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资料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2)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不同给药途径可以对药物作用产生不同的影响。
以下是常见的给药途径及其影响:1. 口服给药:口服给药是最常见的给药途径。
药物经过消化道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然后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
口服给药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但药物在经过肠道吸收时可能会发生临床重现,如酸性药物在胃酸环境下可能会被破坏掉;而且吸收速度也比较慢,药物的起效时间相对较长。
2. 静脉给药:静脉给药是将药物直接注入血管,使药物迅速进入循环系统。
这种给药方式的优点是药物效果迅速明显,起效时间快,并且可以实现精确的药物浓度控制。
但由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可能会产生快速而强烈的药理反应,并且可能导致血栓、感染和静脉炎等并发症。
3. 肌肉注射:肌肉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到肌肉组织中。
这种给药方式的好处是药物可以在注射部位缓慢释放,从而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肌肉注射相对于静脉给药来说,起效时间稍慢,但仍然比口服给药快。
然而,由于肌肉注射对注射技术有一定要求,如果注射不当可能会引起局部损伤和疼痛。
4. 皮下注射:皮下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到皮下组织中。
这种给药方式具有与肌肉注射相似的优点和缺点,药物的吸收和起效时间都比口服给药快,但较肌肉注射稍慢。
皮下组织较为薄,注射技术要求相对较低,因此相对安全。
同时,皮下给药还可以采用自行注射的方式,增加病人的用药便利性。
5. 吸入给药:吸入给药是将药物以气溶胶形式吸入呼吸道中。
这种给药方式的优点是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肺部组织,起效时间快并且药物浓度高。
特别适用于呼吸道疾病的治疗。
同时,吸入给药还可以减少药物对全身其他组织产生的不良反应。
总的来说,不同的给药途径可以根据药物的特点和治疗需要来选择。
每种给药途径都有其优缺点,医生和病人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一、实验目的1.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快慢和强弱的影响;2.学习小白鼠不同途径的给药方法。
二、实验原理采用不同的给药途径,会使药物发挥不同的作用,口服硫酸镁可导泻和利胆,注射则产生止痉、镇静和降低颅内压。
三、实验动物小白鼠四、实验药品及器材1.器材:1ML注射器四副,灌胃针头一个,天枰一台,250ML烧杯4个。
2.药物:10%硫酸镁。
五、实验方法1.取体重相近的小白鼠2只,甲鼠腹腔注射10%硫酸镁溶液0.6ML。
2.乙鼠口服(灌胃)10%硫酸镁溶液0.6ML。
3.观察并比较两只鼠的不同现象。
六、实验结果七、结果分析硫酸镁可因给药途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药理作用,硫酸镁腹腔注射给药时,会抑制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使骨骼肌、心肌、血管平滑肌松弛,从而发挥肌松作用和降压作用;而硫酸镁灌胃时,肠道很少吸收增加肠容积而促进肠道推进性蠕动,产生泻下作用,故甲鼠出现肌张力明显减弱,处于安静状态,乙鼠则出现轻微腹泻的现象。
八、实验结论给药途径不同所产生药物作用的快慢和强弱不同,硫酸镁腹腔注射使肌松弛,灌胃则出现轻微腹泻。
九、思考题1.给药途径不同,一般情况下对药物的作用产生什么影响?在哪些情况下可使药物的作用产生质的差异?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吸收速度不同,一般规律是静脉注射>(快于)吸入>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贴皮。
如静脉注射,药物直接入血可立即生效,用于急救、昏迷病人;剂量易控制;刺激性药物可稀释后静注;大量注射时可静滴。
缺点为较易产生不良反应;要求技术熟练。
不同给药途径因吸收、分布方面产生的差异,影响药物的作用强度,甚至产生质的差异,如硫酸镁口服导泻,而肌注可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用于抗惊厥。
为此,临床应按照病情、治疗需求和药物特性,选用合适的给药途径。
口服有首过消除效应,注射没有,所以生物利用率有区别,会有量的差异。
而体内再分布或作用有明显靶向性的药物,使药物体内分布不均,不同受体,作用不同,会有质的差异。
实验一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大家好,今天我们要来聊一聊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你是不是觉得这个问题有点儿像我们在上学时老师经常出的脑筋急转弯呢?哈哈,没错,这个问题确实有点儿“绕”,但我们会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来给大家讲解。
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就是药物进入人体的方式,比如说口服、注射、贴片等。
不同的给药途径对于药物的作用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这些影响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就来一一探究。
1.1 口服口服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给药途径了。
大家都知道,食物和药物一起吞下去,药物就会通过消化道被吸收进入血液,然后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发挥作用。
口服药物的作用效果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药物的溶解性很重要。
如果药物不溶于水,那么它在胃里就会形成团块,无法被吸收。
而如果药物溶解得很好,那么它就能很快地被胃酸分解,进入血液循环。
选择正确的药物剂型非常重要。
食物也会影响药物的作用效果。
有些食物会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导致药物的效果减弱或者失去作用。
比如说,某些抗生素就不能和牛奶一起吃,否则就会降低药效。
在吃药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不要和一些特定的食物搭配。
1.2 注射注射是一种直接将药物注入血液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药物能够快速地进入血液循环,发挥作用。
注射也有一些缺点。
比如说,注射需要专业的技能,而且针筒容易感染;另外,注射的药物剂量很难精确控制,容易出现过量或者不足的情况。
2.1 外用外用是指将药物直接涂抹在皮肤表面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药物对身体的负担较小,不容易产生副作用。
而且,外用药物的作用范围比较局限,不会对全身产生影响。
外用药物的效果通常不如口服或者注射明显。
2.2 贴片贴片是一种将药物贴在皮肤上的特殊剂型。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药物能够持续释放,保持一定的浓度;而且,贴片对于皮肤的刺激较小,不容易引起过敏反应。
贴片的药物剂量也很难精确控制,容易出现过量或者不足的情况。
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在医学和药理学领域,了解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至关重要。
药物的给药途径多种多样,包括口服、注射(如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吸入、舌下含服、直肠给药等等。
每种给药途径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作用机制,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进而决定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口服给药是最常见、最方便的给药方式之一。
当我们口服药物时,药物首先进入胃肠道,经过消化液的作用和胃肠道黏膜的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然而,口服给药也存在一些限制。
例如,某些药物可能会在胃肠道中被破坏或分解,导致吸收不完全;药物的吸收速度可能较慢,起效时间相对较长。
此外,胃肠道的生理状态(如胃酸分泌、肠道蠕动等)也会影响药物的吸收。
相比之下,注射给药能够更直接、更快地将药物输送到血液循环中。
静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静脉,药物迅速分布到全身,起效极快,适用于紧急情况和需要快速起效的药物。
肌肉注射则是将药物注入肌肉组织,药物通过肌肉中的血管逐渐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起效时间相对较慢,但作用持续时间可能较长。
皮下注射的药物吸收速度介于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之间。
吸入给药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药物以气雾或粉末的形式被吸入呼吸道,直接作用于肺部病变部位,具有局部浓度高、起效快、全身副作用小等优点。
例如,哮喘患者常用的沙丁胺醇气雾剂就是通过吸入给药来迅速缓解支气管痉挛。
舌下含服是将药物置于舌下,通过舌下丰富的毛细血管迅速吸收。
这种给药方式可以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使药物更快地发挥作用。
硝酸甘油片常用于心绞痛的急性发作,舌下含服能在短时间内起效。
直肠给药适用于一些不能口服或难以吸收的药物,以及儿童和昏迷患者。
药物通过直肠黏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避免了胃肠道的消化和肝脏的首过效应。
不同的给药途径对药物的作用影响显著。
以阿司匹林为例,口服阿司匹林通常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的疼痛、发热和炎症。
实验四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四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引言:药物的给药途径是指通过哪种方式将药物引入机体内,以达到发挥药效的目的。
不同的给药途径会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环节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药物的作用效果。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以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材料与方法: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口服、皮下注射和静脉注射这三种常见的给药途径进行研究。
首先,我们选取了一种常用抗生素,阿莫西林作为研究对象。
实验组别分为口服组、皮下注射组和静脉注射组。
每组分别选取10只小鼠(体重相近),按照体重随机分组。
口服组:将阿莫西林以悬液或药片的形式通过口腔给药,剂量为10 mg/kg。
皮下注射组:将阿莫西林以注射液的形式皮下注射,剂量为10mg/kg。
静脉注射组:将阿莫西林以注射液的形式静脉注射,剂量为10mg/kg。
给药后,观察动物反应、记录一些行为变化,并分别在给药后0.5小时、1小时、3小时、6小时之后采集小鼠的血液样本。
同时,对每只小鼠进行解剖,采集重要器官(如肝脏、脑、心脏等)样本。
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首先,从动物反应方面来看,口服组在口服后较长时间内动物表现正常,没有明显的不适反应;而皮下注射组在注射后,小鼠会有局部疼痛或红肿的表现。
静脉注射组在注射时会出现短暂的不适反应,如动作僵硬或不安。
这些结果表明,口服给药是一种相对温和的给药途径,相对安全可靠;皮下注射和静脉注射则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可能会对动物的生理状态产生较大影响。
再从药物作用方面来看,通过采集的血液样本进行药物浓度检测,我们发现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的吸收速度和药物浓度均有影响。
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速度较慢,但药物浓度较为持久;皮下注射给药后药物的吸收速度较快,但药物浓度较低,持续时间较短;静脉注射给药后药物的吸收速度最快,药物浓度最高,但持续时间较短。
这说明药物的给药途径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代谢,直接影响药物的作用效果和持续时间。
实验一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通过比较口服、静脉注射和皮下注射三种给药途径对同一药物的作用效果,进一步了解药物在不同给药途径下的吸收和分布情况。
实验材料:
(列出实验所需材料)
实验步骤:
1. 准备药物溶液:(描述制备药物溶液的具体步骤,包括用量、稀释等)
2. 实验分组: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口服组、静脉注射组和皮下注射组。
3. 给药操作:(分别描述口服、静脉注射和皮下注射的操作步骤)
4. 观察记录:(描述观察记录的指标,包括药物作用的其它指标)
5.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给药途径下的药物作用情况)
实验结果:
(根据观察记录和数据分析结果,叙述不同给药途径下药物作用的影响,例如作用时间、作用强度等方面的差异)
实验讨论与结论: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讨论和总结,得出结论并提供相关解释,包括药物吸收、分布和代谢等方面的解释说明)
实验的局限性和改进方向:
(对本实验存在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能的改进方向,例如实验动物选择、样本数量等)
本实验的意义与应用:
(阐述本实验对进一步研究药物作用和临床应用的重要性,并提供相关理论和实践应用的指导意见)
结语:
通过本实验的研究可以得出在不同给药途径下,药物的作用效果会有所差异,进一步扩展了我们对药物作用机制的认识。
这对药物研发和临床用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不同药物和治疗领域下的给药途径选择,以优化药物疗效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药理学实验3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观察并记录各鼠翻正反射消失将小鼠放倒使其四脚朝天而自己不能重新站立时间及呼吸抑制情况记录结果比较分析不用给药途径对药物效应快慢的影响
实验三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 响(1)
【实验目的】
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效应快慢的影 响。
【原理】
给药途径不同可直接影响药物效应的快 慢和强弱,依据药效出现时间从快到慢,其 顺序一般为:静脉注释、吸入、腹腔注射、 舌下、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 皮肤。
【实验材料】
器材:电子秤、注射器、5#针头、灌胃 针头、玻璃钟罩。 药品: 0.5%异戊巴比妥钠溶液。 动物:小白鼠
【实验方法
】 取体重接近的小白鼠3只,称重编号,观 察其正常活动、翻正反射及呼吸情况。然后以 0.5%异戊巴比妥钠溶液0.1 ml/10g体重分别 给药,1号鼠灌胃;2号鼠皮下注射、3号鼠腹 腔注射。观察并记录各鼠翻正反射消失(将小 鼠放倒,使其四脚朝天而自己不能重新站立) 时间及呼吸抑制情况,记录结果,比较分析不 用给药途径对药物小鼠,头低腹高位,右手45°
在左或右侧下腹部进针,针尖刺入腹腔 时有落空感,然后略抽回针头2mm,贴 着腹腔壁轻轻推液。注射结束后,不宜 太快抽回针头,否则漏液过多,对于小 剂量的注射影响较大。
【实验结果】
将结果记录于下表中。
【注意事项】
1.掌握正确的灌胃操作技术,不要误入 气管或插破食管,前者可致窒息。 2.实验中严格按照动物体重计算给药量。 3.为消除实验误差,保证各鼠抽取药液 及给药分别由同一人完成。
实验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引言:药物的给药途径是指药物通过哪种方法进入体内,如口服、皮肤贴敷、注射等。
不同的给药途径会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进而影响药物的作用效果和安全性。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合理选择给药途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1.实验动物:选取同一种小鼠作为实验对象,确保个体差异的最小化。
2.分组:将小鼠随机分为几组,每组设置不同的给药途径。
3.给药剂量:给予同一种药物的相同剂量。
4.观察指标:观察实验动物在给药后的生理和行为变化,并定量分析。
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有着明显的影响。
首先,口服给药是最常见的给药途径之一、药物经过口腔进入胃肠道后,通过胃肠道的吸收作用被逐渐吸收到血液循环中。
实验结果显示,口服给药后药物的作用效果较为持久,但吸收速度相对较慢。
这是因为药物需要经过胃肠道的代谢过程,其中包括胃酸和酶的作用,从而使药物的吸收受到一定的限制。
因此,口服给药适用于那些需要长期治疗、作用不紧急的疾病。
其次,皮肤贴敷给药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给药途径。
药物通过皮肤的吸收作用进入血液循环中。
实验结果显示,皮肤贴敷给药后药物的吸收速度较口服给药更为快速,但持续时间相对较短。
这是因为皮肤贴敷给药不需要经过胃肠道的代谢过程,但皮肤的屏障作用限制了药物的吸收量。
因此,皮肤贴敷给药适用于那些需要快速起效、作用时间较短的疾病。
最后,注射给药是最直接的给药途径之一、药物通过注射器准确地注入到血液循环中。
实验结果显示,注射给药后药物的吸收速度最快,作用效果最为迅速,且持续时间相对较长。
这是因为注射给药避开了胃肠道的代谢过程和皮肤的屏障作用,药物可以迅速进入血液循环中。
然而,注射给药需要专业技术和器械,且相对更加痛苦和不便,因此一般用于那些需要迅速救治、作用紧急的疾病。
除了上述常见的给药途径外,还有其他给药途径如直肠给药、气雾剂吸入等,它们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但不在本实验范围内。
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在医学和药学领域,了解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至关重要。
药物的给药途径多种多样,包括口服、注射(如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等)、吸入、外用(如涂抹、贴敷等)以及直肠给药等。
每种给药途径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作用机制,从而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最终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口服给药是最常见和最方便的给药途径之一。
当药物通过口服进入胃肠道后,会经历一系列的过程。
首先,药物需要在胃肠道中溶解,然后通过胃肠道黏膜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然而,口服给药也存在一些限制。
例如,某些药物可能会在胃肠道中被破坏或分解,导致生物利用度降低。
此外,药物的吸收速度可能会受到胃肠道蠕动、食物、pH 值等因素的影响。
静脉注射则是将药物直接注入血液循环系统,这种给药途径能够使药物迅速达到有效浓度,产生快速而强烈的药效。
但静脉注射需要严格的无菌操作,并且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静脉炎等。
肌肉注射是将药物注入肌肉组织中,药物通过肌肉中的毛细血管逐渐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相比于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的作用速度稍慢,但相对较为安全,且操作较为简便。
皮下注射则是将药物注入皮下组织,药物通过皮下组织中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
这种给药途径常用于胰岛素等药物的给药。
吸入给药主要用于治疗呼吸道疾病,药物通过呼吸道直接到达作用部位,能够迅速发挥药效,同时减少全身的不良反应。
然而,吸入给药的效果可能会受到患者吸入技巧和呼吸功能的影响。
外用给药适用于局部疾病的治疗,如皮肤炎症、创伤等。
药物通过皮肤渗透进入局部组织发挥作用,但外用给药的药物吸收量通常相对较少。
直肠给药则是将药物通过直肠黏膜吸收,适用于一些不能口服或难以注射的情况。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以某种药物为例,将实验动物分为不同的组,分别采用口服、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等给药途径,并观察和记录药物的起效时间、药效强度、持续时间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在医学和药学领域,了解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至关重要。
药物的给药途径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口服、注射(如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等)、吸入、外用(如涂抹、贴敷)等。
每种给药途径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情况,会直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从而对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产生显著的影响。
口服给药是最常见和方便的给药方式。
当我们口服药物时,药物首先经过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
药物在胃肠道中的溶解速度、胃肠道的酸碱度以及胃肠道的蠕动情况等因素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效率。
一些药物可能会在胃肠道中受到破坏或代谢,导致进入血液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
例如,某些抗生素在胃酸环境中容易失活,因此需要制成肠溶制剂,以保证在肠道中释放和吸收。
然而,口服给药也有其优点,如使用方便、患者依从性好等。
与口服给药相比,注射给药可以更直接地将药物送入血液循环,从而更快地发挥药效。
静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静脉,药物能够迅速分布到全身,起效速度最快。
这种给药途径常用于急救或需要快速起效的情况,如严重感染、休克等。
但静脉注射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感染、药物过敏反应等。
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则是将药物注入肌肉组织或皮下组织,药物吸收相对较慢,但比口服给药快。
这两种注射方式适用于一些不宜口服或需要较长时间维持药效的药物。
吸入给药主要用于治疗呼吸道疾病。
药物通过吸入装置以气雾或粉末的形式被吸入呼吸道,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
这种给药途径可以减少药物的全身副作用,提高局部药物浓度。
例如,治疗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支气管扩张剂和糖皮质激素,常采用吸入给药。
但吸入给药的效果受到患者吸入技术的影响,如果患者不能正确使用吸入装置,可能会导致药物吸入量不足,影响治疗效果。
外用给药包括皮肤涂抹、贴敷等方式。
这种给药途径适用于治疗皮肤疾病、局部疼痛等。
外用药物一般在局部发挥作用,全身吸收较少,副作用相对较小。
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引言:药物给药途径是指药物进入人体后的传递和分布途径,不同的给药途径对药物的作用速度、强度以及副作用等具有显著的影响。
本实验旨在探讨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并通过实验证明这种差异性。
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使用小白鼠作为实验动物。
2.药物:选择一种具有明显生物学效应的药物,如阿司匹林。
3.给药途径:选取不同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皮下注射、静脉注射等。
4.实验组设置:将实验动物分为不同的实验组,每个实验组包含相同数量的动物,代表不同的给药途径。
5.记录观察指标:记录给药后动物的行为变化、体温、心率等相关生理指标。
6.统计数据分析:通过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关推论。
结果与讨论:通过对实验动物进行不同给药途径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到如下结果:口服给药途径:口服给药是最常见的给药途径之一、观察到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吸收速度较慢,因为药物在胃酸的作用下可能会被降解或者氧化。
实验结果显示,口服给药后的药物作用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且需要通过肝脏进行代谢。
因此,口服给药途径的药物作用较为持久,但也较容易受到消化系统的影响。
皮下注射给药途径:皮下注射给药是将药物注射到皮下组织中,使药物通过间质液转移到血液中。
观察到药物在皮下注射后迅速吸收,因为皮下组织丰富的血管网可以加速药物的分布。
由于药物进入血液后能够快速传播到全身,皮下注射给药途径的药物作用相对较快,但持续时间较短。
静脉注射给药途径:静脉注射给药是将药物直接注射到静脉中。
观察到药物通过静脉注射进入血液后,能够迅速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结果显示,由于药物直接进入循环系统,药物的作用速度最快,作用效果也最明显,但受到药物的快速代谢和排泄机制的影响,作用时间相对较短。
结论:本实验通过对小白鼠进行不同给药途径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到了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口服给药途径的药物作用时间较长,皮下注射给药途径的作用速度较快但时间相对较短,而静脉注射给药途径的作用速度最快但时间也较短。
药理学实验4--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药理学实验4--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药物作用的生物学基础是药物分布和药物代谢,而给药途径是决定药物分布和代谢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通过比较常用的几种给药途径,即口服、注射和贴皮,来研究它们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实验步骤:1. 实验材料本实验需要的材料有药物、动物试验对象(小鼠)、注射器、贴皮剂和口服药量匀称。
2. 实验设计选取一种药物作为实验对象,每种给药途径设立一个实验组,即口服组、注射组和贴皮组。
将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只。
口服组将药物通过口服的方式使试验对象摄入药物;注射组将药物通过注射的方式直接注射入小鼠体内;贴皮组将药物以贴皮的方式通过小鼠体表部位接触小鼠皮肤而被吸收。
设定相同的药物剂量,分别在不同的时间点记录小鼠症状表现,并收集数据进行分析。
3. 实验记录记录每组小鼠的体重变化、体温变化、不良反应等。
针对实验目的,可以收集以下数据:药物作用时间、药物作用强度、药物作用持续时间、生理指标变化等方面的数据。
4. 实验结果分析将所有数据分别分组分析,并将药物作用时间、作用强度、作用持续时间和生理指标变化进行比较。
统计学分析差异,作图展示结果。
实验注意事项:1. 选择合适的药物,应当具备足够的生物活性和疗效,以便展现不同给药途径的优缺点。
2. 药物剂量应当合理计算,防止给药过量或过少引发的误差。
3. 选择小鼠作为试验对象,应当进行正常饲养和隔离,以尽量减少生活环境的因素对试验的干扰。
4. 实验应当按照相关的安全操作规范进行,避免对人体和环境的伤害。
实验一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一、实验目的1.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速度和强度的影响;2.以不同的方式学习小鼠的给药方法。
2、实验原理采用不同的给药途径,会使药物发挥不同的作用,口服硫酸镁可导泻和利胆,注射则产生止痉、镇静和降低颅内压。
三、实验动物小白鼠四、实验药物和设备1.器材:1ml注射器四副,灌胃针头一个,天枰一台,250ml烧杯4个。
2.药物:10%硫酸镁。
五、实验方法1.取2只体重相近的小鼠,向大鼠腹腔注射10%硫酸镁溶液0.6ml。
小鼠B口服0.6ml 10%硫酸镁溶液(灌胃)。
3.观察并比较两组大鼠的不同现象。
6、结果大鼠体重22.422.6g,剂量0.60.6ml,给药前腹腔注射途径正常。
给药后肌肉张力正常。
给药后肌肉张力正常。
口服(灌胃)后,大便失禁性腹泻是正常的七、结果分析由于不同的给药方式,硫酸镁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
腹腔注射硫酸镁可抑制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松弛骨骼肌、心肌和血管平滑肌,起到肌肉松弛和降压的作用;通过灌胃给予硫酸镁时,肠道很少吸收硫酸镁,从而增加肠道容积,促进肠道推进蠕动,导致腹泻。
因此,大鼠A的肌肉张力明显减弱,处于安静状态,而大鼠B有轻微腹泻。
8、实验结论给药途径不同所产生药物作用的快慢和强弱不同,硫酸镁腹腔注射使肌松弛,灌胃则出现轻微腹泻。
九、思考题1.一般而言,不同的给药途径对药物的作用有什么影响?在什么情况下,药物的效果会有质的不同?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吸收速度不同,一般规律是静脉注射>(快于)吸入>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贴皮。
如静脉注射,药物直接入血可立即生效,用于急救、昏迷病人;剂量易控制;刺激性药物可稀释后静注;大量注射时可静滴。
缺点为较易产生不良反应;要求技术熟练。
不同给药途径因吸收、分布方面产生的差异,影响药物的作用强度,甚至产生质的差异,如硫酸镁口服导泻,而肌注可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用于抗惊厥。
机能实验学: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肾脏排泄
肾小管 主动分泌
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重吸收 (被动转运)
离子障( ion trapping) 非解离型药物易被重吸收, 解离型药物难重吸收。
药物解离度与体液pH的关系:
弱酸性药物:10pH-pka = [A-]/[HA] 弱碱性药物:10pka-pH = [B-]/[BH+]
药物pka值固定,体液pH不同, 解离度影响药物的吸收、转运、排泄。
水杨酸 + FeCl3
暗紫色络合物
操作示教
思考问题
1. 口服药物能否完全进入体循环血液? 2. 你的实验结果是否与推测相符,为什么? 3. 根据你的结果分析水杨酸在胃的解离和吸收 情况? 4. 调整病人尿液pH值有何临床意义?
首过效应(first-pass-effect):
口服药物,吸收进入肝脏,部分被代谢灭 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1,2号大鼠
3,4号大鼠
5% NaHCO3 0.5ml/100g灌胃
0.5% NH4Cl 0.5ml/100g灌胃
各灌水 4ml/只
15min后 腹腔注射2%水杨酸钠1ml/100g
收集30min尿液,检测:尿量、pH值, 测尿水杨酸量:加水至30ml + FeCl3 5ml
比色
pH值与药物排泄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口服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血液的相对量。
弱酸性药物:10pH-pka = [A-]/[HA] 弱碱性药物:10pka-pH = [B-]/[BH+] 思考?
1.pka=8.4的弱酸性药物在血浆中的解离度? 2. pka > 7.5的弱酸性药物在胃内的吸收?
设计实验:
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目的】1.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2.练习家兔的捉拿法、耳静脉注射法和肌肉注射法。
3.练习小白鼠的捉拿法、灌胃法和肌肉注射法。
【实验原理】给药途径不同,药物首先到达的器官和组织不同,致使药物的吸收和分布的速度也不同,药物效应因而呈现差异。
静脉吸收最快,产生作用最强,其他给药途径的吸收速度依次是:呼吸道>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口服>贴皮。
主要包括“量差异”(即同一效应,但作用强度不同)和“质差异”(即出现不同的药理效应)。
硫酸镁为导泻、利胆、降压和抗惊厥药。
口服不易吸收,并使肠内容物渗透压升高,水分吸收减少,肠容积增大,刺激肠壁,促进肠道蠕动而泻下。
镁盐还能引起十二指肠分泌缩胆囊素,此激素能刺激肠液分泌和肠蠕动。
注射给药可使血中Mg2+增加,Mg2+与Ca2+化学性质相似,可以特异地竞争Ca2+受点,拮抗Ca2+的作用,阻止运动神经末梢释放递质乙酰胆碱,使骨骼肌松弛。
与此同时,也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感觉和意识消失。
过量时,引起呼吸抑制、血压骤降以至死亡。
静脉缓慢注射氯化钙,可立即消除Mg2+的作用。
尼可刹米属于中枢兴奋药,可直接或反射性地兴奋延髓呼吸中枢,但若剂量过大,则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各个部位广泛兴奋,导致惊厥发生。
本实验对小白鼠应用过量的尼可刹米,以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对象】小白鼠,体重18~22g,雌雄兼用。
【实验药品】10%硫酸镁溶液、2%尼可刹米溶液。
【实验器材】1ml注射器、小鼠灌胃器、鼠笼、大烧杯、天平。
【实验方法和步骤】(一)硫酸镁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取性别相同、体重相近的小白鼠2只,称重编号。
分别放于大烧杯内,观察小鼠的正常活动、呼吸和粪便情况。
甲鼠10%硫酸镁溶液0.2ml/10g灌胃,乙鼠10%硫酸镁溶液0.2ml/10g肌肉注射.。
给药后观察两鼠的活动、呼吸和粪便变化,并与给药前比较。
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一、实验目的1.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快慢和强弱的影响;2.学习小白鼠不同途径的给药方法;二、实验原理采用不同的给药途径,会使药物发挥不同的作用,口服硫酸镁可导泻和利胆,注射则产生止痉、镇静和降低颅内压;三、实验动物小白鼠四、实验药品及器材1.器材:1ML注射器四副,灌胃针头一个,天枰一台,250ML烧杯4个;2.药物:10%硫酸镁;五、实验方法1.取体重相近的小白鼠2只,甲鼠腹腔注射10%硫酸镁溶液;2.乙鼠口服灌胃10%硫酸镁溶液;3.观察并比较两只鼠的不同现象;六、实验结果七、结果分析硫酸镁可因给药途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药理作用,硫酸镁腹腔注射给药时,会抑制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使骨骼肌、心肌、血管平滑肌松弛,从而发挥肌松作用和降压作用;而硫酸镁灌胃时,肠道很少吸收增加肠容积而促进肠道推进性蠕动,产生泻下作用,故甲鼠出现肌张力明显减弱,处于安静状态,乙鼠则出现轻微腹泻的现象;八、实验结论给药途径不同所产生药物作用的快慢和强弱不同,硫酸镁腹腔注射使肌松弛,灌胃则出现轻微腹泻;九、思考题1.给药途径不同,一般情况下对药物的作用产生什么影响在哪些情况下可使药物的作用产生质的差异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吸收速度不同,一般规律是静脉注射>快于吸入>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贴皮;如静脉注射,药物直接入血可立即生效,用于急救、昏迷病人;剂量易控制;刺激性药物可稀释后静注;大量注射时可静滴;缺点为较易产生不良反应;要求技术熟练;不同给药途径因吸收、分布方面产生的差异,影响药物的作用强度,甚至产生质的差异,如硫酸镁口服导泻,而肌注可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用于抗惊厥;为此,临床应按照病情、治疗需求和药物特性,选用合适的给药途径;口服有首过消除效应,注射没有,所以生物利用率有区别,会有量的差异;而体内再分布或作用有明显靶向性的药物,使药物体内分布不均,不同受体,作用不同,会有质的差异;2.给药途径不同时,药物的作用为什么有的会出现质的差异,有的会出现量的不同;有的药物口服有首关消除效应,注射则没有所以生物利用率有所区别,因此出现量的不同;而体内再分布或作用有明显靶向性的药物,使药物体内分布不均,不同受体,作用不同,故会有质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目的】
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效应快慢的影响。
【原理】
给药途径不同可直接影响药物效应的快慢和强弱,依据药效出现时间从快到慢,其顺序一般为:静脉注释、吸入、腹腔注射、舌下、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
本实验我们只选用静脉注释、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这五种注射方式。
异戊巴比妥钠溶液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因剂量不同而表现出镇静、催眠、抗惊厥等不同作用。
其作用机制与苯巴比妥相似,可能是由于阻断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使大脑皮层转入抑制。
为中效催眠药,持续时间约3—6小时,主要用于催眠、镇静、抗惊厥以及麻醉前给药。
【实验材料】
动物:小白鼠
器材:电子秤、注射器、头皮针、灌胃针头、玻璃钟罩。
药品:0.5%异戊巴比妥钠溶液。
【实验方法】
1.取体重接近的小白鼠5只,称重编号,观察其正常活动、翻正反射及呼吸情况。
2.然后以0.5%异戊巴比妥钠溶液0.1 ml/10g体重分别给药,1号鼠灌胃;2号鼠皮下注射、3号鼠腹腔注射、4号肌肉注射、5号皮下注
射。
3.观察并记录各鼠翻正反射消失(将小鼠放倒,使其四脚朝天而自己不能重新站立)时间及呼吸抑制情况,记录结果,比较分析不用给药途径对药物效应快慢的影响。
【实验结果】
将结果记录于下表中。
【注意事项】
1.掌握正确的灌胃操作技术,不要误入气管或插破食管,前者可致窒息。
2.实验中严格按照动物体重计算给药量。
3.为消除实验误差,保证各鼠抽取药液及给药分别由同一人完成。
4. 腹腔注射的操作:左手固定小鼠,头低腹高位,右手45°在左或右侧下腹部进针,针尖刺入腹腔时有落空感,然后略抽回针头2mm,贴着腹腔壁轻轻推液。
注射结束后,不宜太快抽回针头,否则漏液过
多,对于小剂量的注射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