⑦不齿:齿,并列 ⑧乃:竟 ⑨其: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
思考:第二段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样 做的?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结局?
韩愈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 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凡 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 子,足见韩愈是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写作背景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 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 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 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当 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 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 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 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 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
谀
(yú)
苌弘 (cháng)
蟠 (pán)
贻 (yí)
句读 (dòu) 相师 (xiāng) 郯子 (tán) 老聃 (dān)
经传 (zhuàn) 巫医 (wū)
研读 第一自然段
古之①学者②必有师。师者,所 以③传道④受⑤业解惑⑥也。
《师说》解读与探究
《师说》解读与探究《师说》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师说》,这里的“说”是一种文体。
“说”是“议”的意思,因此,“说”是一种议论文体。
但“说”也有变体,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大多数文字都是叙捕蛇者之言,只在最后才“说”,引出作者的一段议论。
而韩愈的《马说》则是夹叙夹议,属寓言体。
本文是“说”的正体,意思是说说“从师”的道理。
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
韩愈写这篇文章,目的就是抨击时弊,鼓吹从师。
全文分四段,第一段正面说明,作者将自己对于师道的看法概括为三点:一是学者必有师,二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三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这三个观点互相紧密关联。
第一个观点说明为什么要有师,第二个观点说明需要什么样的师,第三个观点说明师在何处。
第二段批判盛行于士大夫中的对于师道的糊涂观念,也有三点:一是耻学于师,二耻自身之师,三是耻相师。
作者通过对这些错误观念的批驳,也便从反面进一步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第三段引圣人孔子从师的事例证明“圣人无常师”,得出“师不必不如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结论。
最后,作者点明写作本文的目的,借以表明其“好古人”、“行古道”,坚定从师的决心。
全文结构严谨,论证周密,是一篇千古流传的佳作。
学习本文,要着重如下几点:1.本文是针对当时士大夫们轻师耻师而写的一篇带有很强的战斗色彩的文章,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战斗性。
因此,阅读本文,必须深入了解其写作的时代背景,方可领会文中语句的内在意义和时代意义,体会其批判的锋芒。
2.本文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它讲求说理的深刻,论辩的严谨,论证的有力。
所以,要认真研读文章的结构,研讨文章的论证方法,探究其论点和论据间内在的逻辑关联。
课文详解古①之学者②必有师。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①古:古代,指先秦和汉。
②学者:求学的人。
汉代治经学必有师承,各以家法教授。
如孔安国治古文《尚书》传都尉朝,都尉朝传庸生,庸生传胡常,胡常传徐敖;田何治《易经》传丁宽,丁宽传田王孙,田王孙传施雠、孟喜、梁丘贺。
《师说》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师说》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师说唐·韩愈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师说》课文赏析
《师说》课文赏析《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旨在阐述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提倡尊师重道,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教师的风气。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师说》进行赏析。
一、文章结构《师说》结构严谨,逻辑清晰。
文章开头提出论点,即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接着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强调尊师重道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全文,再次强调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整篇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二、韩愈的生平和思想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尊师重道等思想,与他个人的经历和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韩愈一生致力于弘扬儒学,提倡仁义道德,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这些思想在《师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尊师重道的社会意义《师说》中强调的尊师重道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
尊师重道不仅是对教师的尊重,更是对知识和文化的尊重。
只有当我们尊重教师,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
四、对比论证和逻辑推理韩愈在《师说》中运用了对比论证和逻辑推理的方法,使得文章更具说服力。
例如,文章中通过对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对于教师的态度,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轻视教师的风气。
这种对比论证的方法使得文章的观点更加鲜明有力。
五、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师说》的语言风格质朴自然,同时又极具表现力。
韩愈运用了排比、对仗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富有韵律感。
这种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艺术魅力,也使得文章的观点更加鲜明有力。
六、传统儒家教育观念的影响韩愈的《师说》深受传统儒家教育观念的影响。
儒家教育观念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品德高尚的人才,而不是仅仅追求功名利禄。
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尊师重道等思想,与儒家教育观念一脉相承。
这种儒家教育观念的影响使得《师说》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十课《师说》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师说》⼤约是作者于贞元⼗七年⾄⼗⼋年(公元801—公元802年),在京任国⼦监四门博⼠时所作。
作者到国⼦监上任后,发现科场⿊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
在⼠⼤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羞于为师”的观念。
作者借⽤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章,以澄清⼈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下⾯是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1.部编版⾼⼀上册语⽂第⼗课《师说》课⽂原⽂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知之者,孰能⽆惑?惑⽽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师之;⽣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于吾乎?是故⽆贵⽆贱,⽆长⽆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之⽆惑也难矣!古之圣⼈,其出⼈也远矣,犹且从师⽽问焉;今之众⼈,其下圣⼈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之所以为圣,愚⼈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择师⽽教之;于其⾝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之师,授之书⽽习其句读者,⾮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学⽽⼤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之⼈,不耻相师。
⼠⼤夫之族,⽈师⽈弟⼦云者,则群聚⽽笑之。
问之,则⽈:“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之⼈,君⼦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常师。
孔⼦师郯⼦、苌弘、师襄、⽼聃。
郯⼦之徒,其贤不及孔⼦。
孔⼦⽈:三⼈⾏,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已。
李⽒⼦蟠,年⼗七,好古⽂,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部编版⾼⼀上册语⽂第⼗课《师说》教案 ⼀、教学⽬标 【知识与能⼒】培养学⽣⾃读注解,疏通浅易⽂⾔⽂的能⼒。
《师说》问题探究
《师说》问题探究1.《师说》中的“古人”指的是什么时代的古人?应该是先秦两汉的古人们。
“古”是文中树起的一面鉴古以戒今的旗帜。
举凡“古之学者”、“古之圣人”、“能行古道”之所谓“古”者,究竟指什么历史时期,须从“今”说起。
本文为李蟠而作,李蟠是唐德宗贞元十九年进士,推知本文当在前几年即作者年约三十五岁时所写。
按文中例举的孔子和“六艺经传”,都是“古”之影响最大者。
孔子,春秋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六艺”,非指奴隶主阶级教育子弟的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乃指《诗》、《书》、《易》、《礼》、《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另外,《师说》是作者体现古文理论的代表作之一,以反对六朝以来的浮艳文风,提倡先秦两汉文章传统为创作宗旨。
至此,文中的“古”所指时间就很明显了,应该是先秦两汉。
2.《师说》中“君子”、“圣人”各指什么人?籍中所谓“君子”,西周、春秋时指贵族、做官的人,如《书·无逸》言“君子所其无逸”,孔颖达疏引郑玄曰“君子,止谓在官长者”;春秋末年以后,渐指有道德和才能的人,如《荀子·劝学》所引“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而本文中所提“君子”,显然不属后者,连同前文“士大夫之族”、“众人’(不含“巫、医、乐师、百工”)者流,原不过是“耻于从师”的人不同称呼而已,均指“世禄之家”──世代相承的官僚地主。
文中两处出现“圣人”。
第一处和“众人”相对的“圣人”,泛指古代统治阶级所推崇的品德高尚、智慧高超的人,包括禹、汤、文武、周公、孔子。
这源于作者在《原道》中所创的圣人传道的历史道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而作者对这个道统中的“圣人”训为“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人也”。
第二处“圣人无常师”的“圣人”专指下文用作例证的孔子,乃儒家定于至尊以后的特称。
3.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愈者也”?我们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应是老师的职责之一,但在作者韩愈看来,授书习读还远远不能视为教师的主要职责,主要职责应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难释疑。
课文《师说》分析精选
韩愈的?师说?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奉为经典。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等脍炙人口的名言几乎家喻户晓,人人耳熟能详。
然而,树大招风,名高多谤,批评之声时有所闻;遗憾的是这些批评很少切中肯綮。
有人认为,?师说?是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
那么,韩愈在?师说?的创作实践上是怎样作出表率的呢?一般评论家只看到他在形式上摒弃六朝以来不重内容、只讲求声韵、辞藻的骈文,而学习自由活泼、明快练达的先秦两汉散文,殊不知他刻意仿古复古还表现在修辞、用字上。
黄侃述、黄焯编撰的?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中说:“故学古者知其意,那么不疑其语矣。
?论衡·儒增篇?云:孔子至不能十国,言七十国,增之也。
孟尝、信陵、平原、春申好士,不过各千余人,言其三千,增之也。
?孟子·万章篇?云: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如以辞而已矣。
?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
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古人为了突出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喜欢夸饰,我们读古人的文章,只要明白作者要说的意思就行了,不必太过认真地计较字面的意义;否那么就会以文害辞,以辞害志。
?师说?也用夸饰。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复也可知矣〞,所表达的是一种深深的感慨:很久以来,学古文、崇儒道的人实在太少了!如果较真起来,这话是自相矛盾的:既然“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那么你韩愈的“道〞又是谁传给你的?既然李氏子蟠能“好古文〞、能行古道〞、“学于余〞,又怎么能说“师道〞“不复〞呢?在我们看来,“圣〞与“愚〞是两个极端,“众人〞那么居于这两极之间。
从数量上看,两极是少数,“众人〞是大多数,?师说?是写给“众人〞看的。
这些“众人〞都是些平庸的人,因而不妨称之为“庸人〞,却不能统称之为“愚〞。
圣人好学多师,因而“益圣〞是不错的,庸人不好学“益愚〞那么只能相对于圣人而言。
庸人好学多师可以去愚成贤近圣,反之那么只能一辈子庸庸碌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如何理解本文思想的进步性?
韩愈在?师说?中的创新,在内容上至少有三点:一是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授〕业〞,扩大到“传道〞、“解惑〞,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对教师作用的全面而崭新的界定,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二是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新的从师之道的观念:从师即是,惟“道〞是问,但凡闻道者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
这是石破天惊的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
三是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指导下,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观事实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芒。
2、如何理解本文的行文气势?
韩愈的论说文向以气势通畅著称。
就本文而言其气势来自三个方面:崭新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加上严密逻辑的论证力和语言上奇偶骈散结合的表现力,形成文章的夺人气势。
首段思路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师的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惑那么必从师,从师即,“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句大有如截奔马之势;全段层层顶接,步步推进,逻辑严密,一气呵成,更是势不可当。
次段紧承首段对师道的论述,连用三个层层深入的比照,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中流行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批判的语气也一句比一句加重,
由“……其皆出于此乎〞的疑问语气,开展到“吾未见其明也〞的责备的语气,再到“其可怪也欤〞的带有强烈感情的挖苦语气。
这种语气上的层层递进,声势逼人。
三段正面论述“圣人无常师〞,以备受尊崇的圣人孔子的无可辩驳的言论和实践为例,说服力极强。
且为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二段“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有力佐证,一石三鸟,精当无比。
结尾又从行古道、嘉今人的角度点明写作目的,贯穿古今,继往开来,更有高屋建瓴之势。
全文文势硬转直接,陡直峭绝:开篇“古之学者必有师〞突兀而起,有如横空出世,已见出奇;中间三个比照,如三峰插天,兀然峭立,直起直落,了不相涉,更见其奇。
营造这种雄直峭兀之势,最为韩愈所长。
本文灵活多变的散句,于流畅中含顿挫,参入对偶与排比(本文中指句中词语的排比),又于灵活中见整齐。
奇偶骈散交错运用,自然配合,错落有致,亦增势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