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2022年高考生物总复习: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实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而在恒定培养液中当酵母菌种群数量达K值后,还会转而下降直至全部死亡(营养物质消耗、代谢产物积累及pH变化所致)。

(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显微计数法。

2.设计实验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为什么要轻轻振荡几次?提示使酵母菌均匀分布,从而使计数准确。

2.该探究需要设置对照及重复实验吗?提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所以无需设置对照实验。

但要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必须进行重复实验,求得平均值。

3.若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采取的措施是什么?提示可增大稀释倍数后再计数。

酵母菌数量的计数1.(2015·江苏卷,13)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1个计数室B.计数室的容积为1 mm×1 mm×0.1 mmC.盖盖玻片之前,应用吸管直接向计数室滴加样液D.计数时,不应统计压在小方格角上的细胞解析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2个计数室,A错误;每个计数室的容积有1 mm×1 mm×0.1 mm,B正确;向血细胞计数板中滴加样液前应先盖上盖玻片,让样液自行渗入计数室,若先滴加样液,统计结果会偏大,C错误;计数时,需统计小方格内以及小方格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细胞,D错误。

答案B2.(2016·河北唐山模拟,3)检测员将1 mL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倍后,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检测每毫升酵母菌的数量;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少许培养液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液体。

已知每个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格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 mm3。

实验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实验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分析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因素
营养物质
研究不同营养成分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影响,如碳源、氮源 等。
环境因素
探究温度、pH值、氧气浓度等环境因素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 。
掌握实验方法和技巧
培养基制备
学习并掌握不同类型培养基的制备方法,以适应 不同实验需求。
酵母菌计数
熟悉显微镜观察和血球计数板的使用,准确统计 酵母菌数量。
数据分析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 出科学结论。
02
实验原理
酵母菌种群增长特性
01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具有典型的生长曲线,即
经过延迟期、对数增长期、稳定期和衰亡期。
02
在适宜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迅速繁
殖,产生大量后代。
03
延迟期是酵母菌适应新环境的过程,种群数量增长缓
数据转换
将原始数据转换为适合分析的格式,如折线图或表格。
结果分析与解释
01
趋势分析
对比分析
02
03
解释结果
分析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 化趋势,判断其生长或衰退状态。
比较不同实验条件下的酵母菌种 群数量变化,分析各条件对酵母 菌生长的影响。
根据分析结果,解释酵母菌种群 数量变化的可能原因,如营养物 质消耗、代谢产物积累等。
对实验的反思与改进建议
实验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以减小其对实验结果的影 响。
增加实验组别,提高实验的重复性和说服力,以更全面地反映酵母菌种群 数量的变化规律。
在后续研究中,可以考虑引入不同酵母菌种间竞争的实验条件,以更真实 地模拟自然环境中的种群变化情况。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3) 观察A、B曲线,思考: (1)为什么到一定时间后酵母菌数量不再增加了? (2)到了一定时候,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了,原因是 什么?
可能影响酵母种群数量增长的限制因素:除了温度、养分外,生 活空间、种群密度等也须考虑。
4)那么,酸碱度等因素会不会影响酵母种群数量增长?
再见
血球计数板的分区与分格
25(中格)×16(小格)
16 (中格)×25 (小格)
• 血球计数板的分区与分格
*
*
#
#
*
*
• 例一
• 1大格=Βιβλιοθήκη 6中格•=16 X 25小格

=400小格
#
#
#
例二 1大格=25中格
=25 X 16小格 =400小格
高倍镜下的中方格 中方格的边界是双线,计数时以内线为边界
血球计数板计数
计数方法
思考:
#
#
1、设每个中方格中的细
菌数分别是:A1,A2,
A3,A4,稀释倍数为:
B,则样品中细胞数/ml是
多少?
#
#
1立方毫米=1毫升
(A1+A2+A3+A4)/4*16*10*1000*B
• 一个大方格有25个中方
#
# 格的计数板为例进行计算:
设5个中方格中总菌数为
A,菌液稀释倍数为B,
C组不装培养液,只装无菌水10mL,酵母菌母液0.1mL,环境温度28℃ ,与A组形成营养条件对照。
3. 实验操作
(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配制 材料:用天平称取 马铃薯(去皮)200g,葡萄糖20g,大烧杯量 取1000 mL水。 (2)灭菌 (3)接种 (4)培养 将 A、C试管置于 28℃的恒温箱中培养。将 B试管置 于5℃的恒温箱中培养。 (5)计数 每次每组按序号取一支试管。每次取样前要试管振荡 摇匀用滴管吸取1滴培养液滴在已盖在血球计数板网格上的盖玻 片的边缘,待培养液自行渗入并充满网格后,再放在显微镜下进 行细胞计数,如记数时发现,细胞数较多,不易分辨,吸取的样 液应当稀释。方法是:将9 mL无菌水移入1支干净的试管里,然 后立即将1mL培养液移入试管里并充分混匀,使原培养液被稀释 10倍。再依照刚才方法进行取样记数。

3—6:教材实验(十四):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

3—6:教材实验(十四):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
[教材实验归纳]
1.实验原理
培养液的成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 空间、pH、温度等
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 “J”型增长; 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酵母菌种群 “S”型增长 呈 曲线。
(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 抽样检测 的方法——显微计数法。
分析:
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受营养条件、空间、pH、温度等 因素的影响,D项正确。
[高考实验对接]
(2009·广东高考)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 化”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改变培养液的pH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A.改变培养液的pH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3.注意事项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 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 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1 2 3 4 5 6 ……
数量/个
……
(4)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5)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 (6)需要进行重复实验,使获得的数据更准确。
①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的 盖玻片边缘 , 让培养液自行渗入计数,用滤纸吸去多余的培养液
②待酵母菌细胞全部 沉降到计数室底部 ,在显微镜下计 数 一个方格内 内酵母菌的数量
③估算1mL培养液中酵母菌总数
(4)重复(2)、(3)步骤: 连续观察7天,统计数目
(5)构建模型分析:将所得数据用曲线表示出来,得出酵母菌种群数 量变化规律

高中生物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教案讲义: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高中生物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教案讲义: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学习目标] 1.学会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

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目的: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总结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2.实验原理:酵母菌是单细胞真核生物,生长周期短,增殖速度快,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

3.提出问题: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4.作出假设: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一开始呈“J”形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的改变,酵母菌数量呈“S”形增长。

5.实验设计(1)变量分析:自变量为时间;因变量为酵母菌数量;无关变量为培养液的体积等。

(2)怎样对酵母菌进行计数?①方法:抽样检测法。

②用具:试管、滴管、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等。

③步骤: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用滤纸吸去多余的培养液→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显微镜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的总数。

6.实施计划:首先通过显微镜观察,估算出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初始数量(N0),在此之后连续观察7天,分别记录下这7天的数值。

判断正误(1)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监测酵母菌数量()(2)应先向计数室滴加样液,再盖盖玻片()(3)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开始计数()答案(1)√(2)×(3)√任务一:如何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资料1血细胞计数板是一块比普通载玻片厚的特制玻片。

它由四条下凹的槽构成三个平台。

中间的平台较宽,它的中间被一个短横槽隔为两半,每个半边上刻有一个方格网(如图A)。

每个方格网上有9个大方格,其中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方格为计数室,供计数用。

1.计数室的长和宽各为1 mm,深度为0.1 mm,容积为0.1 mm3。

计数室通常有两种规格,一种是大方格分为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为16个小方格;另一种是大方格分为16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为25个小方格。

实验13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解析版)

实验13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解析版)

实验13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核心知识回顾1、实验原理(1)用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曲线增长;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曲线增长。

(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的方法。

2、实验设计(1)变量分析: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培养液的体积等。

(2)步骤:先将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用吸去多余的培养液→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显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的总数。

3、结果分析(1)开始一段时间内,酵母菌的增长符合型曲线增长模型。

(2)de段曲线下降的原因可能有随着消耗逐渐减少,有害产物逐渐积累,培养液的等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等。

4、实验注意事项及分析①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②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减小误差。

③本实验(“需要”或“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需要”或“不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尽量减小误差,应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

④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培养液重新计数。

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

⑥若使用的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每个计数室分为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为16个小方格,将样液稀释100倍后计数,发现计数室四个角及中央共5个中方格内的酵母菌总数为20个,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为个/mL。

⑦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一定时间内酵母菌活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但实际上显微镜直接计数的是总的菌体(包括死菌和活菌),可以通过染色法区别活细胞与死细胞。

活的酵母菌将呈色,死的酵母菌将呈色,然后分别计数,算出两者比例,从而进一步换算出总菌体数中的活菌数。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 选择性必修二 第1章第2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 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 选择性必修二 第1章第2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 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生物与环境 第一章 种群及其动态第2、3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知识点总结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构建步骤: 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②提出合理的假设。

③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④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3、表达形式:二、种群的“J”形增长:1、含义:自然界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 ”型。

2、模型假设(适用条件):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

●或以下情况之一:物种入侵早期阶段、没有环境阻力、理想条件下。

3、数学模型:N t =N 0λt其中: N 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 为时间N t 表示t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年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4、增长率:(1)定义:该年种群数量比上一年种群数量多了多少倍。

必修1相关知识链接: 模型1、模型定义: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

2、模型形式: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

3、物理模型: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

●注意:拍摄的实物照片与视频不是模型。

4、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表达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身特征的模型。

(2)增长率与λ的关系:增长率=λ-1。

①λ>1,增长率>0,种群数量上升,该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②λ=1,增长率=0,种群数量不变,该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③λ<1,增长率<0,种群数量下降,该种群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3)“J”型曲线增长率:由于“J”型曲线的λ是常数,值不变,所以其增长率不变。

5、增长速率(看斜率):(1)定义: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

(2)计算方法:(3)“J”型曲线增长率:持续增加。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教学设计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教学设计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探究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旨在让学生通过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连续7天的观察,探究变化规律,进而统计数据,建构数学模型,绘制变化曲线。

1.提出问题教材中提出的问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教师也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分析酵母菌生长的条件及种群数量增长之间的关系,提出探究的问题。

例如,在不同温度(以及通氧、通CO2等)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如何(条件创设能够寻求宁夏大学微生物实验室帮助)?不同培养液(如加糖和不加糖)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如何?等等。

2.作出假设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作出假设可以使科学研究更有针对性,而不是盲目搜集资料进行研究。

作出假设需要立足于已有知识,当更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提出假设,但同时,教师应提出“合理提出假设”的要求,要围绕问题,根据预期结果作出符合逻辑的假设。

3.讨论探究思路这是开展探究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本课时重点突破。

通过探讨能使学生明白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在具体操作时做到心中有数。

4.制定计划本实验时间较长(7天),因此事前一定要做好周密的计划,定程序、定时间、定人员。

5.实施计划学生分小组,按计划中确定的工作流程,课后认真操作,做好实验记录。

6.分析结构,得出结论将记录的数据用曲线图表示出来,讨论分析实验的结果及假设是否一致。

教师利用课堂时间让小组交流展示。

二、实验内容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是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第二节中的一个探究活动。

教材编排顺序上一是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二是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包括“J”和“S”型曲线、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三是探究实验。

在学习“种群的增长方式”之后安排这一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测得具体的数据,并尝试根据数据建构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数学模型,从而了解在封闭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细胞数/ml=(80小格内的细胞数/80)×400×10000×稀释倍数
设:每个中方格的菌数为A,则 每样小品格中平的均菌菌数/数m=l=(AA11++AA22++AA383+0+AA44++AA55)X/804000,000 X 稀释倍数
器材
酵母菌悬液,血球计数板,显微镜,盖玻片,无 菌毛细管等。
母出芽,芽体大小达到母细胞的一半时,即作两个菌体计数)。
5.清洗血球计数板
血球汁数板使用后,用自来水冲洗,切勿用硬物洗刷, 洗后自行晾干或用吹风机吹干,或用95%的乙醇,无 水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脱水使其干燥. 通过镜检观察每小格内是否残留菌体或其他沉淀 物.若不干净,则必须重复清洗直到干净为止.
优点是直观、快速。将经过适当稀释的菌悬 液(或孢子悬液)放在血球计数板载玻片与 盖玻片之间的计数室中,在显微镜下进行计 数。由于计数室的容积是一定的(0.1㎜3), 所以可以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数 目来换算成单位体积内的微生物总数目。由
于此法计得的是活菌体和死菌体的总和,故又称为 总菌计数法。
(2)步骤:
培养液配制:配制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葡萄 糖20g,1000 mL水),分装到5个烧杯中(200mL/烧 杯)
灭菌:用高压蒸汽灭菌锅将培养液和取样、计数时所用 的滴管分别灭菌。贴标签。
接种(无菌操作):接种时要在酒精灯附近,用灭菌干 净的1mL刻度吸管每次吸取0.1mL酵母菌母液,往每个 烧杯中加入。(注意滴加量不要太多,避免初始菌数过 多)
4.显微镜计数
将血球计数板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先用低倍镜找到计数 室所在位置,然后换成高倍镜进行计数。
若选用25×16规格的计数板则每个计数室选5个中方格, 可选4个角和中央的中格(即80个小格),若选用16×25 规格的计数板,则数四个角:左上、右上、左下、右下的 四个中方格,(即100小格)中的菌体进行计数。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 化 问题探究:
1、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怎 样的措施? 摇匀试管取1ml酵母菌培养液稀释几倍后,再用血球计数 板计数,所得数值乘以“n×2.5×104”,即为1ml酵母菌 原液中酵母菌个数。
2、本探究需要设置对照吗?如果需要,请讨论说明怎样设 计;如不需要,请说明理由。
计算公式
• 16格×25格的血球计数板计算公式: 酵母细胞数/ml=小格内酵母细胞个数 /100×400×104×稀释倍数
• 25格x16格的血球计数板计算公式: 酵母细胞数/ml=小格内酵母细胞个数 /80×400×104×稀释倍数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 化 方案设计:
一、提出问题 培养一种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也可以 提出其他的探究问题,例如,在不同温度(以及通氧、通CO2 等)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如何?不同培养液(如 加糖和不加糖)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如何?等等。 二、猜想假设 酵母菌种群的数量随时间呈S型增长变化。 三、设计实验 ①全班同学分成甲、乙、丙等若干实验组。②分别用等量 培养液,在相同适宜环境中培养等量酵母菌。③每天用血球计 数板,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并 作记录,连续7天。④7天后,各组向全班汇报本小组7天的数 据,算出每一天数据的全班平均值,根据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 群数量的增长曲长。
(3)将血球计数板用擦镜纸擦净,在中央的计数室上 加盖专用的厚玻片。 (4)将稀释后的酵母菌悬液,用吸管吸取一滴置于盖 玻片的边缘,使菌液缓缓渗入,多余的菌液用吸水 纸吸取,捎待片刻,使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血球计数 室内。 (5)计数时,如果使用16格×25格规格的计数室,要 按对角线位,取左上、右上、左下、右下4个中格 (即100个小格)的酵母菌数。如果规格为25格 ×16格的计数板,除了取其4个对角方位外,还需 再数中央的一个中格(即80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

实验: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实验: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2.作出假设:书P68 开始一段时间酵母菌呈“J”型增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 酵母菌呈“S”型增长。
3.实验步骤:
(1)将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中
(2)将适量酵母菌接种入试管培养液中混合均匀 (3)将试管在28℃条件下连续培养7天 (4)每天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一.实验目的: 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2.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3.学会使用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 二.实验原理: 1.在含糖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液)中酵母菌 繁殖很快,迅速形成一个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 种群,通过细胞计数可以测定封闭容器内的酵 母菌种群随时间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2.养分、空间、温度、PH和有毒排泄物等 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
在计数前,还应有哪些步骤?需注意些什么? • • • • 培养液配制 灭菌 接种 培养
无菌操作 培养条件
思考:数据记录表格应当怎样设计?
时间(天) 次数
0
1
2
3
4
5
6
7
1 2 3 平均
酵母菌种群个体数量变化
酵母菌数量/万个·mL-1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 1 2 3 4 时间/d 5 6 7
四、 酵母菌的计数方法 1.抽样检测法 2.血球计数板的使用
A.25(中)*16(小)
B.16(中)*25(小)
1、数菌数:
2、每个计数室(大方格)的体积为0.1mm3
第1天
第4天
第6天
死亡
第7天
3、稀释倍数 4、血球计数板计算公式: 25(中)×16(小)= 400(小) 酵母菌细胞数/ml =80个小方格菌数

3-2-02生物实验探究类: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3-2-02生物实验探究类: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进行计数时,发现在一个方格内(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
0.1 mm)酵母菌平均数为16,据此估算10 mL培养液中有酵
母菌____个。
11:35
第7页
返回目录
结束放映
变式训练
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 正确的是( )。 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 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 液 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
微镜下对微生物的计数。
②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计数一个方格内
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连续观察7d,并记录每天的数值。 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解析/显隐
(3)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震荡几次试管,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
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
考情分析
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着重于抽样检测法 测定微生物数量的计数方法、装片制作、 实验操作程序等,题型既有选择题,也 有非选择题。
11:35
第1页
返回目录
结束放映
1. 实验的过程
考点精讲
第2页
返回目录
结束放映
考点精讲
2. 实验的注意事项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 2.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 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3. 吸取酵母菌培养液时要摇匀; 4. 计数时要多选几个小格。
”或“不需要”),试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11:35
第5页
返回目录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探究实验(公开课)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探究实验(公开课)
不管计数室是哪一种构造,其每一大方格都是由 16×25=25×16=400个小方格组成。
25×16型: 即大方格内分为 25中格,每一中格 又分为16小格。
2、计数
16×25型: 一般取四角的 四个中方格(100 个小方格)计数 25×16型: 一般计数四个角 和中央的五个中方 格(80个小方格) 的细胞数。
血细胞计数板的使用方法步骤
① 镜检计数室: 在加样前,先对计数板的计数室进行镜检。若有污物, 则需清洗,吹干后才能进行计数。 ② 加样品: 将清洁干燥的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上加盖专用的盖玻 片,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酵母菌悬液,滴于盖玻片边缘, 让培养液自行缓缓渗入,一次性充满计数室,防止产生 气泡,充入细胞悬液的量以不超过计数室台面与盖玻片 之间的矩形边缘为宜。多余培养液可用滤纸吸去。 ③ 计数: 稍待片刻(约5min),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 室底部后,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先在低倍镜下找 到计数室所在位置后,再转换高倍镜观察、计数并记录。
问题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
建议你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这是为什么? 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少
误差。
问题2:本探究需要设置对照吗?如果需要 请讨论对照组应怎样设计和操作;如果不 需要,请说明理由。
不需要,本实验旨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在 一定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只要分组实验, 获得平均数值即可。
2×108ຫໍສະໝຸດ 例2 检测员将1 mL水样稀释10倍后,用抽样 检测的方法检测每毫升蓝藻的数量;将盖玻片 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少许培养液使其自 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液体。已知 每个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格组成,容纳 液体的总体积为0.1 mm3。
现观察到图中该计数室所示a、b、c、d、e 5个中格80个 小格内共有蓝藻n个,则上述水样中约有蓝藻 5n×105 个/mL。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实验原理:1.在含糖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液)中酵母菌繁殖很快,迅速形成一个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通过细胞计数可以测定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随时间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2.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排泄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

3.酵母菌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法。

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注意: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

仪器介绍:血细胞计数板血细胞计数板的构造血细胞计数板是由一块比普通载玻片厚的特制玻片制成的。

玻片中有四条下凹的槽,构成三个平台。

中间的平台较宽,其中间又被一短横槽隔为两半,每半边上面,刻有一个方格网。

方格网上刻有9个大方格,其中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方格为计数室其中共有400个小格,供微生物计数用。

这一大方格的长和宽各为1mm,深度为0.1mm,其体积为0.1mm3。

血细胞计数板的使用以计数酵母菌为例(1)样品稀释的目的是便于酵母菌悬液的计数,以每小方格内含有4-5个酵母细胞为宜,一般稀释10倍即可.(2)将血细胞计数板用擦镜纸擦净,在中央的计数室上加盖专用的厚玻片.(3)将稀释后的酵母菌悬液,用吸管吸取一滴置于盖玻片的边缘,使菌液缓缓渗入,多余的菌液用吸水纸吸取,捎待片刻,使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血细胞计数室内.(4)计数;五点取样法3.计算公式酵母细胞数/ml=每个小格酵母菌数目×400×104×稀释倍数注释:培养的时间不同取样酵母菌的稀释倍数是不同的。

2.方法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讨论探究思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按计划中确定的工作流程认真操作,做好实验记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将记录的数据用曲线图表示出来。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酵母菌是一种常见的真菌,在科研实验和工业生产中都有广泛应用。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酵母菌的生长规律,并为其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下面将介绍一种常用的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生长曲线实验法。

生长曲线实验法是探究细菌、酵母等微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一种常用实验方法。

该方法利用连续筛选培养液中的菌落计数直至菌落数量接近饱和,然后绘制菌落数量与时间的变化曲线,从而获得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趋势。

生长曲线实验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准备培养基:使用适当的培养基来提供酵母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通常使用含有葡萄糖、氨基酸和盐等成分的液体培养基。

2.接种: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物接种到含有适量培养基的培养皿中。

确保接种数量适当,以避免菌落数量在短时间内过于稀疏或过于密集。

3.培养:将接种后的培养皿放置到恒温培养箱中,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培养。

定期观察培养皿中的菌落生长情况,并记录下菌落数量。

4.计数:使用菌落计数器或显微镜等工具对培养皿中的菌落进行计数。

根据计数结果可以得到菌落数量随时间的变化。

5.绘制生长曲线:将菌落数量与时间的数据绘制成图表,得到一个曲线图。

通常情况下,初始阶段的生长速率较慢,接着迅速增加,最后趋于平稳。

通过生长曲线实验法,我们可以获得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并进一步分析影响酵母生长的因素。

例如,可以探究不同温度、酸碱度、营养物浓度等条件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

这些实验结果可以为生物工程、食品工业、酿酒业等领域的酵母应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总结起来,生长曲线实验法是一种常用的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通过记录菌落数量并绘制生长曲线,可以了解酵母菌的生长规律,为其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并且可以通过改变实验条件来研究酵母菌生长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 O・
生 物学教 学 21年( 5 0 0 0 第3 卷) 期
“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实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张 昊 ( 苏 涟 县 梁 高 学 2 4 ) 江 省 水 郑 梅 级中 20 30
摘 要 本文对“ 探究培养液 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 实验中的几个细节作 了阐释 , 这些细节对实验成功起着关键作用。
格 ( 2 。另一种是一个大 方格分成 1 图 ) 6个 中方格 , 每
个 中方 格又分为 2 个 小方格 ( 3) 无论是哪种规格 5 图 ;


31 ・
半时 , 视为 2个菌体计数 。
血球计 数板使用 结束后 ,
2 5 正确 清洗血球计数板 .
的计数 板 , 每一个大方格 中的小方格 数都是相 同的 , 即
1 2 =0 6× 5 4 0个 小 方 格 。
Il
} l
应 用清水浸泡 、 冲洗 , 能用 刷子 等硬 物洗刷 , 不 自然 晾 干或吹风机吹干后 , 镜检每个小格 中是 否存有 污物、 残 菌, 如不清洁 , 需重新清洗直至洁净 。
3 注 意 活 菌 数 和 总 菌 数 对 实 验 结 果 的不 同影 响


Il lI
I } l l
I l
l l
培养液 中酵母菌 不断 进行 着产 生 、 生长 、 衰老 、 死 亡 的过程 , 直接对菌体计数 中, 包含 了活菌和死菌 的总 数 。但该 探究 实验的 目标 是探 究 “ 酵母 菌种群 数量变 化 ” 理应 为培养液 中活菌体 的数量 变化 , , 抽样 检测得 到 的总菌数 , 与应统计 活菌数的实验结果 误差会很大 ,

生物教案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课时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生物教案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课时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第2课时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课标要求 1.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变动。

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3.举例说明非生物因素和不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

考点一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应用1.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建构方法和实例(3)表达形式①数学公式:科学、准确,但不够直观。

②曲线图:直观,但不够精确。

2.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形增长拓展延伸准确分析“λ”曲线①a段——λ>1且恒定,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②b段——λ下降,但仍大于1,此段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种群数量一直增长。

③c段——λ=1,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

④d段——λ<1,种群数量逐年下降。

⑤e段——λ呈上升趋势,但仍未达到1,故种群数量逐年下降。

(2)种群的“S”形增长拓展延伸聚焦K值①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数量所达到的最大值会超过K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环境会遭到破坏。

②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改善时,K值会上升。

③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

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

④K值的四种表示方法如下图所示,图中t1时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t2时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

3.种群数量的波动(1)大多数生物的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处于波动状态的种群,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出现种群爆发。

(2)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出现持续性的或急剧的下降。

(3)当一个种群的数量过少,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原因而衰退、消亡。

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源于选择性必修2 P16“小字部分”: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 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指在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可以通过无性繁殖产生大量的子孙。

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酵母菌的数量会迅速增加,直到达到一个平衡点。

2. 酵母菌是以营养物质为基础,通过进行代谢活动来生存和繁殖的。

在培养液中,酵母菌首先会利用培养液中的可溶性有机物如糖类来进行呼吸作用,产生能量和二氧化碳。

这个过程被称为酵母菌的生长阶段,菌落数量会迅速增加。

3. 随着酵母菌数量的增加,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会逐渐被消耗殆尽。

当营养物质供应不足时,酵母菌会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进入代谢减慢阶段。

这个过程被称为酵母菌的平衡阶段,菌落数量会停止增加,维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水平。

4. 在酵母菌的平衡阶段中,菌落数量的变化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死亡率和出生率。

死亡率是指酵母菌死亡的速率,可能由于竞争资源、环境压力或外界干扰引起。

出生率是指新酵母菌子代的产生速率,可以通过无性繁殖或有性繁殖来实现。

5. 如果酵母菌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那么酵母菌数量就会减少,进入菌落数量下降的阶段。

相反,如果酵母菌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那么酵母菌数量就会增加,进入菌落数量增加的阶段。

6. 此外,酵母菌的数量变化还会受到培养液中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氧气浓度等。

这些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酵母菌的生长速率和代谢活动,从而影响菌落数量的变化趋势。

7. 研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可以通过实验方法进行。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在培养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酵母菌,并在一段时间内定期取样,使用细胞计数法或培养基平板计数法来测定菌落数量。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从而了解酵母菌的生长规律和影响因素。

8. 总结起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酵母菌的生长和代谢活动、死亡率和出生率、环境因素等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研究这个过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酵母菌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行为,对于工业发酵、食品加工和生物医学研究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1-3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教学设计】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1-3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教学设计】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第3节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学习目标]1.通过研究环境因素、种内关系及种间关系,明确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2.通过研究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认同种群研究的重要社会意义,提升社会责任感。

3.基于对生物学过程中存在因果循环关系的认识,探讨人类活动对种群及环境的影响。

【课件自主预习】一、非生物因素1.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特征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因此,凡是影响种群重要特征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2.在自然界,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到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3.干旱缺水会使许多植物种群的死亡率升高,种群密度降低;动物种群在寻找水源的过程中也常常发生个体的死亡,种群密度下降。

而对东亚飞蝗来说,气候干旱正是种群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

4.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二、生物因素1.随着种群的增长,种内竞争会加剧,从而使种群的增长受到限制,这说明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到种群内部生物因素的影响。

2.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在单独培养时,两者的数量都呈“S”形增长;混合培养开始时,两个种群数量也都有增长,但随后双小核草履虫个体数目继续增加,而大草履虫的个体数下降,最后完全消失。

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竞争,而且在食物不足时,大草履虫在竞争中占劣势。

3.在自然界,任何一个种群都与其他种群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相互竞争的关系都是十分常见的。

除顶级捕食者外,每种动植物都可能是其他某种生物的捕食对象,每种动物都需要以其他生物为食。

4.作为宿主的动物被寄生虫寄生,细菌或病毒引起传染病,也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进而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5.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分析和方案设计1 对课题的分析1.1 实验目的熟悉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步骤,培养分析、设计、实施和完善实验方案的能力;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正确使用显微镜、血球计数板等实验器材;分析影响种群数量的波动的因素,在此基础上作更深入的探究。

1.2 选用的实验材料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的真核生物。

由于酵母菌具备培养简单、生长周期短、增殖速度快等特点,是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以及种群内部和外部因素对种群个体数量影响的良好实验材料。

1.3 种群数量测定方法——取样调查法由于酵母菌种群数量庞大,种群个体绝对数量的统计费时、费力,也不现实,取样调查则简单有效。

将酵母菌培养液摇匀(搅匀)后取样进行计数,并依此推断出单位体积或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

1.4 实验原理生物的种群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种群的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具体反映了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过程。

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可以呈“J”型曲线,而在实际环境中,种群的增长一般都是“S”型曲线,在一个小的密闭环境中还可能出现衰退,乃至种群的完全消失。

种群数量的增长不仅受到内部因素如种群密度的制约,还受到许多环境因素(如温度、培养液的pH、培养液的种类和浓度、代谢产物等)的影响。

血球计数板是一种微生物细胞计数的常用工具。

每个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一种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有25个中格,每个中格有16个小格,共400个小格,总容积为0.1mm3;另一种类型的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有16个中格,每个中格有25个小格,一样共400个小格,总容积也为0.1mm3。

本实验方案设计使用前一种类型的血球计数板。

根据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体积的关系,可以推算出单位体积或溶液中酵母菌的总数。

2 实验设计方案2.1 实验前的准备实验器具血球记数板、显微镜、烧杯、滴管、量筒、吸水纸等培养液的配制和灭菌按马铃薯培养液的配制方法进行,并进行灭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 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
增加菌种培养液的稀释倍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你设计表格处理实验的数据。
(4)如下表:(2分。横表头时间共7天写对得1分, 纵表头重复实验(3次以上)和“平均答全得1分)
时间(天) l 重复实验 1 2 3 平均 2 3 4 5 6 7
(6)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因素可能有哪些?
养料、温度、PH、代谢废物
(7)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酵母菌种群数量呈“几”型增长。
(8分)下面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变化关系的实验: 【实验材料】酵母菌菌种和无菌马铃薯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 (1mm×1mm方格)、滴管、显微镜等。 【资料参考】酵母菌的显微计数方法:①血球计数板是带有微小方格刻度的玻 璃片,用于在显微镜下对血细胞、微生物的计数;②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 在计数板上,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 酵母菌总数。连续观察7天,并记录每天的数值。
考点搜索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①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②解释种群数量的波动类型及其原因, 指出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 ③正确使用显微镜、血球计数板等实验器材 解决实验问题 ④明确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并能恰当评价和 完善实验方案
• 单细胞真核生物 • 生长周期短,增殖速度快 • 联系: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判断细胞的死活(探究膜的透性)
• 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 • “S”型曲线有一个K值,即环境容纳量。 • 种群数量的增长也受到许多环境因素(如温度、 培养液的pH、培养液的养分种类和浓度、代谢 产物等)的影响。
现将1mL酵母菌样品加99mL无菌水稀释,
用无菌吸管吸取少许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 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
(1)现观察到图中该计数室所示a、b、c、d、
e5个中格80个小格内共有酵母菌50个,则上 2.5×108 个。 述1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_________
酵母菌细胞数/ml =80个小方格菌数/80×400×稀释倍数×104 或者 =5个中方格菌数/5×25×稀释倍数×104
(3)为什么酵母菌在一定时间内会 呈现下图所示的“J”型增长?生 物种群能否长期按此曲线增长?
(4)为什么随着时间的延续,酵母种 群的增长又呈下图所示的 “S”型曲 线?接近K值时种群数量将如何变动?
(5)还有些同学做出的酵母种群 的增长曲线如下图所示,请分析?
原因:在开始时培养液的营养充足,空间充 裕,条件适宜,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 数量剧增,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 养消耗,PH变化等,使生存条件恶化,酵母 菌死亡率高于出生率,种群数量下降.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 响因素
调 整 期
对 数 期
稳定期 衰 亡 期
活菌数
回答下列问题: 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 (1 )本实验没有另设置对照实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实验是否需要重复实验需要 ?______,试解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这了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2)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振荡几次试管,原因是 使酵母菌分布均匀 _____________________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