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灸技术操作规范
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1、直接灸技术【目的】直接灸是将大小纯净的艾柱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根据灸后对皮肤刺激的程度不同,又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两种。
【用物准备】治疗盘、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签、镒子、弯盘、酌情备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操作(1)瘢痕灸又称化脓灸,即用黄豆大或枣核大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以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起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目前临床上对哮喘、慢性胃肠病、体质虚弱、发育障碍等证多采用本法。
其作方法是:①选择体位及点穴:因灸治要将艾炷安放在穴位表面,并且施治时间较长,所以选取的体位要求平正、舒适。
待体位选好后正确点穴,可用棉签蘸龙胆紫或用墨笔在穴位上划点标记。
②艾炷的安放和施灸:艾炷安放时先在穴位上涂少量蒜液或凡土林,以增加粘附性和刺激作用。
放好后,用线香点燃艾炷,烧近皮肤时患者有灼痛感,可用手在穴位四周拍打以减轻痛感。
灸完1壮后,除去灰烬,方可换炷,每换1壮,即可涂凡士林或大蒜液1次,可连续灸7-9fto③敷贴淡膏药:灸满壮数后,在灸穴上敷贴淡膏药,可每天换贴1次。
大约1周左右,灸穴逐渐出现无菌性化脓反应,如脓液多,膏药应勤换,约经30-40天,灸疮结痂脱落,局部留有疤痕。
在灸疮化脓时,局部应注意清洁,避免污染,以免并发其他炎症(正常的无菌性化脓,脓液较淡色白,若感染细菌而化脓,脓色多呈黄绿色)。
同时可多吃一些营养较丰富的食物,促使灸疮的正常透发,有利于提高疗效。
此灸法有后遗瘢痕,灸前应征求患者同意。
(2)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临床上多用中小艾炷。
施灸时先在所灸腌穴部位涂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艾炷放置于脸穴部位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
若用麦粒大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镜子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炷再灸,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灸类疗法天灸技术操作规程
天灸技术操作规程又称药物灸、发泡灸。
将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敷后皮肤可起泡,或仅使局部充血潮红。
所用药物多是单味中药,也有用复方者。
常用的天灸法有蒜泥灸、细辛灸、天南星灸等数十种。
【操作方法】(1)蒜泥灸:将大蒜捣烂如泥,取3—5克贴敷于穴位上,敷灸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发红起泡为度。
如敷涌泉穴治疗咯血、Iffi血,敷合谷治疗扁桃腺炎,敷鱼际穴治疗喉痹等。
(2)细辛灸:取细辛适量,研为细末,加醋少许调和成糊状,敷于穴位上,外覆油纸,胶布固定。
如敷涌泉或神阙穴治小儿口腔炎等。
(3)天南星灸:取天南星适量,研为细末,用生姜汁调和成糊状,敷于穴上,外覆油纸,胶布固定。
如敷于颊车、额髅穴治疗面神经麻痹等。
(4)白芥子灸:将白芥子适量研成细末,用水调和成糊状,敷贴于脸穴或患处,外覆以油纸,胶布固定。
一般可用于治疗关节痹痛、口眼喝斜,或配合其他药物治疗哮喘等证。
【注意事项】(一)施灸的先后顺序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就壮数而言,先灸少而后灸多;就大小而言,先灸艾炷小者而后灸大者。
但上述施灸的顺序是指一般的规律,临床上需结合病情灵活应用,不能拘执不变。
如脱肛的灸治,应先灸长强以收肛,后灸百会以举陷,便是先灸下而后灸上。
此外,施灸应注意在通风环境中进行。
(二)施灸的补泻方法指出灸法的补泻亦需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虚证用补法,而实证则用泻法。
(三)施灸的禁忌1、面部穴位、乳头、大血管等处均不宜使用直接灸,以免烫伤形成瘢痕。
关节活动部位亦不适宜化脓灸,以免化脓溃破,不易愈合,甚至影响功能活动。
2、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应慎施灸。
对于体弱患者,灸治时艾炷不宜过大,刺激量不可过强,以防“晕灸二一旦发生晕灸,应及时处理。
3、孕妇的腹部和腰舐部也不宜施灸。
(四)灸后的处理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涂以龙胆紫。
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直接灸技术操作规范一、定义:将艾柱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称直接灸。
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
1、无瘢痕灸:将艾炷置于穴位上点燃,当艾炷燃到2/5左右,病人感到灼痛时,即更换艾炷再灸。
一般灸3-5壮,使局部皮肤充血起红晕为度。
(1)操作方法①点穴:施灸之前先要点定穴位。
患者体位应保持平直,处于一种舒适而又能持久的位置。
暴露灸穴,取准穴点,并作一记号。
点定穴点后,嘱患者不可随意变动体位。
②置柱:用少许蒜汁或油脂先涂抹于灸穴皮肤表面,然后,将艾炷粘置于选定的穴位上。
多用中、小艾炷。
近年来有贴敷艾炷的新型产品面世,可直接贴敷于穴区施灸。
③燃艾:用火点燃艾炷尖端。
如为中等艾炷,待烧至患者稍觉烫时,即用镊子夹去,另换一壮;如用小艾炷灸,至患者有温热感时,不等艾火烧至皮肤即持移去,再在其上安一艾炷,继续按上法施灸。
对某些病程长和症情顽固者,亦可在患者感到灼热后,继续灸3~5秒钟。
此时施灸部位皮肤可出现一块较艾炷略大一点之红晕,隔1~2小时后可出现水泡。
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一疗程。
(2)主治病症:哮喘、眩晕、急慢性腹泻、肱骨外上髁炎、急性乳腺炎、皮肤疣等病证。
(3)注意事项:①无瘢痕灸艾炷的大小宜介于隔物灸与瘢痕灸之间,一般以花生米大至绿豆大为宜。
具体治疗时须因人因病而选。
②一般情况下,无瘢痕灸后,灸处仅出现红晕,如出现小水泡,不须挑破,禁止抓瘙,应令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注射针具吸去泡液,用龙胆紫药水涂沫,均不遗留瘢痕。
2、瘢痕灸:又称“化脓灸”,施焦前用大蒜捣汁涂敷施焦部位后,放置艾炷施焦。
每炷必须燃尽方可继续加炷施焦,一般灸5-10壮。
因施灸时疼痛较剧,灸后产生化脓并留有瘢痕,所以灸前必须征得患者的同意。
对施灸中的疼痛,可用手在施灸部周围轻轻拍打,以缓解灼疼。
在正常情况下,灸后一周左右,施术部位化脓(称“灸疮”),5-6周后,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留下瘢痕。
(1)操作方法①点穴及置炷:一般用小炷,艾炷如麦粒或绿豆大。
灸工操作规范
灸工操作规范灸疗开始后:(一定要使用灸具)(1)灸疗开始一般先循经10—15分钟,灸条开始接近客人皮肤时,要先询问客人是否感觉到热度,客人回答感觉到热后,可把艾条尖再压低些,问客人是否感觉到烫,直至调适到热与烫间的适当高度。
(2)集中注意力,告知客人艾灸过程中如果身体要移动一定要先通知灸师,身体感觉烫时也要及时告知灸师,以免烫伤。
(3)艾灸初期,燃烧的艾条尖距离客人皮肤不得低于1厘米;(4)皮肤潮红后,燃烧的艾条尖距离客人皮肤,悬灸单只不得低于5厘米;双支不得低于8厘米,停留时间不能过长。
(5)客人感觉烫时,一定要抬高艾条或进行回旋、循经、雀啄灸。
(6)与客人沟通内容要注意围绕客人关注的个人身体调养常识及注意事项,详细询问客人的各种亚健康历史及表现状况,为更好地对客人进行个体化调养提供判断依据,不能集中在灸师自己关注问题的兴奋点上。
(7)随时注意客人的身体及心理反应情况,冬天要注意保暖,在不烫伤客人的情况下增加回旋、循经、雀啄等手法,以增强客人的经气感传。
(8)对于糖尿病客人,艾灸时要特别注意,不要烫伤客人。
(9)对客人自己要求降低艾灸高度的必须签订书面免责协议才能降低艾灸高度。
(10)对于打探公司商业机密的问题要提高警惕。
(11)灸疗快结束前,嘱咐客人在2个小时内不要洗澡,接触凉水,灸疗后喝杯温水,汗收干后,再离开。
(12)灸疗快结束前的5分钟,前台手持灸单敲门后进入房间,告诉客人还有5分钟结束,是否需要延长时间,需要延长时间的与客人说明清楚情况,再离开房间。
灸疗结束后:(1)携带未燃尽的艾条退出房间,置于工作间的灭火罐子中,确保艾条与空气的隔绝并关闭主风机。
(2)为客人准备好温水和鞋子,客人出了房间后,请客人先换上鞋子,再喝水。
(3)再次嘱咐客人在2个小时内不要洗澡,接触凉水,喝完温水(告诉客人喝温水也是我们灸疗的一部分),汗收干,扣好衣服,戴好帽子后,再离开。
(4)客人离开后,先清理房间,并关闭房间内的所有电器电源和开关,最后填写灸单,填写好的灸单夹在铁架上。
中药发泡疗法(天灸疗法)及运用
中药发泡疗法(天灸疗法)及运用一、中药发泡疗法(天灸疗法)以药代针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药发泡疗法,或叫天灸疗法。
是流传在民间的一种有效疗法,它历尽千年而不衰,临床应用效验非常,现整理出来以供大家参考。
中药发泡疗法是祖国医学的一种独特疗法,它是利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中药贴于穴位或患部,使局部充血起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有明显效果的一种方法。
现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发泡治病验方,患者不妨一试,该法只要掌握得当,就可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临床上常用的有如下几种:1、斑蝥发泡法:临床用于治疗神经性皮炎、关节疼痛等症。
2、白芥子发泡法:贴大椎、身柱、肺俞主治寒哮;贴下关、颊车主治口眼歪斜。
3、白降丹发泡法:用白降丹极少许点于适宜的穴位,外贴黑膏药,24小时取下,肤起水泡即可,主要用于坐骨神经痛、肩周炎。
4、大蒜发泡法:用于治疗喉肿痛合谷、涌泉治疗扁桃体炎、鼻衄等症。
5、巴豆发泡法:12小时起泡后取下。
临床上用于治疗便秘、积滞。
6、吴茱萸发泡法:外敷于百会、涌泉穴,治疗脱肛、子宫脱垂、小儿水肿等。
7、威灵仙发泡法:取鲜嫩威灵仙叶加少量红糖捣成糊状,贴穴位上,覆盖油纸,胶布固定,如贴足三里穴可治痔疮下血;贴太阳穴治疗急性结膜炎;贴身柱穴治疗顿咳等。
8、毛茛发泡法:取鲜嫩的毛茛草药切碎、捣拦,捏成直径约1cm 的药饼,将制好的药饼敷于需要的部位,如痹证敷于关节肿胀处;哮喘敷于天突或膻中穴;急性黄疸、高血压敷于内关穴等。
一、历史渊源:发泡疗法,包括鲜中药发泡疗法,古代称为“天灸”,现代称为“药物发泡灸”,是指采用对皮肤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抹或贴敷在穴位、病处,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有如火燎之状,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法。
(1) 发泡灸源流:战国时期和晋代:发泡治病,历史悠久。
早在战国时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以“蓟” (芥子泥 ) 敷“中颠” ( 百会 ) 发泡,以治疗毒蛇咬伤的记载。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所载以药物贴敷穴位使之发泡以治病的验方很多,可谓“发泡灸”的奠基时期。
天灸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天灸疗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探讨天灸疗法对慢性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3. 分析天灸疗法的安全性及适用范围。
二、实验背景天灸疗法,又称三伏贴、三九贴等,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外治法。
它是利用夏季三伏天和冬季三九天,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机,通过将药物敷贴于穴位,激发经气,调整脏腑功能,以达到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30名慢性病患者,年龄在18-65岁之间,包括颈椎病、腰椎病、风湿性关节炎、哮喘等疾病。
2. 实验分组:将30名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人。
分别为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
3. 实验材料:(1)实验组:选用自制天灸贴剂,主要成分为白芥子、细辛、吴茱萸等。
(2)对照组:选用市售三伏贴。
(3)空白组:不进行任何治疗。
4. 实验操作:(1)实验组:在患者背部、腰部、肩部等穴位贴上天灸贴剂,每次贴敷时间为4-6小时,每周贴敷3次,连续贴敷4周。
(2)对照组:按照市售三伏贴说明书进行贴敷。
(3)空白组:不进行任何治疗。
5. 数据收集: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的改善情况,包括疼痛程度、关节活动度等。
四、实验结果1. 实验组:治疗4周后,患者颈椎病、腰椎病、风湿性关节炎、哮喘等疾病的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疼痛程度减轻,关节活动度提高。
2. 对照组:治疗4周后,患者颈椎病、腰椎病、风湿性关节炎、哮喘等疾病的症状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效果不如实验组。
3. 空白组:治疗4周后,患者病情无明显变化。
五、实验结论1. 天灸疗法对慢性病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以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 自制天灸贴剂在治疗慢性病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优于市售三伏贴。
3. 天灸疗法操作简单,安全性高,适用范围广。
六、实验讨论1. 天灸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外治法,在慢性病治疗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 在实验过程中,患者对天灸疗法的接受度较高,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
天灸疗法详解
天灸疗法一、应用举例二、天灸疗法理论特点和方法1.理论特点1)理同内治病从外入、由表达里,既有外治以应之,故先取其外。
病从内生,形诸于外,由里达表,亦可以外治,非外治者不能治内。
内服汤药在体内通过经络的“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到达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和四肢百骸,发挥其治疗作用。
天灸疗法属于穴位贴敷疗法的一种,在体表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同样作用于经络直达病所,发挥其治疗作用。
因此,内服汤药与天灸有“殊途同归”之效,如《理瀹骈文》所言:“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
”。
2)经络学说中医学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经脉“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将五脏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的机能活动。
《素问·皮部论》言:“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舍于皮毛。
”十二皮部与人体经络、脏腑联系密切,无论病从外入,或由内生,都离不开经络之十二皮部。
穴位是脏腑精气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又是脏腑疾病反应于体表的特定部位。
因此,经络学说是天灸疗法的理论核心。
3)天人相应:《灵枢·邪客》载:“人与天地相应也”,人体脏腑气血随着节气变化出现周期性变化。
如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人体阳气随之有升、浮、沉、降节律,形成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规律。
因此,人体应顺应自然界的节气变化进行调治,才能更好地进行预防和治疗。
4)春夏养阳:《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载:“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
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
一方面借助自然界夏季阳旺阳升,人体阳气有随之欲升欲旺之趋势,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此时扶阳祛寒可以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另一方面为秋冬储备阳气,阳气充足则冬季不易为严寒所伤。
天灸技术的操作和实际应用
4、其他:如甘遂粉敷贴中极治尿潴留;马 钱子粉敷贴颊车、地仓穴治面神经麻痹; 吴茱萸粉用醋调后敷贴于涌泉穴治疗高血 压、口腔溃疡、小儿水肿等;葱白捣烂敷 贴患处治急性乳腺炎。
天灸技术的操作和实际应用
(四)作用机理(中医)
➢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痹止痛 ➢通过发泡以祛腐生新 ➢经络—穴位治疗作用 ➢药物本身的治疗作用
天灸技术的操作和实际应用
(五)作用机理(西医)
➢局部血管扩张,改善周围的血液供应 ➢药物可通过皮肤的吸收到达病灶。(轻粉蒜泥
灸阳溪穴治疗牙痛;茵陈蒿汤中12 味中药制 成乳膏贴在胆囊区治疗胆绞痛) ➢通过对细胞因子、白细胞、T淋巴细胞、阿片 类的调节而作用于免疫系统,提高机体的免疫 力。
天灸技术的操作和实际应用
天灸技术的操作和实际应用
4、三伏天灸:根据 “天人相应”、“冬病夏治”、 “春夏养阳”等理论,以经络腧穴理论及中医 时间治疗学为基础,选用芳香、辛温之品研 末调制,在“三伏天”敷贴以治疗支气管哮喘、 过敏性鼻炎、慢性胃肠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顽固性疾病。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 种天灸疗法。
天灸技术的操作和实际应用
天灸技术的操作和实际应用
4.清代外治名医吴师机《理瀹骈文》对天灸疗法做 了精辟的论述:
➢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 药;所异者法耳。”
➢ “膏中用药味,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拨病外 出之品为引。”
➢ “须知外治者,气血流通即是补,不药补亦可”。
天灸技术的操作和实际应用
5.清代张璐《张氏医通》最早记录了天灸 治疗哮喘:“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 可防止哮喘病复发”,选用白芥子、细辛、 甘遂、延胡为药,姜汁调和,白芥子为 君药,共奏温肺行气、祛痰平喘之功。
天灸
天灸天灸,是中医灸治疗法中非火热灸法中的主要方法,又称发泡疗法。
天灸疗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是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通过将特殊调配的药物贴敷于特定的穴位,可使药物持续刺激穴位,通经入络,达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通脉,调节脏腑功能的效果,既可改善临床症状,又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简介天灸(自灸、冷灸),方法是把毛茛等植物(如毛茛、石龙芮、铁线莲、铁脚威灵仙等)的新鲜全草捣成糊状,放入直径约 4 厘米的酒杯内,平杯口为度,不要压紧,然后贴附在一定穴位上固定约一小时左右、病人觉局部有烧灼或痛痒感时即应取下,此时皮肤上可产生大的深黄色水泡。
然后用消毒镊子将水泡挑破,局部敷以消毒敷料以保护创面(但不要用凡士林纱布处理)。
此法多用于治疗疟疾、哮喘、关节炎等病。
主要种类天灸的种类很多,临床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蒜泥灸将大蒜(以紫皮蒜为优)捣烂如泥,取3~5g涂敷于穴位上,敷灸时间为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变红起泡为度。
如敷灸涌泉穴可治疗咯血、衄血;敷灸合谷穴可治扁桃体炎;敷灸鱼际穴可治喉痹等。
斑蝥灸取斑蝥适量研为细末。
使用时先取胶布一块,中间剪一小孔如黄豆大,贴在施灸穴位上,以暴露穴位并保护周围皮肤,将斑蝥粉少许置于孔中,上面再贴胶布固定,以局部发痒、变红、起泡为度,然后去除胶布与药粉;也可用适量斑蝥粉,以甘油调和外敷;或将斑蝥浸于醋或95%酒精中,10天后擦涂患处。
适用于牛皮癣、神经性皮炎、关节疼痛、黄疸、胃痛等病症。
白芥子灸将白芥子研末,醋调为糊膏状,取5~10g敷贴穴位上,用油纸覆盖,胶布固定;或将白芥子末1g,放置于5cm直径的圆形胶布中央,直接敷贴在穴位上,敷灸时间为2~4小时,以局部充血、潮红或皮肤起泡为度。
适用于风寒湿痹痛、肺结核、哮喘、口眼歪斜等病症。
其他如甘遂粉敷贴中极治尿潴留;马钱子粉敷贴颊车、地仓穴治面神经麻痹;吴茱萸粉用醋调后敷贴于涌泉穴治疗高血压、口腔溃疡、小儿水肿等;葱白捣烂敷贴患处治急性乳腺炎;五倍子、何首乌各等份研末用醋调成膏状,每晚睡前敷于脐中,次日晨取下,治小儿遗尿症;砂仁30g,白糖50g,明矾10g,青背鲫鱼1条,混合一起捣烂成膏状分成3份,每次1份,分别敷贴于神阙、至阳穴上,盖纱布,以胶布固定,一日换药1次,治黄疸的阳黄,若阴黄可用胡椒(每岁1粒)、麝香1g、雄鲫鱼1条,混合捣烂成膏,敷贴神阙、肝俞、脾俞穴等主要作用1、局部组织的刺激作用:天灸所采用的药物大都带有较强的刺激性,有使皮肤发泡的作用,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从而起到清热解毒、消炎退肿的作用,甚者发泡化脓,使渗出液增加,能发挥消炎退肿的效果。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目录一、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1)1、毫针技术 (1)2、头针技术 (2)3、耳针技术 (3)4、腹针技术 (4)5、三棱针技术 (5)6、皮肤针 ......................................... ....5 .7、穴位注射疗法 (8)8、电针技术 (9)9、醒脑开窍技术 (10)二、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14)1、直接灸技术 (14)2、隔物灸技术 (15)3、悬灸技术 (16)4、天灸技术 (17)5、温针灸技术 (18)6、热敏灸技术 (19)三、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23)刮痧技术 (23)四、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24)1、拔火罐技术 (24)2、留罐技术 (25)3、闪罐技术 (27)4、走罐技术 (27)5、针罐技术 (28)6、刺络拔罐技术 (29)7、刮痧拔罐技术 (30)五、推拿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32)1、运动关节推拿技术 (32)2、小儿推拿技术 (36)六、敷熨熏浴类疗法操作规程 (39)1、穴位贴敷技术 (39)2、中药熨敷技术 (42)3、冷敷技术 (43)4、湿敷技术 (44)5、熏蒸技术 (45)6、泡洗技术 (45)7、中药灌洗肠技术 (46)七、骨伤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48)1、复位技术 (48)2、夹板固定技术 (49)3、石膏固定技术 (50)4、牵引技术 (54)5、正骨技术 (57)八、肛肠类技术操作规程 (59)1、枯痔技术 (59)2、痔结扎技术 (59)3、挂线技术 (60)4、注射固脱技术 (63)九、其他类技术操作规程 (65)1、经穴光疗技术 (65)2、中药换药技术 (65)3、中医放血疗法 (66)4、脐疗技术 (67)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程一、毫针技术【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天灸的操作
1、将调试好的药泥做成直径约为1厘米的小药丸。 2、准备大小为5 cm×5cm胶布 3、将小药丸放置胶布正中。
做好的药放冰箱保存,用湿润的毛巾覆盖,防止 干燥。
1不宜贴药的部位: 关节处、四肢内侧、头面部、疤痕处 2不宜贴药的人群 阴虚、发热、热症(咽喉红肿、咳黄痰) 3不宜进食的食物 海鲜、牛羊肉、辛辣刺激、
。 2、感觉疼痛不适时刻提前取下。 3、不要抓挠贴药处皮肤。 4、根据大部分患者皮肤情况调整姜汁的用量。 5、适当增加蜂蜜的用量。
灸法技术规范
灸法技术规范一、艾灸疗法的分类①直接灸:是把艾灸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
用黄豆或枣核大小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经烫伤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者称为化脓灸;用中小艾炷直接灸之,烫时即取走,灸后不起泡或不成灸疮者称为非化脓灸。
②隔物灸: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某种药物如生姜、大蒜、食盐、附子、胡椒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药物可因证因病不同,治疗时可发挥艾灸和药物的双重作用。
隔姜灸:将新鲜生姜切为厚度约2分许的姜片,中心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施灸,觉灼热时缓慢移动姜片,可灸多壮,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本法适应于一切虚寒病症。
隔蒜灸:取独头大蒜切成分许厚,用针穿刺数孔,艾炷灸之,每灸4—5壮,因大蒜液有刺激性,故灸后易起泡。
该法可治痈疽肿毒、未溃疮疖。
隔盐灸:取食盐适量炒热,纳入脐中,上置艾炷施灸,患者稍感灼痛,即更换艾炷,以防灼伤。
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效。
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末,以黄酒调和作饼,约3—4分厚,艾炷灸之。
用治各种阳虚病症。
③艾条灸:点燃一端艾卷,在穴位和患处熏灸。
温针灸:针刺得气后,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2—3厘米的艾条施灸,至艾绒烧完为止。
温和灸:点燃一端艾卷,在穴位和患处上方0。
5—1寸许熏灸。
雀啄灸:点燃一端艾卷,在穴位和患处上方如鸟啄食上下移动熏灸。
回旋灸:点燃一端艾卷,在穴位和患处上方反复旋转熏灸。
三、施灸壮数的选择艾炷分为大、中、小三种,小者如麦粒,中者如半个枣核,大者如蒜头。
施灸壮数的大小、数量可根据病性、病势、体质、年龄及治疗部位而定。
在肌肉浅薄处宜小壮少灸,在肌肉深厚处宜大壮多灸;久病体虚者宜小艾炷,新病体壮者宜大艾炷。
四、一般施灸程序临床上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阳部,后灸阴部,即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
五、灸法的补泻及操作艾灸的补法操作是:点燃艾柱后,不吹其火,火力宜微而温和,时间较长,待其慢慢自灭,灸治完毕再按其施灸部位,使真气聚而不散。
艾灸的泻法是:点燃艾柱后,以口速吹旺其火,火力较猛,快燃速灭,当患者感觉局部灼痛时可更换艾柱再灸,时间较短,灸毕不按其穴,此谓开其穴促使邪气消散。
天灸技术操作规范
天灸技术操作规范一、适应症可以治疗多种反复发作及过敏性病症,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体虚感冒咳嗽;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胃肠炎,溃疡病,慢性腹泄;小儿厌食、遗尿;虚寒头痛、颈肩腰腿痛、胸腹痛、痛经等。
二、禁忌症(一)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二)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三)严重内脏疾病患者。
三、操作流程(一)施术前准备1、药物(1)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二)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
硬膏剂可直接或温化后将硬膏剂中心对准穴位贴牢。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使用膜剂者可将膜剂固定于穴位上或直接涂于穴位上成膜。
天灸操作流程
天灸操作流程一、准备工作:1、器械准备:医用推车2辆、托盘2套、镊子4把、防过敏胶布10卷、消毒棉花2卷、剪刀2把、75%酒精2瓶、打火机4个、艾灸棒(包括艾草)4套、防烧伤过敏药4盒、消毒棉球器皿4个、火罐(3号、4号)各2个、药瓶4个、添加药物(麻黄、桂枝、石膏、杏仁)。
2、客人来到之后先做好登记和备案工作。
3、对客人的阴、阳、寒、热、虚、实体质进行辨证,以便正确施治。
4、医师用姜汁调和药物,再与医用胶布共同制成贴敷药膏。
5、在客人需要操作的部位进行清洁和消毒。
6、让客人采取坐位或俯卧位的姿势,使所要操作部位充分显露出来以便于医师的操作。
二、医师的操作:1、主要选穴:呼吸系统:肺俞、风门、膏肓、定喘、志室、肾俞、心俞、脾俞。
消化系统: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建里、关元、脾俞、胃俞。
补肾强壮:气海、关元、三阴交、肾俞、命门、神阙、血海、志室、涌泉。
2、阴证、寒证在施术前加温灸疗法辅助;阳证、热证在施术前加闪灌疗法辅助。
3、医师操作时技术要熟练,动作要敏捷,一般在10分钟内完成,并认真对待每位客人,为客人做好售前、售中及售后服务。
三、医师操作后对客人的叮嘱医师操作完毕后,要给客人讲解做完天灸后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以避免给医师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给客人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药物贴敷时间为2小时左右,视体质而酌情增减,儿童用酌情时间减半,若未达到2小时已经感觉强烈,难以忍受者即可取下药贴。
贴药当天不宜食用辛辣食物,不宜食用海鲜,不宜饮酒,不宜出汗,不宜滞留空调房间,取下药物后不宜抓挠贴敷处。
四、禁忌症:支扩、活动性肺结核咳血、孕妇禁用。
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者、瘢痕体质者、皮肤过敏者慎用。
五、设备保存:每次使用完毕,需清理废用物品,清洗姜汁盒和调药盒,整理所有物品并妥善保存。
酒精需密闭,药物需密闭,将灸条取出放入原包装盒。
本次天灸治疗全部结束以后,整理和清洁所有物品,妥善存放于干燥阴暗常温处。
药物必须密封保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灸技术操作规范
一、适应症
可以治疗多种反复发作及过敏性病症,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体虚感冒咳嗽;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胃肠炎,溃疡病,慢性腹泄;小儿厌食、遗尿;虚寒头痛、颈肩腰腿痛、胸腹痛、痛经等。
二、禁忌症
(一)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二)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三)严重内脏疾病患者。
三、操作流程
(一)施术前准备
1、药物
(1)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
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二)施术方法
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
硬膏剂可直接或温化后将硬膏剂中心对准穴位贴牢。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使用膜剂者可将膜剂固定于穴位上或直接涂于穴位上成膜。
使用水(酒)浸渍剂时,可用棉垫或纱布浸蘸,然后敷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3、填法:将药膏或药粉填于脐中。
外覆纱布,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4、熨贴法:将熨贴剂加热,趁热外敷于穴位。
或先将熨贴剂贴敷穴位上,再用艾火或其他热源在药物上温熨。
(三)贴敷时机
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
(四)贴敷时间
①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0.5~2小时。
②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
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五)疗程
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
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