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峨眉山月歌》【诗歌】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一、字词解释半轮:半边,半个。

影:月光。

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

发:出发。

清溪:即青溪驿,在今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渝州:今重庆一带。

二、文学常识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贺知章称为“诗仙”,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

三、问题探究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3.试结合“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视为绝唱”这一评价,赏析本诗。

短短四句诗,将“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4.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深秋时节,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5.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四、诗歌主旨《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

诗歌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江南逢李龟年》【诗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一、字词解释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正是:现在正值。

好风景:明媚美好的春日。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作业练习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等)教科书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作业练习一、基础巩固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烘托出凄凉哀伤的氛围。

B.《峨眉山月歌》用五个地名,不着痕迹地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巧妙,意境明朗。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出了暮春之景,《峨眉山月歌》表明诗人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D.“月”是李白诗中抒情达意的常见意象,两首诗都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2.对下面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A.诗人提及“岐王宅”“崔九堂”等当年名士聚集之地,流露出对过往的眷恋。

B.杜甫,字子美,唐代诗人,与唐代另一位伟大的诗人李白齐名,合称“李杜”。

C.这首诗中,年老病衰的诗人和老朋友李龟年在江南的深秋时节重逢,欣喜不已。

D.“落花时节”,既是写江南暮春时节眼前的景色,也是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

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中的“九日”和诗中的“登高”“酒”“菊”都点明了诗歌的背景是重阳节。

B.第一句的“强欲登高”,表明因战乱而离开家乡、身处军旅的诗人其实无心过节。

C.第二句的“无人送酒”,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更增添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凄凉。

D.最后两句明写“故园菊”在战场的残垣断壁旁绽放,暗赞长安百姓不屈的抗争精神。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这节《课外古诗词诵读》的课程后,我对于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做了一些思考。我发现,在课堂上,学生们对于古诗词的兴趣还是很高的,他们愿意去探索那些美丽的诗句和深远的意境。但是,我也注意到,在理解一些生僻字词和诗句的深层含义时,学生们的掌握程度并不理想。
首先,我意识到,对于古诗词的字词理解,我可能需要更多地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记忆。比如,通过故事、图片或是在课堂上做一些小游戏,让这些字词变得更有生活气息,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诵读体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诗句解析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我考虑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引入更多的对比分析,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诗词的异同,来加深对修辞手法和意象的理解。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对诗句的理解,这样可以更好地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觉得分组讨论和诵读体验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互动中学习,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也使得古诗词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不过,我也观察到,在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还不够积极主动。我打算在之后的课程中,更多地给予这些学生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字词理解和诗句解析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修辞手法、意象等,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

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一幅反映时代沧桑的典型图画。
诗歌赏析
名句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落花时节”,如同即景书事,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
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但诗人丝毫没有在刻意设喻, 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 这两个词,更在字里行间蕴藏着无限感慨。
【点拨】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赏析。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 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 清溪──三峡──渝州,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通 过五个地名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 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诗歌理解
地时的作品。
诗歌赏析

旨 点
全诗描绘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 抒发了诗人对友人
拨 的思念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诗歌赏析


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诗从“峨眉山月”
鉴 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秋天。次句中“影”指月影,

“入”和“流”两个动词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青溪驿出发,向三峡驶去。
中考在线
(中考·预测)阅读《江南逢李龟年》,完成练习。 1. “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_比__喻__国__运__衰__微__,__盛__世__不__再__,__人__生__落__魄__。______________ 2. 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对__人__世__沧__桑__、__身__世__飘__零__、__盛__世__不__再__的__深__沉__的__感__慨__。____
征》“三吏”(《新安吏》《石壕吏》 《潼关吏》)“三别”(《新婚别》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3.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 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 。这句诗是 _正__是__江__南__好__风_,景_,__落__花__时__节__又_。逢君
课堂检测
1.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 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
_正__是_江__南_好__风__景,___落__花_时__节__又_逢__君_____。
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诗人借“山中月”和“江水流” 两个意象来传达眷念之情,这样寓情 于景,使情景交融 。另外,诗歌意境 清朗秀美,风致自然天成,语言浅近, 音韵流畅,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爱恋。
写作特色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全诗意境明朗, 语言浅近,音韵流畅。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秋”字既点 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 奇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 “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 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表达了对故乡的爱恋, 对友人的思念。
思君不见下渝州。
顺流而下
细读 赏析写法、表达效果
山月为仰视所 见的静景
月影随水为俯 视所见的动景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点出了远游的 时令是在秋天。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品读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入” 和“流”两个动词有何表达效果?
“入”和“流”两个动词写出了
古人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很多,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 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菊花、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 动。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 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节课选用的古诗词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诗词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2.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2.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2.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3.实践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古诗词文本:准备《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文本,标注好生字词和注解。

2.多媒体设备: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词的图片和视频。

3.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包括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古诗词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文本,让学生阅读和理解古诗词。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生字词和注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基本意思。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含答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一、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歌赏析】首句点出了远游的时令:秋天。

以“秋”烘托月色之美,且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一第二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美妙。

第三句点明诗人正连夜从青溪驿出发,乘船向三峡驶去。

最后一句流露出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考点】1.“峨眉山月”这一特定的意象在诗歌中具体指什么?2.“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两句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3.诗中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连用,空间急剧转换,这一妙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5、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二、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歌赏析】前两句诗用语很轻,蕴含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

诗人表面上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实则是对“开元盛世”的深情怀念。

“落花时节”暗喻了国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

后两句诗中,“正是”和“又”两个词一转一跌,蕴藏着无限深沉的悲哀和感慨。

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

【考点】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勾起诗人对往事的美好回忆,从侧面表现了“开元盛世”的繁华。

B. “落花”既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唐王朝国运衰落的慨叹。

C. 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接道出了个人身世,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显主题。

D. 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2.请简要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3.(贵州黔南州中考)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通过写现在之衰,来抒发时事之凋敝丧乱与人生之凄凉飘零的感慨的诗句是:4、请你归纳这首诗的主旨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
5.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6.增强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解析、创作等环节,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符,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能力、创新意识及文化自信,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以《峨眉山月歌》为载体,尝试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通过整个教学过程,我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1.导入新课环节:我在导入环节提出的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月亮的美景?”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迅速进入课堂氛围。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可以尝试更多元化的导入方法,如图片、视频等,以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4)诗词背景理解:学生对古诗词背景知识的了解有限,可能影响对诗词的理解。
突破方法:教师提供相关背景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与重点紧密围绕《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诗词朗读技巧、理解意境、学习创作技巧以及了解文化背景。通过明确难点和重点,教师可以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确保学生对古诗词知识的理解透彻。
(3)创作技巧学习:学习并运用李白在《峨眉山月歌》中的描写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举例:诗句“夜发清溪向三峡”,运用了动态描写,表现出诗人在夜间行船的情景。
(4)文化背景了解:了解李白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举例:介绍李白生平,以及他为何能创作出如此优美动人的诗篇。
2.教学难点
(1)诗词韵律感知:对于七年级学生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理解古诗词的韵律结构有一定难度。

七年级上册(2024修订)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26张PPT).ppt

七年级上册(2024修订)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26张PPT).ppt
我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离你愈远就愈发思念,恋 恋不舍随着小舟去向渝州。
1.《峨眉山月歌》中连用 5 个地名极为独特,请你品 味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峨眉山月歌》中连用 5 个地名给 人造成空间迅速转换的感觉,让人感受 到行船之快,这样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 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浓浓思念。
硬要,迫使,尽力:~使。~迫。
3.jiàng 固执,强硬不屈:倔~。
结合诗歌,发挥想象,描绘岑参笔下的“故园菊”。
战火纷飞的长安故园四处断壁残垣,饿殍遍野,虽是金秋时 节,但是家乡却没有一丝生机。突然,诗人仿佛看到一抹淡雅的 黄,那是一丛菊花在战地傲然开放,她是如此弱小又如此倔强, 仿佛在哀诉又仿佛在期盼些什么……
课外 古诗词诵读
新课导入
李白和杜甫 论诗五首·其二 赵翼【清】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了解诗人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 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他 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 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军旅诗 闺怨诗 送别诗
军旅诗指以军队和战争为题材,表现现实的或虚拟的军人形象, 战时或日常的生活及其心态的诗词。
知人论世
岑参 (约 715 年— 770 年),江陵人(今湖北荆 州),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特色, 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岑参长于七 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 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3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3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 歌通过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从多角度表现 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 心的哀愁之情。
1. 《峨眉山月歌》一诗中,明写月映清江美景, 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 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江陵(今湖
北荆州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天宝三载 (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 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 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岑参 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 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2.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追忆往昔与 李龟年的接触,言过去之盛,为下文做铺垫的 两句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3.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流露诗人无 限沧桑之感的诗句是:
诗歌译文:
回乐烽前沙似雪, 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回乐烽前沙似雪, 登城时所见的月下边 受降城外月如霜。 塞景色 不知何处吹芦管, 听芦管悲声引发思乡之 一夜征人尽望乡。 情。
这首诗通过对月夜行船所见的描写,描绘 了一幅优美的峨眉山夜间的景象,抒发了诗人 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理论介绍环节,我尝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韵律特点,但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部分内容可能还需要更生动的例子或者更直观的演示来帮助他们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考虑使用多媒体课件或实物展示,让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具象,便于学生吸收。
2.培养审美情趣: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学会品味和欣赏诗词艺术,提高审美能力;
3.提升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培养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朗读技巧与节奏感: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词,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包括它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用精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意境。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以《登鹳雀楼》为例,分析这首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这首诗如何通过短短的几行字,展现出壮阔的景象和深刻的哲理。
举例:《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句的平仄和节奏。
(2)诗词基本意思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掌握诗词的主题思想。
举例:《望庐山瀑布》中描绘了瀑布壮丽的景象,要求学生理解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修辞手法与表达技巧:分析古诗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效果。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测试题(含答案)一、句子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1. 补写下列诗句。

(1)峨眉山月半轮秋,。

(2),思君不见下渝州。

(3)正是江南好风景,。

(4),崔九堂前几度闻。

(5)遥怜故园菊,。

(6),无人送酒来。

(7)回乐烽前沙似雪,。

(8),一夜征人尽望乡。

二、情景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2. 根据提示默写填空。

(1)《峨眉山月歌》中描写月夜景色的连续两句是:,。

(2)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既暗示时令是暮春,又借景比喻二人潦倒处境的诗句是:,(3)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达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念的两句是:,。

(4)《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一诗中,巧用典故,并反其意而用,写出旅况凄凉的句子是:,。

诗中写想象之景的句子是:,。

(5)《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景色的句子是:,。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8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3. 填空题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这样就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4. 简答题“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 简答题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6. 简答题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7. 简答题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8. 简答题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请写出这五个地名,并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9. 简答题请赏析“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和“流”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1)知识点+同步练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1)知识点+同步练习

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容易受到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是超越时空。

但这首诗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出现了五个地名,共计十二个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人们不但不感到重复,而且认为是绝唱,其原因就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江行的经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它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有变化。

“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在句中的位置也有不同,所以读起来就觉得不着痕迹,自然入妙。

五、课文主题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抒发了作者离乡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34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34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峨 眉

月 歌
李 白
一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 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我国文学史上伟 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 杜”。 主要作品:《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 》《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创作风格:诗歌豪迈奔放,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夸张,并 惯于采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
三 诗句赏析 3.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后两句中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诗人从清溪连夜出发驶向三峡的情形,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
诗中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连用,空间 急剧转换,这一妙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①对故乡的恋恋不舍(或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②外出闯荡的急切、喜悦与憧憬之情。
三 诗句赏析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这些地名有什么作用。
“岐王宅里”“崔九堂前”都是当年名流骚客聚集的场所,一提到这些 地点就勾起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
三 诗句赏析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分析诗中蕴含诗人的情感的意象是什么
暮春时节年老病衰的诗人在江南与李龟年重逢的事,蕴含着诗人对彼此 现状的感慨。两人在漂泊颠沛中重逢,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 憔悴的老人,成了一幅时代沧桑的典型图画。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 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寄予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落花”这一意象, 既寄托了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
①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李范。 ②寻常:经常。 ③崔九:崔涤,唐玄宗的宠臣
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经常见到您的演出,在崔九堂 前,也多次听到您的歌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于 大四
欣赏图片 峨眉山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羌(qiāng)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古诗28字中,有5个地名,你能找出 来吗?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 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靠近这 战场开放了。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 了诗文写作的时间。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 之而又不得不为之(无奈)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诗900 余首,有《李太白集》等。在我国 历史上,被称为“诗仙”。
幼时随父迁居四川,长期在各 地漫游,他的诗想象丰富,本诗是 他青年时代初离四川时所作。与杜 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 大的诗人。
欣赏图片 峨眉山
佛川 教省 名, 峨 山是 眉 之我 山 一国 位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开头一个 “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 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接着诗人将对亲朋好友思念的感情, 浓缩到了“故园菊”上。“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 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 长叹息,百般怜惜。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 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杜甫 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 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 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 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 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强:勉强 送酒:此处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据南朝梁萧统
《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 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这时正好王弘送酒来了, 于是醉饮而归。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怜:怜惜 傍:靠近
整体感知
让我们回顾下课文内容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逢:相逢 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 Nhomakorabea前几度闻。
岐王:唐玄宗的弟弟。
寻常:经常。 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 几度:几次 闻:听到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君:指李龟年。
这首诗通过诗人追忆往 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书写 现实中与李龟年的相逢, 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 变化的苍凉感叹以及对彼 此现状的悲叹。
思君不见下渝州。④(诗人)想念友人却见不着, 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 州驶去了。
《峨眉山月歌》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思念故乡和友人 的感情。
《峨眉山月歌》是(唐 )代诗人 (李白)的作品。诗人在(秋)(季节) (夜晚)(时间)乘船远行,从(峨眉山)
出发,驶向(三峡),最后到达(渝州)。 表达了诗人思念( 故乡和友人 )的思 想感情。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过去之盛,为下文做了铺 垫
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
杜甫在早年曾在洛阳听过李龟年的演唱,如今在
潭州相遇不禁引起万千感慨,于是以此诗相赠。 全诗无直接抒情之语,但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
之凄凉飘零,却尽寓其中。
本诗的一、二句追忆李龟年 出入达官贵人之家,间接说当时的太平 繁 盛。第三句特意提起江南的好风景,大有 风景不殊,河山有异之叹。第四句以“落
第四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 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 “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 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 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 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 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残垣断壁,战血涂地,黄花开在 被乱军糟踏得不成样子的帝都长安可悲可叹。此处的想 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 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 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花之艳丽战争之 残酷)
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 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 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 胜赏了。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 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 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 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 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 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 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花时节”隐写世乱时艰。用一“又”字把
前后两相对照,大有风光不再,“同是天 涯沦落人”的感叹。早年在长安时看到的 太平景象不见了,社会萧条动摇,使人不 堪回首。

岑参

五言绝句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 边塞诗人,南阳人,岑参工 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 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 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 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 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 称“高岑”。
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 平的渴望。
李益
李益(公元748-829年),字君虞,凉州姑臧(今甘 肃武威)人。广德二年(764)随家迁居洛阳。大历 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 多次从军边塞出任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 安历任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终 于礼部尚书衔。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和 边塞诗著称。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半轮——半边,半个
影入平羌江水流。
入——倒映入 流——流动
发——出发 向——驶向
思君不见下渝州。
下——顺流而下,前往 君——作者的友人
理解诗句的意思: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①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 影入平羌江水流。②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 夜发清溪向三峡, ③诗人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驶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