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合集下载

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状况

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状况

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现状一、整体趋势分析(一)改革开放初期的状况(1979~1992)1979~1992年我国所有制结构(%)资源来源:《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1),第18、20页(二)改革深入后所有制结构的发展变化(1993~2006)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注:①为2001年数。

②为1999年数。

③为2005年数,城镇就业人数。

④为1991年数,包含农村。

⑤为2007年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全部国企销售收入为18万亿元)。

⑥为2005年规模以上企业数。

⑦根据李成瑞的计算。

⑧国家统计局2005年12月6日普查公告第1号。

※为民营企业数。

括弧内为私营和外资企业数。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01)第24页;《中国统计年鉴》(2006)第125、505页;《中国统计摘要》(2005)第127页;李成瑞《大变化》第1~2页;《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3)第6、15页。

从注册资本看,私有经济的注册资本(实收资本)从1991年的492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80000亿元,增长了161倍,在全社会实收资本中所占比重从微不足道,上升到2000年的34.3%,2004年的44%,2006年的52%。

国有经济的资本由2000年的7.5万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8.7万亿元;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比重从54.4%下降为48.1%;集体资本从1.5万亿元下降为1.4万亿元,比重从11.3%下降为7%。

非公有制经济实收资本的绝对额及在社会中所占比重已超过了公有制经济。

从总产值看,非公有制经济从1993年的9213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170530亿元增长了17.5倍。

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从19.03%上升为63%。

国有经济的产值从22724.6亿元降为14529亿元,下降了12%;两者在工业总产值中占比重从81%下降为37%。

非公有制经济的绝对量和相对额超过了公有制经济。

从从业人员看,到2004年末,在私营、外资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就业人员达到7636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45%,其中私营企业就业人员5305万人,占31.4%;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就业人员由1996年的15281万人减少到2006年的6488万人,减少了57%;在城镇就业人员中所占比重由2000的37.2下降为2006年的28.5%。

结构的五个因素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所有制

结构的五个因素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所有制
者都 需要 坚 持和 完 善
米博华在 2 0 1 4 年 5月2 1 日 《 人民日报・ 海外版》 撰文指出, 在冷战时期, 当时的美 V . - 日 ' a t 国国务卿杜勒斯发表过一篇被称之为“ 和平演变” 的纲领性演说. 称“ 只要把脑子搞乱 。 世 我们就能不知不觉改变人们的 价值观, 迫使他们相信一种经过偷换过的价值观 用什么 价 办法来做? 我们一定要在他们内部找到同意我们思想意识的 人, 找到我们的同盟军” 当 值 今的西方政客们如何解读这个观点, 我们不得而知, 但几十年后. 这个构想确乎在有的 观 国家屡屡得手。 有没有普世价值观、 什么是普世价值观. 这可以撇开不论 但问题的实质 成
裴长洪在《 中国社会科学} 2 0 1 4 年第 1 期撰文指出, 在我国, 衡量公有制与非公有 影 结 制。 都只能以资产所有的制度属性作为尺度。 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变化的主要 V 响 构 因素有: 第一, 我国不同所有制的资产扩张已经从快速发展期进入稳定增长期. 这必然 我 的 导致所有制结构变化进入到相对稳定期 第二. 所有制结构调整从快速变化进入优化调 国 五 整期。 今后, 深化所有制改革的着力点是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这既有利于不同所 社 个 有制经济的 发展, 也不会削弱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第三, 曾经获得土地行政划拨好处、 但 会 因 又未实行股份制改革的国有企业单位, 其土地资产被低估、 资产被隐藏的现象依然存 主 素 义 在, 这 是第 二 、 三产 业 中公 有 制 资产 估 算偏 低 的原 因 , 因此在 资 产 的相 对 比 重上 国有 企 所 业在所有制结构改革上仍然具有继续深化的 空间。第四. 坚持“ 两个毫不动摇” , 必须坚 有 持公有制经济资产主体地位与非公有制经济对产出、 就业等贡献主体地位的共同存在 制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中图法分类号F121.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人民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在这一史无前例的历史实践中,我党勇敢地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这对于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就是所有制结构理论不断突破,所有制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过程.一、改革前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状况及成因解放初期,我国曾存在着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合作制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以及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等五种经济成分.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就形成了以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所有制结构模式。

公有制经济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由建国初期(1952年)的44.7%迅速增加到1957年的73%.现在看来,当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向是正确的,它解放了生产力,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从1958年开始,由于“左”倾思想的干扰,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产生了片面的、教条主义的理解,盲目地向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发展。

除了60年代调整时期比较注意发展其它所有制形式外,我国所有制结构发展的总趋向是盲目追求“一大二公".这种“左”倾思想至“文化大革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就使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更趋单一化,几乎形成工业和商业由全民所有制企业独家经营的局面。

到1978年,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城乡私营经济几乎不复存在,个体经济也为数很少,外资经济也因这段时期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一直近于零水平,城乡99%左右是公有制经济。

总的说来,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所有制结构是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排斥其它所有制形式的单一的公有制为特征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所有制成分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寻求建立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我们党进行了长期坚持不懈的探索。

其间,党的所有制政策不断调整,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也历经变迁,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

本文将对60年来党的所有制政策的演变,以及由此引起的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过程作一历史的考察,并力求对其中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

一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所有制结构经历了由新民主主义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社会主义单一公有制的历史性转变,这种变化是基于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生和展开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1949年至1952年: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新中国成立时,所继承的是一份底子薄、基础弱、发展极不平衡的经济遗产。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只有10%左右的近代工业经济,90%左右是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十分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经济落后的缘故,即使获得新民主主义.【摘要题】共和国史研究所有制及其结构作为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决定一个社会的经济乃至于政治制度的基础,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根本性质。

所以,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所有制问题,把它作为运动的基本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5页)。

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伴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变迁而跌宕起伏的发展史也证明了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

因此,认真总结建国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变迁的历史经验,对于我国今后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保证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所有制结构的深刻变化及其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建国后所有制结构的历史演变,是以继承了旧中国的所有制结构为基础的。

旧中国的经济是畸形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其所有制结构由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劳动者个体经济所组成。

中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中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中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经济主要由国有企业控制,私营经济发展有限。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中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私营经济和外资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国有企业在中国的所有制结构中发生了重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实施国有企业改革,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引入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逐渐走向市场化。

这使得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

此外,国有企业也开始进行股份制改革,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先后在国内外上市,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和外资,进一步增强了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私营经济在中国的所有制结构中得到了迅猛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私营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量的个体户和民营企业涌现出来,成为中国经济的增长点。

私营经济的发展不仅为中国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还为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私营经济的发展也使得中国的所有制结构更加多元化和灵活化。

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所有制结构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吸引外资,鼓励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

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还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外汇和就业机会。

外资企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的产业升级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在中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中,国有企业、私营经济和外资企业形成了一个相互竞争、相互融合的格局。

这种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使中国经济更加具有活力和竞争力。

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在战略性和基础性领域,同时私营经济和外资企业的发展也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之一。

国有企业、私营经济和外资企业在中国经济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灵活化的所有制结构。

这种变化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为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

展望未来,中国的所有制结构仍将继续调整和变化,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如何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如何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如何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汇报人: 2023-12-13
目录
• 引言 • 所有制结构概述 • 当前所有制结构存在的问题 • 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必要

目录
• 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策略 和建议
• 案例分析:成功调整和完善所 有制结构的案例分享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主题介绍
所有制结构调整
指对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进行调整 和优化,以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和政策 变化。
民营企业市场准入

一些行业和领域存在市场准入门 槛高、审批程序繁琐等问题,限 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民营企业权益保障
不足
一些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 权益保障不足的问题,如土地使 用权、知识产权等。
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问题
01
产权保护法律制度 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产权保护法律制度尚 不健全,存在法律漏洞和不足之 处。
02
产权保护执法力度 不够
对侵犯产权行为的执法力度不够 ,存在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 题。
03
产权保护意识不强
一些企业和个人对产权保护的意 识不强,存在随意侵犯他人产权 的行为。
04
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必要 性
促进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需要
适应市场需求
激发市场活力
通过引入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可以激发市场活力, 促进市场竞争和创新,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为民营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 市场环境。
鼓励民营企业技术创新
加大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民营企业向高端制造业 、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转型升级。

我国所有制结构变革与阶级、阶层的变化

我国所有制结构变革与阶级、阶层的变化

我国所有制结构变革与阶级、阶层的变化中共**县委党校***任何一次深刻的经济体制改革,都要涉及所有制结构的变革,而所有制结构变革又必然引起社会利益的调整和变动,引起阶级、阶层的分化和重组。

这种连锁性的结构变化问题,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变革的性质和社会发展模式。

因此.研究这个问题,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上的所有制结构,是由这一阶段的社会生产力状况决定的,所有制结构随生产力水平的发展高低而变更。

衡量所有制结构是否合理或优越,也是看它能否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关系是阶级、阶层划分的基础,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影响着阶级结构的变化。

本文试图探究两方面内容,即我国所有制结构变革及其所引起的社会阶级与阶层的变化。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所有制政策的演变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迁。

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所有制结构经历了由新民主主义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社会主义单一公有制的历史性转变,这种变化是基于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生和展开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1949年至1952年: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二)1953年至1956年:所有制结构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向单一公有制的过渡(三)1957年至1978年:1957年以后,在“左”的思想指导下,我国不断进行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进一步强化了所有制结构的单一化程度。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作为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和核心,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革成为1978年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

30多年来,我们党立足我国基本国情,适应最大限度地发展生产力的需要,不断突破传统所有制理论的束缚,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进行大胆探索,最终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并使之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所有制成分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寻求建立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我们党进行了长期坚持不懈的探索。

其间,党的所有制政策不断调整,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也历经变迁,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

本文将对60年来党的所有制政策的演变,以及由此引起的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过程作一历史的考察,并力求对其中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

一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所有制结构经历了由新民主主义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社会主义单一公有制的历史性转变,这种变化是基于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生和展开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1949年至1952年: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新中国成立时,所继承的是一份底子薄、基础弱、发展极不平衡的经济遗产。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只有10%左右的近代工业经济,90%左右是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十分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经济落后的缘故,即使获得新民主主义.【摘要题】共和国史研究所有制及其结构作为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决定一个社会的经济乃至于政治制度的基础,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根本性质。

所以,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所有制问题,把它作为运动的基本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5页)。

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伴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变迁而跌宕起伏的发展史也证明了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

因此,认真总结建国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变迁的历史经验,对于我国今后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保证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所有制结构的深刻变化及其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建国后所有制结构的历史演变,是以继承了旧中国的所有制结构为基础的。

旧中国的经济是畸形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其所有制结构由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劳动者个体经济所组成。

所有制结构演变

所有制结构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所有制政策的演变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迁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所有制成分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寻求建立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我们党进行了长期坚持不懈的探索。

其间,党的所有制政策不断调整,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也历经变迁,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

本文将对60年来党的所有制政策的演变,以及由此引起的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过程作一历史的考察,并力求对其中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

一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所有制结构经历了由新民主主义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社会主义单一公有制的历史性转变,这种变化是基于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生和展开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1949年至1952年: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新中国成立时,所继承的是一份底子薄、基础弱、发展极不平衡的经济遗产。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只有10%左右的近代工业经济,90%左右是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十分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经济落后的缘故,即使获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的政治条件,也不能直接实行社会主义,必须“努力发展国家经济,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

这成为党制定所有制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按照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和《共同纲领》的规定,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基本政策,优先发展国营经济;积极鼓励和扶持合作社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利用和限制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对个体经济,则通过互助合作的方式,积极而又慎重地引导其发展,从而使五种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

新中国成立之初,鉴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满足人民生活、促进城乡交流、吸收职工就业、培养技术人才、增加国家税收和社会积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扶助一切有益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有制结构的与时俱进转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有制结构的与时俱进转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有制结构的与时俱进转向作者:陈然然来源:《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01期[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实现了在所有制理论上的与时俱进,即从“单一的公有制结构”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这一转变背后有着深刻的理论根源。

在适应生产力发展方面,甚至私有制比公有制表现出更大的力量。

[关键词]改革开放;公有制;私有制;转变;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从“单一的公有制结构”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无论是政治行为还是经济行为,就其最终目标来看,都是为了实现我国经济更好地发展。

实践证明,实现所有制结构的转向是正确的,也是成功的。

然而,面对今天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许多人开始怀念过去的公有制时代。

一位权威老人以不容质疑的口吻说:我们不搞私有化!然而为什么社会并不响应权威老人的权威号召,私有化仍在坚定不移地向前迈进。

这背后必然有其深刻的理论根源。

一、适应生产力快速发展的要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经济规律。

它也是我国所有制结构改革的重要哲学基础。

无论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表面看是由不同意识形态理念决定的一种社会制度。

其实它们是一种生产关系,必须由生产力作出最终选择。

哪个有利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就会选择哪个。

我国建国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没有正确的认识,把剥削和压迫的根源归于私有制,把私有制看成必须要消灭的“万恶之源”,坚持必须用公有制全面代替私有制。

根本原因在于我们长期以来只是抽象地从马克思的一般原理出发,而没有切实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出发,思考所有制结构问题。

[1]为此我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经济停滞不前。

我们应该认识到农业社会的私有制和工业社会的私有制不同,工业社会的私有制可以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所用。

工业社会的私有制是以资本为基础的私有制。

能够成为资本的生产要素不仅有土地、机器设备,还有可以资本化的各种技术以及其他社会财畗和资源。

我国所有制结构演变对效率、公平的影响分析

我国所有制结构演变对效率、公平的影响分析
富 效应 能 有 效地 扩 大 消
随着计划经济 向社 会主 义市 场经济的转 型 ,所有 制结构
也从 “ 一大二公” 的单一的公有制转 变到“ 以公有制为主体 , 多 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的格局。不论哪 种衡量所有制结构演
费和投资需求 , 推动经济增长。
信用 ,使正常信用关系受到破坏 ,动摇实体经济运行的信用基 有制关 系是影响分配的主要因素。所有制结构 决定分配结构 以公 有制为主体 , 决定 了分配 要以按 劳分配 为主体 , 多种所 有 础。 决定了分配有多种分配方式 , 体现了效 率与 2 虚拟 经 济 的 扩 张会 导 致 泡 沫 经 济 的形 成 , 而 对 实体 经 制经济共同发展 , 、 从 公平势必造成影 响。 济产 生 巨大的破 坏 作 用 。 本市 场会 产 生泡 沫 , 根 本上 说与 进 公平 。我 国所有制结构的演变对效率 、 资 从 入资本市场的虚拟资本的价值决定机制相关 。马克思说过 :它 “ 们的市场价值 , 在现实资本的价值不发生变化 ( 即使它的价值 已 增值) , 时 会和它们的名义价值具有不同的决定方法。 泡沫经济 ”
界经 济安 全产 生 巨大 威 胁 。
3 各 种投机 获 利 行 为的 产 生 。 、 降低 金 融 资 源 的利 用 效率 。 虚
在 “ 一五 ” 划 中 , 十 规 衡量 G DP的指 标 有八 大约束 性 指
标 。 中单位 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率是衡 量我国 G 其 DP增 长 效率 的重要指标 。我 国单位国内生产 总值能源耗费量由 1 8 90
年的 1. 吨/ 元下降到 20 3 3万 亿 04年 1 . 吨/ 元 。 国 GDP 4万 亿 我
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各种投机获利的可能 。而投机行为和炒作 活动的过度, 必然会减少进入实体经济的资金 。 降低金融资源的 利用效率 。 关于证券市场的投机性 , 马克思曾说:这种证券的市 “ 场价值部分地有投机的性质, 因为它不是由现实的收入决定的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_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_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_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分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方面进行了大幅度改革,社会由此开始了深刻的制度变迁。

这一制度变迁,使社会结构出现一系列变迁,我国原有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格局被打破,社会分层发生重大变化。

本文拟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进行梳理,以求宏观地把握变化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社会分层就是按照不同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分成不同的阶级阶层。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之下,社会分层结构既体现了经济因素的决定性作用,也凸显出文化因素的重要影响力。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分层结构改革初期,社会分层结构从政治分层转变为经济分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体制开始从计划向市场的转轨,为原有社会阶层的分化和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都提供了动力。

在这一时期,原先所坚持的政治标准和劳动分工的划分原则开始转变,原有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也开始分化,各社会群体之间的流动性较为频繁,没有很明确的界限。

社会分层结构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体系,总体上呈现出一种过渡的特点。

所有制的变化造成社会分层的基础重构。

改革开放后,各种经济成分平等竞争,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社会分层发生重大变化。

工人开始从“体制内”单位即全民和集体等公有制经济单位向“体制外”单位即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单位流动。

在沿江沿海较为发达的地区出现了个体经济、私营企业等经济形式,同时造就了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等社会群体。

1982年颁布的宪法第十一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这就明确规定了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为个体户阶层提供了政治存在的合法保障。

同时,在较短的时间内,他们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这就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这一行列,促进了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等社会群体不断发展壮大。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所有制结构已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非公有制和混合所有制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有制经济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和领域继续保持控制力、影响力,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并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1. 公有制经济占比下降与非公有制经济占比上升变化趋缓。

目前,公有制经济在产值、就业、税收等结构中的占比低于非公有制经济,但公有制经济在经营性总资产中占比仍然超过 50%,在国民经济中仍然占据主体地位。

一是从已有数据看,经营性企业注册资本,截至 2017 年 9 月,全国实有内资注册资本 250. 94 万亿,外国 (地区) 投资企业注册资本 23. 38 万亿元,合计 274. 32 万亿。

全国实有内资 ( 非私营) 企业注册资本为85. 55 万亿元,占到企业注册资本总额的 31. 19% 。

实有私营企业注册资本 165. 38 万亿,占到企业注册资本总额的 60. 29%。

外国 (地区) 投资企业注册资本 23. 38 万亿元,占到企业注册资本总额的 8. 52%。

二是从工业企业市场价值 (资产) 看,2012—2016 年,公有制企业占比从 21%下降到 15. 1%,非公有制企业从 43. 4% 下降到 41. 7%。

城镇企业就业人数,公有制占比从 21. 9%下降到 13. 9%,非公有制占比从 63. 6% 上升到 69. 2%。

缴纳税收方面,在 2010 年至2014 年缴纳的增值税,公有制占比从 19. 3% 下降为 12%,非公有制占比从 50. 2%上升为 51. 3%。

2. 国有经济在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并占主导地位。

一是按照做强做优做大要求,国有资本在战略布局上逐渐向资源性、公共服务性和涉及国家安全的重要行业及关键领域集中,并发挥着主导作用。

中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中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中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中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主要实行了一种集体所有制经济模式,包括农村集体经济和国有经济。

第二阶段: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开始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

这一阶段,国家逐步推出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农村改革政策,引入了市场机制和外资,发展民营经济,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格局。

第三阶段: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开始进一步加强经济体制的改革,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国有企业改革成为重点,通过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和引进混合所有制,加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第四阶段:近年来,中国为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加快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

通过混改和股权改革,为国有企业注入了市场活力,提高了效益和竞争力。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所有制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同区域和行业的改革进程也存在差异。

同时,在所有制结构变化的过程中,国家仍保留了一定的经济调控和监管的功能,以维护经济的稳定和公平。

2000年政治试题及答案(理科)

2000年政治试题及答案(理科)

2000年政治试题及答案(理科)一、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请在答题纸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每小题1分,共16分)1.(2000年研理)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B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2.(2000年研理)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A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3.(2000年研理)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辨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4.(2000年研理)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DA.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B.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C.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实体D.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5.(2000年研理)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关键是运用。

D A.商品二因素原理B.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原理C.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原理D.劳动二重性原理6.(2000年研理)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问题上,首先要区分BA.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B.劳动和劳动力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7.(2000年研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DA.国内市场竞争激化的结果B.国际竞争激化的结果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D.生产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8.(2000年研理)“统帅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这一观点的错误实质在于CA.抹煞农民阶级的革命性B.夸大资产阶级的作用C.放弃无产阶级的领导权D.忽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9.(2000年研理)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的中心任务是CA.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B.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C.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D.反对官僚主义以整顿作风10.(2000年研理)毛泽东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总政策的著作是C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B.《新民主主义论》C.《在晋绥干部分议上的讲话》D.《论人民民主专政》11.(2000年研理)在近代中国社会的诸矛盾中,最主要的是A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D.反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12.(2000年研理)现阶段,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合作制属于B A.国有经济B.集体经济C.个体经济D.私营经济13.(2000年研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C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B.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C.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D.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14.(2000年研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指由BA.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B.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C.追求速度向注重效益转变D.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15.(2000年研理)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根本目的在于CA.维护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B.依法打击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的敌对分子,维护社会稳定C.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D.确保国家各项工作有法可依,依法行政16.(2000年研理)1999年10月,国家立法机构拒绝批准由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全面禁止核试条约》的有核国家的是BA.英国B.美国C.俄罗斯D.法国二、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重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重大变化

第七章
资料: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重大变化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所有制形式在社会经济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实行哪一种所有制结构,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决定的。

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所有制结构能够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落后和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所有制结构必然阻碍生产力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1.改革以前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基本情况
资料: 1978年我国所有制结构的状况
注:①②在 GDP中的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有关报刊资料整理所得
单一公有制的所有制结构形成的原因:
(1)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
(2)建国初期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
(3)苏联模式的影响
(4)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所有制理论的教条式理解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原因
目前,个体私营工业已占全国工业增加值和销售收入的40%左右,占全国商品销售总额和零售总额的60%以上。

加上外资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已超过一半。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就业和再就业的主渠道。

90年代以来个体私营企业平均每年净增500万―600万个工作岗位,占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3/4以上。

当前我国个体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就业人数已占城镇就业和整个非农就业人数的大半。

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的所有制结构变迁

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的所有制结构变迁

二是,从所有制结构的变迁的具体实情出发,研 究所有制结构变迁的特点、原因影响及发展趋势。 如《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 (刘世锦、杨建龙 ;《管理世界》1998年04期 ); 《建国以来所有制结构变迁下的阶级阶层结构分析》 (胡建兰 ;《唯实》 2010年03期) 三是,从时间上出发,结合历史学研究方法,以 时间点的形式开展研究,给我们所有制结构的变 化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如《新中国50年所有制结构的变迁》(刘国光、董 志凯;《当代中国史研究》(京),1999年05/06期第 26~38页),《当代中国所有制结构变迁管窥》 (张兴茂;《史学月刊》 2002年11期 )。
农业、手 工业 一 化 三 改
工业化
资本主义 工商业
在1955年夏批判“右倾保守 思想”的形势下,全国很快 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手 工业合作化的高潮也随之而 来,接着又一举实现了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全行业公私合 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开始 向单一公有制过渡。
3)1957年至1978年:所有制结构的强化与单一化
“文化大革 命”期间, 更加盲目片 面地追求 “纯而又纯” 的公有制形 式。将“一 大二公三纯” 作为判断所 有制形式先 进与否的标 准,片面强 调全民所有 制的优越性。
在公有制经济 公有制 非 公 有 中的比重 相对指标 经济 制经济 国 有 经 集 体 经 济 济 在 GDP中 99.0 1.0 56.0 43.0 的比重 在工业总 产值中的 99.2 比重
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的所 有制结构变迁
前言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所有制形式在社会经 济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生产资 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实行哪一种所有制结构, 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决定的。适应生产力 发展要求的所有制结构能够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落后和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所有制结构必然阻碍生 产力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所有制及其 结构作为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决定一个社会 的经济乃至于政治制度的基础,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根 本性质。回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所有制结构的 变化历程,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完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 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中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中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摘要:一、中国所有制结构的历史变迁1.改革开放前的所有制结构2.改革开放后的所有制结构二、中国所有制结构的特点1.多元化所有制共同发展2.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壮大三、中国所有制结构变化的原因和意义1.原因:改革开放政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2.意义: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正文:中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一、中国所有制结构的历史变迁1.改革开放前的所有制结构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主要以公有制为主,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经济活动实行统一计划和管理,私人经济活动受到严格限制。

这种所有制结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经济发展缓慢。

2.改革开放后的所有制结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对所有制结构进行了深刻的改革。

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同时,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尤其是20 世纪80 年代以后,随着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所有制结构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二、中国所有制结构的特点1.多元化所有制共同发展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同时,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相互促进。

2.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壮大尽管我国所有制结构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公有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非公有制经济在不断壮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三、中国所有制结构变化的原因和意义1.原因:改革开放政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源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习题及答案解析(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习题及答案解析(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习题(第五章)一、单选题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A.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为补充B.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 以全民所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D.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社会主义社会与私有制社会的本质区别是A.生产关系不同B.生产力发展阶段不同C.共同富裕D.所有制结构不同3. 评价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否优越的标准是A. 是否符合公有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要求B. 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C. 是否适合上层建筑的要求D.是否适应生产关系的要求4.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实行按劳分配,其直接原因是A.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B.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C. 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D. 存在旧的社会分工,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

5.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A.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本质B.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C.公有资产的归谁所有D.剩余产品的归谁所有6. 我国占主体地位的经济形式是A.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形式B.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C.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形式D.三资经济7. 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体现A.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利益B.效益优先,兼顾公平C.公平优先,兼顾效率D.公有制的实现程度8.股份合作经济的性质是A. 国有经济的一种形式B. 集体经济的一种形式C. 私有制经济的一种形式D.外资经济的一种形式9.我国现阶段,不同国有企业的职工,付出同样的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会有所差别,这是因为A. 贯彻按劳分配会使一部分企业先富起来B.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结合在一起的C. 按劳分配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D.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企业的经营成果联系在一起。

10. 下列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有A. 国有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B. 私营企业主的劳动收入C. 存入银行的利息收入D.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按股收入11. 除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收入有:A.经营收入B.资产收益C.资本收入D.农村专业户的个人收入二、不定项选择题1.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有A.合作制B.股份制C.股份合作制D.承包制和租赁制2.下列经济成分中属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组成部分的有A.国有经济B.集体经济C.个体经济D.私营经济与外资经济3.我国现阶段存有雇佣劳动关系的经济成分有A.个体经济B.私营经济C.外商独资经济D.集体所有制经济4. 完善我国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必须A.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B.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C.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D.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5.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按劳分配有哪些特点A. 按劳分配是分配的主体,但不是唯一的分配原则B. 按劳分配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尺度C. 按劳分配必须借助商品货币关系来实现D. 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的原则,还不能在全社会的公有制经济范围内实现6.在我国现阶段,除按劳分配外,还存在按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多种分配方式,这是因为A.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B.企业规模大小不同C.生产要素参与分配D.企业经营效果的不一样7.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包括A.资本B.劳动力C.管理经验D.技术信息8.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遵循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中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中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中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摘要:I.引言- 介绍中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II.社会主义改造阶段- 1949 年新中国成立- 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 公私合营政策III.计划经济时期-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国营企业、合作社和集体经济组织- 私营企业逐渐消失IV.改革开放初期- 1978 年改革开放政策-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V.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1992 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 私营企业迅速发展- 外资企业逐渐增多VI.当前所有制结构- 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共同发展- 混合所有制经济- 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推进VII.结论- 中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趋势-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正文:中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自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到计划经济时期,再到改革开放初期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中国的所有制结构不断调整和改革,形成了当前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

在社会主义改造阶段(1949 年-1956 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通过公私合营政策,实行国有化和集体化,逐步消灭了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在这一阶段,国营企业、合作社和集体经济组织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组织形式。

在计划经济时期(1956 年-1978 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国营企业、合作社和集体经济组织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

私营企业在这一时期逐渐消失,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得到进一步巩固。

改革开放初期(1978 年-1992 年),中国政府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在这一阶段,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开始进行改革。

政府放权让利,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

同时,私营企业逐渐崛起,外资企业也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1992 年至今),1992 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中图法分类号F121.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人民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在这一史无前例的历史实践中,我党勇敢地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这对于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就是所有制结构理论不断突破,所有制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过程.一、改革前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状况及成因解放初期,我国曾存在着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合作制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以及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等五种经济成分.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就形成了以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所有制结构模式。

公有制经济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由建国初期(1952年)的44.7%迅速增加到1957年的73%.现在看来,当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向是正确的,它解放了生产力,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从1958年开始,由于“左”倾思想的干扰,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产生了片面的、教条主义的理解,盲目地向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发展。

除了60年代调整时期比较注意发展其它所有制形式外,我国所有制结构发展的总趋向是盲目追求“一大二公".这种“左”倾思想至“文化大革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就使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更趋单一化,几乎形成工业和商业由全民所有制企业独家经营的局面。

到1978年,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城乡私营经济几乎不复存在,个体经济也为数很少,外资经济也因这段时期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一直近于零水平,城乡99%左右是公有制经济。

总的说来,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所有制结构是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排斥其它所有制形式的单一的公有制为特征的。

这种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情况所建立起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结构,严重挫伤了劳动群众的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原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开始全面纠正“左”的错误,纠正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化的弊端,并努力探索和建立适合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所有制结构。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要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55-56页。

)“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我国基本的经济形式,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

”(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55—56页。

)以后又逐渐提出,我国应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外资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党的十四大更进一步明确指出:“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注: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第23-24页.)依据这些理论,我国在近20年的时期里逐步调整所有制结构并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从各经济成分的绝对规模看,随着我国经济近20年来的快速增长,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和私营经济、以及外资经济都有了明显的增长。

据统计,从1978年到1995年,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净值从3201。

4亿元增加到29504.8亿元,以平均每年18%(未扣除物价指数)的速度在增加;其工业总产值从3289亿元增加到31220亿元,以平均每年约15%(未扣除物价指数)的速度在增加;与改革前相比,国有企业的资产净值和工业总产值均增加了9倍左右。

集体经济的增长幅度还要大一些,其工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948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33623亿元,在18年中增长了约35倍。

个体和私营经济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中一支引人注目的生力军。

外资经济在经历了80年代的起步探索阶段之后,在90年代也进入高增长阶段,投资总额迅速增加,截止到1996年底,外商实际投资累计总额已达到1748.84亿元,总产值也达到了10972.8亿元。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经济在资产规模、总产值等总量指标方面都呈现出全面增长的势头,这是改革2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具体体现.(2)从各种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相对地位的变化来看,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表现出以下特征:首先,国有经济的份额有所下降,1978年,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为77。

6%,1990年为54.6%,1996年为28。

5%。

80年代平均每年下降约2个百分点,90年代以后,下降速度有所加快,平均每年下降约4个百分点左右。

其次,集体经济的份额有所上升,1978年为22。

4%,1990年为35。

6%,1996年为39。

4%。

平均每年增长约0。

8个百分点。

第三,个体、私营和其它经济形式的比重上升较快。

其中,城乡个体经济工业产值在总的工业产值中的比重,1985年为1。

8%,1990年为4.8%,到1996年为15。

5%左右。

平均每年增加1。

5个百分点左右.其它经济类型(包括股份制经济、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也保持了每年近2个百分点的增长,到1996年,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已达到16.7%.从各种经济成分的总量和相对变化两方面来看,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上升,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仍然稳固。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总体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正在走上健康发展之路.近20年来,我国在调整所有制结构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方面之所以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促成的.(1)思想解放是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化的第一推动力。

回顾我国近20年来思想领域发生的变化,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讨论,否定了“以阶段斗争为纲"和“两个凡是",保证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贯彻,这是第一次思想解放。

1992年的南方谈话,甩开了“姓社姓资”的诘难,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是第二闪思想解放。

通过这两次思想解放,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正确认识了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并从“生产力标准”出发,变革“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结构,明确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理论。

把非国有经济从排除在“体制外”到放置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体制内”,在理论上为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开辟了空间,使非国有经济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迅速增加,成为推动我国所有制经构变革的现实动力,促进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2)我国较低的生产力水平要求有多样化的所有制结构与之相适应。

正如邓小平所说:“现在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很贫穷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科学技术力量很不足,科学技术水平从总体上要比世界先进国家落后二三十年.”(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3页。

)我国现代工业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国家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任务远没有完成,还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

而且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具有多层次性。

大生产和小生产、机械化半机构化和手工劳动、现代化自动设备和原始的生产工具并存。

同这种生产力状况相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必然是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这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水平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必然要求.(3)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也是我国开放的必然结果。

世界经济正在走向一体化,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国家也必然被卷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发展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成为必然的选择,并在扩大对外开放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经济。

(4)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也是我国改革20年来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2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中,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国有企业为主的国有经济,是与市场经济基本原则相违背的,又由于体制转轨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一直未能取得与市场经济很好适应的有效模式。

加上国有经济的历史包袱重,税收负担、社会责任明显高于其它类型企业,尽管存在对国有企业的政策优惠,但其增长潜力仍然受到很大影响,不仅其总量规模的增长幅度低于其它经济成分,经济效益总体上也处在较低水平。

集体经济相对来说,与市场经济的相容性高一些,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要好一些,其增长速度较国有经济高也是正常,并且集体经济的较快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有经济地位下降对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影响。

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是与市场经济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市场导向调动了个人增加收入和积累财富的积极性,理论上的突破为他们提供了创造和积累财富的广阔空间,从而使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可能。

正是由于不同的经济形式适应市场能力的差别,才得以使各种经济成分根据“适者生存”的原则展开竞争,共同发展,使我国的所有制结构趋于合理。

三、我国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调整的依据及变动趋势党的十五大在认真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所有制问题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公有制内涵及其实现形式的认识,有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与以往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相比,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是具有稳定性、长期性的制度安排。

这个制度安排主要包括了三方面的含义:(1)以公有制为主体。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十五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这种定义扩展了公有制的内涵和外延,纠正了人们的片面认识,依据实践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经济理论关于公有制经济只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框框,提出了应把改革开放以来新出现的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包括在公有制经济范围内的论断。

这种理论创新,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拓展了改革的空间,使改革可以更深入地进行.关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报告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