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高等教师制度的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
德国职业院校的师资培养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①
德国职业院校的师资培养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①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高职教育也逐渐成为了中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
德国作为世界高等教育先进国家,其职业院校的师资培养体系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本文将从德国职业院校的师资培养经验出发,探讨其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一、德国职业院校的师资培养现状在德国,职业院校的教师培养主要由师范学校和大学来负责。
这些学校会根据职业院校的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教育培训课程。
教师培训课程往往包括教学理论、教学方法、行业实践等内容,帮助教师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
而且,德国的教师培训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需要不断地接受进修和专业培训,以适应社会和技术的快速变化。
德国职业院校的教师还需要不断地参与实际工作,与企业和行业保持紧密联系,了解最新的行业信息和技术发展动态,以便更好地教授学生相关技能。
1. 强调实践经验德国职业院校的教师注重实践经验,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中很多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这导致了一些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我国高职教育应该重视教师的实践经验,鼓励教师参与实际工作,并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向学生传授最新的行业知识和技能。
2. 加强教师培训德国的师资培养体系注重教师培训,这对我国高职教育也有借鉴意义。
我国高职教育的教师培训体系相对薄弱,缺乏系统化的教师培训机制。
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制度,为高职教育的教师提供专门的师资培训课程,不断提升其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
3. 推动教学与行业结合德国职业教育与行业结合紧密,教师需要不断参与实际工作,了解行业动态,这使得德国的教师能够更好地教授学生与职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在我国,高职教育也应该倡导教学与行业的结合,鼓励教师参与实际工作,积累行业经验,保持与行业的良好联系,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4. 提升教师职业荣誉感德国职业院校的教师是高度受尊重的职业,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很强。
德国职教教师教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对德 国职教教师培养 的过程进行系统分
很容易发现法规保障体系是德国成就高 模扩大而非质量提高的“ 外延式 ” 发展路线 , 这就严 析与研究 , 重限制 了我 国职业 教育在促进建设人力资源强 国 素质职教教师队伍 的基本前提条件。通过立法的形 式, 将职教教师 的任职资格 、 考核标准 、 进修培训以 及所享受的待遇及地位等方方面面都做 了系统而 有鉴于此 ,纲要》 《 明确提出“ 把提高质量作为 这就使得职教教师教育的相关方面都 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使其走注重质量的“ , 内涵 明确的规定 , 使得职教教师教 式” 发展道路 。教师在教育三要素中占主导地位 , 是 形成制度化和法律化的法规条文 ,
具有鲜 明的特点 , 其培养职教教师的成功经验对提高我国职教教师的培养 质量具有重要 的参考价值 和借鉴意义。
关键 词 :德国;职业教育; 职教教师教育
中图分类号 : 79 G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17- 5 21 5 09 o 61 01 01 —0 一 3 7( )0 5
教 鑫 ,林 杰
( 阳师范大学 ,辽宁 沈 沈 阳 10 3 ) 0 4 1
摘 要 :职业教育在促进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职教教师的质量是提高职业
教 育质量 的关键 ,因此职教教师培养成 为 目前关注 的焦点问题 。德 国具有 世界 上最发达 的职教教师培养 系统 ,
第 1 3卷
德国职教教师培养体系较为灵活 , 这体现在培 化 、 统化 的各 种 激励 举措 以及 具体 的操 作 流程 和 系 训时 间、 培训形式和培训 内容等三个方面。从培训 教师进修 的具体内容要求。教师进行一定的培训后 时间来看, 国对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有明确 还可 以获得更 高一级 的执教资格或另外一级别 的 德 的规定 : 教师可按 4 %的工作时间接受继续教育。 从 执教资格 , 职业学校还 出台相关激励措施鼓励在职 培训形式来看 , 德国职业课教师 的进修形式分为三 教师攻读相应的学位课程 , 并且学成后会成为学校 种: 全州集 中培训、 地区培训和学校 内部培训。从培 对教师加薪与晋级的一个参考依据。另外 , 职业学 训 的 内容来 看 , 培训 的课 程 内容 比较灵 活并 不 是严 校 的教 师 在从 教 3 0年 内 ,每两 年要 进行 一 次综 合 格 固定的 , 而是根据具体 的职业需求来设置具体的 的考核 , 考核合格者顺利晋升到上一级 , 于考核 对 培 训 内容 。 不合格者必须要参加相应的进修培训 , 培训合格后 德 国职业教育体制决定 了职业教育学校 归属 方可重返校园教学。德国法律形式确立 了职教教师 于各州 , 由联邦政府具体负责校外以及企业的职 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 并 并在实践 中切实执行 , 此造 如 业教育和培训。但是 , 职业教育学校与培训企业是 就 了德 国职教 教 师 的高素 质 , 也成 就 了德 国职 业教 相互配合 的关系 , 它们因共 同的培训 目标而相互交 育 的辉煌 。 织在一起。具体到职教教师培训也是这样 , 由联 是 ( ) 养“ 四 以培 双师型 ” 职教教 师 为核 心 目标
德国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启示德国是世界上开展教师教育比较早的国家,也是当前教师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高度发达的教师教育为德国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教师,促进了德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为德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德国形成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原因进行探讨,以便对我国当前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借鉴。
一、德国形成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原因探讨(一)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高的经济待遇在德国,教育一直被视为是使民族、国家居于领先地位的最有力手段,是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由于国家对教育极为重视,在教育第一线工作的教师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被确认为国家公务员。
国家公务员与雇员、工人相比,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可以终身任职,而雇员和工人则需要工作15年以上,并且年满40岁才享有不被解雇的权利。
对于德国这样一个拥有较高失业率的国家来说,稳定的职业是很有吸引力的。
此外,德国还是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国家,按社会地位可分为上等、中等和下等,而各级各类教师则居于中等至上等之间;从行政上讲,公务员又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三个档次,大学教师、完全中学和职业学校的教师属于高级公务员系列,其他中小学教师属于中级系列。
所以,德国的教师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在享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同时,德国教师的经济待遇也明显高于其他行业。
据德国政府的相关统计,政府支付给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是国内人均国民收入的2倍多;德国中学教师的人均年收入超过45 000欧元,和德国一些著名跨国公司的员工的人均年收入相当。
因此,与其他行业相比,中小学教师属于“中高收入阶层”。
即使是在公务员工资系列中,教师的工资也是比较高的。
根据联邦《薪金法》统一规定,德国A级工资系列共分16个等级,1~4级为普通公务员的工资待遇,5~8级为初级公务员的工资待遇,9~12级为中级公务员的工资待遇,13~16级为高级公务员的工资待遇。
一般教师可享受10~14级的工资待遇,校长可享受15~16级的工资待遇;大学教授享受C级工资待遇,B级工资是德国高级政府官员享受的工资,大学教授也可享受。
德国职业院校的师资培养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①
德国职业院校的师资培养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①在德国,职业院校是一种专门为学生提供职业培训的高等学校。
职业院校通过与行业相互合作,为学生提供直接应用于工业和实践领域的技能和知识。
这其中,职业院校的师资培养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这篇文章中,将通读德国职业院校的师资培养,以及它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基本要素一、师资培养有制度德国的职业院校对于师资培养有着严格的要求。
由于职业教育的本质在于为各行业培养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师资培养的标准也因此有一定的规章制度。
职业院校的任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并通过特定的教育训练。
在师资培养过程中,还有专人对其进行督导,这种制度体系对于德国职业院校的实践和理论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帮助。
二、师资培养注重质量和实用性在德国,师资培养注重教学质量和实用性。
德国职业院校中的教练员通常都来自于企业,并在业界积累了很多的工作经验。
这种经验不仅帮助学生获得实践技能,还使得师资培养变得更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在师资培养中,实践技能的传授是非常重要的,职业院校的师资培养强调将实践和技能传授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
三、注重激励师资花费时间改进课程德国职业院校的教练员还注重现代化教学理念的提升,积极花费时间改进课程。
职业教育的教育理念与行业变化密切相关。
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真正实践的经验,职业教育的课程必须与行业密切相连,与现实世界中的相关职业密切相关。
因此,职业院校的师资培养注重激励师资花费时间改进课程,使得他们与时俱进地掌握相关行业的新技术和新标准,与技术发展同步。
一、改善我国高职教育师资培养机制与德国职业院校相比,我国的高职教育在师资培养上多少存在一定的问题。
许多高职教育的教练员并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方面的培训,缺少相关的实践经验。
高职学校与企业缺乏密切的合作与联系,使得我国的职业教育缺乏时代性和实用性。
因此,我国应该从德国的职业院校教育模式中,借鉴相关的师资培养机制,并严格执行相关的培训和资格认证制度。
德国职业院校的师资培养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①
德国职业院校的师资培养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①德国是一个有着高度发达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国家,目前拥有近4000所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做出了很多成果,职业教育的师资教育也是其成功的关键所在之一。
我国高职教育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也需要更加重视师资培养问题。
因此,从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经验和成果中,我们可以引得一些启示,加强我国高职教育的师资建设。
第一,教师必须具备实践经验和技术技能。
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师大部分都是拥有5-10年以上的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他们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职业教育行业的深刻认识。
这种教学方式的好处在于能够将课堂的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技能,使得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具实用性。
在我国高职教育领域,应该采用类似的模式,注重教师实践经验和技能的培养,使教师们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
第二,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机会。
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机会非常丰富,学生可以在学校中接受高质量的教学,在实习期间也会得到实际应用方面的锻炼。
与此同时,德国的职业教育还提供了一系列的培训和资格认证项目,这些项目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自身技能,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在我国高职教育方面,应该重视职业教育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机会。
通过与企业合作,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职业技能训练,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
第三,建立规范的教学评估体系。
在德国职业教育中,学校和教师都有着严格的教学评估机制,这些评估机构会对教师的教学表现进行评估和监督,来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除此之外,德国职业教育还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进行测试和评估,以便他们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在我国高职教育方面,应该建立更加规范的评估体系,评估教师和学生的教育表现和职业技能水平,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总之,德国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机制是值得我国高职教育借鉴的一个很好的经验。
通过加强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机会,以及建立更加完善的教育评估体系,我国高职教育可以更好地实现教育与市场的衔接,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德国教师队伍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时间进行。企业实训教师要求有 “ 师傅” 证书和资格 考 试 证 书且 职业 学 校 毕业 后 工 作 5年 ,才 能 任 职 。 按“ 双元 制 ” 式 可把 师 资划 分 为“ 元 性 ” 师 : 模 双 教 其 按类 别划 分理 论 和实训 两 类教 师 。培训 师傅 是在 企业里实施实践技能培训 的师资 , 院教师是在高 学 职高专 院校里教授普通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师资。其 二就 资格 来 看 , 师 应 兼 具 双师 资 格 ( 工程 师 ” 教 “ 和 “ 教师”才能担任学校的教师。总体来看 , 国高职 ) 德 教 育 的任职 资 格要 求 严格 , 资 队伍 强 调 教 师 的职 师 业 实 践 经验 和 高学 历 要 求 , 有教 师 要 具 有 专业 岗 所 位 上 的工 作 经 历 和运 用 现 代 化 教 学 媒 体 和 方 法 的 能力 , 要有教学法 、 心理学 、 教育学等专业知识。有 些高等专科学校很 注重应聘者 的教育教学能力 、 专 业 能 力 及人 品素质 , 还要 考 察 应聘 教 师 与 企 业 界 的 联系 能力 。 德国教师的专业发展重点放在了新知识 、 新技 能的学习上。特别 注重职教师资培养 的规范性 , 高 职 高专 教 师 的 专业 发 展 方 面 与 进 修 培 训 主 要 特 点 有: 一是 国家对 在 职 培训 有 硬 性 的要 求 。有 的州 规 定任教满 四年 的专职教 师 , 可半年 时间脱 产 , 到专 业 对 口企 业从 事应 用研 究 和学 习最 新技 术 。二 是 培 训相关时间灵活 、 内容非富、 形式多样 , 教师有学校
职 教 师教 队伍 更快 、 健康 的发 展 。 更
关键词 : 高职教 育 ; 国; 师 德 教
试 两 次 时 间间 隔为 两 年 , 习 教师 的见 习 期在 这 段 实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的启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背景下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断增长,职业教育成为了中国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
德国作为欧洲经济强国和职业教育的典范,其职业教育体系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本文将从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特点、优势和挑战出发,探讨德国职业教育对中国的启示和借鉴。
一、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特点1. 学制长、质量高: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其学制一般为3-4年,内容涵盖了理论和实践,使学生在毕业后具备了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
2. 联合培养、产教结合:德国的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更是企业培养,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
3. 学历与技能并重:在德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重,从技能人才到高等教育学历,各有不同的发展路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
1. 适应劳动市场需求: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能够有效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大大减少了失业率。
2. 技能优势明显: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这些人才在各个行业都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为德国的制造业、服务业等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3. 教育与产业结合: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了教育和产业的紧密结合,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了大量的实用型人才,为德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1. 学历歧视:尽管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十分发达,但是在社会认可度上仍然存在学历歧视的问题,许多人认为只有高等教育才是成功的保障,而忽视了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
2. 教师短缺:随着社会对职业教育需求的增加,德国的职业教育系统面临着教师短缺的问题,急需更多的优秀教师来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3. 技能更新不及时:由于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职业教育系统存在技能更新不及时的问题,使得一些毕业生的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完全匹配。
四、德国职业教育对中国的启示结语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中国的职业教育改革也应该从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学校和产业的紧密合作、学历与技能并重等方面入手,使职业教育成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德国高等教师制度的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在 世 界高 等教 育发 展 史上 ,德 国高 等教 育 发展 迅速 ,尤 其是 1世 纪柏林大 学的成功创办把德 国高等教育推 向世界 的顶 9 峰 。一流 的师资是柏林 大学成功 的秘 诀,在 以纯科学 为 目标 , 提倡学术 自由,教授 治校及教学 与科 研相统一 的办学理念下 , 德 国十分重视 大学教师制度的建设 ,逐步建立起 完善、有 效的 大学教师聘任制度 。
一、德 国高校教师制度回眸 德 国大学起源于 中世纪,当时大学受基督教会 的控制,其教 学的基本原则就是教会 的教义 ,大学老师多数都是享受 “ 僧侣生 活待遇”的在职人员或预备人员。就大学总体作用来说 ,它被认 为是隶属于基督教会 和牧师 的机构。l世纪初,在文艺复兴和宗 6 教改革的影 响下 ,德国大学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排除 了经院哲 学,引入雄辩家和诗人,设立希腊文教授职位。大 学讲座制也开 始出现,讲座教授有职务薪金 。以前一个学院的老师要讲授所有 的课程,现在几个学科建立起讲座制 ,一个老师负责一个讲座 , 并且要无偿地讲授他所负责的专门学科 ,这说明大学 的教学开始 专业化 了,同时也意味着需要专业化 的老师。虽然进行 了改革, 但大学 的情况仍然不尽 人意 ,数学和 自然科学还游离 于大学之 外 。1 3年 ,汉诺威王朝为 了提高其在德意志王朝 中的地位创办 77 了哥廷根大学 ,闵希豪生担任大学董事长 。他对哥廷根大学的发 展起了重要作用 。在当时的德 国新教之 间的争论特 别激烈 ,尤其 是虔诚派和正统 的路德派之 间的争执 。为 了避免无休止 的争端, 在选聘教师 时,闵希豪生特意选聘一些教义上保持中立 的教授, 摈弃那些名声不好的学者 。大学教师 的任命权掌握在政府和它的 代理人手中,大学或学院没有任命权 ,这虽然不利 于大学的学术 自由, “ 但在 1世纪,这种措施是反对大多数大学盛行 的裙带关 8 系和重资历现象 的唯一保证 。”闵希豪生特别重视提高教授的社 会地位 。他将教授 由一般 的雇员提 高为 国家官员,给予很高的工 资及优 惠待遇 。除工资外 ,教授上课有钟点费,还发放一笔安家 费,为每个教授提供 一套住房 ,不要房子者发给住房补贴,甚至 为教授 的遗孀和遗孤 发放抚恤金。他亲 自管理全体教授 的选聘, 首先注 重的是学者的名声 ,他深信只有拥有一流的师资 队伍,才 能很快 引起世人对哥廷根大学的注意 。通过 以上办法 ,闵希豪生 聘请到了当时一流的学者 ,如哲学和物理学教授霍尔曼 、古典语 言和考古学教授格斯纳、匈牙利医学教授塞戈纳、瑞士 医学家哈 勒等等。由此可 以看出,德 国大学 自建立起就很重视师 资队伍的 建设,尤其是教授的聘任 ,给予教授较高 的社会地位和丰厚的待
德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与启示-2019年精选文档
德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与启示德国高等教育兴起的起源来自于创办柏林大学的洪堡。
洪堡以他当时对高等教育独到的思想与理念,创办了柏林大学,开创了柏林大学的精神,开启了现代大学建立的先河,为德国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宏伟蓝图的规划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与贡献。
一、德国传统高等教育理念19世纪的德国传统大学观也就是洪堡的思想,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1.大学的任务。
大学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一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
这里的科学,是“纯科学”。
大学不仅仅是教学,它担任的更重要的角色是进行科学研究,追求知识与真理。
人们在进行科学研究的领域中提升了自我的个性与道德的修养,达到全面发展的境地。
大学并非从事专用性和实用性的人才培养。
2.大学的组织原则。
即建立在纯科学理念上的寂寞与自由。
“自由是必须的,寂寞是有益的。
”教师与学生都应该耐得住寂寞,潜心研究学问。
3.大学与政府的关系。
寂寞与自由能促进大学的繁荣,而繁荣的大学及发达的科学正是国家利益所在。
国家与大学目标利益是一致的。
二、德国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变迁当代,德高等学校依然重视科学和学术的研究,提倡学术自由并加强与政府联系的同时,也发展了其他特点。
1、扩大教育平等机会。
首先,政府实施高等教育免费政策,这能让贫困家庭的学生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其次,拓宽接受高等教育的渠道。
除了具有“普通中学、文理中学和综合学校等”毕业的学生具有申请高校的权利之外,其他一些具有“高等专科学校”入学资格的学生,可以在毕业后继续深造,然后可以申请高校入学资格。
3.扩大妇女受教育机会。
1998年的《高等学校总纲法》不仅把照顾有子女的学生的特殊需要、保障高校中男女平等权利写进高等学校的任务条款(第2、3条),而且在有关学生考试的间题上充分考虑到了母亲的权利(第16条)。
[1]2、加强学术与职业的联系。
洪堡认为,大学的核心是科研,不带有功利性。
德国传统高等教育学位制度实行“硕士--博士”两段。
德国职业院校的师资培养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①
德国职业院校的师资培养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①德国作为世界上高等教育体系发达的国家之一,其职业院校的师资培养一直以来备受瞩目。
德国职业教育以其严谨的师资培养体系,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为德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德国职业院校的师资培养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也是显而易见的。
本文将从德国职业院校师资培养的特点、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以及借鉴德国经验对我国高职教育提出建议等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德国职业院校师资培养的特点德国职业院校的师资培养体系可谓是严谨规范,其教师职业素质要求较高。
德国的职业教育师资一般需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和培训,具备一定的行业工作经验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同时要具备较高的职业技能。
德国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主要包括师范教育和行业技术培训两个方面,通过系统的培训和考核,使得教师既具备了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又具备了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技能培养。
德国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结构相对年轻化,教师多为经验丰富、教学热情高的中青年教师,他们对职业教育有着较高的教育热情和责任感,保持了职业教育的活力和朝气。
二、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我国的高职教育在近年来得到了大力发展,越来越多的学子选择了高职教育的路径。
我国高职教育在师资培养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方面,我国高职教育的教师队伍结构相对老化,大部分教师都是年龄较大的老教师,缺乏新鲜血液和活力,随着职业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老教师的行业实践经验也面临着滞后和淘汰的风险。
教师的职业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部分教师缺乏行业实践经验,师范教育的培训也相对薄弱,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不稳定和参差不齐的现象。
三、借鉴德国经验对我国高职教育提出建议1. 加强师范教育培训,注重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
我国应该在高职教育的教师培养过程中,加强师范教育的力度,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素质。
德国职业院校的师资培养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①
德国职业院校的师资培养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①德国作为世界工业强国之一,在职业教育领域拥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成功的教育模式。
德国职业院校的师资培养,对我国高职教育有着很强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从师资培养的角度出发,分析德国职业院校的师资培养模式,并探讨其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一、德国职业院校的师资培养模式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非常完善,职业院校在培养职业技能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是其教育质量的保障。
在德国,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 职业经验丰富:德国职业院校的教师多数具有丰富的职业经验,他们曾在各个行业从事过实际工作,因此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教学。
2. 专业技能过硬:德国职业院校的教师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掌握了先进的职业技能,能够向学生传授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和技术知识。
3. 持续教育与培训:德国职业院校的教师重视自身的持续教育与培训,他们经常参加行业研讨会、学术交流和企业实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4. 导师制指导:德国职业院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建立起师生之间良好的师徒关系,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德国职业院校的师资培养模式对我国高职教育有着很强的启示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结合行业需求培养教师:德国职业院校的教师都曾在各个行业从事过实际工作,因此能够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为学生提供符合实际需要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在我国,高职教育也应更加注重培养教师的行业经验,鼓励教师走出校园,深入企业,深入实践,不断更新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知识。
2. 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德国职业院校的教师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我国高职教育也应注重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交流和实践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
三、结语德国职业院校的师资培养模式为我国高职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德国高等教育管理特点及其启示
202德国高等教育管理特点及其启示■王潇爽/陕西中医药大学摘 要:德国高等教育管理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进行了多次改革,使得其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独具特色,发展迅速,成为了欧洲高等教育的标榜。
通过宏观管理和学生管理两方面分析德国高等教育管理特点,可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模式转变提供宝贵经验。
关键词:德国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管理一、前言德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
1998年修改了《高等教育总纲法》,联邦政府的高等教育立法不再规定高校内部组织结构和自治组织形式,精简了各州行驶法律监督的规定,使各州在高等教育相关专业监督时不受限制,取消了考试、课程设置、学籍、科研协调等规定,重新将资助管理和教学研究权利下放至各州。
2006年修改了部分《联邦基本法》条款,取消了与1969年赋予联邦政府的高等教育立法权,下方大部分管理权,只保留对高校入学、结业的决定权和学历学位认定权。
联邦政府的先后两次大改革,尝试探索高等教育管理集权和分权的平衡,扩大联邦政府和各州的自治权,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增强高校办学能力。
二、德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的特点德国高校是以绩效为基础的政府拨款模式[1],即拨款参数可以是来自私人、官方或半官方的渠道获得资金的数额,学校成功申请或主持研究计划项目数,学校吸引各界名流的人数,学校出现在媒体上的次数,在校生人数,师生比例,就业率等。
德国各州实行综合预算或目标预算,给予高校自由资金和自由支配的权利。
联邦政府鼓励高校自主争取来自企业的研究项目经费,这些“第三方经费”可作为高校的发展资金,用来聘请研究人员或提供科研资助。
此外,高校由以前的入学免费转变为试行收费制,并且规定大学教授的研究成果在先与高校合作的基础上,可转让专利发明。
德国高校的人事制度特点显著。
高校的教授是国家公务员享有绝对的权利,研究所中的设备、资金均由教授自主管理。
工资由基础工资和家庭补贴组成,每两年上升一个等级。
专门设立青年教授职位,该职位属于定期国家公务员身份,设立专门的机构对青年教授进行考核,当两个聘任期均合格时,青年教授可申请终身教授职位[1]。
德国教师资格制度的特点及启示
德国教师资格制度的特点及启示
梁仪
【期刊名称】《成长》
【年(卷),期】2022()2
【摘要】德国教师教育的质量一直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因此了解德国教师资格制度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德国教师资格制度过程严格,非常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小学教师有着较高的学历,所取得的是硕士学位证书。
这启示着我国教师教育需要从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强化教育实习、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等三方面进行来进行思考。
【总页数】3页(P21-23)
【作者】梁仪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德国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2.反思与改革:美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3.养成性、实践性和多元性:加拿大安大略省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新变革的特点、效应及启示
4.德国教师资格制度简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5.德国教师资格制度:体系、特点及启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德国职业院校的师资培养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①
德国职业院校的师资培养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①德国职业院校的师资培养经验对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德国职业院校注重师资培养的核心是专业导师制度,其特点是教师与企业紧密结合、教师具备实践经验、教师职业化水平较高等。
这些特点对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师资培养有着重要的启示。
教师与企业紧密结合是德国职业院校师资培养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德国职业教育中,教师不仅仅是教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与实践紧密结合。
德国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多具有实践经验,他们不仅仅是在校内教授理论知识,他们还会与企业和社会保持联系,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使得教学内容能够更加贴近实际需求。
这种教师与企业紧密结合的特点,对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师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要求我国高职教育的教师与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不断了解行业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需求。
德国职业院校的教师具备实践经验。
在德国职业教育中,教师往往需要在实践中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并且要不断更新自己的实践经验。
这样的要求使得德国职业院校的教师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我国高职教育的师资培养可以借鉴这一经验,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并且要求他们不断更新自己的实践经验,以带给学生更加实践性的教育。
德国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化水平较高。
德国职业院校的教师通常需要通过专业培训和持续进修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职业水平,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这种职业化水平较高的特点,使得德国职业院校的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引领行业的发展,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我国高职教育的师资培养可以从德国的经验中吸取,改进培养模式,提高教师的职业化水平,使其更好地适应和引领行业的发展。
德国高等教育的特色及其启示
德国高等教育的特色及其启示德国高等教育历史悠久,实力雄厚,有许多闻名于世的学府。
德国大学以其治学严谨著称,培养出了许多自然和人文科学家和艺术家,为德国乃至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德国高等教育是19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楷模。
当前,德国高等教育事业正在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许多古老的学府开始焕发新的活力。
近代德国高等教育改革先驱者洪堡提出的“科研与教学相合”的原则至今仍被推崇为大学治学的指导思想。
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一、德国高等教育的特色1.宽进严出德国高校实行“宽进严出”的入学制度,只在个别热门专业,如医学、法学、兽医学、生物学和信息学等专业有联邦和地区性录取名额限制。
德国没有高等院校的统一招生考试,高校入学实行所谓入学资格认可原则。
只要通过文理中学高中毕业考试获得文理中学毕业证书,就获得了“普通高等学校入学资格证书”。
组合型的总合学校、专业文理中学、文理中学夜校和教会学校颁发的中学毕业证书(包括通过非学生类考试)也具有同等权利。
那些没有“普通高等学校入学资格证书”的学生,只要以优异成绩完成了高等专业学院的基础阶段的学习,并在某些规定的专业里符合一些特殊的前提条件,也有机会在大学里继续他们的学业。
“宽进”的好处在于不以一次考试定终身,从而使更多学生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同时也为大学输送了更多可供挑选的优秀学生。
与此同时,德国的大学也实行“严出”的政策,因此德国大学生中途辍学的比例相当高。
1993年3月前德国总理科尔在联邦议会的一次讲话中提到,德国大学生的平均辍学率为27%,在某些专业高达50%。
虽然这也是一种资源的损失或浪费,但最关键的是这种政策对在校的大学生有着极强的鞭策作用,如果他们不想被更早的淘汰,那么他们就必须努力学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德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这种“宽进严出”的入学体制,既体现了教育平等,又兼顾了教学的质量,已经成为德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
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摘要:阶梯式的职业教育体系,分工合作、责任明晰、多元配置的职教机构,专兼结合、理实一体的师资队伍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
我国应构建目标明确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整合优化;建立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多元教育主体参与的职业教育制度;遵循教育规律,对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重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正视职业稳定性和分配的公平性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由劳动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一起负责职业教育考试,由学校、企业专家、行业专家共同组成考评委员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行业协会;继续教育;职业稳定一、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一)阶梯式的职业教育体系德国是职业教育高度发达的国家,建立有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
其职业教育采用职业培训的理念,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主兼顾个人的全面发展。
职业教育包括首次培训即双元制职业培训、职业改行教育(转岗培训)、职业进修(职业继续教育)。
1.双元制职业培训。
双元制职业教育即初次培训。
在德国,学生在上完小学四年级时,开始分流,根据学习成绩的不同进入五年制、六年制和八年制中学学习。
八年制中学的学生可以直接上大学,没有录取的障碍。
六年制中学的学生可以获得中等程度的毕业证书。
经过考试可以上专业大学,但不能上综合大学。
五年制的学生可以再读一年获得六年制证书从而取得上专业大学的前提条件。
当然更多的学生则是选择参加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
六年制和八年制的学生也可以参加职业教育培训。
他们也可以在上完大学后参加职业培训。
因此,在教育体系上一方面为学生的向上流动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另一方面又为学生能够顺利进入工作岗位提供了技术培训上的条件。
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工人。
学生毕业后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凭职业资格证书就业。
2.职业改行教育(转岗培训)。
学员在进入工作领域后,因各种原因如不能胜任工作、不喜欢当前的工作或因身体的原因需要进行转岗,因其前期已经进行过相应的培训,所以只需要进行短期的培训即可,培训合格取得职业资格证书重新就业。
浅谈德国的教学方法及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浅谈德国的教学方法及对我国教育的启示浅谈德国的教学方法及对我国教育的启示摘要:德国的教育体制主要是从中古世纪以后开始开展,起初,受教权只属于贵族以及神职人员,随后才逐渐普及至一般人民,使全民教育体系的开展兴盛起来。
而义务教育的传统那么是建构在马丁・路德思想的影响下,普鲁士王国是世界上最早设立国民教育系统的国家之一。
关键词:教学方法、启示一、德国教育的历史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创立师范教育的国家之一,教师教育制度十分完善;德国的教育体制主要是从中古世纪以后开始开展,起初,受教权只属于贵族以及神职人员,随后才逐渐普及至一般人民,使全民教育体系的开展兴盛起来。
而义务教育的传统那么是建构在马丁・路德思想的影响下,普鲁士王国是世界上最早设立国民教育系统的国家之一。
当时的Volksschule 课程是一个8年的教育,并提供当时早期工业化世界的所需,同时也因为新人文主义的产生,影响到学校教育开展的方向:阅读、写作、算术,以及道德、责任、军训等。
上层社会和富裕阶级的小孩通常进入4年的私立学校并接受一些大学预科的课程;而一般群众那么几乎无法进入中等学校。
随后人们开始针对教育体系的开展与结构进行一些讨论与研究,在1973年时便产生了第一个“教育方案Bilsungsgesamtplan〞,主要致力于教育体系的改革与扩大开展,然而这个方案的许多目标都尚未达成,因此德国直至今日都还持续进行教育改革的脚步。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有其自己的教育系统,整个共和国的教育系统根本上是标准化的,这个系统在1990年代初期被废除,不过在德东各州仍有一些影响力。
二、德国教育体系结构德国教育体系主要分为五个部份:1.根底教育层级Primarstufe:教育体制开始的前四年,以后再升入大学学习。
另外一局部学业根底较差的学生那么进入职业学校,再读3年后就业,也有人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
这种双向分流有时也会出现交叉情况,如有学生读了一阶段的普通高中后,常见得学业跟不上,也可转到职业学校就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高等教师制度的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许青云(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 467000)摘要:德国现行的高校教师制度是由特定的历史传统、价值理念和环境诉求等多重力量综合影响的产物。
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点的高校教师制度,这些特点对我国的高校教师制度有很大启发,概括为:革除“官师不分”的弊病,建立教师致力于积累学术资本制度;重建以学术为主体的聘任标准,严把教师入关口;建立严格的教师招聘和聘任条件及考核程序;明确地设置岗位,责任分工要明确。
关键词:德国;高校教师制度;特征;启示作者简介:许青云(1954—)男,河南上蔡人,平顶山学院教授,党委书记,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德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尤其是19世纪柏林大学的成功创办把德国高等教育推向世界的顶峰。
一流的师资是柏林大学成功的秘诀,在以纯科学为目标,提倡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及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办学理念下,德国十分重视大学教师制度的建设,逐步建立起完善、有效的大学教师聘任制度。
一、德国高校教师制度的回眸德国大学起源于中世纪,当时大学受基督教会的控制,其教学的基本原则就是教会的教义,大学老师多数都是享受“僧侣生活待遇”的在职人员或预备人员。
就大学总体作用来说,它被认为是隶属于基督教会和牧师的机构。
16世纪初,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下,德国大学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排除了经院哲学,引入雄辩家和诗人,设立希腊文教授职位。
大学讲座制也开始出现,讲座教授有职务薪金。
以前一个学院的老师要讲授所有的课程,现在几个学科建立起讲座制,一个老师负责一个讲座,并且要无偿地讲授他所负责的专门学科,这说明大学的教学开始专业化了,同时也意味着需要专业化的老师。
虽然进行了改革,但大学的情况仍然不尽人意,数学和自然科学还游离于大学之外。
1737年,汉诺威王朝为了提高其在德意志王朝中的地位创办了哥廷根大学,闵希豪生担任大学董事长。
他对哥廷根大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在当时的德国新教之间的争论特别激烈,尤其是虔诚派和正统的路德派之间的争执。
为了避免无休止的争端,在选聘教师时,闵希豪生特意选聘一些教义上保持中立的教授,摈弃那些名声不好的学者。
大学教师的任命权掌握在政府和它的代理人手中,大学或学院没有任命权,这虽然不利于大学的学术自由,“但在18世纪,这种措施是反对大多数大学盛行的裙带关系和重资历现象的唯一保证。
”[1]闵希豪生特别重视提高教授的社会地位。
他将教授由一般的雇员提高为国家官员,给予很高的工资及优惠待遇。
除工资外,教授上课有钟点费,还发放一笔安家费,为每个教授提供一套住房,不要房子者发给住房补贴,甚至为教授的遗孀和遗孤发放抚恤金。
他亲自管理全体教授的选聘,首先注重的是学者的名声,他深信只有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才能很快引起世人对哥廷根大学的注意。
通过以上办法,闵希豪生聘请到了当时一流的学者,如哲学和物理学教授霍尔曼、古典语言和考古学教授格斯纳、匈牙利医学教授塞戈纳、瑞士医学家哈勒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德国大学自建立起就很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是教授的聘任,给予教授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丰厚的待遇。
十九世纪是德国大学的辉煌时代。
在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德国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成就最为显著的要数柏林大学的创办了。
其主要创办人洪堡主张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统一及学术自由。
在这种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柏林大学实行教授治校,校长由教授选举,教授不仅担任教学工作,而且还负责院系的考评和行政事务,在大学内部的自我管理里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教授是国家的文职人员,其地位和工资收入都不在高级官员之下。
此外,政府的大量拨款为教授提供了丰厚的报酬。
柏林大学凭借学术自由和优厚的待遇吸引了一大批优秀学者,如神学教授施莱尔马赫、法学教授萨维尼、医学教授胡弗兰德、哲学教授费希特等著名的学者。
一流的师资是柏林大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42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中,有14名是德国学者,其中8人来自柏林大学。
从此,确立了教授在德国大学中的地位,他集研究和教学与一身,是研究所的主任,讲座的核心,同时还参与大学的决策管理。
尽管后来有所改变,但与其他国家相比,德国大学教授的经济与社会地位都是令人羡慕的。
在洪堡学术研究自由思想的影响下,一大批杰出的自然科学家执教于德国其他大学,如数学家高斯和物理学家韦伯执教于哥廷根大学,利比希执教于吉森大学等等。
“在洪保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思想的指导下,教师一改过去很少从事科学研究的状况,积极投入科学研究,大学教授的聘任,职称的提升,也开始着重依据教师的科研水平与学术成功,学术能力差的学者被认为不可能成为优秀的大学教师。
”[2]总而言之,学术研究水平成了评价教师的依据。
在德国大学内部管理方面,形成了教授治校制度,校长从教授中选出,教授拥有很大的权力,基本是教授一统天下的局面,即教学、科研、教授聘任、学位颁发、经费分配等等由教授决定,其他教学人员以及学生是无权干预的。
1933年纳粹分子上台,对大学实行集权化管理。
他们任命大学校长和学部主任,解雇那些具有民主倾向、反对法西斯主义或追求学术自由的大学教师。
在这种集权主义政策的迫害下,一大批著名教授被迫离开德国,流落他乡,这给德国高等教育事业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战争不但摧毁了德国高等教育赖以为基础的社会和经济,而且也对高等教育事业造成了直接破坏,使战后初期德国高等教育的重建面临精神和物质等各方面的困难。
战后初期,联邦政府主要致力于恢复和重建德国高等教育的旧传统。
至60年代中期,德国高等教育主要做了两项工作,一是肃清纳粹政府对高等学校的残余势力及其影响。
以海德堡大学为例,在非纳粹化运动中,约有70%的教师因加入过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而被解雇。
[3]二是全面复兴德国大学传统的办学方针与学术制度,包括依靠教授的大学内部管理制度、重学轻术的研究与教学传统等。
尤其是经历了纳粹时期高等教育政治化的沉痛教训,大学学术自治被认为是不容置疑的基本原则,高等学校因此享受着空前绝后的自治权。
从1965年到1976年间,德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主要在两方面展开:一是高校扩建新建,扩大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二是校内管理体制民主化改革。
据统计,从1960年至1975年,德国总共新建了24所综合性大学,加上60年代末70年代初蓬勃发展的高等专科学校,这十年成为德国高等教育史上高等学校扩张的重要时期。
与此同时,学生人数持续增加。
大学生在同龄人口中所占比例由1960年的7.0%,上升到1970年的13.4%。
德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民主化进程也改变着传统德国大学的基本结构。
1976年1月26日颁布的《高等学校总纲法》规定高校大小评议会等各级领导机构由教授、学术工作人员、其他工作人员和大学生四类人中选举代表组成。
总纲法没有规定各组人员的比重,但在各州制定的高校法中都有明确规定,一般教授所占席位都超过其他人员。
因此虽然打破了教授独自治理高校的局面,但还是保证了教授在大学各级领导机构中的决定性地位。
同时,一般大学校长还是由教授当选。
[4]至此,德国大学开始注重民主化,师生共同参与大学的管理。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后,德国高等教育讨论的主要问题是高校管理中的经济因素。
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从成本、效益、成果以及价值的视角来审视高校的管理。
受其影响,德国大学教师聘任制度体现出竞争性、增加绩效、提高管理效率的特点。
二、德国高校教师制度的特点(一)学术准入制度严格,学术准入期长。
德国大学实行教授讲座制,通常一个讲座只有一名教授,由于教授职位是相对固定的,只有出现空缺时才有机会争取教授职位的机会,加之僧多粥少,所以教授职位通常是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经过长时间的训练考查层层淘汰后授予的。
激烈的竞争和残酷的淘汰,固然有助于坚持教授职位遴选过程的高标准,但是教授备选资格考试方式单一,耗费时间长,以至于德国的教授的第一次任职平均年龄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其他国家。
(二)教授终身制,待遇优厚,社会地位高。
教授是德国高等教育的核心。
根据《德国高校总纲法》教授可以委任为终身的公务员,不得随意解雇,也可以委任为非终身制的公务员。
实际上,在德国高校中,教授原则上都是终身的国家公务员,大约只有5%的C2教授是有期限的职位。
德国的教授历来拥有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和稳定而优裕的生活条件。
德国高校的正式教师的待遇在社会各职业阶层中处于中上水平。
(三)金字塔形的学术职业阶梯等级森严,教师工作任务分工明确。
德国高等学校的教师聘任制,尤其是教授晋级和保障制度带有很强的登记色彩,是一种只升不降的用人制度。
它设想由此而产生的教授必然是某一特定研究领域的学术领袖。
因此,低比例、高地位的教授阶层成为德国高校教师中的顶尖阶层。
教授分为等级分明的三级,依工资级别分为C2教授、C3教授和C4教授[5]。
教授是个专业的权威,自主权之大,他不但负责开设各门课程,而且还能自己决定讲座内的人财物的使用。
以至于有学者说在“这种体制中的学术自由是一个享有特权的等级具有的自由”。
[6]大学的其他成员——讲师、助教、科学助手、学生以及非科学人员都处在正教授的领导之下,且排除在高校管理的决策过程之外。
德国高校人员分为教学科研人员和非教学科研人员。
教学科研人员又分为教授和教授之下的学术中层。
教授是德国高校教学科研的核心力量,决定科研方向并筹借科研经费,指导博士生和大学毕业生的科学论文,聘用各种教学和科研人员等。
学术中层是高校的骨干教师,他们属于教授之下的教学科研人员。
他们由不同的被聘资格决定不同的工作任务,分工较为明确。
(四)兼职教学专业人员在教师队伍中的比列较高。
兼职教学专业人员是德国高等学校教学专业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等专科学校,兼职教学专业人员多于全日制教学人员,这说明兼职教师在高等专科学校中具有重要作用。
据1991年统计,高等专科学校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学人员的60%,大学的兼职教学人员占大学教学专业人员总数的29%。
德国高校教师制度保证了高校学术研究、教师队伍的稳定、高质量的教学,主要表现在:(1)高校重视学术研究,从各方面保障学术科研人员的研究条件,处处凸显学术人员的价值,稳定了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保证了学术自由,促进了科学研究。
(2)教授公开招聘,程序严格,采取教授强行流动政策,避免了“近亲繁殖”、“学术僵化”。
(3)德国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工作分工明确到位,各司其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4)教师进入高校任教的门槛很高,学术要求很高。
在严格的聘任要求和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对教师加以考核,以此保证了高校教师的质量,保证了高等教育的高质量。
(五)教师聘任体系缺乏配套评估机制,缺乏活力。
教授由国家任命是国家控制学术职业的重要手段。
这虽然为形成共同规范提供了管理上的便利,但过分统一会扼杀灵活性,并进一步造成体制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