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化石鉴定

合集下载

古生物化石鉴定方法

古生物化石鉴定方法

古生物化石鉴定方法古生物化石鉴定方法古生物化石鉴定是一门研究古生物化石的科学,是对已经保存下来的化石进行分析、分类和鉴定的过程。

通过古生物化石的鉴定,可以了解古生物的形态、生理特征、生活习性和物种的演化历史等重要信息。

下面,将详细介绍古生物化石鉴定的一般方法。

首先,古生物化石的采集是鉴定的第一步。

采集化石需遵守科学原则,采用科学方法进行,以保证化石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一般而言,化石的采集地点选择在具有地质背景的地区,如河床、岩层等。

对于已经明显破裂的化石,应采取保护措施,使用专业工具进行修复,并在采集过程中留下足够的标注信息,以便后续的鉴定工作。

其次,对采集到的古生物化石进行清理和保存。

清理化石是指去除附着在化石上的泥沙或矿物质等杂质,以便更好地观察和研究化石的形态特征。

清理化石需要使用特殊的工具,如细小的刷子、镊子等,避免对化石造成损害。

清洗完化石后,还需要进行干燥和防潮处理,防止化石的腐蚀和破坏。

然后,对清理干燥后的化石进行观察和描述。

观察和描述是鉴定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观察化石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颜色、纹理等特征,可以初步确定化石的种属和物种。

在描述的过程中,应尽量使用专业的术语和方法,以确保描述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鉴定某一化石的种属和物种需要进行比较解剖学的研究。

比较解剖学是通过对现存生物和古生物化石的骨骼、牙齿等特征进行比较,来推断某一化石的种属和物种。

在比较解剖学的研究过程中,需要收集现有的骨骼、牙齿等标本,并与待鉴定的化石进行对比。

通过比较不同标本的相似特征和差异特征,可以得出初步的鉴定结果。

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古生物化石鉴定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分析现有生物和古生物化石中的DNA、蛋白质等分子组成,来推断某一化石的种属和物种。

这种方法对于那些距今比较近的古生物化石尤为有效,因为DNA的分解速度较快,一般只能保存约百万年。

最后,将鉴定结果进行检验和验证。

鉴定结果需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检验和验证,以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常见的生物化石鉴定特征

常见的生物化石鉴定特征

➢古生物学基础古生物指得就是地史时期得生物。

现代生物与古生物在时间上并无严格得界线,但目前一般把全新世以前(约一万年以前)得生物归为古生物范畴。

古生物学:研究古生物得形态、构造、分类、生态、时代分布及演化规律得学科,其研究对象就是化石。

一、化石(1)化石得概念:由于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得古生物得遗体与遗迹。

(2)化石形成得条件:1)生物具有硬壳,不易氧化腐烂;2)生物死亡后或活动遗迹被沉积物迅速掩埋3)随沉积物固结成岩,并发生各种石化作用(3)化石得类别a、实体化石:生物遗体本身保存而成得化石b、模铸化石 :生物遗体在沉积岩中得印模与生物遗体被溶蚀后所留空隙得泥砂充填物c、遗迹化石 :古生物得生活活动在沉积物中留下得痕迹与遗物。

如足迹,爬痕,粪便,蛋,古人类工具等。

(4)化石用途1)探索生命得起源,研究生物进化;2)推断相对年代(地质年代),研究地史演化;3)推断古地理、古气候。

二、古生物得分类与命名古生物种类很多,为便于系统研究,必须进行科学得分类。

与现代生物一样,古生物首先可分为两个界,即动物界、植物界。

界以下再分门,纲,目,科,属,种。

古生物学名: 按国际规定必需用拉丁文, 属与属以下名称还需用斜体字,如纺棰虫属Fusulina•构成生物碎屑得主要古生物有:•(1)钙质藻类•(2)原生动物:古杯、海绵、有孔虫类•(3)棘皮类:海百合、海胆等•(4)软体动物:双壳类(瓣鳃类)、腹足类、头足类、锥壳类。

•(5)腕足类•(6)苔藓动物•(7)节肢动物:三叶虫、介形虫•(8)腔肠动物:珊瑚、层孔虫•三、重要古生物类别简介寒武系第四统标准化石:“球接子类三叶虫”;到了奥陶纪,可用得浮游类生物大大增加,其中以牙形石与笔石最为有代表性。

志留纪得底界由笔石Parakidoraptus acuminatus确定~而泥盆纪底界为笔石Monograptus nuiformi确定于布拉格,虽然这两个时代都由笔石确定,但志留纪与泥盆纪不少金钉子亦喜欢使用牙形石作为标准生物到了石炭二叠二纪,标准化石桂冠基本被牙形石全部掌握,除了位于中国广西得维宪阶金钉子有有孔虫确定以外,石炭二叠所有已确定得金钉子都由牙形石限定。

古生物学中化石的分类与鉴定

古生物学中化石的分类与鉴定

古生物学中化石的分类与鉴定化石是研究古生物学的主要依据之一。

通过化石,我们可以了解到远古时代的生命形态、特征以及演化过程。

化石的分类与鉴定是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本文将从化石的定义与分类、化石的鉴定方法以及化石保存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

一、化石的定义与分类化石是指远古生物所留下的遗骸、化石胶、排泄物、化学反应后残留的物质等,在地质作用下保存下来的痕迹或遗迹。

化石种类繁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按照化石的性质和特点来分类,化石可以分为遗骸化石、印痕化石、化石胶、沉积化石、化学化石等几大类别。

遗骸化石是指生物遗骸经过化石化后所形成的化石,如骨骼、牙齿、角质、壳体等;印痕化石是指生物在生活过程中留下的轮廓、疤痕等印痕所形成的化石,如蕨类叶子的印迹、恐龙的足迹等;化石胶是指具有一定黏度的有机物,如琥珀;沉积化石是指生物遗体被沉积在河流、湖泊、海洋中的沉积物中而形成的化石,如化石龟、鱼类、贝类等;化学化石是指通过化学反应、生物代谢作用等形成的化石,如石化木、微生物的化石等。

以上化石的分类,也可以按照其保存方式来进行分类。

化石的分类可以根据研究需要进行选择。

二、化石的鉴定方法化石的鉴定是古生物学研究的核心之一。

化石的鉴定方法有多种,下面介绍常见的几种方法。

1. 形态学鉴定法形态学鉴定法是根据化石的形态、尺寸等特征进行鉴定的方法。

这种方法多用于化石的描述和分类。

2. 比较鉴定法比较鉴定法是通过对现代动植物的比较,找出化石的近缘关系。

通过与具有亲缘关系的现代生物相比较,可以确定化石的分类和特征。

3. 地层学鉴定法地层学鉴定法是通过对化石所在层位的地层古生物学、地质学特征进行研究,确定化石时代和地理分布范围,从而确认化石的分类和特征。

4. 化学分析法化学分析法是从化石中提取出化学成分,通过化学反应进行分析,确定其成分和化学性质,从而确定化石的分类和年代。

化石鉴定并不是一项容易的工作,需要借助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和鉴定。

古生物学与化石研究

古生物学与化石研究

古生物学与化石研究化石是研究古生物学的重要工具,通过对化石的研究,人们可以重新构建出远古时期生物的外貌、生态习性、种群演化等信息。

在古生物学的研究中,化石研究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化石是什么?化石是生物或其遗骸在地球表面存在或保存下来的矿物或碳质物质,是对古生物学进行研究的重要依据。

化石按照其保存形式可以分为化石骨架、印痕化石(如蕨类印痕)、伪化石(如矿化的木质结构)、烃类化石(如石油、天然气)等。

化石保存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动植物遗骸,还包括了微生物和古地球体系的一些化学残留物质。

化石研究的意义化石研究是研究古生物演化、古生态以及古气候等众多学科的基础。

化石记录了过去巨大的生命形态复杂性和多样性,也记录了进化的原始契机和历史的变曲。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化石研究得知地球不同时期的生物群落的构成、生态习性和生命特征,进而推测当时的环境气候等信息;又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化石的比较研究,发现生物种群的演化和分化规律,甚至可以对现代生物的演化和分化作出预测。

化石的成因及保存然而,化石不是生物自然变成的。

他们的成因和保存都与地球演化历史息息相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地层不断覆盖旧的地层,地球上砂、泥和碎屑层才能逐渐变成砂岩、泥岩和页岩。

当生物死后,有些会葬入沉积物中,随着压力和时间的增加,沉积物中将有机物质转化为矿物物质,逐渐形成化石。

化石的保存并不容易。

一方面,许多生物体会被氧化、干燥、腐烂和生物分解等各种原因而完全消失,此类化石基本都只保存其印痕或骨架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即便有些生物体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存,它们往往会被侵蚀、浸泡、高温和压力等地质作用影响,使其力学性质和结构发生改变,进而改变与当时生物性质有关的各种信息。

有时,地层隆起、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也会破坏保存着化石的地层。

因此,对于科学家们来说,如何挖掘并保存好化石,避免数据的丢失或损失,是一项非常复杂和细致的工作。

化石鉴定的方法正如其他领域的科学研究一样,化石研究也需要一套系统的方法和原理来保证研究的准确性。

恐龙牙齿化石鉴定

恐龙牙齿化石鉴定

恐龙牙齿化石鉴定
恐龙牙齿化石是古生物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化石之一,通过对恐龙牙齿化石的鉴定,可以揭示恐龙的生态习性、食性和进化历史,为我们了解古代生物世界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本文将就恐龙牙齿化石的鉴定方法和意义进行探讨。

恐龙牙齿化石的鉴定需要考虑到形态特征。

恐龙牙齿在不同种类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形态差异,例如大小、形状、齿冠的纹饰等。

通过对这些形态特征的观察和比对,可以初步确定恐龙牙齿化石的种属和分类。

恐龙牙齿化石的鉴定还需要结合地层学和古环境学的知识。

不同地层和古环境中保存的恐龙牙齿化石具有不同的特征,通过研究地层和古环境信息,可以确定恐龙牙齿化石的地质年代和地理分布,为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提供重要线索。

恐龙牙齿化石的鉴定还需要借助化学分析和微结构分析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通过对恐龙牙齿化石中元素和同位素的分析,可以了解恐龙的饮食习性和生长环境;通过对牙齿微结构的观察,可以推断恐龙的生长发育过程和年龄。

总的来说,恐龙牙齿化石的鉴定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工作,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和多种技术手段的结合。

通过对恐龙牙齿化石的鉴定,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恐龙的生活和演化历史,为古生物学研
究提供重要的信息和数据支持。

恐龙牙齿化石的鉴定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研究价值,是古生物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对恐龙牙齿化石的认真研究和鉴定,我们可以揭示恐龙的神秘面纱,还原古代生物世界的生动画面,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地球上曾经存在过的恐龙世界提供珍贵的窗口。

愿我们能够继续深入探索,探寻更多关于恐龙的秘密,让人类对古代生物世界的探索之路更加精彩和充满期待。

古生物之腕足动物门化石鉴定

古生物之腕足动物门化石鉴定
腕足动物门化石还可以提供生物分类、系统发育等方面的信息,有助于深入理解 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演化机制。
05 腕足动物门化石的采集与 保护
腕足动物门化石的采集方法
挖掘法
通过挖掘古土壤、岩石等沉积物,寻找并采集腕 足动物门化石。
采集点选择
选择沉积环境稳定、化石保存良好的地点进行采 集,以提高成功率。
采集工具
腕足动物门化石的保存状态
完整化石
一些腕足动物门化石保存非常完整,能够清晰地展现其形态特征 。
碎片化化石
一些腕足动物门化石在形成过程中遭到破坏,仅留下碎片。
化石印模
一些腕足动物门化石仅留下印模,没有硬体部分保存。
03 腕足动物门化石的鉴定方 法
观察外观形态
总结词
通过观察腕足动物门化石的外观形态 ,可以获取关于其生活习性和环境的 信息,有助于确定其所属的生物分类 群。
对地球历史的研究价值
腕足动物门化石是地质年代的重要标 志,通过对腕足动物门化石的分析, 可以确定地质年代和地层年代,进而 研究地球历史和地质事件。
腕足动物门化石还可以提供古地理、 古气候、古环境等方面的信息,有助 于深入了解地球历史和环境变化。
对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价值
腕足动物门化石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资料,通过对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腕 足动物门化石的比较研究,可以揭示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印模化石
某些生物死后,其遗体或遗物在沉 积物中留下印迹,随后被矿物质填 充,形成印模化石。
腕足动物门化石的形成过程
生物遗体
腕足动物死亡后,其遗体被 沉积物掩埋。
硬体保存
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腕足 动物的壳体等硬体部分得以 保存。
矿物质取代
经过长时间的地质作用,腕 足动物壳体中的有机物质被 矿物质取代,形成化石。

浅谈化石收藏、鉴定与鉴赏

浅谈化石收藏、鉴定与鉴赏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 0632021.1(上)文物鉴定与鉴赏化石收藏作为文物收藏品中的一类,在收藏界一直朝着两个方向发展:其一,化石产地收藏交易如火如荼,国内外主流市场价格不断攀升,藏品争夺愈演愈烈;其二,非化石产地对此类藏品因陌生而不敢问津,使此类藏品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大同市是国内化石主产地之一,已知地下化石蕴藏从中生代侏罗纪到白垩纪晚期。

新生代第三纪到第四纪的古生物化石蕴藏量与学术价值在国内外一直享有盛誉。

本文试图对国内外化石收藏市场发育现状、大同古生物化石分布与研究、化石鉴定与鉴赏做一简述,使收藏者对化石标本收藏有一个初步认识。

1 国内外化石收藏市场发育现状国内多家媒体曾报道产自我国的珍稀恐龙蛋窝化石在美国拍卖的消息。

这块蛋窝化石地质时代属于中生代白垩纪晚期,距今已有6500万年历史,其因保存完好的19枚恐龙蛋中含有初具雏形的小恐龙胚胎,研究价值和市场价值不断攀升,最后的拍卖成交价为42万美元。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国外化石市场发育现状:第一,化石价值远远超过国内行情。

通常国内化石市场价位是以人民币计算,而国外同样的化石价位则以美元来计算,高出国内价七八倍,有些动物化石还远不只如此。

第二,国外销售渠道畅通,出手快,升值也快。

而国内化石市场经营和收藏规制不健全,相应的交易行为转成暗中买卖,导致许多珍贵化石流失海外。

第三,法律层面上,化石买卖目前是政策和法规管理的灰色地带,对买卖的标准和违法活动的量刑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界限不清,使收藏人左右为难。

我国古生物学界有两个震惊世界的发现:一是云南澄江帽天山地区的动物化石群,学术界通称其为“澄江动物群”;二是辽宁朝阳大地的古生物化石群,被科学家们命名为“热河生物群”。

前者属寒武纪,经研究已发现12个类别的80余种古生物化石,分属于无脊椎动物、原生脊椎动物、古植物的生物痕迹和粪便化石等。

微体古生物学及化石鉴定技术

微体古生物学及化石鉴定技术

微体古生物学及化石鉴定技术
微体古生物学及化石鉴定技术是研究古生物学家使用来鉴定古生物化石的技术。

它既可以帮助人们确定物种的起源,也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古代动物的生物多样性。

一、微体古生物学
微体古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古生物体细胞结构及有机物的学科,它可以将变形有机体或化石分解为微小组分,以便进行深入研究,揭开古生物结构及生态之谜。

通过观察古生物遗存痕迹,研究古生物细胞的生长变化,探索古生物的演化过程,检测矿物质成分,研究古代动植物个体的形态及结构特征等,可以帮助人们深入了解古代生物多样性。

二、化石鉴定技术
化石鉴定技术是一种以化石为基础的科学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在古生物群中鉴定出新物种,了解其形态及演化历史。

它可以通过分析化石的特征,如形状、色泽、工艺、大小、结构等,来准确鉴定出具有特定表型的物种,提供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可能性。

此外,化石鉴定技术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生物体所处的环境,得出古生物在过去的演化及发展过程,从而更好的把握未来的生物多样性。

三、实际应用
微体古生物学及化石鉴定技术已经普遍应用于古生物学家研究中,为他们解决演化及生态之谜提供了可靠的科学数据。

比如,科学家可以通过微体古生物学分析,重新建构出古生物的外形及形态特征;而根据化石鉴定技术,还可以了解古生物特征,研究其行为模式、物种迁徙及其它敏感问题。

此外,微体古生物学还可以记录古代环境变化,帮助科学家们完善当今的气候变化研究。

总结来说,微体古生物学及化石鉴定技术为我们确定物种起源、理解古老动物的生物多样性、以及完善当今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可靠的科学依据。

古化石鉴定

古化石鉴定

古化石鉴定
古化石鉴定是指通过对古生物化石进行观察、研究和分析,确定其属于哪种生物、生活环境、年代等方面的科学活动。

古化石鉴定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野外发现:古化石鉴定的第一步是在野外勘探中发现化石。

这可能发生在采矿活动、地质调查、探矿等过程中。

2.采集与保护:一旦发现化石,需要小心地进行采集,并做好
保护措施,以避免其被损坏或丢失。

3.清理与准备:采集回来的化石可能被覆盖着泥土或其它物质,需要进行清理和准备工作,以便更好地观察和分析化石的特征。

4.特征观察:观察化石的外部和内部特征,例如形状、尺寸、
纹理等。

这有助于判断化石的类别和特征。

5.鉴别与分类:比较观察到的特征和已知的化石特征,将其鉴
别为某种生物或特定的物种。

这可能需要与已知的参考资料进行对比。

6.年代确定:通过对化石所在地层的年代进行研究,使用不同
的地质年代学方法,例如放射性同位素测年、地层对比等,可以初步确定化石的年代。

7.进一步分析: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例如对化石的化
学成分、结构等进行物理和化学测试,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8.文献对照:将鉴定结果与相关的学术文献进行对照,确保其
准确性和可靠性。

9.报告和展示:编写鉴定报告或制作展览,将鉴定结果向更广
泛的学术界和公众展示。

需要注意的是,古化石鉴定是一项需要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工作,通常由古生物学家、古生态学家、地质学家等专业人员进行。

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最好将发现的化石带给专业人员进行鉴定。

有孔虫化石分析鉴定方法

有孔虫化石分析鉴定方法

有孔虫化石分析鉴定方法
孔虫化石是具有有效史前价值的古生物化石,为了确定它的属,并获得有关它
的史前历史信息,必须对其进行鉴定。

鉴定孔虫化石的方法有多种,如形态鉴定、卵囊鉴定、分子遗传学鉴定、生物学鉴定等。

1、形态鉴定
形态鉴定技术是最常用的孔虫化石鉴定方法,它利用视觉技术对化石的外形和
内部结构进行检查,以便充分了解孔虫化石结构及其成因,从而确定其属和种属。

它可以分析孔虫结构重要的标志,如形态特征、羽节段数、头圈形态、足圈足袋等。

2、卵囊鉴定
卵囊鉴定是孔虫化石鉴定的另一种重要方法。

卵囊鉴定与形态鉴定类似,但在
形态鉴定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室对变形的化石进行系统的检查,比如变形的头圈结构和足圈结构;另外还可以检查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析其身体部位,比如腹部、腔壁、鳃壳等,以辨别其属。

3、分子遗传学鉴定
分子遗传学鉴定基于形态学鉴定的原理,利用实验室进行特定的地面操作和比较,以揭示孔虫的遗传标志和遗传型。

尤其是在以前的形态鉴定和卵囊鉴定中没有发掘出有效标志的情况下,分子遗传学鉴定尤其有用。

4、生物学鉴定
生物学鉴定也是孔虫化石鉴定的重要方法,它以生物学学科为基础,以分类学、系统发育学、数量遗传学等生物学理论为基础,对孔虫类群进行比较和探讨。

生物学鉴定可以更准确地讨论孔虫化石的属种,以及相关种群间的关系。

总之,以上就是检定孔虫化石的几种常用鉴定方法,其中各自都有各自的优势
和缺点,但只有结合使用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以便获得更准确的鉴定结果,为古生物学的研究和史前文明的研究发掘出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古脊椎动物化石鉴定介绍课件

古脊椎动物化石鉴定介绍课件

形态学鉴定
01
观察化石的 外形特征, 如大小、形 状、颜色等
02
测量化石的 尺寸,如长 度、宽度、 厚度等
03
观察化石的 内部结构, 如骨骼、牙 齿、软组织 等
04
比较化石与 其他已知物 种的相似性, 以确定其分 类地位
地质年代鉴定
地层学方法:根据地层年代确 定化石年代
古生物学方法:根据化石的形 态特征和演化规律确定年代
同位素年代测定法:通过测定 化石中的同位素含量确定年代
古地磁学方法:根据地磁极性 反转周期确定年代
生物地层学鉴定
1
2
3
4
地层划分:根据岩石和 化石的组合,将地层划
分为不同时期
化石分布:研究化石在 地层中的分布规律,确
定地层年代
地层年代:根据化石的 年代,确定地层的年代
和地质历史时期
化石对比:将化石与已 知的化石进行对比,确
古脊椎动物化石 可以提供古地理
的信息
谢谢
古气候研究
古脊椎动物化石可 以提供古气候的证

古脊椎动物化石可 以揭示古气候与生
物演化的关系
古脊椎动物化石可 以揭示古气候的变
化规律
古脊椎动物化石可 以研究古气候对生
物的影响
古环境研究
古脊椎动物化石 可以揭示古环境
的变化
古脊椎动物化石 可以提供古气候
的信息
古脊椎动物化石 可以揭示古生物
的演化过程
定化石的种类和年代
4 古脊椎动物化石的科 学研究价值
古生物学研究
古脊椎动物化石是 研究古生物学的重 要材料
古脊椎动物化石 可以揭示生物的 演化过程
古脊椎动物化石可 以提供古地理、古 气候的信息

古生物:珊瑚纲化石鉴定

古生物:珊瑚纲化石鉴定

2.地史分布
四射珊瑚最早出现于中奥陶世,至二叠纪末绝灭。 在其发展历程中有四个繁盛期,分别是晚奥陶世至 中志留世、早中泥盆世、早石炭世和早二叠世。
横板珊瑚始现于晚寒武世,在志留纪和泥盆纪最为 繁盛,石炭纪横板珊瑚大大减少,在古生代末几乎 全部绝灭。
珊瑚体外形:分单体和ຫໍສະໝຸດ 体 单体:始部锥形,可直可弯,后期形态各异
二、四射珊瑚亚纲-形态
珊瑚体外形:
复体:由多个个体构成,包括
丛状复体:个体之间 保留一定距离:枝状、 笙状
块状复体:个体之间 紧密相连无空隙:多 角状、多角星射状、 互嵌状、互通状
四射珊瑚亚纲—表部构造
顶部虫体居住的杯 形凹陷:萼
四射珊瑚亚纲—内部构造
• 轴部构造: • 中轴:一条实心的轴。 • 中柱:一种交织的蛛网 状构造
四射珊瑚构造组合类型
带型 单带型 双带型
三带型 泡沫型
构造组合
时代分布
隔壁+横板
?O-P(O、S为主)
隔壁+横板+鳞板(泡沫板)或中 柱(中轴)
S-P(S、D为主)
隔壁+横板+鳞板(泡沫板)+中 柱(中轴)
表面上的横向皱纹: 年轮
16
17
四射珊瑚亚纲—内部构造
四射珊瑚亚纲—内部构造
纵列构造:隔壁:珊瑚体内辐射排列的纵向骨板。 分为一、二、三…...级
四射珊瑚亚纲—内部构造
• 横列构造:横板:横越腔肠的板,可完整地跨 越体腔,也可以交错、分化
四射珊瑚亚纲—内部构造
• 边缘构造: • 鳞板:位于隔壁之 间上拱的小板。 • 泡沫板:切断隔壁 的大小不等的板
S-D
泡沫板充满整个珊瑚体

古生物实验报告册

古生物实验报告册

一、实验名称古生物化石的鉴定与复原二、实验目的1. 了解古生物化石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古生物化石的微观结构。

3. 通过实验,提高对古生物化石的认识和鉴定能力。

4. 学习古生物化石的复原方法,体验古生物复原图的制作过程。

三、实验原理古生物化石是古生物遗体、遗迹或生活痕迹的化石记录,是研究古生物的重要依据。

通过观察古生物化石,可以了解古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环境和演化过程。

本实验主要利用显微镜观察化石的微观结构,并尝试复原化石的形态。

四、实验仪器和材料1. 显微镜2. 显微镜载物台3. 显微镜物镜4. 显微镜目镜5. 古生物化石样本6. 石蜡切片7. 刀片8. 显微镜切片机9. 实验记录本10. 绘图工具五、实验步骤1. 化石样本准备- 取适量化石样本,用刀片将其切割成薄片。

- 将薄片放置在显微镜载物台上,调整显微镜焦距,使样本清晰可见。

2. 显微镜观察- 使用显微镜观察化石样本,记录其宏观特征,如形态、大小、颜色等。

- 利用显微镜物镜和目镜观察化石的微观结构,如骨骼、牙齿、外壳等。

- 对观察到的特征进行描述和记录。

3. 化石复原- 根据观察到的化石特征,尝试复原化石的形态。

- 利用绘图工具,绘制复原后的化石图。

4. 实验结果分析- 分析观察到的化石特征,结合古生物知识,对化石进行鉴定。

- 对复原的化石进行评估,讨论其合理性和准确性。

六、实验结果1. 观察到的化石样本为三叶虫化石,具有明显的头、胸、尾结构。

2. 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化石样本具有丰富的骨骼结构和牙齿排列。

3. 通过复原,成功绘制出三叶虫的复原图。

七、实验讨论1. 本次实验中,观察到的化石特征与三叶虫的形态特征相符,说明化石样本为三叶虫化石。

2. 在复原过程中,由于化石样本部分缺失,导致复原结果与实际形态存在一定差异。

3. 本次实验提高了对古生物化石的认识和鉴定能力,同时也锻炼了绘图和复原技能。

八、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古生物化石的观察和复原,加深了对古生物化石的认识。

古生物化石的鉴定与分类研究方法的优化与创新

古生物化石的鉴定与分类研究方法的优化与创新

古生物化石的鉴定与分类研究方法的优化与创新
古生物化石的鉴定与分类研究方法一直是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古生物学研究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创新。

下面将介绍一些现代古生物学研究方法的优化与创新。

首先,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古生物化石鉴定与分类研究中。

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将古生物化石的形态特征进行精确测量,并进行三维重建和模拟实验,从而更加准确地判断其分类位置和演化历史。

此外,数字化技术还可以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征,为古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加精确的手段。

其次,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也为古生物化石鉴定与分类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通过对古生物化石中保存的DNA或蛋白质进行分析,发现其演化关系和分类位置。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传统鉴定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还可以为古生物学研究提供更加直观和可信的证据。

另外,同位素技术也是现代古生物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同位素技术可以通过对古生物化石中保存的同位素元素进行分析,了解其生态环境、食物链、代谢过程等信息,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古生物的生存状态和演化历史。

同位素技术还可以通
过对不同地层中的同位素元素进行比较,揭示出地球环境和气候变化等信息,为古生物学研究提供更加丰富和深入的内容。

综上所述,现代古生物学研究方法的优化与创新为古生物化石鉴定与分类研究提供了更加准确、直观、全面的手段和思路。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不仅可以推动古生物学领域的发展,还可以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历史和自然环境变化提供重要参考。

古生物学中的化石研究方法

古生物学中的化石研究方法

古生物学中的化石研究方法古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历史的学科,它主要研究生物进化、生物地理分布、生物多样性、古环境变化、地球历史等问题。

而化石则是古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它们记录了地球上生命演化的历史,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的自然环境和生物群落。

在探究化石中蕴含的信息时,研究人员需要运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和技术来解密化石中的秘密。

一、化石野外勘探化石的形成需要具备一定条件,比如说适当的沉积环境、适度的压力和高温等条件。

因此,在野外进行化石的勘探是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环节之一。

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通常需要前往沉积岩层地质的地方开展野外考察,以寻找可能存在化石的地层,然后进行挖掘和发掘。

二、化石分类鉴定化石分类鉴定是古生物学研究的基础环节。

化石通常被分为矿化化石和未矿化化石两类。

在化石鉴定时,矿物学家常常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化学试验来确认化石中不同矿物组成的含量和种类。

而古生物学家则需要通过形态学特征和解剖学结构等方面的特征来确定化石的物种和分类。

三、化石切片鉴定对于有些化石,鉴定和研究需要从更微观的角度出发。

这时,化石切片鉴定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化石切片鉴定通过将化石切片制备成非常薄的切片,该技术能够将化石的各个层面展现出来,进而提供化石内部结构形态、组织结构的信息,并帮助研究人员进一步了解生物体的生活习性等信息。

四、化石染色化石染色技术可以提高特定化石的可见性。

有些古生物学家通过染色技术,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化石中的组织和细胞结构,进而推测化石的生物组织和生物化学成分。

该技术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将化石暴露在酸性或碱性染料溶液中,通过酸碱反应作用使化石的组织染色。

五、UV荧光显微镜研究为了更好的了解化石的细节结构,现代古生物学家通常采用UV荧光显微镜来研究化石。

该技术使用带有UV光源的显微镜来照射化石样本,通过观察化石的荧光特性,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化石中的结构形态、组织结构等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提供更深入的化石研究基础,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古生命的演化历史和生活习性。

古生物化石对地质时期鉴定的意义

古生物化石对地质时期鉴定的意义

古生物化石对地质时期鉴定的意义古生物化石是地球历史上生物进化的重要见证,也是地质学家研究地质时期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古生物化石进行鉴定,我们可以获得关于地球历史和生物演化的宝贵信息。

本文将探讨古生物化石对地质时期鉴定的意义。

首先,古生物化石可以用来确定地质时期的年龄。

由于生物的进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同地质时期的生物群落存在明显的差异。

通过对化石的形态和组合进行分析,地质学家可以识别不同地质时期的特征生物化石。

这种有机生物的年代学方法被称为生物年代学。

例如,三叠纪的恐龙化石与白垩纪的恐龙化石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

三叠纪的恐龙化石通常比较原始,身体相对较小;而白垩纪的恐龙化石则多样化且体积庞大。

通过对这些化石的比较,我们可以确定特定地质时期的年龄。

其次,古生物化石的鉴定可以揭示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化历史。

生物群落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不同地质时期的化石群落组成和多样性,我们可以了解生物在地球上的演化过程。

例如,中生代的海洋生态系统经历了辐射的过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生物群落。

当时的海洋环境中有大量的鱼类、海生爬行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等。

然而,在白垩纪末期,一系列的大规模灭绝事件发生,导致了海洋生物群落的破坏和重建。

通过对白垩纪的化石研究,地质学家可以深入了解这一重大生物灭绝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此外,古生物化石的形态特征和组合可以提供关于古环境的重要线索。

例如,某一地质时期的沉积岩中发现了古植物化石,可以表明当时的环境条件适宜植物生长。

而沉积岩中发现的古珊瑚化石可以暗示当时的海洋环境是温暖而富有营养的。

化石鉴定还可以提供有关古气候变化的信息。

例如,通过对古树木化石的研究,地质学家可以推断出当时的气候条件。

树木的生长环境和树轮的宽度、密度等特征,与气候因素之间存在着相应的关系。

古生物化石对于古地理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学家可以通过对生物化石的分布和组合进行研究,来重新构建过去的地貌和地理环境。

化石的研究方法

化石的研究方法

化石的研究方法
1.发现化石:化石的研究首先需要找到化石。

化石一般在地层中被发现,可以通过勘探、挖掘或者偶然发现等方式获得。

2. 清理化石:发现化石后需要进行清理,去除表面的杂质和泥沙。

一般使用化学试剂或者机械清洗的方法。

3. 鉴定化石:鉴定化石需要对化石进行分类、描述和比较,确定其属种、亚种甚至个体差异等。

这需要对现存生物进行研究,对化石的形态、结构、组成和地层分布等进行分析和比较,以确定其分类学和地质时代等信息。

4. 进行年代测定:确定化石地质时代的方法有多种,包括放射性同位素测定、地层分析、古地磁测定等。

5. 进行研究分析:在确定化石的分类和地质时代后,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分析,探究其生物学、地质学和环境等方面的信息。

这需要使用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技术,对化石的结构、组成和微观特征进行分析。

化石的研究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生物的进化历史和地球的演化历程,还可以为生物学、地质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和信息。

- 1 -。

保护好古生物化石认真开展登记鉴定——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杨士海答记者问

保护好古生物化石认真开展登记鉴定——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杨士海答记者问

收藏单位和其他单位及个人申报登记 , 登记办公室摸底排查, 晰,为加强保护管理,一些古生物化石重要产地成立了化石
筛选出本次需要进行登记的对象。
管理局或保护站,有专职或兼职管理与执法队伍,配备专项
第二阶段:组织鉴定阶段,2016 年9~10 月。
设施,积极开展了打击古生物化石盗挖与走私活动,建立了
各市登记办公室,省化石专家办组织专家组对各市申请 建设工程的古生物化石保护监管制度,使古生物地质遗迹保
18 资源导刊 2016 / 09
现场鉴定,符合登记条件的填写详细登记信息,进入国家统 类齐全、数量众多、世界影响力大的省份之一,是名副其实
一的古生物化石档案数据库。
的古生物化石资源大省。多年来,省厅一直高度重视古生物
问:此次登记活动何时开始,何时结束?
化石的研究、保护与科普工作,近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
答:登记对象为全省具有化石藏品或展品的各类博物馆
古生物化石,一般保护的不在登记之列。
( 院 )、陈列馆、考古所、文管所、地勘单位、高校等古生物
问:为何要对重点古生物化石进行登记?由谁来负责登 化石收藏单位Hale Waihona Puke 以及其他单位、个人收藏的重点保护的古生
记?
物化石。简而言之 , 我省境内的无论任何部门,有此类化石
中分布的高等植物化石、无脊椎动物化石,以及古脊椎动物 范我省重点化石的收藏管理,建立全省重点化石档案数据库,
的蛋、足迹等遗迹化石;4. 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确定的 并为建立全国档案数据库提供支持。
其他需要重点保护的古生物化石。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又分
问:哪些单位和个人可以申请登记?如何申请?
为一级、二级和三级。本次工作登记的对象就是重点保护的

古生物化石鉴定

古生物化石鉴定

腔肠动物门珊瑚纲(一)四射珊瑚亚纲化石代表Tachylasma Grabau,1922(速壁珊瑚) 小型阔锥状单体,隔壁作四分羽状排列,对部隔壁较主部多。

二个侧隔壁和二个对侧隔壁在内端特别加厚,形成棍棒状。

主隔壁萎缩,主内沟明显。

二级隔壁短,横板上凸,无鳞板。

(图4—4,1)Hexagonaria Gurich,1896(六方珊瑚) 复体块状,个体多角柱状.一级隔壁伸达中央,横板分化为轴部与边部,轴部横板近平或微凸(图4-4,2)。

中一晚泥盆世。

Kueichouphyllum Yu,1931(贵州珊瑚)大型单体,弯锥柱状。

一级隔壁数多,长达中心;二级隔壁长为一级的1/3—2/3。

主内沟明显。

鳞板带宽,鳞板呈同心状。

横板不完整,向轴部升起(图4-4,7).早石炭世.Lithostrotion Fleming,1828(石柱珊瑚) 复体多角块状或丛状。

隔壁较长,具明显中轴。

横板呈帐蓬状,有的在横板带的边缘有具水平的小横板。

鳞板小,鳞板带一般较宽(图4—4,3)。

早至晚石炭世。

Wentzellophyllum Hudson,1958(似文采尔珊瑚)复体块状,个体呈多角柱状,具蛛网状中柱。

边缘泡沫带宽,泡沫板较小而数目多。

横板向中柱倾斜,与鳞板带的界线不明显(图4—4,6).早二叠世。

Calceola Lamarak,1799(拖鞋珊瑚)单体,拖鞋状,一面平坦,一面拱形。

具半圆形萼盖。

隔壁为短脊状,位于平面中央的对隔壁凸出.体内全为钙质充填,少数具稀疏上拱的泡沫鳞板(图4—4,10)。

早—中泥盆世。

(二)横板珊瑚亚纲化石代表Cystiphyllum Lonsdale,1839(泡沫珊瑚)单体珊瑚,外形锥状或柱状。

体内充满泡沫板。

隔壁短刺状,发育于个体的周边部分及泡沫板上,泡沫板带与兆沫状横板带界线不清(图4-4,5)。

志留纪.无图Waagenophyllum 卫根珊瑚,复体丛状,个体圆柱状,具中柱,横板泡沫状,向中心陡倾,横板带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腔肠动物门珊瑚纲(一)四射珊瑚亚纲化石代表Tachylasma Grabau,1922(速壁珊瑚)小型阔锥状单体,隔壁作四分羽状排列,对部隔壁较主部多。

二个侧隔壁和二个对侧隔壁在内端特别加厚,形成棍棒状。

主隔壁萎缩,主内沟明显。

二级隔壁短,横板上凸,无鳞板。

(图4-4,1)Hexagonaria Gurich,1896(六方珊瑚)复体块状,个体多角柱状。

一级隔壁伸达中央,横板分化为轴部与边部,轴部横板近平或微凸(图4-4,2)。

中一晚泥盆世。

Kueichouphyllum Yu,1931(贵州珊瑚)大型单体,弯锥柱状。

一级隔壁数多,长达中心;二级隔壁长为一级的1/3—2/3。

主内沟明显。

鳞板带宽,鳞板呈同心状。

横板不完整,向轴部升起(图4-4,7)。

早石炭世。

Lithostrotion Fleming,1828(石柱珊瑚)复体多角块状或丛状。

隔壁较长,具明显中轴。

横板呈帐蓬状,有的在横板带的边缘有具水平的小横板。

鳞板小,鳞板带一般较宽(图4-4,3)。

早至晚石炭世。

Wentzellophyllum Hudson,1958(似文采尔珊瑚)复体块状,个体呈多角柱状,具蛛网状中柱。

边缘泡沫带宽,泡沫板较小而数目多。

横板向中柱倾斜,与鳞板带的界线不明显(图4-4,6)。

早二叠世。

Calceola Lamarak,1799(拖鞋珊瑚)单体,拖鞋状,一面平坦,一面拱形。

具半圆形萼盖。

隔壁为短脊状,位于平面中央的对隔壁凸出。

体内全为钙质充填,少数具稀疏上拱的泡沫鳞板(图4-4,10)。

早—中泥盆世。

精选文库(二)横板珊瑚亚纲化石代表Cystiphyllum Lonsdale,1839(泡沫珊瑚)单体珊瑚,外形锥状或柱状。

体内充满泡沫板。

隔壁短刺状,发育于个体的周边部分及泡沫板上,泡沫板带与兆沫状横板带界线不清(图4-4,5)。

志留纪。

无图Waagenophyllum 卫根珊瑚,复体丛状,个体圆柱状,具中柱,横板泡沫状,向中心陡倾,横板带窄。

PPolythecalis(多壁珊瑚),块状复体,个体多为不规则的多角状,外壁常部分消失。

具边缘泡沫带,泡沫带内缘占隔壁相接处有明显的“内墙”,为隔壁加厚形成。

中柱典型,边缘泡沫板凸度大,横板向中心下倾(图4-3,5)早二叠世。

Favosites Lamarck,1816(蜂巢珊瑚)各种外形的块状复体。

个体多角柱状,体壁常见中间缝。

联结孔分布在壁上(壁孔),具1—6纵列。

隔壁呈刺状或瘤状(图4-4,11)。

志留纪至泥盆纪。

Hayasakaia Lang Smith et Thamas,1940,emend Sokolov,1947(早坂珊瑚)复体丛状,由棱柱状或部份呈圆柱状个体组成。

个体由联结管相联。

联结管呈四排分布在棱上。

横板完整或不完整,凸或倾斜状。

边缘有连续或断续的泡沫带(图4-4,8)。

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

精选文库软体动物门双壳纲Halysites Fischer V on Waldheim,1828(链珊瑚)链状复体,个体呈圆柱状或椭圆柱状,彼此相连而成链状。

个体间发育有中间管,横板完整而多,水平状。

隔壁刺状(图4-4,9)。

中奥陶世—晚志留世。

Syringopora 笛管珊瑚复体丛状,由圆柱状个体组成,个体间以联接管联结,横板漏斗状,具隔壁刺。

晚奥陶世至早二叠。

Anadara Gray,1847(粗饰蚶)斜四边形,具宽的基面,其上有人形槽。

铰缘直,短于壳长。

沿铰缘一排栉齿,两侧齿微曲,内腹边缘锯齿状,无外套湾。

壳面具粗射脊,其上常有同心沟纹(图5-3,3)。

白垩纪至现代。

精选文库Myophoria Bronn,1834(褶翅蛤)壳近三角形,铰缘短,具后壳顶脊。

喙前转。

壳面光滑或具放射脊,齿系为裂齿型(图5-3,7)。

三叠纪。

Claraia Bittner,1900(克氏蛤)壳圆或卵圆形,左壳凸,右壳平,喙位前方,铰缘直而短于壳长,前耳小,足丝凹口明显,后耳铰大,与壳体逐渐过渡。

具同心线或放射线(图5-3,2)。

早三叠世。

软体动物门头足纲(一)鹦鹉螺类Ostrea Linnaeus,1785(牡蛎)壳厚,因固着生活而成显著不等壳,形态也不规则。

左壳(下)凸,右壳(上壳)平。

韧带区窄。

单柱,位于中部偏后,无齿,无外套湾(图5-3,10)。

白垩纪至现代。

Lamprotula Simpson,1900(丽蚌)壳较大且厚,圆三角形至长卵形。

喙近前端,壳面具粗生长线(层),还有V形或W形的顶饰,并向后变为瘤状。

齿式与Unio的相同,但假主齿更为粗壮(图5-3,5)。

中侏罗世至现代。

Protocycloceras Hyatt,1900(前环角石)壳直或微弯。

横切面圆至椭圆形。

壳面饰有横环,环及环间有细的横纹。

体管中等大小,不在中央。

隔壁颈短而直,连接环甚厚(图6-4,1)。

早奥陶世。

精选文库Sinoceras Shimizu et Obata emend Yu ,1951(震旦角石)壳直锥形,壳面有显著的波状横纹。

体管细小,位于中央或微偏,隔壁颈较长,约为气室深度之半(图6-4,2)。

中奥陶世。

(二)菊石类Protrachyceras Mojs,1893(前粗菊石)半外卷至半内卷,呈扁饼状。

腹部具腹沟,沟旁各有一排瘤。

壳表具有许多横肋,每一肋上附有排列规则的瘤,横肋常分叉或插入。

缝合线为亚菊石式,鞍部也发生微弱的褶皱(图6-4,6)。

中至晚三叠世。

Pseudotirolites Sun,1937(假提罗菊石)壳外卷,盘状。

腹部呈屋脊状或穹形,具明显的腹中棱。

内部旋环侧面饰有小瘤。

外部旋环侧面发育丁字形肋或横肋,具腹侧瘤。

齿菊石型缝合线,每侧具有两个齿状的侧叶,腹叶二分不呈齿状(图6-4,8)。

晚二叠世。

Dactylioceras(指纹菊石)壳外旋,旋环多而明显;脐部浅,宽大。

壳表具有较密而分枝的横脊穿过圆的腹侧。

菊石式逢合线。

早侏罗世。

精选文库Ophiceras Griesbach ,1880(蛇菊石)壳外卷,呈盘状,脐宽而浅,腹部弯圆,旋环横断面略呈三角形。

壳表一般光滑或具不明显的肋或瘤,缝合线为微弱的齿菊石型,具两个细长的侧叶及短的助线系。

早三叠世。

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Aulacosphinctes 洪底斯沟旋菊石,壳内卷,盘状,腹部浑圆,壳面具分枝的横肋,菊石式逢合线。

晚侏罗世。

无图Aneeocras (松旋菊石) 壳外卷,壳体旋转松,扁平呈盘状,脐大并较浅,横肋微向后斜伸,缝合线为无棱菊石型。

中泥盆世。

Redlichia Cossman,1902(莱德利基虫)头鞍长,锥形,具2—3对鞍沟;眼叶长,新月形,靠近头鞍,内边缘极窄。

面线前支与中轴成45°—90°夹角。

胸节多,尾板极小(图7-3,1)。

亚洲、大洋洲、北非洲。

早寒武世。

Dorypyge Dames,1883(叉尾虫)头鞍大,强烈上凸呈卵形或两侧平行,前侧具一对前坑,无内边缘,外边缘极窄,具颈刺,固定颊窄。

尾轴高凸,两侧近平行,后端圆滑,肋部肋沟显著,间肋沟微弱。

边缘不甚清楚,有6对尾刺,其中第5对最长;第6对最短。

壳面具小瘤点(图7-3,3)。

亚洲、欧洲、大洋洲。

中寒武世。

精选文库Drepanura Bergeron,1899(蝙蝠虫)头盖梯形,头鞍后部宽大,前部较窄,前端截切,前边缘极窄。

眼叶小,位于头鞍相对位置的前部,并十分靠近头鞍,后侧翼成宽大的三角形。

尾轴窄而短,末端变尖,尾部具一对强大的前肋刺,其间为锯齿状的次生刺(图7-3,4)。

东亚。

晚寒武世早期。

Eoisotelus Wang 1938(古等称虫)头鞍倒梨形,前部最宽,伸达前缘,眼叶间最窄。

背沟宽而深。

眼叶小,位于头鞍相对位置的后部。

固定颊窄。

面线前支在头鞍的前下方相遇。

尾甲中轴狭长,背沟深而宽;肋部光滑,具下凹的边缘(图7-3,10)。

华北及东北南部。

早奥陶世。

Nankinolithus Lu,1954(南京三瘤虫)头甲强烈凸起,头鞍棒状,前部极凸,形成一个明显的假前叶节,具三对鞍沟,后两对较明显。

颊叶无侧眼粒和眼脊,饰边分为一个凹陷的内边缘和一个略为凸起的颊边缘,内边缘有3行小陷孔分布在放射形陷坑之内,颊边缘的前部有放射状排列的小陷孔,侧部小陷孔排列不规则。

尾甲横三角形,中轴狭,分节明显;肋叶有3对深的肋沟(图7-3,7)。

我国南方。

晚奥陶世。

Coronocephalus Grabau,1924(王冠虫)头鞍前宽后窄,成棒状,后面狭窄部分被3条深而宽的横沟穿过。

前类面线,活动颊边缘上有9个齿状瘤,头甲具粗瘤。

尾甲长三角形。

中轴窄,平凸,向后逐渐变窄,分为35—45节。

肋部分节较少,由14—15个简单的无沟的肋节组成。

背沟与间沟窄而深(图7-3,6)。

我国南方。

中志留世。

精选文库Damesella Walcott ,1905(德氏虫)头甲横宽,头鞍长,向前收缩,鞍沟短。

无内边缘,外边缘宽,略上凸;眼叶中等大小,固定颊宽。

尾轴逐渐向后收缩,末端浑圆,肋沟较间肋沟宽而深。

边缘窄不显著,具长短不同的尾刺6—7对。

壳面具瘤点(图7-3,8)。

东亚。

中寒武世晚期。

Ductina (沟通虫)头部半园形,头鞍光滑,前部宽于后部,背沟微弱,往前扩展,形成头鞍前侧反曲翼,颊环与颈环微现,仅在侧部见一小凹坑,后边缘窄,无眼,胸部11节,尾部近半圆形,中轴分节不清,肋部光滑,仅在前部微现肋节,中泥盆统,广西南丹。

腕足动物门Lingula Bruguiere,1792(舌形贝)壳薄,几丁磷灰质,长卵形,后缘钝尖。

两瓣近相等,腹瓣稍大,前缘略平直,其中部常略向前突出,腹瓣茎沟明显(图8-3,1)。

寒武纪至现代。

Sinorthis Wang,1955(中国正形贝)无疹壳;贝体小,方圆形,平凸至微凹凸,背壳具中槽;铰合线直,稍短于壳的最大宽度;腹基面较高,面平,三角孔洞开;背基面窄,主突起发育。

具铰牙,牙板强,腕基发育;肌痕明显。

放射线简单,有少数插入的放射线(图8-3,3)。

早奥陶世。

Yangtzeella Kolarova,1925(扬子贝)壳横方形,铰合线直,略短于壳宽;双凸,背壳凸度较强,腹中槽、背中褶显著;壳面光滑;腹基面高于背基面,三角孔洞开;腹壳内具匙形台(图8-3,5)。

早奥陶世。

精选文库Dictyoclostus Muir-Wood,1930(网格长身贝)壳大,圆方形,凹凸,腹壳高凸,前方急剧膝折,造成深阔的体腔。

铰合线直长,主端钝方,形成耳翼;壳面放射线密布,后部有同心皱,两者相交成网格状;腹壳有稀疏的壳刺(图8-3,4)。

石炭纪至二叠纪。

半索动物门笔石纲Cyrtospirifer Nalivkin,1918(弓石燕)壳中等大小,双凸,横长方形,铰合线等于或稍大于壳宽。

基面宽广,斜倾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