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品德形成与培养(1)

合集下载

第九章德育论

第九章德育论

第九章德育理论第一节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涵义(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思想、品德、法制、心理等教育。

狭义的德育是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和学校的培养目标,运用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施加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

德育形式上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

内容上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二)德育的重要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二、德育目标(一)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德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总体要求。

它是德育内容、方法、管理和评估的依据。

(二)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1.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的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3.德育对象的年龄特征(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三)我国中小学德育总目标: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

三、德育内容(一)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1.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

2.学生的年龄特征。

3.时代特征和学生品德实际。

(二)中学德育的内容它由几方面组成。

1.政治品质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良好的政治鉴别力、政治敏感性、政治纪律性。

2.思想品质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包括劳动观点、群众观点、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观点等。

3.道德品质教育。

培养为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文明礼貌的言行习惯等。

三者既有区别, 又有密切联系。

在不同学段, 各有侧重。

德育属于学校教育的范畴, 它与社会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公民道德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密切联系, 但内涵又有差异, 不能混为一谈。

4.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与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产生。

教育学 第9章 学校德育

教育学 第9章 学校德育

第三节 学校德育的实施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4.实际锻炼法 指通过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得 到锻炼,从而培养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 要注意做到: 要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实际锻炼,提出具体明确要求 并进行检查; 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我锻炼; 要给学生以必要帮助,促使学生持之以恒,实现积 习成德。
一、德育过程及其认识 (二)德育过程的要素 构成德育过程的因素广泛而复杂,包括教育 者、受教育者、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 方法、德育环境以及德育过程管理调控等。 其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 方法等四个因素,被称为德育过程的“结构 性”因素,简称德育要素。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 育 者 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
第三节 学校德育的实施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1.说理教育法 2. 榜样示范法 3. 陶冶教育法 4. 实际锻炼法 5. 修养指导法 6. 品德评价法 7. 心理咨询法
第三节 学校德育的实施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1.说理教育法 是指通过说理传道,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学生,从 而提高其思想觉悟的教育方法。 要求做到: 说理要民主平等,不能以强制方式迫使学生接受现成 结论。 说理不能无的放矢,要符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 说理要有感染力。 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与运用说理的方式,注意各种 方式的有机结合。
返回到上一级
第一节 学校德育概述
二、学校德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一)目标
学校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 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 要求,亦即学校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 期结果的质量标准。
第一节 学校德育概述
(二)任务
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 立场; 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 生活习惯。 这三个方面的任务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它们共 同服从于合格公民培养的需要。

教育心理学课件第9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教育心理学课件第9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第பைடு நூலகம்节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二、道德情感的形成
(一)道德情感及其类型
道德情感是情感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准则去处理 相互关系和评价自己或他人言行举止时所体验到的情感。
按内容分 按形式分
公正感、责任感、义务感、自尊感、羞耻感、友谊感 、荣誉感、集体主义感、爱国主义感等
直觉的道德感、形象性的道德感和伦理性的道德感。
这一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也不是非道德的。随着年龄的增 长才能对行为做出判断。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2.他律阶段
5~8岁或10岁的儿童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儿童对直接的行为后 果进行反应,以痛苦和高兴为原则来说明一个道德问题,好的行为 能够带来令人愉快的后果;而坏的行为有着令人不愉快的后果。
获得反馈信息的两 条途径:
一是来自他人与社 会的外部反馈;
二是来自主体内部 的自我反馈。
第一节 学生群体心理概述
(二)品德的动态结构(从动态角度分析)
包括对道德情境 的知觉过程、解 决道德问题的决 策过程和道德行 为的实施过程。
获得反馈信息的两 条途径:
一是来自他人与社 会的外部反馈;
二是来自主体内部 的自我反馈。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
一、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研究了儿童 道德判断的发展情况:
前道 • 德阶

出现在4~5岁以前, 思维是自我中心的 ,其行为直接受行 为结果所支配。
他律 道德 阶段
4、5岁~8、9岁之间 对道德的看法是遵 守规范,只重视行 为后果,称之为道 德现实主义。

第九章 德育

第九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的概述 一、什么是德育(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 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 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 学校德育 ,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简言之,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补充:道德有私德、公德与职业道德。

(二)德育的特点永恒性(社会性):学校德育的历史悠久并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历史性: 不同的历史时期,德育的内容和形式不同。

阶级性:不同的社会中,德育体现不同阶级的需求。

共同性: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社会乃至国家,德育原则、内容、方法有共同性。

继承性:就德育原则、方法而言。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三、德育功能(一)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1.生存性功能2.发展性功能:德育对个体品德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

3.享用性功能:德育可以使个体实现某种愿望、需要,从中体验到快乐、幸福、满足,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二)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1.德育的政治功能①德育对现存的社会政治制度具有维系作用。

②德育具有培养政治人才的功效。

③德育对于促进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具有重要作用。

2.德育的经济功能①宏观层次②微观层次3.德育的文化功能德育具有传递与选择文化的功能。

德育具有更新与创新文化的功能。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是指德育具有“教育性”,它有两大含义: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第二节 德育的目标与内容一、德育目标(一)德育目标概念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

第九章:小学儿童品德发展

第九章:小学儿童品德发展
小学低年级的儿童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处事的果断性、做事的坚韧性、抗拒 诱惑的自制力都比较差,需要教师或家长的指导、监督和控制。到了小学中 高年级,儿童道德行为的主动性、自制力明显增强,但还不能完全脱离外力 的约束和控制。小学各年级都存在着言行不一致的现象,且越到高年级,言 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越严重。有些高年级儿童由于道德认识错误或缺乏自 制力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或做了坏事,编造谎言,试图通过欺骗的方式逃 避责罚。知行不一的现象也比较普遍,明明知道做某事不对,但是缺乏良好 的道德意志品质,控制不住自己或者经不起诱惑,走上了错误的道路甚至犯 罪的歧途。
(二)品德与道德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早的意识形态之一,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 它是指一定社会为了维持其稳定、保护共同利益、协调人际关系而约定俗成 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品德与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品德与道德有着相互依从的关系。 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没有社会道德规范就难以评价个体的品德,而 个体的品德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对社会道德舆论、道德风尚产生重要的影响 ,成为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集中表现和反映时代特征。另一方面, 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社会现象,它的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 发展的规律,而品德是依赖于某一个体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它的发生发 展一方面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同时也服从于人的心理发展规律。道德主 要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品德则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从 心理学的角度去探索、揭示品德形成及发展的规律,为德育工作的实施提供 科学的依据,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 简称知、情、意、行。 1、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指个体对是非、善恶、美丑等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的理解和 掌握。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指个体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或心理感受。 3、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过程中,克服一切内外阻力和困难 所做出的自觉顽强的精神努力,它是一种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 能力。 4、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 人或社会具有的道德意义的行动和表现。来自第二节 儿童品德发展理论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下逐步建立起来。

下面是一个一般的品德形成过程:1.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品德形成的第一场所。

父母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人,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孩子影响深远。

在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中,父母能够给孩子提供爱和支持,并且树立正面的行为榜样。

他们可以通过与孩子的互动、沟通和教育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善良品质、诚实和谦虚等美德。

2.学校教育:学校是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场所。

学校通常有一套完整的品德教育体系,通过课堂教育和学生管理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道德课程、组织品德教育活动、设置奖励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品德观念和正确的行为习惯。

3.社会影响:社会是孩子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包括社会文化、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等。

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正面和负面的行为榜样,这些行为榜样会对孩子的品德产生潜在影响。

社会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机会和环境,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等,孩子可以感受到社会责任和关怀他人的重要性。

社会的反馈和评价也能促使孩子反思和改变自己的行为。

4.自我反思和自我修养:自我反思是培养品德的重要环节。

通过自我反思,孩子能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影响,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和改进。

此外,自我修养也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方式。

通过读书、学习、思考等自我修养的方式,孩子能够提高自己的情感和道德素质,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

5.他人的评价和反馈:他人的评价和反馈对孩子的品德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人的评价可以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品德的优点和不足,并通过反馈促使他们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品德。

家人、老师、朋友等都是孩子品德形成过程中的重要评价者和反馈者。

6.习惯的形成:习惯是品德形成的基石。

良好的习惯可以使我们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困难时保持清醒和坚持正道。

习惯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坚持,通过不断的行为重复和良好的自律,习惯最终可以成为我们的第二性格。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ppt完美版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ppt完美版

• Staub的实验: 先把儿童一一配对,让他们互相帮助,训 练一周后,为儿童提供如下的机会,看他们的助人行为是 否增加。
• 一个儿童跌倒受伤了
• 一个儿童正站在自行车道上
• 一个儿童因为积木被另一个孩子拿走了而感到苦恼
• 一个儿童想搬一张对他来说很难搬动的凳子
• 一个儿童在隔壁房间里从椅子上跌下来在哭
•品德的内化过程 •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重点) •品德培养的方法(难点)
一 品德的内化
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了从外到内的转化过程,主要 有三个阶段:
社会规范的依从(表面上接受规范,缺乏认知,初级阶段) 社会规范的认同(情感和态度上已接受了规范,深入阶段) 社会规范的信奉(内化的最高阶段,成为自己的一种信念, 形成稳定的品德)
社会规范的信奉(内化的最高阶段,成为自己的一种信念,形成稳定的品德)
霍夫兰德假的研设究:这恰个当地时运用候单,面论你据、正双站面论在据铁轨的切换器旁, 打三他岁们 儿你屁童能股已,出让然现后萌火送芽车他状回态转家的。羞往愧停感 用的铁轨,这样的话就 言语说可服以(单救面论更据多和双的面论孩据子/以理;服但人和是以情那动名人)在停用铁轨 品假德设形 这上成个的的时影候孩响,因你子素正将(站重在被点铁)轨牺的牲切换。器旁相,反你能,让火更车多转往的停用幼的小铁轨生,这样的话就可以救更多的孩子;
许多国内研究也表明:角色训练使儿童角色意识显著提高; 实验班与对照班儿童助人行为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角色训 练对于儿童在特定情境下的助人行为及动机水平有重要的 促进作用。
谢谢观看 第看学社让首找高社社 让让做三让随♣首♣三社假其♣♣随♣看三有社孩学言打孩小班三♣假社♣品社假 社二一♣社看♣让区社言高讨三言做许打看孩找 让社高其假社有社班首社小♣孩霍首打言社呈三看呈♣孩找品•♣言打♣相霍♣社♣一♣言但首做有唤高♣社高•《就学社 家假影品许♣讨♣社(♣♣孩呈三让•有做第比孩按教就教教按它自除教教教除除教它它教就按自除按教按按三看生会孩先出年会会那孩出岁那着先岁会设次着看岁些会子生语他子班集岁设会德会设会个会看孩分会语年论岁语出多他看子出那会年中设会很会集先会班子夫先他语会现岁看现子出德语他反夫会个语是先出些起年会年青是生会庭设响德多论会规子现岁孩很出三如子品照 育事 育育照是律了育师育 了了师是是师事照 律了照 师照照道道道, 哪 对 规 子 , 各 级 规 规个 子 决 儿 个 年 , 儿 规 这 , 年 哪 儿 父 规 说 对 说 们 说 儿 体 儿 这 规 形 规 这规 儿 规 哪 子 事 规 说 级 1儿 说 决 国 们 哪 说 最个 规 级 一 这 规 多 规 体 , 规 儿 说 兰 , 们 说 规 案 儿 哪 案 说 各 形 们 , 兰 规 儿 说 那 , 决 父 孩 级 环 级 春 放 对 规因 这 品 形 国 1规 则 说 案 儿 子 多 决 有德::自 游论 必游自从行角必引必 角角引从从引论自 行角自 引自自德德德一一做些有范说让种学范范 打自策童打龄让童范个给龄些童母范完有服屁完童与童个范成范个 范童范些自实范服学童服策内屁些完好 打范学个个范经范与让范童完德让屁服范例童些例完种成服屁更德范童服名让策母子学境学期弃有范 素个德成内范的完例童自经策做人完形己 戏事 须戏己关为色须导须 色色导关关导事己 为色己 导己己思思思群群角表关的出孩可生的的 别己已别的孩已的时孩的表已有的后关(股后和同已时的的的时 的因的表己与的(生已(研股表后的 别生孩时的典的同孩的和后的孩股(:已表:后可(股多的的正(在孩有同生(生》责关的 (时形的研的约后:已己典角欺后成内 的、 有的内于的扮有学有 扮扮学于于学、内 扮内 学内内维维维孩孩色情观信那子能:依依 人领出人增子出信候子增情出时依,观单,,中辈出候信影依候 信为信情领价依单:出单究,情,理 人认:子候依的信辈子信中,研子,单信如出情如,能影单,的研依站单停子时样:社::任观认 包候成影究信束依认,如出领的色负的在 根对 两根在具环演两生两 演演生具具生对在 环演在 生在在的的的子子扮是点奉个识的正从从 的悟现的长识现奉,讲长是现会从家点面然家班团现,奉响从, 奉积奉是悟值从面正现面也然是家由 的同正说,从案奉团识奉班家究识然面奉果现是果家的响面然幼究从在面用识会的正会正,点同 括,的响也奉力从同家果现悟案扮了家故影的 本事 个本的体节还个集个 还还集体体集事的 节还的 集的的最最最在在演痛的(挨别选反(( 孩出萌孩,别萌(你他,痛萌过(长的论后长儿体萌你(因(你 (木(痛出:(论反萌论表后痛长: 孩(反:你(例(体别(儿长:别后论(几萌痛几长选因论后小:(自论铁别过痛反风反形的( 家你因因表(长几萌出例演另长&事响无价 目不 基目价行:包基体基 包包体行行体不价 :包价 体价价后后后铁铁的苦认内欺人择两表表 子“芽子儿人芽内正人儿苦芽分表可认据送可童(芽正内素表正 内被内苦“抄表据两芽据明送苦可针 子情两“正表:内(人内童可恰人送据内个芽苦个可择素据送生恰表行据轨人分苦两气两成认情 庭正素素明内表情可个芽“:的外可主因形值 的对 本的值为自括本讨本 括括讨为为讨对值 自括值 讨值值一一一轨轨游的同化负的:方面面 扮欺状扮童的状化站的童的状严面以同和他以只良状站化(面站 化另化的欺作面和方状和:他的以对 扮感方我站面社化良的化只以当的他和化小状的小以:(和他命当面车和上的严感方,方错同感 教站极(:化面感以小状欺社游一以角素的标是 人的 是 标 的 我 : 的 论 的: : 论 的 的 论 人 标我 : 标论 标 标步步步上上戏。程的的表告面上上演负态演羞表态的在感羞。态厉上进程双回进在好态在的重上在的一的。负业上双面态双角回。进道演和面们在上会的好表的在进地表回双的学态。学进告重双回就地上道双表厉受面学面误程和养在其重角的上和进学态负会戏个进程规准 ,, 特,准各观婚特、特 婚婚、各各、,准 观婚准 、准准,,,玩玩。度最孩情诉的接接 被别的被愧情的最铁受愧的的接一度面家一成的的铁最点接铁 最个最别究接面的面色家一德 被态的到铁接心最的情最成一运情家面最生的生一诉点面家此运接上面孩情的。的校的的度态 方铁复点色最接态一生的别心。孩一小范来 为要 征为来种察姻征集征 姻姻集种种集要来 察姻来 集来来需需需,,:高子。他论受受 打人羞打感。羞高轨。感羞惩受步:论。步人班羞轨高)受轨 高孩高人竟受论论羞论训。步动 打度论停轨受理高班。高人步用。。论高团羞团步他)。消用受论子。惩论教论价:度 式轨杂)训高受度步团羞理子步雨力评 决调 :决评决扮:体: 扮扮体决决体调评 扮评 体评评&&要要要铁铁认阶他们据规规 者不愧者的愧阶的的愧罚规渲认据渲面集愧的阶规的 阶子阶不是规据据愧据练渲机 者上据用的规学阶集阶面渲单据阶伙愧伙渲们失单规据将罚据育据值认上 、的,练阶规上渲伙愧不学。渲受自自)判 策动 以策判策演以决以 演演决策策决动判 演判 决判判足足足轨轨同段的父范范 ,对感,范感段切范感孩范染同染前体感切段范切 段拿段对不范感使染和 ,已的切范中段体段前染面段抄感抄染父。面范被孩“观同已 父切主使段范已染抄感对中染//////父以以以以以以我我自 行儿 行行自开,行定行 ,,定开开定儿自 ,自 定自自够够够有有程,感母,, 让”让围,换围子,,程,感、换,,换 ,走,”会,儿理 让接铁换,的、,感,论,作作母论,牺子养程接 母换要儿,接,作”的5母理理理理理理评评+己 为童 为为己始评为的为 评评的始始的童己 评己 的己己的的的两两度成受;缺缺 其的其在成器在,缺告度告到师器成缺器 成了成的才缺童告由 其受轨器缺道成师成到告据成业业告;据缺牲,成度受 的器包童成缺受告业的道告离2服服服服服服价价的 提自 决提的,价决过决 价价过,,过自的 价的 过的的=勇勇勇条条低为是乏乏 亲观亲不为旁不而乏诉低诉羞生旁为乏旁 为而为观借乏角诉的 亲了那旁乏德为生为羞诉、为被被诉、乏。而许低了 价旁括角为乏了诉被观德诉异0人人人人人人&&行 供身 策供行从模策程策 模模程从从程身行 模行 程行行气气气”,,,自什认认 自念自断自,断一认孩,孩愧关,自认, 自感自念鉴认色孩讨 规边,认两自关自愧孩双自老老孩双认一多,规 值,环色自认规孩老念两孩自自和;和和和和和和为 直的 为直为中拟为包为 拟拟包中中包的为 拟包为为一一正己么知知 尝,尝扩己你扩些知子正子,系你己知你 己到己,的知意子论 尝范去你知难己系己,子面己师师子面知些不正范 观你境意己知范子师难子我我社以以以以以以。 接积 中接。归和中括中 和和括归归括积。 和。 括。。条条反的。,, 尝产尝大的能大会,被反被大、能的,能 的苦的产还,识被尝,玩能,问的、的大被论的发发被论,会良反, 念能因识的,被发产问被强强会情 情 情 情 情 情的极 心的纳人心心 人人纳纳极人7777还还两一初初 被生被,一让,为初欺两欺班同让一初让 一恼一生是初显欺被深吧让初题一同一班欺据一现现欺据初为的两深 以让素显一初深欺现生题欺化化现个个个个动动动动动动经性 经出际际际出出性际&&&在在方种级级 打内打而种火而孩级负方负儿学火种级火 种种内从级著负打入,火级种学种儿负种。。负级孩品方入 及火和著种级入负。内负实步步步步人人人人人人过过过验来 验相关关关相相来关使使面信阶阶 时疚时且信车且子阶的面的童关车信阶车 信信疚头阶提的时阶这车阶信关信童的信的阶子德面阶 道车自提信阶的疚的压骤骤骤骤))))))程程程克 关系系系关关克系用用证念段段 的感的,念转,的段孩证孩在系转念段转 念念感抄段高孩的段里转段念系念在孩念孩段的。证段 德转身高念段孩感孩迫。。。。、、、的游游游的的游,,据,)) 那。那越,往越不)子据子同以往,)往 ,,。到);子那)一往),以,同子,子)不据) 修往因;,)子。子的服 服方方方原戏戏戏原原戏另另,形种种来形停来当有,有伴及停形停 形形尾有种会停形及形伴有形有当,养停素形有有影不 �

第九章社会规范的形成与品德培养

第九章社会规范的形成与品德培养

第九章社会规范的形成与品德培养社会规范是一定社会用来调节人的社会行为,维持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的工具。

社会规范的功能是通过社会规范的学习实现个体品德的培养。

这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通过社会规范的学习,使个体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品德,从而扮演合格的社会角色。

社会规范的学习、品德培养是一种以情感为核心的知情意行的整合学习。

个体通过社会规范的学习来建构自己的品德结构,实现社会性的发展。

第一节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本质一、社会规范学习的涵义社会规范学习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认识并自觉遵从社会规范的过程。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从出生那天起,就置身于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

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行,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社会规范。

这些社会规范以政治、宗教、法律、制度、道德、风俗、礼仪等形式存在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通过种种渠道对社会成员施加影响,规范社会成员的言论和行为。

同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认识各种社会规范并以自己的方式做出反应,最后形成自己的行为方式和习惯。

这个过程就是社会规范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品德培养的过程。

如果这个过程顺利进行,就能够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如果这个过程受到阻碍,则会导致种种反社会行为的社会成员。

从学习过程看,人的社会规范学习是在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下,社会行为规范逐步内化为个体自身的行为规范的过程。

即把“他人的规则”变成“自己的规则”的过程。

社会规范学习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内容,是个体品德形成的基础。

社会规范学习过程也就是个体的社会化的过程,个体只有通过学习,掌握社会规范和生存的技能,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

社会规范学习有正式和非正式两种。

正式的学习主要在学校通过接受学校教育实现的,非正式的学习主要通过社会生活中接受家庭教育、公众舆论、人际关系、大众媒介等影响实现的。

学校教育是影响学生形成社会规范的主导力量,对其他影响因素进行调控、指导,促进学习者的成长。

品德的形成及培养

品德的形成及培养
第二十七页,共49页
柯尔伯格:品德发展论的启示(P165)
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必须大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 力,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必须依据思维发展的规律来进 行。
道德行为的选择受道德认识的制约; 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第二十八页,共49页
(二)道德价值观辨析论(P166)
性的道德情感和伦理性的道德情感等三类。
第九页,共49页
品德心理结构的成分
3.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支配自己的
道德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形成道德意志的基本过程有决心、信心、恒心三个阶段。
第十页,共49页
品德心理结构的成分
4.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指一个人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论和行动。 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三、品德社会学习理论
(一)观察和模仿
美国心理学家。1925年12月4日生于加拿大的曼达尔镇。 1949年毕业于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后入 美国艾奥瓦大学师从K.W斯彭斯研究学习理论。1825 年获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1953年到斯坦福大学任教。
早期主要研究心理治疗问题。1958年以后与他的博 士研究生R.H沃尔特斯合作研究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
皮亚杰揭示了儿童的道德判断的发展过程,把儿童的道 德判断区分为他律和自律两种水平。
1930年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等书中,提出了儿童道德 发展阶段的划分。
第十六页,共49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P162)
这一阶段的儿童没有把规则看成是应该遵守的,队规则 对儿童来说没有约束力。
儿童开始接受外界的准则,但不顾准则的规定,按照自 己的想象在执行规则。他们还不能把自己和他人及外界 的环境区别开来,常把成人说的混同于自己想的,把外 界环境看成是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们来说,还不具有 约束力。他们的游戏活动只是个人独立活动的任意行为, 与成人、同伴之间还没有形成合作关系。

第九章德育知识细点

第九章德育知识细点

第九章德育知识细点1、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2、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3、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继承性)。

4、(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格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5、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6、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7、(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

8、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与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9、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10、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1、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可以将其归纳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12、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13、德育的开放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向国内社会开放,二是(向国际社会开放)。

14、涂尔干的德育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德教育论》一书中。

15、(“合作教育学”)的核心思想是强调教育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个性民主化,主张教学、教育过程应建立在师生合作的新型关系上。

16、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体系简单地说就是“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

学习整理笔记第九章德育

学习整理笔记第九章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学、法纪教育和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一般说来,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

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三、德育目标(1)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村注,变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2)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装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四、德育内容(1)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2)爱国主义教育(3)理想教育(4)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调整人我、群我、物我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5)集体主义教育(6)劳动教育(7)自觉纪律教育(8)民主和法制教育第二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和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和联系。

(整段)从联系来说: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四搜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罢了。

从区别看: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课件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课件

个体主观能动性在品德形成中作用
01
02
03
04
个体认知
个体对道德规范的认知和理解 是品德形成的前提。
个体情感
个体对道德行为的情感体验和 态度倾向影响品德发展。
个体意志
个体在道德行为中的坚持性和 自制力是品德形成的重要保障

个体行为
个体在实践中通过不断尝试和 调整,逐渐形成稳定的道德行
为习惯。
03 品德培养方法与途径
部分青少年在道德认知上表现出较高水平,但在实际行为中却存 在知行不一的现象。
社会责任感淡化
一些青少年缺乏社会责任感,对公共事务和社会问题漠不关心。
青少年面临主要挑战和问题
网络信息冲击
网络信息纷繁复杂,对青 少年的品德形成带来一定 冲击,如网络暴力、色情 信息等。
家庭教育缺失
部分家庭在品德教育上存 在缺失,过度关注学习成 绩,忽视品德培养。
实践活动锻炼
学校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 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 实践中锻炼品德,提升道德素养。
社会实践在品德提升中价值
1 2
社会环境磨砺
社会实践让学生置身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面对 各种挑战和诱惑,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自我控 制能力。
社会责任感培养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现 实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家庭教育在品德培养中作用
塑造基本价值观
家庭是孩子最初接触社会的场所, 家庭教育在孩子品德形成过程中 起着奠基作用,家长通过言传身 教,帮助孩子形成基本的道德观
念和价值观。
培养良好习惯
家庭教育注重孩子良好行为习惯 的养成,如尊重长辈、热爱劳动、 勤俭节约等,这些习惯将成为孩

教育学第九章 德育

教育学第九章 德育

教育学第九章德育第九章德育 ? ? 论述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是什么?(1)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又由道德的知、情、意、行等四个因素构成,所以德育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1)知、情、意、行的特点及其培养。

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

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它一般在认识基础上形成,是运用一定的道德观评价自己与他人的品行或某种事物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和主观态度。

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

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

(2)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

首先,德育要注意全面性,要全面关心和培养学生品德中的知、情、意、行,对他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使四者相辅相成、全面而和谐地得到发展;其次,德育要有针对性,要针对品德结构中诸因素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弥补其薄弱环节,改变其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科尔伯格是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提出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

皮亚杰提出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理论。

麦克费尔及其同事首创了体谅德育模式。

班杜拉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简述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德育过程引导、培养和促进着学生品德的发展,因而,德育过程与品德发展过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的一种施教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外因和条件。

学生品德形成过程,是在教育和环境等外部条件影响下,个体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品德

品德

第九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第一节品德概述一、品德的概念(一)道德道德是泛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行为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范。

道德既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反过来它又成为人们分辨善恶的尺度,评价是非的标准。

在心理学中,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称之为品德。

(二)品德1、定义:品德是指个人按社会规定的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或倾向。

2、特征:①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行为准则在个体身上的反映。

②品德是由个人的道德行为来体现,这种行为不是偶尔的或一时的,而是在稳定的道德观念支配下一贯地出现。

③品德是个性中最有道德评价意义的部分。

性格是个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而且一贯的表现。

性格中既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一个层面,也有不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一个层面。

(三)道德与品德的关系1、道德与品德的区别①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行为准则在个体身上的反映。

②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还受个体生理、心理等内在条件的制约。

③道德是社会学和伦理学研究的对象,而品德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2、道德与品德的联系①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离开社会道德也就谈不上个人品德,同时,个人品德的发生、发展与社会道德一样都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②品德的形成不是由遗传获得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条件中,主要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在家庭成员潜移默化的道德感染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③个人品德虽然不可避免地要以社会道德风气的影响,但是它对社会道德风气也能产生一定的反作用,特别是一些优秀的代表人物的品德,作为一种道德品质的典范,往往对整个社会道德风气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一)品德的基本心理成分品德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组成(五要素说)。

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并能据此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判断。

第九章德育及答案

第九章德育及答案

一、选择题1、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称为A 德育目的B 德育原则C 德育规律D 德育目标2、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A基础 B 途径 C 出发点 D 重要环节()3、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A 德育内容上B 德育规律上C 德育原则上D 德育方法上()4、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称为德育过程的A内容B层次C结构D方法()5、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行,其中基础性的要素是A知B情C意D行()6、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 D7、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A关键B基础C内容D途径道德行为8、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体现了德育的()A 疏导原则B 因材施教原则C 导向性原则D 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9、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就是德育的()A方法B手段C内容D途径10、实施德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是A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B()课外校外活动 C 劳动D 共青团活动11、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的方法是A 榜样法B 说服法C 陶冶法D 锻炼法12、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是属于()A 说服法B 榜样法C 锻炼法D 陶冶法13、德育认知模式非常注重()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14、德育体谅模式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15、创立社会模仿模式的教育家是()A 柯尔伯格B 皮亚杰C 麦克费尔D 班杜拉()二填空题1 德育是思想教育、 ____________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2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____________等形式。

3 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 ____________。

4 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____________和主体设计。

教育学第9章 德育

教育学第9章 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一般说来,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因此,“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德育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

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贯穿于物质文明和政治建设之中。

社会主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必要场所,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从长远看,学校德育具有战略意义,因为现在的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把他们培养成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一代新人,将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气、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2.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青少年儿童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时期,他们思想单纯,爱学习,追求上进,充满幻想,富于理想,可塑性强,但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接受各种思想道德影响。

因此,必须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增强抵制错误思想道德影响的能力,引导他们沿着社会主义要求的方向发展,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否则就可能误入迷途。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品德形成与培养共24页文档

品德形成与培养共24页文档
谢谢!
品德形成与培养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理论
•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研究方法:两难故事 基本观点:道德发展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儿童道 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知发展的过程。道德认知是对是 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并集中在道德 判断上。 道德判断是一个人根据道德原则对什么是正确的或错误 的行为进行判断,即道德评价。儿童的道德成熟首先是 其道德判断上的成熟,然后是与道德判断相一致的道德 行为上的成熟。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理论
评价: 贡献:①充分强调了观察学习在儿童道德行为 形成中的主要意义;②设计了较为严密的实验; ③丰富了品德心理学理论。 局限:①忽视了儿童自身的认知结构在观察学 习中的作用。②实验室实验不能完全解释儿童 道德行为与道德习惯的形成。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理论
攻击行为实验: ①程序:分三组。一攻击奖励(成年人攻击受奖励); 二攻击惩罚(成年人攻击受惩罚);三控制组(攻击 无奖无惩)→放儿童到与影片相同情境,观察其行为。 ②结果:攻击惩罚组没有人模仿攻击行为。 ③结论:替代惩罚降低了儿童对攻击行为的模仿。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理论
道德发展阶段:具有结构的差异性和整体性、不变的 顺序性等基本特征。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理论
柯尔伯格道德判断的固定的三个发展水平与六个 阶段(p.284)
①前习俗水平:惩罚和服从的定向;朴素的利己主义定 向。 ②习俗水平:好孩子定向;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 ③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理论
二、新行为主义的品德理论
•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品德理论
观察学习的心理过程:(P289) 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四个部分。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理论
经典实验:模仿学习实验:
①目的:测量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 ②材料:道德判断故事 ③程序:分三个等组。一道德判断有进步,给予强化; 二道德判断有成人做榜样,积极强化;三有榜样,无强 化。→无榜样、无强化测量其判断。 ④结果:二、三好于一;三最好。 ⑤结论:成人榜样起作用,而强化作用不明显。且道德 判断不是年龄差异,而是个体差异,受榜样影响。
第一节 品德概述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 品德的这些心理成分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构 成统一整体。 道德认识:是基础和依据 道德情感:是动力 道德意志:起调节作用 道德行为:外在表现,通过练习而形成
第一节 品德概述
• (二)品德的动态结构(P280) 1.定向系统 2.操作系统 3.反馈系统
第九章:品德形成与培养
第一节 品德概述
一、道德与品德的概念
• 道德 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和规范的总和。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有明显的 阶级性、历史性和继承性。
道德准则是约定俗成并由舆论监督的、是辨别善恶是 非的标准。
• 品德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 人身上的反映,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理论
•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发展阶段: ①自我中心主义(2~5岁) 第一阶段 ②权威阶段(6~8岁) (他律阶段) ③可逆阶段(8~10岁)
儿童对直接的行为后果进行反应,是服从性的道德。
第二阶段: ④公正阶段(11~12岁) (自律阶段)有更多的自主性,要求相互合作、 相互尊重。
• (一)品德的心理成分 道德认识:对道德规价他人与自身行为时产生
的内心体验。
道德意志:在自觉执行道德准则过程中,克服困难时
表现的一直品质。
道德行为:是品德的外部表现,是德育的最终目的。
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品德培养的重要目的。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理论
二、新行为主义的品德理论
•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品德理论
主要观点: 社会学习主要不是直接强化的操作学习,而是替代强 化的观察学习。 儿童的学习不必经过直接反应,而只需要通过观察他 人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 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 观察学习中,观察的对象称为榜样或示范者,学习的 主体称为观察者。 观察学习包括直接观察、抽象观察、创造观测三个基 本类型。
抗拒诱惑实验: ①目的:抗拒诱惑可学习而得 ②程序:让儿童进入有玩具和字典的房间(指导语: “这些玩具不可以玩,但可以翻翻字典”)→分三组: 一是榜样奖励组(不听话玩玩具受奖);二是榜样指责 组;三是控制组(不看电影)→儿童进入上述房间单独 15分钟,记录其反应 ③结果:克制时间:二>三>一 ④结论:榜样的示范有一种替代强化的作用。
第一节 品德概述
• 道德和品德的关系 联系: ①品德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社会道德要通 过个体品德才能发挥作用; ②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成分,两者发展受 社会规律制约; ③品德对社会道德有反作用。
第一节 品德概述
• 道德和品德的关系 区别: ①道德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品德是教 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②道德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品德依赖 于个体的存在而存在。 ③道德的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品德形成是 后天的,还要服从个体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 ④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品德只是其中 的一个部分。
第一节 品德概述
• 品德心理结构的特征
1.品德心理结构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2.品德心理结构各成分具有层次性 3.品德心理结构各成分发展的顺序性 4.品德心理结构发展的阶段性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理论
• 一、认知发展论的品德理论
•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研究方法:间接故事法(对偶故事) 发展规律:从他律到自律,从服从到自主 评价:研究有创造性;但当时影响不大。
第一节 品德概述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 品德心理结构的概念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 成成分,是指个体心理现象的形式、结构体。 • 品德心理结构的观点 三分法: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四分法: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 行为
第一节 品德概述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理论
评价: 贡献:①促进了道德现象研究的科学化;②建立了道 德发展的阶段模型,促进了道德教育的科学化;③发 展了道德认知发展研究的科学方法 局限:①只是揭示了道德认知方面的发展规律;②忽 视了道德情感在道德推理中的作用;③否认儿童可能 出现的道德阶段“倒退”现象,与现实不符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