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品德形成与培养(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理论
•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研究方法:两难故事 基本观点:道德发展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儿童道 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知发展的过程。道德认知是对是 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并集中在道德 判断上。 道德判断是一个人根据道德原则对什么是正确的或错误 的行为进行判断,即道德评价。儿童的道德成熟首先是 其道德判断上的成熟,然后是与道德判断相一致的道德 行为上的成熟。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理论
二、新行为主义的品德理论
•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品德理论
观察学习的心理过程:(P289) 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四wk.baidu.com部分。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理论
经典实验:模仿学习实验:
①目的:测量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 ②材料:道德判断故事 ③程序:分三个等组。一道德判断有进步,给予强化; 二道德判断有成人做榜样,积极强化;三有榜样,无强 化。→无榜样、无强化测量其判断。 ④结果:二、三好于一;三最好。 ⑤结论:成人榜样起作用,而强化作用不明显。且道德 判断不是年龄差异,而是个体差异,受榜样影响。
第一节 品德概述
• 道德和品德的关系 联系: ①品德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社会道德要通 过个体品德才能发挥作用; ②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成分,两者发展受 社会规律制约; ③品德对社会道德有反作用。
第一节 品德概述
• 道德和品德的关系 区别: ①道德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品德是教 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②道德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品德依赖 于个体的存在而存在。 ③道德的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品德形成是 后天的,还要服从个体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 ④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品德只是其中 的一个部分。
道德发展阶段:具有结构的差异性和整体性、不变的 顺序性等基本特征。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理论
柯尔伯格道德判断的固定的三个发展水平与六个 阶段(p.284)
①前习俗水平:惩罚和服从的定向;朴素的利己主义定 向。 ②习俗水平:好孩子定向;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 ③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第九章:品德形成与培养
第一节 品德概述
一、道德与品德的概念
• 道德 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和规范的总和。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有明显的 阶级性、历史性和继承性。
道德准则是约定俗成并由舆论监督的、是辨别善恶是 非的标准。
• 品德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 人身上的反映,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第一节 品德概述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 品德心理结构的概念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 成成分,是指个体心理现象的形式、结构体。 • 品德心理结构的观点 三分法: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四分法: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 行为
第一节 品德概述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理论
•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发展阶段: ①自我中心主义(2~5岁) 第一阶段 ②权威阶段(6~8岁) (他律阶段) ③可逆阶段(8~10岁)
儿童对直接的行为后果进行反应,是服从性的道德。
第二阶段: ④公正阶段(11~12岁) (自律阶段)有更多的自主性,要求相互合作、 相互尊重。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理论
评价: 贡献:①充分强调了观察学习在儿童道德行为 形成中的主要意义;②设计了较为严密的实验; ③丰富了品德心理学理论。 局限:①忽视了儿童自身的认知结构在观察学 习中的作用。②实验室实验不能完全解释儿童 道德行为与道德习惯的形成。
第一节 品德概述
• 品德心理结构的特征
1.品德心理结构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2.品德心理结构各成分具有层次性 3.品德心理结构各成分发展的顺序性 4.品德心理结构发展的阶段性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理论
• 一、认知发展论的品德理论
•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研究方法:间接故事法(对偶故事) 发展规律:从他律到自律,从服从到自主 评价:研究有创造性;但当时影响不大。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理论
二、新行为主义的品德理论
•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品德理论
主要观点: 社会学习主要不是直接强化的操作学习,而是替代强 化的观察学习。 儿童的学习不必经过直接反应,而只需要通过观察他 人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 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 观察学习中,观察的对象称为榜样或示范者,学习的 主体称为观察者。 观察学习包括直接观察、抽象观察、创造观测三个基 本类型。
第一节 品德概述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 品德的这些心理成分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构 成统一整体。 道德认识:是基础和依据 道德情感:是动力 道德意志:起调节作用 道德行为:外在表现,通过练习而形成
第一节 品德概述
• (二)品德的动态结构(P280) 1.定向系统 2.操作系统 3.反馈系统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理论
评价: 贡献:①促进了道德现象研究的科学化;②建立了道 德发展的阶段模型,促进了道德教育的科学化;③发 展了道德认知发展研究的科学方法 局限:①只是揭示了道德认知方面的发展规律;②忽 视了道德情感在道德推理中的作用;③否认儿童可能 出现的道德阶段“倒退”现象,与现实不符合。
抗拒诱惑实验: ①目的:抗拒诱惑可学习而得 ②程序:让儿童进入有玩具和字典的房间(指导语: “这些玩具不可以玩,但可以翻翻字典”)→分三组: 一是榜样奖励组(不听话玩玩具受奖);二是榜样指责 组;三是控制组(不看电影)→儿童进入上述房间单独 15分钟,记录其反应 ③结果:克制时间:二>三>一 ④结论:榜样的示范有一种替代强化的作用。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理论
攻击行为实验: ①程序:分三组。一攻击奖励(成年人攻击受奖励); 二攻击惩罚(成年人攻击受惩罚);三控制组(攻击 无奖无惩)→放儿童到与影片相同情境,观察其行为。 ②结果:攻击惩罚组没有人模仿攻击行为。 ③结论:替代惩罚降低了儿童对攻击行为的模仿。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理论
• (一)品德的心理成分 道德认识:对道德规则和意义的认识,是品德形成的
基础。
道德情感:根据道德准则评价他人与自身行为时产生
的内心体验。
道德意志:在自觉执行道德准则过程中,克服困难时
表现的一直品质。
道德行为:是品德的外部表现,是德育的最终目的。
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品德培养的重要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