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教案

合集下载

8.4 新文化运动 教案[4页]

8.4 新文化运动 教案[4页]

第八单元辛亥革命与民国初年的社会新文化运动一、目标1.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及其原因。

2. 知道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与代表人物。

3. 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

二、情境导入提供两则材料,一则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文言文,一则是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提问:同学们更喜欢哪一个呢?由白话文导入到新文化运动。

三、讲解新知(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出示材料,提问:辛亥革命以后“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

”袁世凯在取得民国统治权以后,实行专制独裁,妄图复辟帝制。

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1914年9月,他亲率百官到孔庙举行祭孔大典,又在天坛举行祭天仪式。

在袁世凯政府支持下,各地纷纷成立各种名目的尊孔复古组织。

请同学们想一想:面对这些现象,应该怎么办?讲述:反击复古逆流,对广大民众进行持续而深入的“民主共和”的思想启蒙十分必要。

深入进行民主共和的思想启蒙,也具备了可能性。

一是“民主共和”观念从时尚到逐渐深入人心;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的盛行,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在日益壮大。

所以,当复古逆流涌动、复辟活动横行之际,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奋起反击,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有其必要性与可能性。

讲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必要性体现在:民国政体之下,北洋军阀实行独裁统治,并且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近代以来学西方的思潮中,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的演进,民众对民主共和的认识流于表象,深度的思想革命有待加强。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可能性体现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增强;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的壮大;民主共和观念在逐渐地深入人心。

出示《青年杂志》和《新青年》图片,讲述: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痛数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号召青年向陈腐的封建思想意识展开斗争,他说“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新文化运动拉开序幕。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培养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的正确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新文化运动》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

3.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分析: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思考。

4. 讨论:组织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5. 总结:总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强调其在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想。

2. 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继承和发扬新文化运动的优良传统。

七、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在课堂上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情况,了解学生在学习新文化运动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

2. 针对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遗址,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

2. 推荐学生阅读新文化运动相关的书籍和文献,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十、教学总结1. 在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课程总结,回顾学习新文化运动的过程和收获。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中代表性的思想、人物和作品。

3. 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性人物和作品。

3.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中涉及的复杂思想和理论。

2.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性人物和作品。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新文化运动》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论文、书籍、图片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新文化运动场景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来龙去脉。

3. 分析:分析新文化运动中代表性的思想、人物和作品,如民主、科学、鲁迅的《狂人日记》等。

4.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和思考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的关于新文化运动的人物、作品分析作业的质量。

3. 知识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纪念馆,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实物资料。

2. 邀请历史学者或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3. 学生可以进行新文化运动主题的研究项目,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影响;3.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影响。

教学难点: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讲解五四运动后的社会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2.引入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精神和主张。

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1.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范围,如“文以载道”、“白话文运动”等;2.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创新。

3.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影响1.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冲击,如“民主”、“科学”、“自由”等提出的影响;2.讲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学、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的推动作用。

4. 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1.简要介绍陈独秀等人物的生平和贡献;2.阐述新文化运动中的重大事件,如“新青年”杂志创办等。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影响等;2.认知导入法:通过视频、图片等媒介的呈现,引入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问答法:通过问答方式,促进学生思考和深化认知。

五、教学评价1.检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理解程度;2.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影响的认识和理解程度;3.检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的了解程度。

六、教学参考1.《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新文化运动小百科》;3.《陈独秀传》。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

新文化运动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3. 培养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的正确认识。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相关历史教材或教辅材料。

2. 课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的图片和资料。

3. 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和重点内容。

教案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四提倡四反对”。

2. 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鲁迅、胡适等,并讲解他们的思想主张。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2. 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作用。

三、课后作业(10分钟)1. 学生总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思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第三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1. 教师讲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文化、思想和政治领域的影响。

2. 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4.12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教案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4.12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主要标志、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主要阵地、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3.理解新文化运动新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民主与科学的意识。

2.通过学习本课,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的原因。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导入]在我们学习历史的漫漫长河当中,我们更多地向大家介绍的是帝王将相和各国精英,那么今天呢,我想带领大家认识两位平凡的小人物,看一看他们生活的跌宕起伏,这个人是我的太奶奶,她叫做黄王氏。

1898 年出生,17 岁时经媒妁之言嫁给同岁的太爷爷,半年后她怀孕了,太爷爷去上海重新读书。

大家能不能说一说我的太奶奶她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提问]没有自己的自由,也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你可以看出来女子的地位非常低。

那大家考虑一下,接受三从四德的太奶奶,跟接受西式教育的太爷爷他们生活在一起。

会不会幸福呢?[学生回答]太奶奶是经受过三从四德,也就是封建礼教的学习,然而太奶奶爷是接受的是开放的西方教育[教师引导]所以说他们接受的教育不同,人生观价值观可能也不一样,你是从这个方面考虑的。

那么到底。

太爷爷会不会跟太奶奶幸福呢?太奶奶还在家坚守地等待太爷爷,憧憬着幸福的爱情到来。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重要事件;2. 了解新文化运动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影响;3. 能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和主张;4.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主张;2.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挑战;2. 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包括新文化运动的背景、重要事件、核心主张等内容;2. 准备相关图片、音频、视频资料,以辅助教学。

教学步骤:Step 1:引入新课(5分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中国在20世纪初经历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社会风气蓬勃,思想解放呼声高涨。

这种社会氛围下,新文化运动迅速兴起,成为中国近代文化史的重要一章。

Step 2:了解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事件(10分钟)教师展示,详细介绍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事件,例如《新青年》创办、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后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等。

Step 3: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和主张(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和主张,例如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崇尚民主和科学、推崇个人解放等。

Step 4:探讨新文化运动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影响(1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新文化运动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例如对中国革命的推动、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促进等。

Step 5:思考与讨论(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例如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影响是否存在,传统文化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如何等。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向全班汇报。

Step 6:总结提升(5分钟)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强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的培养。

Step 7: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

教学方式:1. 授课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促进思考与互动。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

新文化运动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让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3. 让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重大影响。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重大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以及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以及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3.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

4.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看法。

5. 总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强调其在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地位。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搜集有关新文化运动的相关资料,加深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六、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性人物:陈独秀、鲁迅、胡适、梁启超等。

2. 《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3. 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创新。

七、教学过程1. 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贡献。

2. 分析《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地位。

3. 探讨新文化运动在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创新成果。

八、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2.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影响。

3.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九、教学过程1.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引导学生思考其原因和意义。

2. 讲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影响,如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启发了民主思想等。

3. 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如过于激进、忽视国情等。

十、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在当今社会的启示和借鉴。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重要内容;2.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意义;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

二、教学重点:1. 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重要人物;2. 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主张;3. 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引入《热血传奇》这部电影开场,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学习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人物:(1)在黑板上列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五四运动、五四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中的“五四精神”。

(2)介绍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陈独秀、胡适、鲁迅等,让学生了解他们的主要观点和贡献。

3. 探究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主张:(1)让学生自主阅读《五四宣言》,然后让学生讨论宣言中的主要内容和主张。

(2)在黑板上列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主张,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4. 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每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汇报和总结,让全班学生参与讨论。

5. 总结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意义:(1)通过讨论,总结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2)教师总结并给出评价。

四、教学方式:1. 导入:电影导入;2. 听课和讨论: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全班讨论;3. 总结评价:教师总结评价。

五、教学手段:1. 影视资料:《热血传奇》;2. 课件:整理课堂内容,方便学生记忆和复习。

六、教学反馈:1. 随堂小测:对学生进行随堂测试,检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程度;2. 课后作业:布置作文题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文章,加深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思考。

七、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加相关学术讲座或线上研讨会,进一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理论和实践;2. 鼓励学生阅读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的著作,对新文化运动进行深入研究。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认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 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 联系具体内容, 分析其作用与影响, 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3.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 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 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三、教学策略1. 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 贯穿讲授法、讨论法, 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 创设教学情境, 打通时空隧道, 再现历史抉择,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 撰写教案, 制作多媒体课件。

4.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

三、教学策略1. 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 贯穿讲授法、讨论法, 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 创设教学情境, 打通时空隧道, 再现历史抉择,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 撰写教案, 制作多媒体课件。

4.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

四、教学过程1. 1919年的《新诗年选》摘录《自觉的女子》2.简讯他们对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他们对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1.妇女解放, 婚姻自由等口号的提出, 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2.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 促使人们追求真理和进步, 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2. 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促使人们追求真理和进步,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2.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促使人们追求真理和进步,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是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思想获得极大解放, 为下面的五四运动奠定思想基础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1. 本课的教学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活动为实现方式,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分析、对比, 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个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教案: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内容和影响;2.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推动作用;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文化潮流,对中国近代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节课将从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内容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并观看一段有关新文化运动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和兴趣。

2.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基本概念。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起源: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西方文化的影响、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反思等因素。

2.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主张科学、民主、人权、平等,反对封建思想和文化、追求思想的自由和个性解放。

3.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化的进步,为中国的革命和社会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培养了一批重要的思想家和文化名人。

三、案例分析(25分钟)1.组织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并展示其思想和贡献。

2.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a.该人物的主要思想和论点是什么?b.该人物的思想如何影响了文化和社会?c.这些思想对当时的中国有什么意义?d.这些思想对今天的社会和个人有什么启示?四、扩展阅读(15分钟)1.推荐学生阅读一篇相关文章,了解更多有关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思想。

2.指导学生整理阅读笔记,突出文章中的重点观点和观点假设。

五、小结与讨论(10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收获,强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推动作用。

2.鼓励学生就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当代价值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3.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回顾新文化运动的文章,表达个人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感想,字数不少于300字。

六、课堂总结(5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确保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内容和影响有深入了解。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新人教版

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代表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和意义。

(2)运用比较法,分析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社会变革。

(3)运用案例分析法,解读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代表作品。

2. 教学难点:(1)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和意义。

(2)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社会变革。

(3)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作品的解读。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新文化运动吗?你们认为新文化运动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教师提问: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和意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2)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主题和思想,分享自己的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家人讲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2.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位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了解其生平事迹,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人民版必修三《新文化运动》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民版必修三《新文化运动》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民版必修三《新文化运动》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目的和基本理念。

2.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的影响。

3.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兴衰原因及历史教训。

4.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特点和影响。

2.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兴盛及衰落的原因。

2.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及历史教训。

四、教学方法1.授课法:通过讲解、演示和解析文化、思想、政治事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特点和影响。

2.互动讨论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课堂讨论,帮助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在逻辑和现实背景,并提高批判思维能力。

3.课外阅读法:让学生阅读一些相关文献,帮助他们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目的和基本理念。

第一步:导入(15分钟)1.谈话导入:通过与同学的交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定位、价值、意义和现实意义。

2.视频展示:播放相关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及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的思考。

第二步:重点讲解(30分钟)1.新文化运动的内涵和特点。

2.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影响。

3.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和历史教训。

第三步:分组讨论(30分钟)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组分别选取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问题、人物、事件等,展开讨论。

2.在小组中相互讨论、交流和分析,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形式、主张和影响。

第四步:总结归纳(15分钟)1.由学生代表发言,总结讨论的结果,提出各自的观点和见解。

2.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第五步:下课(5分钟)1.教师进行本节课内容的总结和点评。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布置课后作业。

本节课主要围绕新文化运动,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新文化运动的内涵和特点,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教训等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

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兴起背景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教师归纳总结: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势不两立。

2. 兴起时间、标志、代表等要素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展示图片:提问:请同学们从教材中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阵地等基本要素?学生回答:①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年;②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新青年》的创办;③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目标导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内容诠释抨击旧道德旧文化针对尊孔复古的逆流,《新青年》强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只有民主科学才能救中国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提倡白话文,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2)教师总结强调: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就是要提倡新的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来反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是属于思想革命。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特点;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3.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因;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4.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或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兴趣。

2. 学习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因通过讲解和讨论,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化思潮,它的兴起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困境和西方文化的冲击有着密切的关系。

3. 学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教师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如主张科学、民主和平等,反对封建迷信和旧文化观念等。

通过阅读相关文章和文献,学生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

4. 学习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教师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如胡适、陈独秀、鲁迅等,并分析他们的重要著作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意义。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研读和分享,提高对于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5.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例如新文化运动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对于社会观念的改变等方面。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进行表达,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辩论。

四、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问题进行讨论,评估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个人或小组作业:学生撰写一份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报告或进行演讲,评估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表达能力;3.阶段测试:设计一份关于新文化运动知识的测试题目,评估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延伸1.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更多关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著作或文章,深入了解相关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应用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写作或演讲等活动,提高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3.参观讲座: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博物馆或文化讲座,亲身感受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教案(1)

新文化运动教案(1)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因。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因–辛亥革命后的社会变革–五四运动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的交织与冲突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文化观念的转变:反对封建传统,主张科学、民主–文学艺术的创新:白话文运动、新诗运动等–社会思潮的影响:女权主义、社会主义、民主主义等–教育和科学的重要性:倡导普及教育和科学研究3.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与意义–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塑造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为中国革命和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三、教学方法1.导入:通过展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物和图片,引起学生对该时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课堂讲授:通过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的讲解,系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3.讨论与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把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并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4.个人研究: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撰写小论文或做展示,分享给同学。

5.总结回顾: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意义进行概括。

四、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文献资料、视频等,用于展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学习材料:提供相关的书籍、文章和研究材料,供学生进行个人研究和写作。

五、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互动,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个人研究成果:评估学生的研究报告或展示,考察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思维能力。

3.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或文献分析,评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

六、教学延伸1.参观博物馆:组织学生参观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展览,亲自感受那个时期的历史氛围。

2.社会调研: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否还存在于当今社会。

3.应用拓展:鼓励学生运用新文化运动的理念和思想,分析当今社会中的问题,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原因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 培养学生对近代中国历史的认识,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原因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3.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4.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原因、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原因、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具体案例,如《新青年》杂志等。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原因,让学生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3. 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如民主、科学、新文学等。

4. 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

5. 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具体案例,如《新青年》杂志的创办等。

6. 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7.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8. 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新文化运动背景、原因、内容和代表人物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新文化运动历史意义时的表现,评估他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场景,如《新青年》杂志的创办过程。

2. 邀请历史专家或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3. 安排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或相关展览,让学生直观感受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氛围。

八、教学反思1. 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回顾,思考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和效果。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及其主要内容。

2. 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评价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

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内涵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

2.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性事件和人物,如“白话文运动”、“文学革命”等。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新文化运动》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论文、书籍、视频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

2. 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15分钟)1. 讲解新文化运动中的“四提倡四反对”。

2.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5分钟)1. 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四、代表性事件和人物分析(10分钟)1. 分析“白话文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2. 讲解胡适、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强调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分析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要注重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2)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提炼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双重性。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勇于追求真理,提倡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点的碰撞与融合。

2.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分享学习心得。

3. 课堂讲授: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实例,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2)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新文化运动吗?它发生在什么时候?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运动?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分享学习心得,总结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和意义。

4. 课堂讲授:(1)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实例,如陈独秀、鲁迅等人的事迹,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2)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感悟。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思想,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思想,如民主、科学、民族主义等,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进行讲解。

5. 案例分析:分析新文化运动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如“五四”运动,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思路、观点阐述,评价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新文化运动》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论文、书籍、纪录片等。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新文化运动的相关资料,如历史图片、文献等。

4.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延伸活动1. 小组研究:分组研究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了解他们的生平、主要思想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2. 辩论赛:组织学生就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思想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导入:同学咱们今天讲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通过对教材上篇的学习,
我们可以认识到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路径,首先是器物阶段,当外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后,当时的先进分子试图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后来失败了;随后进入到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辛亥革命失败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教训时,认为改变中国的关键是提高国民性,也就是进入了文化阶段的探索,这才有了新文化运动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第一节的标题。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关系是什么呢?新文化运动是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两部分,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五四运动是属于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部分,尽管标题上是用并列关系,但实际上五四运动是属于新文化一部分的,但是呢,五四运动太重大了太具标志性了,所以咱们要单独剖析一下。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兴起标志:P95倒数第二段勾一下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新青年》编辑部迁至北京,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人是主要撰稿人。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还聘请很多有新思想的学者来校任教,
性质: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

(新文化运动是建立在对中国资本主义运动失败的原因的分析上,希望人们接受资产阶级文化这个角度出发的,所以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文化启蒙运动)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

P96两大旗帜: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性质、开始标志、代表人物、两大阵地、两大旗帜)—选择题
鲁迅的《狂人日记》中这样描述的:我翻开历史一查,这里是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一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是写着两个字“吃人”。

(小故事)
《新青年》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选择题)
民主和科学的含义
民主和科学的目的:给发展资本主义扫清思想障碍
延伸: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对青年提出了六条希望与要求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所抨击的对象是封建主义时期的文化。

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孔学。

新文化运动的矛头就直接指向了孔学。

当时新文化运动最响亮的一个口号就是“打倒孔家店”。

为什么呀?(阅读P96)那是因为孔学提倡的主要思想与“建设西洋式之国家”的目标不相适应,当时的新文化运动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虽然当时的口号比较极端,但也是因为当时封建思想根植于人心,必须要有冲击力的口号,才能引起人们的反思,批判孔学仅仅是为了动摇孔学的绝对权威,批判孔学对人们的思想禁锢,所以说并不是绝对否定孔学,其实在整个运动中,更多的只是反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学生阅读)P97
第一,它使人们禁锢已久的头脑的大门给打开了,放进来许多外来的新思想新文化,当时的新文化新思想有很多,包括马克思主义;
第二,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第三,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

局限性
第一、他们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
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第二,他们认为通过提倡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就可以改造国民性,是中国成为民主共和国,没有揭示根本改造中国现存的基本社会制度的必要性。

(文化与制度同步进行)
第三,什么叫形式主义看问题?与之相对的是辩证的看问题。

也就是说,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国与西方绝对对立起来。

然而事实上,在当时的先进分子中,有的人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时,就已经开始对它有所怀疑和保留了。

先进分子为什么对西方资本主义产生怀疑?
第一、
第二、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争夺资源,争夺地盘,也就要打仗。

(梁启超,美国记者)
第三、(PPT老师打学生)
这就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土壤,李大钊意识到(PPT)
对西方的怀疑只是说明了转向的必然性,为什么转向东方、转向马克思主义?
就是因为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

二、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毛泽东——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这是1949年,毛泽东在总结中国共产党28年的光辉历程时提出的一个著名判断。

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转向社会主义的呢?(学生阅读后提问P99)(简答题)
第一,我们知道十月革命发生在俄国,当时的俄国跟中国情况很像,也是深受封建主义压迫,经济文化落后,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指引自己的解放之路,使彷徨的先进分子看到了一丝曙光,可
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二,俄国当时主动提出放弃在中国的一切特权,这在中国方面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感动激动啊
第三,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也就是群众运动)
起初很多人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还认识不清,当时有很多流派,比如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吉尔特(行会)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新村主义等等。

起初,无政府主义占优势,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反复的比较,才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于是,在中国思想界就产生了一批支持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P100勾最下面)勾书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的,
是李大钊(选择题)。

李大钊先后发表的四篇文章,P101勾其中《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发表表明了李大钊成为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选择题)。

导入:作为新文化运动分界点的五四运动,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三、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这个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1、爆发的条件P101
新的社会力量、新文化的影响、十月革命的影响
2、爆发的直接原因----导火线(选择题)P102第二段勾
延伸:巴黎和会是干什么的?他是来解决一战后利益的分配,分赃会议,就是战胜国把战败国叫来商定怎么赔的问题,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中国代表提出废除
那些战败国在华制定的不平等条约,中国就不指望赔款割地,只需要把以前侵占我们的东西还给我们,就这么一点点要求,就遭到拒绝,战胜国说这跟你以前签订的没关系,后来中国就提出与有关系的,
就是当时的青岛,是德国人占领的,现在德国是战败国,要求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归还中国,这个要求并不过分,但是这个要求也被拒绝了,原因是当时日本也是战胜国,日本要要,当时日本是亚洲第一强国,美英也需要拉拢日本维护他们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日本就直接要挟了巴黎和会,如果不答应的话我马上退出,美英就做出让步,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无偿的转移给日本,那么中国打了一场世界大战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得到,北洋政府就在准备签字时,消息被提前泄露了,所以才有了五四运动,才有了口号“还我青岛”“废除21条”。

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拒绝签字
3、两个阶段:
⑴、学生游行示威(北京)
⑵、工人阶级参战(上海)
4、结果 P102
经过学生和工人阶级的奋力斗争,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并宣布罢免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中国政府代表也没有出席巴黎和约的签字仪式。

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得到了实现。

导入:由于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具有辛亥革命不具有
的历史特点
(二)历史特点(简答题)P102勾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的彻底性。

(与辛亥革命作比较)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辛亥革命的弱点之一就是没有广泛的发动群众,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运动)第三,上海学生联合会在告同胞书中说:“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这里就体现了工人阶级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登上了历史舞台,展示出了伟大的力量,两年后就为1921年建党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