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诗歌概述与(代表作选讲不完整版)
80年代年著名的现代诗

80年代年著名的现代诗
80年代,中国现代诗歌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许多杰出的诗人如北岛、舒婷、顾城等崭露头角,他们的作品在思想深度和艺术表现上都有着很高的水准。
以下是一首80年代著名的现代诗,供您参考:
光明在黑夜里闪烁
在黑夜里,
光明在闪烁,
如星星般璀璨,
点亮了心灵。
梦想,在心头升起,
希望,在指尖燃烧。
每个呼吸,都是自由的乐章,
每个心跳,都是生命的力量。
我们是无畏的行者,
在崎岖路上追逐太阳。
尽管风雨交加,
却从未停下脚步。
我们歌唱着苦难与欢乐,
我们书写着青春与梦想。
让笔墨飞扬,
让情感流淌。
我们拥抱每一个黎明,
我们期待每一个黄昏。
在时间的长河里,
我们留下不灭的痕迹。
在黑夜里,
光明在闪烁。
它照亮了我们的道路,
也照亮了我们的心。
让我们一起追寻那光明,让我们一起创造那未来。
让每一个瞬间都充满意义,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光彩。
第七章 80年代 诗歌

(威海) • 2、北岛与顾城的比较
• 两人都具有十分鲜明的现代主义倾向,但两人的文化素养 的形成和表现特点又有很大的差别。 • 所受的文化教养不同:北岛在思想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 曾接触过西方现代主义文化;而顾城较少受到西方现代主 义的影响。 • 对现实的态度不同:北岛虽然拒绝与现实社会合作,但始 终表现出自己对人类精神困境的“终极关怀”;而顾城在 对现实失望后,以逃避的态度去寻找自己眼中的童话世界, 去创造一个与世俗世界相对立的他所向往的美好幻境,结 果是失败了。
(威海)
第一节
朦胧诗
(三)漂泊的童话诗人——顾城 “活在自己一个人的城堡里”的诗人。 顾城,1956年九月生于北京,1969年随父顾工下 放山东一部队农场,1974年回北京。做过搬运工、 锯木工、借调编辑等。“文革”期间开始诗歌写 作,1973年开始学画。 1987年5月应邀赴德国参加 明斯特“国际诗歌节”,1980年初 单位解体随后开始周游西欧和北欧 诸国,后定居新西兰,1993年10月 在新西兰激流岛上自尽。
(威海)
第二节 后朦胧诗与第三代诗人
三、“第三代”诗人 以韩东、于坚、杨黎、李亚伟等为代表 ,他们否 定朦胧诗,80年代中期后,第三代诗人声称: “PASS 北岛”,也对“后朦胧”诗进行变异和 反动:反英雄、反崇高、反理性、反文化、反抒 情、反优美等。(解构)通过语言意识和生命意 识的变异来体现诗歌审美意识的变异。 表面上可看到美国“垮掉的一代”的影响。但实 际上“反文化”的精神实质是反对封建理性, “反崇高”是想要恢复人的主体意识,“反优美” 是要打破规规矩矩的古典审美趣味,追求一种新 的冲突的美。
(威海)
北岛的诗歌深沉、冷静、凝重。反映了从迷 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充满对现实的怀疑、 指控。 十年动乱的荒诞现实,造成了诗人独特的 “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 性,表现着冷静的理性批判精神,带着一代人特 有冷静的沉思。
80年代诗歌

海子的诗歌创作时间不过7年, 但创作出了数量惊人的诗歌作 品,阅读他的诗,你总能读到 麦地、大海、村庄、鲜花、天 空、太阳等这样的字眼,当他 去世的时候,有人用“农业文 明的殉葬者”来描述他,更多 的人,因为他书写麦地的篇章, 将他称为“麦地诗人”,甚至 有人把他叫做“最后的浪漫主 义乡村抒情诗人”。
• “此前的诗歌都是革命的大抒情,意象上 无非是高山,大海,太阳,钢铁等,这都 是对政治意念的图解。但北岛和芒克的作 品是一种转折和创新。”
请松一松手——献给抗暴斗争中英 勇牺牲的战友
• 请松松手,松一松手啊 • 亲爱的战友! • 交给我吧—— • 你手中的这本《毛主席语
录》。 •
• 按着滴血的伤口 • 朝着北方,你英勇地倒下
相信未来?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诗人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概述

刘震云
小说《一地鸡毛》是对个体的生存 困顿、理想坍塌以及确定性追求丧失的 生存现象的还原。
主人公小林感到生活的无意义是因 为他的理想、价值追寻受到了日益商品 化、世俗化的社会现实尺度的嘲弄。他 身处高度官僚化的单位不得不放弃自己 的抱负和个性。
刘震云借小林之口说出了他对生存 哲学和关系哲学的深刻体认。这体现了
1976年清明前后,大批民众借用诗歌在内 的各种文学形式在天安门广场表达对周恩来的 悼念与对“四人帮”专政的抗议。
这些诗歌表现出极强的现实功利性与战 斗性。诗歌中体现的关乎“文革”历史与 国家现在和未来的激愤式的呐喊,直面现 实的战斗精神,很大程度上预示了新时期 文学初期的思潮趋向,并引发了新时期伤 痕文学的出现。同时,此次运动也是新时 期文学创作所体现的“悲愤式悲剧文学” 审美形态的滥觞。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 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致橡树》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 转向关注现实中的改革发展,表达对祖国发展的种 种思考和设想。 “改革文学”由此兴起。
开篇之作: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创作原则: 小心地不脱离群众,谨守“没有调查 就没有发言权”的训令,有选择地批 判过去。
特点: 通常使用戏拟、反讽等写作手法 在文化上反叛旧有的意义模式, 颠覆了旧的真实观,放弃对现实 的真实反映。
马原
他著名的“叙述圈套”开创了 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 气,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起到极 大影响。
小说《冈底斯的诱惑》采用 “元叙事”的手法,达到一种“亦 真亦幻”的艺术效果,让第一级叙 述者肆无忌惮地在小说中直接露面, 打破了叙事的进程。
但其中许多作品仅仅停留在对社会与人 生伤痕的表层描写上,将文革灾难和个人不 幸归之于政治上的“左倾”路线,并没能出 现包容更深广的历史内容和具有重大悲剧美 学意义的作品。
80年代诗歌

80年代诗歌1.归来诗人“归来者”也称作“复出的诗人”,指的是50年代中期以后因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一些相关原因而被迫中止创作或根本不能公开发表作品,到70年代末即粉碎“四人帮”后才陆续回到诗坛的诗人。
他们的作品展示了诗人在承受苦难蒙受冤屈后,其灵魂的深度和人格的力度。
开始阶段,在主题和情感基调有许多共同点,到了80年代中后期,难以保持创作活力和创新精神。
主要包括三个群体:1、“右派”诗人(艾青、公刘、邵燕祥、昌耀、流沙河等)2、胡风案的受害者,大部分是七月派诗人(牛汉、绿原、曾卓、鲁藜等)3、五六十年代从诗界消失的“九叶”诗人(郑敏、辛笛、蔡其矫等)朦胧诗人:在文革中成长,性格有反叛性,更有成就。
无论在内容、形式上都与复出诗人有很大不同。
如:食指、北岛、舒婷、顾城,还有江河、芒克、方含、扬炼、严力、林莽、徐敬亚等。
朦胧诗概念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朦胧诗”指称的是以食指、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梁小斌等一批青年诗人创作的探索性新诗为主体的新诗潮。
其思想核心是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呼唤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复归。
侧重表达对“文革”政治神话的抗争和反思,对自身价值的追问与探求,对自由理想的追寻;从整体上改变了当代诗歌的基本格局和基本风貌。
特征:诗歌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来隐示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明的特征,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地下诗坛”(白洋淀诗群)从兴起于70年代初的北京地下文化沙龙到白洋淀诗歌群落,这一文化的潜流为十年后席卷全国的朦胧诗浪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朦胧诗生成谱系:食指——白洋淀诗群(芒克、多多、根子、林莽)——民刊《今天》特点:由分散走向集中;由各自探索趋向风格一致;由艺术上的幼稚逐渐达到创作上的成熟。
朦胧诗的美学特征:(一)思想内容上的特征:核心精神是对人的反思,人的自我价值的现代确认,对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心灵自由与解放的追求。
概述80年代不同的诗歌创作流派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诗歌创作出现了多种流派,这些诗歌流派各具特色,代表了不同的创作思潮和风格。
下面我们将一一介绍这些诗歌流派,并探讨它们的特点和影响。
一、风景诗派1.在80年代,风景诗成为了一种流行的诗歌创作方式,被许多诗人所推崇。
这种诗歌注重对自然风景的描写和反映,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语言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2.风景诗派的代表人物有余光中、郑挽清等,他们的作品将诗歌与风景相融合,使诗歌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3.风景诗派的出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形式,开拓了诗歌创作的领域,也为后来的诗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灵感和创作样式。
二、抒情诗派1.80年代的抒情诗派受到了俄罗斯传统诗歌的影响,这种诗歌追求内心情感的抒发和表现,注重对情感的真实描写和深刻挖掘。
2.抒情诗派的代表作家有北岛、雪岩等,他们的作品多以感伤、忧郁的情感为主题,倾诉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忧伤,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思考。
3.抒情诗派的诗人们以其敏锐的观察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对当时的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诗歌更加贴近生活、贴近人心。
三、现代主义诗派1.80年代,现代主义诗派在我国诗坛上崭露头角,这种诗歌追求形式上的新颖和独特,倡导诗歌的自由和个性化创作。
2.现代主义诗派的代表诗人有多多、席慕蓉等,他们的诗作在形式上大胆创新,语言上更注重象征、隐喻等表现手法,使诗歌更具审美价值和思想深度。
3.现代主义诗派的出现推动了我国诗歌的发展,使诗歌创作风格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对当时的诗歌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四、新诗现实主义派1.80年代的新诗现实主义派,致力于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注重对社会现象和人民生活的反映,表现了诗人们对时代和社会的关注与思考。
2.新诗现实主义派的代表诗人有叶赛、余秋雨等,他们的作品以现实的生活为创作素材,呈现了当时我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3.新诗现实主义派的诗人们以其对生活的敏感和对社会的关注,使诗歌更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现实意义,为我国诗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80年代现代诗

80年代现代诗1.《莲的心事》——席慕蓉1.原文: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荷多希望你能看见现在的我风霜还不曾来侵蚀秋雨还未滴落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我已亭亭不忧亦不惧现在正是最美丽的时刻重门却已深锁在芬芳的笑靥之后谁人知我莲的心事无缘的你啊不是来得太早就是太迟2.解释:诗的开篇将“我” 自喻为“一朵盛开的夏荷”,展现出青春美好的姿态。
“风霜还不曾来侵蚀,秋雨还未滴落,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描述了一种未受风雨侵袭、正值美好年华的状态。
然而,“重门却已深锁” 暗示了内心的孤独与封闭,即使有着美丽的外表和美好的时刻,却无人能懂自己的心事。
“无缘的你” 指的是理想中的爱人,不是相遇太早时机不对,就是相遇太迟错过了最好的时光。
这首诗表达了一位青春女子对美好爱情的企盼以及爱情未得的惆怅。
2.《乡愁》——席慕蓉1.原文: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2.解释:“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将故乡的歌比作清远的笛,在有月亮的晚上这一特定情境下响起,营造出一种清幽、悠远的氛围,勾起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说明诗人对故乡的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但这种模糊感更增添了内心的惆怅。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把乡愁比喻成没有年轮的树,意味着乡愁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永远扎根在心中,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思念。
3.《黑眼睛》——顾城1.原文: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2.解释:创作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黑夜” 可以理解为当时的社会环境或人们所经历的艰难、迷茫的时期。
“黑色的眼睛” 是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所拥有的,它既代表了诗人所承受的苦难,也象征着一种觉醒和对现实的洞察。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表达了诗人即使身处困境,仍然不放弃对美好、对理想、对希望的追求,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中国当代文学 80年代新诗

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 台,望高之观 ,其上独有云气, 崪兮直上 ,忽兮改容 ,须臾之间, 变化无穷 。王问玉曰:‚此何气 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 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 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 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 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 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 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 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 朝云。
第三节 舒婷 顾城
一、舒 婷
杨炼
二、顾 城
三、杨 炼
一、舒 婷
舒婷诗歌与同代人的不同之处:
很少以理性姿态正面介入外部现实世
界,而是以自我情感为表现对象,以女性
独特的情绪体验辐射外部世界,呈现个人
心灵对生活溶解的秘密。
(一)舒婷诗歌的艺术特征
1.对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
定确认,对人格独立和人பைடு நூலகம்理想
神女峰 ——舒婷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手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为眺望远天的杳鹤 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赏 析 【始祖鸟】
二、顾
城
(一)顾城的作品集:
《黑眼睛》
《顾城诗集》
《顾城童话寓言诗选》
《英儿》(惟一的长篇自传小说)
舒婷《童话诗人》
(二)顾城诗歌的主要特点
①致力于营造自己的童话世界,建造一座
诗的、与世俗世界对立的彼岸世界,并以此 来表现他对人类精神困境的‚终极关怀‛。
80年代诗歌

80年代诗歌80年代两类诗人:一种是“复出的诗人”一种是“崛起的诗人”“归来者”的诗概念:指由于政治原因,50年代中期以来被迫终止创作到70年代末期又陆续回到诗坛的诗人。
这些诗人是一个成员庞杂的创作群体。
这些诗人的共同点——是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能自觉地在创作中贯穿现实主义精神,他们被称为:“复出的诗人”“归来的诗人”“第一代诗人”。
艾青是他们的代表。
“归来”,在这个期间,是一种诗人现象,也是一个普遍性的诗歌主题。
1980年,艾青出版诗集《归来的歌》,流沙河、梁南也分别写了题为《归来》和《归来的时刻》的诗。
诗人组成:(1)50年代的“右派”诗人。
艾青、公木、公刘、白桦、邵燕祥、流沙河、昌耀、梁南等。
(2)1955年因“胡风集团”事件遭难的七月派诗人。
牛汉、绿原、曾卓、冀汸、鲁藜等。
(3)因与政治有关的种种原因,从诗坛消失的诗人。
蔡其矫、“九叶诗人”辛笛、陈敬容、郑敏、杜运燮等。
归来的诗歌的特征:1.个人心理情绪的“自白”性质。
艾青《鱼化石》。
2.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倾向。
公刘《沉思》。
归来诗人的代表诗歌:艾青《鱼化石》、《在浪尖上》、《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曾卓《悬崖边的树》公刘《沉思》、《读罗立中的油画<父亲>》、《哎,大森林!——刻在烈士饮恨的洼地上》白桦《阳光,谁也不能垄断》张学梦《现代化和我们自己》牛汉《华南虎》昌耀《内陆高迥》艾青归来后诗歌的特点:基本主题:关注民族和人民的命运,歌唱人类的理想和光明。
长诗《在浪尖上》《古罗马的大斗技场》《光的赞歌》。
取材和抒写方式:善于从具体生活现象中把握一种超越现实的体验,由具象的描写推出象征性的意义。
《鱼化石》《镜子》。
干预生活诗群从精神废墟上崛起,以批判-反思的眼光看待被文革破坏了的社会秩序和人生规范;以独立判断现实的目光对传统进行审视和怀疑。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叶文福《将军,不能这样做》熊召政《请举起森林般的手,制止》新诗潮朦胧诗概念:是以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杨炼、江河、食指、芒克、多多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1980年代诗歌(一)

• 1982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第一部诗 集《双桅船》,并获得中国作家协会第 一届(1979-1982)全国新诗(诗集) 评选的“二等奖”。 • 还出版了《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2) 《会唱歌的鸢尾花》(1986)《五人诗 选》(1986)等诗集。
• 至今没有人将这样叠加而成的意象关系 进行确切的分析说明,这可能就是《弧 线》所要的效果。诗人对于意象叠加的 出神入化的运用,体现了意象是情绪方 程式的意象美学特征。
• 这四种弧线是美的,表现的是一种与直 线不同的曲线美。它是自然界与人类社 会的一种美学法则的形象阐释。——它 表现的是一种形式美,是一颗童心对于 形式美的发现。
一、朦胧诗简介
(一)朦胧诗简介 指活跃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 一种具有探索性的现代主义诗潮。包括 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 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在文 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
(二)朦胧诗的思想主题 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 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 奥秘的探险构成了朦胧诗的思想核心。
• 这是一首献给的祖国颂歌,不同于以往 纯粹歌颂祖国的诗歌,这首诗既有诗人 对祖国的歌颂,同时带着诗人揪心的焦 虑和热切的希望。
复叠的运用: • “祖国呵”:深情的呼唤,语气逐渐加 强,表达了诗人对于祖国的赤子之心。
隐喻特点: • 大量使用“我是……”这样的句式,是 隐喻,也构成博喻。 • 不同于一般的“我是……”,而是把我 作为祖国不可分离的一分子这种血肉关 系来写,从而将我作为某种象征物来象 征祖国的兴衰,加深了对祖国落后的沉 痛感,对祖国未来兴旺的期盼。
第八章 80年代诗歌

中国当代文学
第八章 80年代诗歌
争鸣的结果: 促进了诗歌新的审美理论的建构。对“朦胧诗潮” 促进了诗歌新的审美理论的建构。对“朦胧诗潮” 的文学史意义、美学原则及其特征、内涵进行了全面 阐述,即由客体的真实趋向主体的真实,由被动的反 映趋向主动的创造。
中国当代文学
第八章 80年代诗歌
(三)朦胧诗的发展概况
中国当代文学
第八章 80年代诗歌
二、干预生活诗群
他们一开始被当作“群体” 他们一开始被当作“群体”看待,是由于之间的某种共同 性,即对图解政治概念疑虑或厌烦,而重新面对当代人的 思想情感世界的意向。 对于现实“干预” 对于现实“干预”功能的理解,也是有较多相通的方面: 他们既程度不同地怀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也程度 不同地具有超越传统观念、独立思考生活、自我判断现实 的精神。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张志新)
五、女性诗人群
是一批生命本体觉醒者的聚合,她们以黑夜意识传来的神 秘意象激发生命活力,藉无所顾忌的自我表现来显示生命 自立,展现个性主义的深化追求。 可分为两类: 一类以翟永明为代表,在唯欲的自我宣泄中显示着焦躁; 一类以张烨为代表,在纯情的自我拷问中表达着迷惘。
中国当代文学
第八章 80年代诗歌
特点: 1.拒绝社会长期派定的某种“角色” 1.拒绝社会长期派定的某种“角色”,在打破传统观念 束缚的同时确立女性的“性别意识” 束缚的同时确立女性的“性别意识”。 2.重视女性世界独特的生命体验,通过诗的手段创造出 2.重视女性世界独特的生命体验,通过诗的手段创造出 女性诗歌意象和语言。
中国当代文学
第八章 80年代诗歌
(二)关于朦胧诗的论争
1.否定者:认为是反现实主义,是诗歌创作的“逆流” 1.否定者:认为是反现实主义,是诗歌创作的“逆流”;是 数典忘祖,是不正之风,是食洋不化的表现。 2.肯定者:认为推动了当代诗歌自由的艺术创造,多元并立 2.肯定者:认为推动了当代诗歌自由的艺术创造,多元并立 的艺术创新局面的出现,是代表诗坛的希望,是新的美学原 则的崛起,是诗美理想的实现。 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 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3.中立者:认为可以存在,但不宜捧得太高,要正确引导。 3.中立者:认为可以存在,但不宜捧得太高,要正确引导。
80年代诗歌概述与(代表作选讲不完整版)

• 1955年因“胡风集团”事件遭难的七月派诗人:牛汉、绿原、曾
卓、冀汸、鲁藜、彭燕郊等。 • 因其它政治原因从诗坛消失的诗人:蔡其矫、“九叶诗人”辛 笛、陈敬容等。
三、归来诗人的诗歌的共同特征
•(一)个人心理情绪的坦露
艾青《鱼化石》:那条鱼,由于突然的灾难,也许是
地震,也许是火山爆发,变成了化石。
• 舒婷《双桅船》中的“船”和“岸” 是两个核心意象,船”
是抒情主体,“岸”是抒情对象,以岸和船的相依相离比喻那种 既不怕“天涯海角”,也不贪恋“朝朝夕夕”的理解与默契……
• ——(1)全诗“写意”,通过意象表达“朦胧”的情感;
•
(2)着重于表现诗人曲折、复杂的内心世界——一方面,是 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 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 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
重,时而又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
• 《致橡树》采用木棉树的独白口吻与橡树
对话,饱含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这两个意象, 超出了爱情本身。
• (二)打破了线性因果或直抒的方式
以主体情感和情绪游动来结构作品,主题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
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单向状态,多用心灵独白和倾诉的视角。
舒婷《双桅船》的抒情方式:
• 沉思中的执著或顾忌或惶惑:粱南《我不怨恨》—
—马蹄踏倒鲜花,/鲜花,/依然抱着马蹄狂吻;/就像我被抛 弃,/却始终爱着抛弃我的人。——诗人的心态?
四、归来诗人的代表诗歌
艾青《鱼化石》《在浪尖上》《光的赞歌》 曾卓《悬崖边的树》
公刘《沉思》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 白桦《阳光,谁也不能垄断》
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杨炼等。朦胧诗孕育于 文革中的地下文学,1980年前后,朦胧诗迅速成为一股诗歌潮流。
八十年代诗歌

八十年代诗歌八十年代诗歌八十年代是-文化复兴的年代,也是诗歌创作的高峰。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八十年代诗歌篇,希望大家喜欢。
八十年代诗歌篇1:坚韧不拔的小草坚韧不拔的小草一棵小草长在顽劣的环境中,不怕风吹日晒不怕山地动摇,很顽强很有生命力生长,最终活到很久很久永不停息。
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野火烧不尽风也吹不到,大雨来弯著背让雨浇,雨停了抬起头站直脚,不怕风不怕雨立志要长高。
坚韧不拔的小草啊,你这样才值得我们学习啊!你这样是我们自豪啊!这样的你才是我们的灵魂啊!八十年代诗歌篇2:流向春的河岁月悠悠悠悠岁月在一天天的消磨夏去秋来花开花落那婀娜的身影仍在心中铭刻常常想起不曾忘却如涓涓的小溪蜿蜒冬的梦流向春的河八十年代诗歌篇3:世界全部送给你同行。
看月亮看星星。
追彩云追小鸟。
你说我说。
你问我问。
你担心我担心。
你开心我开心。
你想我我想你。
你亲我我亲你。
牵手风雨。
牵手阳光。
举杯共饮。
起身共舞。
种一棵树。
种一朵花。
写一首诗。
写一首歌。
打拼。
看见处处阳光。
遮挡强大风雨。
拥有一片蓝天。
找到一片大地。
一程一程相逢。
一样一样改变。
听见声声呼喊。
高高飞翔。
远远奔跑。
重重举起。
埋头思考。
弯腰耕耘。
双眼光明。
一颗心放开。
一页一页开始。
一步一步进入。
流传。
彩色芬芳一朵花。
常青雄壮一棵树。
人人记人人说。
永远蓝天。
永远大地。
征征战战。
轰轰烈烈。
依依舍舍。
思思念念。
一去不回声声流水。
天天来来望望脚步。
夜夜相伴身边明月。
双双蝴蝶飞。
双双鸳鸯水中游。
真真爱爱两颗心。
相守远方一纸誓言。
灵魂。
写生生死死一页。
亮肝肝胆胆一处。
见真真诚诚。
拿厚厚重重。
路上一去不回头。
刷洗干干净净。
长长久久埋头苦做。
一天一天日升日落。
一程一程往来。
一样一样交给。
步步向前海浪。
先人后己。
勇敢指点。
温温暖暖滋润。
无变无际胸怀。
永远相交亲人朋友。
永顺。
没有大风没有大雨。
平安健康。
今天亮亮闪闪。
明天兴兴旺旺。
相知相逢。
80年代诗歌[整理版]
![80年代诗歌[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1350ed17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32.png)
80年代诗歌1.归来诗人“归来者”也称作“复出的诗人”,指的是50年代中期以后因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一些相关原因而被迫中止创作或根本不能公开发表作品,到70年代末即粉碎“四人帮”后才陆续回到诗坛的诗人。
他们的作品展示了诗人在承受苦难蒙受冤屈后,其灵魂的深度和人格的力度。
开始阶段,在主题和情感基调有许多共同点,到了80年代中后期,难以保持创作活力和创新精神。
主要包括三个群体:1、“右派”诗人(艾青、公刘、邵燕祥、昌耀、流沙河等)2、胡风案的受害者,大部分是七月派诗人(牛汉、绿原、曾卓、鲁藜等)3、五六十年代从诗界消失的“九叶”诗人(郑敏、辛笛、蔡其矫等)朦胧诗人:在文革中成长,性格有反叛性,更有成就。
无论在内容、形式上都与复出诗人有很大不同。
如:食指、北岛、舒婷、顾城,还有江河、芒克、方含、扬炼、严力、林莽、徐敬亚等。
朦胧诗概念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朦胧诗”指称的是以食指、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梁小斌等一批青年诗人创作的探索性新诗为主体的新诗潮。
其思想核心是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呼唤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复归。
侧重表达对“文革”政治神话的抗争和反思,对自身价值的追问与探求,对自由理想的追寻;从整体上改变了当代诗歌的基本格局和基本风貌。
特征:诗歌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来隐示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明的特征,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地下诗坛”(白洋淀诗群)从兴起于70年代初的北京地下文化沙龙到白洋淀诗歌群落,这一文化的潜流为十年后席卷全国的朦胧诗浪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朦胧诗生成谱系:食指——白洋淀诗群(芒克、多多、根子、林莽)——民刊《今天》特点:由分散走向集中;由各自探索趋向风格一致;由艺术上的幼稚逐渐达到创作上的成熟。
朦胧诗的美学特征:(一)思想内容上的特征:核心精神是对人的反思,人的自我价值的现代确认,对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心灵自由与解放的追求。
第九章第一节80年代新诗概述

他明明是个可爱的傻角, 幻想移民天国,好让人人平等。 他却从来只以“人之子”自居, 是后人把他捧上了半边天。
可谁记得那个千古的哑谜, 他临刑前一句低沉的呻吟: “我的主啊,你为什么抛弃了我? 为什么对我的祈祷充耳不闻?”
我还像马丽娅· 玛格达莲致敬: 她误落风尘,心比钻石更坚贞, 她用眼泪为耶稣洗过脚, 她恨不能代替恩人去受刑。 我当然佩服罗马总督彼拉多: 尽管他嘲笑“真理几文钱一斤?” 尽管他不得已才处决了耶稣, 他却敢于宣布“他是无罪的人!”
对“自由”的坚持
在四五十年代,艾青一再坚持“写作自由”、“独立 创作”,呼吁要“了解作家,尊重作家”,并因此在 延安文艺整风和反右运动中,受到严重打击。 诗人“是一切时代的智慧之标志”,他“给一切以生 命”,“给一切以性格”;“他们要审判一切,—— 连那些平时审判别人的也要受他们的审判”; “作者除了自由写作之外,不要求其它的特权。他们 用生命去拥护民主政治的理由之一,就是因为民主政 治能保障他们的艺术创作的独立精神”……
但不懂为什么丹尼尔竟能 单凭信仰在狮穴中走出走进; 还有那彩衣斑斓的约瑟夫 被兄弟出卖后又交上了好运。 大卫血战到底,仍然充满人性: 《诗篇》的作者不愧是人中之鹰; 所罗门毕竟比常人聪明, 可惜到头来难免老年痴呆症。 但我更爱赤脚的拿撒勒人: 他忧郁,他悲伤,他有颗赤子之心: 他抚慰,他援助一切流泪者, 他宽恕、他拯救一切痛苦的灵魂。
“我希望朴实地唱出心 中的歌:没有喧哗,没有 装腔作势,没有矫糅造作, 不是仅仅用华丽的语言将 诗装饰起来,不是仅仅用 智慧的语言将诗点缀起来。 我知道,读者是不容易被 欺骗的。”
他的诗即使是遍体鳞伤,也给 人带来温暖和美感。无论写青 春或爱情,还是写寂寞与期待, 写遥远的怀念,写获得第二次 生命的重逢,读起来都可以一 唱三叹,可以反复地吟咏,节 奏与意象具有逼人的感染力, 凄苦中带着一些甜蜜,极易引 起共鸣。他的诗句是湿润的、 流动的:像泪那样湿润,像血 那样流动。
80年代诗歌

80年代诗歌第一篇:80年代诗歌第七章80年代诗歌一、“四五”诗歌运动一次为纪念、缅怀周恩来,控诉“四人帮”的政治性、群众性广场诗歌运动。
再次扬起了文学启蒙的旗帜,表达了人民政治觉醒与政治参与的热情。
1976年1月,50年代以来一直担任政府总理的周恩来逝世,中国各派政治力量的斗争更加激化。
二三月间,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郑州等城市,发生了有大批民众参与的大规模政治抗议行动。
这一浪潮,在4月初的天安门广场发展到高潮。
4月初的几天里,到广场追悼周恩来,谴责、批判后来被称为“四人帮”的民众多达数百万人次。
这一政治行动所采取的形式,有发表演说,悬挂、设置花圈和挽联,张贴标语等等。
其中,诗歌是被广泛运用的方式。
手写的诗词,贴在广场的灯柱和纪念碑的护栏上,挂在松柏枝叶间,有的当众朗读。
这些诗词,在当时被广泛抄录。
这一悼念和抗议的活动,在4月5日清明节达到高潮。
不久,天安门广场发生的事件,被宣布为“反革命政治事件”,在广场张贴、传抄的诗词被指控为“反动诗词”:“是彻头彻尾的反革命煽动”(注:《人民日报》1976年4月8日社论《天安门广场的反革命政治事件》。
)。
在此后的几个月里,写作、传抄、保存这些诗词的行为,受到追查,一些人为此受到迫害,被定罪、囚禁。
1976年底,在江青等“四人帮”被逮捕,“文革”宣告结束之后,童怀周(注:当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汉语教研室16位教师的集体笔名。
)将他们搜集、保存的部分诗词誊录、张贴于天安门广场,并发出征集散失作品的倡议书。
倡议得到广泛响应。
在征集到的数以万计的诗词中,选出一千五百多篇,编成《天安门诗抄》于1978年12月出版。
《诗抄》所收录的,有的并不是诗词(如挽联、悼词、祭文等)。
诗词中,以并不严格依循格律规则的旧体诗、词、曲居多,新诗只有一小部分:这基本上反映了1976年初“天安门诗歌”中旧体诗与新诗的比例。
旧体诗词的现成格式,可被套用或翻新的比喻、典故,甚至现成的句子,对于非专业写作者而言,是简练而有所隐晦地表达其政治观点和情绪的较佳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
1、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2、“镜子”与主题怎样
发生关联?
曾卓的《悬崖边的树》
提问:
•悬崖边的树
•不知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1、“树”象征什么?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
2、诗作的主题是什么? 3、怎样理解诗作的多 义性? 4、诗作表现了诗人什
•平原的尽头
• ——一代人的特殊价值信仰!
◆特点二:善于利用具象承载超越现实的体验及哲
理性。
《鱼化石》: 《盆景》:
好像都是古代的遗物 这儿的植物成了矿物 主干是青铜,枝桠是铁丝 连叶子也是铜绿的颜色 在古色古香的庭院 冬不受寒,夏不受热 用紫檀和红木的架子 更显示它们地位的突出
——被扭曲的生命,被禁锢的生命,失去活力的生命……
什么样的心态或思想?
•
•
象征与哲理的有机融合。
诗歌描绘了象征物鱼化石的鲜明形象:它曾经是一个动作活泼、 精力旺盛,在大海里自由自在跳跃、浮沉的生命存在,但是一场
突如其来的大灾难把它变成了化石。多少年以后,它重见天日。
此时,尽管其物质形体完整,但生命早就终结。包括诗人在内的 许多人都有过类似的梦魇般的遭遇! • 结尾处,诗人由对历史的苦涩咀嚼,转向励志及壮志抒 发。——体现了诗人矛盾的心态或特有的价值观:1、不敢一味 能指与所指在一个侧面断裂,与朦胧诗人的历史反思形成鲜明对
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杨炼等。朦胧诗孕育于 文革中的地下文学,1980年前后,朦胧诗迅速成为一股诗歌潮流。
该名称与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 1980·8《诗刊》)有关。
• 章明以“看不懂”为由,宣判其为“非诗”,从文论:
双桅船
• • • • • • •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呵,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 • • • • • • •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
• •
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
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二、朦胧诗的基本思想内容
(一)反思、批判文革:从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价值
角度对动乱年代的苦难历史、人性毁灭、理性沦丧进行了深刻的 反思和批判,呼唤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复归。 代表作:北岛《回答》、舒婷《致橡树》、顾城《一代人》。
•(二)追求独立、自由:对自由人格的追
求和对奴性人格的否定,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和对
主体情感的宣泄。 •代表作:舒婷 《致橡树》、《神女峰》、《惠 安女子》
• 舒婷《致橡树》: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 花, /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 舒婷《神女峰》: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
肩头痛哭一晚 • 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
地糅合在一起,于矛盾中体现树的精神和自己的
感情,间接展示了时代氛围。
朦 胧 诗
一、关于“朦胧诗”:
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 的一个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
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
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终止创作、到70年代末期又陆续回到诗坛的诗人。
• (二)得名
•艾青的诗集《归来的歌》 •流沙河的《归来》 •梁南的《归来的时刻》 •—— “归来”,在这个期间,是一种诗人现象,也是一个普遍性 的诗歌主题。
•
二、归来/复出诗人群体
• 50年代反右派运动中的被划为右派的诗人:艾青、公木、公刘、 白桦、邵燕祥、流沙河、梁南等。
•
1、由写实转向写意,由具体转到抽象,由物 象转到意象,由明晰转向模糊;
• 2、着重于表现多变、曲折和复杂的主体世界。
双桅船
• • • • • • •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呵,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 • • • • • • •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3、心灵倾诉视角:以“岸”为抒情主体,进行“心灵独白”。
三、采用象征、暗示和隐喻的表现方 法,形式和语言具有 “陌生化”效果。
•
•多用象征、暗示、通感等手法,意象的模糊性取代形象和意旨的 明确性,更多的是闪烁的意念、跳跃性的切换、瞬间情感的捕捉等。
•北岛《回答》:使用了隐喻、对比、借代、比喻、互文等表现手法。 •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两句话的语言陌生化效
鱼化石
动作多么活泼, 精力多么旺盛, 但你是沉默的, 在浪花里跳跃, 连叹息也没有, 在大海里浮沉; 鳞和鳍都完整, 却不能动弹;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 也可能是地震, 你绝对的静止, 你失去了自由, 对外界毫无反应, 被埋进了灰尘; 看不见天和水, 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过了多少亿年, 地质勘察队员在 岩层里发现你, 依然栩栩如生。
• 舒婷《双桅船》中的“船”和“岸” 是两个核心意象,船”
是抒情主体,“岸”是抒情对象,以岸和船的相依相离比喻那种 既不怕“天涯海角”,也不贪恋“朝朝夕夕”的理解与默契……
• ——(1)全诗“写意”,通过意象表达“朦胧”的情感;
•
(2)着重于表现诗人曲折、复杂的内心世界——一方面,是 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 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 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
孤独地站在那里„„”;处于生存与毁灭之间。 反映了诗人复杂的心态及与之相关的政治环境:1、未能清晰认 识苦难的根源;2、折射出时代的理想主义精神;3、不敢抱怨, 只能客观展示树的处境。
• 诗作构思的独特或巧妙之处在哪?
• 《悬崖边的树》构思的巧妙之处:以一棵树的独 特形态与危险处境隐喻人的生存状态,将“跌进 深谷”和“展翅飞翔”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有机
• 四、超越现实的哲理性
• 舒婷《双桅船》的哲理性:
• 1、双桅船与海岸的对立统一关系——没有海岸,双桅船就失去
了驿站与依托,海岸就失去了期待的目标与存在的意义; • 2、对某种生存状态或方式概括:理想驱使船告别海岸,但船又 渴望与海岸重逢; • 3、对一种恋爱关系的哲理性观照:“你在我(船)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从星星的弹空里/将流出血红的黎明” 这两句表达了什么样的英雄情怀?
——人们仰视我身上的弹孔,我的
创伤像璀璨的明星;我死不低头, 伟岸不屈;我的死将驱逐黑暗,换 来火红的黎明,刽子手无法阻挡自 由的潮流;诗人视死如归,为了光
明而献身,无怨无悔!
• 三、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 (一)打破了现实主义审美模式
果?“通行证”“墓志铭” 指代、隐喻什么?“卑鄙”与“通行证”二者之间 有何关联?“高尚”与“墓志铭”呢?
•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冰川”“冰凌”象征什么?后两句表达什么意 思?使用了什么手法?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 谷里
却又像要展翅飞翔……
么样的心态?
意蕴解读:
借物喻人,写出了坚贞不屈的人格之美:在毁灭的边缘,顽强奋
争,坚持不跌下悬崖。
折射出时代氛围,展示了政治运动在部分人身上留下的印记或创
伤,同时也间接展示了部分人的生存状态:“它倾听远处„„它
熊召政《请举起森林般的手,制止!》
五、代表诗人或诗作简介
•
艾青归来后诗歌的特点
即使我们是一支蜡烛 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 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 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
• ◆特点一:基本的主题——关注民族和人民的 命运,歌唱人类的理想和光明。
•
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
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光的赞歌》)
• 沉思中的执著或顾忌或惶惑:粱南《我不怨恨》—
—马蹄踏倒鲜花,/鲜花,/依然抱着马蹄狂吻;/就像我被抛 弃,/却始终爱着抛弃我的人。——诗人的心态?
四、归来诗人的代表诗歌
艾青《鱼化石》《在浪尖上》《光的赞歌》 曾卓《悬崖边的树》
公刘《沉思》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 白桦《阳光,谁也不能垄断》
80 年代诗歌概述 及代表作解读
以1976年天安门诗歌运动为起点,诗歌重新获得 了独立的品格。
80年代是诗歌的繁荣期。诗歌从控诉转向反思及
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感受、思考,并最终走向个体
生命的感悟、体察。
诗歌主潮:归来的诗、朦胧诗、新生代诗歌。
归来的诗人 与归来的诗
• •
一、指称与群体构成
(一)指由于政治等原因,50年代中期以来被迫
•凝视着一片化石, 傻瓜也得到教训: 离开了运动, •就没有生命。
•
•活着就要斗争, •在斗争中前进, •当死亡没有来临, 把能量发挥干净。
《 鱼化石》解读与提问:
1、表现手法的特点是什么?
2、 “火山”、“地震”、“鱼化石”隐喻或象征什么?
3、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4、如果最后两节是点题之处的话,那么体现了作者的
怨怼、记恨;2、特有的价值观促使转而诗人表达“战斗精神”,
比。
◆特点三: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捕捉具体 鲜明的意象来表达思想观念
镜子
仅只是一个平面 却又是深不可测 它最爱真实 决不隐瞒缺点 它忠于寻找它的人 谁都从它发现自己 或是醉后酡颜 或是鬓如霜雪 有人喜欢它 因为自己美 有人躲避它 因为它直率 甚至会有人 恨不得把它打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