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冢书·五帝篇》赏读
《汲冢琐语》与先秦“说体”考察
题, 以叙事 为体 , 所述虽不 出历 史人物 包括历 史名人 范围 , 多为 不入 正史的奇 闻轶 事、 但 宫廷讳 密, 且杂以 卜梦 占筮、
神 灵怪异 , 又被称 为“ 纪异之 祖” 小说 之祖” 或“ 。通过 对辑佚 本窥斑探 豹之 考察 , 笔者 以为 , 书并非 志怪 专书, 该 亦 不等同于后 世纯文艺性的小说作品 , 实属先秦 多以“ 、 传” “ 相称的“ 说” “ 、 语” 说体 ” 文本 , 当于 目录书中所列的 杂 相 史杂传 。这 对论 证先秦 以讲述故事为 旨归的“ 体” 说 的存在 , 可谓不可 多得的珍贵文献 。
可惜 , 先秦 纯粹 的“ 体 ” 本 , 乎 都 已失 传 , 说 文 几 文学 史对 先 秦 叙 事 文学 的 梳 理 因此 受 到极 大 的局 限 。值 得 庆幸 的是 , 有一 份失 而 复得 、 又得 而复 失 的 出土 文献— — 《 汲冢 琐语 》, 可 能就 是 一 部 十分 接 很 近“ 体 ” 先 秦 著 作 , 然 得 而 复 失 , 说 的 虽 尚有 辑 佚 可
见, 据此或许可见先秦“ 说体” 之一斑。 《 语》: 琐 书名 出 自何代
一
、
母。《 图诗》 一篇 , 画赞之属 也。又 杂 书十九 篇 : 周食 田法》 《 书》 《 楚事》 《 《 ,周 ,论 , 周穆 王 美人 盛姬 死 事 》 大 凡 七 十五 篇 , 篇 筒 书折 。 七 坏, 不识 名题 。 …… 漆 书 皆 科 斗 字 。初 发 冢 者
事 。《 书》 篇 , 弋 射 法 。《 缴 二 论 生封 》 篇 , 一 帝 王 所封 。《 历》 篇 , 子 谈 天 类 也 。《 天 大 二 邹 穆 子传 》 五篇 , 言周 穆 王 游 行 四 海 , 帝 台、 王 见 西
古本竹书纪年
古本竹书纪年引言:《竹书纪年》亦称“汲冢纪年”、“纪年”,是成书于战国末年的一部魏国编年体史书,也是我国地下出土的第一部史书,早在汉代时就已经散佚。
直到公元281年(晋武帝太康二年)的西晋,一个位于今日河南省的战国魏王墓被盗挖,盗墓者被捕之余,亦同时让墓里的大批竹简出土。
当时晋武帝非常重视此事,令荀勖、和峰等人整理成本。
荀勖、和峰的整理本一直流传至宋代,不幸再次散佚。
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都是根据《竹书纪年》残文辑录而成,有《古本竹书纪年》和《今本竹书纪年》两种。
今本隐瞒了辑侠本的真相,企图以样侠本充为原本;而古本则以忠实的态度逐条注明样自何书。
《竹书纪年》对史学界的震撼,在于它所纪录的史料与《史记》所描述的不单只内容不同,而且价值取向相异。
自清代以来,许多学者以这部书为线索,在古史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进展,譬如,《史记》记载尧舜禹之间通过禅让来传位,而《竹书纪年》却认为舜和禹都是通过政变夺取王位。
研读先秦文化,竹书纪年是一部不可不读的书。
五帝昌意降居若水,产帝乾荒。
(《山海经·海内经》注。
)帝王之崩曰陟。
(《韩昌黎集·黄陵庙碑》)国维案:此昌黎隐括本书之语,非原文如是。
黄帝既仙去,其臣有左彻者,削木为黄帝之像,帅诸侯朝奉之。
(《太平御览》七十九引《抱朴子》曰:“汲郡中竹书”云云。
今《抱朴子》无此文。
)黄帝死七年,其臣左彻乃立颛顼。
(《路史·后纪》六。
)颛顼产伯鲧,是维若阳,居天穆之阳。
(《山海经·大荒西经》注。
)帝尧元年丙子。
(《隋书·律历志》引,丙作景,避唐讳。
《路史·后记》十引,无帝字。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史记正义》引《竹书纪年》)后稷放帝朱于丹水(《山海经·海内南经》注。
《史记·高祖本纪》正义引“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
《五帝本纪》正义引“后稷放帝子丹朱”。
)命咎陶作刑。
(《北堂书钞》十七。
史记闲谈一·五帝本纪赏读
五帝本纪读后感以前读《史记》总是囫囵吞枣,对五帝本纪的兴趣,也只是在他们的系表上,谁是谁之子,谁该叫谁爷爷之类的,比如舜与尧,舜名重华,辈分极低,尧名放勋,辈分极高,舜的祖父都得喊尧一声爷爷。
心中想得便是玄嚣这一系娶妻生子比较晚,属于晚婚晚育,而昌意这一系则是早婚早育,开枝散叶极快。
比如禹居然是颛顼的孙子,而舜则是颛顼的七世孙。
当时热衷于这种无趣的推测猜想。
以至于错过许多有意义的内容,还记得当年参加自主招生时,我在场上侃侃而谈时,那名老师问我:“颛顼有什么功绩?”我当时一怔,心中不以为然,颛顼的功绩和其他几帝的功绩差不多,无非是天生神圣,制定天时,巡游山川,当时便随口一答,而后又猛地想到颛顼的“绝地天通”,也就是断绝神与人的联系,在颛顼之前,人人都可以通神,打个激灵,做个梦,都可以说是神的旨意,而众人无法反驳,但是从颛顼之后,统治者垄断了对“神”的解释权,只有“巫”这种贵族才能通神。
当时不记得从哪里看的“绝地天通”,反正是胡诌了一番。
这次重翻,猛地发现自己太轻视太史公对五帝举措各不相同,比如黄帝的举措:“①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
西至于空桐,登鸡头。
南至于江,登熊、湘。
北逐荤粥。
②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
③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
④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
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
⑤获宝鼎,迎日推筴。
⑥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
⑦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
⑧时播百穀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
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比如“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这几句话:梳理天地之间的法度,幽是指黑夜,明是指白天,这应是占卜昼夜交替长短的时间,死生之说则是对生死的解释,存亡之难应是强调部落族群危机感。
由此看来,黄帝的每一项措施,都是有针对性的,属于开创性的举措。
而颛顼的举措则是:“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任地是利用土地的意思,载时是按照四季特点行事,象天是模仿上天。
076《书断列传》唐·张怀瓘
卷一○古文按古文者,黄帝史苍颉所造也。
颉首有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是曰古文。
《孝经》援神契云:“奎主文章,苍颉仿象”是也。
○大篆按大篆者,周宣王太史史籀所作也。
或曰柱下史,始变古文,或同或异,谓之为篆。
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
甄酆定六书,三曰:“篆书”。
八体书法,一曰“大篆”。
又《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并此也。
以史官制之,用以教授,谓之“史书”,凡九千字。
○籀文周太史史籀所作也,与古文大篆小异,后人以名称书,谓之籀文。
《七略》曰:史籀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
与孔氏壁中古文体异。
甄酆定六书,二曰“奇字”是也。
○小篆小篆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
增损大篆,异同籀文,谓之小篆,亦曰秦篆。
○八分按八分者,秦羽人上谷王次仲所作也。
王愔云:“王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
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为八分,言有默,始皇得次仲文,简略赴急疾之用,甚喜。
遣召之,三征不至,始皇大怒。
制槛车送之,于道化为大鸟飞去。
”○隶书按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
邈字元岑,始为县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狱中。
覃思十年,益小篆方圆而为隶书三千字。
奏之,始皇善之,用以御史。
以奏事烦多,篆字难在,乃用隶字以为隶人佐书,故曰隶书。
○章草按章草,汉黄门令史史游所作也。
卫恒、李诞并云:“汉初而有草法,不知其谁。
”萧子良云:“章草者,汉齐相杜操始变藁法,非也。
”王愔云:“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粗书之。
汉俗简,隋渐以行之是也。
”○行书按行书者,后汉颖川刘德升所造也。
行书即正书之小伪。
务従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
王愔云:“晋世以来,工书者多以行书著名。
钟元常善行书是也。
后王羲之、献之并造其极焉。
”○飞白按飞白书者,后汉左中郎蔡邕所作也。
王隐、王愔并云:“飞白,变楷制也。
本是宫殿题署,势既劲。
文字宜轻微不满,名为飞白。
”王僧虔云:“飞白,八分之轻者。
邕在鸿都门,见匠人施垩帚,遂创意焉。
志怪故事·汲冢琐语
志怪故事·汲冢琐语汲冢琐语(节选)晋朝年间,汲郡人偷盗魏襄王陵墓,得到竹书数十车,全由蝌蚪文【即先秦篆文或金文等古文字】书写,称“汲冢古文”。
经过晋代学者荀勖、束皙等人多年释读与整理,最终写定先秦古书十余种,共七十五篇,统称为《汲冢书》。
《琐语》即其中一种。
《汲冢琐语》是战国杂史体志怪小说,历来把它看作志怪小说的开端,甚至被认为是小说之祖。
不仅后世小说多采载其事,干宝撰《搜神记》也藉以为“师范”。
该书至南宋已亡佚,现在流传的是辑佚本,有遗文二十余则,较完整的只有十五、六则。
我节选其中较为有趣者数则,译于此,标题为自拟。
晋冶氏女徒晋冶氏的女仆生病了,就将她抛弃。
舞嚣家的马僮过来饮马【给马喝水】看到了她。
生病的女仆说:“我做了一个好梦。
”马僮就问:“是什么样的梦?”女仆说:“我梦见自己随水漂到河汾,有三匹马对着我起舞。
”,马僮就回去告诉了他的主人舞嚣。
舞嚣前来视看,说:“你还能活下去,我买下你吧。
”女仆说:“我被抛弃,不就已经死了吗?”舞嚣说:“不会。
”就把她买了下来。
到了舞嚣家里,女仆的病就好了。
后来她生下了荀林父【晋国六卿之一中行氏的第一代家主】。
赤熊晋平公梦到有一只赤熊躲在屏风后偷窥【左氏春秋记的是“赤熊进门”】,对此很担忧以至于得了病,就派使者去问子产,子产说:“当初共工有位大臣名叫浮游,败给了颛顼,就投入沈淮之渊自杀。
他的肤色发赤,言语让人感到愉悦,举止顾虑周到,长得像熊一样,常为天子所尊崇,要是在厅堂里见到他,称王于天下的人就会死;要是在厅堂阶下见到则诸侯会惊惧;要是在门边看到近臣就会忧虑;庭院里见到他就没有妨害。
如今他在屏风后偷窥,(让您)得病却没有损伤,应当祭祀颛顼共工,您的病就会好了。
”晋平公按照子产的话做了果然病就好了。
首阳神晋平公和齐景公一同乘车来到浍上,看到有个人乘着八匹白马拉着的车驾,来到平公面前。
平公问师旷说:“世上有犬狸身而狐尾的东西吗?”【有的版本说的是:晋平公来到浍上,看到有个人乘着白骖八驷过来,那人长着犬狸一样身体而长着狐尾,他抛下自己的车驾而跟着平公的车驾,平公就问师旷这是什么。
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五帝纪
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五帝纪[附]五帝纪[一]《竹书》云:昌意降居若水,产帝干荒。
《山海经·海内经》注案:雷学淇《竹书纪年义证》卷一云:'《大戴礼·帝系》曰:“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
青阳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
”《史记·五帝本纪》“泜”作“江”,余同。
索隐曰:“降,下也,言帝子下为诸侯。
”……《海内经》曰:“黄帝妻雷祖,生昌意。
昌意降居若水,生韩流。
……”郭注引此纪证之,谓干荒即韩流也。
’[二]《汲冢书》云:黄帝仙去,其臣有左彻者,削木作黄帝之像,帅诸侯奉之。
《意林》卷四(《抱朴子》)(《抱朴子》又曰:《汲郡冢中竹书》言:黄帝既仙去,其臣有左彻者,削木为黄帝之像,帅诸侯朝奉之。
《太平御览》卷七九皇王部《抱朴子》曰:张华《博物志》曰:黄帝仙去,其臣左彻者削木为黄帝像,帅诸侯奉之。
亦见《汲冢书》。
《太平御览》卷三九六人事部案:此不见今本《抱朴子》,平津馆本《抱朴子》以为外篇佚文。
陈逢衡《竹书纪年集证》卷四九云:'案《博物志》云:“黄帝仙去,其臣左彻者削木象黄帝,帅诸侯以朝。
七年不还,左彻乃立颛顼,左彻亦仙去也。
”其说与《纪年》注亦同亦异,疑非事实。
夫颛顼之于黄帝,世代悬隔,焉得云七年即立颛顼乎?’所云《纪年》注指今本。
《意林》一条、《御览》卷三九六一条,《存真》、《辑校》、《订补》失收。
[三]《竹书》曰:颛顼产伯鲧,是维若阳,居天穆之阳。
《山海经·大荒西经》注案:《史记·夏本纪》:'鲧之父曰帝颛顼。
’索隐:'皇甫谧云:“鲧,帝颛顼之子,字熙。
”……《系本》亦以鲧为颛顼子。
’《山海经·海内经》注引《世本》同,与《竹书》合。
[四]《竹书纪年》曰:尧元年景子。
《隋书·律历志》案:'景’本为'丙’,避唐讳改。
《存真》云:'古人不以甲子名岁,自王莽下书言:“始建国五年,岁在寿星,仓龙癸酉。
仓颉造字课文
仓颉造字课文1. 仓颉造字的课文(原文)急人类早期是没有文字的,这样的时间过了很长很长.为了适应生活的需要,帮助表达,交换,记忆等,古人曾发明,使用过“结绳记事”.他们用长短不同,颜色有别的细绳,根据需要,再间隔不等的距离,打上不同形式的结,然后再依次栓在一根较粗的主绳上.其中记载的,大到历史事件,小到口角纷争,内容非常广泛.记事人经常手捻绳结,进行回忆和讲述,以此传给后人. 还有的人曾经使用过“物语”,就是用一件具体事物表达一种固定的含义.比如,有的用司哈(小柿子叶)表示“我很苦闷”,有的用火表示“我要找你”.这些虽然也属于交流思想与感情的工具,使用起来却困难重重.人类社会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传说仓颉创造了文字.仓颉在野外的泥地上看到了鸟的足迹,它们有直有斜有交叉,富有变化,而且每个线条都那么均匀,那么优美.于是他模仿鸟的足迹创造了字的笔画.这是造字的开始.后来,他又根据龟纹,虫蛇,黍稷,山川,草木等的形状或动态,创造了文字. 当仓颉把造的字写给人们看时,大家高兴极了,七嘴八舌的议论着,说这个字躯干弯曲,末梢放纵;这个字两边修长,躯干矮短;这个字外部轻灵,内部紧凑;那个字不方不圆,若行若飞;这个字如龙蛇盘绕,那个字似鹰隼雄立.还有的人评论说,远看这些字,犹如鸿鹄群游,迂回绵延;近看这些字,好像布阵排兵,井然有序. 就这样,人类最早的文字之一——汉字诞生了.。
2. 仓颉作书的文言文答案是什么用哪几种方法说说仓颉造字汉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大概已有6000年的历史了。
古人认为,汉字是仓颉创造的。
对此,先秦典籍中多有记载,如《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吕氏春秋·君守篇》:“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
”《韩非子·五蠹篇》:“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
”汉人的著述中也多有记载。
五帝本纪赞原文及译文
五帝本纪赞原文及译文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
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
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
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
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
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
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於他说。
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译文:太史公司马迁说:学者多称赞五帝,久远了。
然而最可征而信的《尚书》,记载的独有尧以来,而不记载皇帝、颛顼、帝喾。
诸子百家虽言黄帝,又涉于神怪,都不是典雅之训,所以当世缙绅们都不敢说,不可以取以为证啊。
孔子所传的《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虽称孔子所传,但儒者怀疑不是圣人之言,所以不传以为实。
我曾经西至崆峒山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处,北到黄帝尧舜之都涿鹿,东到海,南到江淮,我所经历的地方,所见过的长老,往往称颂黄帝尧舜的旧绩与其风俗教化,固来与别处有所不同。
那么别的书说到黄帝的,也或者可以为证。
总之,大要不背离《尚书》所记载的接近这些。
我看《春秋》《国语》,这两篇发挥阐释《五帝德》《帝系姓》很彰著。
顾儒者但不深考而且有的不传讲。
这两篇所发挥阐述得很显著,验之风俗教化固然不同一般,都是事实,一点也不虚。
况《尚书》缺亡的内容多了,岂能因为它缺亡而算了呢?它所遗失的,像黄帝以下的事情,就时时见于其他的传说中,如百家《五帝德》之类,都是其他学说。
有怎么可以因为缙绅难言,儒者不传,而不选取了呢?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的人,不能择取。
而浅见寡闻者本来就难为它讲说。
我按照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次序,选择其中语言比较典雅的。
所以写成本纪的开头。
《竹书纪年》与出土文献研究之一:《竹书纪年》考(全三册)
感谢观看
1.杂采各家异说,但有的论证过于武断 2.清代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学者锢于所习,以与《太史公书》 及汉世经师传说乖牾,遂不复研寻,徒资异论。
严格来讲,这部大书并不适合大众阅读,是研究《竹书》的学者绕不开的资料汇编。第二章《竹书纪年》学 术史属于对以往学者研究的述评,提出问题。因此,在了解了作者参考的资料之后,本人采用的是跳读的方式, 对作者的结论进行详细的了解。
目录分析
01
國家社科基 金後期資助 項目出版説 明
02
第一章汲冢 竹書的發現 與整理
04
第三章 《竹書紀年》 版本考
06
第五章古本 《竹書紀年》 分析
03
第二章 《竹書紀年》 學術史與本 書的研究方 法
05
第四章 《竹書紀年》 流傳考
01
第六章今本 《竹書紀年》 分析
02
第七章結語
03
附録
04
读书笔记Βιβλιοθήκη 始同于穴,偶为烛具,转作世经典。
从汲冢竹书的发现与整理、《竹书纪年》的学术史、版本、流传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资料翔实,所言皆有 出处;但存在前后章节复制粘贴的现象,部分观点过于武断。
考据极细,重复较多,新旧本结构差异是关键,有助于理清思路。
好书,竹书纪年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可惜我的水平看的还是太吃力了。
第一節今本《竹書紀年》成書時代分析 第二節今本《竹書紀年》資料來源考 第三節今本《竹書紀年》對古本《竹書紀年》的輯佚與疏漏 第四節古本《竹書紀年》與今本《竹書紀年》對照 第五節今本《竹書紀年》采古本《竹書紀年》以外文獻之訛誤 第六節今本《竹書紀年》的性質分析 第七節今本《竹書紀年》的價值分析 第八節小結
第一節總結《竹書紀年》學術史的必要性與方法 第二節晉代以來學者對《竹書紀年》的認識與研究 第三節晉代以來學者關於《竹書紀年》認識與研究之分析 第四節本書的研究方法與思路
泱泱中华
泱泱中华,号称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
然而,我国有确切记年的信史却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即前841年),迄今不过2850余年,再往上溯五帝及夏、商、周各帝王年代却是众说纷芸。
“二十五史”之首的《史记》中,仅是记录黄帝以降各帝王的名号,却无具体在位年代,人称这一现象为“有世无年”,成为中华文明史的一大缺陷(且《史记》对于上古帝王的记录也存有诸多错漏)。
西晋时期出土并被整理成册的魏国编年体史书《汲冢竹书》(又称《竹书纪年》),据传有13篇,上记于三皇五帝及夏、商、周三代史事,本可完善自黄帝来一脉相承的中华历史年表,可惜《汲冢竹书》存世不久却被亡佚,使得这一千年历史遗憾继续延续下去。
为填补中华古史的年代学标尺,自古以来有诸多学者作出不懈的探索,编定出不同版本的上古帝王断代纪年,其中东汉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北宋邵雍的《皇极经世书》、北宋刘恕《资治通鉴外纪》、南宋罗泌的《路史》较为出名,仍然众说纷芸,至今未有定论。
本文,以《古本竹书纪年辑证》、《路史》、《资治通鉴外纪》为蓝本,结合考证其它各类古籍,并参考其它相关论文学术成果,试着推论黄帝以降上古五帝期间的中华纪年。
一、五帝时代纪年推论(一)五帝时代有关考证推论五帝时代纪年,事前必须搞清四个关键问题。
一是五帝时代是为何物?二是五帝时代起于何年?三是五帝时代帝王何数?四是五帝时代帝王承袭何样。
1、首先来看五帝时代是为何物?按照传统说法,五帝时代是上古时期前承神农氏、后续夏后氏的一个历史时期,历代帝王均为黄帝有熊氏后裔。
比照夏后氏称之为夏朝,有人称之为神农氏为炎帝朝、五帝时代为黄帝朝。
按照古史记载,五帝时代并非华夏建政肇始,之前还有伏羲氏、神农氏等远古部落。
然而自五帝时代方有史事记载以及较为公认帝王世系与在位年限,可谓中华文明之先驱。
2、其次来看五帝时代起于何年?这个设问,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专业课题:黄帝纪年考(五帝朝代起于黄帝)。
自古至今众多有志之士深耕在此领域,并且编撰《资治通鉴外纪》、《路史》等众多珍贵史料。
汲冢竹书——精选推荐
汲冢⽵书汲冢⽵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次⼤批出⼟的战国时代简牍资料。
西晋咸宁五年 (279)汲郡(今河南汲县)⼀个名叫不准的⼈盗掘了⼀座战国晚期的魏王墓,获得写在⽵简上的各种书籍数⼗车。
这些简书被后⼈称为被后⼈称为“汲冢书”或“汲冢⽵书”。
由于盗墓⼈曾燃烧⽵简⽤以照明取宝,不少⽵书被烧毁,还有许多被拆散折断,使所书古籍遭到严重破坏。
恒、王庭坚、和峤、王接等学者的整理和考证研究,得到古书凡75篇。
据《晋书·束皙传》记载,计有: 《纪年》13篇。
⼤约为魏国的史书,上记三皇五帝及夏以来⾄周幽王为⽝戎所灭等三代史事,下记晋史,⽤晋纪年;三家分晋后⽤魏纪年,直⾄魏“今王⼆⼗年”。
名。
《琐语》11篇。
是各国占梦、⼘妖怪吉凶书及相书。
《梁丘藏》 1篇。
先叙魏国的世系,次记丘藏⾦⽟之事。
《缴书》 2篇。
论⼷射之事。
《⽣封》1篇。
记帝王所封之地。
《⼤历》2篇。
与邹衍论说天⽂的著述相似。
《穆天⼦传》 5篇。
记周穆王巡游四海,见帝台、西王母的经历。
《图诗》 1篇,图画配赞诗。
⼜有杂书19篇,包括《周⾷⽥法》、《周书》、《论楚事》、《周穆王美⼈盛姬死事》等。
另有 7篇严重残损,已⽆法识别篇题内容。
汲冢⽵书史称“漆书”,实为好墨写成。
《穆天⼦传》⼀书,简长为晋古尺⼆尺四⼨(约合今55厘⽶),⼀简写40字,⽤素⾊丝绳将⽵简编联成册。
其他各书形制情况不明。
据考,《纪年》之“今王⼆⼗年”是魏襄王⼆⼗年 (299)。
因此,该墓墓主应是魏襄王。
⽵书也应是同时的⽂物。
汲冢⽵书在南北朝时即逐渐散失。
流传下来的只有⼀部《穆天⼦传》。
传世的另有⼀部后⼈重编的《⽵书纪年》(今本),并⾮汲冢⽵书《纪年》的本来⾯⽬,编定的时间约在南宋以前,此书虽不可全信,但仍有⼀定的史料价值。
早夏五帝、羿、桀同都斟Xun-《全夏都初探》之二
20 0 2年 2月
陕西 教育 学院学 报
J u ~ o l Isi t f d c t n om fS a n n t u eO u a o t E i
F b2 0 e 02
V( 8 N( 】 l l )l
第 t 第 l 8卷 期
五帝同都冀 .尧 , , , , 舜 禹 启 太康 , 仲康 同都 斟
前考禹 至
仲康 四帝 同都斟寻 而 不易都 , 尧 , , 又同都 , 9 今 舜 禹 故知 : 尧 至仲康六帝 同都斟郡 , 而且末易 都.冀 斟 郡 唐 , 与 禹 虞 可能同都斟郡 .
发现.《 夏都初探》 全 对夏 都进行 了初步地全面探讨 , 因篇幅
早 夏 五 帝 , ,桀 同 都 斟 郡 羿
— —
《 夏都初探》 全 之二
刘 庞 生
( 北 太 学 ,陕 西 西 安 西
706) 10 9
摘
要: 斟郡 是早夏 禹, , 启 太康 , 仲康 , 少康五 帝都 , 夏篡 臣后羿 都 , 夏桀后迁 都 , 在今河南孟 州 .斟寻 可能也
是唐, 虞都 . 关键 词 : 早夏五帝 ; 后羿 ; 夏桀 ; 斟郡 中图分类号 : 2 K2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8 9 X(0 2 0 —0 5 —0 10 —5 8 20 )1 0 6 5
所限 , 5部分发表 .本文是《 分 全夏都初探》 之二.
二 , 郡 在 今河 南孟 州西 斟
斟 在 河 洛间.古 史 常称 " 洛 间" 如 《 河 史记 · 掸 封
一
,
早夏五 帝 , , 羿 桀同都斟 郡
书》 " :昔三代之居 ( ) 皆在河 洛 间 都 , . 叶万梧 李德方 先生 《 三代都洛水系考辨》 : 说 广义上 的' 洛 , 河 指的是 黄河中游 至洛水流域这一地域. …该 文又引《 " 元河南志》 二:上 洛 按l 『
去过地方最远、在位时间最长的周天子周穆王的奇幻旅行
® /《穆天子传》,晋郭墣注。
《穆天子传》又名《周王游行》,是西晋太康初年发现的汲冢竹书的—种, i 己周穆王驾八骏西巡天下,会见西王母之事,撰者不详,一说成书于战国H晋太康(280—289 )年间,汲 郡(今河南卫辉,战国时是 魏国的封地)一带发生了一件怪事。
先是盗墓贼不准(fT)u zhi 'in , 汲郡人)挖到一座500多年前的古墓 (战国魏王墓),挑走了不少贵重物品。
没隔几天,官府收到消息,再来“探 宝”,只不过他们要找的宝物和父老乡 亲眼中的不太一样,成捆竹简从古墓 里被搬出来,装满了数十车。
官府还 跑去村民家里,询问竹简下落,村民 疑心:难道上面画得跟蝌蚪一样的竹 片比金银财宝还值钱,真是奇怪。
被宫府当成宝的东西不准压抿就没看上,早知如此,他当后悔烧了一 些,充作捜寻珍宝的光源,只怪自己 读书太少。
原来,那蝌蚪状的文字为 战国古文字,秦始皇焚书后,战国时 期除秦以外的各国史书、典籍要么被 烧成灰,要么被藏了起来。
冲着宝藏 去的不准,不意间打开了通向先秦史 的大门。
晋武帝司马炎对这批竹简非常重 视,命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和峤负责 整理研究,众多学者参与其中。
要知 道,释读几百年前的古文并非易事, 况巨部分还被烧没了,竹简保存状况 也不是很好,学者们经多年释读,从#竹简残片中整理出先秦古书约10余种 共75篇(统称“汲冢书”),其中最重要 的当属魏国史书《竹书纪年》和《穆天 子传》,前者对《史记》内容做了大M 颠檀性的补充,时间跨度从传说时代 的五帝至战国,后者描述了一个任性 远游、与西王母饮酒唱和、乐而忘返 的周穆王形象。
可惜的是,汲冢书中 大部内容今已失传,《竹书纪年》不幸 在宋代散失(只存有辑佚本),唯独《穆 天子传》自出土以来广为流传,奠定 了后人对周穆王姬满的初印象:西周 诸王中M 具传奇色彩的一位天子(穆 王几神人哉?能穷当身之乐 >。
究竟他 的“神人”光环从何而来?让我们从洋 洋洒洒数千言的《穆天子传》说起。
《列子》伪书说述评-最新资料
《列子》伪书说述评一《列子》一书经西汉刘向整理定著之后,流传一直不甚广泛。
东晋张湛其“先君”曾将之当作“奇书”收藏,永嘉之乱时散落。
乱后,张湛“先君”再次辑全,张湛为之作注才使这部著作得以流传至今。
(有关记载见于张湛《列子注序》)“伪书说”从唐代柳宗元《辩列子》发端。
而实际柳氏也并未断言《列子》为伪,只是对其中几点略有疑问。
但是柳宗元的质疑却引来了后代不少极端化的呼应,从宋代高似孙《子略》始,同时代附和高氏的仍有朱熹、黄震和叶大庆诸人,至明代有宋濂等人,但是人数还不算多,到了清代则有陈旦、钱大昕、姚际恒、姚鼐等多人,近代以后的代表人物有马叙伦、梁启超、吕思勉、陈三立等人以及古史辨派,已经形成了《列子》研究的严重障碍。
综合分析诸“伪书说”,其证据可以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从《列子》作品的外围入手考察《列子》书,如“太史公不为列子立传”,“列子反映的是魏晋时的思想”等,二是从《列子》文本入手考察其文句、用语、具体名物制度等,得出这些证据不属先秦的结论。
本文重述第一类证据。
本文认为谈《列子》的流传问题涉及到如下几个环节性的问题,而这几个问题也正是“伪书说”反复沿用的重心所在,因而往往牵涉多个“伪书说”,但其中有一个可为此类观点的典型与代表,因而这些在环节问题上的典型的“伪书说”也就成了澄清《列子》流传的关键所在。
现将几个环节性问题爬梳如下:1.今传《列子叙录》中列子的年代有疑问这一点从柳宗元发端反复为历代伪说者沿用。
柳氏在《辨列子》中说:刘向古称博及群书,然其录列子,独曰郑缪公时人。
缪公在孔子前几百岁,《列子》书言郑国皆云子产、邓析,不知向何以言之如此,《史记》郑?]公二十四年,楚悼王四年,围郑,郑杀其相驷子阳,子阳正与列子同时,是岁周安王三年,秦惠王、韩烈侯、赵武侯二年,魏文侯二十七年,燕?公五年,齐康公七年,宋悼公六年,鲁缪公十年,不知向言鲁缪公时遂误为郑耶?不然,何乖错至如是?具体言,柳氏这一怀疑是有道理的,根据《列子》书的内证,有列子辞子阳粟事,列子应与子阳并时。
逸周书王会篇...
逸周书王会篇...
《容斋随笔·容斋续笔》卷十三〈汲冢周书〉~375~
《汲冢周书》今七十篇,殊与尚书体不相类,所载事物亦多过实。
其克商解云「武王先入,适纣所在,射之三发,而后下车,击之以轻吕,剑名。
斩之以黄钺,县诸大白。
商二女既缢,又射之三发,击之以轻吕,斩之以玄钺,县诸小白。
」越六日,朝至于周,以三首先馘,入燎于周庙,又用纣于南郊。
夫武王之伐纣,应天顺人,不过杀之而已。
纣既死,何至枭戮俘馘,且用之以祭乎?其不然者也。
又言武王狩事,尤为淫侈,至于擒虎二十有二,猫二,麋五千二百三十五,犀十有三,氂七百二十有一,熊百五十一,罴百十八,豕三百五十有二,貉十有八,麂十有六,麝五十,鹿三千五百有二。
遂征四方,凡憝国九十有九国,馘磨亿有十万七千七百七十有九,其多如是,虽注家亦云武王以不杀为仁,无缘所馘如此,盖大言也。
〈王会篇〉皆大会诸侯及四夷事,云:「唐叔、荀叔、周公在左,太公在右。
堂下之右,唐公、虞公南面立焉,堂下之左,商公、夏公立焉。
」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七〈南蛮、西南蛮·东谢蛮〉~5274~
中书侍郎颜师古奏言:「昔周武王时,天下太平,远国归款,周史乃书其事为〈王会篇〉。
今万国来朝,至于此辈章服,实可图写,今请撰为〈王会图〉。
」
《新校本南史》卷五十九《任昉传》
昉奉笺云:「昔承清宴,属有绪言,提挈之旨,形乎善谑。
岂谓多幸,斯言不渝。
」盖为此也。
3.汲冢纪年存真序全文翻译解释
3.汲冢纪年存真序全文翻译解释秦政焚书,三代事迹泯焉。
越五百岁,【古文纪年】出于汲县冢中,而三代事迹复约略可观。
学者锢于所习,以与【太史公节】及汉世经师传说乖牺,遂不复研寻,徒资异论。
越六百岁而书复亡。
亡于北宋,说详后。
,不知何年何人,捃拾残文,依附【史记】,规仿紫阳【纲目】,为今本之【纪年】。
鼠璞溷淆,真赝错杂,不有别白,安知真古文之可信,与今本之非是哉!最其大凡,今本之可疑者十有二;真古文之可信者十有六,请扬榷陈之。
【晋书·束晳传】言:『【纪年】十三篇。
』【隋书·经籍志】:『【纪年】十二卷。
』新、旧【唐书·艺文志】并云:『【纪年】十四卷。
』今本只四卷。
篇目可疑,一也。
【束晳传】言:『【纪年】纪夏以来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以晋事接之,三家分,仍述魏事。
』杜预亦云:『特记晋国,起自殇叔,以至曲沃庄伯。
庄伯之十一年十一月,鲁隐公之元年正月也。
』今本自黄帝元年至隐王十六年,大半依据【史记·年表】。
体例可疑,二也。
古文全用夏正,杜预之言可据。
今本『平王五十一年春三月己已,日有食之,』『桓王二十三年三月乙未,王陟,』全袭【春秋】。
可疑三也。
【史记正义】引【纪年】云:『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
』今本则云:『武乙三年,自殷迁于河北。
十五年,自河北迁于沫。
』不知盘庚之徙,已居河北。
妄袭【史记】,又杜撰迁沫之文,可疑四也。
【史记集解】引【纪年】云,『夏用岁四百七十一年。
』今本附注云:『起壬子,终壬戌。
』若然,则四百三十一年矣。
可疑五也。
自来简册,俱不详周公莞于何年。
今本于成王二十一年,书『周文公薨于丰,』而前此成王十三年,书『夏六月,鲁大禘于周公庙。
』岂有周公尚存,而鲁已立庙乎?可疑六也。
【书序】云:『周公即没,命君陈分正东郊。
』今本『成王十年,周文公出居于丰。
十一年,王命周平公治东都,』显非事实。
可疑七也。
宋晁氏、陈氏【书目】皆无此书,而【宋志】有『【竹书】三卷』,是亡而复辑之证,可疑八也。
今本竹书纪年并非伪书说
齐鲁学刊1997年第6期 《今本竹书纪年》并非伪书说杨 朝 明 内容提要 《今本竹书纪年》由于行世较晚,研究者多以其书为伪,以至后人几乎弃而不用,至为可惜!本文认为,《今本竹书纪年》绝非王国维等人所说“杂陈”各书,其材料即使不是直接采自汲冢原简,也会取自散佚之前的古本《纪年》。
《今本竹书纪年》的出现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西晋的和峤在杜预等人所说的本子之外,根据汲冢的《纪年》原简另行写定,后由人进行了整理;二是有人鉴于杜预等人所说的本子存在一些问题,便据而重新改编。
总之,《今本竹书纪年》与一般所谓的伪书有根本不同,它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依照传统的看法,《今本竹书纪年》已是公认的伪书,对该书之真伪再加议论已大无必要。
当年,陈逢衡《竹书纪年集证》据今本加以注解,王国维就颇不以为然,王氏所作的《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刊而行世,用他自己的话说,乃是“惧后世复有陈逢衡辈为是纷纷”;朱右曾在《汲冢纪年存真序》中,亦言今本“不知何年何人,捃拾残文,依附《史记》,规仿紫阳《纲目》”而成,并指出“今本之可疑者十有二”;范祥雍也说:“《今本纪年》之伪,经过清代以来学者们反复考证,已为定谳,无须再买菜求益了。
”①今日,我们细细审察《今本竹书纪年》后,却深感人们对它的评判很有不公,《今本竹书纪年》实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
我们认为,仅从王国维先生的《疏证》中寻求内证,就足可证明《今本纪年》之真,这些宝贵的资料被弃置不用,至为可惜!因此,我们不得不甘冒“买菜求益”之讥,再对《今本竹书纪年》的史料价值进行初步讨论,以期引起学界注意,来日再做系统深入的论证。
汲冢所出的《纪年》的原简早已散佚,清代以来的学者如朱右曾、王国维、范祥雍等都曾着力搜求南北朝至北宋的古注、类书中所引《纪年》佚文,加以汇辑、补充和校订,基本恢复了《竹书纪年》的概貌,人们不仅称其为《古本竹书纪年》,而且也当然地对其信而不疑。
但《今本竹书纪年》的情况则比较复杂。
清四库馆臣说:“然反覆推勘,似非汲冢原书。
竹书纪年简介
竹书纪年简介《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亦称《汲冢纪年》,于西晋咸宁五年279年被盗墓者不准FǒuBiāo所发现的编年体史书。
当时被埋藏于魏安厘王一说应为魏襄王的墓里。
《竹书纪年》记录了从夏朝到魏襄王一说应为魏哀王之间的重要历史事件,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竹书纪年又与近年长沙马王堆汉初古墓所出古书近似,而竹书纪年的诸多记载也同甲骨文、青铜铭文、秦简、《系年》相类,可见其史料价值。
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说:"《竹书纪年》在研究夏代的年代问题上有其特殊意义,正在于它是现知最早的一套年代学的系统。
"竹书纪年的内容有与《史记》记载不同处,如"殷祖乙胜即位﹐是为中宗",与《史记·殷本纪》等以中宗为太戊不同,但与甲骨文"中宗祖乙"的称谓却完全相合,可见竹书纪年的史料价值甚高。
《竹书纪年》凡十三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
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今王"二十年为止。
《竹书纪年》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晋国、魏国史官所记之史书,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
它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皆在古代经史之上。
此书开篇是以君主纪年为纲目,上下记载了89位帝王、1847年的历史。
五帝纪竹书纪年的诸多记载颇为特异,与传统的正史记载不同。
五帝纪,关于舜的记载,就跟史记等正史所载的有德之君舜的形象大为不同。
引述如下: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
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舜放尧于平阳。
放,流放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夏纪夏纪所载,与《史记》只是记载"太康失国"不同,还记录了羿的事情。
让羿代太康,成为夏王朝统治者的这些旧事得以重见天日。
当然,孰是孰非,那就见仁见智了。
殷纪殷纪则颠覆了《史记》记载的历史第一位贤相伊尹的形象。
伊尹流放太甲而称王,结果被太甲潜逃回来杀害。
卵生徐偃王传说试解
卵生徐偃王传说试解发布时间:2009-03-09 来源:张乃格一个世代传承的文化母题早在两三千年以前,今苏北大地上曾经存在过一个历史悠久、国力强盛、文化发达的古徐国。
而在徐国的历史上,徐偃王无疑是一位声名最为显赫、影响最为广泛的国君,《荀子》、《韩非子》、《淮南子》、《尸子》、《楚辞》、《论衡》、《说苑》以及《史记》、《后汉书》、《水经注》等早期的文献都曾记载过他的事迹,有的甚至还将他和尧、舜、周公、伊尹、周文王、孔子等古代的圣贤相提并论。
可惜因为徐偃王距今年代过于久远,所以有关他的生平大多语焉不详。
今本《博物志·异闻篇》有一段引自《徐偃王志》的文字,可能是有关徐偃王身世时间较早、内容具体的记述:徐君宫人娠而生卵,以为不祥,弃之水滨。
独孤母有犬名鹄苍,猎于水滨,得所弃卵,衔以东归。
独孤母以为异,覆暖之,遂成儿,生时正偃,故以为名。
徐君宫中闻之,乃更录取。
长而仁智,袭君徐国。
《徐偃王志》是现在所知今江苏地区最早的单行人物志。
今已不传①,作者是谁,详细内容如何,已经难以查考。
但成书年代早于《博物志》,应该是没有疑义的。
《博物志》的作者张华字茂先,三国末西晋初方城人,生于魏明帝太和六年(232),卒于晋惠帝永康元年(300),仕晋历中书令、度支尚书、太子少傅,累官至右光禄大夫,封广武侯,《晋书》三十六有传。
显而易见,《徐偃王志》至迟不会晚于西晋。
而人物专志的出现,发端于《史记》的本纪、世家、列传,以及《华阳国志》的人物志,发展于六朝时期,如虞溥的《江表传》、华鬲的《广陵烈士传》等。
据此推测,《徐偃王志》约当成于东汉时期。
卵生徐偃王的故事后来为刘成国的《徐州地理志》、干宝的《搜神记》、郦道元的《水经注》,以及欧阳询等的《艺文类聚》、张守节的《史记正义》、李贤的《后汉书注》、李昉的《太平御览》等世代传承,经久不绝。
文化人类学的解读从生物学的角度看,鸟类、鱼类、昆虫、爬行类等动物由脱离母体的卵孵化出来,称之为卵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汲冢书·五帝篇》读赏
公元279年,晋武帝咸宁五年,在河南汲郡(即今天新乡卫辉
一带)有一个靠盗墓为生的人,名唤‚不准‛,音为‚否标‛。
一
千八百多年前,那是一个暖风和煦的白天,不准站在田野里,眼睛
直勾勾盯着面前的土丘,身为摸金校尉的他,对着面前这个土包,
这土丘的位置,这封土的形状,这陈土的味道,不准有股直觉,这
是一座有货的斗。
月明星稀的夜里,他奋力挖掘,他潜入墓中,拿
着火把。
眼前的一切让他欣喜若狂,果不其然,那些藏在泥底的露
着金边的金银玉器。
不准吃力的挖着、挖着,时间飞逝,火把就这
样一点一点烧尽,这是不准看到脚底下散落着大把大把的竹片,于
是他俯身抓起一把竹片,抵在即将熄灭的火把上,引燃竹片。
就这样,不准完成了盗墓,卷走了诸多陪葬品。
天亮后,有人发现了这座被盗空的战国大墓。
然后报告了官府,官府实地查看,并且在散落遍地的竹片上,发现了弯弯曲曲的蝌蚪文。
这是重大发现,这件事被一层一层地上报,最终直达圣听。
晋
武帝十分重视这些带有蝌蚪文的竹片,让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和峤
负责翻译竹简。
最终整理出来的一部书籍,这些竹简记载了从五帝到战国晋魏
期间的事,主要是晋国和魏国的历史,又因为是竹简记书,因此名
字被做《竹书纪年》,也叫作《汲冢书》。
而不准也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盗墓者之一。
《竹书纪年》记载的许多事都与《史记》不同,经过历代学者
考证,一般认为《竹书纪年》所记载历史,基本符合史实。
比如:
商中宗的身份,《史记》记载商中宗是太戊,而《竹书纪年》则说
商中宗是祖乙。
两边的支持者争论了许多年,直到甲骨文被发掘研究,才有所定论,王国维曾在他的书中说:‚戬寿堂所藏殷契文字中,有断片,存字六,曰:‘中宗祖乙牛,吉。
’称祖乙为中宗‛。
直到现在,商中宗是祖乙的定论,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百度商
中宗居然还是大戊)。
还有一件事是‚共和执政‛的问题,‚共和执政‛是中国历史
上的大事,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纪年的事件,即公元前
841年。
《史记》对此的解读是:‚周公召公执政号曰共和‛,是
周公和召公两个人一起执政,叫做共和;而《竹书纪年》则记载:
‚共国之伯名和,行天子政‛,也叫作‚共伯和干王位‛,共国王
共伯,名和,他在周天子缺位的情况下,代行天子职权,就是干政。
很多先秦的典籍都证实了《竹书纪年》的正确,如:《庄子·让
王》:‚许由娱於颍阳,而共伯得乎共首‛,《吕氏春秋》:‚共
伯和修其行,好贤仁,而海内皆以来为稽矣。
周厉之难,天子旷绝,而天下皆来谓矣‛,现在普遍认为《史记》的记载极有可能是错误的。
《竹书纪年》的许多记载,几乎颠覆了我们对历史的感知,很
可惜,《竹书纪年》辗转了数百年,在宋元时期散轶,我们现在看
到的《竹书纪年》大多是转述在别的文献中,从其他书籍的字里行间,去偷窥上古面貌,真是令人感到遗憾,至于关于五帝的记载,
更是震惊、可惜。
1、《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竹书》云‚昌意降居若水,产
帝乾荒‛。
意为昌意在若水降生,昌意生的儿子乾荒,后来成为了帝。
而《史记》的记载是,昌意是黄帝之子,昌意生颛顼,颛顼成为帝。
郭璞曾经认为,‚乾荒‛与‚韩流‛是同形字,而后世普遍认为
‚乾荒(韩流)‛就是指的颛顼。
因为颛顼本身不是名字,颛字的
意思为圆头胖脑,顼字意为带玉,因此颛顼本身的意思是:圆头胖
脑并且带玉的人。
但是《史记》中颛顼的名字叫:‚高阳‛,与《竹书》所记载的‚乾荒‛也不一样。
据说《路史》上对此有记载,但是没有机会
看《路史》,已把《路史》列为必读之书。
2、(抱朴子)《意林》卷四记载:‚《汲冢书》云:黄帝仙去,其臣有左彻者,削木作黄帝之像,帅诸侯奉之‛
意思是,黄帝死后,他手下有个臣子叫做‚左彻‛的人,用木
头削成黄帝的样子,带领诸侯一起侍奉它。
《博物志》说左彻之所以做黄帝雕像,率领诸侯,日夜祭祀,
是想要把黄帝召回来,祭祀了七年,黄帝依旧没有回来,所以左彻
立颛顼为帝。
我认为这是一件大事,也许像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样,为‚挟天子像令诸侯‛。
七年后,迫于政治压力,立黄帝的孙子颛
顼为帝。
如此以来,颛顼尚小,左彻依旧可以执政。
3、《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竹书》曰‚颛顼产伯鲧,是
维若阳,居天穆之阳‛
这句话没什么问题,《史记·夏本纪》记载说,禹的父亲是鲧,鲧的父亲是颛顼,与《竹书》相符合。
4、《隋书·律历志》记载:《竹书纪年》曰‚尧元年景子‛。
这句话是有问题的,首先景子就是丙子,也就是天干地支纪年
法的丙子,因为后世要避讳,所以把丙改成了景。
但是问题在于天
干地支纪年法是从西汉才开始的,是王莽开始正式使用,在王莽之前,大家都不用干支纪年法。
尧,肯定不会用干支纪年法。
后人认
定丙子两个字是荀勖、和峤两个人私自加上去的。
由此可见,我们所见的《竹书纪年》也不一定都是准确的。
5、《‘史记·五帝本纪’正义》记载:《竹书》云‚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
同上:《竹书》云‚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广弘明集》记载:《汲冢竹书》云‚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
位‛
《史通·疑古》记载:《汲冢书》云‚舜放尧于平阳‛
这是件大事,这是件大事,是大事件!
可谓直接颠覆了我们对尧舜禅让的理解,按照《史记》的记载,尧认识到自己儿子丹朱不贤,所以让四岳推举人才,最终找到了舜,舜经历了尧的种种考验,尧临死时把江山交给舜,而舜推辞不就,
反而让丹朱继承帝位,但是诸侯都不去朝拜丹朱而去朝拜舜,最终
舜继承了帝位。
这是多么美好,多么和谐,多么理想的禅让制。
而《竹书纪年》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幻想,揭露了上古时代血
淋淋权位争夺的残酷。
尧在晚年的时候,势力衰弱,德不仅仅指的是德行,还指的是
他的势力,这时候,东夷集团的舜强大起来,不仅打败了炎黄集团
的首领尧帝,活捉了尧帝,并把晚年的尧帝流放到平阳。
还流放了
其子丹朱,不让他和父亲相见。
《竹书》记载说:‚后稷放帝朱于丹水‛,后稷就是周族人的
始祖,也是舜的臣子,他把尧帝的儿子朱,流放到丹水,后人故称
朱为丹朱。
在《史记》中,舜的世系是一个谜团,他作为颛顼的七世孙,
居然把帝位传给了颛顼的直系孙子——禹。
这在时间上是相悖的,
也就是说太史公在这个地方,是记载有误的。
极有可能是故意有误,在前文《史记·五帝本纪》的最后,太史公提到,他是择其雅者而
记录之。
何谓雅?
太史公司马迁是儒门学者,坚奉儒家思想,认为尧舜禹是完美
的上古君王,他们所开创的上古时代是最美好的时代,所以要向尧
舜禹学习,儒家告诉民众,通过修行个人的德行,每个人都能成为
执掌天下的君王。
如果尧舜禹身上有赤裸裸的鲜血,那么这对于儒
家来说,太过于致命,因此孔孟,以及后世的司马迁,都在潜意识
的美化尧舜禹。
司马迁看到关于尧舜禹的负面历史,自然认定是荒
诞的,是不雅的。
因此,宋元时期,理学当道,儒门大兴,唯儒是从的时期,
《竹书纪年》的记载自然被大家认为是荒诞不羁的小说家言,甚至
连保存的价值都不存在。
世人不看重,《竹书》就渐渐地散轶在历
史中。
如果《竹书》记载的被确认为真实的,那么被层层掩盖下的上
古历史,被掀开一角面纱,在面纱之后,是战争、是鲜血、是残酷
的史实。
问题在于,《竹书》的记载也可能是错误的,因为春秋战国时代,本身就是礼崩乐坏的时代,为了更好的服务于这个混乱的时代,非儒家史官可以从权谋斗争角度解读尧舜,自然会有《竹书》的说法。
历史,永远沉寂在时间长河中。
无论后世如何追寻,都无法抚
尽那层层的尘土,那是时光的力量,没有人能够撼动的力量。
五帝时代,距离我们太过久远,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纷争、战斗、罢兵、融合,最终汇成了华夏。
历史不分对错,遗憾的是,人却有立场。
注:2008年,清华大学接收了一批由校友捐献的战国竹简,从
拍卖会上所得,大约2000多枚,来源不明,被称为《系年》。
后被
解读出一部分内容,现出版两书《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
内有许多有意思的东西,比如《尚书》散轶篇,比如‚周文王
给儿子周武王的遗书‛……
希望里面有关于五帝的新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