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ⅰ人教新资料第九单元第3课百日维新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第3课《百日维新》教案

第3课百日维新教案★课标要求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识记康有为两次上书,进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组织保国会,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掌握百日维新的开始的标志和基本内容。
2、理解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分析百日维新的进步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探究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列表归纳和问题探究维新变法的内容,进行材料收集和讨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己任,要求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巨大进步。
2、维新变法运动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产物,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器物递进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深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
难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趋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走到历史前台,在中国资产阶级远未成熟的时候,发动了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
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维新运动进入政治实践阶段。
【讲述内容】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维新派做了大量的准备,特别是思想舆论准备,目的是为了把其政治主张付诸于社会实践,实现社会改良。
19世纪末,推动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是什么?表现在哪里?1、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1)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加深【合作探究】1: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背景有哪些?(1)外因:十九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增大资本输出,加剧了殖民掠夺。
(根本原因)(2)内因: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和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助长了列强的侵华野心。
(直接原因)①1897年德国军队强占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②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③法国租借广州湾;④英国租借后来称之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第3课《百日维新》优秀教学案例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其历史表达和交流能力。
(四)总结归纳
1.组织学生进行全班讨论,分享各小组的研究成果,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理解百日维新。
2.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和总结,强调百日维新的重要性和影响,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念。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崇敬之情,使其学会从历史人物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
3.培养学生对改革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勇敢担当,使其学会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4.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其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问题,提高其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策略
针对这一内容,本教学案例将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要求,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百日维新的历史背景、时间、过程及结果,掌握其主要内容和影响。
2.了解百日维新中的主要历史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并了解他们的主要思想和贡献。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探讨百日维新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2.利用小组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其历史表达和交流能力。
4.教师对小组合作的过程进行观察和指导,提供及时的反馈和帮助,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百日维新的历史事件进行反思,思考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培养其历史批判性思维。
2.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提高其自主学习和改进的能力。
历史ⅰ人教新资料第九单元第3课百日维新教案

历史ⅰ人教新资料第九单元第3课百日维新教案第三节百日维新【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学习《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了解西方列强侵略方式的变化及影响。
⑵、学习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理解经济、政治危机之间的关系。
⑶、理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与戊戌变法出现之间的关系。
⑷、比较分析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戊戌变法运动出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比较分析、情境再现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艰难的探索,来挽救民族危亡,从而激发学生高尚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其基本内容。
难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新课导入〕采用谈话导入法:拿破仑关于中国有一句名言,“中国是头睡狮,就让它永远睡下去吧!”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确实像一头睡狮,但鸦片战争的炮火使这头睡狮逐步醒来。
鸦片战争导致新思想的萌发,甲午中日战争导致更多的中国人醒来。
随着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维新运动由理论宣传进入政治实践阶段。
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异想天开地想要依靠光绪皇帝的支持来进行一场旨在改变中国危局的维新变法运动。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出示目标精讲点拨,合作探究戊戌变法背景:第一步知识分析:〔1〔2〕维新运动由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1〕康有为改变维新变局的两次上书:⊙《上清帝第五书》〔1897年〕:⊙《上清帝第六书》〔即《应诏统筹全局折》,1898年〕:〔2〕康有为向光绪帝进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坚定光绪帝维新变法的决心〔3〕康有为发起组织保国会:时间、地点:1898年,北京宗旨:“保国、保种、保教”性质:初步具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分会: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等⑷封建官僚希望变法图强第二步:学生探究材料一:材料二: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那么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9.3《百日维新》参考教案

第3课百日维新A课程目标: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B教学目标C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保国会及百日维新的基本内容。
难点:保国会及戊戌变法的性质D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新课】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趋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走到历史前台,在中国资产阶级远未成熟的时候,发动了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
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维新运动进入政治实践阶段。
【讲述内容】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维新派做了大量的准备,特别是思想舆论准备,目的是为了把其政治主张付诸于社会实践,实现社会改良。
19世纪末,推动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是什么?表现在哪里?1、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1)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加深①1897年德国军队强占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②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③法国租借广州湾;④英国租借后来称之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
(2)维新派极力宣传变法,并得到光绪帝的支持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全国人民反对,康有为从广东赶到北京后,再次给皇帝上书(第五书)再次强调变法的紧迫感,重要性。
上书仍未直接到光绪皇帝手中,但其内容痛切,在大小官员中辗转传抄,引起强烈反响。
天津,上海的报纸公开发表——光绪看到了。
准备召见,囿于非四品以上的官员不得召见的祖制,遂改令递送条陈,并下令:对康有为的条陈要随到随送,不得阻拦扣压。
——维新派得到了皇帝的直接支持。
2、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表现(1)康有为上清帝第五、第六书痛陈变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百日维新》优质课教案_23

第3课百日维新★教学目标:(一)夯实基础:1、理解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2、掌握百日维新的开始的标志和基本内容,分析百日维新的进步意义。
(二)培养素养:1、通过分析百日维新的出现,让学生认识到它的出现是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以使学生掌握和运用唯物史观;掌握百日维新的开始的标志和基本内容,加强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列表归纳和问题探究维新变法的内容,进行材料收集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注重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培养。
2、通过百日维新和改革开放的对比,凸显中华儿女为了国家民族的发展不断进行探索,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体现了对核心素养家国情怀的注重与培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评价难点:百日维新的内容、特点★教材分析: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走到历史前台,在中国资产阶级远未成熟的时候,发动了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
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这次变法的有关情况: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百日维新。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2018年3月3日,中国再度进入“两会时间”。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全体中国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一场承载着全民期待的举国盛事。
每年的两会都关注中国重大事件,产生一批“热词”。
2018年全国两会的热词有这些:“改革创新”、“国家账本”、“一带一路”等。
其中排在第一位的热词是“改革创新”。
从这我们就可以看出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从古至今,我们中国经历了多次的改革和变法,不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前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声势浩大的改革变法运动-----戊戌变法运动。
推进新课师:“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维新运动由理论宣传进入政治实践阶段。
2021年高中历史第9单元戊戌变法第3课百日维新教师用书教案人教版选修1.doc

第3课百日维新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掌握百日维新的背景和基本内容。
2.理解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梁激进主张的原因。
3.认识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难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
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1.背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2)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
(3)1898年,法国强租广州湾。
(4)英国租借“新界”地区和威海卫。
2.表现:维新运动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1)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上清帝第六书》,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
(2)康有为进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等书籍。
(3)1898年春,康有为发起组织了保国会,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4)1898年,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
光绪帝支持康有为等维新派变法维新的原因(1)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一严重的危机形势的推动,使光绪帝不甘心做亡国之君。
(2)光绪帝企图借维新变法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利用维新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取最高统治权。
二、百日维新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2.内容与作用项目政治经济文教军事内容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设农工商总局,鼓励发改革科举制度,废按新法武装训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特权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兴办邮政,裁撤驿站除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人留学;准许民间办报;设立译书局练新式军队,添造兵船,增强海军实力作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增强了国防力量和海军实力局限:未采纳“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
4.意义: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1)经济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第3课 百日维新》教学设计(浙江省市级优课)

课题百日维新作者:单位:课题百日维新(一)教学内容分析《百日维新》是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的第3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走到历史前台,在中国资产阶级远未成熟的时候,发动了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
百日维新是整个戊戌变法的高潮,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作为高二选考历史的班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科素养,能够掌握一定的史料分析能力,对于简单的史料能够提取信息,但对史料的阐释能力上有所欠缺。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改革有了一定的认识,掌握了分析改革的一般方法与套路,加之必修模块已涉及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有利于本课的内容的教学。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以时间为轴、三次抉择体现逐步推移的逻辑体系安排教学过程。
教师在教学时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利用日记、文件奏折等各种历史资料,创设相应的历史情境。
通过多次阅读《应诏统筹全局折》等史料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体会维新变法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百日维新的史实,理解变法与救亡之间的关系认识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2、在历史时空框架下把握百日维新。
3、通过探究问题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4、通过对百日维新内容和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分析法。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百日维新的社会历史背景、基本内容。
2、难点:分析百日维新内容及其作用(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两份记于1898戊戌年大年初一的日记:余诣庙拈香,时里人亦有拈香者,且遇几个讨账商人由东往西行,询之,晋祠生意也,言账难讨之至,到处皆言银钱缺乏,无人不叹困穷。
——刘大鹏(山西太原一读书人)筠丈以借英款为亟……余访赫德商借款事。
高中历史 单元9第3课 百日维新特色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

第3课百日维新【特色教案】一、基本说明模块: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选修1》年级:高中二年级所用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所属的章节:第九单元第3课学时数: 45分钟(教室授课)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百日维新前瓜分豆剖的严峻局势、保国会的建立、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进步意义。
(2)通过学习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百日维新的史实,理解变法与救亡之间的关系(3)通过对戊戌变法主要内容和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学生讲解等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层层设疑,深入浅出地启发学生对百日维新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构建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要求变法顺应历史潮流,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己任的精神。
2、内容分析: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三课,也是整个戊戌变法的高潮部分,从内容上分析,可以将本课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阐述的是促成戊戌变法运动进入政治实践阶段的原因,第二部分介绍的是百日维新的具体措施(内容),第三部分则是简要评述了百日维新的措施带来的直接影响。
3、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三中已经学习了戊戌变法的部分内容,结合初中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学生对本节所涉及的百日维新的直接背景及百日维新的简要评述都有比较翔实的了解,而对百日维新的具体措施相反显得陌生一些;经过对三本必修的学习,作为文科班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归纳、概括、分析、评价历史的一些基本的方法。
4、设计思路:针对学生对本节知识已经比较熟悉的这种状况,决定运用开放的理念、民主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从而掌握百日维新的基本内容,理解变法的紧迫性与资产阶级的不成熟性,最后对百日维新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历时概念。
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构建民主、开放、引导型的课堂,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积极讨论、积极参与。
三、教学过程投影:瓜分中国狂潮、光绪帝的支持“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四、教学反思1.针对“救亡和改革的呼声再起”一栏的处理:有很多学生在讨论中认为就是百日维新的背景,这点我们都是认同的,但老师在讲解之时如何将百日维新的这个背景(有学生说是直接背景)与整个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进行整合,我当时就觉得应该把它和第1课内容联系起来做一个系统的概括,而当时考虑到时间问题就没有这样做,在后来晚自习的时候才把它落实。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百日维新》优质课教案_21

选修一第九单元第3课《百日维新》设计【教学立意】19世纪末的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流。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认识到只有学习西方、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变法维新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与此同时,反对变法的声音屡有出现,新旧嬗递中推动着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改革开放仍然在推动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未竟事业不断前进。
本课以变革为主题,感悟变革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目标】了解百日维新产生的历史背景;识记百日维新的基本内容;运用百日维新的措施,分析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评价维新变法;理解百日维新的进步意义;探究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学会从力量对比、内外环境、政策措施、改革者素质等多元视角分析在顺应历史潮流下改革失败的原因;体会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背景下,探索中国近代化道路的艰难;感悟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己任,要求变法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1.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失败的原因。
2.难点: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概念】1898年6月11日,在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此后的103天里,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注释:1.“国是”则指国家大计,国家的指导方针、理论基础、方针政策。
2.注意从概念范畴区别“百日维新”与“变法维新运动”历史概念,“百日维新”是“变法维新运动”的高潮。
【教学环节】一、变局迫来1.请同学们联系必修1.2.3的内容,认真填写下列表格,19世纪末西方世界与中国(阶段特征)百日维新的背景:国际背景:社会环境: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设计意图①②③】①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改革是在民族危亡的背景下,是西方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冲击的结果,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中去看待历史问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百日维新》优质课教案_17

《百日维新》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康有为两次上书,进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组织保国会,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掌握百日维新的开始的标志和基本内容。
2.理解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分析百日维新的进步意义。
1.探究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列表归纳和问题探究维新变法的内容,进行材料收集和讨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己任,要求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巨大进步。
2.维新变法运动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产物,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器物递进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深化。
【教学准备】搜集与百日维新相关的图片、影视资料和相关文字材料等信息,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本节课在自己所带的高一(2)进行授课,由于面对的是高一学生,而且对选修一改革的内容不了解,因此笔者选择了学生在初中有所了解的百日维新一课,为本课的学习做一铺垫,为了帮助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笔者选取了相关的史料和视频。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回顾-讲授-讨论-探究-反思”的互动教学模式,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使每个学习者都经历一个主动的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全民族的抗战、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地位。
难点: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地位。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回顾近代以来列强发动的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引出甲午战争,再由甲午战后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态度引入本课。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选修与必须之间的联系,并引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强烈欲望。
一、背景出示“时局图”和“中国:帝国的蛋糕”。
人教版选修1 历史:第九单元 第3课 百日维新 学案

百日维新【学习目标】百日维新的概况。
【学习重难点】百日维新的历史意义。
【学习过程】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1.背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德国强占①。
(2)俄国强占②和③。
(3)法国强租④。
(4)英国租借“⑤”和“⑥”。
2.表现:维新运动转入⑦阶段。
(1)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上清帝第五书》,产生重大影响。
(2)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上清帝第六书》,主张学习⑧进行全面改革。
(3)康有为进呈《⑨》和《⑩》等书籍。
(4)1898年春,康有为发起组织⑪,保浙会等成立,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5)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
二、百日维新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①》,宣布变法。
2.内容(1)政治方面A.力行新政。
B.鼓励②上书言事。
C.各省督抚举荐③。
D.④,裁减冗员等。
(2)经济方面A.设立⑤,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B.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⑥。
C.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
D.改革财政,创办⑦,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
E. 兴办⑧,裁撤驿站。
(3)文化教育方面A.改革⑨,废除八股。
B.各地成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⑩等。
C.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⑪。
D.准许民间创办⑫、学会。
E. 设立⑬,组织翻译外国书刊。
(4)军事方面A.建立⑭,装备新式武器。
B.按⑮练兵。
C.添造兵船,增强⑯实力。
3.局限:未实行“⑰、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措施。
4.意义(1)经济上:有利于中国⑱的发展。
(2)政治上:有利于⑲参与政治,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3)文化上:有利于传播先进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 第3课 百日维新说课

民族危机 统治危机 维新派推动
百 日 结果 维 新
余音
改革的主张 改革的措施(政、经、 文、军)
思想解放 社会进步 启迪后世
Page 19
谢谢大家!
Page 20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二 在变法运动高涨期间,光绪皇帝亲自书写谕条, 命令……商议中日两国亲交事宜。这位紫禁城里的年青帝王 甚至还……要派康有为赴日本“坐探变法事宜”。不言而喻 ,一心一意欲有所作为的光绪皇帝已经把明治天皇当作自己 推行新法的楷模。
——孔祥吉、村田雄二郎《罕为人知的中日结盟及其 他——晚清中日关系史新探》
根据材料,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分析维新变法 由理论到实践的原因。
Page 11
维新派以外的声音
“变法乃素(一直) 志……苟可致富强 者,儿自为之,吾 不内制也 。”
“奏请张之洞北守旧,
上主持全国的恶改西学如仇”
革”
——《清史稿·徐桐》
Page 12
探究二内容篇
百日 除旧 维新 政治 裁冗员
除特权
经济 撤驿站
爱新觉罗·载湉
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
睦仁十六岁继承皇位。 在革命份子的鼓舞之下, 12月9日断然实行“王政复 古”。庆应四年(1868)1 月,倒幕派发动政变,迫 使将军德川庆喜把政权交 给天皇睦仁。
1868年3月发布《五条 誓约》,9月改元明治,采 取“一世一元制”。同年7 月改称江户为东京,翌年 以旧江户城为皇宫,总揽
【知识回顾】
主要思想主张
据乱世、升平世、太 平世、宣传变法
梁启超 伸民权、设议院、君 主立宪
谭嗣同 冲决君主之网罗
严复
借进化论变法
Page 10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百日维新》优质课教案_18

人教版选修一第九单元第3课百日维新一.整体设计思路、指导思想及依据的说明本课是人教版选修一第九单元的第3课,从内容上讲,本课与后面的《戊戌政变》上下联系,又与19世纪末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有着密切相关。
从地位上讲,作为第九单元的核心知识,该内容对于深入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历史意义有着重要的联系。
二. 学情分析此次授课的对象是高二文科班学生,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理解史料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归纳、演绎推理能力以及判断能力也有进步,语言表达能力较强。
但是,学生的学习观、价值观都尚未完全定型,可塑性、叛逆性很强,因此,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显得格外重要。
对于文科班学生而言,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累阶段,必须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二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层次,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步掌握历史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为高三打好基础。
教师可以尝试开展难度较大的感悟式、探究式、史料研读等自主性学习。
三. 教材分析课标要求: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
教学目标:1. 通过史料阅读,帮助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进行一系列救亡图存的活动,提升学生史料实证意识的能力;2.学生通过搜集、整理材料,列表归纳和问题探究维新变法的内容,体会维新派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增进学生家国情怀意识;教学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
四. 教学策略设计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图片等直观、形象的形式再现历史,学生能够更加快速融入场景教学当中,然后采用情境——材料——问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积极主动展开学习。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一卷甫成,即进上;上复催,又进一卷。
上以日本施行有效者,阅之甚喜。
”——《康南海自编年谱》1898年条◇教师提出问题:猜猜是什么书让光绪皇帝如此着迷?你知道光绪帝对这本书如此着迷的原因吗?●学生回答:帝国主义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百日维新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新人教版高二选修1历史教学案

第3课百日维新[目标导航] 1.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和基本内容。
(重点)2.理解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梁激进主X的原因。
(重点)3.认识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1.背景: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1)1897年,德国军队强占胶州湾。
(2)俄国强占旅顺和某某。
(3)1898年,法国强迫清政府租借某某湾。
(4)英国迫使清政府租借后来称之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
2.表现: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1)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即《上清帝第五书》,在某某、某某的报刊上刊行,产生了重大影响。
(2)康有为呈递《上清帝第六书》,重申了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主X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
(3)康有为通过总理衙门向光绪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等书籍,帮助光绪帝进一步坚定开展维新变法的决心。
(4)1898年春,康有为在发起组织了保国会,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①成立地点:。
②宗旨:保国、保种、保教。
③性质: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
(5)1898年,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
[思维点拨]1.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了中国人民反瓜分、反侵略多斗争和爱国激情的高涨,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2.维新变法运动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产物,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先进器物转变为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的产物。
3.保国会是维新派创立全国性爱国政治团体的尝试,已初步具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二、百日维新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2.内容(1)政治:力行新政,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举荐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
(2)经济:①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②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机器生产;③设立铁路、矿务总局等;④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⑤兴办邮政等。
第3课百日维新-人教版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

第3课百日维新-人教版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课程背景本课程是人教版选修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第3课《百日维新》,旨在介绍近代中国改革历史中的重大事件-百日维新。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了解到改革者的背景、思路和实行的措施,以及它为后来的中国现代化发展带来的影响。
课程内容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了解实施百日维新的历史背景和条件;2.掌握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推行过程;3.理解百日维新的成败原因和对后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第二部分: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复杂局面,深刻认识“洋务派”与“改良派”之间的矛盾;2.理解百日维新变法的思路和突破,掌握变法措施和实施的步骤;3.分析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以及它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安排第一课时:历史背景和条件1.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了解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以及中国近代化发展中的分阶段历史进程;2.组织学生对清朝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制度进行梳理;3.分析近代以来外族侵略和中国落后的社会根源,引导学生认识到需要进行变法的现实问题。
第二课时:思路和措施1.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了解百日维新变法的重心围绕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2.引导学生掌握百日维新变法的内容、步骤及推行情况;3.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百日维新中的各种创新措施,包括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科举肆虐文化教育落后等问题的改善;4.通过学生的展示汇报,让学生了解变法历程中各种力量的作用及代表人物在百日维新中贡献。
第三课时:失败原因和影响1.通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并让学生了解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2.带领学生深入分析百日维新中本质上的矛盾,特别是缺乏有效的政治支持与合理安排与制度难以推行的根本问题;3.带领学生总结百日维新对中国现代化历程产生的重要影响,思考如何在今天这个时代,继续推进我们的中国梦。
第四部分: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结合学生讨论;2.多媒体的运用;3.教师与学生互动式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ⅰ人教新资料第九单元第3课百日维新教案第三节百日维新【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学习《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了解西方列强侵略方式的变化及影响。
⑵、学习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理解经济、政治危机之间的关系。
⑶、理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与戊戌变法出现之间的关系。
⑷、比较分析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戊戌变法运动出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比较分析、情境再现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艰难的探索,来挽救民族危亡,从而激发学生高尚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其基本内容。
难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新课导入〕采用谈话导入法:拿破仑关于中国有一句名言,“中国是头睡狮,就让它永远睡下去吧!”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确实像一头睡狮,但鸦片战争的炮火使这头睡狮逐步醒来。
鸦片战争导致新思想的萌发,甲午中日战争导致更多的中国人醒来。
随着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维新运动由理论宣传进入政治实践阶段。
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异想天开地想要依靠光绪皇帝的支持来进行一场旨在改变中国危局的维新变法运动。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二)出示目标(三)精讲点拨,合作探究(一)戊戌变法背景:第一步知识分析:〔1〕甲午战争后,列强瓜分中国,这样,中华民族真正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
〔2〕维新运动由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1〕康有为改变维新变局的两次上书:⊙《上清帝第五书》〔1897年〕:⊙《上清帝第六书》〔即《应诏统筹全局折》,1898年〕:〔2〕康有为向光绪帝进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坚定光绪帝维新变法的决心〔3〕康有为发起组织保国会:时间、地点:1898年,北京宗旨:“保国、保种、保教”性质:初步具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分会: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等⑷封建官僚希望变法图强第二步:学生探究材料一:材料二: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那么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答案见学案【二】百日维新:1、开始标志: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1898年6月〕2、基本内容:戊戌变法又称戊戌维新或维新运动,运动的高潮发生在1898年,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康有为推行新政、实施新法。
维新变法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定国是诏〕为能顺利地推行新法,光绪帝破格提拔了一批有才识的维新人士,组成了以维新派为主的推行新政的核心。
提问:“百日维新”的主要措施有哪些?学生阅读教材后,概括指出:百日维新”的基本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方面。
然后师生共同逐项分析主要内容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得出对百日维新评价的结论,并对某些概念稍作解释:如官民所指范围、预算决算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一:“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人民、当官的。
问题二这里的“民”具体指什么人?“民”指的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所以,政治方面的改革就是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
问题三经济方面的改革会起到什么作用?〔概括〕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问题四文化方面的改革呢?〔概括〕有利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
问题五军事方面会产生什么影响?学习西方先进的训练方法,增强国防力量等。
从光绪帝在百日维新期间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书看,他虽然采纳了维新派提出的一些主张,但却根本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只字不提建立君主立宪制这个要害问题,提问:这是为什么?学生阅读思考后,教师概括指出:这充分说明光绪帝的变法诏令决不是在实行一种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路线。
这也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行动比他们的宣言落后了。
变法只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民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度的巨大力量。
知识入网3.进步意义光绪皇帝的变法上谕,基本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与要求。
提问:为什么说“百日维新”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与要求?学生阅读思考后,教师概括指出:光绪帝没有采纳维新派“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激进主张,但在政治允许一定的言论自由,在经济上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在文化教育上采取了一些打击旧学、提倡新学的措施。
这基本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与要求,这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资料回放】社会上对百日维新的评价戊戌变法实施仅几月间,就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效果,激荡神州、振奋人心,出现了“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
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
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
阅览奏章,犹不能尽。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的局面。
该年上海出版的英文《字林西报》(NorthChinaDailyNews)报道:“激进的改革举世为之震惊,第一他们终止了对外国人的传统憎恶和闭关自守的政策,鼓吹与列强友善与结盟的政策,倡导全国开放;第二他们改革了那个愚蠢傲慢、自称世界第一的教育制度;第三不复以中国文明与制度为自满,维新派在各个部门都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比起这个青年中国来,就连日本的明治维新也堂乎其后。
”西方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多位评论家都对康先生倡导的改革给予极高的评价,著名汉学家费正清(JohnKingFairbank)在其主编的《Cambridge:ChinaHistoryofThelateChing1800~1911》〔《剑桥晚清史〔1800~1911〕》〕中说:“康有为政治纲领的目标是一系列政治改革,这些改革如果付诸实施的话,等于一场‘来自上面的根本性革命’──那今日中国早就不是贫弱的样子了!”〔4〕【合作探究】百日维新的特点〔1〕从方式上看:变法要用西方和日本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军事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
〔2〕从宗旨上看:是要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渐进的变革中、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
〔3〕从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令中没有此内容,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4〕变法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的巨大社会力量〔四〕板书设计〔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1民族危机:列强瓜分中国2维新运动由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二】百日维新:1、开始标志: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1898年6月〕2、基本内容3、评价⑴局限⑵进步意义⑶特点〔五〕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多是学生以前已经接触的内容,所以我在设置时按照新课改精神,多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提出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
让学生在学思中主动探求、获得知识。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学会学习。
临清一中历史李春燕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三节百日维新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识记:光绪帝变法的内容。
理解:分析维新运动发展的原因和政治实践。
运用:结合维新变法的内容评价光绪帝变法。
【二】预习内容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德国借口两名传教士被杀,突然出兵占领胶州湾,并无理要求租借胶州湾。
“胶州湾事件”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
光绪皇帝立志变法图强,遂采纳康有为建议,下诏“明定国是”,进行变法。
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面对这一局势,光绪帝加紧推行新政。
〔1〕“百日维新”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2〕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如何评价百日维新?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学习《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了解西方列强侵略方式的变化及影响。
⑵、学习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理解经济、政治危机之间的关系。
⑶、理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与戊戌变法出现之间的关系。
⑷、比较分析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戊戌变法运动出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比较分析、情境再现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艰难的探索,来挽救民族危亡,从而激发学生高尚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重难点: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其基本内容。
难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二】学习过程活动探究〔一〕、戊戌变法背景:第一步,课标知识巩固:戊戌变法的必要性有哪些?第二步:知识灵活运用材料一:材料二: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那么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活动探究〔二〕戊戌变法的内容:第一步,课标知识巩固:从不同角度整理戊戌变法的内容第二步:知识灵活运用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工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
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材料二戊戌变政,首在裁官。
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回答下面问题: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活动探究〔三〕、戊戌变法影响第一步,课标知识巩固:戊戌变法影响有那些?第二步:知识灵活运用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假设箭在弦,省括即发。
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
……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