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中图法分类号F121.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人民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在这一史无前例的历史实践中,我党勇敢地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这对于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就是所有制结构理论不断突破,所有制结构不断调整和优

化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过程.

一、改革前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状况及成因

解放初期,我国曾存在着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合作制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以及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等五种经济成分.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就形成了以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所有制结构模式。公有制经济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由建国初期(1952年)的44.7%迅速增加到1957年的73%.现在看来,当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向是正确的,它解放了生产力,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从1958年开始,由于“左”倾思想的干扰,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产生了片面的、教条主义的理解,盲目地向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发展。除了60年代调整时期比较注意发展其它所有制形式外,我国所有制结构发展的总趋向是盲目追求“一大二公".这种“左”倾思想至“文化大革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就使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更趋单一化,几乎形成工业和商业由全民所有制企业独家经营的局面。到1978年,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城乡私营经济几乎不复存在,个体经济也为数很少,外资经济也因这段时期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一直近于零水平,城乡99%左右是公有制经济。总的说来,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所有制结构是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排斥其它所有制形式的单一的公有制为特征的。这种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情况所建立起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结构,严重挫伤了劳动群众的积极性,

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原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开始全面纠正“左”的错误,纠正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化的弊端,并努力探索和建立适合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所有制结构。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要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55-56页。)“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我国基本的经济形式,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55—56页。)以后又逐渐提出,我国应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外资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党的十四大更进一步明确指出:“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注: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第23-24页.)

依据这些理论,我国在近20年的时期里逐步调整所有制结构并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具体表

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从各经济成分的绝对规模看,随着我国经济近20年来的快速增长,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和私营经济、以及外资经济都有了明显的增长。据统计,从1978年到1995年,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净值从3201。4亿元增加到29504.8亿元,以平均每年18%(未扣除物价指数)的速度在增加;其工业总产值从3289亿元增加到31220亿元,以平均每年约15%(未扣除物价指数)的速度在增加;与改革前相比,国有企业的资产净值和工业总产值均增加了9倍左右。集体经济的增长幅度还要大一些,其工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948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33623亿元,在18年中增长了约35倍。个体和私营经济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中一支引人注目的生力军。外资经济在经历了80年代的起步探索阶段之后,在90年代也进入高增长阶段,投资总额迅速增加,截止到1996年底,外商实际投资累计总额已达到1748.84亿元,总产值也达到了10972.8亿元。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经济在资产规模、总产值等总量指标方面都呈现出全面增长的势头,这是改革2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具体体现.

(2)从各种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相对地位的变化来看,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表现出以下特征:首先,国有经济的份额有所下降,1978年,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为77。6%,1990年为54.6%,1996年为28。5%。80年代平均每年下降约2个百分点,90年代以后,下降速度有所加快,平均每年下降约4个百分点左右。其次,集体经济的份额有所上升,1978年为22。4%,1990年为35。6%,1996年为39。4%。平均每年增长约0。8个百分点。第三,个体、私营和其它经济形式的比重上升较快。其中,城乡个体经济工业产值在总的工业产值中的比重,1985年为1。8%,1990年为4.8%,到1996年为15。5%左右。平均每年增加1。5个百分点左右.其它经济类型(包括股份制经济、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也保持了每年近2个百分点的增长,到1996年,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

重已达到16.7%.

从各种经济成分的总量和相对变化两方面来看,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上升,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仍然稳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总体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正在走上

健康发展之路.

近20年来,我国在调整所有制结构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方面之所以会取得如此巨

大的成就,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促成的.

(1)思想解放是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化的第一推动力。回顾我国近20年来思想领域发生的变化,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讨论,否定了“以阶段斗争为纲"和“两个凡是",保证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贯彻,这是第一次思想解放。1992年的南方谈话,甩开了“姓社姓资”的诘难,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是第二闪思想解放。通过这两次思想解放,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正确认识了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并从“生产力标准”出发,变革“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结构,明确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理论。把非国有经济从排除在“体制外”到放置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体制内”,在理论上为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开辟了空间,使非国有经济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迅速增加,成为推动我国所有制经构变革的现实动

力,促进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2)我国较低的生产力水平要求有多样化的所有制结构与之相适应。正如邓小平所说:“现在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很贫穷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科学技术力量很不足,科学技术水平从总体上要比世界先进国家落后二三十年.”(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3页。)我国现代工业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国家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