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生死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生死观
————我的《最后一堂生死课》读书笔记
11级七年儿科班胡嘉健 1103019
【内容摘要】:生者,命之存也,死者,生之覆也。世间万物,有生必有死。生死二字的讨论自古以来就占据了人们思考的大量篇幅。那么人,究竟是先有生,还是先有死?还是我们自己以为自己是活着的,但其实是已经死去的?还是我们那些所谓逝去的亲人朋友们只是更换去了一个我们无法感知的时空开启自己的新生?本文即从作者所阅读的一本读物《最后一堂生死课》出发,浅谈在这本书中所描写到的生死观。
【关键词】生死观儒释道
一,从何谓生死开始讲起
翻开这本《最后一堂生死课》的第一章,看到的自然就是在讲何谓生死学,正如书中所描写的那样,“唯有愿意触及死亡的终究界限,才可以从中开拓出生命的尊严与价值。”①是啊,我们若是只关注自己生前和眼前的一切,而忽视了自己在生的另一面“死”有着怎样的意义的话,这样的世界观未免是不完全的,也是不能完全反映我们生命现世的。我们人类是由千奇百怪的有机物所组合成的,那么这些千奇百怪的有机物在成为我们的身体一部分之前在哪里呢?不正是在除了人之外的大自然中么?他们的存在自然不需要人类去定义它们的生死,被归化为人体之前他们是存在,归化为人体之后它们依旧存在,当我们人类死去后,这些物质并不会消失,而是被分解者分解,成为其他奇形怪状的物质,所以这些物质啊,是绝不会凭空消失的,而是天底下全世界的物质都处于一个又一个小循环中,而这些个小小的循环会最终构成宇宙的大循环,即为物质守恒定律,而人在这其中又扮演着一个什么样子的角色呢?人的生死又在其中有着如何的节点作用呢?
若从历史与宇宙的大角度来看,生,不过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罢了,它与死并无太大的差别,谁能说一个石头就是死的呢?可能只是它在想什么我们不知道罢了。“子非石,安知石之生死?”而同时我们又必须辩证的来看这个问题,当我们抛开历史,抛开宇宙万物,单单把一个生命摆在你面前,就在这一瞬间的事,我们从人类的角度来看,生,又是非同寻常的,因为它可以思考,有智力,有行为,有求生的本能。即使是最简单的一只草履虫,也知道要向着有养分的地方蠕动,这不正是生的证明吗?所以,对于生,我们的看法是有着两面性的,而对于死的辨析自然也就和生是一样的。那么在辨析过了生死,我们又该如何做呢?很简单的四个字:“好好活着”。
二,从中国传统生死观来看
《最后一堂生死课》,这是一本中国人写的书,中国人写的书,自然离不开中国人的生死观。“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积极的乐生文化,强调生命的意义在于现在,而对未知的世界持回避态度,并表现出与基督教寻求来世的关怀不同的特点。”②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人的千百年来的生死观中,影响最大的自然就是儒释道的生死观了。其中儒家的思想十分明确,“孔子强调的是活在人世间的价值与意义,他的‘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便是立足于在世间建立生命与道德的价值。”可见,孔子他老人家所关注的只是人在今生今世如何才能活的更好更出色,而有关死后的事与他无关,他不去考虑。而与孔子的恭恭敬敬的今世论相较,道家的生死观则显得较为宏观和潇洒,“一切皆自然”就是道家的生死观,“依道家的观点,天地就是天地,没有所谓制约、宰治的天,就是一个自然的状态”,“死亡
对生命而言,就是自然的现象,是自然的一部分”。很显然,道家已经将生死并入了齐物论的囊括范围。生,在道家的眼里,已经不再是生,而死,亦不再是死了,所以,在庄子看来,“生死为一条”,这样的话也就不难怪了。那么从古中南亚传来并且对中原大地影响甚广的佛教又是如何认为的呢?在阅读这本书后,我了解到,所谓佛教的世界观,它是在眼前所见的世界基础上创造了新的生命世界秩序。即“四有,六道的生死轮回”佛家认为“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这一点与儒家简直是走了不同的两个极端,佛家的此生彼生论与儒家的今生论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生死观,儒家认为死即终结,而佛家认为死是新生。“儒家重生轻死,强调有为人生,生当做人杰,死则亦鬼雄;佛家重修炼人生,强调生死轮回,追求“常乐我净”;道家重乐生长生,强调生死自然。”③于是,这样三朵生死学上的奇葩就永远开放在了中国哲学历史的上空。并且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三,当生死哲学回归现实
哲学,并不是一小撮人的哲学,而是属于大众的哲学,这一点,是我们自古以来,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都了解的。所以,当我们在使用哲学和生死观解决现世问题时,我们必须要遵照我们所坚持的信仰。于是我们的哲学生死观便成了指导我们面对生死的一项重要标准,在《最后一堂生死课》中,便讲到了我们现代生活中所面临的安乐死与临终关怀的问题。而这种行为与其表现也逐渐在引起我们现世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关注于此。就是因为我们正在越来越关注于生死。这种直面生死的勇气使我们所必须的。
那么我们究竟应当如何来面临临终关怀和安乐死这样一个看似沉重实际却很高尚的话题呢?我想,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直面死亡,人固有一死,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当我们看到自己的亲人朋友在进行生命的殊死挣扎时,我们心里一定也一定是会为了他们默默地祈祷,而当他们实在是最后生无所恋之时,我们也需要放平心态,无论何时,我们都要尽量使死亡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这才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死亡的正确态度。
综上所述,就是我对于在马哲作业中所阅读的这本《最后一趟生死课》的读书笔记,这本书带给了我对于生死的全新认识,也使我更深层次的了解了生死,认识了生死,我明白了,人活着,就是生,要对得起自己的全部生命,人逝去,便是死,若是生而无憾,那么死也就无憾了。
①辜琮瑜《最后一趟生死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
②路晓军《中西方传统生死观论略》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0月
③张树卿《略论儒、释、道的生死观》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