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
神经元兴奋和传导教案
神经元兴奋和传导教案。
一、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元是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其中细胞体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是神经元的主体。
树突和轴突是神经元主要的信息输入和输出通道,其长度和形态不同,可以影响神经元的功能。
在神经元中,树突主要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息,而轴突则将信息传递给其他神经元,并与肌肉或腺体细胞相连传递运动信息。
神经元的功能是传递和处理信息,包括感受来自环境的刺激、处理多种感觉信息、负责思考和思维、控制肌肉的收缩和放松等。
因此,神经元可以说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重要的功能单元,其兴奋和传导机制是神经系统稳定运转的关键。
二、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机制神经元的运作涉及到神经元内部的离子流动和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
其中,神经元内部的兴奋可以看做是离子流动的结果,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则需要通过神经递质完成。
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机制。
1.神经元的兴奋神经元内部的兴奋是由电位差引起的,神经元内外存在着不同的离子浓度和电位。
神经元内部电压相对于外部电压的值称为膜电位,通常情况下,膜电位为-70mv。
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离子通道将发生变化,导致离子向内流动或外流动,从而改变神经元内部的电位。
当膜电位达到一定值时,神经元会产生兴奋并传递信息。
神经元内部兴奋的过程如下:刺激—>离子通道打开—>内部离子流入或流出—>膜电位改变—>兴奋产生2.神经元的传导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需要通过神经递质完成。
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物质,存在于神经元轴突末端的小泡中。
神经元内部的兴奋可以促使小泡释放神经递质,而神经递质则可以通过受体与接受信息的神经元连接起来,从而实现信息传递。
神经元间信息传导的过程如下:神经元兴奋—>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信息传递三、神经元兴奋和传导教案1.教学目标掌握神经元的结构、功能以及神经元内部的兴奋和传导机制。
2.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元内部兴奋和传导机制。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三章 神经系统
颈段 8节(C1~8) 胸段 12节(T1~12) 腰段 5节(L1~5) 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颈1~4节(C1~4) 颈5~8节(C5~8) 胸1~4节(T1~4) 胸5~8节(T5~8) 胸9~12节(T9~12) 腰1~5节(L1~5) 骶1~5节(S1~5) 尾节(Co1)
骶段
5节(S1~5)
脊N
传出N
组织学
胞体
神经元
髓鞘
树突
突起
轴突 + 施万C 有髓 神经纤维 无髓
中枢N:灰质 神经核 胞体 周围N:神经节 神经元 中枢N:白质 突起 传导束 周围N:神经
• 神经系统的演化: 从简单到复杂:结构、功能 • 神经系统的发生: 古皮层 旧皮层 新皮层
第二节 神经的兴奋与传导
一、神经细胞生物电现象 人体及生物体活细胞在安静和活动时都 存在电活动,这种电活动称为生物电现象。
(二)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中的传导
•→在兴奋部位和静息部位之间存在着电位差 •→膜外的正电荷由静息部位向兴奋部位移动 膜内的 正电荷由兴奋部位向静息部位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 传导方式: 无髓鞘N纤维的兴奋传导为 近距离局部电流; 有髓鞘N纤维的兴奋 传导为远距离局部电流(跳跃式)。
有髓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方式是跳跃式传导
前角外侧群
前角内侧群
后角 1)后角边缘核 与痛觉有关 2)胶状质 3)后角固有核: 传导痛温觉的重要核团, 接受后根纤维,发出纤维 至丘脑——脊髓丘脑束。
后角边缘核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边缘层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中间带 1)胸核:
3)中间外侧核: 在侧角内(T1~L3段),与内脏 运动有关(交感神经的节前神 接受后根纤维,发出纤维至小 经元),发出纤维随前根走出。 脑,与反射性本体感觉有关。 4)骶副交感核: 2)中间内侧核: 接受后根纤维,与内脏感觉有关。 位于骶2~4段,与内脏运动有 关(副交感的节前神经元)。 胸核
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调节
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调节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负责传递和接收信息。
为了保持正常的神经活动,神经元需要进行兴奋和抑制调节。
本文将探讨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调节的机制和作用。
一、神经元的兴奋调节神经元的兴奋调节是指神经元受到刺激后,产生传递神经信号的过程。
神经元的兴奋调节主要依赖于神经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和神经传导物质的作用。
1. 神经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神经细胞膜上存在不同类型的离子通道,包括钠通道、钾通道和钙通道等。
在兴奋调节过程中,钠通道起到主导作用。
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钠离子从细胞外流入细胞内,使细胞内电位变得正性,从而引发动作电位的产生。
动作电位的传导依赖于钠通道的打开和关闭。
2. 神经传导物质的作用神经传导物质是神经元间传递信号的化学物质。
兴奋调节过程中,神经元释放兴奋性传导物质(如谷氨酸、多巴胺等),这些传导物质通过突触传递给其他神经元,刺激其产生兴奋反应。
二、神经元的抑制调节神经元的抑制调节是指神经元在传递信息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机制减弱或阻止神经信号的传递。
抑制调节的目的是维持神经系统的平衡,并防止过度兴奋。
1. 神经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和兴奋调节类似,抑制调节过程中离子通道也起到关键作用。
其中,氯离子通道扮演重要角色。
当神经元受到抑制性传导物质(如γ-氨基丁酸)刺激时,氯离子通道打开,使氯离子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细胞内电位变为负性,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
2. 抑制性传导物质的作用抑制性传导物质通过突触传递到其他神经元,抑制其产生兴奋反应。
常见的抑制性传导物质包括γ-氨基丁酸(GABA)和甘氨酸等。
这些传导物质通过与神经元表面的受体结合,调节其活动状态,从而实现抑制调节的效果。
三、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调节的作用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调节通过精确的调控机制,实现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和维持。
它们在许多重要的生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包括感觉传递、运动控制、记忆形成等。
兴奋调节使神经信号能够快速传递,从而使身体对外界刺激做出快速反应。
高三生物——兴奋的产生、传导与传递
高三生物——兴奋的产生、传导与传递知识梳理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传导形式:电信号,也称神经冲动、局部电流。
(2)传导过程
(3)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即图中a←b→c。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如图)
①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②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结构与类型
①结构: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②主要类型
(2)突触处兴奋传递过程
(3)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特点:单向。
原因如下:
①递质存在: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
②递质释放: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助学巧记
巧记神经递质“一·二·二”。
高三生物一轮-神经调节之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
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 其合成与释放见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A-C表示乙酰胆碱,在其合 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 (填“A”、“C”或“E”)。除乙酰 胆碱外,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 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作为 神经递质。 (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 触小泡内的A-C通过_______这一跨膜运 输方式释放到_______,再到达突触后膜。 (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 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_______。 (1)C 能
第三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适宜刺激
+++++++++++++++++++++++++ ------------------------------------------------+++++++++++++++++++++++++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适宜刺激
++++++----++++----+++++++ ------++++----++++------------++++----++++------++++++----++++----+++++++
第三章神经元兴奋和传导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
+
A-
++ ++ +
++ +
+ A-
+
当促使K+外流力与阻止K+外+ 流力A- 平衡时,
+
+
即, K+的电化学驱动力为零时+, A-
A-
K+的净通量为零 →K+平衡电位(RP) 第三章神经元兴奋和传导人体及动 物生理学
大量实验证明:当细胞外的K+浓度降低时,静 息电位增大;膜外K+浓度增高时,静息电位减 小,而改变Na+浓度对其无明显影响,说明静 息电位主要是由K+的平衡电位决定的。
第三章神经元兴奋和传导人体及动 物生理学
表3-1 哺乳动物骨骼肌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和电位
————————————————————————
离子
细胞外液 胞 质
平衡电位
(mmol/L) (mmol/L)
(mV)
————————————————————————
Na+
145
12
+65
K+
4
155
-95
Cl-
第三章
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
第一节 细胞膜的电生理
细胞膜电位:脂质双分子层构成绝缘层,细胞膜内、 外带电离子的不均等分布,使细胞膜两侧产生了一定 的电位差。
细胞膜的生物电现象:细胞膜受刺激后产生的电化学 性质的变化。
第三章神经元兴奋和传导人体及动 物生理学
静息状态 静息电位 兴奋状态 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离子基础 (生物电现象的离子学说)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
脑电活动
兴奋传导产生的脑电活动是我们记录和研究大脑功能的重要指标。
神经调控
通过神经调节机制,大脑可以增强或抑制兴奋传导,控制信息的处理。
神经元兴奋门槛
神经元兴奋门槛是指神经元接收到足够的刺激电位时才能产生兴奋反应的电位阈值。
位置
静息状态电位
兴奋门槛
神经递质释放区域
↘️
↗️
轴突末梢
↘️
↗️
树突末端
↘️
↗️
神经元兴奋阈值
神经元兴奋阈值是指达到兴奋状态所需的最小刺激电位。
低阈值
高阈值
兴奋状态的神经元具有较低的兴奋阈值。
抑制状态的神经元具有较高的兴奋阈值。
信。
神经元的功能
1
接收信号
2
通过树突从其他神经元接收电化学信号。
3
处理信息
在神经元内部对接收到ຫໍສະໝຸດ 信号进行处理和整合。传导信号
通过轴突将信号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靶细胞。
4
调节体内功能
通过神经元网络控制身体的生理和行为功能。
神经元传导的类型
化学传导
电传导
无突触传导
通过神经递质分子在突触间
通过离子在神经元膜上的运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
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导是神经系统中重要的过程之一。下面将介绍神经元的
结构和功能以及不同类型的神经元传导。
神经元的结构
细胞体(胞体)
树突
神经元的中心,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
从细胞体分支出,接收和传导信号。
轴突
突触
从细胞体延伸出,将信号传递给其他神经元。
位于轴突末端的连接点,用于与其他神经元进行通
一些神经元可以直接通过细
传递信号。
生理-第3章 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
2.动作电位的“全或无”性特
• “全或无”(all or none):可兴奋细胞膜在受到
阈、阈上刺激时,或产生一个可向外扩布的、具有 完全相同幅值的、不随传导距离衰减的动作电位, 或完全无动作电位产生。 • 锋电位遵循“全或无”原则,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附1:电导
• 电导G:导体导电的能
力,电阻的倒数。
K+是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离子基础。
• 改变细胞内外 K+浓度,膜电位也随之改变; • 改变细胞内外 Na+浓度,对静息电位没有影响。 • K+、Na+的扩散:K+、Na+渗漏通道;
• Na+-K+泵:生电性Na+泵。
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
• 主要三个因素的作用: 离子浓度梯度 电压梯度 离子泵
Nernst方程
第三章 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
Chapter 3 Excitation and conduction of Neuron
• 不同的刺激——神经细胞、肌细胞、消化道分泌细 胞——细胞膜电学性质变化——细胞特异反应。 • 细胞膜的生物电现象 • 意大利生理学家Galvani的实验
雷克蓝士发明了干电池 伏特应用这一原理发明 了伏特电池
• 静息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总结
①膜对内、外离子有不同的通透性,导致静息膜电
位的产生。 ②静息状态,所有被动通透力都与主动转运力平衡, 离子透膜净流动速率为零——膜电位恒定不变。
二、细胞膜动作电位
(一)细胞的兴奋和阈刺激
• 刺激(stimulation)
• 反应(response)
• 兴奋(excitation)
(三)K+和Na+对膜电位的协同作用
第3章-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
细胞兴奋后的膜电位恢复
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标志着细胞的兴奋。 细胞兴奋后,细胞内外的离子分布与兴奋之前 大不一样了——细胞外钾离子浓度升高了、细 胞内钠离子浓度升高了,这种状态就激活了细 胞膜上的钠-钾泵,通过钠-钾泵的耗能转运, 很快就使细胞的离子分布恢复正常,这就为下 一次受到刺激再次产生兴奋做好了准备。 动作电位的负后电位时期,反映了离子浓度恢 复正常时的电位波动。
动作电位
当细胞受到一个较强的刺激后,细胞膜将产生一 个能够沿着细胞膜快速传导的、快速而短暂的电 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去 极 化
复极化
超极化
由图可见,动作电位是 由快速的去极化过程和 快速的复极化过程构成。 复极化 ( repolarization ):是 指膜电位向着静息电位 方向恢复的过程。
反应
答。 反应的类型: A、快反应: B、慢反应: 没有刺激就没有反应。反应是机体对有效刺激的必然应 如神经冲动,在数ms之内就发生。 如缺氧刺激骨髓造血,则需要数天。
兴奋
兴奋是活组织对有效刺激的产生的反应。譬如肌肉的收缩、 腺体的分泌等。 冲动:在神经和肌肉,受到有效刺激以后,可以产生一种快速的、 可以沿着细胞膜传导的电脉冲,称为冲动(即后面要讨论的 动作电位)。 能够对刺激产生电脉冲的组织,叫做可兴奋组织。 生理学上把活组织对刺激产生电冲动的反应表现,叫做兴奋。
兴奋性
兴奋性:可兴奋组织对刺激发生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二)分级电位和动作电位
当细胞受到刺激后,细胞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将发 生变化,必然要产生跨膜的离子流动,破坏原来的静 息电位。 分级电位 去极化( depolarization;也称为除极化):是指膜内 电位迅速上升,静息电位减小并倾向于取消的过程。 它是由于细胞外液的正离子内流形成的。 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是指细胞的膜电位比 静息电位还加大的状态。它是由于细胞外液的负离子 内流或者是正离子外流形成的。 去极化和超极化产生的电位都是局部的不能传播,因 此属于局部反应电位。其大小与受到的刺激强度成正 比,因此也称之为分级电位(graded potential)。
神经元的结构与兴奋传导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神经元的结构与兴奋传导例题和知识点总结一、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也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它就像一个个小小的信息处理站,负责接收、传递和处理神经信号。
神经元主要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细胞体是神经元的核心部分,里面包含着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就像一个小小的“指挥中心”,负责控制神经元的各种活动和代谢。
树突则像是从细胞体伸出来的许多“小树枝”,它们的数量众多,形状短而粗,主要负责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息。
这些树突上布满了许多突触,就像一个个小小的“接收器”,能够捕捉到其他神经元传递过来的化学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然后传递给细胞体。
轴突则是神经元的“输出管道”,通常只有一条,而且比较长。
轴突的表面覆盖着一层髓鞘,就像给电线包上了一层绝缘皮一样,能够加快神经信号的传导速度。
轴突的末端分成许多小分支,每个小分支的末端都有一个突触小体,突触小体里面含有许多突触小泡,里面装着神经递质。
当神经信号传递到轴突末端时,突触小泡就会释放出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从而实现信息的传递。
二、兴奋传导兴奋在神经元内的传导是通过电信号的形式进行的,也称为神经冲动。
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会打开,导致钠离子内流,使细胞膜电位发生变化,从原来的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这个过程称为去极化。
当去极化达到一定阈值时,就会产生动作电位,也就是神经冲动。
神经冲动产生后,会沿着轴突迅速传播。
由于轴突上的细胞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而且轴突上的髓鞘能够减少电流的泄漏,所以神经冲动能够以很快的速度传导。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则是通过化学信号的形式进行的。
当神经冲动传递到轴突末端时,突触小泡会释放出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后膜上,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实现信息的传递。
三、例题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些例题来加深对神经元结构与兴奋传导的理解。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三章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
神经肽类
包括内啡肽、脑啡肽等,具有多种生 物活性,参与痛觉、免疫调节等生理 过程。
受体分类、功能及信号转导途径
1 2 3
离子通道型受体
介导快速神经传递,如乙酰胆碱受体、谷氨酸受 体等,通过打开或关闭离子通道调节神经元膜电 位。
G蛋白偶联型受体
参与多种信号转导途径,如多巴胺D1受体、5羟色胺2A受体等,通过激活或抑制G蛋白调节细 胞内信号分子。
04 神经递质、受体与信号转 导途径
常见神经递质类型及其作用
乙酰胆碱(ACh)
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中, 参与学习、记忆、运动控制等多种生 理过程。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
包括谷氨酸、γ-氨基丁酸(GABA) 等,分别具有兴奋性和抑制性效应, 参与调节神经元活动。
单胺类神经递质
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 等,参与情感、认知、自主神经调节 等多种生理功能。
神经递质和调质的作用
神经递质和调质在学习和记忆过 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乙酰胆碱、 多巴胺等。
神经元网络重构
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神经元网络 可发生重构,形成新的记忆痕迹 或加强已有记忆。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突触连接。
神经元功能与作用
感受刺激
感觉神经元对内外环境的刺激 具有感受作用,将刺激转化为
神经冲动。
传导冲动
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负责 将神经冲动从一个部位传导至 另一个部位。
整合信息
中间神经元在神经网络中起到整 合信息的作用,对来自不同感觉 神经元的冲动进行整合和处理。
调节机体活动
神经元通过释放神经递质或激素Fra bibliotek等物质,调节机体的各种生理活 动,如肌肉收缩、腺体分泌等。
神经元的结构与兴奋传导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神经元的结构与兴奋传导例题和知识点总结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它们负责传递和处理信息。
理解神经元的结构以及兴奋在其中的传导机制对于学习神经生物学和生理学至关重要。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些例题来深入探讨这部分知识。
一、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细胞体是神经元的代谢和营养中心,包含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器等。
树突通常较短而分支多,像树枝一样从细胞体向外伸展,其作用是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息。
轴突则一般较长,一个神经元通常只有一个轴突。
轴突的末端会分成许多分支,其末梢膨大部分称为突触小体,通过突触与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相接触,传递神经冲动。
例题 1:下列关于神经元结构的描述,错误的是()A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B 树突可以将神经冲动传向细胞体C 轴突的长度一般比树突长D 一个神经元只有一个树突答案:D解析:一个神经元通常有多个树突,用于接收来自多个方向的信息,选项 D 错误。
二、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这种电信号也称为神经冲动。
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导致钠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从而形成神经冲动。
神经冲动在轴突上的传导具有双向性,但在生理状态下,通常是从轴突的起始部位向末梢方向传导。
例题 2:在兴奋的传导过程中,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A 钠离子内流B 钠离子外流C 钾离子内流D 钾离子外流答案:A解析: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钠离子迅速内流,导致膜电位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共同构成突触结构。
当兴奋传到突触前膜时,突触小泡会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神经递质通过扩散作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从而实现兴奋的传递。
由于神经递质的存在和释放需要一定的时间,以及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的反应过程,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具有单向性,即只能从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
第三章 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
第三章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1、静息电位:细胞在没有受到外来刺激时,即处于静息状态下的细胞膜内、外侧所存在的电位差称为静息膜电位。
静息电位的基础:离子在膜内外的不均等分布和选择性通透2、极化:大多数细胞只要处于静息状态,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其膜电位总是稳定在一定的水平,细胞膜内外存在电位差的现象称为极化。
细胞膜外电位定为零电位(内负外正)3、平衡电位:当膜两侧的电势梯度和某离子的浓度梯度相等时,离子的跨膜净移动停止,此时在膜两侧建立的电位称为该离子的平衡电位4、细胞膜电位:由于细胞膜内外存在的带电离子不均等分布在膜的两侧,细胞膜内、外存在一定的电位差,称为细胞膜电位5、兴奋:可兴奋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称为兴奋6、兴奋性: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具有发生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7、反应:由刺激而引起的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称为反应8、阈强度: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临界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9、阈刺激:达到阈强度的刺激是引起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有效刺激,称为阈刺激10、阈上刺激:高于阈强度的刺激当然也是有效的,称为阈上刺激(产生动作电位)11、阈下刺激:低于阈强度的刺激则不能引起兴奋,称为阈下刺激(产生分级电位)12、去极化(除极化):膜极化状态变小的变化过程称为除极化13、超极化:膜极化状态变大的变化过程称为超极化14、分级电位(局部电位):给予细胞膜一个较小的刺激,膜将产生一个较小的电位变化,不断增加刺激强度,则电位的幅值也逐渐增大,这种具有不同幅值的电位称为分级电位15、动作电位:给细胞膜一个较强的刺激,细胞膜将产生一个短暂、快速而连续的膜电位的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每一次电位波动称为一次动作电位,传导幅度不随距离的增加而衰减16、细胞膜的生物电现象:细胞对不同刺激的特异性反应,在反应的初始阶段,表现为细胞膜的电学性质发生变化,细胞膜受刺激后产生的这种电的变化称为细胞膜的生物电变化17、细胞膜电位:由于细胞膜内外存在的带电离子不均等分布在膜的两侧,导致膜内外存在电位差,即细胞膜电位。
神经调节(三)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
神经调节(三)兴奋的产生、传导 和传递
8(2008江苏14)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
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
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因
汉 水 丑 生 侯 伟 作 品
此,α-银环蛇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症状分别是( )
A.肌肉松弛、肌肉僵直
B.肌肉僵直、肌肉松弛
C.肌肉松弛、肌肉松弛
和突触传递过程,如细胞内Ca2+的升高促进突触小泡向突触前
膜移动,而K+流出细胞将会导致细胞膜内电位更负。则下列情
形中不利于神经递质释放的是( )
A.Na+流入细胞内
B.Ca2+流入细胞内
C.K+流出细胞 D.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
6(2008四川延考)关于人体中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突触小泡中能检测到神经递质 B、神经递质能作用于突触后膜 C、神经递质在发挥效应后会迅速失去作用 D、突触前神经元只有在兴奋后才能合成神经递质
汉 水 丑 生 侯 伟 作
品 B.膝跳反射弧中传入(感觉)神经元的树突较多 C.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如乙酰胆碱)始终不被酶分解 D.分泌肽类激素旺盛的神经细胞核糖体较多
11(2008上海27)下列有关突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
B.一个神经元只有一个突触
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教案
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基本概念。
激发学生对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定义。
兴奋传导和传递在生物体中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兴奋传导和传递的概念。
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兴奋传导和传递。
1.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兴奋传导和传递的理解程度。
设计简答题,评估学生对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兴奋传导的基本原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兴奋传导的基本原理。
培养学生对兴奋传导的兴趣和好奇心。
2.2 教学内容:兴奋传导的机制。
兴奋传导的生物学基础。
2.3 教学方法:通过动画和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兴奋传导的机制。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兴奋传导的生物学基础。
2.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兴奋传导的理解程度。
设计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兴奋传导的实验操作和观察结果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神经元间的兴奋传递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神经元间兴奋传递的机制。
培养学生对神经元间兴奋传递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教学内容:神经元间兴奋传递的机制。
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作用。
3.3 教学方法:通过图解和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神经元间兴奋传递的机制。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作用。
3.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神经元间兴奋传递的理解程度。
设计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神经元间兴奋传递的实验操作和观察结果的掌握情况。
第四章:兴奋传导和传递在生物体中的作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兴奋传导和传递在生物体中的具体作用。
培养学生对兴奋传导和传递应用的兴趣和好奇心。
4.2 教学内容:兴奋传导和传递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兴奋传导和传递在肌肉系统中的作用。
4.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和实验演示,帮助学生了解兴奋传导和传递在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细胞膜的电生理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生物电现象:细胞在静息或活动状态下 所伴随的各种电现象(离子电流、溶液导电、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等)总称为生物电现象。
一、静息膜电位的形成和维持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细胞未受刺激时, 即处于静息状态下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极化:对于机体中的大多数细胞来说,只要处于静息 状态,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其膜电位总是稳定在一定的 水平,细胞膜内外存在电位差的这一现象成为极化。 形成膜电位的相关因素: 膜内外离子的浓度梯度、跨膜电势差和离子的渗透性 任意一离子跨膜流动在膜两侧形成的平衡电位计算公司:
三、神经冲动的传导 传导和传递
(一)神经冲动传导的一般特征
1、生理完整性
2、双向传导:顺向冲动、逆向冲动 3、非递减性 4、绝缘性 5、相对不疲劳性
(二)神经冲动传导机理:
局部电流(路)学说
1、无髓纤维的传导
(图) 2、有髓纤维:跳跃传导 郎飞氏结 (图)
四、神经干的电位变化:复合动作电位
1、神经干包含各类显示不同动作电位的神经纤维
分级电位:不同强度的刺激会产生不同大小的电位变化, 这种不同幅值的电位称为分级电位。
极化(polarization):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为正电位,膜内 为负电位的状态,称为极化。
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原有极化程度增强,静息电位 的绝对值增大,兴奋性降低的状态。 去极化(depolarization):生物膜受到刺激或损伤后,膜内 外的电位差逐渐减小,极化状态逐步消徐,此种过程称为去极化。 反极化(reversal of polarization):去极化进一部发展,导 致膜极性倒转,变成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的相反的极化状态。 超射(overshoot):极性倒转的部分(即膜电位由零到 +40mV)。 复极化(repolarization):由去极化状态恢复到静息时膜外 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3.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4.组织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经历哪几个阶段? 5.神经冲动产生的方式、传导的特征及其方式? 6.试述在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中,膜Na+和K+通道发生的变化?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1
返回2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下一张
下一张
返回
下一张
返回
下一张
返回
下一张
下一张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有高渗透性,而对Na+有相对低的渗透性。 膜内外浓度差就推动Na+、K+在膜两侧被动扩散。由于细胞内有更多的K+带 着正电荷外流,较少的Na+内流,而细胞内带负电荷的蛋白质不能随着向外 扩散,结果就使膜内电位下降变负和膜外电位上升变正。形成这样的电位差 后,由于膜外正离子排斥和膜内负离子吸引,就将对K+继续外流产生阻力。 随着K+外流不断增多和膜内外电位差增大,抵制K+外流的阻力也不断增强。 当膜内外的Na+、K+浓度差及其所形成的电位差这两种相互拮抗的力量相等 而达到电化学平衡时,Na+、K+就不再发生跨膜的净移动,膜两侧的外正内 负的电位差也保持稳定,这种电位差即为细胞的静息电位。
2.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特性
第二节 神经冲动传导
一、电紧张电位与局部反应
1、电紧张电位:阈下刺激所引起的膜电位变化 2、电紧张性扩布:电紧张电位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增大, 并按一般的电学规律向周围扩布,呈指数衰减,这种扩布方式 称为电紧张性扩布。 3、局部反应(电位):当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虽不能引起 细胞产生动作电位,但能使受刺激部位的膜产生程度较小的去 极化,这种反应称为局部反应。
(二)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1. 刺激的强度
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兴 奋的最小刺激强度。阈刺激 阈下刺激 阈上刺激
2. 刺激的持续时间
时间阈值: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最短刺激作用时间
3. 强度-时间变化率
强度—时间变化曲线(图) 基强度(rheobase) 时值(chronaxie)
二、细胞膜动作电位
(一)细胞的兴奋和阈刺激
兴奋性(excitability):细胞受到刺激后具 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兴奋(excitation):细胞受刺激后产生了动 作电位,称为兴奋。
刺激:能引起机体细胞、组织、器官 或整体的活动状体发生变化的 任何环境变 化因子,都称为刺激。
Ek= Nernst 公式:
RT
·log
[K+]0
ZF
[K+]i
(一)K+的扩散对膜电位的作用: K+的平衡电位
K+的平衡电位(equilibrium potential):当 膜内外K+浓度差所形成的向外扩散力量和阻止K+继续 外流的电场力达到动态平衡时,K+的净通量为零,此 时所形成的电位差稳定于某一数值而不再增加,此电 位差称为K+的平衡电位。 K+的平衡电位约为-90mv。K+:内—外 (二)Na+的扩散对膜电位的作用: Na+的平衡电位
锋电位(spike potential):构成动作电 位主要部分的一次短促而尖锐的脉冲样变化, 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后电位(after potential):继锋电位 后所出现的电位波动,称为后电位。去极化后 电位、超极化后电位(图)
2. 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与Na+和K+两种离子按各自的 浓度梯度和电势梯度跨膜移动的结果。当细胞受到刺激时, 开始时有少量Na+通道开放,Na+内流,引起细胞膜的去极 化,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时,大量的Na+通道打开 (钠激活),大量Na+在浓度梯度的推动下快速内流,引 起膜的进一步去极化甚至反极化,使得膜电位由外正内负 逐渐变为内正外负,这样的跨膜电位变化就形成了动作电 位的上升支;而峰电位的下降支(复极化)主要是由于膜 在峰电位水平时大量Na+通道关闭(钠失活)的同时, K+ 通道打开(钾激活),在K+浓度梯度的推动下出现K+快速 外流,使得膜电位又由内正外负恢复到静息水平的外正内 负,这个过程的电位变化就形成动作电位的复极化。
下一张
返回
返回
时值:以两倍基强度的刺激作用于组织引 起兴奋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作为衡量兴奋性 高低的指标,这一特定时间成为时值.
刺 激 强 度
时值
基强度
刺激作用的时间
强度—时间曲线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三)组织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 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 超常期(supranormal period) 低常期(subnormal period)
(四) 分级电位和动作电位
1.相关概念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细胞膜受到较强刺激 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两侧电位所发生的快速、可逆 的倒转和复原,这个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4、阈电位:当膜的去极化程度达到某一临界数值时,即膜电 位减少到临界水平,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大量激活,便爆发出动 作电位,这一临界膜电位水平称为阈电位。
二、神经冲动(动作电位)的产生
总和作用:没有达到阈电位的局部反应(兴奋),常常能够 几个迭加起来,使膜去极化的程度达到阈电位的水平,引起兴奋 而产生一次动作电位,这种过程叫做总和作用。 (1)时间总和:如果第一次阈下刺激引起的局部兴奋还没有消 失以前,紧接着给予第二次、第三次阈下刺激,这些先后发生的 局部兴奋就有可能迭加起来,使膜的去极化程度达到阈电位水平, 最后引起一次兴奋和产生动作电位。这叫时间总和。 (3)空间总合:如果相邻的细胞膜同时有两处或多处受到阈下 刺激,它们引起的局部兴奋会由于电紧张性括布而互相迭加起来, 引起一次兴奋和产生动作电位。这叫空间总和。 在神经系统中,局部兴奋的总和作用是引起兴奋(冲动) 的主要方式。
全 或 无 的 特 征
(五)离子通道的门控机制
1.电压门控Na+通道和K+通道
2.离子通道 门在不同状 态下的转换
(六)不应期和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特性 1.兴奋细胞的不应期 绝对不应期:Na+通道还没有恢复到静息状态 相对不应期:部分Na+通道还没有恢复到静息 状态 超常期:绝大部分Na+通道已恢复到静息状态, 但膜电位还高于阈电位水平 低常期:由于还有少量k+通道处于开放状态, 膜电位还低于阈电位水平。
Na+:外—内,约+60mv
(三)K+和Na+对膜电位的协同作用
(四)Na+——K+泵和静息电位的维持
在静息状态下,Na+、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的被动渗漏正是通过 Na+— K+泵的主动转运来进行平衡。
静息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细胞内外离子的不均衡分布和静息细胞膜对离子的选择通 透性,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
细胞在静息时,细胞内K+浓度一般比细胞外高三十倍,蛋白质和其它带 负电荷的高分子化合物大约比细胞外高10倍;同时,细胞外Na+和Cl-的浓 度一般比细胞内高10倍左右。所以,细胞外的主要正离子是Na+,主要负 离子是Cl-,而细胞内的主要正离子是K+,主要负离子是蛋白质。在这种状态 下,K+有向膜外被动扩散的趋势,而Na+和Cl-则有向膜内被动扩散的趋势。
2、动作电位与神经纤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