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含反思):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和必要性;2.掌握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能够分析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2.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如何分析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法;2.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2.课外阅读资料;3.调查研究材料。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呈现一张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群众生活对比图片,在图片中包含经济、生活和文化等方面,让同学们就图片展开讨论。
二、知识讲解1.改革开放的背景和必要性。
(1)经济发展瓶颈。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经济体制属于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在总体上却遇到了瓶颈。
计划经济是一种政府主导的体制,生产和分配的权力由政府垄断,这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
(2)国际环境变化。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必须紧跟国际潮流,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3)社会制度的改变。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制度属于封闭状态。
改革开放后,封闭的社会制度被打破,中国开始向世界开放,这也标志着中国逐渐接近现代化社会。
2.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农村改革。
在农村地区,政府通过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集市等改革措施,打破了公有制垄断的格局,从而鼓励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2)城市改革。
城市改革主要包括国有企业改革、市场经济改革、物价变动、金融改革等方面。
这些改革措施从政策上支持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外国投资进入中国市场。
(3)外交和文化交流。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并加强了与外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关系,从而在全球舞台上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
3.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制度建设的双重动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
课题: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课型:新课教材版本: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课程标准】了解农村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概;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认识改革的伟大意义;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研读相关史料,并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在这些思维过程的基础上形成概念,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发展过程;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历史的角度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理解改革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适应时代要求,推动经济发展,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使命。
【重点难点】重点:1.农村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学方法】史料分析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师:本课有几部分?哪几部分?生:三部分。
第一部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部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第三部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师: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哪个领域开始?生:农村。
【板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师:我们来看《一个农民的烦恼》。
材料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现象?材料1: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师:材料1,反映当时什么状况?生:劳动不积极。
材料2:1978年以前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只有20户人家100多人,是远近闻名的三靠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
每年秋后家家户户背起花鼓去讨饭。
师:材料2,反映当时什么状况?生:靠救济生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08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
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那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
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展示史料,并请三个学生朗读: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2.读材料,分析讨论: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首先看一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提示:农民甲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弊端。
3.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乙的台词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安徽凤阳小岗村。
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4.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丙所说的企业是什么企业?它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提示:乡镇企业。
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5.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哪些调整或改革?提示:师生共同归纳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①1950~1952年,土地改革。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4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经济体制改革》,是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我国自1978年开始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这一改革所带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
教材内容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对外开放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深化认识。
同时,学生对于改革开放的直观感受可能比较强烈,但对于改革的过程和原因可能缺乏深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认识经济体制改革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难点:经济体制改革背后的思想和理论。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经济体制改革案例为依托,分析改革的措施和效果。
3.讨论教学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查阅相关资料,备好课时教案,制作相关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经济体制改革。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如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改革开放的政策等。
然后,详细讲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村企业的兴起等。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优质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
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那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
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展示史料,并请三个学生朗读: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2.读材料,分析讨论: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首先看一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提示:农民甲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弊端。
3.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乙的台词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安徽凤阳小岗村。
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4.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丙所说的企业是什么企业?它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提示:乡镇企业。
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5.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哪些调整或改革?提示:师生共同归纳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①1950~1952年,土地改革。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本课将介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首先,我们来看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
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应运而生。
这一政策的实施,让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也使得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在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我们再来看看国有企业改革。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国有企业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产权不明晰、效益不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有企业改革成为了必然选择。
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股份制改革、企业重组等。
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使得国有企业的效益得到了提高,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了农村和国有企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市场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价格改革、财税改革等,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的研究,我们不仅能够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过程,也能够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认识改革的伟大意义。
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教师还注意到了课堂氛围的营造,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研究,增强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在教学反思中,教师可以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经济体制改革》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我国自1978年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在此背景下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成果。
教材通过介绍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的内容,展示了经济体制改革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节课内容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对我国历史背景和改革开放政策有一定的了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细节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比分析、探讨交流等方式,深入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成果。
此外,学生对于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的内容可能存在认知上的误区,需要在教学中进行澄清和纠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过程和主要内容,掌握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的重要举措和成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经济体制改革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过程和主要内容。
2.难点: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等自主学习,掌握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知识。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成果。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事例,让学生了解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的具体举措和成效。
4.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时期的经济改革,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资料:相关历史文献、新闻报道、案例分析等。
3.课件:制作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件,以便于教学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改革开放的歌曲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开放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改革先行一步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果,以及在此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
教材以时间为线索,逐步展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各个方面,结构清晰,内容丰富。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这一领域的认识可能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数据来说明问题。
此外,学生可能对改革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认识不足,需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改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果;掌握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关键事件和典型事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果。
2.教学难点:经济体制改革背后的原因和意义,以及改革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体验改革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具体的经济体制改革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影响。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关的史料和案例,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如播放改革初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反思《经济体制改革》是八年级下册历史的第8课,主要介绍了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
在本次教学中,我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行反思。
一、教学方法及其效果1.信息获取游戏在上课前,我在教室中散布了数张卡片,每张卡片上写有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关的问题,图片或关键词。
学生在进入教室后,被要求寻找并记录所有卡片上的内容,这一游戏旨在引发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兴趣,提高主动学习能力。
游戏结束后,我对全班进行了简短的介绍,成功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2.小组讨论在上课过程中,我安排了许多小组活动,让学生之间互相合作探讨课堂主题。
我给学生一个主题,让他们分组探讨,并在讨论结束后,我会随机选取一组,让其回答问题。
这种方式气氛比较热烈,学生更容易在讨论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这种方法也鼓励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课堂演讲在教学过程中,我建议学生参与课堂演讲。
我给学生介绍演讲的基本要素,并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如何进行有效的演讲。
学生们在演讲中积极展示他们对课堂话题的理解和见解。
这种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二、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与反思1.闲聊在上课的过程中,有几位学生会不由自主地与座位前后的同学交谈,这干扰了课堂纪律,影响了其他人的学习。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应该更加注意学生的动向,及时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2.学生反应慢虽然我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但仍有一些学生反应慢,没有能够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点。
在这种情况下,我需要更多的个别辅导,采用更生动有趣的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以便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3.同一内容的过多重复虽然重要的知识点需要重复强调,但是有时过多的重复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厌倦和无聊。
部编8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含反思第08课 经济体制改革
部编8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
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那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
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展示史料,并请三个学生朗读: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2.读材料,分析讨论: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首先看一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提示:农民甲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弊端。
3.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乙的台词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安徽凤阳小岗村。
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4.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丙所说的企业是什么企业?它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提示:乡镇企业。
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5.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哪些调整或改革?提示:师生共同归纳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①1950~1952年,土地改革。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对比。
2.掌握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和过程。
3.理解经济特区的形成和作用,以及中国开放的意义和影响。
4.掌握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关的重要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生要理解“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概念的不同,掌握这两种经济体制的特点和优缺点。
2.学生要掌握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理解中国开放政策的背景和意义。
3.学生要理解“经济特区”的概念和作用。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课前预习1.阅读课本P64-P69。
2.预习经济体制改革相关的概念。
课堂授课•导入(5分钟)让学生简单回顾上节课学的内容,理解“前置条件”是什么意思,然后告诉学生本节课学习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
•了解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1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概念和特点,并且指出优缺点。
•谈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10分钟)讲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解释为什么需要进行改革。
•了解改革的发展历程(20分钟)让学生阅读相关的学习材料,理解改革的发展历程。
•解读经济特区(15分钟)让学生了解经济特区,包括产生的背景、作用等。
•总结与回答问题(15分钟)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和全班总结,梳理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在此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解答相关问题。
课后作业1.阅读课本P70-P73。
2.回答课后习题。
四、教学手段1.PowerPoint演示。
2.小组讨论。
3.课堂互动。
4.课堂演讲。
5.课后作业。
五、教学评估方法1.课堂表现评价。
2.课后作业评价。
3.小组讨论评价。
六、教学反思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节课通过讲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让学生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明确新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让学生能够理解相关概念,掌握重要知识点。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经济体制改革》是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成果。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学生了解国家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政策导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材通过文字、图片、数据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影响,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改革开放》,对改革开放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深层次影响,学生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搭建知识框架,引导学生从具体案例中提炼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进一步深入理解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过程和成果,认识经济体制改革在改革开放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过程和成果。
2.难点: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意义及其在改革开放中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国家发展的历史背景。
2.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济体制改革案例,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总结出改革的核心内容。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设疑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针对每个教学环节的问题和讨论话题。
3.准备好PPT,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精品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的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本课内容上承十一届三站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下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从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逐步验证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正确性。
伟大的理论来自伟大的实践;伟大的理论反过来指导伟大的实践。
这节课在本单元教学内容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国现代史中起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2.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目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2.通过了解国企改革的情况,使学生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好处,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从此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那么我国是怎样进行改革开放的?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歌曲中的“老人”是谁?“春天”是什么意思?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改革开放的历程和成果吧。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经济体制改革》是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我国自1978年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这一政策在经济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过程和意义,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的事例和数据,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掌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意义以及各个阶段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
2.案例分析法:精选一些典型的经济改革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音频等素材。
3.参考资料:搜集相关的历史文献、论文、报道等资料。
4.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国在1978年要进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2.呈现(10分钟)介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的兴起等。
部编八下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的改革教学设计
部编八下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的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八下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的改革”,主要内容是讲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果。
教材通过介绍农村改革、城市改革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过程和影响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深化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一些经济术语和政策名称感到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掌握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些政策名称和术语的理解,以及经济体制改革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
2.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案例,进行详细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设疑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用于展示和说明。
2.准备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部编八下历史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关键的一课,是对前一课我党提出的伟大决策实施的具体阐述,主要讲述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和城市全面展开。
本课包括三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目,介绍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一目,着重叙述了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及国有企业改革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实行政企分开、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目,着重叙述了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党制定的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的基本知识,认识到改革开放总方针的正确性,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较为系统的历史学习,阅读分析能力和对某些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已有一定提高,初步具备了用历史的眼光来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改革的史实对学生来说相对久远,他们享受到改革的成果,却对改革前后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缺乏亲身体验,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过于肤浅,难以把握改革的实质,难以理解教材中提到的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因此,在安排本课教学时,教师要尽量提供适量资料,设置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浅出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学习。
教学目标基础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表续教学重点: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意义。
教学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意义。
教法学法教法:教师收集相关图片、音频视频及文字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法:学生在课前搜集身边的国有企业改革前后的变化及发展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哪一年召开?(1978年)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哪些重要决定?(①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二、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部编本最新八年级历史下册(人教)教案: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了解农村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知识与能力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过程与方法了解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和农村面貌的改变,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改革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难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
1978年11月24日晚上,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西头严立华家低矮残破的茅屋里挤满了18位农民。
关系全村命运的一次秘密会议此刻正在这里召开。
这次会议的直接成果是诞生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
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有三条:一是分田到户;二是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粮;三是如果干部坐牢,社员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在会上,队长严俊昌特别强调,“我们分田到户,瞒上不瞒下,不准向任何人透露。
”1978年,这个举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是一个勇敢的甚至是伟大的壮举。
从此揭开了一个伟大的历史时期,让我们一起步入《经济体制改革》,来了解这段历史。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改革的背景史料1张三劳动实在懒,碰到重活装肚疼,自留地里去种菜。
专门挑着轻活做,不管质量只图快,撒粪三锹撒一堆,锄过地里草还在。
割麦丢的比收的多,你说奇怪不奇怪?史料2上联:过年只有二升米下联:压岁并无一分钱横批:我也过年教师:出现上述史料中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农村原有的体制使农民失去了对土地的支配权、经营权,“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平均分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村、农业发展缓慢,减缓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史料1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签下“生死状”,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
部编八下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部编八下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八下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介绍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78年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果。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掌握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我国改革开放有一定的了解,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内容及其意义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同时,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多来源于教材和课堂,缺乏实际经验和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果,认识改革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果。
2.教学难点: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意义及其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改革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改革的过程和成果。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意义及其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下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资料、案例等。
3.教学设备:多媒体投影仪、白板、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背景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图片、资料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改革的过程。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中历史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8课经济体质改革1. 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具体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认识改革的伟大意义。
2.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目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的内容。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方案1: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提问:这首歌曲是对哪位历史人物哪项功绩的赞颂?总结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
方案2:播放十一届三中全会影像资料的片段导入新课。
方案3:利用凤阳花鼓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教师进行解说有关历史,由此导入新课知识点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阅读下列材料,谈谈改革前的农村存在哪些弊端?结合教材第39页<相关史事>,总结其原因。
材料一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材料二1978年以前的小岗村只有20户人家100多人,是远近闻名的三靠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
每年秋后家家户户背起花鼓去讨饭。
师:出示材料和问题,组织学生阅读材料,思考改革前的农村存在的弊端。
生:阅读材料,学生阅读材料,思考改革前的农村存在的弊端,了解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背景。
师:点拨指出:材料一,农民劳动不积极;材料二,靠救济生存;原因:农村原有的人民公社体制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导致农民越过越穷。
2. 如果你是当时上述情况的农民,整天混日子、饿肚子,你想一直这样下去吗?你有何想法呢?安徽凤阳的农民又是如何做的呢?效果如何?请阅读教材第38页《相关史事》。
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情况
过程与方法感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创立与乡镇企业的崛起,以及国有企业改革与民营企业勃兴的伟大变化,提高学生对历史上改革的巨大作用的认识能力;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历史内容,通过讨论逐渐认清历史事物的本质,提高学生感知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的能力,做到学史以明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
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那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
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展示史料,并请三个学生朗读:
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
2.读材料,分析讨论: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首先看一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
提示:农民甲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弊端。
3.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乙的台词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
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安徽凤阳小岗村。
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4.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丙所说的企业是什么企业?它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乡镇企业。
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5.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哪些调整或改革?
提示:师生共同归纳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①1950~1952年,土地改革。
②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
③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1978年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史料展示:
材料一: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材料二:1985年底,我国农村乡镇企业的工业品出售总额达1751亿元,首次超过农副产品出售总额的1680亿元。
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数达到8805万人,产值达到4764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4%,第一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
7.教师提问:读材料,结合课本知识,说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对农村发展的意义。
提示: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目标导学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史料展示:
材料一:“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
材料二:1956年夏天,上海天气很热,一家企业想买一批风扇,就打报告到上级有关部门申请,结果经过11个部门的层层审批,等申请报告批下来,夏天早过去了。
2.请学生说说:两则材料说明国有企业中存在哪些问题?
提示:政府——要给企业下达生产任务,严格规定产品的数量、品种、样式等,还负责企业的原料供应、产品销售、新产品开发、人员安排、职工工资、奖金和福利的发放等。
企业——只管生产。
工人——干多干少,干与不干一个样,每月都能按照级别领取固定工资。
政府管得太多;企业没有自主权;工人没有积极性。
政企不分,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使企业不能最大限度地创造财富,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
3.教师讲述:城市改革的内容。
主要是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4.引导学生思考:城市改革的目的和结果。
提示:目的是克服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
结果是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1987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都比1978年翻了一番。
目标导学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教师讲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情况。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读课本,引导学生回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
提示: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三、课堂总结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开始富裕起来;城市国有企业焕发了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并得到了很大发展。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八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他们的精力充沛,思维比较活跃,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和分析比较说明问题的能力;他们爱发表见解,爱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语言讲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教学;另一方面通过预设一些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发表见解,使用激励性评价语言,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不够顺畅、不够熟练的情况,需要加强对教学衔接的学习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