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精、津液之间有剪不断,且必须捋清楚的关系
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
生 血
养 气
气
行 血
血
摄 血
载 气
(一)气为血之帅
1.气能生血
指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 气及其气化功能是血液生成的动力 气是化生血液的原料
含义
表现
气充盛则血液充足 气虚亏则血虚
治疗
配合补气治疗血虚。
2.气能行血
含义
指血液的运行离不开气的 推动作用。 即血属阴而主静不能自行 赖气的推动。 病理 气虚 气滞 气逆 气陷 补气 行气 降气 升提
津液外泄
(四)津能生气
含 义
津液受到各脏腑阳 气的蒸腾温化,可 化生为气。
津液亏耗则气衰少
病理及治疗
气阴两补
(五)津能载气
含 义
气的运行须依附于津液, 否则会漂浮失散而无所归。 即津液是气的载体 。
病理及治疗
津伤 津停 气随津脱 益气固脱 气机郁滞 利水与行气并用
三 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一)精血同源 含 义
变化而赤
心肺
津液
血
孙络
化生补充
濡养 津液 脏腑组织官窍
脉中津液
津液
补充
津液不足
四 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精
相互化生
气
精气
生养 统驭
神
精气神称为人身“三宝”
(一)气能生精摄精
含 义
气的运行不息促进精的化生 气能固摄精使精聚而充盈, 不无故外泄耗损
病理及治疗
气虚则精化生不足 精亏 补气生精气虚
则精失于固摄 失精 补气固精
(二)精能化气
含 义
人体之精在气的推动激发作用 下可化生为气。
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气能摄血
血液循行脉中离不开气固摄,体现于脾统血功能。
气摄血可防止血液溢出脉外,气不摄血则出血。
补气摄血
气与血
血能养气
血液对气具有滋养作用。 血足则气旺,血虚则气虚。 养血益气。
血为气之母
血能载气
气依附于血布达周身 血为气的载体,气随血脱。 补气固脱。
气与津液
气能生津
气能促进和激发津液的化生 气充盈则津足,气虚则津亏
补气生津
气能行津
气能推动津液输布和排泄 气行则水行,气虚气滞则水停,即气不行水 补气利水 行气利水
气能摄津
气具有固摄津液的作用 气维持体内津液代谢平衡,气虚固摄减弱则津液外泄 补气固津
气与津液
津能化气
津液能促进气的生成---津液受各脏腑阳气的蒸腾温化可化气。 津充气旺,津亏则气少 津气双补
津能载气
气虚则精化生不足 病理及治疗
气虚则精失于固摄
精亏 补气生精 失精 补气固精
气与血
气能生血
气参与并促进血液的化生。 气是血液化生的动力 气充盛则血充足 补气生血
气为血液化生的原料 气虚则血虚
气能行血
气直接推动血行
气虚、气滞则血瘀 补气理气 气为血之帅
气通过促进脏腑供能推动血行 气逆、气陷可出血 降气升提
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精与气
精能化气
含义:人体之精输布于脏腑,濡养各脏腑组织,促进气的化生。
各脏之精
化生各脏之气
肾中先天之精 化为元气
水谷之精
化为谷气
精足则气旺,精亏则气衰 病理及治疗
补气填精
精与气 气能生精也能摄精 含义:
气能生精 气的运行不息促进精的化生
气能摄精 气能固摄精,使精聚而充盈,不无故外泄耗损。
什么是气、血、精、津液
什么是气、血、精、津液气、血、精、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它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
气、血、精、津液是通过经脉来运行、输布的,同时经脉亦靠其来滋养的。
故气、血、精、津液和脏腑、经脉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
其中关于精的生成和作用,将在本章“肾脏”中论述,这里从略。
一、气(一)气的含义在祖国医学中对“气”的反应比较广泛,但归纳起来,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如呼吸之气、水谷精气等;二是指脏腑、经络组织的功能活动,如心气、肺气、经气等。
(二)气的分类由于气在人体所分布的部位不同,有不同的来源与功能特点,因此就有不同的名称,主要的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
1.元气元气又名真气、原气。
属先天之气。
它来源于父母,为先天之精所化生,藏于肾,依靠后天之气的滋养和补充。
故《灵枢、刺节真邪论》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元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与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所以说: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因此元气充沛,则人体健壮而少病,反之如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则元气不足,身体虚弱,易致各种疾病。
2.宗气宗气为后天之气,是由肺吸入之清气和脾运化之水谷精气结合而成,积于胸中,主要功能有二:一是出喉咙而行呼吸;二是贯注心脉而行气血。
《灵枢.邪客篇》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故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气血运行正常与否,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3.营气营,有营运和营养两种含义。
营气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水谷精微中富有营养的物质。
它分布于脉管之中,主要功能是化生血液,营养人体。
《灵枢.邪客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
营气与血同行于脉中,有着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故常“营血”并称。
4.卫气卫有保卫、卫护之义。
精、气、血、津液(一讲),一个有趣的中医知识普及者
精、气、血、津液(一讲),一个有趣的中医知识普及者前面文章中,常常看到精、气、血、津液。
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可能很多读者都有这样的疑问。
今天带大家了解一下它们的概念和功能。
精:精是对人体精微物质的概括。
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主要授之父母,也叫肾精、生殖之精。
后天之精主要来源于水谷。
人以先天之精为本,并得到后天之精不断滋养,先天后天相互促进,故有“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之说。
精的功能主要有五方面:①生殖繁衍,《灵枢,决气》中讲到“两精相搏,合而成形”说明了精室构成人体胚胎最原始的物质。
②促进生长发育,随着肾气中精气变化,形成人从幼年、青年、壮年、老年的规律。
③濡养脏腑,脾胃把食物消化吸收之后形成水谷精微传送至五脏六腑之中,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多余的则转入肾中储藏。
④生髓、充脑、养骨、化血。
精生髓,髓充脑,骨骼得养。
⑤化神。
用一个成语形容“聚精会神”。
只有积精才能全神。
气:古代人们认为气是构成世间无物的根本,天上的气和地上的气升降循环,便有了自然万物(包括人)。
气不仅是构成万物的基础,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故人死了之后还有一种说法是“断气了”,这里不仅仅指呼吸,还代表了人体最基础的物质(气)消失。
气和精一样,分为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先天同样来源于父母,后天主要来源于水谷。
气的运动归纳为升、降、出、入。
例如肺主出气和降气、肾主纳气、肝主升发、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等等。
如果气机失调,便会出现气滞、气逆、气陷、气脱、气闭等等。
气的功能:①推动作用(元气),激发和促进身体发育和脏腑之间经络的生理功能。
②温煦作用(元气和卫气)。
《难经,二十二难》说到:“气主煦之”。
是说气可以通过气化产生热量从而温暖全身和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
如果阳气不足,容易产生寒性病变。
③防御作用(卫气),即具有抵抗邪气的作用。
④固摄作用,是指对人体液态物质具有固护、统摄作用,保证正常代谢,以防无故流失。
⑤气化作用,即是体内新陈代谢、物质能量相互转化的作用。
第六节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下面我们来学习本章的最后一节,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第六节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前面我们用第一节到第五节分别学习了精、气、血、津液、神,其中,精气血津液它们都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由饮食水谷所化生,源于五脏的生理功能,并且通过五脏分布于全身。
而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一个总的概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精气血津液和神之间又是一个什么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有气和血的关系、气和津液的关系、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精气神之间的关系四个方面。
下面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方面——气与血的关系。
一.气与血之间的关系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气和血都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中医学用气血这个术语,作为人体基本生命物质的代称,常常就这个意义来使用气血这两个字。
那么气为阳、血为阴,又常常从“阴阳匀平,命曰平人”这个角度来强调,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而言,强调气血之间的关系,来体现论证人体的阴阳之间的关系。
那么气与血的关系,又包括哪些方面呢?记住两个原理就是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下面我们先看第一个方面——气为血之帅。
(一)气为血之帅气为血之帅,是气对血作用的概称。
那么气对血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具体又包括了哪些内涵呢?第一个是气能生血。
1. 气能生血怎样来理解气能生血?首先,气作为物质含义而言,它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血的来源之一是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可以化生血液。
就这个意义讲,气能生血。
其次,中医学所说的这个气,指的是人体之气,它是精微物质,同时它又体现了人体的生理功能。
我们讲心主血脉、肺助心行血、脾统摄血液、肝藏血,血液在体内的运行、在体内的化生都要依赖于五脏系统生理功能的正常,才能够源源不断的为血液的生成提供充足的物质来源。
气能生血的第二层意思,是从气作为五脏系统生理功能正常的一个标准来理解的,脏腑之气的正常运动是血液生成的动力,即气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
就这两个意义来说,气能生血。
学中医,你知道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吗?
学中医,你知道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吗?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生成、输布、排泄的代谢过程又依赖于脏腑、经络等组织的生理功能。
气具有推动、温煦等作用,精、血、津液具有营养、滋润等作用。
根据阴阳的属性来划分,气属阳,精、血、津液属阴。
虽然四者在性状、分布部位及功能上各有不同,但在生理活动中则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发生病变时亦可相互影响、相互传变,因此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精与气的关系精与气密切相关,故有时并称为'精气',如肾中之精气、水谷之精气等。
精与气的阴阳属性不同,精属阴,气属阳。
精与气相互化生。
1. 精能化气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者结合输布于五脏六腑,可濡养各脏腑组织,促进气的生成。
如肾中所藏之精可以化生元气,饮食中吸收的水谷之精也可以化生营气。
因此,精对气有化生作用,精足则人体之气充盛,脏腑功能强健;精亏则人体之气不足,脏腑功能衰减。
2. 气能生精人体之精的生成依赖有关脏腑的气化作用。
如脾胃之气旺盛,消化吸收功能健全,就可将饮食物不断地转化为人体所需要的水谷精微。
因此气的运行不息是化生精的动力,气盛则精足,气虚则精亏。
此外,气对精还有固摄作用,如肾气虚则固摄无力,男子可见遗精,女子可见带下清稀等。
精与血的关系精与血均来源于饮食,赖水谷之精微化生和充养,两者之间又相互资生、相互转化,所以有'精血同源'之说。
1. 精能化血精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其中水谷之精在脾、胃、肺、心的共同作用下化生为血液,肾精生髓也能化血,所以精足则血旺。
如果水谷之精不足或肾精亏损,均可导致血液的生成不足,引起血虚的病变。
2. 血能养精人体之精主要藏于肾中。
肾精源于先天,又依靠后天水谷之精的充养。
在肾精的生成与输布过程中,血液也可以充养肾精,如肝藏血,肝血就可不断地滋养肾精。
所以,血旺则精足,血液亏虚也能导致精的不足。
【推荐】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推荐】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1.精与气的关系(1)精气互化:精能化气,气能生精,精与气互相资生,互相依存。
如肾精和肾气互生互化,合称为肾中精气。
若肾精不足,则肾气虚损;反之,肾气不足,又可使肾精亏虚,最终导致肾中精气不足。
(2)气可摄精:气的固摄作用可以防止精的无故流失。
如肾气不足,固摄失职,则可导致男子遗精、滑精、早泄等症。
2.精与血的关系精血可以互化,精得血而能充,血得精而能旺,两者共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病理情况下,精亏则血少,血虚则精衰,最终导致精血亏虚的病证。
3.气与血的关系气属阳,血属阴,气与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故称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1)气为血之帅1)气能生血:指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
饮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化为营气和津液,最后营气和津液转化为血液,整个过程都是气运动的结果,所以气旺则血旺,气虚则血少,故临床上常见气血两虚之证。
治疗血虚证时,常配合补气药,使气旺则血生。
2)气能行血:指气对血液的运行起着推动的作用,即气行则血行。
若气虚血行无力,或气滞血行不畅,均可导致瘀血内阻。
故而在治疗瘀血内停的病证时,常在活血药中配伍行气药,使气帅血行。
3)气能摄血:指气统摄血液,使之循行于脉管内,而不溢出脉外的作用。
气的这种作用是通过脾主统血的作用来实现的。
若脾气虚弱不能固摄血液,可见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妇女月经量多或崩漏等出血的表现。
故临床上治疗气虚出血证时,常采用补气摄血之法。
(2)血为气之母1)血能载气:即血是气的载体,气必须依附于血才能运行全身。
若气失去对血的依附,则漂浮无根而外脱。
故大失血时,常见气随血脱的表现,治宜益气固脱。
2)血能养气:指血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使气得到不断的补充。
故血虚气亦虚,治以养血益气。
4.气与津液的关系气属阳,津液属阴,气与津液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具体表现为。
(1)气能生津:是指气是津液的生成和输布的动力。
人体之气、血、精、津液
人体之气、血、精、津液气、血、精、津液是构成人体组织器官的最基本的物质,又是各组织器官活动的物质基础,它们的生成、运行和输布,是通过不同的脏功能活动来完成的,它们之间既是相互关联的,又有各自的功能特点和活动形式,它们的生理、病理又与脏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现分述如下。
(一)气气,《庄子》知北游中说:“通天下一气耳。
”认为世间一切都是气构成的在祖国医学领域里,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并以气的运动变化来说明人的生命活动。
《内经》描述气的概念是“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概,是谓气”,大意是说:所谓的气是经过心肺的功能(包括肺所呼或的自然界的清气),将以脾胃上输而来的水谷营养的精气,敷布宣散到全身,这些“气可以温养肌肤,濡养脏腑筋骨、润泽毛发,它充斥全身,有如大自然里的雾露散漫到大地的每一角落一样。
这句话既从物质上也从功能上对“气”作了描述1.气的分类与生成人体的气分布于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来源与功能特点,大体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等。
(1)元气,又称“原气”、“真气”。
它是人体各种气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种气。
元气由先天之精所化生,藏之于肾,它依赖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和补充,才能发挥作用。
它通过三焦分布于全身,内而脏腑,外达腠理肌肤,无处不到。
它主要的功能是激发推动人体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元气充沛,则脏腑功能健旺,精力充沛,健康少病。
(2)宗气,是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来的水谷之气结合而成,它聚于胸中。
宗气是推动肺的呼吸和心血运行的动力,凡言语、声音、呼吸的强弱,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都与宗气有关,《灵枢·邪客篇》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3)营气,主要由牌胃中的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水谷之气中较富有营养的物质。
营气分布于血脉之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而营运周身,发挥其营养作用。
(4)卫气,卫,护卫之意,亦称“卫阳”,活动力强且行动快速。
气血津液相互之间的关系
气血津液相互之间的关系气、血、津液的性状及其功能,均有其各自的特点。
但是,这三者又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三者的组成,均离不开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
三者的生理功能,又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为用的关系。
因此,无论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气、血、津液之间均存在着极为密切的相互关系。
一、气和血的关系气属于阳,血属于阴。
“气主煦之,血主濡之”(《难经》),简要地概括了气和血在功能上的差别。
但是,气和血之间,又存在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密切关系。
具体地说,即是存在着气能生血、行血、摄血和血为气之母四个方面的关系。
1. 气能生血气能生血,是指血的组成及其生成过程中,均离不开气和气的运动变化――气化功能。
营气和津液,是血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来自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
从渗入的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气;从水谷精气转化成营气和津液;从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赤色的血,均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
因此说,气能生血。
气旺,则化生血液的功能也强;气虚,则化生血的功能就弱,甚则可导致血虚。
因此,在临床治疗血虚的病证时常常配合应用补气的药物以提高疗效,这是气能生血理论指导临床的实际应用。
2. 气能行血血属阴而主静。
血不能自行,有赖于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血液的循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肃降,肝气的疏泄条达。
因此,气虚则推动无力;气滞则血行不利、血行迟缓而形成血瘀,甚则阻滞于脉络,结成瘀血。
气机逆乱,血行也随气的升降出入异常而逆乱。
如血随气升,可见面红、目赤、头痛,甚则吐血;血随气陷,可见脘腹坠胀,甚则下血、崩漏等。
临床治疗血行失常的病证时,常分布配合应用补气、行气、降气等药物,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这是气能行血理论指导临床的实际应用。
3. 气能摄血摄血,是气固摄功能的具体体现。
血在脉中循行而不逸出脉外,主要依赖于气对血的固摄作用。
如果气虚而固摄血液的作用减弱,可导致各种出血的病症,也就是“气不摄血”。
中医学基础-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气能控制血液在脉管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
病理:
气虚统摄无权——出血 治疗:益气摄血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二)血为气之母 1.血能养气 血液对气的濡养作用 病理: 血虚——气虚 治疗:补血养气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2.血能载气
气存在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散失
病理:气随血脱
治疗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二.气与津液之间的关系 (一)气能生津 气促进和激发津液的生成 病理: 气虚——津液生成不足 治疗:补气生津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二)气能行津 气推动和调控津液的正常输布运行 病理 气虚——推动、气化无力 水湿痰饮 气机郁滞——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治疗:利水化痰与补气、行气同时运用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三)气能摄津 能控制津液及其代谢产物的排泄,防治体 内津液无故的流失。 病理: 气虚无力固摄——多汗、多尿、遗尿、小便失禁 (四)津能生气 津液是气化生、敷布的动力 病理:津亏——气虚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五)津能载气
津液是气运行的载体 病理:气随津脱 治疗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一)精血同源 1.精可化血 2.血以养精 (二)津血同源 1.津能生血 2.血可化津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一.气血关系
(一)气为血之帅 1.气能生血 气能参与促进血液的化生 病理:气虚——血虚
治疗:补气生血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2.气能行血 气能推动调控血液在脉管中稳定运行 气虚——无力推动血行 病理 气郁——不能推动血行 治疗:血运失常——补气、行气、降气、升提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气与精、津液的关系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气与精、津液的关系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上一节我们讲了气和血的关系。
高度概括起来,就是“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要求同学们必须牢牢记住这个原理,这是我们讲气、血、精、津液关系的重点。
气与精的关系接着我们往下讲,讲(第)二、气与精的关系。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第一点要记住:精之与气,本自互生,就是互相化生。
那具体表现为两个过程:(一)气对精而言,气可化而为精;(二)精对气而言,精也能化而为气。
把这两句话总结起来,叫本自互生。
它们共同(的)物质基础,就后天而言,都是水谷精微。
但气与精这两者相比较,谁为主谁为从呢?根据我们前面的定义,气是气、血、精、津液物质系统当中最基本的、最大的概念,血、精、津液都是由气所化生而来的。
就这个意义讲,中医理论强调“精乃气之子”,这(是)李东垣的话。
那就是说,精是由气所派生的。
(气)从逻辑上说是个大概念。
而精呢,应该是气的下一个概念。
从这个判断,这个原理,也可以从医学本身去理解管子这句话,说“精者,气之精也”,这是精与气的关系。
气与津液的关系把“津液”换成一个字——“水”,就是“气和水”的关系。
讲水,那么包括了有用和无用的(水)。
这里面,津液(指)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
(一)气对津的关系,也就是气与津的关系,以气为主体。
气与津的关系,它包括三个内涵:(1)气能生津。
理解气能生津这样一个原理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①将气和津液放在同一物质系统而言,气是化生津液的物质基础,说气是最本原的,称之为气能生津。
这是在这里面讲第一点的机制,是强调气的物质基础。
②要重视人体之气它具有功能的含义,也就是说它是物质和功能的统一。
那么气通过什么机制来完成化生津液的作用呢?气通过五脏系统的功能活动体现出来它们的作用,而五脏系统功能活动正常,津液才能正常输布排泄,才能保证体内有足够的津液。
讲这两个机制,它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在处理气和津液之间关系的时候,在异常状态下,解释病理现象,必须把两者统一起来,这是一。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要点精、气、血、津液均是人体内的精微物质,是产生一切生理机能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皆归属为“形”。
而人体生命的主宰及总体现,包括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概称之为“神”。
形与神二者之间相互依附而不可分割: 无形则神无以附,无神则形无以活;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
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保证。
1.气与血的关系(1)气为血之帅①气能生血:气能参与、促进血液的化生。
血液的化生以营气、津液和肾精作为物质基础,在这些物质本身的生成以及转化为血液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应脏腑之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这是血液生成的动力。
②气能行血:气能推动与调控血液在脉中稳定运行。
血液的运行主要依赖于心气、肺气的推动和调控,以及肝气的疏泄调畅。
③气能摄血:气能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循行而不逸出脉外。
气的摄血主要体现在脾气统血的生理作用之中。
(2)血为气之母①血能养气:指血液对气的濡养作用,血足则气旺。
②血能载气:指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而运行全身。
大失血的病人,气亦随之发生大量丧失,导致气的涣散不收,漂浮无根的气脱病变,称为“气随血脱”。
2.气与津液的关系(1)气能生津气是津液生成的动力,津液的生成依赖于气的推动作用。
在津液生成的一系列气化过程中,诸多脏腑之气,尤其是脾胃之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气能行津气是津液在体内正常输布运行的动力,津液的输布、排泄等代谢活动离不开气的推动与调控作用的协调和升降出入运动的有序。
津液由脾胃化生之后,经过脾、肺、肾及三焦之气的有序的升降出入运动,输布到全身各处,以发挥其生理作用。
(3)气能摄津气的固摄作用可以防止体内津液无故地大量流失,气通过对津液排泄的有节制的控制,维持着体内津液量的相对恒定。
例如,卫气司汗孔开阖,固摄肌媵,不使津液过多外泄;肾气固摄下窍,使膀胱正常贮尿,不使津液过多排泄等等,都是气对于津液发挥固摄作用的体现。
(4)津能生气津液在输布过程中受到各脏腑阳气的蒸腾温化,可以化生为气,以敷布于脏腑、组织、形体、官窍,促进正常的生理活动。
气血津液精的相互关系
02 03
调节生理功能
气血津液精具有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如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 和固摄等作用,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津液的输布和排泄 可以调节体温、滋润皮肤等。
维持内环境稳态
气血津液精的平衡与稳定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如 津液的输布和排泄可以调节体内的水液平衡,防止水湿泛滥或水火不济 等病理状态的出现。
气血与津液的关系
气血是津液的生成和输布的物 质基础,津液是气血的载体和 组成部分。
津液通过渗入血脉,成为血液 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血液 的正常容量和质地具有重要作 用。
当人体气血充盈时,津液的生 成和输布也会相应增加,从而 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气血与精的关系
精是生命之源,气血是维持生命活动 的基本物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 进。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深入研究气血津液精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虽然我们已经对气血津液精之间的 相互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它们的相互作用机制仍然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 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例如,气与血之间的转化机制、津液与血之间的互化过 程等都需要更深入的探讨。
• 拓展应用领域:气血津液精的理论不仅在中医临床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可 以应用于其他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例如,在运动医学、营养学、心理学等领域 都可以借鉴和应用气血津液精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和研究。
化生精
津液通过气化作用,可以化生为精, 以补充精的不足。
调节精的浓度
津液可以调节精的浓度,维持精在 体内的平衡。
精对津液的作用
促进津液生成
温化津液
精能够促进气的生成,从而推动津液 的生成。
精能够温化津液,促进津液的流动和 气化,维持津液的正常生理功能。
固摄津液
精、气、血、津液总论;精、气细解
精、气、血、津液总论;精、气细解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的精、气概念,与中国古代哲学的精、精气、气范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哲学上的精、精气、气范畴是标示世界本原的物质存在,是抽象的概念:而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的精、精气、气则是医学科学中的具体物质概念。
但中医学属于自然哲学,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科学,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和认识能力,在阐述主命、健康和疾病时.也必然会发生哲学与医学、抽象与具体的物质概念混称。
在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气、血、津液等虽然是生命的基本物质,属于生命科学的具体物质概念:但是.我们理解其内涵时。
必须按中国传统的有体有用,体用如——的思维模式来认识,把精、气、血、津液理解为实体及其作用、功能、属性的辩证统一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贡:精,乏指人体内一切有用的精微物贡;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
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戎部分,又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血,是红色的液态物质;津液。
是人体内的正常水液的总称::精、气、血、津液,既是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精: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运动变化规律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精:气:血、津液的生戎和代谢,有赖于驻腑经络受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而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功,又必须依靠气的推动、温煦等作用.精、血、津液的滋养和濡润,因此,精、气,血、津液与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的生理和病理有着密切关系。
气与精、血、、津液分阴阳.则气为阳。
阳气动,具有推动、温煦等作用,宣运行不息而;宜郁滞;精、血、津液为阴,阴主静,具有滋养、濡润作用,宜宁谧、秘藏而不宜妄泄。
生命物质虽有精、气、血、津液之分,怛皆本源于气:故曰:“人有精、气、津、液,立、脉.余意以为—气耳”,《灵枢·决气》:气聚而成形,散而无形—气与精,血液.津液相对而言.则气无形。
五脏六腑与的气、血、精、津的关系
五脏六腑与的气、血、精、津的关系《黄帝内经·本藏》上有记载:“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气、血、精、津、神为人体生命活动之根本,是人体器官功能正常发挥的原动力。
五脏的功能是贮藏经气,防止其向外发泄漏。
六腑功能是将水谷加以传化,而并非加以贮藏,所以它有时显得充实,但无法永远保持盛满。
五脏六腑是化生和储藏气、血、精、津、精神、魂魄的仓库。
人的脏腑如同大自然中的湖泊一样,有储蓄、调节的作用,想要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做到阴干阳秘,首先要做的就是照顾好五脏六腑。
脏腑是完成生命活动的主要器官,一旦脏腑功能失调,肯定会影响到生命活动。
虽然脏腑深藏在人体内,可却各有其象体现在体表,此即为中医独有的“藏象”学说。
“藏”就是指藏在身体之中,“象”就是指表现在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包含着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病理变化表现在外的各种征象。
心是君主之官,统摄、主宰其他各脏器与物质,处在人体内的主导地位。
心和受盛之腑小肠相合,二者经脉相连,所以气血相通,共同调摄人体的气血精神。
肝为心的助手,可以调节人的情志活动,协助脾胃消化。
肝主疏泄,能贮藏血液、调节血量。
肝胆相合,肝属里,胆为表,肝胆功能正常,血则有所藏,进而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脾胃是“仓廪之官”,二者通过气的运动,把饮食物转化成人体所需而且便于能利用的各种物质,之后完成消化、吸收、营养运输的过程,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是后天之本。
“脾统血”,可以统摄血液在经脉内的运行,防止其溢出于经脉之外。
肺为人体气体交换的场所,可以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以温润全身肌腠皮肤。
肺是宰相之官,协助君主心,调节气血运行。
大肠是传导之官,通过经络和肺互相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在生理、病理上互相影响。
肾藏精,主骨生髓,是先天之本,和人的生长发育、生殖能力有着密切关系。
如果肾中精气充盈,身体才能变得强壮,筋骨坚强,精神饱满,牙齿坚固,头发黑亮。
转载人之生死由乎气丨中医中所说的“精、气、血、津液”到底是什么
转载人之生死由乎气丨中医中所说的“精、气、血、津液”到底是什么在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气、血、津液等虽然是生命的基本物质,属于生命科学的具体物质概念。
但是,我们理解其内涵时,必须按中国传统的有体有用,体用如一的思维模式来认识。
精、气、血、津液学说到底是什么?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的精、气概念,与中国古代哲学的精、精气、气范畴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哲学上的精、精气、气范畴是标示世界本原的物质存在,是抽象的概念。
而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的精、精气、气则是医学科学中的具体物质概念。
但中医学属于自然哲学,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科学。
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和认识能力,在阐述主命、健康和疾病时,也必然会发生哲学与医学、抽象与具体的物质概念混称。
精、气、血、津液关系示意图(资料图:图源网络)在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气、血、津液等虽然是生命的基本物质,属于生命科学的具体物质概念。
但是,我们理解其内涵时,必须按中国传统的有体有用,体用如一的思维模式来认识。
把精、气、血、津液理解为实体及其作用、功能、属性的辩证统一。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精,乏指人体内一切有用的精微物质;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
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血,是红色的液态物质;津液,是人体内的正常水液的总称。
精、气、血、津液,既是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精、气、血、津液的运动变化规律精、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运动变化规律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
精、气、血、津液的生成和代谢,有赖于驻腑经络受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而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功,又必须依靠气的推动、温煦等作用,以及精、血、津液的滋养和濡润。
因此,精、气,血、津液与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的生理和病理有着密切关系。
精、气、血、津液示意图2(资料图:图源网络)气与精、血、津液分阴阳,则气为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血、精、津液之间有剪不断,且必须捋清楚的关系气、血、精、津液,均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均赖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不断地补充,在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过程中,它们之间又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转化。
在生理功能上,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
“气与血的关系”气属阳,主动,主煦之;血属阴,主静,主濡之。
这是气与血在属性和生理功能上的区别。
但二者都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肾中精气,在生成输布(运行)等方面关系密切,这种关系可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1、气为血之帅气为血之帅包含三方面的意义: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1)气能生血气能生血是指水谷精微之气和脏腑之气化活动是血液生成的基础与动力。
① 水谷精微之气生血营气和津液是血的主要组成部分,均源于水谷精微之气,它们均是在脾胃之气的气化作用下所化生的。
② 脏腑之气的气化活动化血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
从摄入的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从水谷精微转化为营气和津液,从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赤色的血,其中每一个转化过程都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而气的运动变化又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表现出来的。
气的运动变化能力旺盛,则脏腑功能活动旺盛,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强;气的运动变化能力减弱,则脏腑功能活动衰退,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弱,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
根据气能生血的原理,临床上常用当归补血汤治疗血虚患者,其中黄芪50g、当归10g,补气的黄芪用量是养血的当归5倍,其机制在于补气能生血,是“气能生血”理论在临床的应用。
(2)气能行血气能行血指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循行的动力。
气一方面可以直接推动血行,如宗气;另一方面又可促进脏腑的功能活动,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推动血液运行。
气为血之帅,血在脉中流行,时时赖于气之率领和推动。
故气之正常运动,对保证血液的运行有着重要意义。
临床上治疗血行失常,常以调气为上,调血次之。
如气虚不能行血则补气行血,气滞血瘀则行气活血,气逆吐血则降气止血。
(3)气能摄血气能摄血指气对血的统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使血液正常循行于脉营之中而不溢于脉外。
气摄血,实际上是脾统血的作用,若脾虚不能统血,则会现多种出血症状,治疗当用补气摄血之法,方能达到止血的目的。
2、血为气之母血为气之母,是指气在生成和运行中始终离不开血。
(1)血能养气气存血中,血不断地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水谷精微是全身之气的生成和维持其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而水谷精微又赖血以运之,为脏的功能活动不断地供给营养,使气的生成与运行正常地进行。
所以血盛则气旺,血衰则气少。
(2)血能载气气存于血中,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
血为气之守,气必须依附于血方静谧,否则,血不载气,气将飘浮不定,无所归附,散而不收。
所以在临床上,每见大出血之时,气亦随之涣散形成气随血脱之候,往往运用益气固脱之法,可以用野山参30g制成独参汤用来补气固脱。
综上所述,气与血,一阴一阳,互相维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一身气血,不能相离,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血相依循环不已。
若气血不和,则百病从生。
“气与精的关系”精与气在生理上的关系表现为精能化气,气又能生精和摄精,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化生,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密切关系。
1、气对精的作用(1)气能生精气能生精是指人体之气的气化活动能促进精的化生。
脏腑之气充足,功能旺盛,不断消化吸收、运化水谷之精转化为人体之精,则脏腑之精充盛,使藏于肾中的先天之精不断得以充养并逐渐充盛,从而维系着人体之精的储藏与利用之间的平衡。
因此,精的化生依赖于其的充盛,气是人体之精化生的动力。
精的化生依赖于脏腑的气化运动,治疗精亏可兼用补气之法。
(2)气能摄精气不但能促进精的化生,又能固摄精,使精聚而充盈,防止无故耗损外泄,这是气的固摄作用的提现。
临床中,对于气虚而致的失精,多采用补气固精的治疗方法,常用金锁固金丸治疗肾气虚遗精证。
张景岳在《类经·阴阳类》中说,“精化为气,元气由精而化也。
”()精藏于肾,肾精充盛,乃能溢泻,不断地供给五脏六腑,以促进脏腑的生理活动。
五脏六腑的功能正常,元气方能化生不已。
2、精对气的作用精对气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人体之精在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下可化生为气。
藏于肾中的先天之精可以化为元气,后天脾胃运化产生的水谷之精可化生为宗气。
精为气化生的本原,精足则人体之气得以充盛,从而输送到全身,以充养各脏腑、形体官窍、四肢百骸,完成其生理活动。
所以失精者每动辄气喘、肢倦神疲、懒于语言等气虚之症,治疗气虚患者常常需填精补气。
“气与津液的关系”气属阳,津液属阴,这是气和津液在属性上的区别,但两者均源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在其生成和输布过程中有着密切的关系。
1、气对津液的作用气对津液的作用表现为气能生津、行津、摄津三个方面指气是津液生成和输布的物质基础和动力。
津液源于水谷精气,而水谷精气赖脾胃之腐熟运化而生成,气推动和激发牌胃的功能活动,使运化正常津液充足。
由此可见,津液的生成离不开气的作用,气旺则津充,气弱则津亏。
(2)气能行津指气的运动变化是津液输布和排泄的动力。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作用于脏腑,表现为脏腑的功能活动趋向,脾、肺、肾、肝等脏腑的升降运动的过程中完成津液在体内的输布和排泄,当气的升降运动异常时,津液输布和排泄也随之受阻。
反之,由于某种原因,使津液的输布和排泄受阻而发生停聚时,则气的升降出人运动亦随之而不利。
由气虚、气滞而导致的津液停滞,称作气不行水;由津液停聚而导致的气机不利,称作水停气滞。
两者互为因果,可形成内生水湿、痰饮,甚则水肿等病理变化,这是在临床上治疗水肿行气与利水法常常并用的理论依据之一。
(3)气能摄津指气的固摄作用控制着津液的排泄。
体内的津液在气的固摄作用控制下维持着一定的量,若气的固摄作用减弱,则体内津液任意经汗、尿等途径丢失,出现多汗、漏汗、多尿、遗尿的病理现象,临床治疗时应注意补气固津。
2、津液对气的作用(1)津能载气津能载气指气在体内的存在,不仅依附于血,且依附于津液,津液亦是气的载体。
生理上,津足则气旺。
其机制是脉外的津液运载卫气和元气,防治卫气无故的脱失。
脉中的津液是组成血液的成分,运载的主要是营气。
若津液大量丢失,必导致气的耗损,如暑病伤津耗液,不仅口渴喜饮,且津液虚少无以化气,而见少气懒言、肢倦乏力等气虚之候。
若因汗、吐太过,使津液大量丢失,则气亦随之外脱,形成“气随液脱”之危候,故《金匮要略心典》曰:“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津能化气是指津液在其输布过程中可以化生为气以输布于脏腑组织和形体官窍。
生理上,津足则气旺。
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津能化气”这一概念。
一是津液为脏腑活动的物质基础,在其输布过程中,经过脏腑阳气的蒸化作用,能转化成气以输布于脏腑组织和形体官窍发挥润养作用,犹如液态的水加热到100℃以上变成气态,这是“津化气”的过程;二是存在于脉内的津液,通过与营气结合化生血液,而血液又会濡养脏腑组织鼓舞脏腑之气的化生所以津能濡养脏腑,助化生脏腑之气;三是脉外津液运载卫气、元气,卫气到达体表官窍时也能溢出于津液发挥作用,元气经过三焦到达周身也会溢出发挥激发、推动作用。
病理上,如果津亏则气弱,出现气津两伤,临床所见如口渴、尿少、乏力等症,可用西洋参10g、沙参10g泡水喝以生津益气。
“血与精的关系”精能化血,血能生精,精血互生,故有“精血同源”之说。
1、精能化血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骨髓坚固,气血皆从,精髓是化生血液的重要物质基础,精足则血足,所以肾精亏损可导致血虚。
目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补肾填精法每每获效,就是以精可化血为理论依据的。
2、血能生精血液是脏腑气化活动的物质基础,后天水谷之精的化生需要脾等脏腑气化活动的协同配合才能完成,只有血液充盈,脏腑气化功能强,后天水谷之精才能充足,进而不断滋养肾精,使肾精充沛。
因此,血液充盛则精足。
反之,血液虚少则精亏。
临床中血虚之候常伴有肾精可之症,治疗肾精不足之证常加当归、白芍等养血之药。
“血与津液的关系”血与津液均是液态物质,均有滋润和濡养作用,有“津血同源”之说。
津血同源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1、同源于水谷精微津血同源,即津和血有共同的来源,即水谷精微。
津血两者都是脾胃运化来的,水谷精微化生出来的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
2、津血互生互化津可以变成血,血也可以变成津。
运行于脉中的血液,渗于脉外便化为有濡润作用的津液,当血液不足时,可导致津液的枯少。
如血液瘀结,津液无以渗于脉外而濡养皮肤肌肉,则肌肤干燥粗糙甚至甲错。
失血过多时,脉外之津液渗入脉内以补偿血容量的不足,因之而导致脉外的津液不足,出现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表现。
所以有“夺血者无汗”,“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之说。
津液和血液密不可分,被输布于肌肉、腠理等处的津液,不断地渗入孙络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
汗为津液所化,汗出过多则耗津,津耗则血少。
如果津液大量损耗,不仅渗入脉内之津液不足,甚至脉内津液还要渗出脉外,形成血脉空虚、津枯血燥的病变。
所以,对于多汗夺津或津液大量丢失的患者,不可用破血逐瘀之峻剂。
“精与津液的关系”精与津液均来自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精与津液也是同生互化的。
精盛则布津,津足则精充。
在病理状态下,精亏可伴津液不足,反之,津液亏耗也可致精虚。
临床上,滋阴生津与填精常并举,如胃阴损伤出现食欲不振,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者,用《医学衷中参西录》的益胃汤治疗,其中的沙参、玉竹、麦冬与生地的配伍,即是滋阴生津与填精并举的范例。
下图是著名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专家李德新老师在《实用中医基础学》书中,介绍气血精津液与脏腑的相互关系示意图,非常全貌的概括了中医基础理论中,气血精津液学说的框架和内涵,这种图看懂了,在脑子里能记住了,气血精津液学说的核心内容就理解掌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